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8.77 KB
- 2021-05-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届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双语学校一、二区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物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10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1-15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只有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才会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故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B. 牛顿第一定律不仅适用于宏观低速物体,也可用于解决微观物体的高速运动问题
C.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在物体的加速度a=0条件下的特例
D. 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推出,如果没有摩擦,在水平面上的物体,一旦具有某一个速度,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答案】D
【解析】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故A错误;牛顿第一定律是宏观低速情况得出的,只可用于解决物体的低速运动问题,故B正确;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物体不受外力时的运动状态,物体不受外力和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是有区别的,所以不能把牛顿第一定律当作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故C错误;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推出,如果没有摩擦,在水平面上的物体,一旦具有某一个速度,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故D正确。所以D正确,ABC错误。
2. 关于物体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的加速度等于零,速度具有最大值
B. 物体的速度变化量大,加速度一定大
C. 物体具有向东的加速度时,速度的方向可能向西
D. 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加速度减小,速度也一定减小
【答案】C
【解析】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加速度减小到零时,速度达到最大,当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加速度为零时,速度可能最小,故AD错误;根据加速度定义式:
,可知物体的速度变化量大,加速度不一定大,故B错误;物体具有向东的加速度时,速度的方向可能向西,即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那么速度就会减小,故C正确。所以C正确,ABD错误。
3. 以36 km/h的速度沿平直公路行驶的汽车,遇障碍物刹车后获得大小为a=4 m/s2的加速度,刹车后第二个2 s内,汽车走过的路程为( )
A. 12.5 m B. 2 m
C. 10 m D. 0.5 m
【答案】D
【解析】汽车刹车到停止所需的时间为:,刹车后第二个2s内的位移等于停止前0.5s内的位移: ,故D正确,ABC错误。
4. 如图所示,矩形物块A和楔形物块B、C叠放在水平地面上,B物块上表面水平。水平向左的力F作用在B物块上,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则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物块A的受力个数为2个
B. 物块B的受力个数为4个
C. 地面对物块C的支持力等于三者重力之和
D. 地面对物块C的摩擦力大小等于F,方向水平向右
【答案】B
【解析】对A受力分析, A受重力和支持力2个力的作用,故A说法正确;对B受重力、压力、斜面施加的斜向上的支持力、拉力F,根据平衡条件还得受斜面施加的斜向上的摩擦力,共5个力的作用,故B说法错误;对ABC整体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根据平衡条件知地面对物块C的支持力等于三者重力之和,故C说法正确;对ABC整体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根据平衡条件知地面对物块C的摩擦力大小等于F,方向水平向右,故D说法正确。所以B正确,ACD错误。
5. 甲、乙两汽车在一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在t=0到t=t1的时间内,它们的v-t图象如
图所示。在这段时间内( )
A. 汽车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小
B. 汽车乙的平均速度小于
C. 甲、乙两汽车的位移相同
D. 汽车甲的加速度大小逐渐减小,汽车乙的加速度大小逐渐增大
【答案】B
【解析】平均速度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在v-t图象中,图形的面积代表位移的大小,根据图象可知道,在这段时间内,甲的位移大于乙的位移,由于时间相同,所以汽车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大,故AC错误;若乙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其平均速度等于,而该变减速运动的位移小于匀减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则平均速度小于,故B正确;因为切线的斜率等于物体的加速度,汽车甲和乙的加速度大小都是逐渐减小,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是速度--时间图象的应用,要明确斜率的含义,知道在速度-时间图象中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含义.
6. 如图,滑块A置于水平地面上,滑块B在一水平力作用下紧靠滑块A(A、B接触面竖直),此时A恰好不滑动,B刚好不下滑。已知A与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A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A与B的质量之比为( )
A. B.
C. D.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对A、B整体分析,受重力、支持力、推力和最大静摩擦力,根据平衡条件,有:
F=μ2(m1+m2)g ①
再对物体B分析,受推力、重力、向左的支持力和向上的最大静摩擦力,根据平衡条件,有:
水平方向:F=N
竖直方向:m2g=f
其中:f=μ1N
联立有:m2g=μ1F ②
联立①②解得:
故选B。
考点:物体的平衡
【名师点睛】本题关键是采用整体法和隔离法灵活选择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后根据平衡条件列式求解,注意最大静摩擦力约等于滑动摩擦力.
