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50 KB
- 2021-06-0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语文
一、本大题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提倡格律和提倡不要格律都有危险,这岂不是一个矛盾么?这并不是矛盾。创造不能无格律,但是只做到遵守格律的地步也决不足以言创造。我们现在把这个道理解剖出来。
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人在理智未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这个心理学的结论与本题有什么关系呢?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末流者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决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而自合于球规。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牵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姜白石说得好:“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
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从心所欲,不逾矩”,艺术的创造活动尽于这七个字了。“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孔夫子到快要死的时候才做到这种境界,可见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大非易事。
(摘自朱光潜《谈美》)
1.下列关于“格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格律是诗歌中的不变化者,体现的是整齐、规范和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
B.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但是这并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
C.凡古今大艺术家的创造活动都从格律入手,后来又能达到脱化格律的境界。
D.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如果是真诗人,能从格律束缚中挣得自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一开头就提出了是否要提倡格律的问题,再从情感的群性与个性谈到艺术的变化与不变,论证了格律的存在意义。
B.文章用“钟摆摇动声”和“市场嘈杂声”分别比喻“一味齐整”和“一味变化”的单调, 论证了“艺术由整齐到变化易”的观点。
C.文章引用姜白石“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的论断,佐证了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格律需遵循亦需脱化”的观点。
D.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本是自述修养经验,文章将其类比文艺创作,说明了“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的不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它既有群性,又有个性。群性由遗传得来,不易变化;个性则成于环境,会随着环境而变化。
B.作者认为艺术创作需寓整齐于变化,一味的整齐和一味的变化都是单调,而要避免单调就应从整齐入手,而非从变化入手。
C.艺术和体育在“循规蹈矩”上是相通的,只是一味的守矩不能成其为大师,大艺术家们大多都是从规矩中酝酿出自由变化。
D.“从心所欲,不逾矩”是道德家和艺术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也说明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小题。(15分)
捡漏儿
程宪涛
十年以后,吴征已是鉴宝专家,古玩行业的翘楚,古董界的权威。吴征经常参加鉴宝秀,出现在电视上、课堂上,或一针见血巧辨真伪,或化腐朽为神奇。但是,最让他引以为豪壮的事,依然是那次捡漏儿。“漏”摆在楠木架上,在各朝历代器皿中,虽然显得不起眼儿,地位却是举重若轻。
那一年,吴征到河南出差,完成公干后逛古董摊儿。地摊儿上多是仿冒品,他没指望淘到什么。无心插柳柳成荫,在最西侧一摊儿上,他发现了这个物件。摊主五十岁左右,黑黝黝的脸庞,浑身筋骨分明。正面多是一些赝品,角落里蹲着“漏”。
吴征的心怦怦乱跳,仿佛饿狼要冲出山。吴征把欲望关进笼子,表现得轻松平静。他先拿起一件做旧的砚台,询问价格。摊主回应的价格离谱。吴征又拿起仿制香炉,摊主说出实情——是假货。在古董市场里,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含含糊糊模棱两可。吴征装作对罗盘感兴趣,开始认真地砍价,挑拣罗盘的毛病,那是民国时期的器物,本就不值几个钱。吴征把价格压得低,双方自然无法谈拢。
