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50 KB
- 2021-06-0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小题。
①就中国的文化源头而言,无论是孔、孟,还是佛、老、墨翟、申、韩,孜孜汲汲,惕励忧勤,无不以济世安民为己任,怀抱一种死而后已的念头。自庄子、列子之后,继之以巢父、许由,乃至西晋的王衍之辈,倡导洁身自好,愿做山林高人、达士,隐士之风骤然而起。两者之分,其根本在于“人”“我”之别:孔、孟认得“人”字真,身心性命只是为了天下国家;而庄、列则认得“我”字真,视天地万物只是成就自己。
②事实确乎如此。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到处周游,辙环天下,孔子弟子亦不免事奉季氏。究其原因,固然因为事势不得不然,舍此无以自活;但更重要的因素,还是因为孔、孟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所以遍行天下,希望藉此行道。
③那么,士人为何必须出仕做官?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显然是为了达臻兼善天下的公共理想。担任官职是士人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即使是史书中所广泛记载的隐士、逸民,尽管他们远离官场,然此类隐居行为之所以被不断强调,还是因为他们原本就怀抱一种被君主征召入仕的期待。
④就原始儒家的理想而言,士人积极入仕体现为一种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当然,这种依附性尚不足以证明士人阶级的存在完全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儒家的忧乐观足以证明士人阶级原本怀抱一种“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孔颜之乐”自宋儒周敦颐提出之后,已经成为宋明理学的核心理念。所谓“孔颜之乐”,就是孔子“疏食饮水”,乐在其中;颜子身处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究其本义,并非是说孔子以“疏食饮水”为乐,而是孔子将“不义而富贵”,视之轻如浮云。至于颜子之乐,则是倡导身处陋巷,不失自己的本心,即使身处富贵,仍能坚持自己的节操。儒家又有“仁者不忧”之说。所谓“不忧”,就是不忧于未来,是一种不对个人未来祸害加以担心的境界。至于万民之忧,却被儒家一直系挂心头。为此,儒家士人也就有了“居朝廷则忧其民,处江湖则忧其君”之论。
⑤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开始发生异化,也就是从做官为了“养民”“爱民”,进而异化为做官为了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于是,士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也从高尚的淑世理想,转而变成单纯追逐利益的寄生官僚意识。随之而来者,则是官员为官意识、习气的三大转变:一是从“养德”转变为“养态”,士大夫不再为可怒、可行之事而显现出刚正、果毅的德容,而是追求宽厚浑涵,不再任事敢言、忧国济时的俗状;二是从“策名委质”转变为“营营于富贵身家”,士大夫不再为了任天下国家之事而不顾个人的安危得失,而是营营于富贵身家,将社稷苍生委质于自己,不再认真做事;三是“功名”
观念的转变,也就是从做官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转乾旋坤,继往开来,转而变为追求富贵。
(选自《中国官本位意识的历史成因》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隐士、逸民因原本就怀抱一种被君主征召入仕的期待,其远离官场的隐居行为被不断得到强调。
B.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是原始儒家的理想,是原始儒家追求的忧乐观,即怀抱“孔颜之乐”积极入仕。
C.原始儒家理想中士人积极入仕体现出的对国家体系的依附性,其核心内容是兼善天下。
D.士大夫社会确立后,士人由“居朝廷则忧其民,处江湖则忧其君”异化为单纯追逐利益的寄生官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②段从中国文化源头说起,通过分析仕与隐的不同明确本文的讨论重点,即士人做官是否是为了国家天下。
B.第③段承上启下,分析“士人必须出仕做官”的原因,从出仕和隐居两个方面说明任职是士人实践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
C.第④段进一步阐述士人出仕做官体现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强调士人阶级的这种依附不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
D.第⑤段着重剖析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异化的情况,即做官目的、依附国家体系的性质、为官意识与习气等的转变。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仕与隐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服务天下国家,为了达臻兼善天下的公共理想,后者视天地万物为了成就自我。
B.儒家的忧乐观既包括孔子“疏食饮水”、乐在其中的“孔颜之乐”,又包含一直系挂心头的万民之忧,就是为兼济天下。
C.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开始异化并逐渐衰退,开始异化为做官为了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
D.士人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为了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念,积极入仕成为他们的无奈选择。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美丽的谎言
这天,母亲出门买菜,琳在家里看电视,电视上正好播出骗子的骗局被揭穿的新闻。“又是骗子!这社会是怎么了!”她愤愤不平。“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现在的骗术层出不穷,听得多了,琳也多长了个心眼。
十分钟后,母亲两手空空地回来,走进屋拿了钱,又匆匆忙忙地要出去。琳觉得奇怪,便问母亲发生了什么事。母亲告诉她:“我去菜市场的路上,被一个女孩拦住了,问我借一百块钱。”
借钱?一听到陌生人问母亲借钱,琳就警惕起来,忙问:“那你把钱给她了?”“是呀,小姑娘挺可怜的。”母亲说,那个女孩被人从家里骗出来,差点进了传销组织,幸好及时逃脱,可是身无分文回不了家。听了母亲的话,琳想,像这样弱智的骗局,明眼人一看就明白了,没想到母亲居然会上当!
