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0 MB
- 2021-05-3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2
讲
机械振动
和机械波 光
专题十
选考部分
(3-3 3-4)
高考题型
2
光
的折射和全反射
高考题型
3
电磁波
和光的几种特有现象
高考题型
1
机械振动
和机械波
高
考题
精选精练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
高考题型
1
A.
质点振动的周期
T
=
0.2 s
B.
波速
v
=
20 m/s
C.
因一个周期质点运动
0.8 m
,所以波长
λ
=
0.8 m
D.
从该时刻起经过
0.15 s
,波沿
x
轴的正方向传播了
3 m
E.
从该时刻起经过
0.25 s
时,质点
Q
的加速度大于质点
P
的加速度
例
1
(2017·
陕西咸阳市二模
)
如图
1
甲为一列简谐横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图乙为质点
P
以此时刻为计时起点的振动图象
.
则由图可知
________.
答案
解析
√
图
1
√
√
解析
由乙图知质点振动周期
T
=
0.2 s
,由图甲知波长
λ
=
4 m
,则
v
=
=
20 m/s.
由
x
=
v
t
,经
0.15 s
波沿
x
轴正方向传播了
3 m
,
t
=
0.25 s
=
1
T
,质点
P
恰位于负的最大位移处,加速度最大
.
技巧点拨
1.
“
一分、一看、二找
”
巧解波动图象与振动图象的综合问题
(1)
分清振动图象与波动图象
.
只要看清横坐标即可,横坐标为
x
则为波动图象,横坐标为
t
则为振动图象
.
(2)
看清横、纵坐标的单位,尤其要注意单位前的数量级
.
(3)
找准波动图象对应的时刻
.
(4)
找准振动图象对应的质点
.
2.
分析简谐运动中各物理量的变化情况时,一定要以位移为桥梁,位移增大时,振动质点的回复力、加速度、势能均增大,速度、动能均减小;反之,则产生相反的变化
.
另外,各矢量均在其值为零时改变方向
.
3.
波传到任意一点,该点的起振方向都和波源的起振方向相同
.
4.
振源经过一个周期
T
完成一次全振动,波恰好向前传播一个波长的距离,所以有
v
=
=
λf
.
5.
质点振动
nT
(
波传播
nλ
)
时,波形不变
.
6.
相隔波长整数倍的两个质点,振动状态总相同;相隔半波长奇数倍的两个质点,振动状态总相反
.
1.(2017·
山东菏泽市二模
)
如图
2
所示是某绳波形成过程的示意图,
1
、
2
、
3
、
4
……
为绳上的一系列等距离的质点,相邻两质点间的距离均为
10 cm
,绳处于水平方向;质点
1
在外力作用下沿竖直方向做简谐振动,带动
2
、
3
、
4
……
各个质点依次上下振动,振动从绳的左端传到右端,
t
=
0
时质点
1
开始竖直向上运动,
t
=
0.1 s
时质点
1
在最大位移
20 cm
处,这时质点
3
开始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__.
对点拓展练
2
1
图
2
A.
该波的波速一定是
2 m/s
B.
该波的波长一定是
0.8 m
C.
质点
3
振动后的周期可能是
0.08 s
D.
质点
3
开始运动时运动方向一定向上
E.
质点
3
的振动方程一定是
y
=
20sin 5π
t
(cm)
√
答案
2
1
解析
√
√
2
1
x
13
=
0.2 m
=
(
n
+
)
λ
,故波长不一定是
0.8 m
,
B
错误;
又
t
=
0.1 s
=
(
n
+
)
T
,故
n
=
1
时,
T
=
0.08 s
,
C
正确;
质点
3
的起振方向与波源
1
的起振方向相同,一定向上,
D
正确;
由于周期的多值,
E
不一定正确
.
2.(2017·
全国卷
Ⅰ
·34(1))
如图
3(a)
,在
xy
平面内有两个沿
z
方向做简谐振动的点波源
S
1
(0,4)
和
S
2
(0
,-
2).
两波源的振动图线分别如图
(b)
和图
(c)
所示
.
两列波的波速均为
1.00 m/s.
两列波从波源传播到点
A
(8
,-
2)
的路程差为
___m
,两列波引起的点
B
(4,1)
处质点的振动相互
_____(
填
“
加强
”
或
“
减弱
”
)
,点
C
(0,0.5)
处质点的振动相互
__
_
_(
填
“
加强
”
或
“
减弱
”
).
