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 MB
  • 2021-06-02 发布

2018-2019学年四川省遂宁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物理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2019 学年四川省遂宁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物理 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满分 48 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用 0.5 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 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 2.选择题使用 2B 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 写在答题卡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1~8 小题只有一 个选项正确,9~12 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 4 分,选不全的得 2 分,有选错或不答的 得 0 分. 1.在下列选项中,全都是国际单位制中基本单位的是 A.千克、米、秒 B.千克、秒 、米/秒 C.牛、千克、米 D.克、 米、牛 2.关于加速度概念的理解,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加速度就是物体增加的速度 B.加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大小的物理量 C.加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D.加速度大的物体速度一定大,加速度小的物体速度一定小 3.如图所示,物体由静止开始从 位置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到 位置, 经时间 到达中点 位置,则物体从 到 位置运动的时间为 A. B. C. D. 4.如图所示,质量为 的物体沿倾角为 的光滑斜面下滑,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受到斜面的支持力是因为物体形变而产生的 B.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斜面 C.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与物体重力沿垂直斜面的分 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A C t B A C 2 2 t 2 t 3 t 2 t m α D.物体匀加速下滑的加速度大小为 5.一质点做直线运动的 图象如图所示,那么质点在 和 两段时间内 A.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之比为 B.质点的位移大小之比为 C.质点的平均速度大小之比为 D.质点在 时刻的速度方向发生改变 6.当直升机倾斜飞行时,螺旋桨产生的升力 垂直于机身,升力 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 .现沿水 平和竖直两个方向分解力 ,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平分力大小为 B.水平分力大小为 C.竖直分力大小为 D.竖直分力大小为 7.如图所示,一根不计质量的轻杆 AC 垂直插入竖直墙内,杆的另一端装一质量不计的 光滑小滑轮,一根轻细绳 BCD 跨过滑轮,绳子 B 端固定在墙上,且 BC 段与墙之间的 夹角为 60°,CD 段竖直且足够长.一质量为 带孔的小球穿在细绳 CD 段 上,小球以加速度 匀加速下滑,不计空气阻力, .则滑轮 对轻杆的作用力大小为 A. B. C. D. 8.如图所示,质量 的物块(视为质点)放在质量 的木板的右端,木板长 .开始木板静止放在水平地面上,物块与木板及木板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 .现对木板施加一水平向右的恒力 ,最大静摩 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不计空气阻力, .则物块在木 板上运动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块与木板以相同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 B.木板的加速度大小为 C.物块的最大速度大小为 D.物块到达木板左端时木板前进的位移大小为 sing α v t− 00 ~ t 0 0~ 3t t 4:1 2:1 1:1 0t F F θ F cosxF F θ= tanxF F θ= cosyF F θ= tanyF F θ= 1.0m Kg= 22.0a m s= 210g m s= 10N 8N 6N 5N 1.0m Kg= 4.0M Kg= 2.5L m= 0.2µ = 40F N= 210g m s= 25.6m s 4.0m s 3.5m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只有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才具有惯性 B.