可母亲继续说:“我把钱给她时,她还问我要地址,说回家后就把钱寄还给我。我说不用,只给她留了个电话号码,让她到家后给我打个电话报平安。”母亲讲得诚恳,眉眼间流露出欣喜,看得出她是相信那女孩的,而且还为自己做了好事而高兴。琳看着母亲,也就不愿在这时揭穿女孩的骗局。
这之后,母亲总不时念叨着那个女孩。第二天晚上九点多,母亲正准备休息,电话铃突然响了,琳去接电话。一个女孩的声音从电话里传来:“喂,您好,请问您是李婆婆吗?”琳还没来得及回答,本准备休息的母亲匆匆从卧室出来,边走边说:“这肯定是我的电话!”然后拿过电话按响免提键,听了一会,兴奋地说:“孩子,你到家啦?”“到啦,早上就到了,后来一直在忙,现在才打电话给您。婆婆,真是谢谢您了,麻烦您说一下您的地址吧,我好把钱寄给您!”母亲笑道:“不用还,不用还。你到家就好!”然后,她又叮嘱了女孩几句,让女孩以后要提高警惕,不要再轻信他人。
挂了电话,母亲满脸疑惑地问琳:“刚才这个电话是那个女孩打来的,昨天晚上的那个是怎么回事?”琳被母亲这么一问,懵了。她没有想到,母亲遇到的那个女孩果真不是骗子。对于母亲的询问,她只得坦白自己不愿母亲发现自己被骗而心寒,于是昨晚让同学假扮女孩打了电话。
母亲听后,叹了一口气,说:“你把事情想得过于复杂了,总有一些人不是骗子,他们是真的需要帮助才会来找你的。”母亲顿了顿,又补充道,“我相信,好人是有好报的。”琳心里明白,就算母亲遇到的真是个骗子,她也不会因此就不再相信他人。
自从女孩打来电话后,琳心里就踏实了不少。第三天吃完晚饭,家里的电话铃又响了。琳接起电话,一个清脆的女孩声音从电话里传来:“喂,您好,请问您是李婆婆吗?”
怎么又是一个女孩?怎么又是找母亲的?琳赶紧叫母亲接电话。母亲匆匆跑上前,拿起话筒:“我是李婆婆,你是哪位啊?”对方说:“李婆婆,我是小桃,就是那天您给了一百块钱的那个女孩……”母亲先是一愣,然后满脸兴奋,激动得声音都有点变调:“小桃!真是你啊!你到家啦?”“到家了,我坐了两天的火车,又转了几趟车才刚到家。一回家,我就想着给您电话呢。对了,婆婆,您把地址跟我说一下吧,我说好要把钱寄还给您的!”女孩的声音充满感激之情。母亲笑道:“不用还,不用还。你到家就好!”母亲流露出喜悦之情,这让身边的琳看得目瞪口呆。
挂了电话后,还没等母亲开口,琳就迫不及待地问道:“刚才这个电话才是那个女孩打来的吧,可是昨晚的那个电话是怎么回事?”母亲冲琳一笑,不好意思地说:“其实,昨晚那个电话是我托隔壁小刘打的。前天打来的那个电话,我一听就知道不是小桃打来的,我便猜出肯定是你让人打的。目的很明显,是为了让我安心。”
原来,母亲早就听出前晚那个电话是假的。为了让女儿安心,母亲如法炮制,也找人假扮女孩,打来电话。琳万万没有想到,母亲会用同样的办法编一个谎言来骗她!
