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3.50 KB
  • 2021-06-01 发布

2018-2019学年浙江省余姚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解析版)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2019 学年浙江省余姚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解析版) 一、单选题(本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24 分。) 1. 在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中,下面的哪位科学家首先建立了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加速度等概念用来描述物 体的运动,并首先采用了实验检验猜想和假设的科学方法,把实验和逻辑推理和谐地结合起来,从而有力 地推进了人类科学的发展( ) A. 亚里士多德 B. 伽利略 C. 牛顿 D. 爱因斯坦 【答案】B 【解析】 在物理学发展史上,是伽利略首先采用了实验检验猜想和假设的科学方法,把实验和逻辑推理和谐地结合 起来,建立了物理学的正确的研究方法,推进了人类科学的发展,故 B 正确,ACD 错误。 2.《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规定:小型车辆前排乘坐人员(包括司机)必须系好安全带,这是因为 A. 系好安全带可以减小人的惯性 B. 系好安全带可增加人的惯性 C. 系好安全带可以防止因人的惯性而造成伤害 D. 系好安全带可以防止因车的惯性而造成伤害 【答案】C 【解析】 【详解】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的量度,系好安全带不可以改变人的惯性,故 AB 错误;安全带系在人 的身上,对人有一定的作用力,可以改变人的运动状态,所以系好安全带可以防止因人的惯性而造成的伤 害,故 C 正确,D 错误。所以 C 正确,ABD 错误。 3.一个小球从斜面上的 A 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 3 s 后到达斜面底端 B 点,并开始在水平地 面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又经过 9 s 停止于 C 点,如图所示,设小球经过 B 点时速度大小不变,则小球在斜面 上运动的距离与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之比是 (  ) A. 1∶1 B. 1∶2 C. 1∶3 D. 3∶1 【答案】C 【解析】 设小球到达 B 点时速度为 v,从 A 到 B,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从 B 到 C: ,联 立解得: ,所以 C 正确。 4.如图是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 v-t 图象,由图象可得到的正确结果是 ( ) A. t=1 s 时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 2 B. 物体 3 内的平均速度大小为 2.5 C. 物体 7 s 内的位移为 D. 物体第 内位移 【答案】C 【解析】 【详解】在 0~1s 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 ,故 A 错误;图线与时间轴 所围成的面积表示物体的位移: ,所以物体 3s 内的平均速度大小: , 故 B 错误;图线与时间轴所围成的面积表示物体的位移: ,故 C 正确;物体第 内位移: ,故 D 错误。所以 C 正确,ABD 错误。 5.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算出小车经过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如下,为了算出加速度,最合理的 方法是    计数点序号 1 2 3 4 5 6 计数点对应 的时刻 通过计数点时 的速度 A. 根据任意两个计数点的速度,用公式 算出加速度 B. 根据实验数据画出 图象,量出其倾角,用公式 算出加速度 C. 根据实验数据画出 图象,由图线上任意两点所对应的速度及时间,用公式 算出加速度 D. 依次算出通过连续两个计数点间的加速度,算出平均值作为小车的加速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在处理实验数据时,如果只使用其中两个数据,由于偶然误差的存在可能会造成最后误差较大;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实验数据画出 v-t 图象,考虑到误差,不可能是所有点都整齐的排成一条直线,连线时, 应该尽量使那些不能画在线上的点均匀地分布在线的两侧,这样图线上会舍弃误差较大的点,由图线上任 意两点所对应的速度及时间,用公式 算出加速度,所以误差小;故 A 错误,C 正确.根据实验数据 画出 v-t 图象,当纵坐标取不同的标度时,图象的倾角就会不同,所以量出其倾角,用公式 a=tanα 算出 的数值并不是加速度,故 B 错误.D 这种方法是不对的,因为根本就不知道加速度是一个什么函数,如果是 一个变化值这种方法完全是错误的,除非你能确定加速度是什么函数,故 D 错误.故选 C。 考点: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名师点睛】此题是关于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数据处理问题;在实验中处理数据的方法较多,而图 象法往往是一种比较准确的解题方法。 6.