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00 KB
  • 2021-06-02 发布

【语文】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校测(一)试题(解析版)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校测(一)‎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费孝通早年在《乡土中国》一书中针对中国乡村结构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即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为中心,在其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的大小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差序格局具有大传统和小传统的双重属性:前者以克己主义为内核,表达儒家道德理想;后者以自我主义为内核,践行在绝大多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克己主义的道德理想和自我主义的道德实践,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大小传统。‎ 费孝通提出差序格局的旨趣,与其说是刻画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解释中国人的行动逻辑;毋宁在于以现代西方为他者,映照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呈现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性之间的深刻紧张。费孝通理性意识到,西力东侵、西学东渐的世界大势决定了中国再也不可能独立于现代化洪流之外,然而中国的社会转型既不是西方社会制度的直接转渡,也不仅是传统的平衡受到了干扰而已。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决定了社会变迁决非一个彻底告别传统、辞旧迎新的过程,而是一个建立在社会自身演化的内在逻辑之上的过程,一个传统与现代相互角力和冲突的过程。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在相容相克中蕴育出深刻的张力,这种张力决定了中国社会转型既不可能通过移植西方社会制度来完成,也不可能内生出独立的动力机制。‎ 费孝通终其一生都在探究和追问一个根本问题,即在中国现代转型过程中怎样找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接榫之处和契洽之点,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保持富有张力的平衡。正是由于这一问题意识,费孝通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既没有沦为激进主义,也没有滑向保守主义,而是在探究中国文化的二重性中表达他对充满曲折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切忧思。‎ 近代以来,无论是戊戌年间的维新主义者,抑或五四时代的自由主又者,均将中国的文化传统视为“现代化”的最大敌人。在思想上选择了“往而不返”的激进倾向,且一波比一波更烈。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假设,即只有破除一分“传统”,才能获得一分“现代化”。在百余年的反传统和现代化过程中,大传统意义上的差序格局遭到工具理性的解构,而小传统意义上的差序格局在权力与资本的共谋机制中被不断地再生产。小传统意义上的差序格局深深地嵌入到中国现代性之中。并成为中国现代性的萌发、生成和扩展的资源、规则和逻辑。大传统与小传统间张力的消弭,在为现代性的生成和扩展开拓空间的同时,也很大程度地刺激了社会成员的工具理性和自我主义的扩张。个体道德性处于快速衰退的态势,社会秩序也遭遇极大的危机。‎ 目睹这一情势。“志在富民"的费孝通到了晚年,谈的最多的不再是“富民”问题,而是“富了之后怎么办”的问题。在他看来,前者是“生态”问题,而后者则是“心态”问题。