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4 MB
- 2021-06-0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1
讲
力学
实验与创新
专题九
实验技能与创新
高考题型
2
“
纸带类
”
实验
高考题型
3
力学
创新实验
高考题型
1
橡皮
条、弹簧、碰撞类实验
高
考题
精选精练
橡皮条、弹簧、碰撞类实验
高考题型
1
例
1
(2017·
四川成都市第一次诊断
)
将两根自然长度相同、劲度系数不同、粗细也不同的弹簧套在一起,看作一根新弹簧,设原粗弹簧
(
记为
A
)
劲度系数为
k
1
,原细弹簧
(
记为
B
)
劲度系数为
k
2
、套成的新弹簧
(
记为
C
)
劲度系数为
k
3
.
关于
k
1
、
k
2
、
k
3
的大小关系,同学们做出了如下猜想:
甲同学:和电阻并联相似,可能
是
乙同学:和电阻串联相似,可能是
k
3
=
k
1
+
k
2
丙同学:可能是
k
3
=
(1)
为了验证猜想,同学们设计了相应的实验
(
装置如图
1).
图
1
(2)
简要实验步骤如下,请完成相应填空
.
a.
将弹簧
A
悬挂在铁架台上,用刻度尺测量弹簧
A
的自然长度
L
0
;
b.
在弹簧
A
的下端挂上钩码,记下钩码的个数
n
、每个钩码的质量
m
和
当
地
的重力加速度大小
g
,并用刻度尺测量弹簧的长度
L
1
;
c.
由
F
=
__
_
_
计算弹簧的弹力,由
x
=
L
1
-
L
0
计算弹簧的伸长量,由
k
=
计算
弹簧的劲度系数;
d.
改变
_______
__
_
,重复实验步骤
b
、
c
,并求出弹簧
A
的劲度系数的
平
均值
k
1
;
e.
仅将弹簧分别换为
B
、
C
,重复上述操作步骤,求出弹簧
B
、
C
的
劲度
系数
的平均值
k
2
、
k
3
.
比较
k
1
、
k
2
、
k
3
并得出结论
.
nmg
钩码的个数
解析
根据共点力平衡可知:
F
=
nmg
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复实验
答案
解析
(3)
图
2
是实验得到的图线,由此可以
判断
____
同学的猜想正确
.
答案
解析
图
2
乙
技巧点拨
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
(
1
)
实验原理
要测出每次悬挂重物的重力大小
F
和弹簧伸长的长度
x
,建立
F
-
x
坐标系,描点作图探究
.
(
2
)
操作关键
①
实验中不能挂过多的钩码,会使弹簧超过弹性限度
.
②
作图象时,不要连成
“
折线
”
,而应尽量让坐标点落在直线上或均匀分布在两侧
.
1.(2017·
全国卷
Ⅲ
·22)
某探究小组做
“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
实验,将画有坐标轴
(
横轴为
x
轴,纵轴为
y
轴,最小刻度表示
1 mm)
的纸贴在水平桌面上,如图
3(a)
所示
.
将橡皮筋的一端
Q
固定在
y
轴上的
B
点
(
位于图示部分之外
)
,另一端
P
位于
y
轴上的
A
点时,橡皮筋处于原长
.
对点拓展练
2
1
图
3
答案
2
1
解析
(1)
用一只测力计将橡皮筋的
P
端沿
y
轴从
A
点拉至坐标原点
O
,此时拉力
F
的大小可由测力计读出
.
测力计的示数如图
(b)
所示,
F
的大小为
____
N.
4.0
解析
由图
(b)
可知,
F
的大小为
4.0 N
答案
2
1
解析
(2)
撤去
(1)
中的拉力,橡皮筋
P
端回到
A
点;现使用两个测力计同时拉橡皮筋,再次将
P
端拉至
O
点
.