7. 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两物体两次相遇的时刻是2 s末和6 s末
B. 4 s末甲在乙前面
C. 在0~6 s内,两物体相距最远的时刻是1 s末
D. 乙物体先向前运动2 s,随后向后运动
【答案】A
【解析】在t=2s时乙的位移为:,甲的位移为x′=2×2=4m,两者位移相同,又是从同一地面出发,故2s末时二者相遇,同理可判断6s末两位移也相等,二者也是相遇,故A正确;4s时甲的位移为x=4×2=8m,乙的位移为:
;甲的位移小于乙的位移,故甲在乙后面,B错误;由图可知4s末,两物体位移相差最大,故C错误;乙的运动方向始终未发生变化,故D错误。所以A正确,BCD错误。
8. 如图所示,弹簧左端固定,右端自由伸长到O点并系住质量为m的物体,现将弹簧压缩到A点,然后释放,物体可以一直运动到B点。如果物体受到的阻力恒定,则( )
A. 物体从A到O一直做加速运动
B. 物体运动到O点时,所受合力为零
C. 物体从A到O先加速后减速,从O到B做减速运动
D. 物体从A到O的过程中,加速度逐渐减小
【答案】C
9. 如图所示,质量为1 kg的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从t=0开始以初速度v0沿水平地面向右滑行,同时受到一个水平向左的恒力F=1 N的作用,g取10 m/s2,向右为正方向,该物体受到的摩擦力f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
A. B.
C. D.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先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物体先向右做匀减速运动,当速度减到零时,根据恒力F与最大静摩擦力的关系,分析物体的状态,再研究摩擦力.
解:从t=0开始以初速度v0沿水平地面向右做匀减速运动,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f=μmg=0.2×1×10N=2N,方向向左,为负值.
当物体的速度减到零时,物体所受的最大静摩擦力为fm=μmg=2N,则F<fm,所以物体不能被拉动而处于静止状态,受到静摩擦力作用,其大小为f=F=1N,方向向右,为正值,根据数学知识得知,A图象正确.
故选A
【点评】对于摩擦力,要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分析物体的状态,判断物体受到的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可以根据公式求解,而静摩擦力由平衡条件求解.
10. 如图所示,一光滑小球静置在光滑半球面上,被竖直放置的光滑挡板挡住。现水平向左缓慢地移动挡板直到半球的最高点,则在小球运动的过程中(该过程小球未脱离球面且球面始终静止),挡板对小球的推力F、半球面对小球的支持力N的变化情况是( )
A. F增大,N减小 B. F增大,N增大
C. F减小,N减小 D. F减小,N增大
【答案】C
11. 假期里,一位同学在厨房里帮助妈妈做菜,对菜刀发生了兴趣。他发现菜刀的刀刃前
部和后部的厚薄不一样,刀刃前部的顶角小,后部的顶角大,如图所示,他先后作出过几个猜想,其中合理的是( )
A. 刀刃前部和后部厚薄不匀,仅是为了打造方便,外形美观,跟使用功能无关
B. 在刀背上加上同样的压力时,分开其他物体的力跟刀刃厚薄无关
C. 在刀背上加上同样的压力时,顶角越大,分开其他物体的力越小
D. 在刀背上加上同样的压力时,顶角越小,分开其他物体的力越大
【答案】CD
【解析】把刀刃部分抽象后,可简化成一个等腰三角劈,设顶角为2θ,背宽为d,侧面长为l,如图乙所示
当在劈背施加压力F后,产生垂直侧面的两个分力F1、F2,使用中依靠着这两个分力分开被加工的其他物体.由对称性知,这两个分力大小相等(F1=F2),因此画出力分解的平行四边形,实为菱形,如图丙所示.在这个力的平行四边形中,取其四分之一考虑(图中阴影部分),根据它跟半个劈的直角三角形的相似关系,由关系式,得F1=F2,由此可见,刀背上加上一定的压力F时,侧面分开其他物体的力跟顶角的大小有关,顶角越小,sinθ的值越小,F1和F2越大,刀刃的顶角越小时,刀刃的强度会减小,碰到较硬的物体刀刃会卷口甚至碎裂,实际制造过程中为了适应加工不同物体的需要,所以做成前部较薄,后部较厚.使用时,用前部切一些软的物品,用后部斩劈坚硬的骨头之类的物品,故CD正确,AB错误。
12. 如图所示,A物体被绕过小滑轮P的细线所悬挂,B物体放在粗糙的水平桌面上;小滑轮P被一根细线系于天花板上的O点;O′是三根线的结点,bO′水平拉着B物体,cO′
沿竖直方向拉着弹簧;弹簧、细线、小滑轮的重力和细线与滑轮间的摩擦力均可忽略,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若悬挂小滑轮的细线OP上的张力是20N,取g=10 m/s2,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弹簧的弹力为10 N
B. A物体的质量为2 kg
C. 桌面对B物体的摩擦力为10 N
D. OP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60°
【答案】ABD
【解析】设悬挂小滑轮的斜线中的拉力为T1与O′a绳的拉力为T,则有:,
解得:T=20N,又有:,可得:,故B正确;以结点O′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
根据平衡条件弹簧的弹力为,故A正确;绳O′b的拉力为:,因为拉力与摩擦力相等,所以桌面对B物体的摩擦力为30N,故C错误;由于动滑轮两侧绳子的拉力大小相等,根据对称性可知,细线OP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60°,故D正确。所以ABD正确,C错误。
13. 某同学在学习了直线运动和牛顿运动定律知识后,绘出了沿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s、速度v、加速度a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若该物体在t=0时刻初速度为零,则下列图象中该物体在t=4 s内位移一定为零的是( )
A. B.
C. D.
【答案】BD
【解析】试题分析:位移-时间图象表示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速度时间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从而判断位移是否为零,根据加速度时间图象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从而判断位移是否为零.
