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7.00 KB
- 2021-06-0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豫西名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期第二次联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验进行审视和升华,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孔子深层的思考,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逐渐浓厚。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
由“乐”而生“畏”。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在孔子看来,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这种力量非人力所能干涉,孔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中毕现。荀子则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那么,该如何“制”呢?荀子较为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因地制宜。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已试图对联系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道”进行理性阐释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推人及物”的思想就产生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生态道德的基础,“不忍心”推广于自然万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如果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简单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推恩思维,是简单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那么,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已拓展为推人及物了。荀子也说:“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至。”他认为自然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共性,有同质性;同时,根据某种特质,又可在共性的基础上区分差异,剥离出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在生态实践中,先秦儒者非常强调“时禁”与适度消费。孟子和荀子都注意到“时禁”的良好效益,可保证后续消费的“不可胜食”“不可胜用”。除了“时禁”,先秦儒者也意识到适度消费的重要生态价值。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在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和以“先进”工具和方法大量获取猎物、过度消费两者之间,孔子选择了前者,这和孔子“乐山乐水”的生态情怀是契合的。孟子也注意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费和连续性破坏已经严重超出自然的可承受范围,破坏了自然界生息繁衍的内在规律,使其自我修复能力失效,这样的过度消费当然会“无物不消”。
(摘编自赵麦茹《先秦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先秦儒家生态伦理体系的形成既有实践中的感性体悟,也有思想上的理性总结。
B. 荀子对自然界“常”的力量认识深刻,他提出顺应自然并对自然合理利用的观点。
C. 孟子以“不忍心”为基础,形成自己从“推恩思维”拓展到“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
D. 孔子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的主张虽消极却契合他“乐山乐水”情怀。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段提出观点,文中重在论述并梳理孔子、孟子、荀子各自完备的生态伦理体系。
B. 文章论述先秦生态伦理思想时采用了递进结构,先“乐”再“畏”最后是“推人及物”。
C. 文章先逐层深入地论述先秦生态伦理思想,后自然引出第五段的“生态伦理实践”。
D. 文章通过综合几位先秦大儒的言论,勾勒出比较立体、丰富的儒家生态伦理体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的体验式思维方式没有理性思考。
B. 荀子认为自然万物有共性和差异,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是异质性基础上的共性。
C. 孟子赞成“时禁”并减少对自然的连续消费,以避免出现“无物不消”的生态灾难。
D. 先秦三大儒者都强调自然有其“天命”,认为人类应该顺其自然,不应过度消费。
【答案】1. C 2. A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理解和概括能力。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项,“拓展到‘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的说法偷换概念,不是“推己及人”,而是“推己及物”。故选C。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A项,曲解内容,不是“论述并梳理孔子、孟子、荀子各自完备的生态伦理体系”,而是他们共同组成先秦儒家生态伦理体系。故选A。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是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没有理性思考”说法绝对化,原文中说“对自身社会经验进行审视和升华”“深层的思考”可知。C项,“孟子赞成‘时禁’并减少对自然的连续消费”说法错误,孟子是赞成“适度消费”的。根据后文对“过度消费”的阐释逆向推理,“适度消费”是指消费不得超出“自然的可承受范围”,也不可“破坏了自然界生息繁衍的内在规律”。所以选项中“连续消费”可能是适度的,也可能是过度的,不能全部用“减少”来表述。D项,“先秦三大儒者都强调自然有其‘天命’,认为人类应该顺其自然”说法错误,原文中没有说孟子强调自然有其“天命”,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故选B。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光荣
孙犁
饶阳县城北有一个村庄,这村庄紧靠滹沱河,“七七”事变那一年,河滩上的芦草长得很好。那时候,东西北三面都有了炮声,国民党的军队和官员,整天整夜从这条渡口往南逃,还不断搔扰抢劫老百姓。
这一天,原生在河滩上割满了草筐,忽听得有人叫他。他回头一看,是秀梅,秀梅低声说:“那道边有一个逃兵,拿着一支枪。”原生紧握他那镰刀,拨动苇草往东边去了。秀梅跟在后边,低声说:“去吧,我帮着你。”
原生一脚把他踢趴,拿起枪枝,回头就跑。到了村边,两个人才站下来喘喘气,秀梅说:“明天你就去当游击队!”
原生说;“你听见人家唱了没:男的去当游击队,女的参加妇教会。咱们一块去吧!”
