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50 KB
- 2021-06-0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滁州市民办高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卷
高一语文
第I卷(70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孟子这里所谓的“知人论世”,其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经文论家的发展,“知人论世”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知人论世法”,是一种要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论文方法。
“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清人黄子云认为,在吟咏之时,应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提出,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知其世,而不知古人的身处,也不可以遽论其文。王国维也认为,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由此看来,在教学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必要的背景简介不可少。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
鲁迅在评论陶渊明时曾说,陶渊明固然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寄兴田园的篇章,却也写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愤世嫉俗的悲壮之歌;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朱熹也曾评论说,陶渊明的诗,众人皆说是平淡,据我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不易察觉,露出其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又如何写得出这样言语的诗句。由此看来,没有对作者及其时代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而是任意取舍,必定会影响到对其诗作的理解。
唐代诗人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表面上写一位新嫁娘精心打扮自己等待天亮见公婆时的忐忑不安,心理描绘惟妙惟肖,其人呼之欲出。而诗人的本意却是以此为喻,委婉试探自己的诗作合不合主考大人的评判标准。“洞房昨夜停红烛”喜举进士也,“待晓堂前拜舅姑”将见主考大人也,“妆罢低声问夫婿”以所作之诗请教于张籍也,“画眉深浅入时无”能否获主司之赏识也。张籍自是心领神会,于是用同样的手法做了巧妙的回答,《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前两句是说朱庆馀德才兼备,文质彬彬,自知文章写得好,但是还不够自信;后两句张籍对其作了肯定的回答,同时流露出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不了解诗人这些进献、酬和文字背后的交往,就无法理解作诗的本意。
“知人论世”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对更深刻、更透彻的全面了解作家的创作本意和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王美智《知人论世与古代诗歌鉴赏》)
1. 下列关于“知人论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知人论世”语出《孟子》,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法”。
B. “知人”是指对作者的身世、经历、写作动机等作了解;“论世”是指考察文学作品内容要考虑作者所处的时代。
C. “知人论世”就是要联系作家的生平遭际、思想为人和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等,来理解和评价诗歌。
D. “知人论世”作为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广为人知,影响深远,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清人黄子云、章学诚的论述,从正反两面对比论证了评论诗文必须先了解作者的身世处境和时代背景。
B. 王国维运用假设论证法指出,如果已经做到了知人论世,还不能正确解读诗歌,这样的读者是很少的。
C. 鲁迅和朱熹对陶渊明的评论,都指出其具有既平淡、又豪放的特点,有力地论证了“知人论世”的必要性。
D. 朱庆馀和张籍的献酬诗,极富生活气息,看似写闺情,实则另有深意,以此论证了“知人论世”的重要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了文学常识的积累,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能力,就构建起了文学史的框架。
B.
如果对作品任意取舍,不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作者及其时代,就必定会影响到对其作品的理解。
C. 如果不用“知人论世”进行赏析,那么《近试上张水部》一诗很可能被看成闺情诗。
D. 高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作品相关背景知识的深入了解和正确把握。
【答案】1. A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题干是“下列关于‘知人论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章中重要概念含义能力。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等。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答题区间、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张冠李戴,“知人论世”经历代文论家的发展,才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知人论世法”与孟子最初所说的“知人论世”已不是同一概念。故选A。
【2题详解】
题干是“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理解分析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判断正误。A项,“从正反两面对比论证了评论诗文必须先了解作者的身世处境和时代背景”说法错误,这里不是对比论证;B项,“王国维运用假设论证法指出”说法错误,此处不是假设论证,且“读者是很少的”说法也不正确,原文是说不能解读的诗歌是很少的,并不是说这样的读者很少;C项,朱熹并没有认为陶渊明平淡,而是认为其豪放,原文是“众人皆说是平淡,据我看他自豪放”。故选D。
【3题详解】
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分析理解文中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要仔细阅读选项,在文章找到与选项对应的内容,仔细分析,与选项进行对比,注意细微差别。A项,因果倒置,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为“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故选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
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巴金为何能“感动中国”
鄢烈山
自巴金辞世以来,各种媒体的报道与评说铺天盖地,其哀荣远远胜过前些年去世的沈从文、冰心、萧乾等新文学大师。我相信,人们对巴金的哀悼是发自肺腑的,意在藉此向他致敬,并寄托自己的情与思。
巴金何以能“感动中国”呢?
