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50 KB
- 2021-06-0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快速把握散文的结构特点
『提优利器』
全国卷Ⅰ已有多年没有考查散文阅读了,而2017年全国卷Ⅱ、Ⅲ却同时考查了散文阅读,本着落实考纲,全面备考的原则,对散文阅读必须安排常规备考。命题者往往立足于文章主旨来考查学生对文本结构的分析和鉴赏能力,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学生由于对行文结构的把握不准确,存在答题用语的错误或偏差。结构考查也脱离不开内容理解和作用分析,表现为“分析作品结构”“重要语句的理解”“关键段落的分析”等主观题目和选择题。学生阅读若能敏锐抓住体现行文思路的重要语句和体现作者情感思想的关键语句,快速达到“知主旨、明结构”,就会大大提高解题的精准度。熟能生巧,同学们,来练一练吧!
『小试牛刀』
一、(2018·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6分)(呈现“知主旨、明结构”的过程)
汴京的星河
叶文玲
孩提时,我有许多美丽的憧憬,天真的梦。那时,我最喜欢看天上的星河。夏夜仰望那缀满星星的夜空,我会几个小时地坐着发痴,小脑瓜里整个儿盘旋着关于星星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于是,我总相信月宫里有嫦娥,早晚有一天会从那影影绰绰的桂花树下飘飘走出,而那璀璨的星星呢,一定是那些调皮的小仙女随意抛洒的宝石珠贝。我很想什么时候飞上天去,抓住天幕的一角轻轻一抖,让这些明亮得耀眼的珠宝纷纷落下来,穿过云端,落到人间,傻念头想过万万千,我却从不以为可笑,倒觉得这些记忆,永远像蜜汁一样醇甜。
大概就因为这颗未泯的童心吧,一些别人认为是不算稀奇的事,在我,却总要兴奋地大喊大叫。
现在,我就又想叫喊了:最近,我真的看见了天上落下的星河——那明亮得耀眼的珠宝(2)。
那是在汴京——开封。这个赫赫有名的宋代京都汴梁城,果真又一次牵下了天上的星河(2),让无数次揣想过《东京梦华录》笔下灯宵月夕的我,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
素享盛誉的汴京,果不负人愿。在月华皎皎的元宵节,它再次以花光满路千门如昼的姿颜,呈现了它非同寻常的辉煌。
非是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外来客言辞夸大,我总觉得在汴京看灯会,别有一番意趣,在灯会中看汴京,别有一番别处难以得见的古城神韵和京都风光。
这种新奇有趣的感觉缘何而来?是因了那些盏灯,也因了那看灯的人,也因了那挂灯的街。
先说那街。(2)
汴京的街,古今相映成趣,一片繁荣。
- 12 -
(2)路这厢,高高耸立起一幢幢现代化大楼;路那厢,则一色是明清风味的木柱木门木栅,特别是那雕镂朱漆的木窗棂,很能教人想起白话小说中所写的布衣小帽的“市井人家”。甚至连门口那长垂的竹帘一动,你都会蓦然一惊:是要走出一位肩搭长巾鼻头抹了点白粉的“酒保”,还是珠钗满头罗裙曳地的“女娇娃”?
且说那人。(2)
也许正月正是“闲月”吧,不大的汴京城竟拥集了这么多的“闲人”。
紧挨着相国寺的小商品市场,设在一条长而又长的窄巷内,天天人头攒动,熙来攘往,那琳琅满目的小摊和形形色色的顾客,还真像升平鼎盛的北宋“相国寺万姓交易”的盛况呢!那儿,摆着那么多卖各色小吃的食摊,香气四溢,烟雾腾腾,碗盏丁冬,吆声大作。那个素享盛名的“第一楼”,更是整日价顾客盈门,座无虚席。这一切,不也大有向以时令小吃著称天下的汴京城遗风么?但是,我晓得,这盛况,这胜景,前些年是断断没有的,假如没有改革开放的新经济政策带来的繁荣,一向贫寒的豫东农民,能这样衣帽鲜亮亮、脸上油光光地率领举家老小来开封大饱眼福和口福吗?
今年,到开封游逛的人特别多,游逛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来观灯。(2)
再说那灯。(2)
我们抵达之时,虽是正午,却见鼓楼、龙亭这些主要街区,俱已“东风夜放花千树”了。(2)
说也怪,越盼淡月胧明,偏偏日落迟迟,待挨得黄昏近,笑语喧,好心的主人却又劝阻道:此时去观灯,保准你们挨都挨不到跟前(2)!