如图,质量为 m 的物体在质量为 M 的静止斜面上匀速下滑。物体与斜面、斜面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素均 为 μ。则地面对斜面的摩擦力为 ( ) A. 0 B. mgsinθ 向左 C. mgsinθcosθ 向左 D. mgsinθcosθ 向右 【答案】A 【解析】 【详解】对木块受力分析,受到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根据平衡条件,有 mgsinθ-f1=0,mgcosθ-N1=0 ; 对斜面受力分析,受重力 Mg、支持力 N、滑块的压力 N1、滑块的摩擦力 f1 和地面的静摩擦力 f,设静摩擦 力 f 向左,则 f=N1sinθ-f1cosθ=0 ,即地面对斜面的摩擦力大小为 0,故 A 正确,BCD 错误。 7.如图所示,用一根长为 的细绳一端固定在 O 点,另一端悬挂质量为 m 的小球 A,为使细绳与竖直方向夹 30°角且绷紧,小球 A 处于静止,应对小球施加的最小力等于 (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以小球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作出力图如图所示: 根据作图法分析得到,当小球施加的力 F 与细绳垂直时,所用的力最小。根据平衡条件,F 的最小值为: ,故 D 正确,ABC 错误。 8.如图所示,两个质量为 2kg、3kg 的物体 1 和 2 紧靠在一起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如果他们分别受到水 平推力 F1=8N、F2=3N 作用,则 1 物体对 2 物体的作用力大小为( ) A. 5N B. 6N C. 7N D. 8N 【答案】B 【解析】 【详解】两物体在 F1 和 F2 的作用下,具有相同的加速度为: ,方向与 F1 相同。 物体 1 和 2 之间存在着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设 1 施于 2 的作用力为 FN,用隔离法分析物体 1 在水平方 向受力为 FN 和 F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1-FN =m1a,解得:F1=6N,故 B 正确,ACD 错误。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20 分。) 9.如图所示,为一物体的速度-时间图象,由图可知 ( ) A. 3 s 末物体回到初始位置 B. 3 s 末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发生变化 C. 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D. 6 秒末物体回到出发点 【答案】CD 【解析】 【详解】在前 3s 内,速度为负值,说明物体一直向负方向运动,3s 末物体没有回到初始位置,故 A 错误; v-t 图象的斜率等于加速度,由图可知 0-6s 内斜率没变,所以加速度没有变化,一直做匀变速运动,故 B 错误,C 正确;速度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大小等于物体通过的位移,则 t=3s 时,物体位于出发点 负 方 向 上 距 离 出 发 点 的 位 移 为 , t=3s 后 物 体 沿 正 方 向 运 动 , 3-6s 内 位 移 为 ,则在 t=6s 时物体的位移 x=0,物体回到出发点,故 D 正确。所以 CD 正确,AB 错误。 10.某物体以 30 m/s 的初速度竖直上抛,不计空气阻力,g 取 10 m/s2,5 s 内物体的 ( ) A. 路程为 65 m B. 位移大小为 25 m,方向向下 C. 速度改变量的大小为 10 m/s D. 平均速度大小为 13 m/s,方向向上 【答案】A 【解析】 【分析】 物体竖直上抛后,只受重力,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可以把物体的运动看成一种匀减速直线运动,由位 移公式求出 5s 内位移,由平均速度公式求出平均速度,由△v=at 求出速度的改变量.路程等于各段位移大 小之和 【详解】物体做竖直上抛运动,看成一种匀减速直线运动. A、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1= = =45m,上升的时间为:t1= =3s. 从最高点开始 2s 内下落的高度为:h2= = m=20m,所以 5s 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 S=h1+h2=65m.故 A 正确. B、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则物体的加速度为 a=﹣g,5s 内物体的位移为:x=v0t﹣ gt2=30×5﹣ ×10×52 (m)=25m,方向竖直向上.故 B 错误. C、速度改变量为:△v=at=﹣gt=﹣10×5m/s=﹣50m/s,大小为 50m/s,方向竖直向下,故 C 错误. D、平均速度为: = = m/s=5m/s,方向竖直向上.故 D 错误 故选:A 【点睛】对于竖直上抛运动,通常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分段法,一种是整体法,两种方法可以交叉运 用 11.如图为皮带传送装置,甲为主动轮,传动过程中皮带不打滑,P、Q 分别为两轮边缘上的两点,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 A. P 点受到的摩擦力方向与甲轮的转动方向相同 B. P 点受到的摩擦力方向与甲轮的转动方向相反 C. Q 点受到的摩擦力方向与乙轮的转动方向相同 D. Q 点受到的摩擦力方向与乙轮的转动方向相反 【答案】BC 【解析】 【详解】甲为主动轮,首先转动,所以皮带将阻碍其转动,因此轮受到的摩擦力方向与转动方向相反,即 P 点受到的摩擦力方向与甲轮的转动方向相反,故 A 错误,B 正确;乙为从动轮,其转动时因为受到的皮带对 它的摩擦力作用,此时的摩擦力为动力,方向与轮转动的方向相同,即 Q 点受到的摩擦力方向与乙轮的转 动方向相同,故 C 正确,D 错误。