论文学创作,在新文学大师中,他的成就并不是数一数二的。郭沫若诗集《女神》对个性解放的热烈呼唤,茅盾小说《蚀》对“幻灭、动摇、追求”心路历程的描摹,沈从文小说《边城》的清新纯朴,老舍小说《骆驼祥子》对底层小人物命运的关注,都比巴金代表作《家》更切合时下的情境,能引起我辈共鸣。
巴金的女儿对记者说,他未能成为“与他经历相符合的文学大师”。他写得最成熟的小说《寒夜》,由于时代的变迁,甚至不如谌容的《人到中年》更能打动我们。而论晚年对时事的投入,他也许还比不上对教育改革和反腐败有激情表达的冰心老人。
文革后的二十多年,巴金呼吁建立现代文学馆和文革博物馆,很艰难地写作五卷本《随想录》实际上做的是一件事——反思;实际上表达一个心愿——讲真话。
《随想录》有什么了不起,比得上他翻译的赫尔岑的回忆录《往事与随想》吗?
比不上,根本不可比。巴金写作《随想录》始于1978年,时年七十有四,这样高龄带病写作,难免朴拙,难得的是执着;而《随想录》的出版颇有曲折,他的故乡心有余悸的出版社不经同意就某些“敏感”篇页删得有题无文,我们怎忍心责备他的思考情胜于理,“没有达到他理应达到的深刻”?
然而,《随想录》体现了他早年秉持的写作信条“将心交给读者”,他明明白白地告诉世人:我要把《随想录》当作遗嘱来写。把心交给读者,呼吁世人讲真话,他“揪出示众的首先是自己”。他的这种光辉人格不能不感动每一个有良知的人。他是一个正直的理想主义者,一个善良的人道主义者,他具有我们这片土地所稀缺的“求真意志”与“忏悔意识”。正是出于这样的钦敬,他的同辈人戏剧大师曹禺称他为“二十世纪的良心”。新华社在他逝世当日播发特别报道,大标题就是《别了,“二十世纪的良心”》,内文称他为“讲真话的一面旗帜”。
讲真话又有什么了不起?“实事求是”是中国古训:从小幼儿园阿姨就教导我们“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然而残酷的现实却教训人们:求真求实是何等艰难,“讲真话”要付出多少代价?五卷《随想录》耿耿不忘的、记录的、反思的不就是几十年间巴金及同代人被迫自诬诬人“由人变兽”的经历吗?浩劫过去了,提议建造“文革”博物馆,不过是要求“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让我们今后堂堂正正做“人”。但是他的愿望至今未能实现,我们只能记住老人的这个遗愿,等待着告慰巴金在天之灵的那天到来。
心理常识告诉我们,感动源于共鸣。人们“接受”巴金作为“世纪良心”的符号,认同其意义,盖因“讲真话”很难,非平常的血肉之躯甘愿承担其沉重。若不然堂堂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较多披露审计报告,教育副部长张保庆直率批评地方官员,怎么会说反正自己快退下?而人的天性是,消极地讲希望“免于恐惧”,积极地讲渴望表达个人意见,以参与社会活动与公共事务。
道理其实很简单,巴金对讲“真话”的呼吁之所以“感动中国”,其实就像“超女”大赛主题词“想唱就唱,要唱得响亮”之所以激起千万人响应一样,不过是与人们的心声发生共振了。唐诗有言:“人无百年寿,百年复如何!”如果我们连“讲真话”都不敢都不能,苟活到一百岁也不过是行尸走肉,活着有什么尊严有什么价值?