纵然心急难耐,也只好耐下心来,远远地站在门口,放眼眺望长街,果然是人潮滚滚,黑压压一片(2)。虽未亲临,可是一阵阵传来的欢声笑浪,越发教你心痒痒得如痴如醉了。
好容易等到了“灯火阑珊”时。哦,这话儿也许不算准确,已是夜露生凉月横中天了,兴致浓浓的观灯人,还是一簇簇一队队地蜂拥不绝(2)。
汴京城名不虚传,而汴京人也果有奇术异能!你看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灯,真个是收尽了祥云五色荧煌炫转,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一一地当街密密地排列开来,交相辉映,金光四射。近近地看,真是千姿百态,大放光华,直教人眼花缭乱;远远地望,只见高高低低,五颜六色,飞旋流转,闪闪烁烁,道它是银河垂地,一点也不夸张。不信的话,此时你抬头望望中天,平日如练的素月,也悄然失色,端端地消淡了很多光华。
古人观灯,只能欣赏那奇巧百端的扎灯技艺,点的是蜡烛,糊的是绢纸,纵然巧夺天工,也难经风吹雪打;而今的灯,有了科学技术辅佐,自然更加高明。你看那腾跃而起的奔马灯浑身通亮,那纵马奔驰的勇士目光如炬;那能与人对话的机器娃娃灯前趋后仰,憨态可掬;那大书“为民作主”的扇子灯来回穿梭,熠熠生辉。
呵,怪不得,所有的看灯人都不恋恋于那些只有光色,只亮不转的小灯,却把以上那些巨大的,既有传统技巧,又有现代化特色的新鲜有趣的大转灯,密匝匝地围了个水泄不通。
一点不错,尽管灯节是古老传统,但人,毕竟是80年代的人,现代人最仰慕的还是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啊!
- 12 -
兴尽欲归时,在长街的拐角处,却又见到了一幅教我怦然心动的景象——一间小木楼的门窗呀地一声启开,一根长竹竿软软地伸将出来,竹竿头上,滴溜溜地悬了一盏八角宫灯,那宫灯虽小,款式却玲珑剔透,做工也极精致细巧。一时间,我没看清灯壁上那悠悠旋转的花卉图样,只觉得像飘过去一簇飞花,一团流云……
我看得呆了,循了那挑灯的手望去,恍恍的灯影下,只见是一个穿猩红雪衫的姑娘。许是那衣衫太红,那灯光太朦胧了,我看不清姑娘的眉眼儿,只见她那笑盈盈的脸蛋儿,被身上那件红衫,手中的那盏红灯,映照成了一团艳艳的红云……
那红云,那灯影,久久地晃在我的眼前,直伴着我进入梦境。
午夜,我果然重温了少年时的梦——我见那闪闪烁烁的星星(2),都从天河里飞溅下来,变成了“灯雨”,洒落在汴京城(2)……
(本文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连用10个“一”,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5分)
答:
答案 ①连用10个“一”将“东京梦华”定格于一个特定的现实场景,使得作品有开有合。②前文渲染的是“闹”,此处连用“一”凸显的是“静”,形成强烈反差。③前文铺陈的是“繁”,此处聚焦于“一”,梦与现实交相呼应,让作品余韵十足。
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该题重复使用“一”字,详细地描绘了一幅宫灯美人图。文章由前文描写千百盏巧夺天工、争奇斗俏的灯和人们的欢声笑浪转入对一灯一人的特定的现实场景描写,使得作品有开有合。前文渲染的是“闹”,此处连用“一”凸显的是“静”,形成强烈反差。前文铺陈的是“繁”,此处聚焦于“一”,梦与现实交相呼应,让作品余韵十足。
2.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5分)
答:
答案 ①先写街的繁荣做铺垫,引出人潮汹涌。②再写游人众多,为后面观灯受阻埋伏笔。③最后写观灯盛况,把作品推向高潮并点题。④层层铺垫,层层推进。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题干已明确分析的角度为“结构上”,所以首先要梳理文本思路,再分析结构特点。汴京的街古今相映成趣,一片繁荣;汴京街上人头攒动,熙来攘往;街上的灯巧夺天工、争奇斗俏,观灯的人蜂拥不绝,由此可看出三者内容上的逻辑关系,即层层铺垫,层层推进。
3.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深层意蕴。(6分)
答:
- 12 -
答案 ①庆幸遇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对城市发展新气象感到新奇。②有感于游人众多,人民生活富裕,精神焕发。③现代科技让汴京灯节重现历史繁华,实现了“我”的“星河梦”。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句子的深层意蕴的能力。题干中“深层意蕴”区别于“意蕴”,它要求从全文乃至文外的角度来探究,具体说就是看该句与主旨、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间的关系。作答时,要紧抓“新奇”“庆幸”,结合文本内容和主旨来作答,即“如此”指的是什么内容。街上,古今相映成趣,现代科技让汴京灯节重现历史繁华,让作者感叹城市的新气象;改革开放,让人民生活富裕,精神焕发,使作者庆幸遇到了好时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
你怎么就是得不到爱
梁衡
南国冬日,我到惠安,去看一个给全世界留下了永远的爱,自己却没有得到爱的人。三年前,我无意中知道那首著名的《康定情歌》的发现整理者是一位叫吴文季的人,今天终于有缘来访他的故居和墓地。
抗战时期,吴文季一身热血投奔抗日,后为生计应聘到驻扎在康定地区的青年军教歌,他在这里采得了情歌溜溜调。抗战胜利后,这首歌被带回南京,经加工配器在学院演出,引起轰动。歌唱家喻宜萱就将它带到巴黎国际音乐节,这首歌就走遍了世界。
我曾宿在康定城。那是一座高山峡谷中的小城,河水穿城拍打着堤岸,晚风轻漾,百姓在广场上和着歌的旋律、浪的节拍翩翩起舞。《康定情歌》已被刻在大渡河边的石碑上,已登上各种演唱会,通过现代传媒手段传遍全球,甚至被卫星送上太空。但是,很少有人问一问,它的作者是谁?