此时观察到两个拉力分别沿图
(a)
中两条虚线所示的方向,由测力计的示数读出两个拉力的大小分别为
F
1
=
4.2 N
和
F
2
=
5.6 N.
(
ⅰ
)
用
5 mm
长度的线段表示
1 N
的力,以
O
为作用点,在图
(a)
中画出力
F
1
、
F
2
的图示,然后按平行四边形定则画出它们的合力
F
合
;
图
3
答案
见解析图
2
1
解析
画出力
F
1
、
F
2
的图示,如图所示
答案
2
1
解析
(
ⅱ
)
F
合
的大小为
__
_
_N
,
F
合
与拉力
F
的夹角的正切值为
____.
若
F
合
与拉力
F
的大小及方向的偏差均在实验所允许的误差范围之内,则该实验验证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
4.0
0.05
解析
用刻度尺量出
F
合
的线段长约为
20 mm
,所以
F
合
大小为
4.0 N
,量出合力箭头处到
y
轴的距离和所作合力在
y
轴投影的长度,则
F
合
与拉力
F
的夹角的正切值为
tan
α
=
0.05.
2.(2017·
河北唐山市一模
)
气垫导轨是一种实验辅助仪器,利用它可以非常精确地完成多个高中物理实验,滑块在导轨上运动时,可认为不受摩擦阻力,现利用气垫导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装置如图
4.
2
1
图
4
(1)
对导轨进行调节平衡,使气垫导轨和光电门都正常工作,在导轨上只放置滑块
a
.
调整调节旋钮,轻推滑块,观察滑块通过两光电门的时间,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
,说明导轨已经水平
.
答案
2
1
解析
滑块
a
(
的遮光条
)
通过两个光电门所用时间
相等
解析
如果平衡,滑块
a
将在导轨上做匀速运动,因此通过两个光电门所用的时间相等;
(2)
使用天平测得滑块
a
、
b
质量分别为
m
a
、
m
b
,然后按如图所示方式放在气垫导轨上
.
使滑块
a
获得向右的速度,滑块
a
通过光电门
1
后与静止的滑块
b
碰撞并粘在一起,遮光条通过光电门
1
、
2
的时间分别为
t
1
、
t
2
,
则
上述物理量间如果满足关系式
___________
_
_
,
则证明碰撞过程中
两
滑块
的总动量守恒
.
答案
2
1
解析
解析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可知,
m
a
v
1
=
(
m
a
+
m
b
)
v
2
2
1
根据速度公式可知
v
1
=
,
v
2
=
,
代入上式可得应满足的公式为
:
.
“
纸带类
”
实验
高考
题型
2
(1)
平衡摩擦力时,若所有的操作均正确,打出的纸带如图乙所示,应
____(
填
“
减小
”
或
“
增大
”
)
木板的倾角,反复调节,直到纸带上打出的点迹
________
为止
.
例
2
(2017·
广东惠州市第三次调研
)
在
“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
的实验时,采用了如图
5
甲所示的实验方案
.
操作如下:
图
5
答案
解析
增大
间距相等
解析
根据题图乙可知,小车做减速运动,说明平衡摩擦力不足,因此需要增大倾角,直到打出点迹均匀为止,即相邻两点间距相等;
答案
(2)
已知小车质量为
M
,盘和砝码的总质量为
m
,要使细线的拉力近似等于盘和砝码的总重力,应该满足的条件是
m
_______
M
(
填
“
远小于
”“
远大于
”
或
“
等于
”
).
解析
远小于
解析
对整体:
mg
=
(
M
+
m
)
a
当
M
≫
m
时,可以认为小车受到的合力等于盘和砝码的总重力,故填远小于
.
答案
(3)
图丙为小车质量一定时,根据实验数据描绘的小车加速度
a
的倒数与盘和砝码的总质量
m
的倒数之间的实验关系图象
.
若牛顿第二定律成立,则小车的质量
M
=
_____
kg.(
g
取
10 m/s
2
)
解析
0.08
技巧点拨
1.
“
纸带类
”
实验涉及了力学中的研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探究动能定理、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以及验证动量守恒等
5
个实验
.
2.
利用纸带可以计算计数点的速度和用逐差法计算加速度
.
3.
注意掌握:
(1)
接通电源、释放纸带的先后顺序;
(2)
是否需要平衡摩擦力;
(3)
是否需要
m
≪
M
;
(4)
是否需要测量质量等
.
3.(2017·
全国卷
Ⅰ
·22)
某探究小组为了研究小车在桌面上的直线运动,用自制
“
滴水计时器
”
计量时间
.
实验前,将该计时器固定在小车旁,如图
6(a)
所示
.
实验时,保持桌面水平,用手轻推一下小车
.
