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00 KB
  • 2021-06-02 发布

重庆市九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重庆市九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第一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霾为何物?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释义说:风雨土也,从雨狸声。可见霾是充满流动力量的一种自然现象。风雨交加,裹挟大地的尘土,伴随像狸一样的尖利声音,给人造成很大的压迫感。《诗经·邶风》的《终风》一篇中有“终风且霾”,说的是一位女子耳闻目染交替演进的四种天象——“终风且暴”“终风且霾”“终风且曀”“曀曀其阴”,不由忧从中来。‎ 暴,大风迅疾猛吹;霾,狂风席卷扬尘;曀,狂风遮天蔽地;阴,天色阴沉黯淡。四种天象,紧锣密鼓,层层加码。携带尘土的霾,带土黄或橘黄色,让能见度大为降低。“终风且霾”,是否为今天人们所说的沙尘暴,我们尚难以得知。不过,席卷尘土的霾,古已有之,当无疑义。‎ 在长江流域,“终风且霾”的几率,微乎其微。彼时,江南水乡泽国,山林莽原,到处都为生机盎然的树林、湿地、河流、湖泊。霾,在此时的南方文献中略有涉及。屈原《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此处的“霾”同“埋”,战车的两轮埋在土中,裹足不前。‎ 在后世的汉语表达中,霾,屡屡出现。如唐代陆龟蒙“夫子又继起,阴霾终廓如”。杜甫“向晚霾残日,初宵鼓大炉”“涨沙霾草树,舞雪渡江湖”“洒落唯清秋,昏霾一空阔”。‎ 自造字伊始直至19世纪末,霾的意义变化不大,始终在农业社会徘徊。发端于20世纪上半叶的《辞海》对其的解释是“大气混浊态的一种天气现象”,也看不出霾对身体有多大伤害。再大的风吹起尘土,不过是原生态的尘土罢了。此时,中国的大多数地方尚未进入工业化门槛,城市的体量无法同今天相提并论。当伦敦、曼彻斯特等工业革命重镇率先饱受空气污染时,中国仍然为一派田园风光,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泥土味。‎ 近年来,霾频频出现于中国城市及媒体报章。支撑霾字频繁现身的正是中国狂飙突进的城市化进程及相对滞后的环境治理。不同于裹挟尘土的古代的霾,现今的霾携带了多种多样对人体有害的成分——汽车尾气、工地扬尘、燃煤烟尘。而且,城市越大,人口越多,建筑越密,与现代社会息息相关的霾比古代的霾,引发的关联效应愈加深广、复杂,已让中国的不少城市居民周期性地体会到“呼吸阵痛”。‎ 从古至今,霾都为一种令天色浑浊的天象。风吹起尘土,形成了古代的霾。现今,在人工减排不畅的情况下,霾依然要靠风稀释、吹散。雾霾缠城,一阵阵大风将霾吹得无影无踪。因此,《诗经》中有“终风且霾”,风和霾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 下列有关“霾”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霾”源远流长,自造字伊始直至19世纪末,它的意义变化不大,在汉语表达中多次出现。‎ B. 古代风吹起尘土,声音犹如狸音尖锐,形成了尘土飞扬的霾,但这只是一种令天色浑浊的天象罢了。‎ C. “终风且霾”的“霾”多指大风携带尘土,让能见度大为降低,类似我们所说的沙尘暴。‎ D. 笼罩在当今中国多个城市的雾霾,夹杂着汽车尾气、工地扬尘、燃煤烟尘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从古至今,“霾”都是一种令天色浑浊的天象,如《诗》中“终风且霾”,唐诗中的“洒落唯清秋,昏霾一空阔”。‎ B. 类似伦敦烟雾事件的大气污染当前在中国重演了,让中国的不少城市居民周期性地体会到“呼吸阵痛”。‎ C.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环境与伦敦等饱受空气污染工其业革命重镇相比,明显更具有田园性。‎ D. 现今,在雾霾缠城的情况下,只有靠大风的稀释、吹散,才能将其吹得无影无踪,让雾霾减少。‎ ‎3. 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 由于古代江南的气候环境与北方不同,因此“霾”的具体意义,之于南方与北方而言也是有所不同。‎ B. 自古以来都有雾霾天气出现,不过古时的霾只是携带原生态的尘土,也看不出霾对身体有多大伤害。‎ C. 近年来,由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等因素,当今社会出现的“霾”与古代的“霾”就有了本质的区别。‎ D. 正是中国狂飙突进的城市化进程及相对滞后的环境治理,使得当前自然环境变得愈发恶劣,因而环保刻不容缓。‎ ‎【答案】1. C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本题,‎ C项,考生可以到2段寻找选项的内容,原文中的信息是“‘终风且霾’,是否为今天人们所说的沙尘暴,我们尚难以得知”。霾是不是沙尘暴,文中没有给出明显结论。‎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本题,‎ D项,原文信息是“现今,在人工减排不畅的情况下,霾依然要靠风稀释、吹散。雾霾缠城,一阵阵大风将霾吹得无影无踪。”言下之意是可以通过人工减排和大风来减少雾霾,并不是题干中说的“只有”风才能起作用,这个表达太过绝对。‎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本题,题干问的是“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本题,‎ C项,“本质的区别”属于主观臆断,原文中的信息是现今的霾“不同于裹挟尘土的古代的霾”,并没提到它们有本质的区别。‎ 故选C。‎ ‎【点睛】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1.读通读懂原文。通读全文,把握全文基本内容,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务必理清论述的结构和思路。2.筛选关键词关键句。不动笔笔墨不读书,读的过程中,在点、线和特殊符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下,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以备解题之需。3.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应句。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应的对应句。4.题干与原文对比异同找选项。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5.立足原文,排除干扰项。阅读的目的,就是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千秋正气 一代虎痴 张善子,号虎痴。