A图表示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故在4s时,位移为零,A正确;速度时间图像中图线与坐标轴围成面积表示位移,在坐标轴上方表示正位移,在坐标轴下方表示负位移,所以4s时位移为零,B正确;C图中,物体先朝着正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然后又朝着正方向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在2s末速度为零,之后又朝着正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减速直线运动,如此交替,位移一直朝着正方向,故位移不为零,C错误;在0-1s内,向正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1-2s内加速度方向改变,大小不变,向正方向做匀减速直线运动,2s末速度为零,2-3s内向负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运动的方向发生变化,4s末位移为零,故D正确.
14. 两个共点力F1、F2大小不同,它们的合力大小为F,则( )
A. F1、F2同时增大一倍,F也增大一倍
B. F1、F2同时增加10 N,F也增加10 N
C. F1增加10 N,F2减少10 N,F一定不变
D. 若F1、F2中的一个增大,F不一定增大
【答案】A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同时增大一倍,F也增大一倍,故A正确;方向相反,同时增加10N,F不变,故B错误;方向相反,增加10N,减少10N,F可能增加20N,故C错误;方向相反,若中的一个增大,F不一定增大,故D正确
考点:考查了力的合成与分解
15. 甲、乙两车在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其v-t图象如图所示。已知两车在t=3 s时并排
行驶,则( )
A. 在t=1 s时,甲车在乙车后
B. 在t=0时,甲车在乙车前7.5 m
C. 两车另一次并排行驶的时刻是t=1 s
D. 甲、乙车两次并排行驶的位置之间沿公路方向的距离为30 m
【答案】BC
【解析】在v-t图象中,图线与坐标轴所围的“面积”大小表示位移,由图象可知,1s到3s甲、乙两车通过的位移相等,两车在t=3s时并排行驶,所以两车在t=1s时也并排行驶,故A错误,C正确;由图象可知,甲的加速度为:,乙的加速度为:,0至1s,甲的位移:,乙的位移:,△x=x2-x1=12.5-5=7.5m,即在t=0时,甲车在乙车前7.5m,故B正确;1s末甲车的速度为:v1=a1t=10×1=10m/s,1到3s,甲车的位移为:,即甲、乙两车两次并排行驶的位置之间沿公路方向的距离为40m,故D正确,故D错误。所以BC正确,AD错误。
16. 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的L形木板M上放着小木块m,M与m间有一个处于拉伸状态的弹簧,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M对m无摩擦力作用
B. M对m的摩擦力方向向左
C. 地面对M的摩擦力方向向左
D. 地面对M无摩擦力作用
【答案】BD
【解析】对m受力分析,m受到重力、支持力、水平向右的弹簧的拉力,根据平衡条件知,M对m的摩擦力方向向左.故A错误,B正确;对整体受力分析,在竖直方向上受到重力和支持力平衡,若地面对M有摩擦力,则整体合力不为零,故地面对M无摩擦力作用,故C错误,D正确。所以BD正确,AC错误。
二、实验题:
17. 某同学利用图所示装置研究小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实验中,必要的措施是_____。
A.平衡小车与长木板间的摩擦力
B.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
C.小车的质量远大于钩码的质量
D.细线必须与长木板平行
(2)他实验时将打点计时器接到频率为50 Hz的交流电源上,得到一条纸带,打出的部分计数点如图所示(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图中未画出)。s1=3.59 cm,s2=4.42 cm,s3=5.19 cm,s4=5.97 cm。则小车的加速度a=____m/s2(要求充分利用测量的数据),打点计时器在打B点时小车的速度vc=____m/s。(结果均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 如果当时电网中交变电流的频率是f=49Hz,而做实验的同学并不知道,那么加速度的测量值与实际值相比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 (1). (1)BD (2). (2)0.788 (3). 0.401 (4). (3)偏大
【解析】(1)研究小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小车的质量与钩码的质量大小,及小车与长木板间的摩擦力,对于实验没有影响;细线必须与长木板平行,且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故BD正确,AC错误.