在小车运动过程中,滴水计时器等时间间隔地滴下小水滴,图
(b)
记录了桌面上连续
6
个水滴的位置
.(
已知滴水计时器每
30 s
内共滴下
46
个小水滴
)
对点拓展练
4
3
图
6
4
3
(1)
由图
(b)
可知,小车在桌面上是
________(
填
“
从右向左
”
或
“
从左向右
”
)
运动的
.
答案
解析
从右向左
解析
小车在阻力的作用下,做减速运动,由题图
(b)
知,从右向左相邻水滴间的距离逐渐减小,所以小车在桌面上是从右向左运动
.
4
3
(2)
该小组同学根据图
(b)
的数据判断出小车做匀变速运动
.
小车运动到图
(b)
中
A
点位置时的速度大小为
____
m
/s
,加速度大小为
_____
m/
s
2
.(
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
答案
解析
0.19
0.038
4.(2017·
四川绵阳市二诊
)
用如图
7
甲所示的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
已知打点计时器打点频率
f
=
50 Hz.
4
3
图
7
(1)
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如图乙所示,第一个打点标记为
O
,选择点迹清晰且便于测量的连续
5
个点,标为
A
、
B
、
C
、
D
、
E
,测出
A
、
C
、
E
到
O
点的距离分别为
d
1
=
9.51 cm
、
d
2
=
15.71 cm
、
d
3
=
23.47 cm.
重物质量为
0.5 kg
,当地重力加速度
g
=
9.80 m/s
2
.
现选取重物在
OC
段的运动进行数据处理,则
OC
段重力势能减少量为
_____J
,动能增加量为
_____J.
(
计算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
4
3
答案
0.77
0.76
(2)
如果测得纸带上第一个和第二个打点间的距离大约是
6 mm
,出现这种情况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__.
A.
重锤的质量过大
B.
电源电压偏大
C.
先释放纸带后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
D.
打点计时器没有竖直固定
4
3
答案
√
力学创新实验
高考
题型
3
例
3
(2017·
河北邯郸市模拟
)
如图
8
甲所示,上表面光滑的楔形木块
A
固定在水平放置的压力传感器上
.
某同学将质量不同的小钢球从斜面顶端由静止释放
(
每次只有一个小球
)
,记录小钢球在斜面上运动时压力传感器的示数,并根据实验数据作出
F
-
m
图线,如图乙
.
重力加速度大小取
9.8 m/s
2
,完成下列填空:
图
8
(1)
不同质量的小钢球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
______(
填
“
相同
”
或
“
不相同
”
)
;
答案
解析
相同
解析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小钢球下滑的加速度为:
a
=
=
g
sin
θ
,则不同质量的小钢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所以运动的时间也相同
.
(2)
由图象知,木块
A
的质量
M
=
____kg
(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
;
答案
解析
0.20
解析
当
m
=
0
时,传感器的示数即为木块
A
的重力,则有:
Mg
=
1.97 N
,
解得:
M
=
kg
=
0.20 kg
(3)
若斜面倾角为
θ
,由图象可知,
cos
2
θ
=
___________________(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
答案
解析
0.34(0.32
~
0.36
均可
)
解析
对小球受力分析,根据平衡条件可知,
A
对小球的支持力
F
N
=
mg
cos
θ
,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小球对
A
的压力为
mg
cos
θ
,
对
A
受力分析可知,传感器对
A
的支持力
F
=
Mg
+
mg
cos
θ
cos
θ
,
则传感器的示数为
F
=
Mg
+
mg
cos
2
θ
则
F
-
m
图象的斜率
k
=
g
cos
2
θ
,
则有:
g
cos
2
θ
=
=
3.3
解得:
cos
2
θ
≈
0.34.
技巧点拨
1.
力学创新实验的特点
(1)
以基本的力学模型为载体,依托运动学规律和力学定律设计实验
.
(2)
将实验的基本方法
——
控制变量法,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
——
图象法、逐差法,融入到实验的综合分析之中
.
2.
创新实验题的解法
(1)
根据题目情景,提取相应的力学模型,明确实验的理论依据和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案
.
(2)
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应用原理公式或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结合物体实际受力情况和理论受力情况对结果进行误差分析
.
5.(2017·
福建漳州市联考
)
“
用
DIS
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
的实验装置如图
9(a)
所示
.
实验中通过增加钩码的数量,多次测量,可得小车运动的加速度
a
和所受拉力
F
的关系图象
.
他们在轨道水平和倾斜的两种情况下分别做了实验,得到了两条
a
-
F
图线,如图
(b)
所示
.
