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6.69 KB
  • 2021-06-02 发布

浙江省金华市2021届新高考第一次模拟物理试题含解析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浙江省金华市 2021 届新高考第一次模拟物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 1.关于物理学中的思想或方法,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加速度的定义采用了比值定义法 B.研究物体的加速度跟力、质量的关系采用假设法 C.卡文迪许测定万有引力常量采用了放大法 D.电流元概念的提出采用了理想模型法 【答案】 B 【解析】 【详解】 A.加速度的定义式为 a= v t ,知加速度等于速度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采用了比值定义法,故 A 正 确,不符合题意; B.研究物体的加速度跟力、质量的关系应采用控制变量法,故 B 错误,符合题意; C.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测定了万有引力常量,采用了放大法,故 C 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电流元是理想化物理模型,电流元概念的提出采用了理想模型法,故 D 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2.电容器是一种常用的电学元件,在电工、电子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有关电容式传感器在生活 中应用说法正确的是( ) 甲:电容式触摸屏 乙:电容式压力传感器 丙:电容式油位传感器 丁:电容式加速度传感器 A.甲图中,手指作为电容器一电极,如果改用绝缘笔在电容式触摸屏上仍能正常操作 B.乙图中,力 F 增大过程中,电流计中的电流从 a 流向 b C.丙图中,油箱液位上升时,电容变小 D.丁图中,当传感器由静止突然向左加速,电容器处于充电状态 【答案】 D 【解析】 【详解】 A.甲图中,绝缘笔与工作面不能形成一个电容器,所以不能在电容屏上进行触控操作。故 A 错误。 B.乙图中,力 F 增大过程中,电容器极板间距减小,电容变大,电容器充电,电流计中的电流从 b 流向 a,选项 B 错误; C.丙图中,油箱液位上升时,正对面积变大,电容变大,选项 C 错误; D.丁图中,当传感器由静止突然向左加速,电介质插入电容器,电容变大,电容器处于充电状态,选项 D 正确。 故选 D。 3.如图所示,竖直放置的两根平行金属导轨之间接有定值电阻 R,金属棒与两导轨始终保持垂直,并良 好接触且无摩擦, 棒与导轨的电阻均不计, 整个装置放在水平匀强磁场中, 棒在竖直向上的恒力 F 作用下 匀速上升的一段时间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电阻 R 的电流方向向左 B.棒受到的安培力方向向上 C.棒机械能的增加量等于恒力 F 做的功 D.棒克服安培力做的功等于电路中产生的热量 【答案】 D 【解析】 【详解】 A. 由右手定则可以判断出通过金属棒的电流方向向左,则通过电阻 R 的电流方向向右,故选项 A 错误; B.由左手定则可以判断出金属棒受到的安培力方向向下,故选项 B 错误; C.根据平衡条件可知重力等于恒力 F 减去安培力,根据功能关系知恒力 F 做的功等于棒机械能的增加量 与电路中产生的热量之和,故选项 C 错误; D.金属棒在竖直向上的恒力 F 作用下匀速上升, 安培力做负功, 即克服安培力做功, 根据功能关系知金属 棒克服安培力做的功等于电路中产生的热量,故选项 D 正确。 4.在水平地面上 O 点正上方不同高度的 A、B 两点分别水平抛出一小球,不计空气阻力,如果两小球均 落在同一点 C 上,则两小球( ) A.抛出时的速度大小可能相等 B.落地时的速度大小可能相等 C.落地时的速度方向可能相同 D.在空中运动的时间可能相同 【答案】 B 【解析】 【详解】 AD .小球做平抛运动,竖直方向有 21 2 h gt ,则在空中运动的时间 2ht g 由于不同高度,所以运动时间不同,相同的水平位移,因此抛出速度不可能相等,故 AD 错误; B.设水平位移 OC 为 x,竖直位移 BO 为 H,AO 为 h,则从 A 点抛出时的速度为 0 2 A xv h g 从 B 点抛出时的速度为 0 2B xv H g 则从 A 点抛出的小球落地时的速度为 2 2 2A x g gh h v 从 B 点抛出的小球落地时的速度为 2 2 2B x g gH H v 当 2 2 2 2 2 2 x g x ggh gH h H 解得 2 4x Hh 此时两者速度大小相等,故 B 正确; C.