说到底,"心态”问题是人与人之间道义关系的问题,是利害关系失去道德约束而衍生出来的问题。费孝通认为,道义秩序的重建和“心态”问题的解决只能从儒家文化中寻找精神资源。这一认识,既来自费孝通对西方文明弊病的深刻洞察,也源于他近一个世纪的现代性体验。费孝通晚年力倡文化自觉,希望在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之间保持富有张力的平衡,而不是走向西化或复旧。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思想正是其文化自觉的生动实践。‎ ‎(摘编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二重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费孝通认为中国乡村以每个家庭为中心,依其势力划出大小不同的圈子。‎ B.差序格局能映照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也有助于解释中国人的行动逻辑。‎ C.儒家道德理想和日常道德实践蕴育而生的张力,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D.中国文化大小传统百余年来的不均衡发展,给社会秩序带来巨大的冲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紧扣题意,首先诠释差序格局的概念,然后分析其双重属性的具体内涵。‎ B.第二段立足世界大势和中国文化特性,指出中国社会转型的必然性和复杂性。‎ C.第四段以差序格局被解构为依据,批判近现代激进倾向,体现以史为鉴的思想。‎ D.末段从费孝通角度指出,要解决“心态”问题,应将儒家文化作为唯一精神资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差序格局概念可用于研究中国乡村结构,也可用于分析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 B.中国现代转型难以找到传统与现化的接榫之处,是因为其过程曲折艰巨和复杂。‎ C.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工具理性和自我主义扩张的积极意义,在于实现了“富民”目标。‎ D.费孝通的文化自觉与自身现代性体验有关,《乡土中国》是他力倡文化自觉的体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 材料一:‎ 如何利用移动设备更好地辅助学习是当前教育领域广泛关注的话题,而对于移动学习是否真正能够促进学习绩效,不少研究者对此进行了各种类型的研究。‎ 研究者利用RFID和PDA在地理实验室内观察岩石并开展探究性学习,结果表明基于移动设备的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绩效和探究能力。研究者发现,利用移动设备支持协作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互动行为频率和交互质量,而且能够显著提升学习绩效。在基于iPad的博物馆实地探访活动中,实验组学生在博物馆中进行移动学习,而对照组学生在课堂中采用传统的多媒体教学进行学习,结果表明在场馆中开展移动学习对学生的学习绩效、学习兴趣具有积极影响,并且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本土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有研究者采用移动学习策略引导五年级的小学生在田野中学习本土文化,实验班的学生通过PDA学习本土文化,而控制班采用传统方式即教师的引导来学习本土文化,结果发现实验班学生的学习绩效反而比控制班学生低。‎ 在历史博物馆中利用移动设备辅助学习的实验研究中,研究人员把知识水平相当的62名学生随机分配到使用平板电脑(嵌入电子学习单)、使用纸质学习单、自由参观(既不使用平板电脑也不使用纸质学习单)三个小组中,结果显示三个小组的学习绩效并没有显著性差异。‎ ‎(摘编自郑兰琴《移动学习能促进学习绩效吗?》)‎ 材料二:‎ 学生每日线上学习课程数情况图(《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材料三:‎ 在线教育需要家庭提供规范性、规训式教学场景。