《人民日报》10月18日李辉悼念巴金的专文题为《巴金:巨星陨落,光还亮着》。那么让我们在巴金老人心灵之光照耀下,继承他坚守良知顽强求真的精神,去开创讲真话的美好未来。
(选自《新京报》有删节)
相关链接:
《随想录》是巴金一生的心血。他在晚年终于写下了在当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随想录》,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高峰。《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如果没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他在《随想录》中痛苦回忆、深刻反思,完成了最真实人格的塑造。
(选自“百度百科”)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感动中国2003颁奖词)
4.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巴金的代表作《家》,不比郭沫若的诗集《女神》、茅盾小说《蚀》、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更切合时下的情境,引起我辈共鸣。
B. 巴金《随想录》的思考情胜于理,“没有达到他理应达到的深刻”,但他七十四岁高龄带病写作,难免朴拙,难得的是执着,我们作为读者,不忍心责备。
C. “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符合中国古训“实事求是”。但现实中求真求实,“讲真话”极其艰难,所以巴金的《随想录》难能可贵。
D. 巴金的女儿、戏剧大师曹禺、新华社在他逝世当日的报道、李辉悼念巴金的专文,都对于巴金先生“讲真话”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也对其表达了哀思。
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本文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情感表达真挚,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巴金老人“求真意识”与“忏悔意识”的钦敬与怀念之情。
B. 巴金女儿对记者说,巴金未能成为“与他经历相符合的文学大师”,表达了巴金女儿对人们没能公正评价父亲的不满和惋惜。
C. 人们“接受”巴金作为“世纪良心”的符号,原因正如感动中国颁奖词中所说“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样。
D. 本文写巴金的文学作品整体上比不了同时代的郭沫若、茅盾、沈从文、老舍、冰心,甚至还比不了当代作家谌容,但并不影响作者对他的认可。
E. 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完美人格的追求、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让巴金在《随想录》中完成最真实人格的塑造,履行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
6. 文章结尾引用“李辉悼念巴金专文题《巴金:巨星陨落,光还亮着》”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AE
6. 内容上,侧面描写,写出巴金老人顽强求真(“讲真话”)的精神对未来的影响,侧面表现出巴金老人心灵之光的伟大。情感上,突出主旨,表达了作者对巴金老人的怀念和赞美。结构上,照应开头巴金老人辞世后得到的哀荣、人们的悼念等内容,结构严谨。④效果上,引用别人的评价,突出传记的真实性。
【解析】
【4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D项,“巴金的女儿、戏剧大师曹禺……都对于巴金先生‘讲真话’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也对其表达了哀思”分析有误。巴金的女儿说的话不能表现,曹禺的评价没有涉及“哀思”。故选D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B项,“表达了巴金女儿对人们没能公正评价父亲的不满和惋惜”分析错误。巴金女儿只是客观评价。那是时代的原因,人们也没有不公正评价。C项,人们“接受”巴金作为“世纪良心”的符号原因分析不当。不是因为“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而是因为讲真话。D项,“整体比不上”错误,文中只是从某种角度来说。故选D项。
【6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引用材料的作用,答题前先通读文本,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通常先概括引用的内容,分析引用内容本身所表现的东西,或是人物的品质精神,或是事物中所传达的道理;分析其中表达的作者的情感态度。分析材料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引用材料本身的表达效果。本题要求分析文章结尾引用“李辉悼念巴金专文题《巴金:巨星陨落,光还亮着》”的作用。引用的材料写的是巴金老人顽强求真对未来的影响。内容本身的作用是,侧面表现出巴金老人心灵之光的伟大。作者的情感态度:表达了作者对巴金老人的怀念和赞美。结构上:与开头巴金老人辞世后得到的哀荣、人们的悼念这些内容相照应。本身的表达效果:引用他人的评价,突出传记的真实性。
【点睛】考查学生分析引用材料的作用,就是考查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确切地说,是考查实用类文本中引用材料的作用。解答此类题,可以从几个方面考虑,一,所引材料在内容上能表现什么,概括内容。二、能否为抒发某种情感,表达某种观点服务。三、与上下文有无关系。四、从全文的角度看,材料形式本身的好处是什么。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8月8日,九寨沟地震发生18分钟后,中国地震台网的机器,写了篇新闻稿,写作用时25秒。稿件用词准确,行文流畅,且地形天气面面俱到,即便专业记者临阵受命,成品也不过如此。再考虑到25秒的写作时间,人类完败了。