在民国时期曾风云军政两界,任过少将旅长、县长、总统府咨议等职。‎ ‎1926年夏,张善子结束政治生涯而回归艺术。‎ 张善子一生与虎有不解之缘,视虎如子如伴,把在苏州网师园所豢养的虎取名“虎儿”。甚至当时投拜大风堂的弟子,除执礼于他及张大千和同门师兄外,还须向“虎儿”行见面礼,为画坛千古奇事一桩。张善子还在黄山寻虎,甚至标新立异将“虎儿”送苏州报国寺高僧印光大师说三皈,并赐得法名“格心”,为佛门及世俗之趣事雅谈。‎ 张善子一生作画无数,精山水、人物、走兽。他的山水画讲究大气魄、大胸怀,多描绘名山大川,尤其是所画的黄山颇具代表性,日本画坛有“近代黄山画派始祖”的评价。张善子的骨子里有一种大忠、大孝、大节、大情、大悯,形成了属于“我之为我”的文化结构,而且不乏体验及表现,故所作人物画除佛教题材外,更多的为古代忠勇之士和孝悌之人,同时颇多理想化的愿景。这当然与其接受孔孟之道有极大关系。他所画走兽多为十二生肖中的勇猛忠孝对象,但最擅长的还是画虎,且通西画表现技法。对此,其师曾熙在《与弟子张善子论书画之问答》中言:“善子弟善画虎画佛,既通西法,又求宋元以来诸大家参证之,自当卓然成家。”‎ 张善子痴痴地把虎作为人文情怀表达的主体,甚至作为人文理想传达的载体,堪称中国绘画史上将虎的物态、情态、理态表现最充分和最深刻的大师,名播东西方。张善子画虎用大笔挥洒,注重以气势取胜;细致工巧处,注重将虎的皮、肉、骨描绘逼肖,甚至入木三分。他笔下的虎汪洋恣肆、万千气象,涌动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或庄谐并举,或传虎之母子情深,或表虎震慑群山之威风,或抒虎长啸山林之意气,或显山兽君王之风采,或善谑讥讽事态百相,赋予它种种象征,价值判断总在褒扬与鞭笞、歌颂与痛斥、刚烈与柔情、动物与人类中交替,构成哲学意义上的二律背反。‎ 张善子画虎常常出其不意、异想天开、天马行空,令人叹为观止,甚至不乏冷幽默。其代表作《十二金钗图》,更是构思新颖奇特,反其意而用之,或讽喻当时各路军阀混战,或讽谑当时的苛政,或谐谑世间的人兽不分,构成了其作品鲜明的思想性及哲学思辨意义,不乏社会意识,具有警世现实的价值体系。张善子的虎痴情结超越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位画虎的画家,甚至“意想天开”(曾熙语),不乏浪漫主义理念及行为方式,把虎的艺术表现与千奇百怪的现实奇妙地结合起来。他对虎的认知,实在堪称千古一人。‎ 中国抗战时期,张善子为昂扬中华民族的抗战斗志,特地创作了巨幅画《怒吼吧,中国!》(长2丈,宽1.2丈)。该画面为28只猛虎以咆哮之势直扑向一个落日.即象征当时中国的28个行省同仇敌忾打败日寇。画右角题署的“雄大王风,一致怒吼!威撼河山,势吞小丑”。抗战一周年,张善子又创作了《中国,怒吼了》,即取两大素帛拼巨幅画,上画雄狮怒目狂吼并足踏日本敌国富士山。画势磅礴,诗情万丈,具有艺术与宣传相结合产生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开抗战巨型宣传画之先河,被报刊发表,并印制成宣传画送往前线,广为流传,轰动中国。 ‎ ‎(摘编自汪毅《千秋正气一代虎痴》)‎ ‎【相关链接】‎ ‎①1938年,张善子在周恩来的帮助下,携手张大千共同画的180幅作品赴法国、美国展览,为中国抗战事业举行义卖。张善子精心绘制了几张巨虎图,赠送给罗斯福,罗斯福被它们体现的中国精神震撼,视画为奇珍,特别吩咐将画挂在白宫林肯像侧。这幅珍贵的画作至今仍陈列在白宫大厅。‎ ‎(摘编自《虎痴张善子的传奇一生》四川新闻网一成都日报2007年05月03日)‎ ‎②长时间的奔忙劳碌,使张善子的身体日益不支。美国医生诊断后,建议他在美国长期疗养,但张善子却眷念着炮火硝烟中的祖国。他抱着病体,于1940年9月2日风尘仆仆地踏上了归国的旅程。……回重庆仅十五天,便逝世于歌乐山下的宽仁医院,终年五十九岁。‎ ‎(选摘自王东伟《“虎痴”怒吼记》)‎ ‎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 张善子在黄山寻来老虎,取名“虎儿”,豢养在网师园,还特地请苏州报国寺印光大师为“虎儿”说三皈,并赐法名“格心”。‎ B. 张善子尤其精于山水画的创作,他描绘名山大川讲究大气魄、大胸怀,尤其是所画的黄山颇具代表性,因此在日本画坛享有“近代黄山画派始祖”的崇高评价。‎ C. 张善子笔下的虎神形兼备,寄托了他自己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理想,通过种种象征手法表达了价值判断,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D. 《怒吼吧,中国!》和《中国,怒吼了》两幅力作,均构思新颖,气势宏大,又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产生了巨大的宣传效应。‎ ‎5. 作为艺术家,张善子为中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了哪些具体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 张善子画虎有哪些艺术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A 5. ①作画 ‎:为昂扬抗战斗志,创作了《怒吼吧,中国!》,抗战一周年创作了《中国,怒吼了》被报刊发表,并印制成宣传画送往前线,轰动中国;②卖画:与大干共同画的180幅作品赴法国、美国为中国抗战事业展览义卖,为抗战募集资金;③赠画:在抗争的特定时期,精心绘制了几张巨虎图,赠送给罗斯福,罗斯福将画挂在白宫林肯像侧,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国际影响。 ‎ ‎6. ①技法丰富:参证宋元以来诸大家,并通西方绘画表现技法,画虎细致工巧,描绘逼肖;②立意深刻:表现虎的物态、情态、理态,借画虎传达人文情怀,寄托人文理想;③风格浪漫:将艺术与现实奇妙结合,构思新颖,常出其不意、异想天开、天马行空,甚至不乏冷幽默。‎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再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对。本题,‎ A项,“张善子在黄山寻来老虎,取名‘虎儿’”错误。原文是“张善子一生与虎有不解之缘,视虎如子如伴,把在苏州网师园所豢养的虎取名‘虎儿’”。并未说是“寻来老虎”后,给它取名为“虎儿”。并且“寻虎”在取名之后发生。‎ 故选A。‎ ‎【5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第6段中,“中国抗战时期,张善子为昂扬中华民族的抗战斗志,特地创作了巨幅画《怒吼吧,中国!》”“抗战一周年,张善子又创作了《中国,怒吼了》,即取两大素帛拼巨幅画,上画雄狮怒目狂吼并足踏日本敌国富士山”“开抗战巨型宣传画之先河,被报刊发表,并印制成宣传画送往前线,广为流传,轰动中国”,据此可知,张善子通过作画鼓舞国人士气;相关链接部分“1938年,张善子在周恩来的帮助下,携手张大千共同画的180幅作品赴法国、美国展览,为中国抗战事业举行义卖”,写张善子通过卖画筹集抗战资金;相关链接部分“张善子精心绘制了几张巨虎图,赠送给罗斯福,罗斯福被它们体现的中国精神震撼,视画为奇珍,特别吩咐将画挂在白宫林肯像侧”,写张善子通过赠画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国际影响。