在家学习,学生周边缺乏教师的督促和同学之间有意无意的互相监督。此时,无论是电脑、手机里的游戏,还是收藏夹里的电视剧甚至是微信群里的各种轰炸消息,都会成为他们高效学习路上的挡路虎。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学生了解和掌握道德规则和行为准则的主要场所,家庭教育只是作为一种“隐性补贴”存在。当网络授课成为主导模式时,家庭从“次要习得空间”成为最重要的教育空间,完成社会化的重担就落在了家庭教育上。不少学生家长缺乏相应的理论基础和教育意识,无法将学生成功地引入教学情境中。‎ 与传统面对面授课相比,在线教学的知识呈现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借助连麦互动、屏幕书写等方式,已经可以实现实时音频互动。但是,在网络授课中,由于师生经常要关注技术操作问题,使得干扰因素变多,认知负荷加重,影响深入、认真的思考和学习。‎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20年2月7日)‎ 材料四:‎ 有研究者认为,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脑科学研究也告诉我们,在人类接受学校教育阶段,离不开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在教学中,情绪促进认知,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是学习最重要的内容,而线上教学即使有师生之间的互动,但这种单向的互动和大家在一个紧密的时空全方位交流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在信息技术进军中小学教育的过程中,技术在一定范围的滥用已经引起了人们的警惕,在一些学校,老师们将学生的考试分数、每个孩子做题时间都进行统计排序,这种只看数据而没有看到活生生的人的做法因失去了育人的意义而遭到非议,这也给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增加了现实的阻力。‎ ‎(摘编自《疫情之下,网络之上,在线教学的挑战究竟是什么?》,‎ ‎《网经社》2020年03月10日)‎ ‎4.下列表述不能直接说明“移动学习是否真正能够促进学习绩效”的一项是( )(3分)‎ A.利用RFID和PDA在地理实验室内观察岩石并开展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绩效和探究能力.‎ B.在基于iPad的博物馆实地探访活动中,实验组学生进行移动学习,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方式。‎ C.采用移动学习策略引导五年级的小学生在田野中学习本土文化,实验班学生的学习绩效反而比控制班学生低。‎ D.在历史博物馆中利用移动设备辅助学习的实验研究,发现知识水平相当的三个小组的学习绩效没有显著差异。‎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研究显示,利用移动设备作为辅助学习手段,有的能够促进学习绩效,有的学习绩效反而更低,而有的则没有显著性差异。‎ B.根据学生线上学习课程数可知,每日开设5课时的比例最高,而课时越多则比例越少,与此相似的是课时越少比例也越少。‎ C.家庭在传统教学中是学生的“次要习得空间”,网络授课成为主导模式后则变为最重要的教育空间并担负起完成社会化的重担。‎ D.信息技术的应用,方便了对学生考试分数和做题时间进行统计排序,这种做法不仅遭到了非议,也阻碍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 ‎6.与传统授课相比,在线教学主要需要关注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稻草爷 宗晴 稻草爷种了两亩稻田。秋收时,有外地的收割机开进村,稻草爷却肩扛搭斗到田间,采取原始的手工方式打谷。‎ 村民们不解。两亩田,收割机来回溜几圈就完事,只需把一袋一袋的稻谷运回院坝晾晒就行了,多快呀。‎ 有人替稻草爷算了笔细账:若请人打谷,除去人工费、生活费、烟酒钱,还有稻草爷种地的活路钱、肥料款,那粮食跟直接掏钱买还有啥区别?‎ 谁知稻草爷打谷不请人,他自己割自己打。人们懂了,稻草爷是算过细账来的,不会轻易把钱拿出去。‎ 庄稼人秋收抢时间,以前还没收割机的时候,天不亮就出门割谷了。