平抛运动轨迹为抛物线,速度方向为该点的切线方向,分别从 AB 两点抛出的小球轨迹不同,在 C 点 的切线方向也不同,所以落地时方向不可能相同,故 C 错误。 故选 B。 5.电容为 C 的平行板电容器竖直放置, 正对面积为 S,两极板间距为 d,充电完成后两极板之间电压为 U, 断开电路,两极板正对区域视为匀强电场,其具有的电场能可表示为 2 p 1 2 E CU 。如果用外力使平行板 电容器的两个极板间距缓慢变为 2d,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容变为原来的两倍 B.电场强度大小变为原来的一半 C.电场能变为原来的两倍 D.外力做的功大于电场能的增加量 【答案】 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极板间距变为原来两倍,根据 r 4 SC kd 可知电容减半, A 错误; B.电荷量和极板正对面积不变,则 r 4U Q kQE d Cd S 电场强度大小不变, B 错误; C.当开关断开后,电容器极板的电荷量 Q 不变,根据 QU C 电容减半,两极板间电压加倍,根据 2 p 1 2 E CU 可知,电场能加倍, C 正确; D.电路断开,没有电流和焦耳热产生,极板的动能不变,则外力做的功等于电场能的增加量, D 错误。 故选 C。 6.如图所示,空间有两个等量异种点电荷 Q1 和 Q2, Q1 带正电、 Q2 带负电,两点电荷间的距离为 L ,O 为连线的中点。在以 Q1、Q2 为圆心, 2 L 为半径的两个圆上有 A、B、C、D、M 、N 六个点, A、B、 C、 D 为竖直直径的端点, M 、N 为水平直径的端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A、 C 两点电场强度相同 B.带正电的试探电荷在 M 、N 两点时受到的电场力方向相反 C.把带正电的试探电荷从 C 点沿圆弧移动到 N 点的过程中电势能不变 D.带负电的试探电荷在 M 点的电势能小于在 A 点的电势能 【答案】 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等量异种点电荷的电场分布可知, A、C 两点电场强度大小相等,方向不同,故 A 错误; B.带正电的试探电荷在 M 、N 两点时受到的电场力方向都水平向左,故 B 错误; C.由于 C、N 两点离负点电荷距离相等,但 C 点离正点电荷更近,则 C、N 两点电势不同,则电势能不 同,故 C 错误; D.由于 M 、A 两点离正点电荷距离相等,但 A 点离负点电荷更近,则 A 点电势更低,根据负电荷在电 势低处电势能大,则带负电的试探电荷在 M 点的电势能小于在 A 点的电势能,故 D 正确。 故选 D。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多项符合题目 要求.全部选对的得 5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3 分,有选错的得 0 分 7.如图甲所示,在平静湖面上有两个相距 2m 的波源 S1、S2 上下振动产生两列水波, S1、S2波源振动图 象分别如图乙 .丙所示。 在两波源的连线, 上有 M 、N 两点, M 点距波源 S1 为 0.8m ,N 点距波源 S2 为 0.9m 。 已知水波在该湖面上的传播速度为 0.2m/s,从 0 时刻开始计时, 经过 10s 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__。 A. M 点的振幅为 10cm B. N 点的振幅为 10cm C. N 点为振动加强点 D. N 点位移为- 30cm E.M 点位移为 10cm 【答案】 ACD 【解析】 【分析】 【详解】 ABC .由图乙或丙可知,周期为 2s,且两波的振动步调相反,则波长为 x=vT=0.4m M 点到两波源的距离差为 0.4m= 2 2Mx 则 M 点为振动减弱点, N 点到两波源的距离差为 0.2m= 1 2Mx 则 N 点为振动加强点,因此 M 点的振幅为 10cm ,N 点振幅为 30cm ,故 A 正确, B 错误, C 正确; D.两列波传到 N 点所用的时间分别为 5.5s 和 4.5s,到 10s 时 s1 波使 N 点振动 4.5s 2.25T 此时振动在波谷,到 10s 时 s2 波使 N 点振动 5.5s 2.75T 此时也在波谷,则到 10s 时 N 点位移为- 30cm,故 D 正确; E.两列波传到 M 点所用的时间分别为 4.0s 和 6.0s,到 10s 时 s1 波使 M 点振动 6.0s 3T 此时振动在平衡位置,到 10s 时 s2 波使 M 点振动 4.0s 2T 此时也在平衡位置,则到 10s 时 M 点位移为 0,故 E 错误。 