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3.00 KB
- 2021-05-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2020 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学段模块考试高一物理试题
一、选择题
1. 2016 年第 31 届夏季奥运会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下列比赛中可把研究对象看成质点
的是( )
A. 研究苏炳添在百米跑比赛时的起跑技术
B. 研究乒乓球男子单打冠军马龙的发球动作
C. 研究女子 3 米板冠军施廷懋 跳水动作
D. 研究女子 50 米步枪三姿比赛中杜丽射出的子弹轨迹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研究苏炳添在百米跑比赛时的起跑技术,运动员的大小和形状不能忽略,不能看
成质点,故 A 错误;研究乒乓球男子单打冠军马龙的发球动作,运动员的大小和形状不能
忽略,不能看成质点,故 B 错误;研究运动员的跳水动作,运动员的大小和形状不能忽略,
不能看成质点,故 C 错误;研究子弹轨迹,子弹的大小和形状能忽略,可以看成质点,故 D
正确。
考点:质点的认识
【名师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质点物体可以看成质点的条件,关键看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研
究的问题中能否忽略。
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人正常行走时,鞋底受到滑动摩擦力的作用
B. 特警队员双手握住竖直的竹竿匀速上爬时,双手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下
C. 手将酒瓶竖直握住停留在空中,当增大手的握力时,酒瓶受到的摩擦力将增大
D. 在冰面上洒些细土,人再走上去就不易滑到,是因为鞋底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增大了
【答案】D
【解析】
【详解】A.人在正常行走时,脚相对于地面没有发生相对运动,所以脚受到 摩擦力为静
摩擦力;故 A 错误;
B.特警队员双手握住竖直的竹竿匀速上爬时,受力平衡,重力与摩擦力平衡,故双手受到
的摩擦力方向向上,故 B 错误;
的
的
C.手将酒瓶竖直握住停留在空中,平衡状态,重力等于静摩擦力,增大手的握力时,增大
了酒瓶的最大静摩擦力,并没有增大酒瓶受到的摩擦力,故 C 错误;
D.在结冰的水平路面上洒些细土,人走上去不易滑倒,是因为此时人与路面间的粗糙程度
增加了,从而最大静摩擦力增大了,故 D 正确。
3.关于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个物体可以同时受到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作用
B. 摩擦力的存在依赖于弹力,所以有弹力必定有摩擦力
C. 运动的物体可能受到静摩擦力作用,静止的物体不可能受到滑动摩擦力作用
D. 摩擦力的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能相反,但一定与运动方向在同一直线上
【答案】A
【解析】
【详解】A.一个物体可以同时与多个物体接触,故可能同时受到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
作用,故 A 正确;
B.摩擦力的存在依赖于弹力,即有摩擦力一定有弹力,但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故 B 错
误;
C.发生静摩擦的两个物体间相对静止,相对地面可以一起运动,也可以静止;存在滑动摩
擦力的两个物体间有相对滑动,相对于地面,可以有一个物体是静止的,故 C 错误;
D.摩擦力的方向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与运动方向无关,存
在各种可能性,如汽车转弯时提供向心力的摩擦力与运动方向相互垂直,故 D 错误。
4.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经 4s 停止,若在第 1s 内的位移是 14m,则最后 1s 内位移是( )
A. 4.5m B. 3.5m C. 2m D. 1m
【答案】C
【解析】
【详解】用逆向思维,把物体的运动看成匀加速直线运动,可知初速度为: ,则
物体在第 1s,第 2s,第 3s,第 4s 内的位移之比为:1:3:5:7,所以
解得: ,故 C 正确 ABD 错误。
5.中国自主研发的 “暗剑”无人机,时速可超过 2 马赫。在某次试飞测试中,起飞前沿地
0 0m/sv =
1
4
1
7
x
x
=
1 2mx =
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过程中连续经过两段均为 120m 的测试距离,用时分别为 2s 和 l
s,则无人机的加速度大小是
A. 20m/s2
B. 40m/s2
C. 60m/s2
D. 80m/s2
【答案】B
【解析】
【 详 解 】 第 一 段 的 平 均 速 度 ; 第 二 段 的 平 均 速 度
, 中 间 时 刻 的 速 度 等 于 平 均 速 度 , 则
,故选 B.