琳望向窗外,月色如水,微风拂过,一切都那么宁静。
她安心地笑了。
(选自《快乐青春 经典阅读》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引用俗语“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意思是说虽然骗局不断被揭穿,但总有新的骗局出现,体现了作者对当前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怒。
B.母亲在帮助了女孩之后“总不时念叨着那个女孩”,是因为母亲重视钱财,担心自己被骗,担心钱花了却没有帮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C.琳觉得女孩要钱是一个骗局,但不愿意戳穿,体现了她照顾母亲的感受,即使内心有不同看法也不愿让母亲扫兴,是个孝顺、体贴的女儿。
D.小说在刻画人物方面运用了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塑造了母女俩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5.试分析小说以“美丽的谎言”为题的好处。(6分)
6.这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有哪些巧妙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司马池,字和中,自言晋安平献王孚后,征东大将军阳葬安邑澜洄曲,后魏析安邑置夏县,遂为县人。池少丧父,家赀数十万,悉推诸父,而自力读书。时议者以蒲坂、窦津、大阳路官运盐回远闻,乃开口道,自闻喜逾山而抵垣曲,咸以为便。池谓人曰昔人何为舍迳而就迂殆必有未便者众不以为然未几山水暴至盐车人牛尽没入河众乃服举进士,当试殿庭而报母亡,友匿其书。池心动,夜不能寐,曰:“吾母素多疾,家岂无有异乎
?”因语其友,而友止以母疾告,遂号恸而归。后中第,授永宁主簿。历建德、郫县尉。蜀人妄言戍兵叛,蛮将入寇,富人争瘗①金银逃山谷间。令闾丘梦松假他事上府,主簿称疾不出,池摄县事。会上元张灯,乃纵民游观,凡三夕,民心遂安。枢密使曹利用奏为群牧判官,辞不就,朝廷固授之。利用尝委括大臣所负进马价,池曰:“令之不行,由上犯之。公所负尚多,不先输,何以趣他人。”利用惊曰:“吏绐我已输矣。”亟命送官。数日而诸负者皆入。利用贬,其党畏罪,徒而毁短者甚众,池独扬言于朝,称利用枉,朝廷卒不问。会诏百官转对,池言:“唐制门下省,诏书之出,有不便者得以封还。今门下虽有封驳之名,而诏书一切自中书以下,非所以防过举也。”转运使江钧、张从革劾池决事不当十余条,及稽留德音,降知虢州。初,转运使既奏池,会吏有盗官银器,械州狱,自陈为钧掌私厨,出所卖过半;又越州通判载私物盗税,乃从革之姻,遣人私请。或谓池可举劾以报仇,池曰:“吾不为也。”人称其长者。徙知晋州,卒。子旦、光,从子里。光自有传。
(节选自《宋史·司马池传》)
【注】①瘗(yì):掩埋、埋葬。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池谓人曰/昔人何为舍迳/而就迂殆必有未便者/众不以为然/未几/山水暴至/盐车人牛尽没/入河众乃服/
B.池谓人曰/昔人何为舍迳/而就迂殆必有未便者/众不以为然/未几/山水暴至/盐车人牛尽没入河/众乃服/
C.池谓人曰/昔人何为舍迳而就迂/殆必有未便者/众不以为然/未几/山水暴至/盐车人牛尽没入河/众乃服/
D.池谓人曰/昔人何为舍迳而就迂/殆必有未便者/众不以为然/未几/山水暴至/盐车人牛尽没/入河众乃服/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题考试,乡试中选者始得参与。
B.上元,节日名。正月是农历的元月,俗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也叫元宵节。
C.门下省,官署名。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后与尚书省、中书省合成“三省”。
D.从子,侄儿。古时统指血缘隔得更远的子侄辈,后来人们将亲兄弟之子称为“从子”。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池生性淡薄,孝心可嘉。他早年把数十万家资让给各位叔伯,长大后也不讲究吃住。举进士时听闻母亲去世,号恸而归。
B.司马池为官有方,处事得当。蜀人妄传谣言,导致富人逃到山谷,县令、主簿都借故推脱,他主政县事,安抚民心。
C.司马池为人正直,直言敢谏。曹利用被贬官,只有他敢于直言;应对诏问,直陈部门之间配合不当,有违古制。
D.司马池心胸坦荡,宽容大度。他被江钧、张从革以处事不当为由弹劾而遭降职,后来他并未因此报复。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5分,共10分)
(1)池心动,夜不能寐,曰:“吾母素多疾,家岂无有异乎?
