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00 KB
- 2021-06-0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二物理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知识精讲 鲁教版
一. 本周教学内容:
第1节 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
二. 教学过程:
1. 静电的产生
(1)摩擦起电:摩擦使电荷发生转移,从而使两物体带上了相异的电荷。
(2)感应起电:利用静电感应使导体带电叫做感应起电。
(3)静电感应:导体由于受附近带电体的影响而出现带电的现象叫做静电感应。
(4)两种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5)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 原子结构与电荷守恒
(1)原子结构:原子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而原子核又由中子和质子组成。其中中子呈电中性,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原子所含的电子数和质子数相等,因此不显电性。
(2)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任何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
(3)起电的原因:物体失去电子则带正电,得到电子则带负电。物体带电的实质就是电子的得失。
3. 静电的应用与防护
(1)静电的应用:激光打印机、静电喷雾、静电除尘、静电杀菌等。
(2)静电的防护:印刷厂里空气保持适当的湿度、油罐车车尾装有一条拖在地上的铁链等。
4. 如何确认感应起电
使物体带电有不同的方式,在初中阶段我们已经认识到摩擦起电。现在再通过演示实验确认另一种起电方式——感应起电。
用一根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验电器的金属球(注意:不要接触),会看到验电器的指针发生偏转,这说明验电器的指针带上了电。保持玻璃棒的位置不变,用手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发现指针偏角为零,先把手移开,再把玻璃棒移开,会发现指针又发生了偏转,这种把一带电物体靠近导体可以使导体带电的方式叫感应起电。
感应起电和摩擦起电的不同是前者没有接触只是靠近,后者必须直接接触。
5. 起电的原因
(1)摩擦起电:不同的物质对电子的束缚和吸引的能力不相同。两种不同的物质组成的物体相互摩擦时,由于摩擦做功,使得束缚电子能力弱的物质上的电子转移到了吸引电子能力强的物质上。根据电荷守恒定律,从整体上看,一个物体失去了电子,带正电;另一个物体就得到了电子,带负电。例如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时,毛皮对电子束缚能力差,失去电子,电子转移到了橡胶棒上,橡胶棒从而带上了负电。
(2)感应起电:当带电体靠近导体时,导体内的自由电子会靠近或远离带电体。例如当带正电的玻璃棒靠近金属体时,金属体靠近玻璃棒一端会带上负电,远离玻璃棒的一端会带上正电,如图(a)所示。如果把金属体接地,那么电子会从大地“跑”到金属体上而中和掉金属体一端的正电荷,从而使金属体带上了负电荷,如图(b)和(c)所示。再移开玻璃棒,金属体就带上了负电荷,如图(d)所示。所以,感应起电的实质是在带电体上电荷的作用下,导体上的正负电荷发生了分离,使电荷从导体的一部分转移到了另一部分。
【典型例题】
例1. 一绝缘球A带正电,用绝缘丝线悬挂的一轻小物体B被A吸引,如图所示,试分析B的带电情况。
解析:A、B相互吸引,有两种情况:一是A、B带异种电荷;二是其中一个带电,另外一个不带电。因为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所以B可能不带电,也可能带负电。
答案:见“解析”。
例2. 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绝缘柄的带电金属小球A、B,分别带有电荷量,让两金属小球接触,在接触过程中,电子如何转移并转移了多少?
解析:当两小球接触时,带电荷量少的负电荷先被中和,剩余的正电荷再重新分配。由于两小球相同,剩余正电荷必均分,即接触后两小球带电荷量。
在接触过程中,电子由B球转移到A球,不仅将自身电荷中和,且继续转移,使B球带的正电,这样,共转移的电子电荷量为
转移的电子数个
答案:电子由B向A转移个。
例3. 如图所示,A、B为相互接触的用绝缘支柱支持的金属导体,起初它们不带电,在它们的下部贴有金属验电箔,C是带正电的小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把C移近导体A时,A、B上的金属箔片都张开
B. 把C移近导体A,先把A、B分开,然后移去C,A、B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
C. 把C移近导体A,先把C移走,再把A、B分开,A、B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
D. 把C移近导体A,先把A、B分开,再把C移去,然后重新让A、B接触,A上的金属箔片张开,而B上的金属箔片已闭合
解析:虽然A、B起初都不带电,但带正电的小球C对A、B内的电荷有力的作用,使A、B中的自由电子向左移动,使得A端积累了负电荷,B端积累了正电荷,其下部贴有的金属箔片因为接触带电,也分别带上了与A、B同种的电荷。由于同种电荷间的斥力,所以金属箔片都张开,A正确。C只要一直在A、B附近,先把A、B分开,A、B上的电荷因受C的作用力不可能中和,因而A、B仍带等量异种的感应电荷,此时即使再移走C,因A、B已经绝缘,所带电荷量也不能变,金属箔片仍张开,B正确。但如果先移走C,A、B上的感应电荷会马上在其相互之间库仑力作用下吸引中和,不再带电,所以金属箔片都不会张开,C错。先把A、B分开,再移走C,A、B仍然带电,但重新让A、B接触后,A、B上的感应电荷完全中和,金属箔片都不会张开,D错。
答案:AB
【模拟试题】
1.如图所示,挂在绝缘细线下的小轻质通草球,由于电荷的相互作用而靠近或远离,所以( )
A. 甲图中两球一定带异种电荷
B. 乙图中两球一定带同种电荷
C. 甲图中两球至少有一个带电
D. 乙图中两球至少有一个带电
甲 乙
2. 如果将用毛皮摩擦过的塑料棒接近水流,则( )
A. 水流将向远离塑料棒的方向偏转
B. 水流将向靠近塑料棒的方向偏转
C. 水流先靠近再远离塑料棒
D.水流不偏转
3. 把一个带正电的金属球A跟不带电的同样的金属球B
相碰,两球都带等量的正电荷,这是因为( )。
A. A球的正电荷移到B球上 B. B球的负电荷移到A球上
C. A球的负电荷移到B球上 D. B球的正电荷移到A球上
4. 把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A和B接触一下,再分开一段距离,发现两球相互排斥,则A、B两球原来的带电情况可能是( )。
A. 带有等量异种电荷 B. 带有等量同种电荷
C. 带有不等量异种电荷 D. 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
5. 一个带电小球所带电荷量为q,则q可能是( )
