• 2.65 MB
  • 2021-05-26 发布

2017年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物理分项版汇编专题2 相互作用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2 相互作用 ‎1. [2014·广东卷] 如图7所示,水平地面上堆放着原木,关于原木P在支撑点M、N处受力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处受到的支持力竖直向上 B.N处受到的支持力竖直向上 C.M处受到的静摩擦力沿MN方向 D.N处受到的静摩擦力沿水平方向 答案:A ‎ 解析: 支持力的方向与接触面垂直,所以M处的支持力的方向与地面垂直,即竖直向上,N处支持力的方向与接触面垂直,即垂直MN向上,故选项A正确,选项B错误;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面平行,与支持力垂直,故选项C、D错误.‎ ‎2.[2014·山东卷] 如图所示,用两根等长轻绳将木板悬挂在竖直木桩上等高的两点,制成一简易秋千.某次维修时将两轻绳各剪去一小段,但仍保持等长且悬挂点不变.木板静止时,F1表示木板所受合力的大小,F2表示单根轻绳对木板拉力的大小,则维修后(  )‎ A.F1不变,F2变大 B.F1不变,F2变小 C.F1变大,F2变大 D.F1变小,F2变小 答案:A ‎ 解析: 本题考查受力分析、物体的平衡.在轻绳被剪短前后,木板都处于静止状态,所以木板所受的合力都为零,即F1=0 N.因两根轻绳等长,且悬挂点等高,故两根轻绳对木板的拉力相等,均为F2.对木板进行受力分析,如图所示,则竖直方向平衡方程:2F2cosθ=G,轻绳剪去一段后,θ增大,cosθ减小,故F2变大.选项A正确.‎ ‎   ‎ ‎3. [2014·浙江卷]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机械波的振幅与波源无关 B.机械波的传播速度由介质本身的性质决定 C.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与其运动方向相反 D.动摩擦因数的数值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无关 答案:B ‎ 解析: 本题考查机械波、静摩擦力、动摩擦因数等知识.机械波的振幅与波源有关,选项A错误;传播速度由介质决定,选项B正确;静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相反,也可以互成一定的夹角,选项C错误;动摩擦因数描述相互接触物体间的粗糙程度,与材料有关,选项D错误.‎ ‎ 4.[2014·重庆卷] (2)为了研究人们用绳索跨越山谷过程中绳索拉力的变化规律,同学们设计了如题6图3所示的实验装置,他们将不可伸长的轻绳的两端通过测力计(不计质量及长度)固定在相距为D的两根立柱上,固定点分别为P和Q,P低于Q,绳长为L(L>PQ).‎ 题6图3‎ 他们首先在绳上距离P点10 cm处(标记为C点)系上质量为m的重物(不滑动),由测力计读出绳PC、QC的拉力大小TP和TQ.随后,改变重物悬挂点C的位置,每次将P点到C点的距离增加10 cm,并读出测力计的示数,最后得到TP、TQ与绳长PC的关系曲线如题6图4所示.由实验可知:‎ 题6图4‎ ‎①曲线Ⅱ中拉力最大时,C点与P点的距离为________cm,该曲线为________(选填“TP”或“TQ”)的曲线.‎ ‎②在重物从P移到Q的整个过程中,受到最大拉力的是________(选填“P”或“Q”)点所在的立柱.‎ ‎③在曲线Ⅰ、Ⅱ相交处,可读出绳的拉力T0=________ N,它与L、D、m和重力加速度g的关系为T0=________.‎ 答案:(2)①60(56~64之间的值均可) TP ②Q ‎③4.30(4.25~4.35之间的值均可)  ‎ 解析: (2)①从曲线Ⅱ可读出,拉力最大时C点与P点的距离为60 cm左右,对绳子的结点进行受力如图所示,重物受力平衡,在水平方向有TPsin α=TQsin β,当结点偏向左边时,α接近零度,sin αTQ,故可推断曲线Ⅱ为TP的曲线,曲线Ⅰ为TQ的曲线.‎ ‎②通过①的分析结果和曲线的变化趋势,可知受到最大拉力的是Q点所在的立柱.‎ ‎③曲线Ⅰ、Ⅱ相交处,TP=TQ=T0,根据力的正交分解,可列方程如下,T0sin α=T0sin β,得α=β,T0cos α+T0cos β=mg,对绳子,设左边长度为l1,由几何关系有l1sinα ‎+(L-l1)sinβ=D,以上方程解得T0=.‎ ‎5. [2014·浙江卷] 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时,某同学把两根弹簧如图1连接起来进行探究.‎ 第21题图1‎ 钩码数 ‎1‎ ‎2‎ ‎3‎ ‎4‎ LA/cm ‎15.71‎ ‎19.71‎ ‎23.66‎ ‎27.76‎ LB/cm ‎29.96‎ ‎35.76‎ ‎41.51‎ ‎47.36‎ 第21题表1‎ ‎(1)某次测量如图2所示,指针示数为________ cm.‎ ‎(2)在弹性限度内,将50 g的钩码逐个挂在弹簧下端,得到指针A、B的示数LA和LB如表1.用表1数据计算弹簧Ⅰ的劲度系数为____ N/m(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由表Ⅰ数据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计算出弹簧Ⅱ的劲度系数.‎ 第21题图2‎ 答案: (1)(15.95~16.05)cm,有效数字位数正确 ‎(2)(12.2~12.8) N/m 能 解析: (1)由图2可知刻度尺能精确到0.1 cm,读数时需要往后估读一位.