“我不和你一块去,叫你们小五和你一块去吧!”秀梅笑一笑,就舞动小镰回家去了。
原生当兵去了。小五是原生的媳妇,常常和婆婆吵架,后来就是长期住娘家,秋收也不来。
秀梅在村里当了干部,有一天,一群妇女在一家梢门洞里做活,小五刚从娘家回来,站在一边摇着扇子。秀梅笑着坐下,说:“当兵是为了国家的事,是光荣的!”
“光荣几个钱一两?”小五说,“我看也不能当衣穿也不能当饭吃!”
“是!”秀梅说,“光荣不能当饭吃、当衣穿。这得看是谁说,有的窝窝囊囊吃上顿饱饭,穿上件衣裳就混的下去,有的人还要想到比吃饭穿农更光荣的事!”
别的妇女也说:“秀梅说的一点也不假,打仗是为了大伙。”
小五说:“你不是干部吗?我要和他离婚!”
大伙都一愣,望着秀梅。秀梅说:“你不能离婚,你的男人在前方作战!”
“有个头没有?”小五说。
“怎么没头,打败日本就是头。”
小五回来就又和公婆闹,闹得公婆没法,咬咬牙叫她离婚走了。
自从小五走了以后,秀梅就常常到原生家里,帮着做活。
日本投了降,原生回来了。说:“队伍往北开,攻打保定,我请假回家来看看。”新农会的主席手里扬着一张红纸,说:“咱们原生在前方立了大功,活捉了蒋介石的旅长,队伍里选他当特等功臣,全区要开大会庆祝哩!”
第二天,在村中央的广场上开庆功大会。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换了新衣裳,先围到台下来,台上高挂全区人民的贺匾:“特等功臣。”各村新农会又有各色各样的贺匾说辞,台上台下全是红绸绿锻,金字彩花。
区长讲完了原生立功的经过,他号召全区青壮年向原生学习,踊跃参军,为人民立功。接着就是原生讲话。台下妇女群里喊了一声,欢迎秀梅讲话,全场的人都嚷赞成。秀梅到台上讲了这段话:“原生立了大功,这是咱们全村的光荣。有人问:什么时候打败蒋介石?这问自己就行了。我们要快就快,要慢就慢,我们坚决,我们给前方的战士助劲,胜利就来得快;我们不助劲,光叫前方的战士们自已去打,那胜利就来得慢了。这只要看我们每个人尽的力量和出的心就行了。有的人,说光荣不能当饭吃。不明白,要是没有光荣,谁也不要光荣,也就没有了饭吃;有的人,却把光荣看得比性命还要紧,我们这才有了饭吃。”台下面大声的鼓掌。
接着就是游行大庆祝。最前边是四杆喜炮,两面红绸大旗;一面写“为功臣贺功”,一面写“向英雄致敬”。后面是大锣大鼓,中间是英雄匾,原生骑在枣红马上,马笼头马颈上挂满了花朵。
每到一村,锣鼓相接,男男女女挤得风雨不透,热汗齐流。街上的老头老婆们连声说;“修下这样好儿子,多光荣呀!”
队伍在平原的田野和村庄通过,带着无比响亮的声音,无比鲜亮的色彩。太阳在天上,花在枝头,声音从有名的大鼓手那里敲打,这是一种震动人心的号召:光荣!光荣!
(有修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原生当兵后,小五感到打仗不知何时结束,她在家里生活压力又大,就常和婆婆吵架,回娘家住,最后和原生离婚了。
B. 小说主要通过原生与秀梅河滩抢枪、秀梅和小五门洞谈话、全村开庆功大会这三个场景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情感。
C. 小说以原生去当兵打仗为中心,通过对比秀梅与小五,突出了秀梅的秀与美——远见、识大体、顾大局、勤劳、能干。
D. 小说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刻画人物,既有乡村的自然环境,也有当时的社会环境,展示广阔的生活画面。
5. 小说以“光荣”为题,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 小说用了较多的笔墨来写庆功大会,这样处理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4. A 5. ①(形象上)秀梅、原等人物抗日救国,所从事的事业,无上光荣。②(主题上)歌颂了深明大义、舍小家为大家的抗日军民,赞美了他们以抗日救国为荣的崇高精神。③(效果上)使文章更具有教育群众、宣传抗战、鼓舞斗志的作用。
6.