(2)利用惊曰:“吏绐我已输矣。”亟命送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
秋日别王长史
王勃
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
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①篇。
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
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
注:①北梁。语自《楚辞·九怀》:“绝北梁兮永辞。”后用以指送别的地方。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绘了开阔辽远的时空,以“千里”和“百年”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B.古代以秋日配西方,所以称秋日为西候。北梁,北边的桥。颔联用两个典故,点出时令和地点,含蓄而新颖。
C.奉,侍奉;潸然,流泪的样子。诗人知道自己与王长史今后很难再相见,不禁泪流满面,悲从中来。
D.全诗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以寒雾、暮烟衬托离愁别绪,渲染了悲伤、沉郁的氛围,情感真挚动人。
12.诗歌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6分)
(1)《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以精神上的富足、孤高和物质生活上的清贫对比,表现作者乐在其中。
(2)《归去来兮辞》中表现诗人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心情很愉快的句子是: “ , ”。
(3)《滕王阁序》中,描写洪府当地渡口布满大船,经济繁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逍遥游》中用夸张的手法写出鹏鸟可以负起青天,而没有谁能阻挡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陈情表》中“ , ”写出了李密家里福分浅薄,人丁不兴旺。
(6)《陈情表》用“ , ”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7) ,彩彻区明 。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8)夫列子御风而行, , 。(庄子《逍遥游》)
三、 语言文字运用(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茶不仅是“喝”的。随着技术不断成熟,茶的“吃”法日益多样化。从“喝”到“吃”的转变,既满足了味蕾,也丰富了茶的食饮文化。
有古为今用、 的传统吃法。刚采下的鲜嫩茶青,经过蒸汽杀青,使用特质碾茶炉烘烤制成干茶,再通过精制工艺及专用碾磨设备,形成了一种独特细腻的粉末——抹茶。在现代饮食环境中,脱胎于碾茶的古老,得益于先进的栽培和加工技术,抹茶愈发魅力彰显。作为甜点的绝佳伴侣,清淡微苦的茶香中和了甜腻,让人 。点茶时,将抹茶粉与水调和,用茶筅搅拌均匀,蘸润笔尖,便仿佛拥有了“ ”的魔力。如今,在许多世界美食中都可觅得抹茶的踪迹。
( )。铸铁壶,外观厚重朴拙,轻叩仿佛可以听闻咕嘟咕嘟的煮茶声,能更好地烘托熟洱、陈年铁观音等发酵茶的风味;银壶,手工雕刻的繁复花纹盘桓壶身,用它煮茶,洁而不染异味,茶香更和顺韵长。
茶的器具有各种材质,然而其中所盛放的茶之精髓却 。早在10多年前,我国的医书上就有茶叶可以杀菌、止痢的记载。科学研究表明,这主要源于茶叶中的精华物质茶多酚。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历久弥新 进退维谷 点石成金 一如既往
B.历久弥新 欲罢不能 点石成金 恒久不变
C.老而弥坚 欲罢不能 画龙点睛 一如既往
D.老而弥坚 进退维谷 画龙点睛 恒久不变
1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同材质的茶器,适合不同类型的品鉴
B.茶器,适合不同类型的人来品鉴
C.不同类型的品鉴,应针对不同材质的茶器
D.茶器的材质不同,品鉴的类型不同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在现代饮食环境中,脱胎于古老的碾茶,得益于栽培和加工技术的先进,抹茶愈发魅力彰显。