稻草爷打谷,与众不同。他要等到太阳出来,把露水照干了,才挑着箩筐慢悠悠地来到田间,抽出镰刀,弯腰刷刷地割一气谷,见密匝匝地摆了一大片了,把镰刀往泥土上一插,捧起稻把子来到搭斗边,双手向上高高一扬,使劲甩下,随着咚的一声闷响,稻穗碰在打谷架上,谷粒脱落,簌簌地掉进搭斗。‎ 稻草爷将稻草竖靠在搭斗耳朵边,凑齐五把,用几根稻草捆绑,绾一个套,轻轻一拉,噗地抛出去,一个稻草人便直挺挺地站在稻田里了。‎ 秋阳高照,天空像一只倒扣着的铁锅,烧得发烫。田间暑气弥漫,稻草爷如置身蒸笼中,挥汗如雨。搭斗渐渐有些沉了,稻草爷拉起来吃力,用撮箕将稻谷装入箩筐,接着又躬身割谷。如此停停歇歇,一天下来,稻草爷的稻田只露出一个小小的窟窿。‎ 村里人都知道,稻草爷不缺吃穿,儿女们有出息,把他接到城里一住就是好多年,村民们差点都快把他忘掉了。‎ 但不知何故,今年开春后,稻草爷独自一人留在了老家,还种了两亩稻田。稻草爷说,叶落归根,乡下空气好,自己种点绿色食物不施药,吃着放心。‎ 短短几天,一望无际的稻田里留下稻茬,收割机绞碎的稻草乱七八糟地躺在稻田里,烈日一照,显得干燥枯黄。村民们打燃打火机,秋风中,随着咝咝的声响,火势蔓延,稻草顷刻化为灰烬。‎ 稻草爷望着被烧掉的稻草,叹了一口气。‎ 秋收的脚步渐行渐远。五天后,稻草爷的稻谷终于收完了,两排稻草整整齐齐,像是列着队,等他检阅。趁天气晴好,稻草爷忙着翻晒稻草。一个一个的稻草人被他提起头,另一只手掌一摊,稻草撒开,以“四平八稳”的姿势站稳,然后就交给太阳去验收了。‎ 村民们更加迷惑。哼哼,你说稻草有啥用?你说现在稻草还有啥用!‎ 有人屈指数来——‎ 其一,以前稻草可以喂牛,是牛冬天的上好草料。现在家家户户都配备了犁田机,耕牛基本上过时了,你看哪里还有一条牛?收起稻草干啥?‎ 其二,以前稻草可以做柴火,用来煮饭。如今烧天然气,既方便又实惠还环保。还要这稻草干啥?‎ 其三,……‎ 稻草爷不与人理论,扛了根竹竿去挑稻草。稻草爷体力不比当年了,每次只挑十二个,晃悠悠地挑回院坝边堆着。稻草爷挑稻草也要等到太阳出来的时候,说没露水的稻草才不会霉烂。‎ 稻草爷把稻草全部挑回来后,就开始码草垛,请人递草,他亲自码。稻草爷用一些稻草捆铺一个圆盘,他站在中间,稻草从四面八方递上去,一层一层地铺,每个稻草都有一束被反剪转来,交叉压在稻草爷脚下。稻草爷一边铺一边踩,尽量把稻草踩得服服帖帖。稻草干酥酥的,光滑无比,草垛像装了弹簧,不停地晃动,稍不注意就会倾斜或者翻倒。稻草爷的身子跟着晃动……但稻草爷毕竟是这方面的老把式,稻草垛渐渐向四周扩充,最后形成坛子状。‎ 尽管稻草爷穿了长衣长裤,他的身上还是被稻草刺起了一条条的红血印,奇痒无比,被抠破皮后溃烂,起了一块块的瘢痕,比癞蛤蟆还难看。稻草爷不恼,稻草爷看着草垛笑。‎ 入冬时,该收黄豆了,村民们正愁找不到绳子捆,看见稻草爷的草垛,猛然想起稻草这毫不起眼的东西,是捆黄豆梗的最佳材料。他们说,稻草爷,把你家的稻草扯幾根,我们的全被收割机轧坏了。‎ 稻草爷乐呵呵地点头,说,没事,你们用得着,尽管扯去。‎ 有人拔了菜苗,挑到小街上去卖,扯稻草爷的稻草捆绑。稻草爷挥挥手,扯吧,扯吧,自己动手。‎ 小街上有几家开饭馆的老板闻讯赶来,要买稻草爷的稻草。他们说,跑了许多地方都不见这玩意儿了,发煤炭灶没它还真不行。稻草爷说,送几捆可以,给钱往别处去。‎ 数九天,村民们普遍宰杀年猪,用稻草爷的稻草搓草绳,他们说稻草爷的稻草黄灿灿的,很柔韧,捆猪下水最好。附近有几个女人焐臭豆腐,也选稻草爷的稻草遮盖……曾经被人遗忘的稻草,居然有了诸多用处。‎ 草垛像一个年迈的老头,慢慢枯瘦下去,稻草爷却眯着眼笑。仿佛,他又看见去年那个比他年龄还大的老哥子,站在他家门前买稻草的情景,说睡不惯床垫,木板床下面铺稻草睡觉最热乎。当他无可奈何地转身离去时,稻草爷记下了他那失望的眼神。‎ 稻草爷天天守在门前,向很远的地方望去,他焦急地期待着那个老哥子再次出现。‎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稻草爷打谷时,作者用了“慢悠悠”“刷刷地”“密匝匝”“簌簌地”等一系列叠词,既具音韵之美,也表现了稻草爷劳作从容与娴熟。‎ B.村民们认定“稻草无用”,但入冬之后,“无用”的稻草却被广泛使用,从“无用”到“大用”,作者以此来揭示村民们的无知和浅薄。‎ C.作者两次提到稻草爷劳作要“等到太阳出来”,说明稻草爷尊重自然规律,有丰富的农作经验,并且勤劳、吃苦,不惧农事条件艰苦。‎ D.稻草爷用手工方式打谷、收割后收集稻草等作法,在村民们眼中显得格格不入,作者借此表达了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变化的思考。‎ ‎8.