‎ ‎【6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进行概括。‎ 解答时首先确定答题区间在4、5、6段,“最擅长的还是画虎,且通西画表现技法”“善子弟善画虎画佛,既通西法,又求宋元以来诸大家参证之,自当卓然成家”“张善子画虎用大笔挥洒,注重以气势取胜;细致工巧处,注重将虎的皮、肉、骨描绘逼肖,甚至入木三分”等句,表现他画虎细致工巧,技术高超;“他笔下的虎汪洋恣肆、万千气象,涌动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或庄谐并举,或传虎之母子情深,或表虎震慑群山之威风,或抒虎长啸山林之意气,或显山兽君王之风采,或善谑讥讽事态百相,赋予它种种象征,价值判断总在褒扬与鞭笞、歌颂与痛斥、刚烈与柔情、动物与人类中交替,构成哲学意义上的二律背反”等句,表现他借画虎传达人文情怀,寄托人文理想;“张善子画虎常常出其不意、异想天开、天马行空,令人叹为观止,甚至不乏冷幽默。其代表作《十二金钗图》,更是构思新颖奇特,反其意而用之,或讽喻当时各路军阀混战,或讽谑当时的苛政,或谐谑世间的人兽不分,构成了其作品鲜明的思想性及哲学思辨意义,不乏社会意识,具有警世现实的价值体系”等句,写张善子将艺术表现与千奇百怪的现实奇妙地结合起来,构思新颖奇特,异想天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青龙偃月刀 韩少功 何爹剃头几十年,是个远近有名的剃匠师傅。无奈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包括好多脑袋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袋入土了,算一下,生计越来越难以维持——他说起码要九百个脑袋,才够保证他基本的收入。‎ 这还没有算那些一头红发或一头绿发的脑袋。何爹不愿趋时,说年青人要染头发,五颜六色地染下来,狗不像狗,猫不像猫,还算是个人?他不是不会染,是不愿意染。师傅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结果,好些年青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式,就打道去了镇上。‎ 何爹的生意一天天更见冷清。我去找他剪头的时候,在几间房里寻了个遍,才发现他在竹床上睡觉。‎ ‎“今天是初八,估算着你是该来了。”他高兴地打开炉门,乐滋滋地倒一盆热水,大张旗鼓进入第一道程序:洗脸清头。‎ ‎“我这个头是要带到国外去的,你留心一点剃。”我提醒他。‎ ‎“放心,放心!建伢子要到阿联酋去煮饭,不也是要出国?他也是我剃的。”‎ 洗完脸,发现停了电。不过不要紧,他的老式推剪和剃刀都不用电——这又勾起了他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你说,他们到底是人剃头呢,还是电剃头呢?只晓得操一把电剪,一个吹筒,两个月就出了师,就开得店,那也算剃头?更好笑的是,眼下婆娘们也当剃匠,把男人的脑壳盘来拨去,耍球不是耍球,和面不是和面,成何体统?男人的头,女子的腰,只能看,不能挠。这句老话都不记得了么?‎ 我笑他太老腔老板,劝他不必过于固守男女之防。‎ 好吧好吧,就算男人的脑壳不金贵了,可以由婆娘们随便来挠,但理发不用剃刀,像什么话呢?他振振有词地说,剃匠剃匠,关键是剃,是一把刀。剃匠们以前为什么都敬奉关帝爷?就因为关大将军的工夫也是在一把刀上,过五关,斩六将,杀颜良,诛文丑,于万军之阵取上将军头颅如探囊取物。要是剃匠手里没有这把刀,起码一条,光头是刨不出来的,三十六种刀法也派不上用场。‎ 我领教过他的微型青龙偃月。其一是“关公拖刀”: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一刮,刮出顾客麻稣稣的一阵惊悚,让人十分享受。其二是“张飞打鼓”:刀口在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同样让顾客特别舒服。“双龙出水”也是刀法之一,意味着刀片在顾客鼻梁两边轻捷地铲削。“月中偷桃”当然是另一刀法,意味着刀片在顾客眼皮上轻巧地刨刮。至于“哪叱探海”更是不可错过的一绝:刀尖在顾客耳朵窝子里细剔,似有似无,若即若离,不仅净毛除垢,而且让人痒中透爽,整个耳朵顿时清新和开阔,整个面部和身体为之牵动,招来嗖嗖嗖八面来风。气脉贯通和精血涌跃之际,待剃匠从容收刀,受用者一个喷嚏天昏地暗,尽吐五腑六脏之浊气。‎ 何师傅操一杆青龙偃月,阅人间头颅无数,开刀,合刀,清刀,弹刀,均由手腕与两三指头相配合,玩出了一朵令人眼花缭乱的花。一把刀可以旋出任何一个角度,可以对付任何复杂的部位,上下左右无敌不克,横竖内外无坚不摧,有时甚至可以闭着眼睛上阵,无需眼角余光的照看。‎ 一套古典绝活玩下来,他只收三块钱。‎ 尽管廉价,尽管古典,他的顾客还是越来越少。有时候,他成天只能睡觉,一天下来也等不到一个脑袋,只好招手把笑花子那流浪崽叫进门,同他说说话,或者在他头上活活手,提供免费服务。但他还是决不焗油和染发,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 ‎。大概是白天睡多了,他晚上反而睡不着,常常带着笑花子去邻居家看看电视,或者去老朋友那里串门坐人家。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到白居易的“此恨绵绵无绝期”,他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诗作。‎ 三明爹一辈子只有一个发型,就是刨光头,每次都被何师傅刨得灰里透白,白里透青,滑溜溜地毫光四射,因此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虽然不识几个字,三明爹也是他背诗的最好听众。有一段,三明爹好久没送脑袋来了,让何爹算着算着日子,不免起了疑心。他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发现对方久病在床,已经脱了形,奄奄一息。‎ 他含着泪回家,取来了行头,再给对方的脑袋上刨一次,包括使完了他全部的绝活。三明爹半躺着,舒服得长长吁出一口气:“贼娘养的好过呀。兄弟,我这一辈子抓泥捧土,脚吃了亏,手吃了亏,肚子也吃了亏呵。搭伴你,就是脑壳没有吃亏。我这个脑壳,来世…… 还是你的。”‎ 何爹含着泪说:“你放心,放心。”‎ 光头脸上带着笑,慢慢合上了眼皮,像睡过去了。‎ 何爹再一次张飞打鼓:刀口在光亮亮的头皮上一弹,弹出了一串花,由强渐弱,余音袅袅,算是最后一道工序完成。他看见三明爹眼皮轻轻跳了一下。‎ 那一定是人生最后的极乐。‎ ‎7.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第二段中说“好些年轻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式,就打道去了镇上”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现在的年轻人不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而是一味追求时髦、崇洋媚外的不满。