对点拓展练
6
5
图
9
6
5
(1)
图线
___
是
在轨道右侧抬高成为斜面情况下得到的;
(
选填
“
a
”
或
“
b
”
)
答案
解析
b
解析
在水平轨道上,由于受到摩擦力,拉力不为零时,加速度仍然为零,可知图线
a
是在轨道水平的情况下得到的
.
当轨道的右侧抬高过高时
(
平衡摩擦力过度
)
,拉力等于
0
时,会出现加速度,所以图线
b
是在轨道右侧抬高成为斜面情况下得到的
.
6
5
(2)
在轨道水平时小车运动的阻力
F
f
=
_____
;
答案
解析
0.5 N
解析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F
-
F
f
=
ma
,
a
=
,
图线的斜率表示质量的倒数;因为
F
=
0.5 N
时,加速度为零,解得
F
f
=
0.5 N.
6
5
(3)
图
(b)
中,拉力
F
较大时,
a
-
F
图线明显弯曲,
产
生
误差
.
为消除此误差可采取的措施
是
__________.
A.
调整轨道的倾角,在未挂钩码时使小车能在
轨道
上匀速运动
B.
在钩码与细绳之间接入一力传感器,用力传感器读数代替钩码的重力
C.
更换实验中使用的钩码规格,采用质量较小的钩码进行上述实验
D.
在增加钩码数量的同时在小车上增加砝码,使钩码的总质量始终远
小
于
小车的总
质量
答案
√
解析
6
5
解析
随着钩码的数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时题图
(b)
的图线明显偏离直线,造成此误差的主要原因是所挂钩码的总质量太大,而我们把钩码所受重力作为小车所受的拉力,所以消除此误差可采取的简便且有效的措施为测量出小车所受的拉力,即在钩码与细绳之间放置一力传感器,得到力
F
的数值,再作出小车运动的加速度
a
和力传感器读数
F
的关系图象,故选
B.
(1)
用游标卡尺测量出固定于滑块上的遮光条的宽度
d
,如图乙,
d
=
_____
mm.
在桌面上合适位置固定好弹簧和光电门,将光电门与数字计时器
(
图中未画出
)
连接
.
6.(2017·
山东德州市模拟
)
某同学用如图
10
甲所示的装置测量滑块与水平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实验过程如下:
答案
6
5
解析
图
10
5.70
解析
由题图乙所示游标卡尺可知,主尺示数为
0.5 cm
=
5 mm
,游标尺示数为
14
×
0.05 mm
=
0.70 mm
,则遮光条宽度
d
=
5 mm
+
0.70 mm
=
5.70 mm
;
6
5
(2)
用滑块把弹簧压缩到某一位置,测量出滑块到光电门的距离
x
.
静止释放滑块,测出滑块上的遮光条通过光电门所用的时间
t
,则此时滑块的速度
v
=
___(
用题中所给字母表示
).
答案
6
5
解析
解析
滑块的速度为:
v
=
则有:-
2
μgx
=-
b
,2
E
p
·
a
=
2
μgx
(3)
通过在滑块上增减砝码来改变滑块的质量
m
,仍用滑块将弹簧压缩到
(2)
中的位置,重复
(2)
的操作,得出一系列滑块质量
m
与它通过光电门时的速度
v
的值
.
根据这些数值,作出
v
2
-
图象
如图丙所示
.
已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
g
.
由图象可知,滑块与水平桌面之间的动
摩
擦
因数
μ
=
____
,
弹性势能
E
p
=
___.
答案
6
5
解析
高考题精选精练
图
11
题组
1
全国卷真题精选
1.(2016·
全国卷
Ⅱ
·22)
某物理小组对轻弹簧的弹性势能进行探究,实验装置如图
11(a)
所示:轻弹簧放置在光滑水平桌面上,弹簧左端固定,右端与一物块接触而不连接,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与物块连接
.
向左推物块使弹簧压缩一段距离,由静止释放物块,通过测量和计算,可求得弹簧被压缩后的弹性势能
.
1
2
3
4
(1)
实验中涉及到下列操作步骤:
①
把纸带向左拉直
②
松手释放物块
③
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
④
向左推物块使弹簧压缩,并测量弹簧压缩量
上述步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________(
填入代表步骤的序号
).