人工智能正在向高端职位进军。有人预言,除了华尔街的交易员,像律师、会计、医师等高端职位,也将大量地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埃隆·马斯克说在未来20年,全球12%至15%的劳动力将因为人工智能而失业。李开复则认为,10至15年之后,也许50%的人就可能要面临工作部分或全部被取代的局面。
“每一轮科技革命都会带来新一轮工作革命,人工智能将大量淘汰传统劳动力,很显然也会有不少行业,会因为人工智能的兴起而消亡。”陶庆华说,“但也要看到,人工智能会创造高端的新型的产业需求,从而带来劳动者的转型升级。所以,只有新型劳动者,才能适应人工智能时代。”
(摘编自《人工智能来了,你的饭碗会被拿走吗》,2017年9月14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近年,人工智能成为一个全球关注和辩论的焦点。有观点认为人工智能的迅速演进会导致人类的工作机会大量缩减,甚至会对人类文明造成毁灭性冲击。但戴尔表示,他本人对人工智能并不恐慌。他认为技术就是要推动人的潜力最大化。任何一种新技术或者新工具可以有好的用途,也可以有坏的用途。“技术发展不应成为我们害怕的理由。未来的世界一定是人与机器合作的世界。”戴尔还谈到,新的技术使我们拥有更好的商业、社会和教育环境等。就如同劳动力和资本,数据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投入要素。“数据是一种新的力量,正在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
(摘编自《迈克尔·戴尔:人工智能时代是人加机,而非机减人》,2017年9月29日新华网)
材料三:
预计到2020年时,与全球数字化转型相关的行业增加值将达到近20万亿美元,中国约有69%的企业将数字业务发展作为未来一年内的首要任务。对于企业来讲,数字时代已然来临。在未来,个性化和预测将成为消费者客户服务需求的主题,依靠类似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推动,将把渠道内的客户服务与效率提升到极致。可以预见的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智能识别、智能匹配、智能解答将得到广泛的应用,为客户提供更加精准的信息推送。
(摘编自《AI将改变客户体验,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2017年9月29日环球网)
材料四:
目前人工智能尽管有了长足进展,但毫无疑问都只是停留在弱人工智能的水平。我们现在缺乏一个建立在与认知科学相关的各个领域知识成就基础之上的能真正解析人类智能之谜的理论。诚然,人类原本就是自然的产物,人类能达到的智能水平,从理论上讲,通过相应的渠道机器完全可能达到。可是,当前智能机器与人类的差距显然是存在的,智能机器与人的本质差异可能就在“个性”方面。理论上讲,软硬件完全相同的机器之间,是无所谓“个性”的,而人的重要的特征就在于拥有建立在自由意志基础上的个性。
就技术而言,不管是智能实体还是网络虚拟人,如果不能深入解析人类心智本身,则雷库兹韦尔预言的奇点,即在2029年我们将在机器中实现人类级别的人工智能的梦想就不可能到来。因此,深入解析人类“自由意志”和“个性”的本质是实现强人工智能目标的必经之路。但如果这个目标能够实现,一旦机器具备自由意志,人类将不得不面临新的伦理与现实的问题。
(摘编自《人工智能发展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2017年4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网)
7. 下列关于人工智能相关情况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四则材料以人工智能为论述对象,多角度,多层次对其发展做出了探究,展现了其深远的社会影响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B. 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劳动力在人工智能创造的高端新型产业中难有用武之地。
C. 数字时代,个性化和预测将成为消费者客户的重要需求,而依靠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企业将大大提升服务客户的水平。
D. 成功解析了人类智能之谜,就可以使机器具备自由意志,从而在机器中实现人类级别的人工智能的梦想。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九寨沟地震中,机器高效的新闻稿写作,宣告了在新闻写作方面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完胜。
B. 戴尔对人工智能并不恐慌,因为他认为人工智能可以使我们拥有更好的商业、社会和教育境。
C. 未来,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消费者可以获得更方便、快捷、准确的信息服务。
D. 人类是自然的产物,人类能达到的智能水平,通过相应的渠道机器完全可以达到。
E. 尽管人工智能已取得巨大进步,但从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9.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人工智能的发展进步将给人类社会带来哪些利弊。
【答案】7. D 8. CE
9. 利:①创造新型产业需求,带来劳动者的转型升级。②推动人的潜力的最大化,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③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弊:①取代部分领域的人类工作,淘汰大量传统劳动力,加剧失业问题。②可能导致人类面临新的伦理和现实问题,如机器反过来控制人类等新问题。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主要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D项,“成功解析了人类智能之谜,就可以使机器具备自由意志”过于绝对,成功解析了人类智能之谜,不一定就可以使机器具备自由意志。故选D。