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C.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都一定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 D.受到静摩擦力的物体一定是静止的 10.引体向上是同学们经常做的一项健身运动.该运动的规范动作是:两手正握单杠,由悬垂开始, 上拉时,下颚须超过单杠.下放时,两臂放直,不能曲臂,如图所示,这 样上拉下放,重复动作,达到锻炼臂力和腹肌的目的.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在上拉开始的过程中,单杠对人的作用力大于人的重力 B.在上拉结束的过程中,单杠对人的作用力大于人的重力 C.在下放开始的过程中,单杠对人的作用力小于人的重力 D.在下放结束的过程中,单杠对人的作用力小于人的重力 11.甲、乙两小汽车在同一水平道路上同向行驶,甲车在前,乙车在后,零时刻两车相距 ,两车运动过程的 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是 A.当 时,甲车在乙车前方 处 B.当 时,乙车在甲车前方 处 C. 时,甲车在乙车前方 处 D. 内,甲、乙两车有两次相遇 12.如图所示,质量均为 m=2.0 kg 的物块 A、B 紧挨着放置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物块 A 的左侧连 接一劲度系数为 k=100 N/m 的轻质弹簧,弹簧另一端固定在竖直墙壁上.开始时,两物块压紧 弹簧并恰好处于静止状态.现使物块 B 在水平外力 F(图中未画出) 作用下向右做加速度大小为 a=2 m/s2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直至与 A 分离,已知两物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4,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不计空 气阻力,g=10 m/s2.则 A.开始时,弹簧的压缩量大小为 12 cm B.物块 A、B 分离时,所加外力 F 的大小为 12 N C.物块 A、B 由静止开始运动到分离所用的时间为 0.4 s D.物块 A、B 由静止开始运动到分离时,物块 A 的位移大小为 0.04 m 0 4.0x m= v t− 2t s= 2m 4t s= 4m 8t s= 4m 0 ~12s 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 52 分) 注意事项: 1.请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在第Ⅱ卷答题卡上作答,不能答在此试卷上。 2.试卷中横线及框内注有“▲”的地方,是需要你在第Ⅱ卷答题卡上作答。 二、实验题:(共 16 分)请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13. (6 分)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实验中. (1)如图( )所示,测出弹簧的原长(自然长度) ▲ . (2)如图( )所示,在弹簧下端挂上 1 个、2 个……i 个相同质量的钩码,实验测出 弹簧静止时的伸长量 ,并作出 的关系图线如图( ).则该弹簧的劲度系数 ▲ ( ,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作出的 图象的末端图象变弯曲的原因是: ▲ . 14. ( 10 分 ) 某 同 学 用 如 图 1 所 示 装 置 “探 究 小 车 的 加 速 度 与 力 、 质 量 的 关 系 ” 实 验 中 , 他 把 砝 码 盘 及 盘 中 的 砝 码 的 总 重 力 当 作 小 车 受 到 的 合 力 . ( 1) 为 了 减 小 实 验 误 差 , 砝 码 盘 及 砝 码 的 总 质 量 a 0l = cm b 0ix l l= − m x− c k = N m 210g m s= m x− m 应 ▲ 小 车 的 质 量 .(填“≪”或 “ ”或“≫”) ( 2) 实 验 中 , 必 须 的 措 施 是 ▲ . A. 打 点 计 时 器 应 接 在 直 流 电 源 上 B. 桌 面 上 放 置 附 有 滑 轮 的 长 木 板 必 须 保 持 水 平 C.在 平衡摩擦力时,让 砝 码 盘 及 盘 中 的 砝 码 通 过 细 绳 拉 着 小 车 匀 速 运 动 即 可 D. 实 验 时 应 先 接 通 打 点 计 时 器 的 电 源 再 释 放 小 车 ( 3) 打 点 计 时 器 所 用 交 流 电 源 频 率 为 ,一次实验中打 出 的 纸 带 如 图 2 所 示 (图 中 相 邻 两 点 间 还 有 4 个 点 未 画 出 ).则 小 车 运 动 的 加 速 度 ▲ . ( 结 果 保 留 两 位 有 效 数 字 ) (4)在保持小车及车中的砝码质量 一定时,探究加速度 与所受合外力 的关系 时,在作图过程正确的情况下,得到的 关系如图 3 所示,图 线 未 通 过 坐 标 原 点 的 原 因 是 : ▲ . 三、计算题:共 36 分,解答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 15.(7 分)如图所示,一辆质量为 的小轿车以速度 沿斜 坡向上匀速行驶,斜坡倾角 ,小轿车与斜坡间的动摩擦因数 .不计空气阻力,取 . 试求: (1)小轿车前进 的位移大小 (2)小轿车上坡时的牵引力大小 . ▲ 16. (7 分) 动车组由成都火车东站上午 开出, 后速度均匀增加 到 ,上午 准时到达遂宁火车站,成都火车东站至遂宁火车站的里程为 . 