答案
1
2
3
4
解析
④①③②
解析
根据该实验操作过程,正确步骤应为
④①③②
.
(2)
图
(b)
中
M
和
L
纸带是分别把弹簧压缩到不同位置后所得到的实际打点结果
.
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电的频率为
50 Hz.
由
M
纸带所给的数据,可求出在该纸带对应的实验中物块脱离弹簧时的速度为
_____m/s
.
比较两纸带可知,
___(
填
“
M
”
或
“
L
”
)
纸带对应的实验中弹簧被压缩后的弹性势能大
.
答案
1
2
3
4
解析
1.29
M
解析
物块脱离弹簧时速度最大,
v
=
=
m
/s
=
1.29 m/
s
;由动能定理
Δ
E
k
=
m
v
2
,据纸带中打点的疏密知
M
纸带获得的最大速度较大,对应的实验中弹簧被压缩后的弹性势能较大
.
1
2
3
4
2.(2016·
全国卷
Ⅲ
·23)
某物理课外小组利用图
12
中的装置探究物体加速度与其所受合外力之间的关系
.
图中,置于实验台上的长木板水平放置,其右端固定一轻滑轮;轻绳跨过滑轮,一端与放在
木板上的小滑车相连,另一端可悬挂钩码
.
本实验中
1
2
3
4
图
12
可用的钩码共有
N
=
5
个,每个质量均为
0.010 kg.
实验步骤如下
:
(
1)
将
5
个钩码全部放入小车中,在长木板左下方垫上适当厚度的小物块,使小车
(
和钩码
)
可以在木板上匀速下滑
.
(2)
将
n
(
依次取
n
=
1,2,3,4,5)
个钩码挂在轻绳右端,其余
N
-
n
个钩码仍留在小车内;用手按住小车并使轻绳与木板平行
.
释放小车,同时用传感器记录小车在时刻
t
相对于其起始位置的位移
s
,绘制
s-t
图象,经数据处理后可得到相应的加速度
a
.
1
2
3
4
(3)
对应于不同的
n
的
a
值见下表
.
n
=
2
时的
s-t
图象如图
13
所示;由图
13
求出此时小车的加速度
(
保留
2
位有效数字
)
,将结果填入下表
.
1
2
3
4
n
1
2
3
4
5
a
/(m·s
-
2
)
0.20
0.58
0.78
1.00
图
13
0.39
答案
解析
解析
因为小车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将题图中点
(2,0.78)
代入
s
=
at
2
可得,
a
=
0.39 m/s
2
.
解析
根据描点法可得如图所示图线
.
(4)
利用表中的数据在图
14
中补齐数据点,并作出
a-n
图象
.
从图象可以看出:当物体质量一定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
.
答案
1
2
3
4
解析
图
14
答案
见解析图
(5)
利用
a-n
图象求得小车
(
空载
)
的质量为
_____
kg(
保留
2
位有效数字,重力加速度取
g
=
9.8 m·s
-
2
).
答案
1
2
3
4
解析
0.44
(6)
若以
“
保持木板水平
”
来代替步骤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
填入正确选项前的标号
)
A.
a-n
图线不再是直线
B.
a-n
图线仍是直线,但该直线不过原点
C.
a-n
图线仍是直线,但该直线的斜率变大
√
答案
1
2
3
4
解析
√
解析
若保持木板水平,则小车运动中受到摩擦力的作用,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nmg
-
μ
(
M
+
5
m
-
nm
)
g
=
(
M
+
5
m
)
a
,解得:
a
=
-
μg
,直线的斜率变大
.
绳的拉力等于摩擦力时,小车才开始运动,图象不过原点,选项
B
、
C
正确
.
3.(2013·
新课标全国
Ⅰ
·22)
图
15
为测量物块与水平桌面之间动摩擦因数的实验装置示意图
.
实验步骤如下:
1
2
3
4
图
15
①
用天平测量物块和遮光片的总质量
M
,重物的质量
m
,用游标卡尺测量遮光片的宽度
d
,用米尺测量两光电门之间的距离
s
;
②
调整轻滑轮,使细线水平;
③
让物块从光电门
A
的左侧由静止释放,用数字毫秒计分别测出遮光片经过光电门
A
和光电门
B
所用的时间
Δ
t
A
和
Δ
t
B
,求出加速度
a
;
④
多次重复步骤
③
,求
a
的
平均值
;
⑤
根据上述实验数据求出动摩擦因数
μ
.