【8题详解】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主要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A项,“在新闻写作方面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完胜”以偏概全,新闻写作包括很多方面,例如“新闻评论”,“新闻评论”带有作者强烈个性色彩,而这恰恰是目前人工智能欠缺的;B项,强加因果,戴尔本人对人工智能并不恐慌,是因为他认为技术就是要推动人的潜力最大化;D项,“通过相应的渠道机器完全可以达到”错误,忽略了前提,把理论上的可能性说成必然,原文讲的是“人类能达到的智能水平,从理论上讲,通过相应的渠道机器完全可能达到”。故选CE。
【9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人工智能会创造高端的新型的产业需求,从而带来劳动者的转型升级”“但戴尔表示,他本人对人工智能并不恐慌。他认为技术就是要推动人的潜力最大化”“数据是一种新的力量,正在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在未来,个性化和预测将成为消费者客户服务需求的主题,依靠类似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推动,将把渠道内的客户服务与效率提升到极致”“说在未来20年,全球12%至15%的劳动力将因为人工智能而失业。李开复则认为,10至15年之后,也许50%的人就可能要面临工作部分或全部被取代的局面”“但如果这个目标能够实现,一旦机器具备自由意志,人类将不得不面临新的伦理与现实的问题”概括答题要点。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和整合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段尾句以及专家的观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担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意,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10. 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B.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C.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D.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属于历史词,现已不再使用。
B. 金,先秦甚至秦汉时期,白银还没有成为货币,“金”就是铜。
C. 祖,临行时祭祖先,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D. 变徵,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易水诀别的场面,作者通过“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等细节描写,渲染了凄凉悲凉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B. 荆轲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表现了荆轲为国分忧的思想品质。
C. 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又请求他早点动身,这一情节表现了太子丹生性多疑的性格特点。
D. 樊於期因为家境贫困受到太子丹的接济,所以当太子丹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国,以便完成刺秦计划时,樊於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2)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答案】10. D 11. C 12. D
13. (1)如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
(2)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太子”“天下”“匕首”“赵人徐夫人”“百金”“工”“药”“人”“血”,虚词“于”“之”“以”“者”,“取之百金”中间省略介词“以”,即“取之以百金”,为介词结构后置,意思是“用百金买下它”,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血”作“濡缕”的主语,意思是“血沾湿一褛”,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再结合本句意思:于是太子预先寻求世上锋利的匕首,得到赵国徐夫人(人名)的匕首,用一百金把它买到,叫工匠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用人来做实验,血沾湿一褛,没有不立即死亡的。句子可以断开为: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祖,临行时祭祖先”说法错误,祖:临行祭路神。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樊於期因为家境贫困受到太子丹的接济”说法错误,是对“穷困”一词理解错误,此处“穷困”不是家境贫困,而是“不得志,走投无路”的意思。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诚”,果真,如果;“之”,的;“必”,一定;“说”,通“悦”,高兴;“乃”,就;“有以”,表示具有某种条件、原因,翻译成“有办法来……”;“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2)中“把”,抓住;“其”,代词,他的,指秦王的;“而”,连词,表并列;“揕”,直刺;“然则”,这样那么;“之”,助词,的;“见”,表被动,被;“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秦国的将军王翦攻破赵国,俘虏赵王,占领了赵国大部分的国土,(继而)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