6.甲、乙两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向运动,甲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乙做匀速直线运动。甲、
乙两车的位置 x 随时间 t 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时刻 t1,两车速度相等
B. 在时刻 t1,甲车追上乙车
C. 从 t1 到 t2 时间内的某时刻,两车速度相等
D. 从 t1 到 t2 时间内,甲车走过的路程大于乙车走过的路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A.x﹣t 图象的斜率表示速度,在 t1 时刻乙图象的斜率大于甲图象的斜率,所以乙
车的速度大于甲车速度,故 A 错误;
1
1
120 m / s 60m / s2
xv t
= = =
2
2
120 m / s 120m / s1
xv t
= = =
( )
2 22 1
1 2
120 60 m / s 40m / s1 1.5
2
v va
t t
− −= = =
+
B.从 0 到 t1 时间内,两车走过的路程是乙车大于甲车,故 B 错误;
C.根据图象可知,在 t1 时刻乙图象的斜率大于甲图象的斜率,在 t2 时刻乙图象的斜率小于
甲图象的斜率,在 t1 到 t2 时间内的某时刻二者的斜率相同,此时两车速度相等,故 C 正确;
D.从 t1 到 t2 时间内,两车走过的路程均为 x2﹣x1,路程相等,故 D 错误。
7.小明从某砖墙前一定高处由静止释放一个石子,让其自由落下,拍摄到石子下落过程中的
一张照片如图所示。由于石子的运动,它在照片上留下了一条模糊的径迹。已知每层砖的平
均厚度为 ,照相机本次拍照曝光时间为 ,由此估算出位置 A 距石子下落
起始位置的距离为(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由图可以看出,在曝光的时间内,物体下降了大约有两层砖的厚度,即
, 曝 光 时 间 为 , 所 以 AB 段 的 平 均 速 度 为 :
,由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可知 AB 中间时刻的速
度为: ,由 可得下降的高度大约为 ,则: ,
故 B 正确,ACD 错误。
考点:自由落体运动
【名师点睛】根据照片上痕迹的长度,可以估测在曝光时间内物体下落的距离,由此可以估
算出 AB 段的平均速度的大小,在利用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可以求得下落的距离。
8.如图所示为甲、乙两质点做直线运动时,通过打点计时器记录的两条纸带,两纸带上各计
数点间的时间间隔都相同。关于两质点运动情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6.0cm 21.5 10 s−×
4.5m 3.2m 2.5m 1.6m
12 0.12cm m( ) 21.5 10 s−×
2
0.12 / 8 /1.5 10v m s m s−= =×
8 /v m s= 2 2v gh= h
2 28 3.22 2 10
vh m mg
= = =×
A. 两质点在 t0~t4 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相同
B. 两质点在 t3 时刻的速度大小相等
C. 两质点速度相等的时刻在 t3~t4 之间
D. 两质点不一定是从同一地点出发的,但在 t0 时刻甲的速度为 0
【答案】ABD
【解析】
【详解】A.两质点在 t0~t4 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经历的时间相等,故平均速度相等,
故 A 正确;
B.由甲图可判断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t2 时刻的速度等于 t1 到 t3 时刻的平均速度,则
乙图做匀速运动,t2 时刻的速度即为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即:
乙
故 B 正确;
C.由 B 可知,C 错误;
D.从纸带不能判断出质点出发点的位置,则两质点不一定是从同一地点出发的,在甲图中,
相邻相等时间内位移之比满足 1:3:5,满足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推论,故 t0 时
刻速度为零,故 D 正确。
9.我国“蛟龙号”深潜器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在 2012 年 6 月 27 日以 7062.68m 的深度创下我
国深潜最新纪录,这预示着它可以抵达全球 99.8%的海底。假设在某次试验时,深潜器内的
显示屏上显示出了从水面开始下潜到最后返回水面 10min 内全过程的深度曲线(如图甲所
示)和速度图像(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3
13
4 2= 2
xv t t t
= =甲
v 2
t
=
A. 图中 h3 的代表本次下潜最大深度
B. 全过程中最大加速度是 0.025 m/s2
C. 6~10min 内,深潜器的加速度不变
D. 深潜器加速度向上发生在 3~4min 和 6~8min 的时间段内
【答案】AD
【解析】
【详解】A.h﹣t 图象显示的是深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根据深度曲线甲得 h3 代表本次最大
深度,故 A 正确;
B.v﹣t 图象中的斜率表示加速度,所以 0~1 min 和 3~4 min 内的加速度最大;最大加速
度是:
故 B 错误;
C.由 v﹣t 图象可知,6-8min 和 8-10min 的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 C 错误;
D.0-1min 内,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同,向下加速,加速度向下;3-4min 内速度方向与
加速度方向相反,向下减速,加速度向上;6-8min 内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同,向上加