答案
2
1
解析
图
3
2
减弱
加强
解析
波长
λ
=
v
T
=
2 m
,两列波的波长相等
.
2
1
初相相差
π
,
B
点为振动减弱点
.
两波源到
C
点的路程差
Δ
x
″
=
3.5 m
-
2.5 m
=
1 m
=
,
初相相差
π
,
C
点为振动加强点
.
光的折射和全反射
高考
题型
2
例
2
(2017·
山东枣庄市模拟
)
如图
4
所示,用折射率
n
=
的
玻璃做成一个外径
为
R
的半球形空心球壳
.
一束与
O
′
O
平行的平行光,射向此半球的外表面
.
若让一个半径为
R
的圆形遮光板的圆心过
O
′
O
轴,并且垂直该轴放置,则球壳内部恰好没有光线射入
.
问:
图
4
答案
(1)
临界光线射入球壳时的折射角
r
为多大?
解析
答案
30°
解析
设入射角为
i
,由题图和几何知识得
设折射角为
r
,由折射率的定义得:
n
=
解得
r
=
30°.
答案
(2)
球壳的内径
R
′
为多少?
解析
答案
设临界角为
C
,对临界光线,有:
sin
C
=
解得
C
=
45°.
在如图
△
Oab
中,由正弦定理得:
技巧点拨
1.
折射率:光从真空射入某种介质,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叫做介质的折射率,公式为
n
=
.
实验和研究证明,某种介质的折射率等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c
跟光在这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v
之比,即
n
=
.
2.
临界角:折射角等于
90°
时的入射角,称为临界角
.
当光从折射率为
n
的某种介质射向真空
(
空气
)
时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为
C
,则
sin
C
=
.
3.
全反射的条件:
(1)
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
.
(2)
入射角大于或等于临界角
.
4.
光的几何计算题往往是光路现象与光的反射、折射、全反射
(
临界点
)
及几何图形关系的综合问题
.
解决此类问题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
依据题目条件,正确分析可能的全反射及临界角
.
(2)
通过分析、计算确定光传播过程中可能的折射、反射,把握光的
“
多过程
”
现象
.
(3)
准确作出光路图
.
(4)
充分考虑三角形、圆的特点,运用几何图形中的角关系、三角函数、相似形、全等形等,仔细分析光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几何关系
.
波通过空气与这种材料的界面时,传播规律仍然不变,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关系仍遵从折射定律
(
此时折射角取负值
)
,但折射波线与入射波线位于法线的同一侧
.
现有一束电磁波从空气中以
i
=
60°
的角度射入由负折射率材料制成、厚度
d
=
10 cm
的长方体并从下表面射出,已知该材料对电磁波的折射率
n
=-
,电磁波在真空中的速度
c
=
3
×
10
8
m/s
.
3.(2017·
湖北黄冈市质检
)
一般常见材料的折射率都为正值
(
n
>0)
,现针对某些电磁波设计的人工材料,其折射率可为负值
(
n
<0)
,称为负折射率材料,
电磁
对点拓展练
4
3
图
5
(1)
在图
5
中大致画出电磁波穿过该材料的示意图;
答案
4
3
解析
图
5
答案
见解析图
解析
光路图如图所示
.
(2)
求电磁波穿过该材料时的传播时间和在传播方向的侧移量
.
故该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方向刚好与入射方向垂直
.
4
3
答案
解析
4.(2017·
全国卷
Ⅰ
·34(2))
如图
6
,一玻璃工件的上半部是半径为
R
的半球体,
O
点为球心;下半部是半径为
R
、高为
2
R
的圆柱体,圆柱体底面镀有反射膜
.
有一平行于中心轴
OC
的光线从半球面射入,该光线与
OC
之间的距离为
0.6
R
.
已知最后从半球面射出的光线恰好与入射光线平行
(
不考虑多次反射
).
求该玻璃的折射率
.
4
3
答案
解析
图
6
解析
如图,
根据光路的对称性和可逆性,与入射光线相对于
OC
轴对称的出射光线一定与入射光线平行
.
这样,从半球面射入的折射光线,将从圆柱体底面中心
C
点反射
.
设光线在半球面的入射角为
i
,折射角为
r
.
由
折射定律有
sin
i
=
n
sin
r
①
由正弦定理
有
4
3
由几何关系,入射点的法线与
OC
的夹角为
i
.