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求荆轲说:“秦军早晚都会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我想长久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荆轲说:“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古时以铜为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取他的头颅。如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可敬的人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
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会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宫为奴。现在听说用一千斤金(古时以铜为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买将军的首级,您将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泪流满面地说:“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荆轲说:“现在有一个建议,既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又可以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樊於期于是上前问道:“怎样对付这件事情?”荆轲说:“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国,秦王一定高兴而又友好地接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露出一只胳膊,握住手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日夜夜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现在才得以听闻(您的)教诲!”于是就自杀。
太子听说了这件事,赶着马车跑去,伏在樊於期的尸体上大哭,非常悲伤。事已至此,没有办法挽回了,于是就收拾安放樊於期的首级,用匣子装好它。
于是太子预先寻求世上锋利的匕首,得到赵国徐夫人(人名)的匕首,用一百金把它买到,叫工匠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用人来做实验,血沾湿衣褛,没有不立即死亡的。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燕国有个勇士秦武阳,十二岁的时候就杀过人,人们不敢同他正眼相看,于是叫秦武阳做助手。
荆轲等待着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因而停下等候他。
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又请求他说:“日子已经不多了,您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请允许我先遣发秦武阳!”荆轲发怒,呵斥太子说:“今天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有用的人!现在光拿着一把匕首进入不可意料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下来,是因为等待我的客人好同他一起走。现在太子嫌我走晚了,请允许我告别吧!”于是出发了。
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到易水边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高渐离敲着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变徵的声音,众宾客都流着眼泪小声地哭。荆轲又上前作歌唱道:“风声萧萧悲鸣啊易水彻骨寒冷,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又发出悲壮激昂的羽声。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6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①《诗经·氓》中表现男主人公婚后三心二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②苏轼《赤壁赋》中写箫声的作用和力量,不要说是人听了,就是动物蛟龙听了也飞舞起来了,一个寡妇独处孤舟中,听到箫声想到自己身世凄凉,不禁泣下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③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不畏艰难,一往无前,对理想和真理执着追求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属于理解性的名句默写,名句名篇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必考点。在学习中,不仅要熟记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名言警句,还要熟记课外中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名言警句,要注意收集古典诗歌、古典散文中的名句和成语、近现代史上仁人志士及爱国名人的名诗名句。复习时,应针对名句名篇默写的题型特点,结合高考命题的发展趋势,从提示人生哲理、反映生活真谛、描摹人物情貌、表现事物真相等角度备考。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易错警示】名句默写题,要注意关键字的正确书写,例如本题中关键字:罔、极、蛟、嫠、漫、泣。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注:此诗是杜甫晚年兵荒流离时乘舟从湖北初到岳阳所作(768年,作者于此大约两年左右后病逝于湘江孤舟之上),是逢国破家衰时流亡之作。
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从近处落笔,描写作者对岳阳的初识:浩瀚的江河之国有千里之大,层峦的山城有百层之高,气势宏博。