回答下列问题
:
(1
)
测量
d
时,某次游标卡尺
(
主尺的最小分度为
1 mm
)
的
示数如图
16
所示
.
其读数为
________ cm
.
1
2
3
4
答案
解析
图
16
答案
见解析
解析
d
=
0.9 cm
+
12
×
0.05 mm
=
0.960 cm
(2)
物块的加速度
a
可用
d
、
s
、
Δ
t
A
和
Δ
t
B
表示为
a
=
________.
答案
1
2
3
4
解析
答案
见解析
解析
因为
v
A
=
,
v
B
=
,
又由
2
as
=
v
B
2
-
v
A
2
,
(3)
动摩擦因数
μ
可用
M
、
m
、
和
重力加速度
g
表示为
μ
=
________.
答案
1
2
3
4
解析
答案
见解析
解析
设细线上的拉力为
F
T
,则
mg
-
F
T
=
m
,
F
T
-
μMg
=
M
两式联立得
μ
=
(4)
如果细线没有调整到水平,由此引起的误差属于
____________(
填
“
偶然误差
”
或
“
系统误差
”
).
答案
1
2
3
4
解析
答案
见解析
解析
由实验装置引起的误差为系统误差
.
题组
2
各省市真题精选
4.(2015·
山东理综
·21)
某同学通过下述实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
实验步骤:
①
将弹簧秤固定在贴有白纸的竖直木板上,使其轴线沿竖直方向
.
②
如图
17
甲所示,将环形橡皮筋一端挂在弹簧秤的秤钩上,另一端用圆珠笔尖竖直向下拉,直到弹簧秤示数为某一设定值时,将橡皮筋两端的位置标记为
O
1
、
O
2
,记录弹簧秤的示数
F
,测量并记录
O
1
、
O
2
间的距离
(
即橡皮筋的长度
l
).
每次将弹簧秤示数改变
0.50 N
,测出所对应的
l
,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
:
1
2
3
4
F
(N)
0
0.50
1.00
1.50
2.00
2.50
l
(cm)
l
0
10.97
12.02
13.00
13.98
15.05
③
找出
②
中
F
=
2.50 N
时橡皮筋两端的位置,重新标记为
O
、
O
′
,橡皮筋的拉力记为
F
O
O
′
.
④
在秤钩上涂抹少许润滑油,将橡皮筋搭在秤钩上,如图乙所示
.
用两圆珠笔尖成适当角度同时拉橡皮筋的两端,使秤钩的下端达到
O
点,将两笔尖的位置标记为
A
、
B
,橡皮筋
OA
段的拉力记为
F
OA
,
OB
段的拉力记为
F
OB
.
1
2
3
4
图
17
解析
做出
F-l
图象,如图甲所示,求得直线的截距即为
l
0
,可得
l
0
=
10.0 cm
完成下列作图和填空:
(1)
利用表中数据在图
18
中画出
F-l
图线,根据图线求得
l
0
=
________cm.
答案
1
2
3
4
解析
图
18
答案
见解析图甲
10.0(9.8
、
9.9
、
10.1
均正确
)
(2)
测得
OA
=
6.00 cm
,
OB
=
7.60 cm
,则
F
OA
的大小为
______N
.
答案
1
2
3
4
解析
答案
1.80(1.70
~
1.90
均正确
)
解析
可计算橡皮筋的劲度系数
若
OA
=
6.00 cm
,
OB
=
7.60 cm
,则橡皮筋的弹力为
F
=
k
Δ
x
=
50
×
(6.00
+
7.60
-
10.00)
×
10
-
2
N
=
1.80 N
则此时
F
OA
=
F
=
1.80 N
(3)
根据给出的标度,在图
19
中作出
F
OA
和
F
OB
的合力
F
′
的图示
.
答案
1
2
3
4
解析
图
19
答案
见解析图乙
解析
F
OB
=
F
OA
=
1.80 N
,两力的合力
F
′
如图乙所示
.
(4)
通过比较
F
′
与
_____
的
大小和方向,即可得出实验结论
.
答案
1
2
3
4
解析
F
OO
′
解析
F
OO
′
的作用效果和
F
OA
、
F
OB
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F
′
是
F
OA
、
F
OB
两个力的合力,所以通过比较
F
′
和
F
OO
′
的大小和方向,可得出实验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