然后,他终于拿起“漏”,仿佛漫不经心地刚看到一样。吴征第一眼就断定,那是唐朝时期的瓷器,时代特征不明显,恰恰因这一点,让很多人失之交臂。吴征问:“这小家伙什么价?”摊主伸出了一个巴掌。吴征故意说道:“五十块?”摊主显出不屑,道:“五百。”吴征用指鹿为马战术,道:“寻常百姓家的东西,花哨但缺少质感和气度。”其实,摊主再添两个零,吴征购买的意志依然坚定。这时有人走过来,吴征侧身挡住“漏”,唯恐被抢夺走,或者来人哄抬物价。好在那人没发现。吴征继续道:“四百我拿走。”摊主道:“四百九,给您留个打车钱。”吴征显出无奈的样子,从衣兜里摸出钱递上,接过找的十块钱,捧着“漏”撤退。
业界人士来欣赏“漏”,有人出百倍价格,有人出千倍价格。物以稀为贵,世上孤品,奇货可居。“小小的古董,是时代的断面,包藏着历史、地理、文化……”后来吴征在各种场合,描述这段捡漏儿的经历,面对电视台主持人,面对礼堂黑压压的人群,面对来访的朋友同事,经过无数次加工润色、添枝加叶,使其成为一段传奇故事。吴征在故事里斗智斗勇,占据主动控制节奏,而摊主顽固无赖,始终被蒙在鼓里,最后变成了一个傻瓜,与财富擦肩而过,把珍品拱手相送。其中,吴征添加了自己忐忑、惶恐、害怕等心理活动,人物有血有肉,故事具有可听性。吴征娓娓道来、侃侃而谈,引来听者的艳羡感叹。吴征总忘不了煽动、蛊惑听众去小摊儿,说不定有意外收获。
若抛开文化和历史,用金钱衡量古董,吴征仅凭这个“漏”,就能跻身小康水平。他现在已成为专家大师,各种头衔称呼里饱含着对吴征的敬佩尊重。吴征每天坐在楠木椅子上,品味着上好的红茶,目光停留在古董上,内心滋润且满足。
某天,再次去河南那座城,吴征想到古董摊儿上看看,重温下历史,缅怀下过往。他很少到摊位来淘宝,即使来,也是以居高临下的眼光,用达观的心态闲逛。遗落民间的珍宝少。十余年了,那个摊主还在。十多年的风霜雨雪染白了吴征的头发,摊主没有大变化。看来摊主没有发财,没有淘到值钱的货色。以前摊上还有民国造物,现在全是仿制品。
彼此咫尺天涯,吴征一步登天,摊主平淡平庸。吴征拿起一个盘子,即使是初入门的人,也一定看得出来,这是一个低劣的赝品。尤其可笑的是,盘子上居然烧着字,画蛇添足欲盖弥彰。吴征说:“一万元卖吗?”摊主正在吃盒饭——一碗浑浊的麻辣烫。他吃惊地抬起头来,下意识地说道:“卖!”吴征道:“可以转账吗?我没有带那么多现金。”摊主放下麻辣烫,重视起生意来,道: “如果您执意买的话,给二百块钱得了。”
“为什么?”吴征问。
摊主道:“那是赝品,我不能骗您!”
吴征不知如何离开市场的。
从此,他不再讲述捡漏儿的故事。那个“漏”放在角落里,有人问起来历,吴征就说:“骗来的!”
询问的人审视吴征,道:“吴大师,你的意思……?”
吴征认真地说:“真的!”
4.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地摊属于文物收藏界的底层,鱼龙混杂,真真假假,这种环境正好可以让吴征能够展现自己慧眼识珠的本领,从而能够“捡漏儿”。
B. 吴征向别人讲述自己捡漏儿的经历时,添油加醋,加进了很多不真实的情节,主要是为了鼓励大家都去地摊捡漏儿,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C. 吴征被风霜雨雪染白的头发是他十多年征战古玩行业所留下的印记,摊主形象没多大变化,也折射出摊主十多年的经商经历。
D. 小说最后吴征回答说“真的”,这里含义丰富,既指吴征认为自己“捡漏儿”的行为是“骗”,又说那个“漏”是真品。
5. 请简要概括吴征在“捡漏儿”过程中,都运用了哪些战术?(6分)
6. 吴征两次去地摊,心态有何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三、(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7~10题。(12分)
张衡传
范晔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节选自《后汉书》)
7.下列加点字词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B.秦王恐其破壁
C.单于壮其节 D.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衡因.上疏陈事 B.遂乃.研核阴阳
因.宾客至蔺相如们谢罪 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C.妙尽璇机之.正 D.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
空自苦亡人之.地 秦强而.赵弱
9.下列各组语句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B.因以讽谏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D.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廷 子卿尚复谁为乎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衡从容淡静,不慕当世。他多次被官府征召,都不去上任,大将军邓骘多次召他做官,他也不去应召。后担任官职多年,也未有提升。
