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9.00 KB
- 2021-05-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纲要导引】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属于选修3-5的考察实验,17年前新课标不作为重点学习内容,18年新课标将选修3-5纳入必考,则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在往后的考试中很有可能会出现,考察思想和方法与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类似,难度不大。
【点拨练习】
1.(2018•顺义区二模)若采用图中甲、乙两种实验装置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图中小球半径相同,质量均为已知,且mA>mB,B、B′两点在同一水平线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采用图甲所示的装置,必须测量OB、OM、OP和ON的距离
B.采用图乙所示的装置,必须测量OB、B′N、B′P和B′M的距离
C.采用图甲所示装置,若mA•ON=mA•OP+mB•OM,则表明此碰撞动量守恒
D.采用图乙所示装置,若=+,则表明此碰撞机械能守恒
【答案】D
【解析】A、如果采用图甲所示装置,由于小球平抛运动的时间相等,故可以用水平位移代替速度进行验证,不需要测量OB的长度,故A错误;
B、如果采用图乙所示装置时,利用水平距离相等,根据下落的高度可确定飞行时间,从而根据高度可以表示出对应的水平速度,从而确定动量是否守恒,故不需要测量OB的距离,故B错误;
C、采用图甲所示装置,一个球时水平距离为OP,两球相碰时,A球距离为OM,B球为ON,则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有:
mAv=mAv1+mBv2,因下落时间相同,则两端同时乘以t后有mA•OP=mA•OM+mB•ON,则表明此碰撞动量守恒,故C错误;
D、小球碰后做平抛运动,速度越快,下落高度越小,单独一个球下落时,落点为P,两球相碰后,落点分别为M和N,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有:
mAv=mAv1+mBv2,而速度v=,根据h=gt2可得,t=,则可解得:v=,v1=,v2=;
代入动量守恒表达式,消去公共项后,有:=+
机械能守恒定律可知:mAv2=mAv12+mBv22
代入速度表达式可知:=+
联立动量表达式和机械能表达式可知=+,故可以根据该式表明此碰撞机械能守恒,故D正确。
2.(2006•天津)(1)用半径相同的两小球A、B的碰撞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装置示意如图,斜槽与水平槽圆滑连接.实验时先不放B球,使A球从斜槽上某一固定点C由静止滚下,落到位于水平地面的记录纸上留下痕迹.再把B球静置于水平槽前端边缘处,让A球仍从C处由静止滚下,A球和B球碰撞后分别落在记录纸上留下各自的痕迹.记录纸上的O点是重垂线所指的位置,若测得各落点痕迹到O点的距离:OM=2.68cm,OP=8.62cm,ON=11.50cm,并知A、B两球的质量比为2:1,则未放B球时A球落地点是记录纸上的 点,系统碰撞前总动量p与碰撞后总动量p′的百分误差= %(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2)一多用电表的电阻档有三个倍率,分别是×1、×10、×100.用×10档测量某电阻时,操作步骤正确,发现表头指针偏转角度很小,为了较准确地进行测量,应换到 档.如果换档后立即用表笔连接待测电阻进行读数,那么缺少的步骤是 ,若补上该步骤后测量,表盘的示数如图,则该电阻的阻值是 Ω.
(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图1所示电路测量电池组的电动势E和内阻r.根据实验数据绘出如图2所示的R﹣图线,其中R为电阻箱读数,I为电流表读数,由此可以得到E= V,r= Ω.
【答案】(1)P;2
(2)×100;调零(或重新调零);2.2×103(或2.2k)
(3)2.9;0.9
【解析】(1)A与B相撞后,B的速度增大,A的速度减小,碰前碰后都做平抛运动,高度相同,落地时间相同,所以P点是没有碰时A球的落地点,N是碰后B的落地点,M是碰后A的落地点;
系统碰撞前总动量p与碰撞后总动量p′的百分误差==
≈2%.