由题设条件和几何关系有
4
3
式中
L
是入射光线与
OC
的距离,
L
=
0.6
R
.
电磁波和光的几种特有现象
高考
题型
3
例
3
(2017·
全国卷
Ⅱ
·34(1))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用绿色激光照射在双缝上,在缝后的屏幕上显示出干涉图样
.
若要增大干涉图样中两相邻亮条纹的间距,可选用的方法是
__________.
A.
改用红色
激光
B
.
改用蓝色激光
C.
减小双缝
间距
D
.
将屏幕向远离双缝的位置移动
E.
将光源向远离双缝的位置移动
答案
解析
√
√
√
解析
根据干涉图样中两相邻亮条纹的间距
Δ
x
=
λ
可知,要使
Δ
x
增大,可以增大波长或增大双缝到屏的距离或缩小双缝间的距离,所以选项
A
、
C
、
D
正确,
B
、
E
错误
.
技巧点拨
1.
机械波和光波都能发生干涉、衍射、多普勒效应等波特有的现象
.
偏振现象是横波特有的现象
.
要观察到稳定的干涉现象和明显的衍射现象需要一定的条件
.
2.
机械波的干涉图样中,实线和实线的交点、虚线和虚线的交点及其连线为振动加强点;实线和虚线的交点及其连线为振动减弱点
.
振动加强点有时位移也为零,只是振幅为两列波的振幅之和,显得振动剧烈
.
3.
光的双缝干涉条纹间距
Δ
x
=
λ
:
(1)
l
、
d
相同时,
Δ
x
∝
λ
,可见光中的红光条纹间距最大,紫光最小;
(2)
间隔均匀,亮度均匀,中央为亮条纹;
(3)
如用白光做实验,中间为白色,两边为由紫到红的彩色
.
4.
光的干涉现象:薄膜干涉
(
油膜、空气膜、增透膜、牛顿环
)
;光的衍射现象:圆孔衍射、泊松亮斑
.
5.
电磁波的特点:
(1)
横波;
(2)
传播不需要介质;
(3)
真空中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
5.(2017·
四川成都市第二次诊断性考试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__.
A.
频率越高,振荡电路向外辐射电磁波的本领越大
B.
高级照相机镜头在阳光下呈现淡紫色是光的偏振现象
C.
玻璃中的气泡看起来特别明亮是光的干涉现象
D.
a
、
b
两束光分别照射同一双缝干涉装置,在屏上得到的干涉图样中
,
a
光的相邻亮条纹间距比
b
光小,由此可知,在同种玻璃中
b
光传播
速
度
比
a
光大
E.
让黄光、蓝光分别以相同角度斜射向同一平行玻璃砖,光从对侧
射
出
时,两种光的偏转角都为零,但蓝光的侧移量更大
对点拓展练
答案
√
6
5
解析
√
√
6
5
解析
频率高,电磁波的能量大,发射电磁波的本领越大,
A
正确
;
照相机
的镜头呈现淡紫色是光的干涉现象,
B
错误
;
玻璃
中的气泡看来特别明亮是光的全反射现象产生的,
C
错误
;
由
Δ
x
=
λ
知
a
光波长短,频率大,玻璃对
a
光的折射率大,由
v
=
知
,
a
光传播速度小,
D
正确
;
蓝光
的折射率大,侧移量大,
E
正确
.
6.(201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模拟
)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________.
A.
光在任何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相同
B.
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一定会发生全反射
C.
太阳光下看到肥皂泡呈彩色是光的干涉现象
D.
可见光是电磁波的一种,其中红光的波长最长
E.
激光全息照相利用了激光的高度相干性
答案
√
6
5
√
√
高考题精选精练
题组 全国卷真题精选
1.(2016·
全国卷
Ⅱ
·34)(1)
关于电磁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__.
A.
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与电磁波的频率无关
B.
周期性变化的电场和磁场可以相互激发,形成电磁波
C.
电磁波在真空中自由传播时,其传播方向与电场强度、
磁感应强度
均
垂直
D.
利用电磁波传递信号可以实现无线通信,但电磁波不能通过电缆
、
光缆
传输
E.
电磁波可以由电磁振荡产生,若波源的电磁振荡停止,空间的
电磁
波
随即消失
答案
1
2
√
解析
√
√
解析
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均为光速,与频率无关,
A
正确
;
电磁波
是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互相激发得到的,
B
正确
;
电磁
波传播方向与电场方向、磁场方向均垂直,
C
正确
;
光是
一种电磁波,光可在光导纤维中传播,
D
错误
;
电磁振荡
停止后,电磁波仍会在介质或真空中继续传播,
E
错误
.