‎ B. 何爹是远近闻名的剃匠师傅,可他保守,不愿趋时,随着村里人打工、移居、去世,他的生意日益冷清,生计越来越难维持。‎ C. 文章中间部分极力描写何爹神乎其技的“青龙偃月刀法”。作者用了刮、弹、铲、削、剔等一系列的动词,表现了何爹剃头技艺的精湛,一把剃头刀用得跟关羽耍大刀一样出神入化。‎ D. 小说描绘了何爹在时代风潮的冲击下日益没落的无奈生活,并对何爹固守传统、不求上进的思想进行了有力批判。‎ E. 小说通过一系列的描写,刻画了一个身处时代美发大潮中的人物形象——何爹,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他的坚持。‎ ‎8. 何爹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9. 文章最后详写何爹最后一次给三明爹剃头的情节有何作用?‎ ‎【答案】7. CE 8. ①一些想法有些落后和封闭,但是有着一种坚守和执著。如文中他固守男女之防,不焗油和染发,师傅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等。②剃头技艺精湛娴熟。青龙偃月刀法让人叹服,可以从作者对他的刀法描写中看出。③喜爱古典文化。比如敬奉关帝爷和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的诗作。④为人重情重义。如翻两个岭去看望老友,发现老友病笃,含泪回家取行头为老友最后剃一次头。 ‎ ‎9. ①进一步塑造何爹重情重义的形象和表现他剃头技艺的精湛,表达了对何爹的敬重之情。②多年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现在也离他而去了,表达了对何爹手艺的未的担忧。③将情节推向高潮的同时深化了主题,隐含着对像青龙偃月刀法这样的传统文化精华走向没落的酸楚和忧虑、惋惜之情。‎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 A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现在的年轻人不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而是一味追求时髦、崇洋媚外的不满。”于文无依据。‎ B项,评价何爹“保守”不太准确,在年轻人看来是“保守”;在作者看来是坚守和执着。‎ D项,“并对何爹固守传统、不求上进的思想进行了有力批判。”于文无依据。‎ 故选CE。‎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把握小说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明确人物描写手法——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然后结合文中叙述性的语句,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特点。‎ 本文中,“更好笑的是,眼下婆娘们也当剃匠,把男人的脑壳盘来拨去,耍球不是耍球,和面不是和面,成何体统?男人的头,女子的腰,只能看,不能挠。这句老话都不记得了么?”表现了何爹思想有点落后;“何爹不愿趋时,说年青人要染头发,五颜六色地染下来,狗不像狗,猫不像猫,还算是个人?他不是不会染,是不愿意染。师傅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表现何爹有自己的执着和坚守;第10段和第11段描写何爹剃头技术高超;“剃匠们以前为什么都敬奉关帝爷?就因为关大将军的工夫也是在一把刀上,过五关,斩六将,杀颜良,诛文丑,于万军之阵取上将军头颅如探囊取物”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到白居易的‘此恨绵绵无绝期’,他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诗作”,表现何爹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发现对方久病在床,已经脱了形,奄奄一息”“他含着泪回家,取来了行头,再给对方的脑袋上刨一次,包括使完了他全部的绝活”表现何爹重情重义。‎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重要情节作用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本题探究小说的结尾,可从文中重要情节的角度分析思考,小说情节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情节和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具体作用。二,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关系。一般情节在开头,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或者埋下伏笔;在中间,承上启下;在结尾处,情节上照应前文。三,情节与小说环境之间的关系,突出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四,情节与小说主题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者揭示主旨。解答本题可从情节、人物、主题这三个方面着手分析。学生探究解答时要先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述说理由,理由分析要基于原文内容。‎ 人物形象上:最后几段写何爹发现三明爹好久不来,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他含着泪回家,取来了行头,给三明爹剃头,塑造何爹重情义的形象;“搭伴你,就是脑壳没有吃亏。我这个脑壳,来世……还是你的”“光头脸上带着笑,慢慢合上了眼皮,像睡过去了”从侧面衬托他剃头技艺的精湛。主旨上:三明爹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他的离世意味着何爹的手艺以后也许再无用武之地,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精华走向没落的酸楚和忧虑、惋惜之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郃字孟节,汉中南郑人也。父颉,以儒学称,官至博士。郃袭父业,游太学,通《五经》。善《河》、《洛》风星,外质朴,人莫之识。县召署幕门候吏。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使者二人当到益部,投郃候舍。时,夏夕露坐,郃因仰观,问曰:“二君发京师时,宁知朝廷遣二使邪?”二人默然,惊相视曰:“不闻也。”问何以知之。郃指星示云:“有二使星向益州分野,故知之耳。”‎ 后三年,其使者一人拜汉中太守,郃犹为吏。太守奇其隐德,召署户曹史。时,大将军窦宪纳妻,天下郡国皆有礼庆,郡亦遣使。