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0.00 KB
- 2021-06-0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2019学年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物理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8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9-12题为多选题,选不全的得3分,错选一个得0分)
1.关于匀速圆周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大小保持不变,所以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B.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速度的方向时刻都在改变,所以必有加速度
C.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加速度的大小保持不变,所以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D.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合外力提供向心力,是恒力作用下的曲线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匀速圆周运动速度大小不变,方向变化,故速度是变化的,一定是变速运动,一定具有加速度,不是处于平衡状态,故A错误,B正确;匀速圆周运动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始终指向圆心,加速度是变化的,是变加速曲线运动,故C错误;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合外力提供向心力,其大小不变,但方向时刻在变化,不是恒力作用下,故D错误。所以B正确,ACD错误。
2.质点做曲线运动,它的轨迹如图所示,由A向C运动,关于它通过B点时的速度v的方向和加速度a的方向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曲线运动的轨迹夹在速度与加速度方向之间,合力的方向(即加速度的方向)大致指向轨迹凹的一向。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3.如图所示,一木块从固定半球形的碗口开始下滑,下滑到碗的最低点的过程中,由于摩擦力的作用使得木块速率不变,则木块在下滑过程中
A. 加速度大小不变 B. 加速度越来越大
C. 摩擦力大小不变 D. 向心力越来越大
【答案】A
【解析】
木块做匀速圆周运动,根据知,加速度大小不变,故A正确,B错误.木块做匀速圆周运动,在切线方向的合力为零,设木块与圆心连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根据mgsinθ=f知,下滑过程中,θ减小,摩擦力f减小,故C错误.根据知,木块的速度大小不变,则向心力不变,故D错误.故选A.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物体做圆周运动,指向圆心的合力提供向心力,切线方向的合力改变速度的大小,若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切线方向的合力为零.
4.水平抛出的小球, 时刻的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时刻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忽略空气阻力,则小球初速度的大小为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如图,作出速度分解图.则v1y=v0tanθ1,v2y=v0tanθ2,又由v1y=gt,v2y=g(t+t0)
得到 gt=v0tanθ1…①
g(t+t0)=v0tanθ2…②
由②-①得.故选B.
考点:平抛运动的规律。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平抛运动的处理能力,关键是作出速度的分解图,对速度进行分解处理.将平抛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两个分力,作出t秒末和t+t0秒末速度的分解图.研究竖直方向的速度,分别用初速度表示,再由速度公式求出初速度。
5.有一条两岸平直、河水均匀流动、流速恒为的大河,小明驾着小船渡河,去程时船头指向始终与河岸垂直,回程时行驶路线与河岸垂直,去程与回程所用时间的比值为,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大小相同,则小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大小为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设船渡河时的速度为,当船头指向始终与河岸垂直,则有:,当回程时行驶路线与河岸垂直,则有:,而回头时的船的合速度为:,由于去程与回程所用时间的比值为k,所以小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大小为:,故D正确;
点睛:根据船头指向始终与河岸垂直,结合运动学公式,可列出河宽与船速的关系式,当路线与河岸垂直时,可求出船过河的合速度,从而列出河宽与船速度的关系,进而即可求解。
6.如图所示,一同学分别在同一直线上的A、B、C三个位置投掷篮球,结果都垂直击中篮筐,速度分别为v1、v2、v3。若篮球出手时高度相同,出手速度与水平夹角分别为θ1、θ2、θ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v1>v2>v3
B. v1θ2>θ3
D. θ1=θ2=θ3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三个篮球都垂直击中篮筐,其逆过程是平抛运动,设任一篮球击中篮筐的速度v,上升的高度为h,水平位移为x.则有:x=vt,h=gt2,则得:,h相同,则v∝x,则得v1>v2>v3.故A正确,B错误.根据速度的分解有:,t相同,v1>v2>v3,则得θ1<θ2<θ3.故CD错误.故选A。
考点:平抛运动
7.如图,窗子上、下沿间的高度H=1.6m,墙的厚度d=0.4m,某人在离墙壁距离L=1.4m、距窗子上沿高h=0.2m处的P点,将可视为质点的小物件以速度v垂直于墙壁水平抛出,小物件直接穿过窗口并落在水平地面上,取g=10m/s2,则v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小物件恰好能够通过窗子上沿,则小物件速度最大;小物件恰好能够通过窗子下沿,则小物件速度最小。根据平抛运动知识求解。
【详解】若小物件恰好能够通过窗子上沿,则小物件速度最大,由平抛运动规律:L=v1t1,h=gt12,联立解得小物件的最大速度v1=7m/s;若小物件恰好能够通过窗子下沿,则小物件速度最小,由平抛运动规律:L+d=v2t2,,h+H=gt22,联立解得小物件的最小速度v2=3m/s。所以小物件速度v的取值范围是:3m/s时,A.B相对于转盘会滑动。故A正确;
B. 当B达到最大静摩擦力时,绳子开始出现弹力,kmg=m⋅2Lω2,解得ω=,知ω>时,绳子具有弹力。故B正确;
C.ω>时B已经达到最大静摩擦力,则ω在内,B受到的摩擦力不变。故C错误;
D. 当ω在0<ω<范围内,A相对转盘是静止的,A所受摩擦力为静摩擦力,所以f−T=mLω2,当ω增大时,静摩擦力也增大。故D正确。
本题选择不正确的,故选:C.