B. 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檠;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
C. 杜甫的诗十分重视炼字,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
D.
颈联用“留滞”“艰危”二词写出了漂泊困顿的处境,然而艰难和危险反而让作者气魄壮大,临危无惧。
E. 尾联中作者化用典故,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前途的不可预料。尾联“卒章显志”,实现了情感上的突转。
16. 作者在诗中表现了那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答案】15. AE 16. ①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②胸怀才学难以施展的感慨。③身处逆境但报国豪情饱满高涨。④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
【解析】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A项,错在“近处”,首联写的是远景,应为“远处”。E项,“情感上的突变”理解错误。尾联写鲲鹏图南正是承接颈联“才难尽”“气益增”而来,并非突转。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结合注释内容“杜甫晚年兵荒流离时乘舟从湖北初到岳阳所作,是逢国破家衰时流亡之作”“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分析可知,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滞留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即使遭遇苦境停滞无法前行,心中的雄才大略也不会消退;艰难和危险反而更加激励气魄壮大,临危无惧而弥坚。“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句以图南,鲲鹏自喻远大之志向无可披靡。顺承上句的情感又更升一层。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本题“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句以图南,鲲鹏自喻远大之志向无可披靡,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
第II卷(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从王锋火海救人,到最美教师支月英扎根乡村36年,再到好医生梁益建帮助困难病人,各行各业从善如流的故事无一不深深感动着国人。
B. 领导者应当在问题出现之时就未雨绸缪,而不应该在问题出现之后惊慌失措。
C. 我攀过陡峭的崖壁,历尽艰辛,登上绝顶,放眼望去,天无涯际,顿觉自己渺小,登高自卑之感油然而生。
D. 整顿文风的一个要求是要用平易近人的文字传播真理。语言晦涩难懂,空话套话连篇,形式单一僵硬,是宣传思想工作之大忌,是没有效果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题中平易近人: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从善如流:形容听取正确的意见及接受善意的规劝像流水那样快而自然。句中用为“做善事”,错误;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不必要的事发生。这个句子中“问题出现之时”与未雨绸缪意思不一致。登高自卑登山要从低处开始。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做事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句中误以为看见高山而觉得自己很渺小。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围绕实施全面二孩政策进行的法律修正,还专门引入了禁止买卖精子、卵子、受精卵和胚胎,禁止以任何形式实施代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中关于是否取消对晚婚晚育夫妻进行奖励的问题受到了普遍关注和欢迎。
C. 李克强每次在外交场合与泰国新任总理巴育碰面时,都强调要落实好两国已经达成的协议,大力促进两国的“铁路合作”和“农产品贸易合作”。
D. 在线旅游行业纠纷不断,成为投诉重灾区。其原因,一方面是国家对在线旅游行业的监督体制的缺失,另一方面则是由行业自身的牟利行为、管理不力造成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项,成分残缺,应在句尾加上“的规定”。B项,不合逻辑,应删除“和欢迎”三个字。D项,句式杂糅,应删去“由……造成的”。
点睛: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此题选项D“原因……”和“是……造成的”两个句式杂糅造成结构混乱。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魏晋诗歌反映出诗人们对生命的短暂和渺小的思考, ,诗人们表现出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 。整个魏晋时期,乱多于治,长期的政治黑暗让诗人不免悲哀失望 ,,更多的诗人渴望摆脱死亡阴影, 。总的来说,魏晋诗歌的主题无论是生死、隐逸或是游仙, ,感叹生命的短促和渺小,也试图不断探索并从中寻求解脱,而历史的发展也的确证明了文人们这一意识的顽强生命力。
①对待生命的深入思考
②追求生命的久远
③在认识到生命有限的前提下
④其中都渗透了浓厚的时间意识
⑤像陶渊明式的诗人毕竟是少数
A. ④①③②⑤ B. ④②③⑤① C. ③②①⑤④ D. ③①⑤②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先易后难、有选择地填空,逐一排除错误项,最终得出答案。通过分析第一整句中各分句之间的关系以及标点符号给我们的提示,可以确定第二个空承接上一小句中的“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应填写①。再看第三整句,通过前后语意分析,推出“无论……都……”这一句型,可以确定第五个空应填④。剩下C项与D项中,第二整句两个空,通过带入②⑤两分句,不难判断答案应为D项。