(2)每两个计数点间有四个点没有画出,故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5×0.02=0.1s;根据逐差法可知,物体的加速度为:。B点的瞬时速度等于AC间的平均速度:,
(3)如果在某次实验中,交流电的频率49Hz,f<50Hz,那么实际打点周期变大,根据运动学公式△x=aT2得:真实位移差偏大,所以测量的加速度值与真实的加速度值相比是偏大。
18. 有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在竖直木板上铺有白纸,固定两个光滑的滑轮A和B,将绳子打一个结点O,每个钩码的重量相等,当系统达到平衡时,根据钩码个数读出三根绳子的拉力F1、F2和F3,回答下列问题:
(1)改变钩码个数,实验能完成的是___(填正确答案标号)。
A.钩码的个数N1=N2=2,N3=4
B.钩码的个数N1=N3=3,N2=4
C.钩码的个数N1=N2=N3=4
D.钩码的个数N1=3,N2=4,N3=8
(2)在作图时,你认为下图中____是错误的。(填“甲”或“乙”)
【答案】 (1). (1)BC (2). (2)乙
【解析】(1)对O点受力分析,OA OB OC分别表示三个力的大小,由于三共点力处于平衡,因此三个力的大小构成一个三角形。以钩码的个数表示力的大小,只能两分力沿直线时才能构成三角形,不符合实验方法,故A错误;以钩码的个数表示力的大小,则三力为边构成等腰三角形,故B正确;以钩码的个数表示力的大小,则三力为边构成等边三角形,故C正确;以钩码的个数表示力的大小,不能构成三角形,故D错误。所以选BC.
(2)以O点为研究对象,F3的是实际作用效果在OC这条线上,由于误差的存在,F1、F2的理论值要与实际值有一定偏差,故甲图符合实际,乙图不符合实际,所以乙错误。
三. 计算题:共2题,共22分,作答时要求必须写清必要的解题步骤和文字说明。
19. 道路交通法规规定:黄灯亮时车头已越过停车线的车辆可以继续行驶,车头未越过停车线的若继续行驶,则属于交通违章行为。一辆以10m/s的速度匀速直线行驶的汽车即将通过红绿灯路口,当汽车车头与停车线的距离为25m时,绿灯还有2s的时间就要熄灭(绿灯熄灭黄灯即亮)。若该车加速时最大加速度大小为2m/s2,减速时最大加速度大小为5m/s2。请通过计算说明:
(1)汽车能否不闯黄灯顺利通过;
(2)若汽车立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恰好能紧靠停车线停下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1)24m,不能(2)2m/s2
【解析】试题分析:(1)若驾驶员使汽车立即以最大加速度加速行驶,2s内前进的距离x1=v0t+a1t2,(3分)
由于x1=24m<25m,所以汽车不能不闯黄灯而顺利通过.(2分)
(2)若汽车紧靠停车线停下,则其位移为25m,设加速度为a,
由于a小于5m/s2,所以汽车能够恰好紧靠停车线停下的条件是加速度为2m/s2. (2分)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名师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学公式和推论,并能灵活运用,有时运用推论求解会使问题更加简捷.(1)根据速度时间公式,结合匀加速和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求出匀加速和匀减速运动的时间之比,从而得出匀减速运动的时间;(2)通过平均速度公式分别求出匀加速和匀减速运动的位移,从而得出总位移的大小.
20. 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的边角处有一轻质光滑的定滑轮K,一条不可伸长的轻绳绕过定滑轮K分别与物体A、B相连,A、B的质量分别为mA=3kg、mB=2kg.现用一水平恒力F拉物体A,使物体B上升(A、B均从静止开始运动).已知当B上升距离为h=0.2m时,B的速度为v=1m/s.已知A与桌面的动摩擦因数μ=0.25,重力加速度为g=10m/s2。求:
(1)力F的大小和A、B系统的加速度大小.
(2)当B的速度为v=1m/s时,轻绳突然断了,那么在B上升的过程中,A向左运动多远?
【答案】(1)40N,2.5 m/s2(2)0.15m
【解析】试题分析:(1)物体B匀加速上升,根据速度位移公式,有:a==2.5m/s
对A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得到:F-μmAg-T=mAa
对B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得到:T-mBg=mBa
联立解得:F=40N
即力F的大小为40N,A、B系统的加速度大小为2.5m/s2.
(2)细线断开后,B物体由于惯性继续上升,根据速度时间公式,有:t=V/g=0.1s ①
对A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得到:F-μmAg=mAa'②
物体A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速度时间公式,有S=vt+1/2a′t2③
由①②③解得S=0.15m
即当B的速度为v=1m/s时突然线断了,在B上升的过程中,A向左运动0.15m.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的综合应用
名师点睛:本题关键是分别对A、B受力分析,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式,再结合运动学公式列式,最后联立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