①(内容上)推动情节发展达到高潮。庆功会是主要内容,是故事的高潮。②(形象上)突出了主要人物的形象。显示了原生是一个投身抗战的有志爱国青年,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赞颂。③(主题体上)凸显和强化了小说主题。以庆功会结尾,凸显了抗战爱国光荣,强化了主题。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A项,“她在家里生活压力又大,就常和婆婆吵架”分析不当,原文没有提到“她在家里生活压力又大”是主要原因,而是小五思想落后,境界低,不明白原生参加游击队是为国家为大家。故选A。
5. 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以‘光荣’为题,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把握小说标题作用能力。文章标题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①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②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③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④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答题时根据课文内容注意对照选取,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阐释即可。本文以“光荣”为题的作用,可以从人物形象塑造、主题表达、效果三个方面考虑。本文以原生去当兵打仗为中心,运用对比手法,把秀梅与原生媳妇小五对“光荣(原生当兵打仗)”不同看法,而由此产生的行为放在一起对比,说明秀梅、原等人物抗日救国,所从事的事业,无上光荣,塑造了秀梅的远见、识大体、顾大局、勤劳、能干。歌颂了以原生和秀梅为代表的深明大义、舍小家为大家的抗日军民,赞美了他们以抗日救国为荣的崇高精神,使文章更具有教育群众、宣传抗战、鼓舞斗志的作用。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字,是文明时代的标志。在我国,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图形文字,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现存最早最完备的文字体系。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隶书行楷,汉字留住历史的记忆,推动着中华文明的进程。汉字的构造和演化过程,也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
凝结着中国智慧的汉字,是迄今为止唯一存于世上的古老表意文字,将我们源远流长、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成一个整体。它所具有的形体美、音律美和意蕴美,使民族文化具备了强大的包容能力。单字信息含量大,又提升了文字的扩展能力和稳定性,使现代的我们仍然可以阅读2000年前的古代文章,临摹古人的书法。
(摘编自孟杨《汉字,筑起心中的长城》)
材料二:
近年来,原创文化电视节目颇受欢迎,从《中华好诗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到《汉字英雄》《中国灯谜大会》,都聚集了不错的人气和口碑。在张一清看来,这不仅仅是做一档好看的电视节目那么简单,而是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
“我从2014年开始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去年明显感觉到关注这一节目的人越来越多——学生、老师和孩子们身后的家长,这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张一清说,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一项突出的成绩,必得有广泛的参与群体作为支撑,现在,《听写大会》就具备这个条件。“报名参与节目的孩子越来越多,经过选拔后的水平也在逐年提升。各地的活动都在贯彻这样一种精神: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获得一个名次,而是因为学生喜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我们的历史。”
张一清说自己的第一本职工作是关注语文教学,第二是关注汉字本身。认识汉字、了解汉字是阅读的基础,而理解力的提高则能够激发孩子更多的兴趣和潜能。在张一清看来,汉字里蕴含着中国的文化基因,是每个人接触中华文化的基本单元。本世纪初,他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儿童的汉字认知研究”,探索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力。通过参与语文教师培训,参加语文教学教研活动,张一清对儿童的语文教育问题有独到的见解。为了推广中华传统文化,让更多孩子领略文字的魅力,张一清在北京阅读季“书香校园”活动期间,前往中小学、国家图书馆等地开设讲座,交流汉字文化。
(摘编自《张一清:探寻汉字文化基因》)
材料三:
中国当代著名视觉设计跨界艺术家宋旦汉字艺术展近日在纽约开幕。汉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重要载体,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宋旦用极其独特的创意手法让汉字散发出书画同源的本色之美、形意之美和禅境之美。
宋旦此次创意水墨汉字展相当一部分作品是以我国百家姓为基础,将姓氏汉字融入茶壶图案,远看是茶壶,近看是汉字。宋旦表示,他的创作指导思想就是努力将汉字形象化、符号化,让不懂汉字的外国人对汉字产生好奇和兴趣,从而进一步了解汉字深奥的内涵,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宋旦坚信,他的创意水墨汉字艺术,将成为弘扬中华文化,加深交流了解,践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新形式,必将进一步体现我们的文化自信。中华姓氏文化也将成为全球华人寻根问祖,进一步强化民族凝聚力的独特文化符号。
(摘编自李秉斯《宋旦创意汉字形象化让外国人对汉字产生好奇心》)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字凝结着中国智慧,推动着中华文明的进程,它形体美、音律美和意蕴美的特点使民族文化具备强大的包容能力。
B.