A. B.
C. D.
6. 如图所示,有一带正电的验电器,当一金属球A靠近验电器的小球B(不接触)时,验电器的金属箔张角减小,则( )
A. 金属球可能不带电 B. 金属球可能带负电
C. 金属球可能带正电 D. 金属球一定带负电
7. 如图所示,A、B为相互接触的用绝缘支柱支持的金属导体,起初它们不带电,在它们的下部贴有金属验电箔,C是带正电的小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把C移近导体A时,A、B上的金属箔片都张开
B. 把C移近导体A,再把A、B分开,然后移去C,A、B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
C. 把C移近导体A,先把C移走,再把A、B分开,A、B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
D. 把C移近导体A,先把A、B分开,再把C移去,然后重新让A、B接触,A上的金属箔片张开,而B上的金属箔片已闭合
8. 电视机的玻璃荧光屏表面经常有许多灰尘,这主要是因为( )。
A. 灰尘的自然堆积
B. 玻璃有极强的吸附灰尘的能力
C. 电视机工作时,屏表面温度较高而吸附灰尘
D.电视机工作时,屏表面有静电而吸附灰尘
9. 下列哪些做法是属于防止静电危害的措施?( )
A. 印染厂保持适当的湿度
B. 油罐车运油时要装上一条拖地的金属链
C. 在地毯中夹杂0.05mm~0.07mm的不锈钢丝导电纤维
D. 做静电实验时,实验室要通气,以避免空气中有过多的二氧化碳、水蒸气或各种离子
10. 关于元电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元电荷实质上是指电子和质子本身
B. 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一定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
C. 元电荷的值通常取做
D. 电荷量e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家密立根用实验测得的
11. 物体通常呈现电中性,这是因为( )
A. 物体没有电荷 B. 物体没有净电荷
C. 物体的正、负电荷一样多 D. 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12. 导体A带5q的正电荷,另一完全相同的导体B带-q的负电荷,将两导体接触一会儿后再分开,则B导体的带电荷量为( )
A. -q B. q C. 2q D. 4q
13. 把一个带电棒移近一个带正电的验电器,金属箔先闭合而后又张开,说明棒上带的是( )
A. 正电荷
B. 负电荷
C. 可以是正电荷,也可以是负电荷
D. 带电棒上先带正电荷,后带负电荷
14. 绝缘细线上端固定,下端悬挂一个轻质小球a,a的表面镀有铝膜,在a的近旁有一绝缘金属球b,开始时,a、b都不带电,如图所示,现使a、b分别带正、负电荷,则( )
A. b将吸引a,接触后不放开
B. b先吸引a,接触后又把a排斥开
C. a、b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
D. b立即把a排斥开
15. 如图所示,将带电棒移近两个不带电的导体球,两个导体球开始时互相接触且对地绝缘,下述几种方法中能使两球都带电的是( )
A. 先把两球分开,再移走棒
B. 先移走棒,再把两球分开
C. 先将棒接触一下其中的一球,再把两球分开
D. 棒的带电荷量不变,两导体球不能带电
16. 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绝缘金属小球A、B,分别带有电荷量,,让两绝缘金属小球接触,在接触过程中,电子如何转移?转移了多少?
[参考答案]
http://www.DearEDU.com
1. BC 2. B 3. B 4. BCD 5. B
6. AB 7. AB 8. D 9. ABC 10. BCD
11. BC 12. C 13. B 14. B 15. AC
16. 从B向A转移电子;转移了个电子。
相关文档
- 2019-2020学年高中物理第1章静电场2021-05-315页
- 人教版物理选修3-1习题:第1章 7 静2021-05-316页
- 【推荐】专题1-7 静电现象的应用(测2021-05-317页
- 湖北省宜昌市高中物理第一章静电场2021-05-283页
-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实验中学高中物2021-05-283页
- 云南省高二物理(新人教版选修3-1)教2021-05-276页
- 【物理】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静电2021-05-274页
- 2020年高中物理 第1章 静电场 7 静2021-05-276页
- 人教版物理选修3-1习题:第1章 7 静2021-05-272页
- 甘肃省永昌县第一中学高中物理 第12021-05-2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