故选 ACD 。 8.如图所示,质量为 m 1 的木块和质量为 m 2的长木板叠放在水平地面上.现对木块施加一水平向右的拉 力 F,木块在长木板上滑行,长木板始终静止.已知木块与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μ1,长木板与地面间 的动摩擦因数为 μ2,且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相等.则 ( ) A. μ1 一定小于 μ2 B. μ1 可能大于 μ2 C.改变 F 的大小, F>μ2(m 1+m 2)g 时,长木板将开始运动 D.改 F 作用于长木板, F>( μ1+μ2)(m 1+m 2)g 时,长木板与木块将开始相对滑动 【答案】 BD 【解析】 【分析】 因为木块所受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地面对木板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无法比较动摩擦因数的大小.通 过对木板分析, 根据水平方向上的受力判断其是否运动. 当 F 作用于长木板时, 先采用隔离法求出临界加 速度,再运用整体法,求出最小拉力. 【详解】 对 m 1,根据牛顿运动定律有: F-μ1m 1g=m 1a,对 m 2,由于保持静止有: μ1m 1g-Ff=0,F f< μ2(m 1+m 2)g, 所以动摩擦因数的大小从中无法比较.故 A 错误、 B 正确.改变 F 的大小,只要木块在木板上滑动,则 木块对木板的滑动摩擦力不变,则长木板仍然保持静止.故 C 错误.若将 F 作用于长木板,当木块与木 板恰好开始相对滑动时,对木块, μ1m 1g=m 1a,解得 a=μ1g,对整体分析,有 F-μ2( m 1+m 2)g=(m 1+m 2) a,解得 F=(μ1+μ2)( m1+m 2)g,所以当 F>(μ1+μ2)( m 1+m 2)g 时,长木板与木块将开始相对滑动.故 D 正确.故选 BD.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能够正确地受力分析,结合整体和隔离法,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求解. 9.长为 L 的轻杆,一端固定一个小球,另一端固定在光滑的水平轴上,使小球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 关于小球在最高点时的速度、运动的向心力及相应杆的弹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速度的最小值为 gL B.速度由 0 逐渐增大,向心力也逐渐增大 C.当速度由 gL 逐渐增大时,杆对小球的作用力逐渐增大 D.当速度由 gL 逐渐减小时,杆对小球的作用力逐渐增大 【答案】 BCD 【解析】 【详解】 A.如图甲所示 “杆连小球 ”在最高点速度有最小值 0(临界点) ,此时杆向上的支持力为 NF mg 故 A 错误; B.解析式法分析动态变化。 v 由 0 逐渐增大,则 2mvF L向 即 F向 逐渐增大,故 B 正确; C.如图乙所示 当最高点速度为 v gL (临界点)时,有 2mvmg L 杆对小球的作用力 0F 。当 v 由 gL 增大时,杆对小球有拉力 F ,有 2mvmg F L 则 2vF m mg L F 随 v 逐渐增大而逐渐增大;故 C 正确; D.当 v 由 gL 减小时,杆对小球有支持力 NF ,有 2 N mvmg F L 则 2 N mvF mg L NF 随 v 逐渐减小而逐渐增大,故 D 正确。 故选 BCD 。 10.如图是在四川景区九寨沟拍摄的一张风景照片,湖水清澈见底,近处湖面水下的树枝和池底都看得很 清楚, 而远处则只看到对岸山峰和绿树的倒影, 水面下的景物则根本看不到.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远处山峰的倒影非常清晰,是因为来自山峰的光线在水面上发生了全反射 B.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光的波速变小,波长变小 C.远处水面下景物的光线到水面处,入射角较大,可能发生了全反射,所以看不见 D.来自近处水面下景物的光射到水面处,入射角较小,反射光强而折射光弱,因此有较多的能量射出水 面而进入人的眼睛中 【答案】 BC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远处山峰的倒影非常清晰,是因为山峰的光线在水面上发生了反射,但不是全反射,因为全反 射只有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时才可能发生, 故 A 错误. 