场景是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往往有助于实现创作意图。试分析本文稻草爷“割稻草”“码草垛”等劳动场景的功能。(6分)‎ ‎9.小说以一个开放式结尾收束,从文本情理逻辑来看,你认为“老哥子”最终会出现吗?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 ‎【甲】羽,字鸿渐,不知所生。初,竟陵禅师智积得婴儿于水滨,作弟子育。幼时,得张衡《南都赋》,不能读,危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师拘之,令剃草莽。当其记文字懵懵若有遗过日不作主者鞭之羽因叹曰岁月往矣奈何不知书 呜咽不自胜。既长,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始为姓名。又耻削发,因亡去,匿为优,作诙谐数千言。天宝间,署羽伶师,无何,亦遁去。古 语云洁其行而秽其迹者,其羽之谓乎?‎ 上元初,结庐苕溪上,闭门读书。或交游名僧高士,谈宴终日; 貌寝,口吃而辩。闻人善,若在己。与人期,虽阻于虎狼不避也。扁舟往来山寺,击林木,弄流水。或行旷野中,诵诗,裴回至月黑,兴尽恸哭而返。‎ 羽嗜茶,造妙理,著《茶经》三卷,言茶之原之法之具,时号茶仙,天下益知饮茶矣。鬻茶家因羽形为瓷陶,神祀之。人买茶与器之足多者,赠一鸿渐。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喜茶,知羽,召之。羽野服挈具而入。茶毕,命奴子与钱。羽羞之,更著《毁茶论》。‎ ‎【乙】夫茶,始为“荼”,其属槚、蔎、茗、荈杂糅,囊括实繁。至陆羽公,始独简南国嘉木之曰茶者论之,崇其康药之效,净化之用,怡养之功,和平之德,专其名而定其义,著《茶经》,备述一源、二具、三造、四器、五煮、六饮、七事、八出、九略,且图谱之。书同形,事同旨,民皆曰茶,凡浙闽湘鄂滇黔所辖尤兴焉,于是茶道流布而茶艺张扬也。由是,以茶为生者众。今之书“茶”者,呈“人在草木”之形,草木之芽醒于春,如诗如画,人处焉,繁忙其事,亦静亦动,天合为一,寓大意于新绿,采秀色而可餐,妙不胜言也。由是观之,创此自然之道,文明之说,费倡广光大之心血,居未可磨灭之功者,非茶圣莫属也!‎ 史载茶圣陆公,婴而见弃江干,瑟瑟就毙。时群雁为栖,翼覆之,长鸣若晓人者。智积方丈闻而拾之,腹诸寺,日哺以米浆、面糊、茶汤之饮,竟活。又占《易》,得彖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乃使姓陆,名羽,字鸿渐也。赞曰:“本乃凡贱,实为天骄;胎胞所生,竟同仙降。一羽之轻,百姓珍重;一叶之微,万寿其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当其记文字/懵懵若有遗/过日不作/主者鞭之/羽因叹曰/岁月往矣/奈何不知书 B. 当其记文字/懵懵若有遗/过日不作/主者鞭之羽/因叹曰/岁月往矣/奈何不知书 C. 当其记文字/懵懵若有遗过/日不作/主者鞭之/羽因叹曰/岁月往矣/奈何不知书 D. 当其记文字/懵懵若有遗/过日不作/主者鞭之/羽因叹曰/岁月往矣奈何/不知书 ‎11.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文段甲侧重于写陆羽的生平事迹和个性;文段乙则侧重于写他在事业上的主要贡献。‎ B.甲乙两段文字对陆羽姓名出处的表述大体一致,但对具体命名人的表述有所不同。‎ C.陆羽耻于削发,又不愿接受伶师一职,故几次逃离,最终专于读书、交流与著述。‎ D.陆羽孤傲,陪饮李季卿,不仅没有接受李的赏钱,还写了《毁茶论》来宣泄不快。‎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古语云洁其行而秽其迹者,其羽之谓乎?‎ ‎②鬻茶家因羽形为瓷陶,神祀之。‎ ‎13.请根据甲、乙两则文字,概述陆羽为什么会被奉为“茶仙”或“茶圣”。(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 羌村三首(其一)(节选)①‎ 杜甫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渔翁(节选)‎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②一声山水绿。‎ ‎14.