B.张衡具有卓越的科学才能。他尽心钻研天文、阴阳、历算等,制作了浑天仪,写成了《灵宪》《算罔论》,后来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
C.张衡心思细密,小心谨慎。顺帝问“天下所疾恶者”时,他“诡对而出”。在遭到朝廷所有官员群起毁谤时,作《思玄赋》来宣寄情志。
D.张衡审时度势,正直果断。他担任河间相期间,整顿法令,治理严厉,做出了另乱臣贼子心惊胆寒的壮举,受到了百姓的敬畏和赞叹。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19分)
胡谐之,豫章南昌人也。祖廉之,治书侍御史。父翼之,州辟.不就。谐之初辟州从事主簿,临贺王国常侍,抚军行参军,晋熙王安西中兵参军,南梁郡大守。以器局见称。徙.邵陵王南中郎中兵,领汝南太守,不拜。除.左军将军,不拜。
世祖屯盆城,使谐之守寻阳城,及为江州,复以谐之为别驾,委以事任。文惠太子镇襄阳,世祖以谐之心腹,出为北中郎征虏司马,爵关内侯。在镇毗赞,甚有心力。建.元.二.年.,还为骁骑将军,转黄门郎,领羽林监。永明元年,转守卫尉。明年,加给.事.中.。三年,迁.散骑常侍。
谐之风形瑰润,善自居处,兼以旧恩见遇,朝士多与交游。六年,迁都官尚书。上欲迁谐之,尝从容谓谐之曰:“江州有几侍中邪?”谐之答曰:“近世唯有程道惠一人而已。”上曰:“当令有二。”后以语尚书令王俭,俭意更异,乃以为太子中庶子,领左卫率。
谐之兄谟之亡,谐之上表曰:“
臣私门罪衅早备荼苦兄弟三人共相抚鞠婴孩抱疾得及成人长兄臣谌之复早殒没。与今亡第二兄臣谟之衔戚家庭,得蒙训长,情同极荫,何图一旦奄见弃放,吉凶分违,不获临奉,乞解所职。”诏不许。
八年,上遣谐之率禁兵讨巴东王子响于江陵,兼长史行事。为子响所败,有司奏免官,权行军事如故。复为卫尉,领中庶子。谐之有识计,每朝廷官缺及应迁代,密量上所用人,皆如其言,虞悰以此称服之。十年,转度支尚书。明年,卒,年五十一。赠右将军、豫州刺史。谥.曰肃。
(节选自《南齐书•胡谐之传》)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私门罪/衅早备荼苦/兄弟三人/共相抚鞠/婴孩抱疾/得及成人/长兄臣谌之/复早殒没
B.臣私门罪衅/早备荼苦/兄弟三人/共相抚鞠/婴孩抱疾得/及成人长兄臣谌之/复早殒没
C.臣私门罪/衅早备荼苦/兄弟三人/共相抚鞠/婴孩抱疾得/及成人长兄臣谌之/复早殒没
D.臣私门罪衅/早备荼苦/兄弟三人/共相抚鞠/婴孩抱疾/得及成人/长兄臣谌之/复早殒没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元二年”,年号纪年法,古代纪年法还有王公年次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
B.“除”指君主召见并授予其官职,它与文中的“徙”“辟”“迁”等意思相同。
C.“给事中”,古代官名,给事中因侍从皇帝左右,参议政事,执事于殿中得名。
D.“谥”,指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被给予的或褒或贬的称号。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胡谐之才识气度卓越。他曾被任命为邵陵王南中郎中兵、汝南太守,又被任命为左军将军,但他都没有接受任命。
B.胡谐之亲情观念很重。胡谐之兄弟之间情感深厚,他的哥哥胡谟之去世之后,他向皇帝提出辞职,皇帝没有准许。
C.胡谐之受世祖器重。文惠太子镇守襄阳时,世祖把胡谐之当心腹看待;后还将胡谐之提拔为散骑常侍及江州侍中。
D.胡谐之对政事有见地。每当朝廷官员缺额应提拔或替代时,他都能暗中预测出皇上想要任用的人,虞悰很佩服他。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世祖屯盆城,使谐之守寻阳城,及为江州,复以谐之为别驾,委以事任。(5分)
(2)为子响所败,有司奏免官,权行军事如故。(5分)
四、阅读下列宋词,完成15~16题。(9分)
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辛弃疾
三径初成,鹌怨猿惊,稼轩未来。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注】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时年四十二岁,任江西安抚使,他选中了上饶的带湖一带,修建了新居,取名为“稼轩”,并自号为“稼轩居士”。甚:为什么。云山:田园。衣冠人:上层或高贵的人物。抵死:终究,毕竟。
15.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片前三句开门见山,照应题目,借猿鹤埋怨词人仕而不归来委婉吐露情感。
B.上片末尾三句运用借代,以惊弦、骇浪代指词人所处的风波迭起的险恶宦途。
C.下片主要是词人对带湖新居园林景观的设想,水木花草体现了词人的志趣追求。
D.上下两片虽情趣迥别,风貌各异,但皆以“新居将成”一线贯之,有浑成之致。
16.本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苏轼在《念奴娇(大江东去)》中,用“ , ”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除写陡峭的山崖外,还以“ , ”从声色方面写滔滔江流。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显然年老却还是壮志犹存,希望能够为国立功的句子是:“ , ?”