光线由空气射入水中, 光的波速变小, 频率 不变,由波速公式 v=λf知波长变小,故 B 正确.远处水面下景物的光线射到水面处,入射角很大,当入 射角大于等于全反射临界角时能发生全反射, 光线不能射出水面, 因而看不见, 故 C 正确. 近处水面下景 物的光线到水面处,入射角越小,反射光越弱而折射光越强,射出水面而进入人眼睛中能量越少,故 D 错误.故选 BC. 考点:光的折射;全反射 11.多年前在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曾发生里氏 9.0 级地震,地震和海啸引发福岛第一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泄 漏,其中放射性物质碘 131 的衰变方程为 131 131 53 54I Xe Y 。根据有关放射性知识,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Y 粒子为 1 1H B.若生成的 131 54 Xe 处于激发态,它会放出穿透能力最强的 射线 C. 131 53 I 的半衰期大约是 8 天,取 4g 碘原子核,经 8 天后就只剩下 2g 碘原子核了 D. 131 53 I 中有 53 个质子和 78 个核子 【答案】 BC 【解析】 【详解】 A.根据衰变过程中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 Y 粒子为 β粒子,故 A 错误; B.若生成的 131 54 Xe 处于激发态,还会放出 γ射线, 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故 B 正确; C.半衰期是一个统计规律,指的是有一半原子核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只对大量的原子核适用,对少 数原子核是不适用的,所以若取 4g 碘原子核,经 8 天后就只剩下 2g 碘原子核了,故 C 正确; D. 131 53 I 中有 53 个质子, 131 表示质量数(核子数) ,故 D 错误。 故选 BC 。 12.如图所示,由某种粗细均匀的总电阻为 2R 的金属条制成的矩形线框 abcd ,固定在水平面内且处于方 向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 B 中。一电阻为 R 的导体棒 PQ 接入电路,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 ab、de 。以速度 D 匀速滑动,滑动过程 PQ 始终与 ab 垂直,且与线框接触良好,不计摩擦。在 PQ 从靠近 ad 边向 bc 边 滑动的过程中( ) A. PQ 中电流先增大后减小 B. PQ 两端电压先减小后增大 C. PQ 上拉力的功率先减小后增大 D.线框消耗的电功率先增大后减小 【答案】 C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导体棒为电源产生的电动势为 E BLv 等效电路为左边电阻 1R 和右边 2R 并联,总电阻为 1 2 1 2 R RR R R R总 又线框总电阻为 2R,在 PQ 从靠近 ad 处向 bc滑动的过程中,总电阻先增大后减小,总电流先减小后增 大,故 A 项错误; B. PQ 两端电压为路端电压 U E IR 即先增大后减小,故 B 项错误; C.拉力的功率等于克服安培力做功的功率,有 P BILv EI安 先减小后增大,故 C 项正确; D.根据功率曲线可知当外电阻 1 2 1 2 R R R R R 时输出功率最大,而外电阻先由小于 R的某值开始增加到 1 2 R ,再减小到小于 R 的某值,所以线框消耗的功率先增大后减小,故 D 项正确. 故选 CD 。 三、实验题 :共 2 小题,每题 8 分,共 16 分 13.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 a)所示的实验装置,通过改变重物的质量,利用计算机可得滑块运动的加 速度以和所受拉力 F 的关系图象。他们在水平轨道上做了实验,得到了 a F 图线,如图( b )所示。滑 块和位移传感器发射部分的总质量 m _________kg ;滑块和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 _________(g 取 10m/s 2)。 【答案】 0.5 0.2 【解析】 【分析】 【详解】 [1] 由图形 b 得加速度 a 和所受拉力 F 的关系图象的斜率 2 ak F 所以滑块和位移传感器发射部分的总质量 1 0.5kgFm a k [2] 由图形 b 得,在水平轨道上 F=1N 时,加速度 a=0,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0F mg 解得 0.2 14.