【点睛】开始角速度较小,两木块都靠静摩擦力提供向心力,B先到达最大静摩擦力,角速度继续增大,则绳子出现拉力,角速度继续增大,A的静摩擦力增大,当增大到最大静摩擦力时,开始发生相对滑动.
二、实验题(每空3分,共15分)
13.根据题意,回答问题。
(1)“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实验的装置如图所示,在实验前应调节将斜槽直至末端切线__________,实验时保证小球每次必须从斜面上的__________由静止开始释放.
(2)某次实验记录由于没有记录抛出点,数据处理时选择A点为坐标原点(0,0),结合实验中重锤的情况确定坐标系,图中背景方格的边长均为0.05m,取g=10m/s2,小球运动中水平分速度的大小是__________m/s,小球经过B点时的速度大小是__________m/s,小球平抛运动抛出点的x轴坐标为__________m.
【答案】 (1). 水平; (2). 同一位置; (3). 1.5; (4). 2.5; (5). -1.5;
【解析】
(1)实验中必须保证小球做平抛运动,则实验前应调节将斜槽直至末端切线水平;而平抛运动要求记录小球的运动轨迹,必须重复多次,才能画出几个点,因此为了保证每次平抛的轨迹相同,所以要求小球每次从同一高度释放.
(2)根据△y=2L=gT2得:T=s=0.1s,则A运动到B的时间为0.1s.
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为:v0=,带入数据可知:.
B点竖直分速度为:vyB=,
则B点的速度为:.
抛出点到B点的时间为:,
则抛出点到B点的水平距离为x=v0t=1.5×0.2=0.3m,
点睛:对于平抛运动问题,一定明确其水平和竖直方向运动特点,尤其是在竖直方向熟练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和推论解题.
三、解答题(第14题12分,第15题13分,共25分)
14.(15分)如图,置于圆形水平转台边缘的小物块随转台加速转动,当转速达到某一数值时,物块恰好滑离转台开始做平抛运动。现测得转台半径R="0.5" m,离水平地面的高度H=0.8m,物块平抛落地过程水平位移的大小s=0.4m。设物块所受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取重力加速度g=10m/s2求:
(1)物块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大小V0;
(2)物块与转台间的动摩擦因数。
【答案】1m/s 0.2
【解析】
试题分析:(1)物块做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有 ①
在水平方向上有s=v0t ②
由①②式解得③
代入数据得 v0=1 m/s.
(2)物块离开转台时,最大静摩擦力提供向心力,有④
fm=μN=μmg ⑤
由④⑤式得
代入数据得μ=0.2.
考点:平抛运动的规律、向心力
【名师点睛】物块离开转台后做平抛运动,根据平抛运动的规律在竖直和水平方向分别列出方程,可求出抛出时的初速度。摩擦力提供物块在转台上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刚好抛出时,最大静摩擦力提供向心力,根据向心力公式列出方程,即可求解。
15.如图所示,半径为,内径很小的光滑半圆管竖直放置。两个质量均为的小球、以不同的速度进入管内, 通过最高点时,对管壁上部的压力为3,通过最高点时,对管壁下部的压力为0.75,求、两球落地点间的距离。
【答案】3R
【解析】
两个小球在最高点时,受重力和管壁的作用力,这两个力的合力作为向心力,离开轨道后两球均做平抛运动,A、B两球落地点间的距离等于它们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之差.
对A球:3mg+mg=mvA=(2分)
对B球:mg-0.75mg=mvB=(2分)
由平抛运动规律可得落地时它们的水平位移为:
sA=vAt=vA="4"R (2分)
sB=vBt=vB=R (2分)
∴sA-sB=3R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