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1.97 KB
  • 2021-06-02 发布

高考语文考点43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理解和品味文中的重要语句,考查对象一般有两类:一是文中重要词语、句子;二是人物的语言。重 要语句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主要有:1.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子;2.意思隐晦、内涵较 为丰富的句子;3.使用了特殊表现手法的句子;4.能显示文章脉络层次或主旨的句子等,如总起句、过 渡句、总结句。这些句子大体上可以归结为结构句、含蓄句、修辞句、主旨句等。理解句子含意要思考以 下三层意义:第一,表层意义,即语句的字面意义;第二,句内意义,即语境意义(临时意义);第三,句 外之意,即言外之意。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爱是最深的慈悲 卓 玛 前几天看了一档节目,名叫“点灯”,“点灯”两个字带来的意象是暗夜中猝然升起的一束亮光,让人 心生温暖和希望。那期节目是对海涛法师的访谈,还请了他俗家的太太和儿子来。出家四年后到处弘法利 生的法师一袭僧衣坐在那里,眉宇间尽显清爽,神情寂静,始终带着淡淡的虔诚的笑容。中间谈及出家时 遭到太太和家人的阻止,放下情感和财富等曲折和痛苦的经历,以及各种感恩和感动,他几度哽咽。如今, 千帆过尽皆佛事。主持人问他,是否还爱着他的太太,他答:“我很爱她,可能是用生命去爱,换了一种 方式去爱。我甚至非常爱她,爱到已经把她当作观世音菩萨,若再有来世我必须要结婚,我还是会娶她, 当然,我还是要出家。” 说到这里,我看到他眼中泪光闪动,那么真实,不做作。在很多人的想象里,出家的僧人万事皆空; 而他,端然温暖地坐在那里,真诚地说起他的太太和儿子,仿佛说着前世的故事。他微笑着从佛法的角度 谈他把每一个孩子、每一个老人都当作家人的没有分别的爱,仿佛尘世淤泥中涌出的一朵稀世白莲花。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他起身,温情和悦地送了一大束粉红的玫瑰给她曾经的太太, 他曾为了信仰逼她在离婚书上签字。他感恩,她最终还是强忍苦痛把他舍了出去,这是最大的布施。他亦 知道她的孤单和无助,多少个暗夜里她独自哭泣,只有身边那个小小的男童安慰妈妈,“爸爸出家了,日子 总还要过下去的”。 光阴流转,如今她和孩子又一次出现在眼前,依然是玉貌朱颜,爱依然在那里,不增不减。可是今生, 彼此已隔了山岳,再相见,也只是默然。这让我想起电影《一轮明月》里的一幕,西湖上两只小舟,日本 籍的妻子立于船头,凄凉诉说:“我就要回日本了,叔同。”他面无表情:“请叫我弘一。”她问:“弘一 2 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他答:“爱是慈悲。”不动声色,从此永诀。 “十年生死两茫茫”,多少个十年才能是一生,这一别就是一生。生离和死别是怎样肝肠寸断无法接受 的事情啊!濮存昕和徐若瑄这一段告别的戏,轻轻地拨动我的心弦。濮存昕演绎的弘一法师,在气质的把 握上很是入木三分,年少入世时曾是翩翩佳公子,出家后他独守老树寒枝,超拔出尘,真如一轮明月,让 人肃然起敬。 张爱玲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 此谦卑。”这话说得不夸张,太恰当。能让张爱玲这个孤标傲世的绝世才女谦卑的,只怕世间无多,唯有弘 一大师一人而已。他值得她谦卑,出家前才华横溢,诗文、话剧、音乐、绘画、金石、书法无一不是冠绝 当时,是文艺之大家,引领当世之潮流,对母亲尽孝,对妻子尽责,对学生尽师道,做人做得如此圆满无 缺。做僧人亦是一代高僧,持戒精严,潜心佛理,爱国度人,生活简朴,可谓德行圆满。除了他,这世间 还有谁来演绎这传奇? 后来读到他写给妻子的信。 诚子: 关于我决定出家之事,在身边一切事务上我已向相关之人交代清楚……对你来讲硬是要接受失去 一个与你关系至深之人的痛苦与绝望,这样的心情我了解……请吞下这苦酒,然后撑着去过日子吧。 愿佛力加被,能助你度过这段难挨的日子。 做这样的决定,非我寡情薄义,为了那更永远、更艰难的佛道历程,我必须放下一切。我放下了 你,也放下了在世间累积的声名与财富。这些都是过眼云烟,不值得留恋的。 我们要建立的是未来光华的佛国,在西天无极乐土,我们再相逢吧…… 这样的信读得让人心酸。放下执着和占有,从小爱中出离去追求大爱,出离的过程如此痛苦。明明可 以在一起,明明感情那样深,却要送别。“一觚浊酒尽余欢”,从此他的爱升华为慈悲,他用慈悲平等的心 去爱一切世人。 春风碧绿温柔,浩荡而来,遇上您,满世界都是菩萨的微笑。爱不是执着地占有,爱是感恩,是珍惜, 是舍得,是布施,是温暖,是心灵深处永不凋谢细香微度的花朵,是佛前摇曳不熄的烛光,是菩萨柔软的 密语,是最深的慈悲。 (原文有删改) 张爱玲说“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谦卑”,结合文意分析其内涵。 【答案】①李叔同出家前才华横溢,冠绝当时,尽孝尽责尽师道,做人圆满无缺。李叔同出家后也是一代 3 高僧,持戒精严,潜心佛理,爱国度人,德行圆满。②作者借孤标傲世的绝世才女张爱玲的话,表达对弘 一法师的赞美与敬意。 技巧点拨 对于含蓄句的理解:这类句子往往有一定的哲理,考生须要仔细品读其中内涵丰富的词语,立足句子 的表面意义,结合前后语境,从“为什么”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的角度挖掘其言外之意。如上题。 