速,加速度方向向上,8-10min 内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反,向上减速,加速度方向向下,
故 D 正确。
10.如图所示,甲同学用手拿着一把长 50 cm 的直尺,并使其处于竖直状态;乙同学把手放
在直尺 0 刻度线位置做抓尺的准备。某时刻甲同学松开直尺,直尺保持竖直状态下落,乙同
学看到后立即用手抓直尺,手抓住直尺位置的刻度值为 20 cm;重复以上实验,乙同学第二
次手抓住直尺位置的刻度值为 10 cm。直尺下落过程中始终保持竖直状态。若从乙同学看到
甲同学松开直尺,到他抓住直尺所用时间叫“反应时间”,取重力加速度 g=10 m/s2。则下列
说法中正确的是( )
20 ( 2) 0.033m/s60a
− −= =
A. 乙同学第一次的“反应时间”比第二次长
B. 乙同学第一次抓住直尺之前的瞬间,直尺的速度约为 4 m/s
C. 若某同学的“反应时间”大于 0.4 s,则用该直尺将无法用上述方法测量他的“反应时间”
D. 若将尺子上原来的长度值改为对应的“反应时间”值,则可用上述方法直接测出“反应时间”
【答案】AC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 ,可知下落的高度越大时间越长,选项 A 正确;根据
可得 ,选项 B 错误; =
=0.8m=80cm,选项 C 正确; “反应时间”与长度是对应的关系,选项 D
正确。综上本题选 ACD。
考点:自由落体运动。
11.一名消防队员在模拟演习训练中,沿着长为 12m 的竖立在地面上的钢管从顶端由静止先
匀加速再匀减速下滑,滑到地面时速度恰好为零。如果他加速时的加速度大小是减速时加速
度大小的 2 倍,下滑的总时间为 3s,那么该消防队员( )
A. 下滑过程中 最大速度为 4m/s
B. 加速与减速运动过程的时间之比为 1:2
C. 加速与减速运动过程中平均速度之比为 1:1
D. 加速与减速运动过程 位移大小之比为 1:4
【答案】BC
【解析】
【详解】A.设下滑过程中的最大速度为 v,根据平均速度的推论知:
的
的
故加速与减速运动过程中平均速度之比为 1:1,则消防队员下滑的总位移为:
解得最大速度为:
故 A 错误 C 正确;
B.设加速与减速过程的时间分别为 、 ,加速度大小分别为 、 ,则
,
解得:
故 B 正确;
D.因为平均速度之比为 1:1,加速和减速的时间之比为 1:2,则加速和减速的位移之比
为 1:2,故 D 错误。
二、非选择题
12.某同学用打点计时器研究一辆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小车的运动情况,如图所示为小车运
动过程中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的一部分,D1 是任选的第 1 个点,D11、D21 是顺次选取的
第 11 个点和第 21 个点,若加速度的值是 10cm/s2,则该打点计时器打点的频率为
_________Hz,打点计时器打下 D11 点时小车的速度为__________m/s。
【答案】 (1). 10 (2). 0.2
【解析】
【详解】[1][2]设打点计时器的打点时间间隔为 T,由于 D1 是任选的第一点,D11、D21 是第
11 点和第 21 点,所以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 10T,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
式 ,得:
2
vv =
1 22 2
v vs t t= +
2 2 12 8m/s3
sv t
×= = =
1t 2t 1a 2a
1 1v a t= 2 2v a t=
1 2 2 1: : 1: 2t t a a= =
2x aT∆ =
2 2 2 2(25 15) 10 m 10 10 m/sx T− −∆ = − × = × •
解得:
T=0.1s
再根据打点计时器打点时间间隔与频率关系 ,解得:
13.某同学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时,安装好实验装置,让刻度尺零刻度与弹簧上
端平齐,在弹簧下端挂 1 个钩码,静止时弹簧长度为 l1,如图甲所示。图乙是此时固定在弹
簧挂钩上的指针在刻度尺(最小分度是 1mm),上位置的放大图,示数 l1=________cm。在
弹簧下端分别挂 2 个、3 个、4 个、5 个相同的钩码,静止时弹簧长度分别为 l2、l3、l4、l5。
已知每个钩码质量为 50g。挂 2 个钩码时,弹簧弹力 F2=______N(当地重力加速度
g=9.8m/s2)。要得到弹簧的伸长量 x,还需要测量的是________。
【答案】 (1). 21.74 (2). 0.98 (3). 弹簧原长
【解析】
【详解】[1]由 mm 刻度尺的读数方法可知图 2 中的读数为:21.74cm;
[2]挂 2 个钩码时,重力为:
由平衡关系可知,弹簧的拉力为 0.98N;
[3]本实验中需要测量的是弹簧的形变量,故还应测量弹簧的原长;
14.作出图中光滑小球 A 所受弹力的示意图。
( )
1T f
=
1 1 Hz=10Hz0.1f T
= =
11
1 2 0.15 0.25 0.2m/s20 20 0.1D
x xv T
+ += = =×
2 2 0.05 9.8 0.98NG mg × ×= = =
【答案】
【解析】
【详解】小球 A 受到重力和竖直方向的弹力平衡,不受倾斜的墙面施加的弹力,如下图所
示:
15.作出图中光滑小球 A 所受弹力的示意图
( )
【答案】
【解析】
【详解】由受力平衡可知,A 物体的三个接触面均受到弹力的作用,如下图所示:
16.作出图中杆所受弹力的示意图
( )
【答案】
【解析】
【详解】点和平面接触垂直于平面,故杆的受力情况如下图所示:
17.一辆汽车以 18km/h 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若汽车先以 1m/s2 的加速度匀加速 5s
后,再以 2m/s2 的加速度匀减速刹车,请作出汽车开始加速后 12s 内的 v-t 图像。
( )
【答案】
【解析】
【详解】初速度 ,加速 5s 后速度为:
5s 汽车刹车,刹停所需时间为:
故 10s 时汽车停下,12s 内的 v-t 图像如下图所示:
18.如图所示,A、B 两物体(可视为质点)用一根长 L=2.8m 的轻绳相连,开始时 A 物体与
井口平齐,B 物体自然下垂.然后由静止释放两物体,两物体先后落入水中,测得两物体先
后落入水中的时间差∆t=0.2s,g=10m/s2.计算水面到井口的距离 h.
