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4.47 KB
  • 2021-06-02 发布

物理卷·2018届河北省故城县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解析版)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三物理期中试题 一、选择题(1-5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6-8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 ‎1. 有一列火车正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从某时刻开始计时,第1分钟内,发现火车前进了180m.第6分钟内发现火车前进了360m.则火车的加速度为( )‎ A. 0.01‎m/s2 B. 0.05m/s2 C. 36m/s2 D. 180m/s2‎ ‎【答案】A ‎【解析】由逐差法得x6-x1=5aT2,所以 ,选项A正确.‎ ‎2. 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质点静止地放在半径为R的半球体上,质点与半球体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质点与球心的连线与水平地面的夹角为θ,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面对半球体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 B. 质点对半球体的压力大小为mgcosθ C. 质点所受摩擦力大小为mgsinθ D. 质点所受摩擦力大小为mgcosθ ‎【答案】D ‎【解析】以整体为研究对象,整体处于静止状态,而水平方向不受外力,故半球体不受地面的摩擦力,A错误;对质点受力分析,质点受重力、支持力及摩擦力,三力作用下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则合力为零,质点对球面的压力为,故B错误;摩擦力沿切线方向,在切线方向重力的分力与摩擦力相等,即,故C错误D正确.‎ ‎3. 如图所示,在粗糙水平面上放一质量为M的斜面,质量为m 的光滑物块在竖直向上力F作用下,沿斜面匀速下滑,此过程中斜面保持静止,则地面对斜面( )‎ A. 有水平向右的摩擦力 B. 有水平向左的摩擦力 C. 支持力为(M+m)g D. 支持力小于(M+m)g ‎【答案】D ‎【解析】对物体M和m整体受力分析,受拉力F、重力、支持力,如图 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竖直方向 ,解得,故C错误D正确;水平方向不受力,故没有摩擦力,故A错误B错误.‎ ‎【点睛】整体法和隔离法是力学部分常用的解题方法. ‎ ‎(1)整体法:整体法是指对物理问题中的整个系统或整个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在力学中,就是把几个物体视为一个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时,只分析这一整体对象之外的物体对整体的作用力(外力),不考虑整体内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内力).‎ 整体法的优点:通过整体法分析物理问题,可以弄清系统的整体受力情况和全过程的受力情况,从整体上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变体规律,从而避开了中间环节的繁琐推算,能够灵活地解决问题.通常在分析外力对系统的作用时,用整体法.‎ ‎(2)隔离法:隔离法是指对物理问题中的单个物体或单个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在力学中,就是把要分析的物体从相关的物体体系中隔离出来,作为研究对象,只分析该研究对象以外的物体对该对象的作用力,不考虑研究对象对其他物体的作用力.‎ 隔离法的优点:容易看清单个物体的受力情况或单个过程的运动情形,问题处理起来比较方便、简单,便于初学者使用.在分析系统内各物体(或一个物体的各个部分)间的相互作用时用隔离法.‎ 本题中由于m匀速下滑,可以将M与m当作整体分析,然后根据平衡条件列式求解.‎ ‎4. 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有甲、乙两木块,质量分别为m1和m2,中间用一原长为L,劲度系数为k的轻质弹簧连接起来,现用一水平力F向左拉木块甲,当两木块一起匀加速运动时,两木块之间的距离是( )‎ ‎ ‎ A. B. C. D. ‎ ‎【答案】A ‎【解析】设弹簧伸长量为x,两木块一起匀加速运动,它们有共同的加速度.对于整体,由牛顿第二定律,对于乙,由胡克定律,由三式解得:,故两木块之间的距离是,A正确.‎ ‎5. 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小球用水平弹簧系住,并用倾角为30°的光滑木板AB托住,小球恰好处于静止状态.当木板AB突然向下撤离的瞬间,小球的加速度为( )‎ A. 0‎ B. 大小为g,方向竖直向下 C. 大小为,方向垂直木板向下 D. 大小为,方向水平向右 ‎【答案】C ‎【解析】木板撤去前,小球处于平衡态,受重力、支持力和弹簧的拉力,如图 ‎6. 如图甲所示,物体原来静止在水平面上,用一水平力F拉物体,在F从0开始逐渐增大的过程中,物体先静止后又做变加速运动,其加速度a随外力F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根据图乙中所标出的数据可计算出( )‎ ‎ ‎ A. 物体的质量为2kg B. 物体与水平面间的滑动摩擦力5N C. 