(4)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说天气变化无常,忽冷忽热,最难调养身体的句子是“ , ”。
(5)苏轼的《定风波》上阕中表现作者面对风雨旷达淡然的句子是“ ”。
(6)《醉花阴》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其中以生动的形象来表达相思之苦,并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义蕴含其中的诗句是“ ”。
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共分)
港珠澳大桥是我国境内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桥隧工程,全长55千米,总投资1200多亿元,经过6年的筹备、9年的建设,于2018年10月24日正式通车。这座桥集桥梁、隧道和人工岛于一体,建设难度极大,运用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技术 ,仅专利就达400多项,多个领域的空白被填补,是我国从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的标志,打破了“最长的跨海大桥”等8个“世界之最”。一桥飞架东西,从此三地变得 。以前,从珠海、澳门到香港,陆路车程需要3个小时,而如今只需45分钟。人们可以上午在广州“叹早茶”,下午刷卡过关去澳门吃个而葡挞,晚上去维多利亚港欣赏香港夜景……( )。大桥的开通,势必促进城市间互融互通、协同发展。譬如:在珠江西岸建立仓储分拨中心,使香港的物流成本下降得 ,不断充实澳门作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功能,为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域打开了无限可能。由于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看得见、摸得着,不少企业已经 ,把注意力投入到港珠澳这个世界级大湾区。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层出不穷 近在咫尺 不值一提 蠢蠢欲动
B.数不胜数 天涯咫尺 不值一提 蠢蠢欲动
C.层出不穷 天涯咫尺 微乎其微 跃跃欲试
D.数不胜数 近在咫尺 微乎其微 跃跃欲试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是我国从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的标志,在多个领域填补了空白,打破了“最长的跨海大桥”等8个“世界之最”
B.是我国从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的标志,多个领域的空白被填补,创下了“最长的跨海大桥”等8个“世界之最”
C.在多个领域填补了空白,创下了“最长的跨海大桥”等8个“世界之最”,标志着我国从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
D.在多个领域弥补了空白,打破了“最长的跨海大桥”等8个“世界之最”,标志着我国从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走街串巷,往来于粤港澳三地确实很方便
B.往来于粤港澳三地,如同走街串巷般方便
C.人们能够很方便地来来往往于粤港澳之间
D.人们在粤港澳之间来来往往,会十分方便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4分)
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时代给我们提出的课题,远不只是“衡中模式”,还有席卷各地的“择校热”、学龄前儿童的“幼儿园大战”等。只要改革,就能彻底解决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没有“超级学校”,人们就不会为教育而发愁。在改革中让教育资源配置趋向平衡,让上升通道更为多元和公平,让每个学生的潜力充分释放出来,社会关切后顾无忧了,素质教育就会取得圆满成功。
改革并不一定能彻底解决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
。
。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史前陶器有多种,________。随着历史的发展,鬲被广泛使用。当时没有锅灶,所以三条胖腿的鬲非常适于烹煮东西。后来又出现了彩陶和黑陶,彩陶出土范围广,________,研究它必须分作数期,但最终也难确定其年代。________,从制作手法上可以明显看出与彩陶制作手法有传承关系,从特征上也可明显看出要晚于彩陶。
六、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60分)
因为目的地广州雷雨天气的影响,160多名乘客在无锡硕放机场遭遇了四个多小时的延误,焦躁的情绪逐渐蔓延开来。忽然,候机大厅中聚拢了十多位高中男生,随即他们的歌声响起,一首《传奇》让许多人站起身围拢了过来,不少人还举起手机拍摄。一首动听的歌曲结束,在大家的要求声中,男生们又载歌载舞,演唱了第二首歌《对面的女孩看过来》,许多乘客都随着活泼的旋律一起哼唱、拍手、舞动。乘客于女士说:“他们有活力、很快乐,听他们唱歌,整个候机大厅里所有人的脸上都带着一种快乐的笑容。”
要求:自选角度,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及解析
1.D B项,“忖度(dù)”的“度”应读为“duó”意思为“推测、估计”;C项,“枯躁无味”的“躁”应为“燥”。
2.C 沸反盈天:形容喧哗吵闹,乱成一团。“种种报道沸反盈天”,“沸反盈天”不能修饰报道。故错误;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绝不能抱残守缺,要怀着虚心学习的态度”即建设现代主义强国不能保守、不知改进,要因时俱进,勇于创新。故正确;休戚相关:彼此间福祸互相关联,强调人与人之间。“任何一个人的生活都不应是孤立的,它与家庭、社会休戚相关。”可改为“息息相关”,指物与物,人与物之间关系密切,对象错。故错误;煮鹤焚琴:把鹤煮了吃,把琴当柴烧,比喻做煞风景的事。“坚决不能做煮鹤焚琴之事。”符合句意,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为代价的经济建设就是煮鹤焚琴之事。故正确;谨小慎微:对琐细的事情过分小心谨慎,以致流于畏缩。“10位顶尖技术技能人才在工作中求真务实、谨小慎微、精益求精”“谨小慎微”为贬义词,不适合修饰人才。故错误;繁文缛节:繁琐而不必要的礼节,也比喻其他繁琐多余的事项。 “要想更好地激发创新活力,多出一流成果,就要改进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坚决砍掉繁文缛节和陈规旧章。”正确。故错误项为C。