(2)操作步骤正确,发现表头指针偏转角度很小,知电阻较大,应换到×100档,换挡后需重新欧姆调零.电阻的阻值22×100=2.2×103Ω.
(3)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E=IR+Ir,则,知纵轴截距的绝对值表示内阻的大小,所以r=0.9Ω,图线的斜率表示电动势,则E=.
3.(2011•全国)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图中,B为气垫导轨,A、C为固定在导轨两端的竖直挡板,D、E为两个刚性滑块。完成下列实验步。
(1)调节气垫导轨,使导轨保持
(2)称量滑块D、E的质量m1和m2
(3)将滑块D、E紧贴在一起,置于导轨上的确定位置。用电动卡销卡住D和E。
(4)在D和E之间水平放置一轻弹簧,使弹簧处于压缩状态。
(5)放开电动卡销:同时启动电子计时器,记下D至A运动的时间和E至C运动的时间。
(6)重复步骤(3)(4)(5)多次,计算D至A的运动时间的平均值t1和E至C运动时间的平均值t2
(7)测量 和 。
(8)检查关系式 是否近似成立:如近似成立,则(在滑块和气垫导轨的摩擦力很小的前提下)验证了动量守恒。
【答案】(1)水平;(7)D到A的距离L1;E到C的距离L2 (8)m2=m1
【解析】(1)为了减小误差,实验中应调节气垫导轨,使导轨保持水平;
(7)根据实验原理可知,本实验中需要测量弹簧弹开后两滑块的速度,由题意可知,根据滑块滑到档板的平均速度来表示弹开后的速度,故需要测量两滑块到左右档板的距离,由平均速度公式求出碰后的速度;
(8)根据平均速度公式可知,vD= vE=
设向右为正方向,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可得,应验证的表达式为:
0=m2vE﹣m1vD
代入速度可得:
m2=m1
4.(2019•惠州模拟)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用电磁打点计时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在小车A的前端粘有橡皮泥,推动小车A使之做匀速运动,然后与原来静止在前方的小车B相碰并粘合成一体,继续做匀速运动.他设计的装置如图(a)所示.在小车A后连着纸带,电磁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频率为50Hz,长木板下垫着小木片以平衡摩擦力.
(1)若已测得打点的纸带如图(b)所示,并测得各计数点的间距(已标在图上).A为运动的起点,则应选 段来计算A碰撞前的速度,应选 段来计算A和B碰后的共同速度(以上两空选填“AB”“BC”“CD”或“DE”).
(2)已测得小车A的质量m1=0.4kg,小车B的质量m2=0.2kg,则碰前两小车的总动量大小为 kg•m/s,碰后两小车的总动量大小为 kg•m/s.(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答案】(1)BC,DE;(2)0.420,0.417.
【解析】(1)推动小车由静止开始运动,故小车有个加速过程,在碰撞前做匀速直线运动,即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同,故BC段为匀速运动的阶段,故选BC计算碰前的速度;碰撞过程是一个变速运动的过程,而A和B碰后的共同运动时做匀速直线运动,故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相同的位移,故应选DE段来计算碰后共同的速度.