郃进谏曰:“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礼德,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太守固遣之,郃不能止。‎ 请求自行,许之。郃遂所在留迟,以观其变。行至扶风,而宪就国自杀,支党悉伏其诛。凡交通宪者,皆为免官,唯汉中太守不豫焉。‎ 郃岁中举孝廉,五迁尚书令,又拜太常。元初四年,代袁敞为司空,数陈得失,有忠臣节。在位四年,坐请托事免。‎ 安帝崩,北乡侯立,复为司徒。及北乡侯病郃阴与少府河南陶范步兵校尉赵直谋立顺帝会孙程等事先成故郃功不显明年坐吏民疾病仍有灾异赐策免。将作大匠翟酺上郃“潜图大计,以安社稷”,于是录阴谋之功,封郃涉都侯,辞让不受。年八十余,卒于家。门人上党冯胄独制服,心丧三年,时人异之。‎ ‎(节选自《后汉书.方术列传》)‎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其使者一人拜汉中太守 拜:被授予 B. 唯汉中太守不豫焉 豫:参加 C. 坐请托事免 坐:因为 D. 心丧三年,时人异之 异:认为……不一般 ‎11.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内容,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及北乡侯病/郃阴与少府/河南陶范/步兵校尉赵直谋立/顺帝会孙程等事先成/故郃功不显/明年坐吏民疾病/仍有灾/异赐策免。‎ B. 及北乡侯病/郃阴与少府河南陶范/步兵校尉赵直谋立顺帝/会孙程等事先成/故郃功不显/明年/坐吏民疾病/仍有灾异/赐策免。‎ C. 及北乡侯病/郃阴与少府/河南陶范/步兵校尉赵直谋立顺帝/会孙程等事先成故/郃功不显/明年坐吏民/疾病仍有/灾异赐策免。‎ D. 及北乡侯病/郃阴与少府河南陶范/步兵校尉赵直谋立/顺帝会孙程等事先成故/郃功不显/明年/坐吏民疾病/仍有灾异/赐策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和帝登上皇帝位后,分别派遣使者穿上便服并单独行动,各人到州县,察访采集民间的歌谣,其中有两个使者投宿到了李郃住的房子。‎ B. 朝廷使者出发时并没有通知李郃,但李郃通过天象就知道此事,两位使者感到十分惊讶,完全不相信这一事实。‎ C. 李郃凭他对天象运行的了解,力劝汉中太守不要与大将军窦宪扯上关系,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 D.‎ ‎ 李郃知识渊博,最后当上了司空,他敢于向皇上陈述政治得失,表现了忠臣的节气;最后他还助力皇上,并因此而受到褒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郃袭父业,游太学,通《五经》。善《河》、《洛》风星,外质朴,人莫之识。‎ ‎(2)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太守固遣之,郃不能止。‎ ‎【答案】10. C 11. B 12. B ‎ ‎13. (1)李郃继承父业,游历了太学,通晓《五经》。擅长《河洛》风星占卦之术,他外表质朴,别人都不了解他。‎ ‎(2)希望您忠诚王室,不要与他结交。”太守坚决派人前去,李郃不能阻止。‎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 A项,句意为:当初两位使者当中有一人被拜为汉中太守。拜:被授予。正确。‎ B项,句意为:只有汉中太守不在其中。拜:被授予。正确。‎ C项,句意为:因为请托别人办事而被免官。坐:因……而犯罪。错误。‎ D项,句意为:脱掉丧服后又为老师三年心存哀悼,当时人都认为他不一般。异:认为……不一般。正确。‎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本题中,划线句子的意思是“等到北乡侯病重,李郃暗地与少府河南陶范、步兵校尉赵直商量扶立顺帝,正逢孙程等人的事情先成功,所以李郃的功劳不明显。第二年,因为官员百姓多有疾病,不断有灾难发生,(皇上)赐诏书免去了他的官”。“少府”是官职名,是陶范的官职,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项;“顺帝”是“立”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这类题需要认真阅读文章内容,分析文章思路、手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表达的观点等,仔细分析选项中敏感点,比对原文,辨析正误。 ‎ B项,“完全不相信这一事实”错误,于文无据,原文是“二人默然,惊相视”,并未说是否相信。‎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本题第一句中,“袭”,继承;“通”,通晓;“善”,擅长;“人莫之识”,宾语前置。第二句中,“一心”,忠诚;“交通”,结交;“固”,坚决;“勿与交通”,省略句。‎ ‎【点睛】文言文阅读方法多种多样,现在介绍常见的比较有效的几种。‎ ‎(1)注释研读法.要学会借助注释读懂文言文。有些注释是提示性的,或交代文章出处,或简介作者生平,或提示时间背景,或解释题意、点明主旨;有些注释是诠释性的,对一些实词的本义或引申义、比喻义作交代,对一些虚词的用法作说明。读普及性的文言读物,要养成认真参看注释的习惯。‎ ‎(2)猜读法.有些词或句不易理解,而且注释也没有,一时又找不到详释细译的书,这时需要猜测它的意思。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而或长烟一空”,有的书只注释“而或”为“或者”,“长烟一空”未注,读者先要“猜”“长烟”是什么,认定系指“大片烟雾”或“大片云烟”;至于“一空”,不是“布满整个天空”,而是“完全消散”。这种方法即称“猜读”。‎ ‎(3)片段或全篇抄读法.在通读后,为帮助理解和记忆,可边读、边抄、边思、边记,摘段录句或照录全文,这也是许多人喜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4)注译简析抄读法。这是一种费时较多的读法,看上去比较笨,但实际上极有好处。抄原文;给生字注音;给生词释义;有时还可对词性和用法,以及句式做一些说明;然后翻译一遍。一小节或一段结束,对主要内容作一小结。如此坚持不懈,搞它二三十篇,必有助于提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参考译文:‎ 李郃字孟节,是汉中南郑人。他父亲叫李颉,以儒学著称于世,做官做到了博士。李郃继承父业,游历了太学,通晓《五经》。擅长《河洛》风星占卦之术,他外表质朴,别人都不了解他。县衙召他做幕门候吏。汉和帝登上皇帝位,分别派遣使者,使者都穿便服并单独行动,各人到州县,察访采集民间的歌谣。当两个使者到了益部,他们投宿到了李郃住的房子。这时正是夏天晚上在外乘凉,李郃便仰观天上,问道“:你们两位从京师出发时,知道朝廷派了两位使者吗?”两人默不作声,惊讶地互相对看一下答道“:没有听说过。”并问“:你怎么知道的?”李郃指着星星告诉他们“:有两颗使星奔向益州分野,所以知道这件事。”‎ 过后三年,当初两位使者当中有一人被拜为汉中太守,李郃还在汉中为吏,太守认为李郃有隐德,就召他做了户曹史。