B.脱胎于古老的碾茶,得益于先进的栽培和加工技术,在现代饮食环境中抹茶愈发魅力。
C.脱胎于古老的碾茶,得益于先进的栽培和加工技术,抹茶在现代饮食环境中愈发彰显魅力。
D.脱胎、得益于先进的古老碾茶、栽培和加工技术,抹茶在现代饮食环境中愈发魅力彰显。
17.下列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童子何知 ②彼且奚适也 ③慈父见背
④彼且恶乎待哉 ⑤急于星火 ⑥此小大之辩也
⑦访风景于崇阿 ⑧则告诉不许 ⑨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A.①②④⑨/③/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⑨/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⑨/⑤⑦/⑥/⑧
D.①②④⑨/⑤⑦/③/⑥⑧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舟遥遥以轻飏 问征夫以前路
B.穷且益坚 彼且奚适也
C.宾主尽东南之美 之二虫又何知
D.控蛮荆而引瓯越 天柱高而北辰远
19.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表,古代奏章的一种,专门用于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在写作风格上以议论为主,侧重于“陈情”,表达臣子对帝王的忠诚和希望。
B.古代表示官职变迁的词汇比较丰富,其中“授”“拜”“转”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拔”“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C.簪笏:指代官职。簪,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簪。笏,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手板。
D.孝廉: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20.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4分)
2019年7月10日零时起,全国铁路将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调图后,对北京、上海、哈尔滨、沈阳、长春等14个城市69对旅客列车始发、终到、经停车站进行优化调整,最大限度方便旅客出行。南宁至广州、南宁至昆明等区段优化列车开行方案,部分城市间动车组运行时间大幅压缩。南宁至广州动车组最短运行时间达到2小时45分,压缩30分;南宁至昆明动车组最短运行时间达到3小时43分,压缩45分。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挪威的森林》序言中说,每一个人都像是一座两层楼,一楼有客厅餐厅,二楼有卧室,书房。大多数人都在这两层楼间活动,实际上人生还应该有一个地下室,没有灯,一团漆黑,那里是人的灵魂所在地,我常走进这个暗室,闭门不出独自修炼。
请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明确立意,文体明确;主题鲜明集中,语句流畅,卷面整洁;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解析】D项,“士大夫社会确立后”,混淆了时间条件,原文为“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
2.C【解析】C“强调士人阶级的这种依附不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错。原文“这种依附性尚不足以证明士人阶级的存在完全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 强调士人阶级的这种依附主要不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
3.A【解析】B项“就是为兼济天下”,过于绝对。应为主要是为兼济天下。C项结合文本内容“进而异化为做官为了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于是,士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也从高尚的淑世理想,转而变成单纯追逐利益的寄生官僚意识”可知,“士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开始异化并逐渐衰退”不合文意。D项“无奈选择”错,根据第三段文意应为“必然选择”。