很多原创文化电视节目受关注度越来越高,都逐渐成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这反映出我国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
C. 宋旦用独特的创意手法书写汉字的内容,他想让不懂汉字的外国人喜欢汉字、了解汉字,达到弘扬中华文化的目的。
D. 宋旦汉字艺术展有的作品以我国百家姓为基础,把汉字形象化、符号化,有利于宣扬中华姓氏文化,强化民族凝聚力。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字单字信息含量大,能使今人读懂古人作品,继承传统文化;汉字把我国源远流长、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在一起,传承着中华文明。
B. 张一清认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做得好,学生参与不单是为了名次,还有他们喜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明和民族历史。
C. 张一清认为,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础,了解汉字是阅读的基础,理解汉字能激发孩子更多的兴趣和潜能,所以他关注儿童的语文教育问题。
D. 宋旦汉字艺术展在美国展出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不仅展示了汉字文化,介绍了绘画来源于汉字的本质特点,也体现出文化自信。
9. 以上三则材料中,各自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答案】7. B 8. D
9. ①材料一侧重介绍汉字的起源、演化过程,以及汉字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作用。②材料二侧重说明原创文化电视节目对汉字及其文化的传播作用,以及国内教育者对汉字的关注。③材料三侧重介绍汉字文化的对外交流,说明对外宣传汉字文化的意义(起到凝聚华人力量和增强文化自信的作用)。
【解析】
7.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理解整合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项, “很多原创文化电视节目受关注度越来越高,都逐渐成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材料二第二段,原文是时候《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并不是选项所说的“很多原创文化电视节目”。还有“这反映出我国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也不正确,相关信息在材料二,原文是说“在张一清看来,这不仅仅是做一档好看的电视节目那么简单,而是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故选B。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
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⑥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8.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分析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问题。D项,“介绍了绘画来源于汉字的本质特点”说法不当,相关信息在材料三,原文是“书画同源”。故选D。
9. 试题分析:题干是“以上三则材料中,各自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十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首先明白题干重点“论述的侧重点”,就是要求概括出每一则材料的主要信息;第二步,仔细阅读每一则材料,抓每则材料中关键句、重点词语,概括出每则材料主要内容;第三步,指出每一则材料的论述的侧重点,或者说指出每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本题,通读三则材料,三则材料都介绍;了汉字相关内容,但是侧重点又有所不同,材料一主要介绍了介绍汉字的起源、演化过程,以及汉字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作用;材料二主要说明原创文化电视节目对汉字及其文化的传播作用,以及国内教育者对汉字的关注;材料三主要介绍汉字文化的对外交流,说明对外宣传汉字文化的意义(起到凝聚华人力量和增强文化自信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种世衡,字仲平,少尚气节,昆弟有欲析其赀者,悉推与之,惟取图书而已。尝知泾阳县,里胥王知谦以奸利事败,法当徙,遁去。比郊赦辄出,世衡曰“送府则会赦”,杖其脊而请罪于府,知府李谘奏释之。后通判凤州。州将王蒙正,章献后姻家也,所为不法。尝干世衡以私,不听,乃诱知谦讼冤而阴助之,世衡坐流窦州。 西边用兵,守备不足。世衡建言,延安东北二百里有故宽州,请因其废垒而兴之,以当寇冲,右可固延安之势,左可致河东之粟,北可图银、夏之旧。朝廷从之,命董其役。夏人屡出争,世衡且战且城之。然处险无泉,议不可守。凿地百五十尺,始至于石,石工辞不可穿,世衡命屑石一畚酬百钱,卒得泉。城成,赐名青涧城。开营田二千顷,募商贾,贷以本钱,使通货赢其利,城遂富实。间出行部族,慰劳酋长,或解与所服带。知环州蕃部有牛家族奴讹者素屈强未尝出谒郡守闻世衡至遽郊迎世衡与约明日当至其帐往劳部落是夕大雪深三尺左右曰:“地险不可往。”世衡曰:“吾方结诸羌以信,不可失期。”遂缘险而进。