对于技巧句的理解:首先要从比喻、拟人、夸张、反语、排比等常用修辞的角度考虑,分析所用修辞 手法的表达效果与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感态度;然后从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等常用描写手法的角 度考虑,分析所描写对象的特点与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感态度;或者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抒情手法的 角度考虑,直接揭示作者的情感态度。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斜 视 毕淑敏 没考上大学,我上了一所自费的医科学校。开学不久,我就厌倦了。但拿了父母的血汗钱来读书,心 里总有沉重的负疚感,加上走读路途遥远,我每天萎靡不振的。 “今天我们来讲眼睛……”新来的身穿雪白工作服的教授拿出一只茶杯大的牛眼睛,解剖给我们看, 郑重地说:“这是我托人一大早从南郊买到的。你们将来做医生,一要有人道之心,二不可纸上谈兵。”随 手尽情展示那个血淋淋的球体,好像那是个成熟的红苹果。 给我们讲课的老师都是医院里著名的医生,但教授演示到我跟前时,我故意眯起眼睛。我没法容忍心 灵的窗口被糟蹋成这副模样。从栅栏似的睫毛缝里,我看到教授质地优良的西服袖口沾了一滴牛血,他的 头发像南海观音的拂尘一般雪白。 下了课,我急急忙忙往家赶。换车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前面有一丛飘拂的白发。是眼科教授!没想到 教授乘车的路线和我一样。只是他家距离公共汽车站很远,要绕过我家住的机关大院。 教授离开了讲台,就是一个平凡的老头。他疲惫地倚着椅子扶手,再没有课堂上的潇洒。我心想他干 脆变得更老些,就会有人给他让座了。又恨自己不是膀大腰圆,没法给老师抢个座。 终于有一天,我在下车的时候对教授说:“您从我们院子走吧,要近不少路呢。” 教授不认识我,说:“哦,你是我的病人吗?” 我说:“您刚给我们讲过课。” 4 教授抱歉地笑笑:“学生和病人太多了,记不清了。” “那个院子有人看门。让随便走吗?倒真是节约不少时间呢。”教授看着大门,思忖着说。 “卖鸡蛋的、收缝纫机的小贩,都所向无敌。您跟着我走吧。我们院里还有一座绿色的花园。”我拉着 教授。 #@网 “绿色对眼睛最好了。”教授说着跟我走进大院。 一个织毛衣的老女人在看守着大门。我和教授谈论着花草经过她身边。我突然像被黄蜂蜇了一下—— 那个老女人乜斜着眼在剜我们。 她的丈夫早就去世了,每天斜着眼睛观察别人,就是她最大的乐趣。 从此,我和教授常常经过花园。 一天,妈妈对我说:“听说你天天跟一个老头子成双成对地出入?” 我说:“他是教授!出了我们大院的后门就是他的家。那是顺路。” 妈妈叹了一口气说:“妈妈相信你,可别人有闲话。”我大叫:“什么别人!不就是那个斜眼的老女人 吗!” 不管怎么说,妈妈不让我再与教授同行。怎么对教授讲呢?我只好原原本本和盘托出。“那个老女人, 眼斜心不正,简直是个克格勃!”我义愤填膺。 教授注视着我,遗憾地说:“我怎么没有早注意到有这样一双眼睛?”他忧郁地不再说什么。 下课以后,我撒腿就跑,竭力避开教授。不巧,车很长时间才来一趟。走到大院门口,教授赶到我面 前,说:“我今天还要从这里走。” 知识分子的牛脾气犯了。“您要走就走吧。”我只有加快脚步,与教授分开走。我已看见那个老女人缠 着永远没有尽头的黑毛线球,阴险地注视着我们。 “我需要你同我一起走。”教授很恳切很坚决地说。作为学生,我没有理由拒绝。 我同教授走进大院。我感到不是有一双而是有几双眼睛乜斜着我们。斜眼一定是种烈性传染病。 “你明确给我指一指具体是哪个人。”教授很执着地要求。 我吓了一跳,后悔不该把底兜给教授。现在教授要打抱不平。 “算了!算了!您老人家别生气,今后不理她就是了!”我忙着劝阻。 “这种事,怎么能随随便便就放过去了呢?”教授坚定不移。 我无计可施,况且我从心里讨厌这种人。我伸长手指着说:“就是那个缠黑线团的女人。” 教授点点头,大踏步地走过去。“请问,是您经常看到我和我的学生经过这里吗?”教授很客气地发问, 眼睛却激光般锐利地扫描着老女人的脸。 在老女人的生涯里,大概很少有人光明正大地来叫阵。她乜斜的眼光抖动着:“其实我……我……也 没说什么……” 5 教授又跨前一步,几乎凑近老女人的鼻梁。女人手中的毛线球滚落到地上。这时听见教授一字一顿地 说:“你有病。” “你才有病呢!”那老女人突然猖狂起来。饶舌人被抓住后的伎俩就是先装死,后反扑。 “是啊,我是有病,心脏和关节都不好。”教授完全听不出人家的恶毒,温和地说,“不过我的病正 在治疗,你有病自己却不知道。你的眼睛染有很严重的疾患,不抓紧治疗,不但斜视越来越严重,而且 会失明。” “啊!”老女人哭丧着脸,有病的斜眼珠快掉到眼眶外面了。 “你可不能红嘴白牙地咒人!”老女人还半信半疑。 教授拿出烫金的证件,说:“我每周一在眼科医院出专家门诊。你可以来找我,我再给你做详细的检 查治疗。” 我比老女人更吃惊地望着教授。还是老女人见多识广,她忙不迭地对教授说:“谢谢!谢谢!” “谢我的学生吧。是她最先发现你的眼睛有病。她以后会成为一个好医生的。”教授平静地说,他的白 发在微风中拂尘般飘荡。 学%& 从乜斜的眼珠笔直地掉下一滴水。 (原文有删改) 怎样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从乜斜的眼珠笔直地掉下一滴水”的含意? 【答案】老教授的善举感动了猖狂的老女人,表达了善良不仅可以拯救身体的病,更可以感化心灵的主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赝 品 詹文格 鉴宝大师许振君,在圈内远近闻名,他见多识广,眼光毒辣,是个令人敬畏的人物。不知有多少心怀 鬼胎的造假高手,费尽心机,最终都没能瞒过他的法眼。那些生财有道的古董贩子,恨得牙根发痒,巴不 得许振君早死。 许振君真的要死了。他在鉴宝现场摔了一跤,起不来了。送进医院,竟然查出了大事——脑癌。 人们纷纷涌向许家。有去取经拜师,求学绝活儿的;有假心假意,看他笑话的;有携自家藏品,请大 师鉴定真伪的…… 许振君知道门外有许多求见者,但他一个也不想见。