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杜诗描写了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归客不远千里赶回家,却遭遇妻子责怪的微妙场景,用语直白而深情。‎ B.杜诗“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这两句是上两句的说明,“偶然”二字含有极丰富的内容和无限的感慨。‎ C.柳诗的一二句描写了从夜到拂晓的景象。渔翁是这两句中最引人注目的形象,他夜宿山边,晨起汲水燃竹。‎ D.柳诗就像一幅飘逸的风情画,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境界奇妙动人。‎ ‎15.苏东坡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柳诗中“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与杜诗中“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都体现了“反常”,请比较分析二者的“反常”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在具体列举了种种凭借外物获得益处的现象之后,用“ ,‎ ‎ ”两句进行了总结。‎ ‎(2)陆游《游山西村》中的“ , ”两句展现了山村中热闹的景象和淳朴的民风。‎ ‎(3)庄子在《逍遥游》中三次对鲲鹏进行描写,开篇第一次描述鹏的脊背时,是“ ”,第三次引用在商汤与棘的对话描述鹏的脊背时,则是“ ”,这些在细节上相互补充,使鲲鹏形象更为充盈、饱满、神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 ‎  逛山的味道实在比游湖好。瑞士的湖水一例是淡蓝的,真正平得像镜子一样。太阳照着的时候,那水在微风里摇晃着,宛然是西方小姑娘的眼。若遇着阴天或者下小雨,湖上迷迷蒙蒙的,水天混在一块儿,人如在睡里梦里。也有风大的时候,那时水上便      起粼粼的细纹,有点像颦眉的西子。可是这些变幻的光景在岸上或山上才能整个儿看见,在湖里倒不能领略许多。          ‎ 轮船走得究竟慢些,常觉得看来看去还是湖,不免也腻味。逛山就不同,一会儿看见湖,一会儿不看见;本来湖在左边,不知怎么一转弯,忽然挪到右边了。湖上固然可以看山,山上还可看山,阿尔卑斯有的是重峦叠嶂,怎么看也不会穷。山上不但可以看山,还可以看谷;(        )。看风景能够流连低徊固然高雅,但         地过去,新境界层出不穷,也         不淋漓痛快;坐火车追山便是这个办法。‎ 17.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全都正确的一项( )(3分)‎ A. 通感 比喻 排比 拟人 B. 通感 比喻 夸张 拟人 C. 通感 比喻 对比 拟人 D. 通感 比喻 对比 借代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皱    况且    目不暇接    未尝 ‎ B.荡    况且    应接不暇    未尝 C.皱    尚且    目不暇接    何尝 ‎ D.荡    尚且    应接不暇    何尝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山肚里、山脚下的稀稀疏疏错错落落的房舍里仿佛有鸡鸣犬吠的声音 B.稀稀疏疏错错落落的房舍,仿佛有鸡鸣犬吠的声音,在山肚里,在山脚下 C.仿佛有鸡鸣犬吠的声音从稀稀疏疏错错落落的房舍里传出,在山肚里,在山脚下 D.山肚里、山脚下仿佛有鸡鸣犬吠的声音从稀稀疏疏错错落落的房舍里传出 ‎20.学校举办关于“学生发现老师上课出错是否要当场指出”的辩论赛,下面是正方的发言,请针对正方的观点,替反方拟定一段辩词。要求:语言表达准确、鲜明,并能恰当地引用名人名言,80~100个字。(6分)‎ 正方:知识面前人人平等。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我们当场指出老师的错误,不仅可以帮助老师纠正错误,还可以使同学们学到正确的知识。而且这样让人感受到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使师生关系达到真正的融洽。‎ 21. 请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回答后面的问题。(5分)‎ ‎ (1)给漫画你一个标题。‎ ‎(2)概括漫画的寓意。