奴讹方卧帐中,谓世衡必不能至,世衡蹴而起,奴讹大惊曰:“前此未尝有官至吾部者,公乃不疑我耶!”率其族罗拜听命。葛怀敏败,率羌兵数千人以振泾原,无敢后者。尝课吏民射,有过失,射中则释其罪;有辞某事、请某事,辄因中否而与夺之。人人自厉,皆精于射,由是数年敌不敢近环境。范仲淹檄令与蒋偕筑细腰城,世衡时卧病,即起,将所部甲士昼夜兴筑,城成而卒。世衡在边数年,积谷通货,所至不烦县官益兵增馈。善抚养士卒,病者遣一子专视其食饮汤剂,以故得人死力。及卒,羌酋朝夕临者数日,青涧及环人皆画象祠之。
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知环州/蕃部有牛家族/奴讹者素屈强/未尝出谒/郡守闻世衡至/遽郊迎/世衡与约/明日当至其帐/往劳部落/是夕大雪/深三尺
B. 知环州/蕃部有牛家族奴讹者/素屈强/未尝出谒/郡守闻世衡至/遽郊迎/世衡与约明日//当至其帐/往劳部落/是夕大雪/深三尺
C. 知环州/蕃部有牛家族奴讹者/素屈强/未尝出谒郡守/闻世衡至/遽郊迎/世衡与约/明日当至其帐/往劳部落/是夕大雪/深三尺
D. 知环州/蕃部有牛家族/奴讹者素屈强/未尝出谒郡守/闻世衡至/遽郊迎/世衡与约明日/当至其帐/往劳部落/是夕大雪/深三尺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郊赦”指我国古代帝王在遇到重大节日或活动而举行祭祀大礼时赦宥罪犯。
B. “姻家”指有婚姻关系的女方一家,即娘家,而“婚”是指有婚姻关系的男方。
C. “河”指黄河,黄河由北向南流经山西西南部,此地在黄河以东,故称河东。
D. “营田”即“屯田”,古代常利用兵士或召募流民于驻扎地区种田,以供军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种世衡疾恶如仇,惩处奸邪之徒。泾阳县乡吏王知谦做奸事败露逃跑,遇赦出来时,种世衡在杖责 他后到府里请罪,知府李谘奏请免除了种世衡的罪。
B. 种世衡治边有方,具有军事才能。朝廷在西部边境用兵,守备力量不够,种世衡建议在延安东北另修建一座新城来巩固边疆,朝廷接受了他的意见。
C. 种世衡善于练兵,提高战备能力。他在边数年,积谷通货;督促吏民射箭,对请辞事等都以是否射中为标准,所以人人擅射,敌人不敢接近环州境界。
D. 种世衡有令则行,深得士卒爱戴。当范仲淹发文命令他筑细腰城时,种世衡虽然生病,但也立即起身筑城;他让儿子看望患病士兵,士卒愿效死力。
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干世衡以私,不听,乃诱知谦讼冤而阴助之,世衡坐流窦州。
(2)世衡曰:“吾方结诸羌以信,不可失期。”遂缘险而进。
【答案】10. C 11. B 12. B
13. (1)曾经因事请托种世衡,种世衡不答应,王蒙正就诱使王知谦控诉被杖之冤而暗中帮助他,种世衡因此获罪被流放到窦州。
(2)种世衡说:“我刚要用信义结交各部的羌人,不能失约。”就沿着险路前进。
【解析】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题,根据名词代词“环州”“蕃部”“牛家族”“奴讹”“郡守”“世衡”“郊”“帐”“部落”,虚词“与”“其”,“蕃部有牛家族奴讹者”意思是“蕃部中有牛家族首领奴讹其人(蕃部中有牛家族首领叫奴讹的)”,意思完整,前后断开,排除AD两项,“出谒”的宾语是“郡守”,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再结合本句意思:担任环州知州。蕃部中有牛家族首领奴讹其人,素来倔强,从未出来谒见太守,听说种世衡到,马上到郊外迎接。种世衡和他约好,明天将到他的帐幕中,去慰劳部落。这天夜里下大雪,深三尺。句子可以断开为:知环州/蕃部有牛家族奴讹者/素屈强/未尝出谒郡守/闻世衡至/遽郊迎/世衡与约/明日当至其帐/往劳部落/是夕大雪/深三尺。故答案为C。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B项,把“姻家”和“婚”的内容说反了,应该是:“姻家”指有婚姻关系的男方一家,而“婚”是指有婚姻关系的女方。故选B。
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B项,“
另修建一座新城”说法错误,不是“另修建一座新城”,而是“利用当地废旧的营垒重修城池”。故选B。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句中的“尝”,曾经;“干”,请求;“干世衡以私”,介词结构后置,因事请托种世衡;“乃”,就;“讼”,控诉;“阴”,暗中;“坐”,因……犯罪;“流”,表被动的,被流放;还有,注意“干世衡以私和“诱知谦讼冤”两句的主语要翻译正确。(2)句中的“方”,刚刚;“结”,结交;“结诸羌以信”,介词结构后置,用信义结交各部的羌人;“期”,约定;“缘”,沿着;“险”,险路;“遂缘险而进”,就沿着险路前进。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种世衡字仲平,年少时崇尚气节,兄弟中有想分享他财产的,他都让给别人,仅取图书而已。曾任泾阳县知县,乡里小吏王知谦因非法谋利之事败露,依法应受徒刑,他逃跑了。等到皇帝举行郊祀大赦时自己出来,种世衡说“送到官府就当赦免”,杖责他的脊背而后到官府请罪,知府李谘奏请赦兔种世衡的罪。