故指针示数为16.00±0.05 cm.‎ ‎(2)由表1中数据可知每挂一个钩码,弹簧Ⅰ的平均伸长量Δx1≈4 cm,弹簧Ⅱ的总平均伸长量Δx2≈5.80 cm,根据胡克定律可求得弹簧Ⅰ的劲度系数为12.5 N/m,同理也能求出弹簧Ⅱ的劲度系数.‎ 图(a)‎ ‎6. (10分)[2014·新课标Ⅱ卷] 某实验小组探究弹簧的劲度系数k与其长度(圈数)的关系.实验装置如图(a)所示:一均匀长弹簧竖直悬挂,7个指针P0、P1、P2、P3、P4、P5、P6分别固定在弹簧上距悬点0、10、20、30、40、50、60圈处;通过旁边竖直放置的刻度尺,可以读出指针的位置,P0指向0刻度.设弹簧下端未挂重物时,各指针的位置记为x0;挂有质量为0.100 kg的砝码时,各指针的位置记为x.测量结果及部分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n为弹簧的圈数,重力加速度取9.80 m/s2).已知实验所用弹簧总圈数为60,整个弹簧的自由长度为11.88 cm.‎ ‎(1)将表中数据补充完整:①________;②________.‎ P1‎ P2‎ P3‎ P4‎ P5‎ P6‎ x0(cm)‎ ‎2.04‎ ‎4.06‎ ‎6.06‎ ‎8.05‎ ‎10.03‎ ‎12.01‎ x(cm)‎ ‎2.64‎ ‎5.26‎ ‎7.81‎ ‎10.30‎ ‎12.93‎ ‎15.41‎ n ‎10‎ ‎20‎ ‎30‎ ‎40‎ ‎50‎ ‎60‎ k(N/m)‎ ‎163‎ ‎①‎ ‎56.0‎ ‎43.6‎ ‎33.8‎ ‎28.8‎ (m/N)‎ ‎0.0061‎ ‎②‎ ‎0.0179‎ ‎0.0229‎ ‎0.0296‎ ‎0.0347‎ ‎(2)以n为横坐标,为纵坐标,在图(b)给出的坐标纸上画出 n图像.‎ 图(b)‎ ‎(3)图(b)中画出的直线可近似认为通过原点.若从实验中所用的弹簧截取圈数为n的一段弹簧,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与其圈数n的关系的表达式为k=____③__N/m;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与其自由长度l0(单位为m)的关系的表达式为k=____④__N/m.‎ 答案:(1)①81.7 ②0.0122 (2)略 ‎(3)③(在~之间均同样给分) ④(在~之间均同样给分)‎ 解析: (1)①k===81.7 N/m;‎ ‎②= m/N=0.0122 m/N.‎ ‎(3)由作出的图像可知直线的斜率为5.8×10-4,故直线方程满足=5.8×10-4n m/N,即k= N/m(在~之间均正确)‎ ‎④由于60圈弹簧的原长为11.88 cm,则n圈弹簧的原长满足=,代入数值,得k=(在~之间均正确).‎ ‎7.[2014·江苏卷] 小明通过实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1)实验记录纸如题111图所示,O点为橡皮筋被拉伸后伸长到的位置,两弹簧测力计共同作用时,拉力F1和F2的方向分别过P1和P2点;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筋时,拉力F3‎ 的方向过P3点.三个力的大小分别为:F1=3.30 N、F2=3.85 N和F3=4.25 N.请根据图中给出的标度作图求出F1和F2的合力.‎ ‎(题111图)‎ ‎(2)仔细分析实验,小明怀疑实验中的橡皮筋被多次拉伸后弹性发生了变化,影响实验结果.他用弹簧测力计先后两次将橡皮筋拉伸到相同长度,发现读数不相同,于是进一步探究了拉伸过程对橡皮筋弹性的影响.‎ 实验装置如题112图所示,将一张白纸固定在竖直放置的木板上,橡皮筋的上端固定于O点,下端N挂一重物.用与白纸平行的水平力缓慢地移动N,在白纸上记录下N的轨迹.重复上述过程,再次记录下N的轨迹.‎ ‎(题112图)      (题113图)‎ ‎ 两次实验记录的轨迹如题113图所示.过O点作一条直线与轨迹交于a、b两点,则实验中橡皮筋分别被拉伸到a和b时所受拉力Fa、Fb的大小关系为______.‎ ‎(3)根据(2)中的实验,可以得出的实验结果有________(填写选项前的字母).‎ A.橡皮筋的长度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B.两次受到的拉力相同时,橡皮筋第2次的长度较长 C.两次被拉伸到相同长度时,橡皮筋第2次受到的拉力较大 D.两次受到的拉力相同时,拉力越大,橡皮筋两次的长度之差越大 ‎ (4)根据小明的上述实验探究,请对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提出两点注意事项.‎ 答案:(1)(见下图,F合=4.6~4.9 N都算对) (2)Fa=Fb (3)BD (4)橡皮筋拉伸不宜过长;选用新橡皮筋.(或:拉力不宜过大;选用弹性好的橡皮筋;换用弹性好的弹簧.)‎ 解析: (1)用力的图示法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合力并量出其大小.‎ ‎(2)画受力分析图如图所示,橡皮筋的拉力F与手的拉力F手的合力F合总与重力G平衡,故Fcos θ=G,两次实验中的θ角相同,故Fa=Fb.‎ ‎(3)根据两次描出的不同轨迹说明橡皮筋的长度与受到的拉力不成正比.两次受到的拉力相同时,橡皮筋第2 次的长度较长,A错误,B正确;两次被拉伸到相同长度时,橡皮筋第2 次受到的拉力较小,C错误;根据轨迹越向右相差越多,说明两次受到的拉力相同时,拉力越大,橡皮筋两次的长度之差越大,D正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