现在他最惦记的只有一件事,就是那幅《仙溪 图》。这是他一生中唯一走眼的古画。在那场秋季鉴定拍卖会上,许振君和其他两名专家一起作了结论,认 为《仙溪图》是北宋范宽的真迹,与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名画《溪山行旅图》风格一致。结果,这幅来 6 路不明的《仙溪图》最终拍出了一千万的天价。 发现问题是三年之后,他参加完海峡两岸学术交流会,到台北故宫博物院见到了《溪山行旅图》,回来 与册页上的《仙溪图》反复比对,又查了相关史料,才知道当时的确是走眼了。他脸上火辣辣的,有种无 地自容之感。 这事让许振君煎熬了很久,那段时间他寝食不安,这样的败笔,真的不可原谅。他最担心的是误导他 人,以讹传讹,扰乱市场。他想立即挽回这个过错,还收藏界一个公道。可是反复考虑,担心自己经不起 那么大的社会舆论,弄不好还会结怨成仇,闹出人命。于是他在痛苦中放弃了这个想法,把真相藏进了心 里。 这一藏就藏了十几年,本以为事情就这样过去了,可谁知道那幅《仙溪图》有了魔性,反复倒腾,一 路飙升,最后一次竟拍到了三千五百万。 许振君躺在床上,心里直透冷风,他不希望那幅赝品再在市场上坑人。怎么办?他想到了弟子谢德才。 谢德才赶来时,许振君已昏迷不醒。谢德才非常伤心,懊悔自己没早点过来探望,他伏在老师床前, 不停地叫着恩师,许振君在弟子的呼喊中竟然有了知觉,两行清泪从眼角滚落下来。 满脸悲伤的师母颤抖着双手,从许老师枕头下摸出一个信封,递给许德才,告诉他,这是许老师叮嘱 他代办的大事。 当晚,许振君安详地走了。 看过信后,谢德才明白了恩师的心愿,但又不知如何是好。那幅《仙溪图》刚刚签过协议,在即将到 来的秋季拍卖会上又将出现。而且,作为资深拍卖师,谢德才要亲自主持这场拍卖。如果狠下心来,把恩 师的信付之一炬,这个真相就永远无人知晓了。可是谢德才做不到,那样恩师会死不瞑目,自己也会愧对 良心。但是如果把信件交付新闻媒体,也不妥。一是许老师的名声将毁于一旦,二是拍卖行也会招来非议, 甚至面临倒闭破产的可能。 好在一个优秀的拍卖师具有掌控场面的能力,秋拍会开幕,走上台去的谢德才自信从容,好像他不再 是拍卖师,而成了魔术师。没有人知道他是通过什么方法让《仙溪图》流拍的。 原来,秋拍会前,有人发现广州某收藏市场上出现了《仙溪图》,不久上海某拍卖会上再次出现《仙溪 图》。这样一来,圈内人士全都恍然大悟,所有竞拍者心知肚明了。赝品从此退出了市场。 一个深秋的周末,谢德才带着纸钱和香烛去到恩师墓前,他摸出火机,把两张临摹的《仙溪图》点燃, 然后供了一炷香,轻轻地说:恩师,您交办的难题弟子已经解决了,您在九泉之下安息吧。 (有删改) 1.“两行清泪从眼角滚落下来”反映了许振君怎样的心理?请概括作答。 2.请简要分析小说开头的作用。 7 3.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部分。 4.小说中许振君发现《仙溪图》是赝品的情节采用了插叙的方式,这种方式有何好处?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野外理发处 丰子恺 我的船所泊的岸上,小杂货店旁边的草地上,停着一副剃头担。我躺在船榻上休息的时候,恰好从船 窗中望见这副剃头担的全部。起初剃头司务独自坐在凳上吸烟,后来把凳让给另一个人坐了,就剃这个人 的头。我凝神纵目,眼前的船窗便化为画框,框中显出一幅现实的画图来。这图中的人物位置不时在变动, 有时会变出极好的构图来,疏密匀称姿势集中,宛如一幅写实派的西洋画。 平日看到剃头,总以为被剃者为主人,剃者为附从。故被剃者出钱雇用剃头司务,而剃头司务受命做 工;被剃者端坐中央,而剃头司务盘旋奔走。但在绘画的人看来,适得其反:剃头司务为画中主人,而被 剃者为附从。因为在姿势上,剃头司务提起精神做工,好像雕刻家正在制作,又好像屠户正在杀猪。而被 剃者不管是谁,都垂头丧气地坐着,忍气吞声地让他弄,好像病人正在求医,罪人正在受刑。纯粹用感觉 来看,剃头这景象中,似觉只有剃头司务一个人,被剃的人暂时变成了一件东西。因为他无声无息,呆若 木鸡,全身用白布包裹,只留出毛毛草草的一个头,而这头又被操纵在剃头司务之手,全无自主之权。我 很同情这被剃者:那剃头司务不管耳、目、口、鼻,处处给他抹上水,涂上肥皂,弄得他淋漓满头;拨他 的下巴,他只得仰起头来;拉他的耳朵,他只得旋转头去。 我想把船窗中这幅图画移到纸上。起身取出速写簿,拿了铅笔等候着。等到妥帖的位置出现,便写了 一幅,放在船中的小桌子上,自己批评且修改。这被剃头者全身蒙着白布,肢体不分,好似一个雪菩萨。 幸而白布下端的左边露出凳子的脚,调剂了这一大块空白的寂寞。又全靠这凳脚与右边的剃头担子相对照, 稳固了全图的基础。凳脚原来只露一只,为了它在图中具有上述的两大效用,我擅把两脚都画出了。我又 在凳脚的旁边,白布的下端,擅自添上一朵墨,当作被剃头者的黑裤的露出部分。我以为有了这一朵墨, 白布愈加显见其白;剃头司务的鞋子的黑在画的下端不致孤独。而为全图的主眼的一大块黑色——剃头司 务的背心——亦得分布其同类色于画的左下角,可以增进全图的统调。为求这黑色的统调,我的签字须写 得特别粗大些。 船主人下船时,给十个铜板与小杂货店,在他们屋后的地上采了一篮豌豆来,现在已经煮熟,送进一 盘来给我吃。看见我正在热心地弄画,便放了盘子来看。“啊,画了一副剃头担!”他说,“像在那里挖 耳朵呢。小杂货店后面的街上有许多花样:捉牙虫的、测字的、旋糖的,还有打拳头卖膏药的……我刚才 去采豆时从篱笆间望见,花样很多,明天去画!”我未及回答,在我背后的小洞门中探头出来看画的船主 8 妇接着说:“先生,我们明天开到南浔去,那里有许多花园,去描花园景致!”她这话使我想起船舱里挂 着一张照片:那照片里所摄取的,是一株盘曲离奇的大树,树下的栏杆上靠着一个姿态娴雅而装束楚楚的 女子,好像一位贵妇人;但从相貌上可以辨明她是我们的船主妇。大概这就是她所爱好的花园景致,所以 她把自己盛妆了加入在里头,拍这一张照来挂在船舱里。我很同情于她的一片苦心。这照片仿佛表示:她 在物质生活上不幸而做了船娘,但在精神生活上十足地是一位贵妇人。