后来种世衡任凤州通判。凤州将领王蒙正,是章献后的姻亲,所作行为不守法。曾经因事请托种世衡,种世衡不答应,王蒙正就诱使王知谦控诉被杖之冤而暗中帮助他,种世衡因此获罪被流放到窦州。西部边境用兵,守备力量不够。种世衡建议,延安东北二百里处有旧宽州城址,请求利用当地废旧的营垒重修城池,作阻挡敌军的要冲,石面可以加强延安防御的形势,左边可以运来河东的粮食,北面可以据此图谋恢复银州、夏州等旧地。朝廷听从他的计十策,命令他监督这一工役。夏国屡次出兵争夺,种世衡一边作战一边筑城。但这里地处险要却没有永,议论者以为不能守。凿地一百五十尺,才见石头,石工推辞说石块不能穿透,种世衡命令粉碎石块一畚箕报酬一百钱,终于得到井水。城筑成后,赐名青涧城。他开垦营田二千顷,招募商人,借本钱给他们,叫他们流通货物以蠃利,城中就富裕了。他时常到各部族去:慰劳酋长们,有时脱下自己所佩的腰带给他们。担任环州知州。蕃部中有牛家族首领奴讹其人,素来倔强,从未出来谒见太守,听说种世衡到,马上到郊外迎接。种世衡和他约好,明天将到他的帐幕中,去慰劳部落。这天夜里下大雪,深三尺。种世衡的部属说:“那地方太险不可以去。”种世衡说:“我刚要用信义结交部的羌人,不能失约。”就沿着险路前进。奴讹刚在帐中要睡觉,认为种世衡一定不会来,种世衡踢他起身,奴讹大惊说:“在此以前从未有官员到我部族中来,你竟不疑心我吗?”带着部族围着种世衡下拜。葛怀敏战败,种世衡率桢羌兵几千人以救援泾原,没有人敢落后。曾经督促吏民射箭,有过失的人,能射中就免去他的罪;有人辞去某事、请求某事,常常看射中与否而答应或拒绝。人人自励,都擅长射箭,从此几年来敌人不敢接近环州境。范仲淹发文令种世衡和蒋偕筑细腰城,种世衡当时生病,立即起身,带着所领的士兵日夜修筑,城筑成而他去世。种世衡在边防多年,积贮谷物流通货物,所到之处不烦国家增派兵丁和粮饷。他善于抚养士兵,士兵有病的可以派一个儿子专门侍候他饮食和汤药,因此能得人拼死效力。种世衡死时,羌族酋长们好几天早晚到灵前哭泣,青涧城和环州的人们都画像祭奉他。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刘促通知泾州
司马光
四载一相逢,相逢遽为别。
侪辈日萧条,与君俱白发。
卮酒不暇执,旧游那复说。
忽忽无他言,暑行戒饥渴。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中的“四载”与“遽”形成鲜明反差,前者说明相逢之难,后者说明离别之快。
B. 本诗前后照应,“遽”字领起,“不暇忽忽”等与之呼应,突出相逢的短暂匆忙。
C. 尾联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百感交集的情态,表达出对友人的不舍与关切之情。
D. 这首诗通过生活场景细节来表现诗人的情感,语言含蓄,感情细腻,耐人寻味。
15. 诗的颔联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①意为我们这一辈的人已越来越少了,你我都已满头白衰老。②表达了诗人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以及两人以后很难见面,与友人离别的伤感。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这类题型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D
项,“语言含蓄”赏析不恰当,应该是:语言明白晓畅。故选D。
15. 试题分析:题干是“诗的颔联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理解把握诗句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找出要理解含义的诗句仔细阅读,理解诗句意思,把握诗句含义和表达的情感。本诗的颔联“侪辈日萧条,与君俱白发”,侪辈,意思是同辈。“萧条”意思是少。“俱”,都。所以这两句意思是我们同辈的人一天比一天少,我和你都满头白发。这是诗人和很难相见的朋友相见后离别时说的话,字里行间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同时还表达了诗人认为自己和朋友分别后,两人以后很难见面,表达了与友人离别的伤感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从空间的角度写出自己漂泊异乡之愁,“_________”从时间的角度写出自己年老体衰之苦。
(2)韩愈《师说》中总结“师道之不复”的原因,“________ ,_________”两句说明士大夫们不愿以地位比自己低或高的人为师。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两句粗笔勾勒,就概写出阿房宫占地之广,暗示出阿房宫楼阁之高。
【答案】 (1). 万里悲秋常作客 (2). 百年多病独登台 (3). 位卑则足羞 (4). 官盛则近谀 (5). 覆压三百余里 (6). 隔离天日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常、作、卑、羞、谀、覆压、隔。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梦想是激励人们发奋前行的精神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中国梦”,它关乎着中国人民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期待,每个中国人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创造者。