(2)碰前小车的速度为诶:vA===1.05m/s,
碰前的总动量为:P=mAvA=0.4×1.05=0.420kg•m/s;
碰后小车的共同速度为:v===0. 695m/s,
碰后的动量为:P′=(mA+mB)v=(0.4+0.2)×0.695=0.417kg•m/s;
5.(2018•保山一模)如图1,用“碰撞实验器”可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即研究两小球在轨道水平部分碰撞前后的动量关系。
①实验中,直接测定小球碰撞前后的速度是不容易的。但是,可以通过仅测量 (填选项前的符号),间接地解决这个问题。
A.小球开始释放的高度h
B.小球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H
C.小球平抛运动的射程
②图2中O点是小球抛出点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实验时,先让入射小球m1多次从斜面上S位置静止释放,找到其平均落地点的位置P,测量平抛射程OP.然后把被碰小球m2静置与轨道水平部分,再将入射小球m1从斜轨上S位置静止释放,与小球m2相碰,并多次重复。
接下来完成的必要步骤是 。(填写选项前的符号)
A.用天平测量两小球的质量m1、m2
B.测量小球m1开始释放的高度h
C.测量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H
D.分别找到m1、m2相碰后平均落地点的位置M、N
E.测量平抛射程OM、ON
实验结果表明,碰撞前、后总动量的比值为 。
【答案】①C;②ADE;
【解析】①由于本实验的碰撞是在同一高度,在空中运动时间相同,因而根据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射程就可知道碰撞后速度的大小之比,所以选C;
②实验时,先让入射球ml多次从斜轨上S位置静止释放,找到其平均落地点的位置P,测量平抛射程OP.然后,把被碰小球m2静置于轨道的水平部分,再将入射球ml从斜轨上S位置静止释放,与小球m2
相碰,并多次重复。测量平均落点的位置,找到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因此步骤中D、E是必须的,而且D要在E之前。至于用天平秤质量先后均可以。所以答案是ADE;
碰撞前、后总动量的比值:==
6.(2018•泸州模拟)某同学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长木板下垫一小木片,轻推一下前端粘有橡皮泥(质量不计)的小车1后,连着穿过打点计时器纸带的小车1在木板上作匀速运动然后与静止在前方的小车2相碰并粘在一起,继续做匀速运动。打点计时器接频率为50Hz的交流电源。实验得到的纸带上各计数点(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未标出)如图乙所示。
(1)小车1和2相碰的位置发生在相邻的两计数点 之间(填纸带上计数点字母符号);
(2)已知小车1的质量m1=0.40kg,小车2的质量m2=0.55kg,由以上测量结果可计算出碰前小车1和2系统的总动量为 kg•m/s,碰后总动量为 kg•m/s(计算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由此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答案】(1)HI;(2)0.040;0.038;在误差允许范围内系统动量守恒。
【解析】(1)由图示纸带可知,在H之前、I之后小车在相等时间内位移相等,且相等时间内位移不相等,由此可知,两车碰撞发生在相邻计数点HI间。
(2)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未标出,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0.02×5=0.1s,
碰撞前小车1的速度:v1===0.1m/s,小车2静止,
碰撞前系统总动量:P=m1v1=0.40×0.1=0.040kg•m/s,
碰撞后两小车速度相等,速度:v===0.04m/s,
碰撞后系统总动量:P′=(m1+m2)v=(0.40+0.55)×0.04=0.038kg•m/s,
由实验可知,碰撞过程在误差允许范围内系统动量守恒;
7.(2018•台州模拟)某同学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实验开始前在水平放置的气垫导致左端装一个弹射装置,滑块碰到弹射装置时将被锁定,打开控制开关,滑块可被弹射装置向右弹出。滑块甲和滑块乙上装有相同宽度的挡光片,在滑块甲的右端和滑块乙的左端装上了弹性碰架(图中未画出),可保证在滑块碰撞过程中能量损失极小。开始时,滑块甲被弹射装置锁定,滑块乙静置于两个光电门之间。