世间颇有以为凡画必须优美华丽的 人,以为只有风、花、雪、月、朱栏、长廊、美人、名士是画的题材的人。我们这船主妇可说是这种人的 代表。我吃着豌豆和这船家夫妇俩谈了些闲话,他们就回船艄去做夜饭。 1934 年 6 月 10 日作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乘船野游而闲极无聊时看到一个剃头司务在野外剃头的情景,于是作了一幅画并写了一篇文 章,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事物观察力之强。 B.作者创作的“野外理发处”漫画,体现了他率真洒脱的性格特征、善于捕捉绘画素材的能力以及严 肃认真的创作态度。 C.文末“世间颇有以为凡画必须优美华丽的人”一句体现了作者绘画的观点,即绘画中的人物未必都 应该是优美华丽的人,也可以是普通人。 D.文章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和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来表现人物特点,语 言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2.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3.作者对普通劳动者的情感是怎样的?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旧戏台 胡容尔 这座戏台,在暮风中寂寂地衰败着。黄昏挑起几缕绛红的晚霞,斜斜地搭在了她老旧的前脸儿上。抬 眼望去,高处四角飞翘的屋脊上,长满了杂草,还有几株低矮的梧桐。茂盛的草木,在黛色的瓦片缝隙间, 没心没肺地招摇着。而低处摊开的长方体的台面,如同一只过期了的粉盒,被随手抛掷在幽暗的巷子深处, 透着一抹洇开的荒凉和失落。 初见这座戏台,是在遥远的少年时。那一年,我十岁,随外婆搭车来城里。外婆进城,不为别的,只 为看戏。当时,这里有当地最有名的角儿。五月,淡紫色的桐花开得正欢。掩映在细碎花影中的戏台,宛 9 如一个淡紫色的梦境。 我们来时,台上演着的是《玉堂春》,密匝匝的锣鼓点儿,正一阵阵响得紧。扮演苏三的美娇娘, 穿着一身青色的罗裙,挥舞着长长的水袖,步步生莲,咿咿呀呀、幽幽咽咽地唱着、诉着,只觉耳畔有 流莺啼转、泉水叮咚,无比曼妙动听。再看那张粉白里透着嫣红的俏脸上,一双细长的丹凤俊眼,左顾 右盼,波光流转,好似于人山人海中呼啦啦浮出了一座春天的花园,桃花红、杏花粉、梨花白,令人眼 花缭乱,真有说不出的风流缱绻。 其实,台下,又何尝不是戏台呢?只不过,观众成了演员。你且看去,台上的艺人演得热闹,台下的 众人也看得热闹。有时,台下的剧本,比台上还出彩。 我也曾偷偷地溜到后台,看旦角们弄妆、听琴师们调弦。没人顾得上理会一个小女孩的好奇心。不消 说,戏外的她们,正在为演绎别人的故事做铺垫。管弦吱呀,丝竹悠扬,嘈嘈切切,一场场好戏即将开场。 只不知,台下的她们,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是否能游刃有余地穿梭于戏里戏外。 从繁华到落寞,旧戏台,昭示着人世间的沧桑和变迁。这座方寸之间的戏台,已远远滞后于人们挑剔 的审美理念。今人的眼睛,早被现代化流光溢彩的剧场所诱惑。说到底,终究是我们辜负了眼前的戏台。 这一路风尘仆仆地行来,山一程,水一程,辜负了的何止是这戏台?还有那人、那事和那截青葱岁月, 都被漫不经心地搁置,被生硬地冷落和怠慢了呀。旧戏台回不到从前了,我也一样。当年那个扎着两条羊 角辫、穿着粉红碎花小袄、依偎在外婆怀中看戏的小女孩,已在似水流年中走失,一去不复返了。 一去不复返的,还有我亲爱的外婆。台上台下,千呼万唤,再也寻不到外婆美丽的容颜了。是的,那 个装满外婆一世情缘的屋子,就是外婆的戏台。她在自己搭起的戏台上,唱念做打,嬉笑怒骂。身处不同 阶段的她,扮演着不同身份的角色,最后连缀成她长长的、多彩的一生。 如今,外婆的戏台也旧了,空无一人。 人间举步皆戏台。你我在他人的戏中,饰演着分量不同的角色,而别人又在你我的戏中,占据着位子。 主角也好,配角也罢,龙套也无妨。哪一个人生,不是悲欣交集的呢? 薄薄的暮色中,我望着旧戏台,好像看着另一个自己。那是暮年的我,顶着一头白发,颤巍巍地伫立 在风中。是的,总有一天,我也会如这旧戏台一样的颓败,淡了红颜、瘦了相思。须知,人生的夕阳,自 有她的可爱金贵。一如这脚下的旧戏台,虽不再作浓情的悲欢离合的场子,却有了平素淡雅的生活休闲功 能,每日里迎送在此下棋纳凉的人们。谁又能否认,这不是对生命的另一种诠释呢? 人生有着无数的下一场,好戏还在后面。在幽静的岁月深处,命运为你设置了许多谜语,只等你款款 走向前来,俯下身去,逐一地揭晓答案,然后淡淡地欢喜。 10 站在只有我一个人的旧戏台上,轻捻时光,生命已被抻长。笑容如渐涌渐涨的春水,在我脸上一点点 地荡漾着、丰盈着,一直流向晚霞映红的天边……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散文开篇的环境描写既写出了戏台如今的衰败景象,也暗示戏台曾经的繁华热闹。 B.文章运用细节描写手法对扮演苏三的美娇娘进行刻画,侧面烘托了戏台之于“我”的巨大魅力。 C.外婆在自己的人生戏台上谢幕了,她作为一个优秀的“演员”,也曾在“我”的戏台上上演精彩曲目。 D.文章从“我”少年时看戏写起,中间详略有别,回忆与感触紧密结合起来,时间线索清晰。 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3.文章题为“旧戏台”,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有多少戏台。 