如图所示为一简易多用电表的电路图。 图中 E 是电池, R1、R2、R 3、R 4 和 R5 是定值电阻, 其中 R3=20Ω, R0 为滑动变阻器。表头 G 的满偏电流为 I 0=250 μA、内阻为 r 0=600Ω。A 端和 B 端分别与两表笔相连,该 多用电表有 5 个挡位,其中直流电流挡有 1 mA 和 2.5 mA 两挡。为了测量多用电表内电池电动势和内阻, 还备有电阻箱 R(最大阻值为 99999.9Ω)。 (1)由以上条件可算出定值电阻 R1 =____ Ω、 R 2=____ Ω。 (2)将选择开关与 “ 3”相连,滑动 R6 的滑片到最下端 b 处,将两表笔 A 、B 接在电阻箱上,通过调节电阻箱 的阻值 R,记录不同阻值 R 和对应的表头示数 I 。在坐标纸上,以 R 为横坐标轴,以 ______为纵坐标轴, 把记录各组 I 和 R 描绘在坐标纸上,平滑连接,所得图像为一条不过原点的直线。测得其斜率为 k 、纵截 距为 b,则多用电表内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分别为 _____和 __。 (用 k、b 和已知数据表示) 【答案】 80 120 1 I 4 k 170b k 【解析】 【详解】 (1)[1][2] .选择开关与 “ 1”、“ 2”相连时为电流表,量程分别为 2.5mA 和 1mA 。根据串、并联电路特点有 0 2 0 0 1 2.5mAI R r I R 0 0 0 1 2 1mAr I R I R 联立解得 1 80R 2 120R 。 (2)[3] .选择开关与 “ 3”相连,量程为 1mA ,根据并联电路特点可知 1R 、 2R 串联后与表头并联的总电阻为 0 0 1 4 R r ,通过电源的电流为通过表头电流 I 的 4 倍。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有 0 34E I r R R R 变形为 0 341 4 R R r R I E E 由此可知横轴为 R,则纵坐标轴为 1 I 。 [4][5] .斜率 4k E 纵截距 0 34 R R r b E 解得 4E k 170br k 四、解答题:本题共 3 题,每题 8 分,共 24 分 15.二十世纪初,卢瑟福进行 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改变了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1)如图 1 所示, 有两个 粒子均以速度 v 射向金原子, 它们速度方向所在的直线都不过金原子核中心。 请 在图 1 中分别画出两个 粒子此后的运动轨迹示意图; (2)如图 2 所示, 一个 粒子以速度 v 射向金原子, 速度方向所在直线过金原子核中心。 由于金原子受到周 边其他金原子的作用, 可将 粒子与一个金原子核的作用等效为与一个静止的、 质量非常大的粒子发生弹 性碰撞。请推导说明 粒子与金原子核作用后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3)实验发现,绝大多数 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极少数 粒子发生了大角 度偏转(超过 90°)。卢瑟福根据该实验现象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可作如下 假设: ①将 粒子视为质点,金原子视为球,金原子核视为球体; ②金箔中的金原子紧密排列,金箔厚度可以看成很多单原子层并排而成; ③各层原子核前后不互相遮蔽; ④大角度偏转是 粒子只与某一层中的一个原子核作用的结果。如果金箔厚度为 L ,金原子直径为 D , 大角度偏转的 粒子数占总 粒子的比例为 p ,且 1p 。 a.请估算金原子核的直径 d ; b.上面的假设做了很多简化处理,这些处理会对金原子核直径 d 的估算产生影响。已知金箔的厚度约 710 m ,金原子直径约 1010 m ,金原子核直径约 14 10 m 。请对 “可认为各层原子核前后不互相遮蔽 ”这一 假设的合理性做出评价。 【答案】 (1) ;(2)碰撞后速度大小几乎不变,方向与原来 相反; (3) a. 2D pd L ;b.不合理 【解析】 【分析】 【详解】 (1)如图,靠仅原子核的偏转角度大一些。 (2)设 粒子质量为 m,金原子核质量为 M ,碰撞后, 粒子速度为 v1,金原子核速度为 v2。 弹性碰撞,动量守恒 1 2mv mv Mv 根据能量守恒 2 2 2 1 2 1 1 1 2 2 2 mv mv Mv 解得 1 m Mv v m M 由题意 M m? ,因此 1v v ,即碰撞后速度大小几乎不变,方向与原来相反。 (3)a .金箔厚度为 L ,金原子直径为 D,由假设,金原子层数 LN D 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可以认为碰上了金原子核,根据统计规律和概率 Nd p D 可以估算出 2D pd L b.如果可认为各层原子核前后不互相遮蔽,则 2D pd L 代入数据,可得 0.1p 不满足 1p = ,因此 “可认为各层原子核前后不互相遮蔽 ”的假设不合理。 16.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被压缩的轻质弹簧,左端固定,质量为 m A=1kg 的光滑 A 紧靠弹簧右端 (不栓接) ,弹簧的弹性势能为 E p=32J。质量为 m B=1kg 的槽 B 静止在水平面上,内壁间距 L=0.6m ,槽 内放有质量为 m c=2kg 的滑块 C(可视为质点) ,C 到左端侧壁的距离 d=0.1m ,槽与滑块 C 之间的动摩擦 因数 μ=0.1。现释放弹簧,滑块 A 离开弹簧后与槽 B 发生正碰并粘在一起。 A、B 整体与滑块 C 发生碰撞 时, A 、B 整体与滑块 C 交换速度。 (g=10m/s 2)求 (1)从释放弹簧,到 B 与 C 第一次发生碰撞,整个系统损失的机械能; (2)从槽开始运动到槽和滑块 C 相对静止经历的时间。 【答案】 (1)16.2J;(2)2s 【解析】 【分析】 【详解】 (1)弹簧将 A 弹开,由机械能守恒可得: 2 0 1 2p AE m v 解得 0v =8m/s A、 B 发生碰撞,由动量守恒可得: 0 1( )A A Bm v m m v 解得 1v =4m/s 此过程机械能损失为 2 2 1 0 1 1 1 ( ) 2 2A A BE m v m m v =16J 接下来, A、B 与 C 相对运动,到第一次发生碰撞,相对运动位移为 d。 此过程机械能损失为 2 CE m gd =0.2J 因此整个过程机械能损失为 1 2E E E =16.2J (2)设槽和滑块 C 相对静止时速度为 v。 0 ( )A A B Cm v m m m v 解得 v=2m/s 分别对 A、B 和 C 受力分析可知 1( )C A Bm g m m a 2C Cm g m a 解得 1 2a a =1m/s 2 A、 B 整体与滑块 C 发生的碰撞时, A 、B 与滑块 C 交换速度。由题意可知, 1v a t 解得 t=2s 17.如图所示,在区域Ⅰ中有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在区域Ⅱ中有竖直向上的匀强电场和垂直纸面向里的 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 4.0TB ;两区域中的电场强度大小相等,两区域足够大,分界线如甲图中 虚线所示。一可视为质点的带电小球用绝缘细线拴住静止在区域Ⅰ中的 A 点,小球的比荷 1C/ kgq m , 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 45 ,小球与分界线的距离 x=0.4m 。现剪断细线, 小球开始运动,经过一段时间 t 1 从分界线的 C 点进入区域Ⅱ,在其中运动一段时间后,从 D 点第二次经过分界线。图中除 A 点外,其 余各点均未画出, g=10m/s 2,求: (以下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小球到达 C 点时的速度大小 v; (2)C 、D 两点间的距离 d 及小球从 C 点运动到 D 点的时间 t 2。 【答案】 (1) 4.0m/ sv ;(2)1.4m , 1.2s 【解析】 【详解】 (1)小球处于静止状态时, 受重力、电场力和细线的拉力的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故可知小球带正电, 电场 力大小 F Eq mg电 剪断细线后,小球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小球的加速度 2 2 210 2m/s mg Eq a m 小球沿直线运动的距离 2 0.4 2mL x 根据运动学公式有 2 2v aL 解得小球到达 C 点时的速度大小 4.0m/sv (2)由于重力与电场力平衡,则小球在区域Ⅱ中做匀速圆周运动,运动轨迹如图所示 根据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有 2vqvB m r 圆周运动的周期 2π 2πr mT v qB 所以 C、D 两点间的距离 2 1.4md r 小球从 C 点运动到 D 点的时间 2 3 1.2s 4 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