1
2
(2)
一列简谐横波在介质中沿
x
轴正向传播,波长不小于
10 cm.
O
和
A
是介质中平衡位置分别位于
x
=
0
和
x
=
5 cm
处的两个质点
.
t
=
0
时开始观测,此时质点
O
的位移为
y
=
4 cm
,质点
A
处于波峰位置;
t
=
s
时,质点
O
第一次回到平衡位置,
t
=
1 s
时,质点
A
第一次回到平衡位置
.
求:
①
简谐波的周期、波速和波长;
答案
解析
答案
4 s
7.5 cm/s
30 cm
1
2
解析
设振动周期为
T
.
由于质点
A
在
0
到
1 s
内由最大位移处第一次回到平衡位置,经历的
是
个
周期,由此可知
T
=
4
s
①
由于质点
O
与
A
的距离
Δ
x
=
5 cm
小于半个波长,且波沿
x
轴正向传播,
O
在
t
=
s
时回到平衡位置,而
A
在
t
=
1 s
时回到平衡位置,时间相差
Δ
t
=
s
,可得波的速度
v
=
=
7.5
cm/s
②
由
λ
=
v
T
得,简谐波的波长
λ
=
30
cm
③
1
2
②
质点
O
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
.
答案
解析
1
2
解析
设质点
O
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为
将
①
式及题给条件代入上式得
质点
O
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为
1
2
2.(2016·
全国卷
Ⅲ
·34)(1)
由波源
S
形成的简谐横波在均匀介质中向左、右传播
.
波源振动的频率为
20 Hz
,波速为
16 m/s.
已知介质中
P
、
Q
两质点位于波源
S
的两侧,且
P
、
Q
和
S
的平衡位置在一条直线上,
P
、
Q
的平衡位置到
S
的平衡位置之间的距离分别为
15.8 m
、
14.6 m.
P
、
Q
开始振动后,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________.
A.
P
、
Q
两质点运动的方向始终相同
B.
P
、
Q
两质点运动的方向始终相反
C.
当
S
恰好通过平衡位置时,
P
、
Q
两点也正好通过平衡位置
D.
当
S
恰好通过平衡位置向上运动时,
P
在波峰
E.
当
S
恰好通过平衡位置向下运动时,
Q
在波峰
√
答案
解析
√
√
1
2
P
、
Q
两质点距离波源
S
的距离
因此
P
、
Q
两质点运动的方向始终相反,
A
错误,
B
正确;
当
S
恰好通过平衡位置向上运动时,
P
在波峰的位置,
Q
在波谷的位置
.
当
S
恰好通过平衡位置向下运动时,
P
在波谷的位置,
Q
在波峰的位置
.
C
错误,
D
、
E
正确
.
1
2
(2)
如图
7
所示,玻璃球冠的折射率
为
,
其底面镀银,底面的半径是球半径
的
倍
;在过球心
O
且垂直于底面的平面
(
纸面
)
内,有一与底面垂直的光线射到玻璃球冠上的
M
点,该光线的延长线恰好过底面边缘上的
A
点,求该光线从球面射出的方向相对于其初始入射方向的偏角
.
答案
解析
图
7
答案
150°
1
2
设光线在
M
点的入射角为
i
、折射角为
r
,在
N
点的
入射
角
为
i
′
,反射角为
i
″
,玻璃折射率为
n
.
由于
△
OAM
为
等边三角形
,
i
=
60
°
①
由折射定律有
sin
i
=
n
sin
r
②
代入题给条件
n
=
得
r
=
30
°
③
解析
设图中
N
点为光线在球冠内底面上的反射点,光线的光路图如图所示
.
1
2
作
底面在
N
点的法线
NE
,由于
NE
∥
AM
,有
i
′
=
30
°
④
根据反射定律,有
i
″
=
30
°
⑤
连接
ON
,由几何关系知
△
MAN
≌△
MON
,故有
∠
MNO
=
60
°
⑥
由
④⑥
式得
∠
ENO
=
30
°
1
2
于是
∠
ENO
为反射角,
ON
为反射光线
.
这一反射光线经球面再次折射后不改变方向
.
所以
,经一次反射后射出玻璃球冠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的偏角
β
为
β
=
180°
-
∠
ENO
=
150°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