一、【2017 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种美味 巩高峰 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 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 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因此,每天的饭都 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 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 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 过这东西。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 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隐隐约约地,他有 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得太干净了,没 了鱼腥味。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亲埋怨时,母亲正 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父亲笑了笑,带着点 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 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 11 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父母的 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 块下了锅。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 回村头那条沟里去?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 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 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 新鲜得让人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他相信 装得越多,回味的时间就越长。 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有些 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 隐约的急促。 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哥则 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 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 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两个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大 门。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两个哥哥投过来的眼神的内 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 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忸怩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美味 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 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们没解释为什 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父亲愣了愣, 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 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 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还 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 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 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本文有删改) 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陌生的光 (2)陌生的气息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2 3.“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 4.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二、【2016 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在母语的屋檐下 彭 程 少年时代的伙伴自大洋彼岸归来探亲,多年未见,把盏竟夜长谈。我们聊到故乡种种情形,特别谈到 了家乡方言,兴之所至,后来两人干脆用家乡话谈起来。 本来以为这么多年不使用,很多方言都已忘记,不料却在此时鲜明地复活了。恍惚中,甚至忆起了听 到这些话时的具体情境,眼前浮现出了说话人的模样。友人感慨:真过瘾。 在一种语言中浸润得深入长久,才有资格进入它的内部,感知它的种种微妙和玄奥,那些羽毛上的光 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几乎只有母语,我们从牙牙学语时就亲吻的语言,才应允我们 做到这一点。 关于母语,英文里的一个说法,最有情感温度,也最能准确地贴近本质:mother tongue。直译就是“妈 妈的舌头”。从妈妈舌头上发出的声音,是生命降临时听到的最初的声音,浸润着爱的声音。多么深邃动人 的诗意!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万物,理解生活,认识生命。 诗作为浓缩提炼过的语言,是语言的极致。它可以作为标尺,衡量一个人对一种语言熟悉和理解的程 度。“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坍了”,说的是世事沧桑,人生无常。“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说的是心绪流转,昨日迢遥。没有历史文化为之打底,没有人生 经历作为铺垫,就难以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其间的沉痛和哀伤,无奈和迷茫。它们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被封存在作为载体和符 号的特有的语言中。仿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阿里巴巴的山洞里,藏着稀世的珍宝。 “芝麻开门吧!”咒语念起,山洞石门訇然敞开,堆积的珠宝浮光跃彩。 但洞察和把握一种语言的奥秘,不需要咒语。时间是最重要的条件。在一种语言中沉浸得足够久了, 自然就会了解其精妙。有如窖藏老酒,被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瓜熟蒂落,风生水起,到了一定的时 候,语言中的神秘和魅惑,次第显影。音调的升降平仄中,笔画的横竖撇捺里,有花朵摇曳的姿态,水波 被风吹拂出的纹路,阳光下明媚的笑容,暗夜里隐忍的啜泣。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有母语,才有这样的魅力和魄力,承担和覆盖。日升月落,春秋代序;昼夜不 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鹰隼呼啸着射向天空,羊群蠕动成地上的云团;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有怎 样的哀怨,一声自喉咙迸发的呐喊有怎样的愤懑。一切,都被母语捕捉和绾结,表达和诉说。 13 我骄傲于自己母语的强大的生命力。五千年的漫长历史,灾祸连绵,兵燹不绝,而一个个方块汉字, 就是一块块砖石,当它们排列衔接时,便仿佛垒砌了一个广阔而坚固的壁垒,牢牢守卫了一种古老的文化, 庇护了一代代呼吸沐浴着它的气息的亿兆的灵魂。 童年在农村度过。记事不久的年龄,有一年夏天,大人在睡午觉,我独自走出屋门到外面玩,追着一 只蹦蹦跳跳的兔子,不小心走远了,一直走进村外一片茂密的树林中,迷路了,害怕得大哭。但四周没有 人听到,只好在林子里乱走。过了好久,终于从树干的缝隙间,望见了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 一颗悬空的心倏地落地了。 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母语熟悉的音调,带给他的正应该是这样的一种返归家园之感。一个汉语的 子民,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字。“官秩加身应谬得, 乡音到耳是真归”,故乡的语言,母语的最为具体直观的形式,甚至关联到了存在的确凿感。 因为时时相与,反而熟视无睹。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和裹挟是自然而然的,不需 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一当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被拘禁于 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最渴望母语的濡沫。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 清凉水流。 每一种语言的子民们,在自己母语的河流中,泅渡,游憩,俯仰,沉醉,吟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 并经由翻译传播,成为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以诗歌为证,《鲁拜集》中波斯大诗人伽亚谟 及时行乐的咏叹,和《古诗十九首》里汉代中国人生命短暂的感喟,贯穿了相通的哲学追问;中世纪的意 大利,彼特拉克对心上人劳拉的十四行诗倾诉,和晚唐洛阳城里,李商隐写给不知名恋人的无题七律,或 者隽永清新,或者宛转迷离,各有一种入骨的缠绵。让不同的语言彼此尊重,在交流中使各自的美质得到 彰显和分享。 热爱来自母亲的舌尖上的声音,应该被视为是一个人的职责,他的伦理的基点。他可以走向天高地阔, 但母语是他的出发地,是他不断向前伸延的生命坐标轴线上,那一处不变的原点。 (原载《光明日报》,有删节) 1.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 3.