4.D【解析】A 项对俗语的解释正确,但体现的是小说中人物的情绪,而非作者的。B项母亲念叨女孩是因为挂念女孩的安危,从文中可以看出母亲并不吝啬和牵挂助人的钱财。C项根据原文“母亲讲得诚恳,眉眼间流露出欣喜,看得出她是相信那女孩的,而且还为自己做了好事而高兴。琳看着母亲,也就不愿在这时揭穿女孩的骗局”,说明琳不愿马上揭穿,不是不愿戳穿。
5.①“谎言”带有欺骗性,本是不好的事物,但作者用“美丽”一词修饰,这就使题目本身有了悬念,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谎言”是小说的线索,串联起小说的情节;而且后一次电话都能揭穿前一次的谎言,给小说的情节增添了波澜。
③母女的“谎言”都是为对方着想的,充满善意,充满着人性的光辉,与小说主题相契合。
6.①巧设线索。以母女为对方着想的“谎言”为线索,使小说结构清晰紧凑。
②情节曲折。三起三落,层层推进。三次电话,后一次的电话总会揭穿前一次的“谎言”,三次电话内容相似,层层推进,出人意料。
③巧设伏笔。如第二次电话母亲只听到铃声就断定是自己的电话,还故意按响免提键,为下文这个电话是母亲安排打来让琳安心埋下伏笔。
④巧用对比。如故事的开头写琳对现实社会不满,到结尾安心地笑,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社会有诚信爱心的主题。又如刚开始对助人一事,母亲选择相信,琳则怀疑警惕,二人不同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7.C
8.A【解析】本题是一道古代文化常识识记类试题,考生在平时学习中要多积累。A.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题考试,乡试中选者始得参与。“贡试中选者才能参加殿试考试”
9.A【解析】A.司马池生性淡薄,孝心可嘉。他早年把数十万家资让给各位叔伯,长大后也不讲究吃住。举进士时母亲去世,号恸而归。叙事错误,原文是“友止以母疾告”,号恸而归。
10.(1)司马池心里十分不安,晚上也睡不着,说:“我的母亲向来多病,家里怎么会没有异常之事呢?”(“心动”“素”“岂无……乎”各1分,大意2分;其中“心动”译为“内心悸动、异动”亦可)(2)曹利用惊讶地说:“官员骗我说已给我送了。”于是赶紧下令将它送交朝廷。(“给”“输”“亟”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司马池,字和中,自己说是晋安平献王司马孚的后裔。因征东大将军司马阳葬于安邑澜洄曲,后魏分为安邑置夏县人。司马池即为夏县人。司马池早年丧父,家资数十万,他全部让给各位叔伯,而自己则奋力读书。当时有人报告皇上说蒲坂、窦津、大阳路官运盐来回路程太远,朝廷于是开辟山含口道,从闻喜越山抵达垣曲,大家都认为山含口道开通后方便了。唯司马池对人说“:以前的人为什么舍近求远走迂回之路,一定是走现在这条路有不方便的地方。”众人听后大不以为然。不久,山洪暴发,盐车人马全部都被淹入河中,于是大家都很佩服司马池。考进士,正当要举行殿试时,突然有信报司马池母亲死了。朋友为了不影响他的考试,将报丧信藏起来没有告诉他。司马池心里十分不安,晚上也睡不着。说“:我的母亲素来多病,家里怎么会没有异常之事呢?”于是就与自己的朋友谈,朋友只告诉他母亲病了,司马池闻言号恸大哭着跑回去了。后来考中进士第,授永宁主簿。历任建德、郫县县尉。蜀人妄传戍兵叛乱,蛮族将会入侵。于是富人争相将金银埋藏后逃到山谷间躲起来。县令闾丘梦松亦假借有别的事情不去县府上班,主簿也有病不出门。留下司马池管理县中事务。在元宵灯会,司马池让老百姓尽情游观,一连进行了三个晚上,于是民心安定下来。枢密使曹利用上奏要司马池任群牧判官,司马池辞谢不就,但朝廷还是授给了他。曹利用曾经委托他负责征大臣们所欠的进马费用。司马池说:“命令不实行,是因为上级违犯了它。你所欠的马费还很多,不先送,怎么去催促他人呢?”曹利用惊讶地说“:官员骗我说已给我送了。”于是赶紧下令将其送给朝廷。数日之中各位负责者都完成了任务。后来曹利用被贬官,他的同党害怕治罪,因而反过来又讲他坏话的人很多,唯独司马池在朝廷赞扬他,并说曹利用是冤枉的,朝廷最终没有问罪。正值皇帝下诏百官轮流应对。司马池说“:唐朝之制,凡皇帝诏书制定以后如有不方便的地方,门下省即负责封还不下发。现在门下省虽仍有封驳之名,但一有诏书出来中书省一律下达。这样就不能避免皇帝的失误了。”转运使江钧、张从革弹劾司马池处事不当有十余条,以及他不将皇帝的命令传达下去的过错。遂降知虢州。当初,转运使已经上奏弹劾司马池时,正碰上有个官吏偷盗官府银器案,犯人被带上镣铐投进州监狱,审讯时犯人自己陈述是为江钧掌管私人钱柜的。官府银器已经被他拿出卖掉的超过了半数。后又发现有越州通判私载个人货物、偷税之事。因与张从革有姻亲关系,曾派人私下去拜见他。有人说这下司马池可以弹劾江钧,向张从革报仇了。但司马池说:“我不做。”故大家都称赞他有长者风度。后升任知晋州。死于此任。有子司马旦、司马光,另有养子司马里。司马光自己另有传。