3.D A项,“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制开发” 搭配不当。应该拆开来,“新技术、新工艺”搭配开发,“新材料”与“研制”搭配。B项,“在机器印刷冲击,人才青黄不接的困扰下,使得湘绣艺术正在走向穷途末路。”掩盖主语,“在……下……使得”缺主语,可去掉“使得”或“在……下”。C项,结构混乱,句式杂糅造成成分赘余。“港珠澳大桥建造的初衷是……具有重要意义”,“是”和“具有”都可以做谓语,不能同时存在一个句子中,一个句子只能有一套主谓宾,所以应该删掉:具有重要意义,或者拆成两个句子。修改为:港珠澳大桥建造的初衷是,拉近港珠澳之间的地理距离,进一步推动香港和内地开发战略的实施。或“港珠澳大桥建造成后,拉近港珠澳之间的地理距离,进一步推动香港和内地开发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4.B B项,“鄙人定当鼎力相助”中“鼎力相助”使用不当,“鼎力相助”是请人帮助的客气话,句中说的是自己,不当,可以改为“尽全力帮助”。
5.B A项,“凋”使动用法:使……凋谢;“斗”使动用法:使……斗。相同。 B项,“高”形容词作名词:高处;“膏”使动用法:使肥沃。不相同。C项,“时”名词作状语:在当时;“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相同。D项,“生”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北”动词作名词:败兵。相同。
6.C A项,“何以汝见为”译为:我有什么脸面来见你?这是宾语前置,“何以见汝为”;“未之有也”译为:这是未曾有过事。这是宾语前置,“之”是提宾标志。文言句式相同。B项,“连辟公府不就”译为:(张衡)多次被公府征召,(张衡)没有就任。这是省略句,省略主语“张衡”;“铸以为金人十二”译为:把它铸造成十二个铜人。这是省略句。文言句式相同。C项,“句读之不知”译为:不理解句读。这是宾语前置,该句中“之”是提宾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这是定语后置。该句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文言句式不同。D项,“而君幸于赵王”译为:而您被赵王宠幸。这是被动句,“于”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译为: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被动句,“为”表被动。句式相同。
7.B B项,“长君是对皇帝兄长的尊称”错误,应为“长君是对别人兄长的尊称”。
8. A A项,“增进与提升中华民族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就能够使我们认同并相信本民族的文化”,说法绝对,原文第一段“涵养我们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重要前提是增进、提升中华民族对于我们自己的文化的认知、理解”。“增进与提升中华民族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知与理解”是重要前提,并非唯一的决定性因素。
9. C C项“层层深入”错。原文是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当代中国如何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这一论题,但这三个方面“核心价值观建设”“全民族文化能力建设”“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是不同角度、侧面,属于并列关系,并非层层深入的递进。
10. B A项说法绝对。“就能够涵养我们的文化自信”错。原文第二段“激发普遍的文化建设的责任意识,需要我们有基于新的时代特点、受众特点的顶层规划与落地设计”,而“有时代特点、受众特点的顶层规划与落地设计”不一定就能够涵养我们的文化自信。故A项错误。C项曲解文意。“推进全民族文化能力的建设,需要将促进人的发展、人的素质的提升摆在首要位置”错。原文第四段“推进全民族文化能力的建设,需要深化国民教育综合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促进人的发展、人的素质的提升真正地摆在谋划、推进文化发展的首要位置”,选项和原文比较出入点在这里:遗漏了“真正地摆在谋划、推进文化发展的”首要位置。漏掉限制成分,表意是有很大差别的,文本很具体,选项太笼统,部分变成整体、全面,扩大了范围。D项,“探索揭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背后的文化逻辑、文化力量要求我们涵养文化自信”。文章最后一段“在我们文化自信的涵养中,应当更加自觉地探索、揭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背后的文化逻辑、文化力量,更加清晰地展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的文化创造新气象。”故涵养文化自信需要探索揭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背后的文化逻辑、文化力量,选项中“
探索揭示文化逻辑、力量”是“涵养文化自信”的前提条件。而文本中恰好相反:在涵养文化自信的过程中自觉揭示探索……文化逻辑、力量。逻辑关系混乱、颠倒。
11. A A项,“檄:檄文”错。“檄补临武教谕”的“檄”意思为:用檄文征召、声讨或晓谕。
12. C
13. B B项“李兴玮在做临武县教谕的时候,勇于揭发临武县令的不法行为,并被临武县士民拥戴为临武县令。”时间错误。依据“中丙戌乡举……遂题授临武知县,以简淡为邑民爱戴”“临武士民戴兴玮,请即摄令事。”时间与事件不相符。
14. (1)已经接受了知县的任命,就希望用我的鲜血溅在城头的土上!