当时大将军窦宪娶纳妻子,天下的郡国都送礼庆贺,郡里也派使者前往。李郃进谏道“:窦将军是皇上的姻亲,却不修礼德,反而专擅权力,骄狂恣肆,他危亡的灾祸马上就会来了,希望您一心忠诚王室,不要与他结交。”太守坚决派人前去,李郃不能阻止,就请求自己出发,太守答应了他。李郃于是所在留迟,来观其变化。(李郃)走到了扶风,窦宪(就已经)回到自己的郡国自杀了,他的朋党全都伏法被杀。凡与窦宪有交往的人,都被免官,只有汉中太守不在其中。‎ 李郃岁中被举荐为孝廉,五次提拔,做了尚书令,又被拜官为太常。元初四年,他代替袁敞担任司空,多次陈说政事得失,有忠臣的气节。他在位四年,(最后)因为请托别人办事而被免官。‎ 安帝死后,北乡侯立为皇帝,李郃又担任司徒。等到北乡侯病重,李郃暗地与少府河南陶范、步兵校尉赵直商量扶立顺帝,正逢孙程等人的事情先成功,所以李郃的功劳不明显。第二年,因为官员百姓多有疾病,不断有灾难发生,(皇上)赐诏书免去了他的官。将佐大匠翟铺向皇上奏请李郃“暗中图谋(助立皇上的)大计,来安定国家”。于是(朝廷采录了)他暗中做出的功劳,封李郃为涉都侯,李郃辞让不接受。八十多岁时,死在家中。他的弟子上党人冯胄独自制了丧服,为老师守丧,脱掉丧服后又为老师三年心存哀悼,当时人都认为他不一般。‎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临江仙(1)‎ 李煜 樱桃(2)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注】(1)这首词是李煜于开宝八年初夏所作。开宝七年(974年)十月,宋兵攻金陵,次年十一月城破。(2)樱桃:初夏时结果实,古代有帝王以樱桃献宗庙的传统。‎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蝶翻金粉双飞”一句描绘了一幅粉蝶无知、同翔取乐的画面,这里运用反衬手法,借眼前之景来衬托作者的心境。‎ B. “子规啼月小楼西”一句使用了“子规啼月”的典故,表明作者预感到即将面临亡国破家的境地。‎ C. 本词主要运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情达意,全词语言直白浅显,但作者抒发的情感却深切感人。‎ D. 上片自日到暮写外景,视线由外转内;下片自暮入夜写内景,视线由内向外:视线变化拓宽了诗歌的意境。‎ E. 下片中的“寂寥”承上片而来,一腔心事已跃然纸上,而“望残烟草低迷”则赋予了“寂寥”更具体的内容。‎ ‎15. 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 ‎【答案】14. CD 15. ①悔恨之情。“樱桃落尽春归去”句,写初夏的典型景物以寄危亡之痛。此时,宗庙难保,樱桃难献,伤逝之感良深。以粉蝶无知、回翔取乐反衬并加深悔恨心情。②惆怅之情。“子规”句,加深亡国的预感。“西”字指出宋兵自西而来,国家朝不保夕,“暮烟垂”更形象地表现了这种沉重的惆怅之情。③孤苦之情。入夜后小巷里一片岑寂,人们都纷纷散去,作者凄然欲绝面对烟草低迷,一腔心事虽未直言而出,但孤苦之情已跃然纸上。④凄凉哀怨之情。在作者眼中,曾经媚态十足的美人而今却只见“空持罗带”的愁容。江山如此危殆,美人如此憔悴,怎能不“回首恨依依”?充满了凄凉哀怨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C. 本词主要运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情达意,全词语言直白浅显,但作者抒发的情感却深切感人。“直白浅显”不妥,词作语言形象哀婉。‎ D. 上片自日到暮写外景,视线由外转内;下片自暮入夜写内景,视线由内向外:视线变化拓宽了诗歌的意境。上片、下片的描写顺序都是由外向内。‎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情感主旨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分析作答,①悔恨之情。“樱桃落尽春归去”句,写初夏的典型景物以寄危亡之痛。此时,宗庙难保,樱桃难献,伤逝之感良深。以粉蝶无知、回翔取乐反衬并加深悔恨心情。②惆怅之情。“子规”句,加深亡国的预感。“西”字指出宋兵自西而来,国家朝不保夕,“暮烟垂”更形象地表现了这种沉重的惆怅之情。③孤苦之情。入夜后小巷里一片岑寂,人们都纷纷散去,作者凄然欲绝面对烟草低迷,一腔心事虽未直言而出,但孤苦之情已跃然纸上。④凄凉哀怨之情。在作者眼中,曾经媚态十足的美人而今却只见“空持罗带”的愁容。江山如此危殆,美人如此憔悴,怎能不“回首恨依依”?充满了凄凉哀怨之情。‎ 古诗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桃花源记》中“___,___。”写出了乡间小路纵横,鸡鸣犬吠处处可闻的乡间景象。‎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仅用“ ____”一句就勾勒除了一个儒将周瑜的形象。‎ ‎(3)《琵琶行》中,通过”善才“和”秋娘“来进行对比描写,写出了琵琶女琴技高超且容貌极美的是“____,____。”‎ ‎【答案】 (1). 阡陌交通 (2). 鸡犬相闻 (3). 羽扇纶巾 (4). 曲罢曾教善才服 (5). 妆成每被秋娘妒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情境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情境默写成为近几年高考默写的一种新方式,考生要注意在平时背诵文章时注意理解文章的大意。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阡陌”“纶”“妆”“妒”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但性格懦弱、谨小慎微,做起事来总是故步自封,从来不敢越雷池一步。‎ ‎②索尼和三星电子的热卖机型和价格差优势,导致日本国内市场的“羹”越分越小,手机市场的再规划也迫在眉睫。‎ ‎③90后的思想和理念与老一辈有很大的不同,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有着不同于前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虽然不乏批评之声,但也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④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想通过借子弹给韩国维和部队,来突破“武器出口”三原则的限制,其危言危行必然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警惕。‎ ‎⑤很多人羡慕他的口若悬河,但他的丈人却因此瞧不起他,他为此十分苦恼。‎ ‎⑥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我国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多发,各种思想和言论难免鱼龙混杂,我们一定要擦亮双眼。