‎ 四、写作(60分) ‎ ‎22.阅读下面的材料,任选一篇,根据要求写作。 ‎ ‎(一)“好想2020可以重启”——这大抵是很多人的心愿。两个月前,央视新闻新媒体和新世相共同发起了“重启2020”的话题讨论,还向全世界20个国家的上百位插画师们发出邀请,请他们把“如果2020重启,自己最想看到的一幕”画出来。‎ 那些因为疫情而没能实现的事,终于在画里实现:一位101岁的母亲赶上了女儿80岁生日;小狗Stella仍能和主人一起开开心心散步;我们的毕业典礼没有迟到,可以跟自己的老师、同学好好拥抱……‎ 当遗憾成画,终于意识到:你我原本就拥有将每一天作为礼物送给自己和他人的能力。‎ 请结合材料内容及你的经历,写一封信,劝导因怠惰虚度了2020的上半年正处于愧悔中的同学。‎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⑤不少于800字。‎ ‎(二)2020年五四青年节,B站青年宣传片《后浪》一经推出便持续刷屏。该视频中的演讲者、中年演员何冰对年轻一代有诸多艳羡、激励和称许:尽享文明成果、自由探索兴趣、拥有选择权力、叱咤互联世界、打破交际壁垒、分享快乐事业、包容多元审美……‎ 请你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根据要求完成写作。‎ ‎①对于以上结论性的评价,作为年轻一代的你都认同吗?请围绕你认同或反对的一个点,给何冰或其他长辈写封信,让以何冰为代表的长辈,从某一方面能更加深入而立体地了解你们这一代。‎ ‎②来而不往非礼也,作为年轻一代的你,如果被《后浪》感动到,请你写一篇演讲稿,献给年长一代。‎ ‎③何冰老师说:“不用活成我们想象中的样子,我们这一代的想象力,不足以想象你们的未来。”想象一下,中年的你将会怎样?请结合自身的感受和对未来的思考给自己写一份职业生涯规划方案。‎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⑤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 ‎ ‎2.C ‎ ‎3.A ‎4.B【解析】选项只是说明了两个组的学习方式,并未得出研究的结果。‎ ‎5.B【解析】“课时越多则比例越少,与此相似的是课时越少比例也越少”的说法不准确,其中每日2课时和3课时、每日9课时和10课时的比例均相同。‎ ‎6.①关注教学场景(教学情境)的变化。电脑和手机中的各种负面信息容易妨碍学生的学习,家长相应理论基础和教育意识的缺失也难以把学生成功引入教学情境中。‎ ‎②关注知识呈现方式的变化。师生因需关注技术操作问题,导致干扰因素变多,使得认知负荷加重,影响深入、认真的思考和学习。‎ ‎③关注师生关系问题。单向的线上教学虽有师生之间的互动,但这种互动和大家在一个紧密的时空全方位交流不能相提并论,容易影响师生关系的融洽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④关注技术的滥用问题。一些学校的老师因太过注重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数据分析而使育人意义缺失而遭到非议,也给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增加了现实的阻力。‎ ‎(每点2分,答到3点可得满分)‎ ‎7.(3分)B ‎8. (6分)①交代了稻草爷劳作活动的空间场所和故事发生的背景;②渲染了稻草爷劳动辛苦而喜悦的氛围;③揭示稻草爷勤劳、擅长劳作、享受劳动的性格。‎ ‎(每点2分,答对三点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 (6分)“老哥子”会出现。 可从文本事实、情感逻辑、形象塑造等角度加以阐析,结合文本,言之成理。‎ ‎“老哥子“不会出现。可从情感预期、事理逻辑、作品主旨等角度加以阐析,结合文本,言 之成理。‎ ‎10.A ‎ ‎11.(3分)D【解析】“不仅没有接受李的赏钱”一说,于原文无据。‎ ‎12.①古话说,有人品性高洁,可行为表现却很糟糕,恐怕是讲陆羽这种人的吧?‎ ‎②卖茶的商家按照陆羽的相貌制作成陶瓷人偶,像神灵一般供奉祭祀他。‎ ‎13.(3分)著《茶经》,总结茶道茶艺。推广茶文化。推动了茶叶种植。促进了茶叶经济发展。爱茶而不求名利。‎ ‎【参考译文】‎ ‎【文段甲】‎ 陆羽,字鸿渐,人们不知道他的父母是谁。当初,竟陵的僧人智积在河边捡到一个婴儿,就把他当作自己的弟子来养育。小时候,(偶然)得到张衡的《南都赋》,(不识字)不能阅读,却端坐着学小孩子念念有词的样子,禅师抓住他,让他割草。