(2)岂是你们这些投靠违背正道求生的人能够劝降的?
【译文】
李兴玮,字天玉,是湖广巴陵人。20岁的时候凭着文章的辞采清秀脱俗而被同辈人推崇看重。参加湖广己卯年从乡里选拔人才的考试,被章旷赏识提拔,通过乡试扩录者中贡生的身份进入太学。休假回家,正赶上张敬轩攻占岳州,被捉拿以贡生的身份冒充了军中小吏。李兴玮乘坐渔艇逃亡到江北,向军队请求恢复自己的身份,遇到左良玉以前的部属李成名,于是被邀请和他一起回到了岳州。不久张敬轩来攻打,李成名被打退了。李兴玮逃跑,仅仅是保全了生命。敌人捉拿了他的父母兄弟及宗族,一共二十多人,都杀了。
弘光第一年,李鸿基渡过长江,敌军大举入侵巴陵。李兴玮逃到湖南投靠了章旷。留任幕府参与谋划。章旷因为李兴玮年轻柔弱,不适应策马疾驰,向何腾蛟请求,发檄文让他补任临武教官。临武县令贪婪无礼,恣意拷打学生。李兴玮愤怒地向何腾蛟诉说这件事,就罢免了临武县令。百姓们拥戴兴玮,请求让他代管县里的事情。兴玮没有接受,到衡州参加乡试,通过了丙戌年乡里的选拔。何腾蛟搁置了临武县的大印坚决等待李兴玮四个月,就亲笔写下“临武知县”四字授予他,治理临武以简朴淡泊的作风深受百姓爱戴。
永历第一年四月,衡州被攻陷,章旷退兵。驻扎永州,派人召兴玮过来,让他放弃临武跟随自己到军中任职。兴玮拒绝说:我不想担任地方长官,但是先生强力推荐我。现在已经接受了知县的任命,就希望用我的鲜血溅在城头的土上罢了!不能响应先生的教诲。”监督百姓环城而守卫。当时湖南北面有六十多个州县,都望风逃跑,无一个守城的,只有临武坚守城池不放弃。清兵来攻打,李兴玮登上高地指挥抵御,共坚持了五天五夜。清兵假装退兵,李兴玮监督百姓士兵打开城门紧追,伏兵冲出来,百姓士兵溃败,李兴玮被捉那=拿。送到孔有德命令下属官吏想法劝降。清朝巡使李茂祖劝说引诱他。兴玮大骂着说:“我李兴玮是铁骨铮铮的热血男子,读的是古圣先贤书,难道是你们这些投靠违背正道一心只为求生的人能够劝降的吗?”茂祖听后很生气,把他关押到监狱里。”
李兴玮没有妻子儿女,只有一个白发斑白的老人跟随他,也不肯剃发投降,自己请求跟李兴玮关押一起。李兴玮在监狱里与闻大成唱和吟诵,创作几十篇诗歌,都散失没有流传。茂祖知道不可以劝降,回复孔有德,要杀了他。李兴玮即将奔赴刑场时,面向南方叩头,叩头完毕后,回头看着闻大成说:“我和你今日才得以完成这件大事!”于是被杀害。跟随他的白发老人也请求一起处死。执行的人因为没有斩杀老人的命令,拒绝杀他,老人夺砍杀李兴玮的人的刀,就紧跟着被杀了。
15. B B项,“诗人以静寂之景来表达内心的平静之情”错误,“金刹清枫外,朱楼白水边”意思是“青青的枫林外是金光闪烁的佛寺宝塔,银白色的水波边是驿站里那朱红色的小楼。它们在这皎洁的月光抚慰下静静地安睡着”,此句实际上以乐景衬哀情,景色宜人寂静,在青枫古刹边,思绪复杂,或许是想国事未安,或许是想亲朋离散,或许是想壮志难酬,或许是想人生苦短。只有诗人孤苦无依,在这个月明星稀的夜晚,坐在帘儿高挂的船舱之内,难以成眠。而并非“内心平静”。
16. 人生迟暮;漂泊之苦;思乡而不得归的愁苦;寂寞孤独之感。
17. (1)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2)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3)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18. B B项,“主要是为了鼓励大家都去地摊捡漏儿,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错误,该信息于文无据,此处写吴征对自己的捡漏经历添油加醋主要目的是突出自己的精明与智慧,受到别人的夸赞,获得名誉与地位。
19. 围魏救赵(声东击西)欲擒故纵(装作漫不经心)指鹿为马
20. 第一次来到地摊看到有漏儿可捡内心狂喜,表面却故作镇定。第二次来到地摊缅怀过往,内心得意,居高临下。被摊主本分经商触动,离开地摊时的失落。