‎ A. ②④⑥ B. ①③⑤ C. ②③⑤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 ‎①故步自封:故:旧;故步:旧时行步之法,引伸为旧法;封: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贬义。而根据“不敢越雷池一步”可知,侧重点是“规”。应该用“墨守成规”。②迫在眉睫:形容事情已到眼前,情势十分紧迫。使用正确。③标新立异:标:提出,写明;异:不同的,特别的。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众不同。使用正确。④危言危行: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褒贬不当。⑤口若悬河:若:好像;悬河:激流倾泻。讲起话来滔滔不绝,像瀑布不停地奔流倾泻。形容能说会辨,说起来没个完。使用正确。⑥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 贬义。题干说“种思想和言论”混杂,不能用只限用于人的“鱼龙混杂”,应用可以形容事物的“泥沙俱下”。①④⑥错误,排除ABD项。‎ 故选C。‎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作为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又是世界多极化进程中两支重要力量,中国和印度能否处理好彼此间的关系,关乎两国的快速发展。‎ B. 只有当促进艺术电影繁荣成为社会共识,从源头的创作到末端的受众方的各环节都得到强有力的支持,艺术电影才能真正实现飞跃。‎ C. 智能运动手环为用户利用智能技术提供人性化的便捷服务,并且根据消费者的生活习惯、操作习惯来满足其功能诉求和心理需求。‎ D. 虽然有些城市已经开启跨境电子商务试点,但是其发展依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跨境电子商务要实现发展,重在打破制度壁垒是关键。‎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 ‎ A项,搭配不当,“中国和印度能否处理好彼此间的关系,关乎两国的快速发展”两面对一面。‎ C项,语序不当,“为用户”移到“提供”的前面。‎ D项,结构混乱,“重在打破制度壁垒是关键”改为“重在打破制度壁垒”或“打破制度壁垒是关键”。‎ 故选B。‎ ‎19.填入下列一段文字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文明与野蛮》从人最日常的吃饭穿衣说到弹琴写字,从中亚土人一分钟捉89个虱子说到法国国王坐在马桶上见客,从马赛伊人拿太太敬客说到巴黎医院里活人和死人睡一张床, ① 上下古今,无一不谈,又无谈不妙。但本书带给人的 ② 有趣而已,读者 ③ 能由此认识到“所谓文明人 ④ 很野蛮,而所谓野蛮人 ⑤ 倒很文明;认识到文明不是哪一个或哪几个民族的功劳,而是许多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创造的;认识到文化的宝贵遗产里掺杂了许多渣滓,要 ⑥ 提高警惕”。‎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 不仅 而且 有时 有时 处处 B. 可谓 不只是 还 有时 有时 时时 C. 那是 不只是 还 经常 有时 时刻 D. 真是 不仅 而且 有时 经常 /‎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把握关联词语的搭配使用,再运用排除法进行选择。第①处是对上文的总结,四项皆可。②③处应用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但用“不仅……而且”不通顺,语段中说的是“本书带给人的不只是有趣而已”,“读者还能……”,这就排除A、D两项。第④处想说的是文明人有时也很野蛮,第⑤处是说野蛮人有时很文明,这就排除C项。故选B项。解答关联词语,首先要准确掌握各类关联词语的作用。同一个句子,运用不同的关联词语,作用就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一样。然后准确把握关联词语的固定搭配,有些关联词语是要求配对使用的,不可随意改换。同时要特别要注意的是关联词语的位置不能放错。‎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一尊雕像和一把尺子,代表相同的事物, ①__________答案是“法”。雕像是西方人熟知的正义女神,她一手提天平,②_______;一手持剑,代表制裁力。③__________,如《管子》中说:“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中国人习惯将法律比作尺子等度量工具。雕像与尺子的形象恰好说明,中国与西方国家对法律的不同认知。西方人视法律为公平、正义的化身;而中国人多数习惯将法律作为工具理解。‎ ‎【答案】 (1). 这个事物是什么呢? (2). 代表公平正义 (3). 尺子是中国人心中的法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要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第①空,根据空前与空后的表述,应该是一问句,“这个事物是什么?”之类的句子。第②空,与后文“一手持剑,代表制裁力”是并列关系,所以应填天平代表什么,天平应代表“公平正义”等。第③空,结合前句“雕像是西方人熟知的正义女神”和空后有关尺子的阐释,应填“尺子是中国人心目中的法律”之类的内容。答题时要注意标点符号的提示,大意对即可。‎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题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1.下图O2O(即Online To ‎ Offline)商业模式图,请根据图表信息,概述O2O这一模式。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 ‎【答案】示例:O2O模式是实体门店将服务、打折等信息提供到网络平台,消费者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挑选并下单,之后凭借平台给出的订单凭证到实体门店提取商品或享受服务的一种商业模式。‎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先读懂图标的意思。题干是O2O(即Online To Offline)商业模式图,所以作句子的主干,即“实体门店”通过怎样的形式走向“网络平台”的,又通过怎样的形式走向“消费者”的,又通过怎样的形式走向“实体门店”的。方式即是表向上的文字加入其中,通顺一下即可。‎ 表文解题方法:第一、整体认读图表内容。关注图标题目、表头,把握图表大主题或方向。图表式的要兼顾图表的各个要素(比较对象、比较角度、项目、各种数据及其变化特点),坐标曲线图要抓住曲线变化的规律,柱状、饼式图要抓住各要素的比例分配及变化情况,生产流程图要抓住事理的时空、先后逻辑顺序等。第二、归纳认读结果,注意:①重视数据变化。