所以 BC 正确,AD 错误。 12.如图所示,一木块在垂直于倾斜天花板平面方向的推力 F 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天花板与木块间一定有弹力 B. 天花板与木块间一定有摩擦力 C. 推力 F 逐渐增大的过程中,木块将始终保持静止 D. 木块受天花板的摩擦力随推力 F 的变化而变化 【答案】ABC 【解析】 【详解】木块在重力作用下,有沿天花板下滑的趋势,一定受到静摩擦力,则天花板对木块一定有弹力, 故 AB 正确;木块受力如图所示: 根据平衡条件得:F=N+Gcosα,f=Gsinα,当逐渐增大 F 的过程,N 增大,静摩擦力 f 不变,木块将始终保 持静止,故 C 正确,D 错误。所以 ABC 正确,D 错误。 13.如图所示,质量为 m1 的物块放在车厢的水平底板上,用竖直细线通过光滑的定滑轮与质量为 m2 的小球 相连.车厢正沿水平直轨道向右行驶,此时与小球相连的细绳与竖直方向成 θ 角,小球、物块与车厢均保 持相对静止,由此可知( ) A. 车厢的加速度大小为 gsinθ B. 绳对物块的拉力大小为 C. 底板对物块的支持力大小为(m2﹣m1)g D. 底板对物块的摩擦力大小为 m1gtanθ 【答案】BD 【解析】 试题分析:先以物体 2 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情况,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其加速度和绳的拉力.再对物 体 1 研究,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支持力和摩擦力. 解:A、以物体 2 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2gtanθ=m2a,解得:a=gtanθ,则车 厢的加速度也为 gtanθ,故 A 错误; B、如图所示,绳子的拉力 T= ,故 B 正确. C、对物体 2 研究,受力如图 2 所示,在竖直方向上,由平衡条件得:N=m1g﹣T=m1g﹣ ,故 C 错误; D、由图 2 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m1a=m1gtanθ,故 D 正确. 故选:BD.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的关键知道车厢和两物体具有相同的加速度,通过整体法和隔离法进行求解. 三.实验题(本题共 20 分。每空 2 分 ) 14.某同学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记录了被小车拖动的纸带的运动 情况,在纸带上确定出 、 、 、 、 、 、 共七个计数点,其相邻点间的距离如图甲所示,每两个相邻 的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 0.10 。 (1)试根据纸带上各个计数点间的距离,计算出打下 、 、 、 、 五个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并将各个 速度值填入下式(要求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 (2)将 、 、 、 、 各个时刻的瞬时速度标在如图乙所示的坐标上,并画出小车的瞬时速度随时间变化 的关系图象。 (3)根据第 2 问中画出的 图象,求出小车运动的加速度为__________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答案】①0.400,0.479,0.560,0.640,0.721②如图所示 【解析】 试题分析:①因为每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 4 个打点,所以相邻的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 0.1s.利用匀变 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得:vB= = ="0.400"m/s,vC= = =0.479m/s,同 理,vD= 0.560m/s,vE=0.640m/s,vF=0.721m/s; ②将 B、C、D、E、F 各个时刻的瞬时速度标在直角坐标系中,并画出小车的瞬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 线,如图所示. 考点: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 【名师点睛】纸带实验中,若纸带匀变速直线运动,测得纸带上的点间距,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 可计算出打出某点时纸带运动的瞬时速度和加速度。要注意单位的换算和有效数字的保留;能够知道相邻 的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 15. 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其中的三个实验步骤是: (1)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固定一张白纸,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另一端拴两根细线,通过细线同 时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它与细线的结点到达某一位置 O 点,在白纸上记下 O 点的位置和 两弹簧秤的读数 F1、F2 和 (2)在纸上根据 F1 和 F2 的大小和方向,应用 定则作图求出合力 F. (3)只用一只弹簧秤通过细绳拉橡皮条,使它的结点到达 ,记下此时弹簧秤的读数 F'和细绳的方 向. 