21. 吴征捡到了唐朝时期的瓷器,捡到了业界的名誉与地位。吴征漏掉了行业中本分经营之道。
22.鬲就是其中之一 持续时间长 黑陶出现比彩陶晚
23.常识教育承载的功能比专业教育多。
24.参考立意:
1.爱国,我从小事做起
2.了不起的大中国
3.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4.爱国,是最大的责任
5.为责任唱支歌
6.矢志不渝,恪尽职守
7.承担责任,方得大成
8.与责任携手同行
9.负重前行,强我中华
10.担当,让平凡成就伟大
11.继承五四精神,承担爱国责任,方得大成
语文答案
1.C(以偏概全,不是“都从”,而是“大半”从格律入手。)
2.B(比喻论证了“艺术需寓整齐于变化”的观点。)
3.D(无中生有,“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文中无处体现。)
4. B B项,“主要是为了鼓励大家都去地摊捡漏儿,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错误,该信息于文无据,此处写吴征对自己的捡漏经历添油加醋主要目的是突出自己的精明与智慧,受到别人的夸赞,获得名誉与地位。
5. 围魏救赵(声东击西)欲擒故纵(装作漫不经心)指鹿为马
6. 第一次来到地摊看到有漏儿可捡内心狂喜,表面却故作镇定。第二次来到地摊缅怀过往,内心得意,居高临下。被摊主本分经商触动,离开地摊时的失落。
7.B(B是使动,其余的都是意动)
8.C(A.于是/通过;B.于是,就/才;C.结构助词,的;D.转折关系/并列关系)
9.B(A被动句;B.省略句/定语后置;C.状语后置句;D.宾语前置句)
10.C(文中指的是“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不是所有官员)
11.D(臣私门罪衅,早备荼苦。兄弟三人,共相抚鞠,婴孩抱疾,得及成人,长兄臣谌之,复早殒没。)
12.B(“除”,指官府授予官职,而文中的“徙”是指调职;“出”是出京受任;“辟”是指帝王召 见并授予官职;“迁”指官职晋升或调动。)
13.C(C项,胡谐之并未担任江州侍中)
14.(1)世祖驻扎盆城时,派胡谐之守寻阳城,待到世祖为江州刺史时,又任用胡谐之作别驾, 把职务任免上的事委托给他。
(5分。“屯”,1分;第三句补充主语“世祖”,1分;“委以事任”状语后置,1分;大意2 分,其中特别关注“为江州”和“委以事任”的句意,“别驾”为官名,可不译)
(2)禁军被子响打败,有关官员上奏弹劾(胡谐之)要免去他的官职,但他暂代军事职务和 以前一样。
(5分。“为子响所败”被动句,1分;“有司”,1分;“权”,1分;大意2分,其中特别关注 第二个句子中补充的成分且与后文语意相通)
【参考译文】
胡谐之,是豫章南昌人。他祖父胡廉之,曾任治书侍御史。他父亲胡翼之,州里曾授予他官职他不就任。胡谐之起初被征作州从事主簿,临贺王国常侍,抚军行参军,晋煕王安西中兵参军,南梁郡太守。以才识气度而被人称道。调任邵陵王南中郎中兵,领汝南太守,没有接受任命。除授左军将军,没有接受任命。
世祖屯驻盆城时,派胡谐之守寻阳城,待到世祖为江州刺史时,又任用胡谐之作别驾,把职任上的事委托给他。文惠太子镇守襄阳时,世祖把胡谐之当心腹看待,让他出任北中郎征虏司马,进爵关内候。在镇治辅佐相赞,很有心力。建元二年,还京任骁骑将军,转黄门郎,领羽林监。永明元年,转守卫尉。第二年,加给事中。永明三年,迁散骑常侍,太子右率。
胡谐之风度潇洒形貌漂亮,很会为人,加上因为与皇上有老交情而被厚待,所以朝中的官员大多同他交好往来。永明六年,迁都官尚书。皇上想再提升胡谐之,曾经从容地对胡谐之说:“曾在江州共事的人中有几个侍中啊?”胡谐之回答说:“最近只有程道惠一个人。”皇上说:“应当让(侍中)有两个。”后来把这说给尚书令王俭听,王俭的意见是另外任职,于是就任用胡谐之做太子中庶子,领左卫率。
胡谐之的哥哥胡谟之死了,胡谐之上表奏道:“