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中引用英语 mother tongue,是为了引出“妈妈的舌头”这一形象说法,强调母语的温馨可亲。 B.作者用“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来形容母语的微妙和玄奥,是说母 14 语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C.文中引用阿里巴巴的故事,旨在说明封存在语言中的文化基因如珠宝般珍贵。 D.文中列举“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等意象,意在说明,只 有用母语才能准确言说它们的内在情韵。 E.文章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引经据典,华美而不失厚重,有较深的文化意蕴。 闯关检测 一 1.①反映了许振君对自己鉴别《仙溪图》失误并且将真相隐瞒十几年的愧疚。②反映了许振君后事有人托 付的欣慰。 .网 后事有人托付的欣慰;往更深层次看,他之所以托付给弟子后事,源于他曾经犯下的错误,即对《仙溪 图》看走了眼,并且把真相藏在心里十几年,他流泪饱含着愧疚之情。分析至此,即可得出答案。 2.介绍了许振君的身份,突出他鉴别古董水平的高超和品格的正直无欺,与后文他没有鉴别出赝品《仙溪 图》,并且把真相埋藏在心里十几年形成反差,增强了故事的矛盾性。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看小说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开头第一句就介绍了许振君的身份,是“鉴宝大师”,并且“眼光毒辣”,然后说造假难逃“他的 法眼”。这一段是对许振君的赞扬和肯定,但后文讲的是他鉴宝失误并且隐瞒真相,前后形成反差。这 一反差使故事更具矛盾性。 3.①这部分写的是谢德才看了老师的信后,对怎样解决老师交办的难题产生的种种想法,属于心理描写。 ②这段描写表现了谢德才以正直品性为主的复杂性格,也表现了他思虑事情极为周详,丰富了人物形象, 进而引出下文他设法让《仙溪图》流拍的情节。 4.①补充小说情节,交代许振君死前牵挂《仙溪图》的原因。②突出许振君认真而正直的个性,丰富了人 物形象。③使小说结构富于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增强了故事的生动性。 15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白插叙一般有哪些作用,然后再 结合本小说的故事情节作具体分析。插叙的作用,大致有以下几点:补充衬托主要情节;推动情节发展; 更好地突出人物性格;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使结构 紧凑;等等。掌握了这些,结合小说内容,把这些作用具体化就可以了。 二 1.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 项,“闲极无聊”错误,从原文“我躺在船榻上休息的时候, 恰好从船窗中望见这副剃头担的全部”可以看出,作者当时比较悠闲,而不是“无聊”。 2.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语言雅俗结合,表现剃头司务工作的认真、细致,体现了剃头司务在剃头这一活 动中的主体地位。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赏析文中的语句,首先 要明确其表达技巧,两个“好像”说明语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剃头司务比作雕刻家和屠户。其 次要根据关键词句分析表达效果,“提起精神做工”表现了剃头司务工作的认真态度,“雕刻家正在制 作”表现了剃头司务工作的细致,“屠户正在杀猪”表现了剃头司务在剃头这一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等。 明确了这些,便不难得出答案。 学¥% 3.(1)作者对普通劳动者是尊重和赞美的。(2)①作者认为剃头司务剃头是一幅极好的写实派西洋画,并 以剃头司务为绘画主体画了一幅画。②吃着船家煮的豌豆与船家夫妇闲谈。 三 1.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结构、表现手法,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文章开篇是立足现在 的,少年时看戏是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全文时间是来回跳跃的,并没有以“时间”为线索。 2.①我们被现代化流光溢彩的剧场所诱惑,远离戏台,让戏台荒废了。②我们遗忘了曾经在戏台下看戏的 生活和感动,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找到画线句在文中的位置,然后 联系上下文进行作答。画线句出现在文章第七段的结尾部分,答案应从画线句前后寻找。画线句前的内 容讲人们的审美理念发生了变化,这座戏台被荒废,这是“我们辜负了眼前的戏台”的第一层意思。再 16 联系前文讲的包括“我”在内的人们在戏台下看戏的热闹情境可知,辜负了的还有往日生活中的感动, 这是“我们辜负了眼前的戏台”的第二层意思。考生据此分点作答即可。 3.①实际的戏台。文中写了曾经辉煌热闹、上演过一出出好戏,而今已然衰败的旧戏台。②生活的戏台。 文中写观众们在戏台下看戏的场景,就是一种生活戏台。③人生的戏台。文中写了外婆的戏台,实则是 写了外婆的一生,是一种人生戏台;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戏,人间举步皆戏台。