20.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在野外发现化石固然很重要,①________。将化石完好的采集下来,对古生物的研究才能正常开展。因为②________,所以化石修理也是古生物学研究中关键的环节之一。化石修理就是要把化石骨骼尽可能地暴露,同时不使化石受损。有的标本中还保存了鸟类的羽毛,翼龙的翼膜等软组织结构,因此③________,必须在修理前用X光扫描,用显微镜观察,来确认骨骼的展布情况来指导修理。
【答案】 (1). ①但把化石完好采集下来则更为重要 (2). ②采集的过程中化石可能有破损 (3). ③在修理时要更谨慎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的表达能力。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①处,由前文说“发现化石固然很重要”和后文说化石完好地采集下来的意义可知,①处应填类似于“但把化石完好地采集下来则更为重要”的内容。②处,前后文呈因果关系,且结果是对化石进行修理可知,此处应填类似于“采集的过程中化石可能有破损”的内容。③处,是因果关系的结论句,由③处后强调有的标本不仅要修理,还要借助X光和显微镜可知,此处应填类似于“在修理时要更谨慎”的内容。
【点睛】本题与排序题有点小小的区别,那就是要用文字将上下文串联起来,故难度要大一些。考生在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话题要统一:首尾谈的是同一话题,中间也不应有所偏离,没有岔开或暗换话题之处。②注意照应、过渡:首尾要照应,过渡应有过渡性语句作为桥梁。③顺序要合理:句间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在安排上是合理的。逻辑顺序还体现在关联词语的合理使用上。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要反复研读横线前后的句子,辨明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系,借助这种关系以及前后句的内容和形式来确定横线句子的内容和形式。
21.下面是某省高考语文学科情况统计表。请仔细阅读,完成后面的题目。
板块
Ⅰ卷(选择题。包括语言基础、社科文、文言文)
Ⅱ卷(主观题。包括文言翻译、断句、古诗鉴赏、名句默写)
作文
全卷
满分
32
58
60
150
理科得分率
35.56%
67.62%
76.10%
64.17%
文科得分率
31.87%
65.72%
73.93%
61.78%
请根据表中的数据写出两条结论。(不能出现具体的数字)
① 。
② 。
【答案】 (1). ①文科各题型和总分的得分率均低于理科。 (2). ②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和其他板块相比,得分率太低。
【解析】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图文转换试题的图表题,此类试题一般通过图表提供数据的对比(横比和纵比),从中总结出一定的规律或得出相应的结论。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黑暗中,石头愤愤不平地对身边的钻石说:“我不知道平时人们为什么把你抬得那么高,把你视作宝贝。现在你跟我又有什么两样呢?”
钻石说:“是的,我和你一样,也不会发光。但我懂得如何对待别人的光芒。”
这时,天边露出一丝星光。石头发现,身边的钻石立刻熠熠生辉,它的光芒甚至比星光更闪亮、更耀眼。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君子善假于物
荀子曰:“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恰如钻石懂得利用星光让自己的生命绽出光彩,聪明的人懂得利用外物让自己成为芸芸众生中出色的一个。
每个人出生时都是一块黯淡无光。粗糙无彩的石头,只有经过不断的打磨,才能最终成为一块通透、温润的玉石。而这些打磨,有些是时间完成的,而有些,则需我们自己去借助外来的力量、外来的事物,将自己的生命境界提高。牛顿曾说:“我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诚然,如果不是懂得借助伽利略等人已然探索出来的规律,他也只能苦苦思索着苹果为何落下而不得其解。我们行走在天地间,单凭自己的力量很难做到十分优秀出色而脱颖而出,这个时候,便需借助他人的力量,让自己原本黯淡的生命折射出如钻石一般耀眼的光华。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人的力量总是有限,很多事情,单凭个人的能力真的难以做到,而如果借助于其他,便会将那成功的几率提高,大鹏便能一跃而上九万里,在那青云之上翱翔,逍遥至极;因为懂得借助同伴的力量,那滑冰场上身轻如燕的女子便能在空中进行着高难度的动作,留给世人美的震撼;因为懂得借助出色的文臣武将的力量,那不怎么有雄才大略的君主却也能将国家治理得太平无虞,百姓安居乐业。学会借助别人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即便是毫无特色可言的青虫也能蜕变成蝴蝶,成就一场绚(应为“炫”)目的奇迹。
借助他人的力量并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相反的,一味坚持着自己所谓的清高,只知在那一条人生之路上埋头前行、品尝着不必要的苦楚的人,才是真正的愚昧。那些人自以为多么的清高,殊不知自己浪费了多少大好年华,而这些年华,原本是可以成全一个人等待了多时的梦想啊!学会借助,善于借助,这是一种做人的智慧,更是我们在这一个风雨兼程的人生过程中所应该要懂得并切实运用的学问,因为,没有谁可以永远独立地去完成每一件艰难的事,除非是谁。
君子善假于物,善于借助外力的人,才终会成为那在一丝星光的照耀下绽放绝美华彩的钻石。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关键句“懂得如何对待别人的光芒”,就是懂得吸光;石头不懂得这一点,不懂吸取别的光当然不能发光。
正旨立意:“借光”;借助外力,成就自我;强者的秘密;善用人者得天下。
近旨立意:“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侧旨立意:正确认识自我,正确对待别人;是金子总会发光。
背旨立意:默默无闻又何妨;宇宙之子的境界;淡定为上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