当他背诵经书的时候,糊里糊涂好像有所丢失一样,过了一天还是无法记住,禅师鞭打他,陆羽感叹说:“时间流逝了,怎么还是不会写呢!”伤心不已。等到长大后,就用《易经》为自己占卜,卜得《蹇》卦中的《渐》卦,卦上说:“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器。”他才用陆羽做自己的姓名。(后来)他耻于当和尚,就逃离寺庙,躲进了一个说唱搞笑的优伶班子,还撰写了几千字的诙谐文稿。天宝年间,官府任命他为优伶的老师,没办法,又跑了。古话说,有人品性高洁,可行为表现却很糟糕,恐怕是讲陆羽这种人的吧?‎ 上元初年,陆羽在苕溪上修建了房子,闭门读书。有时也与闻名的僧人或隐士往来,‎ 成天宴饮,交谈学问。陆羽相貌丑陋,说话结巴,却很善辩。他听到别人的美德,就像自己具有这种美德一样高兴。(他)若跟人有约定,即使被再大的困难或危险阻挠,也会坚持前往。他常常驾着小舟在在山寺间来往,敲打着林间树木,戏耍着河中清流。有时独行在旷野之中,吟咏古诗,来往徘徊直到月亮下山,兴致尽了才痛哭着回家。‎ 陆羽嗜好喝茶,创制了茶道的精妙理论,著有《茶经》三卷,论述茶道的根源、茶道的方法、茶道的器具,被当时的人称为“茶仙”,天下人由此渐渐懂得喝茶了。卖茶的店家用瓷土陶制出陆羽的塑像,奉为神来祭祀,每当有人买茶和茶具多的时候,就送一具陆羽的塑像。当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到江南任宣慰使,他喜欢喝茶,知道陆羽的名声,就派人召陆羽来。陆羽身穿农夫衣裳,拎着茶具,进到衙门去侍茶。喝完茶,李季卿吩咐家奴给陆羽赏钱。陆羽认为这于自己是一种羞辱,写了一篇《毁茶论》(宣泄不快)。‎ ‎【文段乙】‎ 历史记载,茶圣陆羽在婴儿时就被抛弃在江岸边上,浑身发抖,眼看快死。这时一群大雁为他栖落地下,用宽展的翅膀遮着他,发出长鸣,仿佛要告诉附近的人(这里有个婴儿)。智积方丈听到叫声,就前去拾起这个孩子,把他揣在怀里带回寺庙,每天喂些米浆茶水,终于让孩子活了下来。(老方丈)又根据《易经》占卜,得到一句卦辞说:“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大雁栖落陆地,它的一根小小羽毛也是可以当作赠礼的)。”于是让这孩子姓陆,名羽,字鸿渐。有人写了一首诗评赞道:“陆羽啊,出生平凡低贱,实为天之骄子;母亲生而不养的弃儿,成人后竟然如同神仙下凡一般可敬。茶叶啊,一片羽毛那样轻微,却深得百姓万民的珍爱;一片细小的叶芽儿,却能助益人们万寿无疆!”‎ ‎14.A【解析】并不是“责怪”,而是对我的归米感到“奇怪”。‎ ‎15.①柳诗写景反常:清晨烟销日出,却“不见人”,渔翁“欸乃一声”,山水竟然变绿了,造景反常,富有情趣,营造出悠远飘逸的意境。‎ ‎②杜诗写人反常:抓住“怪”这一心理细节,描写妻子看见诗人回到家,不是喜悦,而是感到奇怪,待惊魂既定,才悲喜交集,不觉流下泪来,突出世道动荡。(每点3分,共6分)‎ ‎16.(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3)不知其几千里也 背若泰山 ‎17.C ‎18.A【解析】第一空是风使水面起了褶纹,与后面“细纹”搭配,用“皱”更有文学性。“况且”,表示更进一层,多用来补充说明理由。“尚且”,提出程度更甚的事例作为衬托,下文常用“何况”等表呼应,表示进一层的意思。第二空是对前面语意的补充,湖里不能领略许多光景,故选“况且”。“应接不暇”,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目不暇接”,指东西多,眼睛都看不过来。第三空选“目不暇接”更合适。“何尝”是反问语气,“未尝”是陈述语气。第四空选“未尝”更为合适。‎ ‎19.B【解析】本则语段的语言散文化,此处采用短句、小句更为活泼,与上下文语体风格一致,更口语化,描写亲 切生动;紧承上文“看谷”,下文就应写谷中的景物,自然要看到房舍;综合考虑,应选B。这里写阿尔卑斯山下房舍零星、高低错落,距离较远,展现小村的静谧,也写出房屋分布的美感。‎ ‎20.反方:谭嗣同说:“为学莫重于尊师。”我们要维护老师的威信,当场指出老师的错误容易使同学们对老师缺乏信任。当场指出老师的错误,还会打断老师讲课思路,打乱课堂节奏,影响上课纪律以及影大家的听课心情。(内容有针对性2分,引用恰当2分,字数符合要求1分)‎ ‎21.(1)岁月是把刀 ‎(2)警示人们要珍惜时间(生命)‎ ‎2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