11.D【解析】D 项,借景抒情只在颈联能够体现,不足以说明是主要的表现手法。
12.①对王长史知遇之恩的感激。②与王长史离别时的不舍。③对今后不能再侍奉王长史的遗憾与伤感。
13.(1)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2)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3)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4)背负青天,而莫知夭阏者(5)门衰祚薄,晚有儿息(6)茕茕孑立,形影相吊(7)响穷彭蠡之滨(8)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14.B 第一处,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或者是指一样东西不因 时间而变旧、变腐,反而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比新的还要好。老而弥坚:人虽已老,但志向却更加坚定。此处形容茶的传统吃法,应用“历久弥新”。第二处,进退维谷:形容进退两难。欲罢不能:想停止,却不能停止。此处是说抹茶作为甜点的绝佳伴侣,清淡微苦的茶香中和了甜腻让人想停止,却不能停止,用“欲罢不能”符合语境。第三处,点石成金:比喻把不好的或平凡的事物改变成很好的事物。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此处说点茶的魔力,应用“点石成金”。第四处,一如既往: 指态度或做法没有任何变化,还是像从前一样。恒久不指 永恒长久不变。此处形容茶之精髓,应用“恒久不变”。故选B。
15.【答案】A 根据括号所在的语段,所填写的句子主语应是“茶器”,据此排除CD两项,C项,主语“类型的品鉴”。D项,主语是“茶器的材质”。B项,不合语境,括号的前后句子中没有阐述品鉴的人。故选A。
16.【答案】C 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要求“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本题,A项,语序不当,状语“在现代饮食环境中”应在“愈发”前面;“得益于栽培和加工技术的先进”应改为“得益于先进的栽培和加工技术”。B项,成分残缺,“魅力”缺少谓语,在“魅力”前加“彰显”。D项,不合逻辑,搭配不当,“脱胎、得益于先进的古老碾茶、栽培和加工技术”应改为“脱胎于古老的碾茶,得益于先进的栽培和加工技术”。故选C。
17.【答案】C ①②③④⑨宾语前置句;⑤⑦介宾结构后置句;⑥判断句;⑧被动句
18.【答案】D 舟遥遥以轻飏:连词 表修饰,问征夫以前路:介词 用;穷且益坚:连词 表转折,彼且奚适也:副词 将要;宾主尽东南之美:结构助词 的,之二虫又何知:代词 此;
控蛮荆而引瓯越 天柱高而北辰 “而”均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
19.【答案】B “‘转’是关于任职授官的”表述错误,“转”表职务调动,而不是任职授官。
20.【答案】①2019年7月10日零时起;②全国铁路将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③对多城市列车始发、终到、经停车站进行优化;④
南宁至广州、南宁至昆明等区段运行时间大幅压缩。
这则新闻是第一句话“2019年7月10日零时起,全国铁路将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就是导语,属于关键信息,要保留。中间是新闻的主体,详细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是对导语的丰富和扩展,拟题时适当保留。
21.审题立意应抓住材料关键句“人的灵魂所在地”“常走进暗室,独自修炼”,围绕着修炼灵魂与精神方面来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