物体与水平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7N D. 在F为14N时,物体的速度最小 ‎【答案】AC ‎【解析】当物体开始滑动时,即当F=7N时,,当F=14N时,,联立解得,物体与水平面间的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要比最大静摩擦力略小,故AC正确B错误;由于过程中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一直相同,所以物体的速度一直在增大,D错误.‎ ‎7. 如图所示小球沿水平面通过O点进入半径为R的半圆弧轨道后恰能通过最高点P,然后落回水平面,不计一切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小球落地点离O点的水平距离为R B. 小球落地点时的动能为 C. 小球运动到半圆弧最高点P时向心力恰好为零 D. 若将半圆弧轨道上部的圆弧截去,其他条件不变,则小球能达到的最大高度比P点高0.5R ‎【答案】BD ‎【解析】试题分析:小球恰能通过圆弧最高点P,重力恰好提供向心力,可由牛顿第二定律先求出小球通过最高点P的速度,小球离开最高点后做平抛运动,可由动能定理求解落地速度,将半圆弧轨道上部的圆弧截去,同样可以用动能定理求解最大高度.‎ ‎ ‎ ‎8. 发射地球同步卫星时,先将卫星发射至近地圆轨道1,然后经点火,使其沿椭圆轨道2运行,最后再次点火,将卫星送人同步圆轨道3,轨道1、2相切于Q点,轨道2、3相切于P点.如图所示,则卫星分别在1、2、3轨道上运行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 A. 卫星在轨道3上的速率大于在轨道1上的速率 B. 卫星在轨道3上的角速度小于在轨道1上的角速度 C. 卫星在轨道1上经过Q点时的速度等于它在轨道2上经过Q点时的速度 D. 卫星在轨道2上经过P点的加速度等于它在轨道3上经过P点时的加速度 ‎【答案】BD ‎【解析】A、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设卫星的质量为m、‎ 轨道半径为r、地球质量为M,有:,解得:,轨道3半径比轨道1半径大,所以卫星在轨道3上的速率小于在轨道1上的速率,故A错误; B、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故:,解得:,故轨道半径越大角速度越小,故卫星在轨道3上的角速度小于在轨道1上的角速度,故B正确; C、卫星在轨道1上经过Q点时的速度,使其做匀速圆周运动,而它在轨道2上经过Q点时的速度,使其做离心运动,必须加速,因此卫星在轨道1上经过Q点时的速度小于它在轨道2上经过Q点时的速度,故C错误; D、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则,卫星在轨道2上经过P点时的加速度等于它在轨道3上经过P点时的加速度,故D正确。‎ 点睛:卫星在不同轨道上运行时各个量的比较,往往根据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列出物理量与半径的关系,然后比较。‎ 二、实验题 ‎9. 某同学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时,主要步骤是:‎ A.在桌面上放一块方木板,在方木板上铺一张白纸,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方木板上;‎ B.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点,在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条细绳,细绳的另一端系着绳套;‎ C.用两个弹簧秤分别钩住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记下O点的位置,读出两个弹簧秤的示数;‎ D.按选好的标度,用铅笔和刻度尺作出两只弹簧秤的拉力F1和F2的图示,并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F;‎ E.只用一只弹簧秤,通过细绳套拉橡皮条使其伸长,读出弹簧秤的示数,记下细绳的方向,按同一标度作出这个力F的图示;‎ F.比较力F′和F的大小和方向,看它们是否相同,得出结论.‎ 上述步骤中:(1)有重要遗漏的步骤的序号是_______和_______;‎ ‎(2)遗漏的内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C (2). E (3). C中未记下两条细绳的方向 (4). E中未说明把橡皮 条的结点拉到位置O ‎【解析】根据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操作规程可知,有重要遗漏的步骤序号是C、E;在C中未记下两条绳的方向;E中未说明是否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了同一位置O点.‎ ‎10. 如图甲所示,一位同学利用光电计时器等器材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有一直径为d、质量为m的金属小球由A处由静止释放,下落过程中能通过A处正下方、固定于B处的光电门,测得A、B间的距离为H(H>>d),光电计时器记录下小球通过光电门的时间为t,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g.则:‎ ‎(1)如图乙所示,用20分度的游标卡尺测得小球的直径d=_______cm.‎ ‎(2)多次改变高度H,重复上述实验,作出随H的变化图象如图丙所示,当图中已知量t0、H0和重力加速度g及小球的直径d满足以下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用t0、H0、g、d表示,四个量均取国际单位)时,可判断小球下落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3)实验中发现动能增加量△EK总是稍小于重力势能减少量△EP,增加下落高度后,则△Ep﹣△Ek将_______ (选填“增加”、“减小”或“不变”).