梦想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对美好梦想没有甲和矢志不渝精神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乙、坚韧不拔是中华民族国有的精神基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一百多年来,为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无数中华儿女丙,不屈不挠,誓死抗争,终于建立了新中国。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丁,中国人民奋发图强;面对现代化征程中的困难与挑战,中华儿女高歌前行……
梦想虽源于现实,但高于现实。(A),全国各族人民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开拓创新,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它关乎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期待。
B. 它关乎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凝聚着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期待。
C. 它关乎着中国人民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期待。
D. 它关乎着中国人民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凝聚着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期待。
18. 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丁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坚贞不屈 生生不息 前赴后继 百废待兴
B. 坚定不移 生生不息 前仆后继 百废俱兴
C. 坚贞不屈 自强不息 前赴后继 百废俱兴
D. 坚定不移 自强不息 前仆后继 百废待兴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A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国梦”的实现有现实的基础,有梦想的指引
B. 我们要对“中国梦”的实现充满坚定的信心
C. “中国梦”的实现任重而道远,必须进行伟大斗争
D. “中国梦”的实现不会一帆风顺,会遇到很多困难
【答案】17. B 18. D 19. C
【解析】
17. 试题分析:题干是“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修改病句能力。仔细阅读划线句子“它关乎着中国人民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期待”,搭配不当,一是“关乎着”与后面两个宾语不能都搭配,二是“中国人民对”也与后面的搭配不恰当且也容易产生错误理解。A项,“关乎着”与后面两个宾语不能都搭配。C项,前一个“中国人民对”也与后面的搭配不恰当,“关乎着”与后面两个宾语不能都搭配。D项,前一个“中国人民对”也与后面的搭配不恰当。故选B。
18. 试题分析:题干是“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丁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能力。第一空,坚贞不屈:坚守节操,不向恶势力屈服。强调人的精神品质。坚定不移:移:改变,变动。稳定坚强,毫不动摇,不放弃,不改变自己的想法。根据此空前面的“梦想”,应用“坚定不移”;第二空,生生不息:指变化和新生事物的发生。自强不息: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根据横线后面的“精神”,应用“自强不息”;第三空,前仆后继: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形容斗争得英勇壮烈。侧重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奋勇前进,连续不断。侧重不断跟上。此处,根据本空后面的“誓死”,应用“前仆后继”;第四空,百废待兴:许多被搁置的事情等着要兴办。百废俱兴:许多已经荒废了的事情一下子都兴办起来。此处,根据本空前面的“成立之初”,应用“百废待兴”。故选D。
19.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在文中括号A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补写句子能力。解答本题,注意上下文对选项所给句子的暗示与限制,以及语句情感表达的语气效果。相比之下,C项,承上启下,既照应前面重点“但高于现实”,又引出下面“……奋斗”;A项,只承接前面,且没突出重点“但高于现实”;B项,连接了后面,但没承接前面,更且没突出重点“但高于现实”;D项,只承接前面“但高于现实”,衔接后面不明显。故选C。
20. 下面是某校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明天下午期末考试完了,学生们先回教室,把自己的物品收拾好,然后打扫好教室卫生,在班主任部署了相关事宜后放暑假。请注意休假安全!