【答案】(1)方向 (2)平行四边形 (3) O 点 【解析】 实验中我们需要根据两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做平行四边形,因此该实验中需要记录的是两个分力的大小和 方向,所以(1)是:记下 F1 和 F2 的方向;(2)是:应根据 F1 和 F2 的大小和方向作出平行四边形;为了 保证两次的作用效果相同,所以我们要把节点 O 拉到相同的位置,所以(3)是:应将结点 O 拉到同一位置 而不仅仅是伸长量相同. 四.计算题(6+10+10+10=36 分。要求写出必要的步聚和说明。) 16.一辆汽车从原点 O 由静止出发沿 x 轴做直线运动,为研究汽车的运动而记下它的各时刻的位置和速度见 下表: 时刻 t/s 0 1 2 3 4 5 6 7 位置坐标 x/m 0 0.5 2 4.5 8 12 16 20 瞬时速度 v/(m·s-1) 1 2 3 4 4 4 4 4 (1)汽车在第 2 秒末的瞬时速度为多大? (2)汽车在前 3 秒内的加速度为多大? (3)汽车在第 4 秒内的平均速度为多大? 【答案】(1)4m/s(2)1m/s2(3)3.5m/s 【解析】 (1)从表中可知第 2s 末的速度为 3m/s (2)根据 可得汽车在前 3 秒内的加速度为 (3)第 4s 内的位移为 ,所用时间为 1s,故平均速度为 17.某汽车以 20m/s 的速度行驶,突然发现前方 21m 处有一辆自行车正以 5m/s 的速度匀速同向行驶,司机 立即刹车,刹车获得的加速度为 5m/s2,问汽车是否会撞上自行车? 【答案】要撞上 【解析】 【分析】 汽车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临界情况是与自行车速度相同时,汽车位移等于自行车位移加初始距离。 【详解】汽车与自行车速度相等时:v 汽=v0-at=v 自 解得:t=3s 汽车位移: 自行车位移:x2=v 自 t=15m x1-x2=37.5-15>x0 故两车会相碰 【点睛】追及相遇类问题的统一条件是:速度相等时,后面的位移等于前面的位移加初始距离. 18.(6 分)如图,原长分别为 L1和 L2,劲度系数分别为 k1 和 k2 的轻质弹簧竖直地悬挂在天花板上,两弹簧 之间有一质量为 m1 的物体,最下端挂着质量为 m2 的另一物体,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现用一个质量为 m 的平板把下面的物体竖直地缓慢地向上托起,直到两个弹簧的总长度等于两弹簧原长之和。求: (1)这时托起平板竖直向上的力是多少? (2)整个过程 m2 上升的高度是多少? 【答案】见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1)当两个弹簧的总长度等于两弹簧原长之和时,下面弹簧的压缩量应等于上面弹簧的伸长量, 设为 x 。 对 m1 受力分析得:m1g=k1x+k2x① 对平板和 m1 整体受力分析得: F=(m2+m)g+k2x ② ①②联解得托起平板竖直向上的力 (2)未托 m2 时,上面弹簧伸长量为 ③ 下面弹簧伸长量为 ④ 托起 m2 时:m1 上升高度为:h1=x1-x⑤ m2 相对 m1 上升高度为:h2=x2+x ⑥ m2 上升高度为:h=h1+h2⑦ ③④⑤⑥⑦联解得 考点:力的平衡、胡克定律。 【名师点睛】略。 19.如图所示为四旋翼无人机,它是一种能够垂直起降的小型遥控飞行器,目前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 用.一架质量 m=2kg 的无人机,其动力系统所能提供的最大升力 F=36N,运动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大小恒为 f=4N.g 取 10m/s2. (1)无人机在地面上从静止开始,以最大升力竖直向上起飞.求在 t=5s 时离地面的高度 h; (2)当无人机悬停在距离地面高度 H=100m 处,由于动力设备故障,无人机突然失去升力而坠落.求无人 机坠落地面时的速度 v; (3)在无人机坠落过程中,在遥控设备的干预下,动力设备重新启动提供向上最大升力.为保证安全着地, 求飞行器从开始下落到恢复升力的最长时间 t1. 【答案】(1)75m(2)40m/s (3)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上升的加速度,结合位移时间公式求出上升的位移. (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下降的加速度大小,结合速度位移公式求出坠落地面时的速度大小. (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恢复升力后向下减速的加速度,抓住匀加速和匀减速运动的位移之和等于 H, 求出最大速度,结合速度时间公式求出飞行器从开始下落到恢复升力的最长时间 t1. 解:(1)由牛顿第二定律 F﹣mg﹣f=ma 代入数据解得 a=6m/s2 上升高度 代入数据解得 h=75m. (2)下落过程中 mg﹣f=ma1 代入数据解得 落地时速度 v2=2a1H, 代入数据解得 v=40m/s (3)恢复升力后向下减速运动过程 F﹣mg+f=ma2 代入数据解得 设恢复升力时的速度为 vm,则有 由 vm=a1t1 代入数据解得 . 答:(1)t=5s 时离地面的高度 h 为 75m. (2)无人机坠落地面时的速度为 40m/s. (3)飞行器从开始下落到恢复升力的最长时间为 .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对飞行器的受力分析以及运动情况的分析,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基本公式求 解,本题难度适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