0 10km/h 5m/sv = =
5 0 5 1 5 10m/sv v at= + = + × =
50 0 10 5s2
vt a
− −′ = = =′− −
【答案】11.25m
【解析】
【分析】
根据自由落体运动 位移时间关系列式即可求解。
【详解】A、B 两物体均做自由落体运动,根据运动学知识
对于 A 物体:
对于 B 物体:
解得 h=11.25m
19.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它先后经过相距 x=30m 的 A、B 两点所用的时
间 t=2s,汽车经过 B 点时的速度比 A 点增加了 4m/s。求.
(1)该汽车的加速度大小;
(2)该汽车经过 A 点时的速度大小。
【答案】 ;
【解析】
【详解】设汽车的加速度为 a,经过 A、B 两点时的速度分别为 vA 和 vB,历时为 t。
(1)由速度公式得:
则得:
(2)由 得:
20.一物体(可看作质点)以某一初速度冲上斜面后做匀减速运动,最后静止在斜面上,如
图所示。已知该物体在第 1s 内的位移 x1=9m,在停止运动前最后 2s 内的位移 x2=4m。求
的
21
2h gt=
21 ( )2h L g t t− = − ∆
22m/s 13m/s
= +B Av v at
24 2m/s2
B Av va t
−= = =
21
2Ax v t at= +
1 30 1 2 2 13m/s2 2 2A
xv att
= − = − × × =
(1)该物体在整个减速过程中位移的大小;
(2)该物体整个减速过程所用的时间。
【答案】 ;
【解析】
【详解】(1)设质点做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 a,初速度为 ,由于质点最后停止在斜
面上,故可把质点的运动看成反向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由于停止运动前的最后 2s
内位移为 4m,则:
所以:
质点在第 1s 内位移为 9m,则:
所以:
故质点在整个过程中的位移为:
(2)整个过程做匀减速运动,由速度公式 得:
21.甲、乙两车在平直公路上比赛,某一时刻,乙车在甲车前方 L1=11m 处,乙车速度 v 乙=
60m/s,甲车速度 v 甲=50m/s,此时乙车离终点线尚有 L2=600m,如图所示。若甲车加速运动,
加速度 a=2m/s2,乙车速度不变,不计车长。求
(1)经过多长时间甲、乙两车间距离最大,最大距离是多少?
25m 5s
0v
2
2 2
1
2x at=
22
2 2
2
2 2 4 2m/s2
xa t
×= = =
2
1 0 1 1
1
2x v t at= −
2 2
1 1
0
1
2 2 9 2 1 10m/s2 2 1
x atv t
+ × + ×= = =×
2 2
00 0 10= 25m2( ) 2 ( 2)
vx a
− −= =− × −
0=v v at−
0 0 10 5s2
v vt a
− −= = =− −
(2)乙车到达终点时,甲车是否已超过乙车。
【答案】(1)经过 5s 时间甲、乙两车间距离最大,最大距离为 ;(2)到达终点时甲
车不能赶上乙车。
【解析】
【详解】(1)当甲、乙两车速度相等时,两车间距离最大,即:
得
甲车位移:
乙车位移:
此时两车间距离:
(2)甲车追上乙车时,位移关系为:
甲车位移:
乙车位移:
将 、 代入位移关系,代入数据解得:
t2=11s
实际乙车到达终点的时间为:
t3 s=10s
36m
1v at v+ =甲 乙
1 5st =
2 2
1 1
1 150 5 2 5 275m2 2x v t at= + = × + × × =甲 甲
1 60 5 300mx v t= = × =乙 乙
1 36mx x L x∆ = + − =乙 甲
1x x L′ ′= +甲 乙
2
2 2
1
2x v t at′ = +甲 甲
2x v t′ =乙 乙
x′甲 x′乙
2 600
60
L
v
= =
乙
所以到达终点时甲车不能赶上乙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