【答案】①“完了”改为“结束”;②“学生”改为“同学”;③“收拾”改为“整理”;④“部属”改为“安排”;⑤“休假”改为“假期”。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答题时注意题干给出的信息——“某校一则启事”“五处不合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仔细阅读这则启事,“完了”“
收拾”这两个词属于口语,不能用于启事中,可分别改为“结束”“整理”;由于是学校给自己学校的学生的告知启事,用“学生们”不得体,可改为“同学们”;“部署”大词小用,表达不得体,可改为“安排”;休假:按照规定或经过批准后,停止一定时期的工作或学习。此处是强调休假期间的时间段,可改为“假期”。假期:放假或休假的时期。
21. 下面是某校为高中学生提供的学习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
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答案】(高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应通过自学发现问题,以问题为引导,展开讨论或听课学习;由此发现规律,并在练习中加以运用;然后再次发现问题,巩固对规律的掌握。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能力。本题所给的图属于流程图,流程图答题时,要先按照图文流程的顺序,根据箭头的指向,进行表述,要注意每一项与其它项之间的联系。例如本题,要先从自学开始,由下一个“问题”可联想到自学中发现的问题,以此类推即可。
点睛:图表类图文转化题答题时要注意:1.认真审题,明确要求。审题时,要注意表头和表脚的文字,弄清说明对象和比较角度;还有题干中句式要求和字数限制,有的题目还限定了以某个具体对象作为答案的主语。2.仔细分析图表,全面准确捕捉信息。如找出比较对象、比较角度、项目、各种数据及其变化特点。3.依据题干要求,规范答题。答题技巧:①对图表基本内容进行概述:要忠实于图表,不要想象或虚构,主语一般是题目的调查对象,谓语部分概括主要数据的变化。一般用主谓句陈述。②第二问一般问从该图中得出什么观点或结论。答题要思考比较数字后得出的结果+调查的目的或调查得出的结果所蕴含的意义。答案用语不能离开调查的对象、目的,可优先选用题干(表题)中的词语。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2年中国海南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启
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开启。
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夏季奥运会
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世界博览会
2013年我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
2014年中国浙江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启。
2015年中国倡议的亚洲基础设施授资银行成立
2016年人民币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确认为国际储备货币。
2017年我国成功举办首届“一带一路”高峰国际合作论坛
2018年中国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决定扩大对外开放。
作为伴随着新世纪对外开放进程而成长起来的青年,你们将与祖国一道,面对新时代对外开放中的机遇和挑战。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厉害了我的国
厉害了我的国,不知什么时候这句话成了一句名言;成了每个炎黄子孙的骄傲;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代名词……
自十八大以来,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八大是一次伟大的会议,是一个新的起点,是一个重要的坐标。从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至今已有五年了,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总揽全局、运筹帷幄、励精图治、奋发有为,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崭新局面。
2016年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13亿多人口的东方大国,五年冲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史无前例,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奔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坚毅前行,登高望远,伟大的宏愿,催人奋进,美好的景象激动人心。从各行各业迸发出创新创业的激情活力,到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中国犹如苍穹北斗,呈现出千年未有之大气象。
2016年,"中国天眼"的落成启用,"悟空号"已在轨运行一年,"墨子号"飞向太空,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遨游星汉,中国奥运健儿勇创佳绩,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次登上奥运会最高领奖台还有,通过改革农村转移人口城市化更便利了,许多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上学条件改善了,老百姓异地办理身份证不用来回奔波了,一些长期无户口的人可以登记户口了,很多群众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这一切见证了一句话一一厉害了我的国!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号"这首巨轮正乘风破浪,向着辉煌的梦想、向着光明的彼岸奋勇前进。身处这个伟大的时代,这是每个中华儿女、每个少年儿童的骄傲和自豪。
厉害了我的国,如今的中国是这样:中国元素、中国声音、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厉害了我的国,在历史的今天终于创建了前无古人的事业,厉害了我的国,在历史的今天终于走向了世界的前列,厉害了我的国,在历史的今天终于实至名归!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写作能力。对于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本题材料先列举了近年来我国对外开放进程中的一系列大事。这些大事表示中国一步一步走向繁荣富强,迈进新时代,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然后指出“作为伴随着新世纪对外开放进程而成长起来的青年,将与祖国一道,面对新时代对外开放中的机遇和挑战”,也就是说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将与祖国一起迈进发展腾飞的新时代。在迈进新时代是高速腾飞发展祖国会给青年带来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新时代的缔造者和见证者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努力充实自己,把握机遇,勇敢面对挑战。所以作文时,可以根据材料的上半部分所列举的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果立意,赞扬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写写中国梦;厉害了我的国;等等。也可以根据材料下半部分中“作为伴随着新世纪对外开放进程而成长起来的青年,你们将与祖国一道,面对新时代对外开放中的机遇和挑战”,写写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该如何面对机遇和挑战;善于把握机遇;勇敢面对挑战;努力充实自己,打造自己,以最好的自己面对新时代对外开放中的机遇和挑战;等等。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阅读的意义。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就有几个审视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