‎ ‎【答案】 (1). 0.815cm (2). (3). 增加 ‎【解析】试题分析:游标卡尺读数的方法是主尺读数加上游标读数,不需估读.由题意可知,本实验采用光电门利用平均速度法求解落地时的速度;则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可知,当减小的机械能应等于增大的动能.‎ ‎(1)由图可知,主尺刻度为8mm;游标对齐的刻度为3;故读数为:8mm+3×0.05mm=8.15mm=0.815cm;‎ ‎(2)若减小的重力势能等于增加的动能时,可以认为机械能守恒;则有,即:,解得.‎ ‎(3)由于该过程中有阻力做功,而高度越高,阻力做功越多,故增加下落高度后,则将增加.‎ 三、解答题 ‎11. 所受重力G1=8N的砝码悬挂在绳PA和PB的结点上.PA偏离竖直方向37°角,PB在水平方向,且连在所受重力为G2=100N的木块上,木块静止于倾角为37°的斜面上,如图所示.试求:‎ ‎(1)绳PB的拉力;‎ ‎(2)木块与斜面间的摩擦力、弹力.‎ ‎【答案】(1)FB=6N(2)Ff=64.8N,FN=76.4N ‎【解析】试题分析:先以结点P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情况,由平衡条件求出BP绳的拉力大小,再以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作出力图,根据平衡条件求解斜面对木块的摩擦力和弹力.‎ ‎(1)如图甲所示分析结点P受力,由平衡条件得:,,可解得BP绳的拉力为 ‎(2)再分析的受力情况如图乙所示.‎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可得:,‎ 又有 解得.‎ ‎12. 如图所示,在倾角θ=37°的足够长的固定斜面上,有一质量m=1kg的物体,物体与斜面间动摩擦因数μ=0.2.物体受到沿平行于斜面向上的轻细线的拉力F=9.6N的作用,从静止开始运动,经2s绳子突然断了.求绳断后多长时间物体速度大小为22m/s.(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已知sin37°=0.6,g取10m/s2)‎ ‎【答案】5.5s ‎【解析】第一阶段:在最初2 s内,物体在F=9.6N的拉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沿斜面做匀加速运动,受力如图所示,有:沿斜面方向F-mgsinθ-Ff=ma1…………(1分)‎ 沿垂直斜面方向FN="mgcosθ " …………(1分)‎ 且Ff=μFN…………(1分)‎ 由①②③得:a1==2m/s2 …………(1分)‎ ‎2 s末绳断时瞬时速度v1=a1t1="4" m/s …………(1分)‎ 第二阶段:从撤去F到物体继续沿斜面向上运动到达速度为零的过程,设加速度为a2,则:‎ a2=="-7.6" m/s2…………(3分)‎ 设从断绳到物体达最高点所需时间为t2,据运动学公式v2=v1+a2t2,得t2="=0.53" s …………(2分)‎ 第三阶段:物体从最高点沿斜面下滑,在第三阶段物体加速度为a3,所需时间为t3.由牛顿定律知:‎ a3="(mgsinθ-μmgcosθ)/m=4.4" m/s2…………(3分)‎ 速度达v3="22" m/s,所需时间t3=(v3-0)/a3="5s " …………(1分)‎ 综上所述,从绳断到速度为22m/s所经历的总时间t=t2+t3=0.53s+5s≈5.5s ‎13. 如图所示,固定斜面的倾角θ=30°,物体A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轻弹簧下端固定在斜面底端,弹簧处于原长时上端位于C点,用一根不可伸长的轻弹簧通过轻质光滑的定滑轮连接物体A和B,滑轮右侧绳子与斜面平行,A的质量为2m=4kg,B的质量为m=2kg,初始时物体A到C点的距离为L=1m.现给A、B一初速度v0=3m/s,使A开始沿斜面向下运动,B向上运动,物体A将弹簧压缩到最短后又恰好能弹到C点.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10m/s2,不计空气阻力,整个过程中,轻绳始终处于伸直状态,求此过程中:‎ ‎(1)物体A向下运动刚到C点时的速度大小;‎ ‎(2)弹簧的最大压缩量;‎ ‎(3)弹簧中的最大弹性势能.‎ ‎【答案】(1)2m/s(2)x=0.4m(3)6J ‎【解析】试题分析:物体A向下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A的重力势能及AB的动能都减小,转化为B的重力势能和摩擦生热,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列式求出物体A向下运动刚到C点时的速度;从物体A接触弹簧到将弹簧压缩到最短后回到C点的过程中,弹簧的弹力和重力做功都为零,根据动能定理求出弹簧的最大压缩量;弹簧从压缩最短到恰好能弹到C点的过程中,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求解弹簧中的最大弹性势能.‎ ‎(1)物体A沿斜面向下运动时,B向上做运动,两者加速度大小相等,以AB整体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代入解得:.‎ 由得 ‎(2)设弹簧的最大压缩量为x.物体A将弹簧压缩到最短后又恰好能弹到C点,整个过程中,弹簧的弹力和重力对A做功均为零.根据动能定理得:‎ 代入数据解得 ‎(3)弹簧从压缩最短到恰好能弹到C点的过程中,对系统根据能量关系有:‎ 因为 所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