我私门的罪孽,早就经受了苦毒。兄弟三个人,共同生活互抚养,从婴孩时起经常患病,好不容易长大成人。大哥胡谌之,又早早去世。我和现在去世的二哥胡谟之在家中饱含忧伤,得蒙二哥的教训长大成人,那情感就像受到极大的荫庇一样。怎能想到突然弃舍,彼凶我吉互相离违,不能亲临侍奉,请求解除我的官职。”诏告不许。
永明八年,皇上派胡谐之率领禁兵到江陵讨伐巴东王子响,兼长史行事。禁军被子响打败,(胡谐之)被有关官员上奏弹劾免官,暂代军事职务和以前一样。再做卫尉,领中庶子。胡谐之(对于考核官吏)很有见解,每当朝廷官员缺额以及应提拔替代时,他暗中分析预测皇上要任用的人,都像他所说的那样,虞悰因此佩服他。永明十年,胡谐之转度支尚书。永明十一年逝世,终年五十一岁。追赠右将军、豫州刺史。谥号为肃。
15.B(“惊弦雁避,骇浪船回”不是“借代”,而是“双关”或“比喻”的修辞手法)
16.表现退隐之志:借猿鹤的话曲折表现对归隐的向往。
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之情:“秋江上”三句,点出词人归隐原因,表达对官场的厌恶。
表达了辛弃疾在遭到投降派打击之后的无奈、不满与自嘲。
表达了对崇高品质的追求:设想隐居后亲手种植竹、梅、菊、兰,表达词人对坚贞高洁品质的向往。
书写了爱国之志:“怕君恩未许”一句,委婉流露出词人不忘复国、积极从政之心。
(6分。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17.(1)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2)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3)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4)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5)一蓑烟雨任平生 (6)人比黄花瘦
(10分。每空1分。)
18.D(“层出不穷”指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数不胜数”指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此处形容港珠澳大桥“运用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技术”之多,无法数过来,应选“数不胜数”。“近在咫尺”形容距离很近。“天涯咫尺”比喻距离虽近,但很难相见,像是远在天边一样。此处形象距离很近,应选“近在咫尺”。“不值一提”指不值得提起,形容事情很轻微或者不重要。“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此处形容物流成本很低,应选“微乎其微”。第四处:“蠢蠢欲动”比喻敌人准备进攻或坏人阴谋捣乱,贬义。“跃跃欲试”形容急切地想试试,褒义。此处形容不少企业把目光急切地投入到港珠澳大湾区,应选“跃跃欲试”。)
19.C(结合上文,整个句子主语为“这座桥”,各分句间的关系是先分后总。原句“多个领域的空白被填补”主语中途易辙,结构混乱;“打破”与“世界之最”搭配不当。A先总说后分说,且“打破”与“世界之最”搭配不当。B先总后分,且主语由“这座桥”变成了“多个领域的空白”。D“弥补”与“空白”搭配不当。)
20.B(联系语境,此处是对前两个句子的总结。A将“走街串巷”的比喻当作事实,表达不够准确形象。C、D加上“人们”一词,显得行文不够简明,且连贯性、形象性不如B。)
21.没有“超级学校”,人们并不一定不会为教育而发愁
社会关切后顾无忧,素质教育并不一定就会取得圆满成功
22.鬲就是其中之一 持续时间长 黑陶出现比彩陶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