试求: (1) 动车组由成都火车东站开出加速过程的加速度大小 M = 50Hz a = 2m s M a F a F− 31.5 10m Kg= × 5.0v m s= 030α = 3 3 µ = 210g m s= 10s x F 2374D 09: 29 250s 180 Km h 10: 26 146S Km= 2374D a (2) 动车组由成都火车东站开出到到达遂宁火车站过程的平均速率 . ▲ 17.(10 分)固定斜面的倾角为 ,斜面上质量为 的物体 恰能沿斜面匀速 下滑.现用一轻质细绳一端固定在物体 上,另一端绕过光滑的定滑轮 后固定在竖直墙上, 另一轻质光滑的小滑轮 下端悬挂质量为 的物体 ,小滑 轮 置于细绳上,系统处于静止状态时,细绳与墙的夹角 ,如图所示. 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不计空 气阻力,重力加速度 , . 试求: (1)物体 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2)若物体 静止在斜面上, 多大时,物体 所受摩擦力恰好为零. ▲ 18.(12 分)如图所示,由相同材料的木板平滑对接成的斜面轨道和足够长的水平轨道, 斜面轨道与水平面间的夹角为 ,斜面轨道顶端高 h=1.2m. 、 两滑块(均视为质 点)与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 和 ,开始时两滑块静止于斜面轨道顶 端,两滑块经过斜面轨道底端时的速率不变. 不计空气阻力,取 , , , , . 试求: (1) 、 两滑块沿斜面轨道下滑的加速度大小 和 (2)为使滑块 沿斜面轨道下滑后,滑块 追上滑块 时,滑块 恰好停止,则滑 块 比滑块 滞后释放的时间 为多大? 2374D v 030α = Am A A 1h 2h Bm B 2h 037β = 210g m s= 0cos37 0.8= A µ A A B m m A 037α = A B 1 0.25µ = 2 0.5µ = 210g m s= 0sin37 0.6= 0cos37 0.8= 2 1.4= 3 1.7= A B Aa Ba B A B B A B t∆ ▲ 遂宁市高中 2018 级第一学期教学水平监测 物理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一、选择题: 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 4 分,选不全的得 2 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 0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A C B D C C B D BC AC AC BD 二、实验题:(共 16 分)请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13. (6 分) (1) (2) (3)超出弹簧的弹性限度(或弹簧已经损坏或所挂钩码个数过 多,答其中一种均可)(每空 2 分) 14. ( 10 分 ) ( 其 中 ( 1) ( 4) 两 问 各 2 分 , ( 2) ( 3) 两 问 各 3 分 (1)≪(2) D (3) (4)未 平 衡 摩 擦 力 或 平 衡 摩 擦 力 不 足 三、计算题:共 36 分,解答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 15.(7 分) 解:(1)小轿车前进 的位移 …………3 分 (2)据平衡条件,有 …………3 分 代入数据得 …………1 分 16. (7 分) 解:(1)由加速度定义式 …………2 分 代入数据得 …………1 分 (2)动车由成都东至遂宁火车站所用时间 …………2 分 由 代入数据得 …………2 分 17.(10 分) 解:(1)物体 匀速下滑,由平衡条件,有 ……3 分 得 …… …… 1 分 (2)物体 所受摩擦力为零时,由平衡条件,有 1~ 8 9 ~12 9.0 50.0 0.20 10s 50x vt m= = sin cos 0F mg mgα µ α− − = 41.5 10F N= × va t ∆= ∆ 20.20a m s= 57min 3420t s= = sv t = 42.69v m s≈ A sin cosmg mgα µ α= 3tan 3 µ α= = A 对 : …………2 分 对滑轮 : …………2 分 联立得 …………2 分 18.(12 分) 解:(1)滑块沿斜面轨道下滑,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1 分 代入数据得 、 两滑块的加速度分别为: , …………2 分 (2) 、 两滑块沿斜面轨道下滑到底端的时间分别为 、 ,有 , …………2 分 、 两滑块沿斜面轨道下滑到底端的速度分别为 、 ,有 , …………2 分 、 两滑块进入水平轨道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 …………2 分 滑块 在水平轨道上追上滑块 所用时间为 ,则 …………1 分 滑块 比滑块 滞后释放的时间: …………1 分 联立以上各式,并带入数据解得 …………1 分 A sinAT m g α= 2h 2 cos BT m gβ = 5 4 A B m m = sin cosmg mg maα µ α− = A B 24.0Aa m s= 22.0Ba m s= A B At Bt 21 sin 2 A A h a tα = 21 sin 2 B B h a tα = A B Av Bv 2 2 sinA A hv a α= 2 2 sinB B hv a α= A B 1 A A Am g m aµ ′= 2 B B Bm g m aµ ′= A B At′ 2 21 2 2 B A A A A B v v t a ta ′ ′ ′= −′ A B ( ) ( )B B A A B vt t t ta ′∆ = + − +′ 0.72t s∆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