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文中有多少戏台,首先, 可先确定文章提到的“这座戏台”,即实实在在呈现在作者眼前的旧戏台,这座戏台当初上演过很多戏, 有过作者许多生活回忆。其次,从文中寻求其他戏台,如由“台下,又何尝不是戏台呢?”可知文中写 了生活戏台;由“外婆的戏台也旧了,空无一人”“人间举步皆戏台”可知文中写了人生戏台。考生据 此分点作答即可,具体作答时,可先概括,后分析。 高考链接 一 1.(1)①与平时的不满和责备不同。②表达了母亲的惊奇、赞赏与欣慰。(2)①与平时家庭气氛苦涩沉闷 不同。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 2.①“示意”“卸”等神态细节描写,包含对照意味,细致刻画出母亲嗔怪、不安、沉重等微妙的心理变 化。②“出神”两次出现,强调了母亲沉浸在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状态中。③“黑糊糊的夜空”, 是实景的描写,也是母亲心境的形象写照——为未来生活负担加重而忧虑,因儿子不能均享读书机会而 愧疚。 【解析】仔细阅读画线句子,这句话主要是对母亲的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要结合上下文理解母亲的这些 动作和神态表现了母亲的什么心理。这句话中,“出神”这个词出现两次,结合句子内容分析该词出现 17 两次有什么强调意味。这句话最后的景物描写“黑糊糊的夜空”,显然不是纯粹的景物描写,要指出它 有什么象征。 3.①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鱼汤”,或仅仅是对“鱼汤”的渴望,便成了满足口腹之欲的一种“美味”。② 围绕“鱼汤”的烹制,是一家人快乐、亲情和希望的酝酿,这种处于生活重负下的情感“美味”弥足珍 贵。③在此过程中,“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是自我的一次重要发现与成长,更是能够滋养一生 的特殊“美味”。 【解析】本文的题目是“一种美味”,从表面看这里的“美味”是指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鱼汤”或仅仅 是对“鱼汤”的渴望,便成了满足口腹之欲的一种“美味”。文章写六岁的“他”为家里带来了一条巴 掌大的鱼,然后写全家人一起烹制“鱼汤”、喝“鱼汤”,享受这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满足口腹之欲的美味 “鱼汤”的同时,一家人的快乐、亲情和希望,是处于生活重负下的情感“美味”。还有在这全家人一 起烹制“鱼汤”、喝“鱼汤”的过程中,“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是自我的一次重要发现与成长, 更是能够滋养一生的特殊“美味”。 4.①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亨利式”的结尾有暗合相通之处。② 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让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③ 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诡异之处有深意,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作深度的思考与探究。④结尾 提示了“美味”的含义有表里两层,与标题“一种美味”构成呼应。 二 1.①内容上,用孩子迷路比喻游子离开母语,强调母语给人带来的庇护感和安全感。②结构上,呼应题目 “屋檐”,引出下面的议论。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两个角 度来思考。从内容上看,文章在讲述迷路的经历之后,接着阐述了对游子来说母语的重要作用,即带来 “一种返归家园之感”。这可看作是一种比喻,即用孩子迷路比喻游子离开母语。从结构上看,则可联 系文章的标题“在母语的屋檐下”及下文由叙事转入议论的行文思路来分析。 ¥%网 2.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揭示出人和母语之间生死难离的关系,使事理具象化,生动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从修辞手 法、思想内容和艺术效果等角度来分析。由画线文字的前后文可以看出,画线文字主要表达了人与母语 18 紧密关联,任何时候都不可分离的观点,但作者对于这样的观点,没有使用平淡、枯燥的话语来阐述, 而是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让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可感,生动形象。 3.①母语可以拉近彼此关系。②母语最早打通人与世界的联系。③母语可以自由地抒情状物。④母语包 蕴文化基因,守卫民族文化。⑤母语给人以家的归宿感。⑥各民族用自己的母语创造了人类共同的精 神财富。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概括母语的多重意义,需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归纳。例如,文 章第四段说“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万物,理解生活,认识生命”,这表 明了母语对一个人理解世界的重要意义,它最早打通了人与世界的联系。其他答案也可从文中概括得出。 4.BC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