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项问题,这可能正是图标的关键处,也是得到观点的源头。②注意图表细节。图表下“注”等细节起提示作用。③把握考题要求。根据考题要求进行回答,才能有的放矢;考题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比较题目要求和图标信息,就可准确回答问题。④简要归纳概括。解答前,正确分析图表中所列内容的相互联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分析出有关材料的内在联系,再按题目要求(句式、字数) 归纳概括,就符合简答要求了。而该题中考核以主观题出现。‎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四、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 ‎ 故宫博物院在建院90周年之际,面向大众推出18个展览,产生巨大的轰动效应。许多观众需要排3到6个小时的队,才能入内看到一幅名画。有网友称这对中国古典丈化的普及有好处。但也有网友认为,故宫这样的文化殿堂需要设置门槛,这样才能让懂故宫的人支感受他,而不是让故宫成为更多没有文化品位的游客在朋友圈炫耀的资本……‎ ‎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传统文化不再哭泣 在现代人的生活中,端午节只是为了吃一次粽子,中秋节似乎只是为了吃一块月饼,春节似 乎只是一个长长的假期,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已荡然无存了,有谁会去关注曾经屈原留给我们的感动,有谁会在房前插一枝艾草,喝一碗雄黄酒;中秋时节有有谁去关注那轮孤独的圆月,似乎月亮的光辉都被明亮的烟火夺走;春节期间,有能有多少人记得许多美好的习俗,而现在本是祝福与希望象征的"压岁钱"却被有浓厚金钱味"红包"取代,许许多多人都说:过年没年味了这些都是我们十分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它们现在都没人冷落成这个样子,其他传统文化的处境更是不堪设想唉!我听见传统文化在哭泣,这哭泣声中有失望,有无奈,还有的是对我们的期望 当听到韩国人成功的将端午节申请他们的文化遗产时,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都震惊了,在震惊的同时,我们感到更多的是疑惑,好好的端午节,我们的传统节日,怎么就成了他邦异族文化遗产?我们于是开始反思,我们何时认真的对待过传统文化,只有在别人将我们的文化遗产抢走,我们正在失去的时候,我们还猛然的省悟,自己做的真的是不够呢!‎ 面对这愈来愈多的传统文化消失的现象,我们想到了保护,正如最近才颁发的新的节假日条例,将清明,端午货物中秋等传统节日列入其中,以后,在这些节日里就会有一天的假期,我只希望保护能起到效果,而不是传统节日变成了纯粹的假期 在我看来,保护不是挽救我们传统文化的根本办法,而更在于发展在于人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只有发展了才更有生命力,只有发展了才能长久不衰但是发展是合理的发展,如果是盲目的随心所欲的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我想着只能加速他的灭亡!传统文化不会因为个人的保护和发展而繁荣,他需要的是大家的力量,是社会的力量,众人的保护和发展才能给传统文化注入更多的生命力!‎ 多么希望传统文化不会再哭泣,而是在于现代文化的碰撞中微笑前进!‎ 真的希望在端午节的时候,我们能再一次聆听屈原的心声,感受精神的力量,传承美好古老的又在发展的习俗!真的希望中秋时分,家人团聚,天下共赏一轮圆月,体味浓浓的亲情!真的希望过年的时候,锣鼓敲起来,人们动起来真正感受除旧迎新的喜悦??我还希望着……‎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从故宫的角度,让文化走出深闺,亲近草根,为人们的文化需求提供了交流平台,而且各种珍贵藏品也满足人们对于高端文化的需求,人们在鉴赏文物的同时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也可以反思历史,更重要的是在与珍贵藏品接触的过程中,增强了人们对于国家历史、文明的了解,使得我们内心的文化软实力得到提升。为故宫的做法点赞,同时与社会上藏而不露,藏而谋利的现象对比,谈文化普及的意义。‎ 从游客的角度:与高端文化亲近,反映出了新时期下人们对于文化追求的平等,满足了人们对于历史文化艺术了解的渴望。参观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个人修养不是炫耀看过名画。由此联想到有游客到景点什么也不看,只在巨大景区宣传画 前拍照就离开,有人只高价收购艺术品却不懂欣赏,有人会背几首诗就会作诗,有人??最终要落实在对文化的态度上,如何更好地普及古典文化上。‎ 从文化普及与设置门槛角度:百家讲坛与大学课堂、文艺下乡与歌剧院的高票价,大学扩招与精英教育,广场舞与个人音乐会??‎ 从发散思维的角度:往人生层面提升,参观画展是为了提升个人修养,不是为了炫耀。要在欣赏文物文化魅力的同时,领略文物背后的文化含义。‎ 往社会层面提升,旅游景点的高门票与真正的好景致无人欣赏,高档会所与文化广场。‎ 往文化层面提升,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做真正的精神贵族。文化追求的平等,电视剧又多又滥就是因为门槛太低。‎ 往哲理层面提升,普及之后自然抬高门槛,有门槛是为了更好的普及,大众化还是贵族化,普及也须有门槛的约束,门槛降低普及就会加速,门槛降低意味文化的衰落。‎ 往思维层面提升,普及的正确方法是什么?什么门槛是必要的。是不是没门槛就好?没门槛好在哪里?有门槛好在哪里?‎ ‎【立意参考】1. 让文化回归圣洁 ‎2. 让文化更接地气 ‎3. 经典文化需要复活 ‎4. 文化清泉应当流向何方 ‎5. 经典文化的突围 ‎6. 大众化还是贵族化 ‎7. 做真正的精神贵族 ‎8. 普及是追求的平等 ‎9. 有门槛才能更好地普及 ‎10. 普及也要有门槛 ‎11. 门槛降低,普及加速 ‎12. 放在故宫展出就是门槛 ‎13. 高档会所与小吃文化 ‎14. 领略还是拍照 ‎15. 当阳春白雪成为下里巴人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技巧点拨】1. 这则材料的中心话题是古典文化的“普及与门槛”。必须点到的“点”有:文化、普及、门槛、精神炫富,扣住这四个点来写都不算偏题。‎ ‎2. “面向大众推出18个展览,产生巨大的轰动效应。许多观众需要排到3到6个小时的队,才能入内看到一幅名画。”文化普及带来了巨大效应,也说明文化只有大众化才能发挥它本身的价值。‎ ‎3. “有网友认为,故宫这样的文化殿堂需要设置门槛,这样才能让懂故宫的人支感受他”。认为文化遗产应当贵族化,让懂的人把玩,才能产生心灵共鸣。‎ ‎4. “参观名画成为没有文化品位的游客在朋友圈炫耀的资本。”这确实存在,文化炫耀本身是文化贫乏,但也不是坏事,也起着文化普及的作用。‎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