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00 KB
  • 2021-05-28 发布

高中物理 第四章 电磁波及其应用 2 电磁波谱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1-1(通用)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电磁波谱 分类 依照波长的长短、频率以及波源的不同,电磁波谱可大致分为:无线电波、微波、 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 射线和伽马射线。 详细 无线电波 波长从 3000 米到 10^-3 米,一般的电视和无线电广播、手机等的波段就是用这种波; 微波 波长从 1 米到 0.1 厘米,这些波多用在雷达或其它通讯系统; 电磁波谱矢量图 红外线 波长从 10^-3 米到 7.8×10^-7 米;红外线的热效应特别显著; 可见光 这是人们所能感光的极狭窄的一个波段。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很窄,大约在 7600 ~ 4000 埃(在光谱学中常采用埃作长度单位来表示波长,1 埃=10^-10 米)。从可见光 向两边扩展,波长比它长的称为红外线,波长大约从 7600 直到十分之几毫米。光是 原子或分子内的电子运动状态改变时所发出的电磁波。由于它是 电磁波谱——可见光 我们能够直接感受而察觉的电磁波极少的那一部分,波长从(7.8~3.8)×10^-7 米。 紫外线 波长比可见光短的称为紫外线,它的波长从(380~10)×10^-9 米,它有显著的化学 效应和荧光效应。这种波产生的原因和光波类似,常常在放电时发出。由于它的能 量和一般化学反应所牵涉的能量大小相当,因此紫外光的化学效应最强; 红外线和紫外线都是人类看不见的,只能利用特殊的仪器来探测。无论是可见光、 红外线或紫外线,它们都是由原子或分子等微观客体激发的。一方面由于超短波无 线电技术的发展,无线电波的范围不断朝波长更短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红外 技术的发展,红外线的范围不断朝长波长的方向扩展。日前超短波和红外线的分界 已不存在,其范围有一定的重叠; 伦琴射线 这部分电磁波谱,波长从(10~0.01)×10^-9 米。伦琴射线(X 射线)是电原子的 内层电子由一个能态跳至另一个能态时或电子在原子核电场内减速时所发出的;X 射线,它是由原子中的内层电子发射的。随着 X 射线技术的发展,它的波长范围也 不断朝着两个方向扩展。在长波段已与紫外线有所重叠,短波段已进入γ 射线领域。 放射性辐射 γ 射线的波长是认 1 左右直到无穷短的波长; γ射线(伽马射线) 是波长从 10^-10~10^-14 米的电磁波。这种不可见的电磁波是从原子核内发出来的, 放射性物质或原子核反应中常有这种辐射伴随着发出。γ 射线的穿透力很强,对生 物的破坏力很大。 由于辐射强度随频率的减小而急剧下降,因此波长为几百千米的低频电磁波强度很 弱,通常不为人们注意。实际中用的无线电波是从波长约几千米(频率为几百千赫) 开始。波长 3000 米~50 米(频率 100 千赫~6 兆赫)的属于中波段;波长 50 米~10 米(频率 6 兆赫~30 兆赫)的为短波;波长 10 米~1 厘米(频率 30 兆赫~3 万兆 赫)甚至达到 1 毫米(频率为 3×10^5 兆赫)以下的为超短波(或微波)。有时按照 波长的数量级大小也常出现米波,分米波,厘米波,毫米波等名称。中波和短波用 于无线电广播和通信,微波用于电视和无线电定位技术(雷达)。 电磁波谱 电磁波谱中上述各波段主要是按照得到和探测它们的方式不同来划分的。随着科学 技术的发展,各波段都已冲破界限与其他相邻波段重叠起来。在电磁波谱中除了波 长极短(10^-4 埃~10^-5 埃以下)的一端外,不再留有任何未知的空白了。 划分方式 按照各种电磁波产生的方式,可将其划分成三个组成部分: 高频区(高能辐射区) 其中包括 x 射线,γ射线和宇宙射线。他们是利用带电粒子轰击某些物质而产生的。 这些辐射的特点是他们的量子能量高,当他们与物质相互作用时,波动性弱而粒子 性强。 长波区(低能辐射区) 其中包括长波、无线电波和微波等最低频率的辐射。它们由电子束管 配合电容、电 感的共振结构来产生和接收的,也就是能量在电容和电感之间振荡而形成。它们与 物质间的相互作用更多地表现为波动性。 中间区(中能辐射区) 其中包括红外辐射、可见光和紫外辐射。这部分辐射产生于原子和分子的运动,在 红外区辐射主要产生于分子的转动和振动;而在可见与紫外区辐射主要产生于电子 在原子场中的跃迁。这部分辐射统称为光辐射,这些辐射在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中 , 显示出波动和粒子双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