(1)该同学用游标卡尺测量挡光片的宽度d和如图2所示,则d= cm
(2)为使碰撞后两个滑块能够先后通过光电门2,则选用下列哪组滑块能使实验效果更好
A.M甲=50g,M乙=50g
B.M甲=100g,M乙=50g
C.M甲=50g,M乙=100g
(3)某次实验时,该同学记录下滑块甲(质量为m甲)通过光电门1的时间为t1,滑块乙(质量为m2)通过光电门2的时间为t2,滑块甲通过光电门2的时间为t3,根据实验器材等测量条件确定误差范围。
①只要等式 成立,则可说明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
②只要等式 成立,则可说明这次碰撞为弹性碰撞。
(注:以上2个等式必须用题目中所给的字母表示)
【答案】(1)2.145;(2)B;(3)①m甲v=m甲+m乙;②m甲()2=m甲()2+m乙()2
【解析】(1)游标卡尺的主尺读数为21mm,游标读数为0.05×9mm=0.45mm,则最终读数为21.45mm=2.145cm;
(2)为使碰撞后两个滑块能够先后通过光电门2,所以入射球不能反弹,所以应用质量较大的球云碰质量较小的球,故选B;
(3)滑块经过光电门的速度分别为:v1= v2= v3=
①设甲的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由动量守恒定律有:
m甲v1=m甲v3+m乙v2;
代入速度公式则有:
m甲=m甲+m乙;
②要保证为碰性碰撞,碰撞前后机械能守恒,则有:
m甲()2=m甲()2+m乙()2;
即m甲()2=m甲()2+m乙()2成立,即说明为弹性碰撞。
8.(2018•广州二模)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滑块在气垫导轨上运动时阻力不计,其上方挡光条到达光电门D(或E),计时器开始计时;挡光条到达光电门C(或F),计时器停止计时。实验主要步骤如下:
a.用天平分别测出滑块A、B的质量mA、mB;
b.给气垫导轨通气并调整使其水平;
c.调节光电门,使其位置合适,测出光电门C、D间的水平距离L;
d.A、B之间紧压一轻弹簧(与A、B不粘连),并用细线拴住,如图静置于气垫导轨上;
e.烧断细线,A、B各自运动,弹簧恢复原长前A、B均未到达光电门,从计时器上分别读取A、B在两光电门之间运动的时间tA、tB。
(1)实验中还应测量的物理量x是 (用文字表达)。
(2)利用上述测量的数据,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是: (用题中所给的字母表示)。
(3)利用上述数据还能测出烧断细线前弹簧的弹性势能Ep= (用题中所给的字母表示)。
【答案】(1)光电门E、F间的水平距离;(2);(3)。
【解析】(1)本实验要验证动量守恒定律,所以需要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两物体的速度,由题意可知,还需要测量光电门E、F间的水平距离,从而求出B物体的速度;
(2)根据平均速度公式可知,碰后vA=,B的速度vB=,设A的方向为正方向,则有:
mAvA﹣mBvB=0
则有:
(3)根据机械能的表达式可知,EP==;
9.(2014•新课标Ⅱ)利用图(a)所示的装置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在图(a)中,气垫导轨上有A、B两个滑块,滑块A右侧带有一弹簧片,左侧与打点计时器(图中未画出)的纸带相连;滑块B左侧也带有一弹簧片,上面固定一遮光片,光电计时器(未完全画出)可以记录遮光片通过光电门的时间.
实验测得滑块A质量m1=0.310kg,滑块B的质量m2=0.108kg,遮光片的宽度d=1.00cm;打点计时器所用的交流电的频率为f=50Hz.将光电门固定在滑块B的右侧,启动打点计时器,给滑块A一向右的初速度,使它与B相碰;碰后光电计时器显示的时间为△tB=3.500ms,碰撞前后打出的纸带如图(b)所示.
若实验允许的相对误差绝对值(||×100%)最大为5%,本实验是否在误差范围内验证了动量守恒定律?写出运算过程.
【答案】在误差范围内验证了动量守恒定律,证明过程如上所述
【解析】打点计时器的打点时间间隔t===0.02s,
由图(b)所示纸带可知,碰撞前A的速度:vA===2m/s,
碰撞后A的速度vA′==0.97m/s,
碰撞后B的速度:vB′==≈2.86m/s,
碰撞前后系统总动量分别为:
p=m1vA=0.31×2=0.62kg•m/s,
p′=m1vA′+m2vB′=0.31×0.97+0.108×2.86≈0.61kg•m/s,
绝对误差:||×100%=||×100%≈1.6%<5%,
由此可知,在误差范围内验证了动量守恒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