当我在大渡河边惊喜地知道了这首民歌的发现整理者时,立即就想探寻他的身世。几年来我到处搜求有关资料,而这却将自己推入到一种悲凉的空茫。
南京解放后,吴文季1949年5月参加解放军,先后在二野文工团、西南军区文工团、总政文工团工作,领唱过《英雄战胜大渡河》等歌曲。但因有到国民党部队教歌的经历,被认为不宜在总政工作,1953年遣送回乡。他以为下放劳动一二年就可以返回北京,走时连行李都没有带全,一批宝贵的创作乐谱也寄存在朋友处,没想到竟是一去不归。
那天,我从惠安县城出发,找到洛阳镇,又找到一条小巷。这巷小得仅容一人紧身通过,然后是一处破败的民房。前室只有三步深,墙上挂着他的一张遗像,供少数知情而又知音的人前来瞻仰,地上散乱地堆着一些他当年用过的农具。后室只能放下一张床,是他劳累一天后,挑灯写歌的地方。
- 12 -
参观完旧居,访过他的兄嫂,我坚持要去看看他的墓。村里人说,从没有外地人,更没有北京来的人去看,路不好走。我心里一紧,就更想去会一会那颗孤独的灵魂。我们步行从一条蜿蜒的小路爬上一个山包,再左行,又是一条更窄的路。走的人少,两边长满一人多高的野草,一种大朵的黄花夹生其中。领路的村民说:“这叫臭菊,到处是,很贱的一种花,常用来沤肥的。”我心里又是一紧,更多了一分惆怅。大家在齐人深的野草和臭菊中觅路,谁也不说话。转过一个小坡,爬上一个山坳,终于出现一座孤坟。浅浅的土堆,前面有一块石碑,上书吴文季之墓,并有一行字:“他一生坎坷,却始终为自由而歌唱”。我就地采了一大把各色的野花,中间裹了一大朵正怒放的臭菊,献在他的墓前,深深地鞠了一躬。两旁松柏肃然,世界很静。我想陪这个土堆里的人坐一会儿,他绝不会想到有这样一个远方的陌生人来与他心灵对话。他整理的那首情歌是在1944年左右,到现在已经60多年,那是他精神世界中最明媚、灿烂的时刻,他孤寂地躺在这里是1966年,也已半个世纪。他长眠后的岁月里,回忆最多的一定是在康定的日子。那强壮的康巴汉子、多情的藏族姑娘,那激烈的赛马、跳舞、歌唱、狂欢的场面。这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一瞬。
我在墓边坐着,远处有一座小山,我问叫什么山,陪同的人说不出具体的名字,倒讲了一个曾在山那边发生的著名的“陈三五娘”故事。穷文人陈三,元宵灯会上与富家女子黄五娘邂逅,互相爱慕。黄父却贪财爱势,将五娘允婚他人。陈三便和五娘私奔,找到了自己的幸福。讲故事者说,他们私奔的路线就是从那个山后转过来,一直朝这边,朝吴的墓地走来。
吴文季在这里长大,又酷爱民间音乐,他一定看过这出戏。也许,他在这凄冷的墓里,还在一遍一遍地回味着这个故事。
吴文季所留资料甚少。他在总政文工团大约有一位女友。离京时,他的衣物、书籍,特别是一些乐谱资料还寄存在她处。但对方的回信渐写渐少,最后终于音断讯绝。这大约是我们知道的他一生中唯一享受过的一丝的爱,像早春里吹过的一缕暖风,然后又复归消失。
山上的风大,不可久留,我起身下山,对地方上的朋友说:“墓碑上的那句话应改为:他终身为爱情而歌唱,却没有得到过爱。”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你怎么就是得不到爱”为标题,感情强烈,充满疑问,自然引出了文眼“悲凉的空茫”,然后转入对吴文季身世的探寻。
B.文章开头写到吴文季采写溜溜调的历史,以溜溜调改编后的《康定情歌》一唱世人惊叹,来反衬采集美的人却被世人遗忘之憾。
C.作者描写去吴文季墓的路上的环境,小路蜿蜒、行走困难,野草很高,突出了墓地的荒凉、少人来访以及吴文季死后的孤独。
D.本文夹叙夹议,思想深刻,富有哲理,通过回顾被人遗忘的歌者吴文季的坎坷一生,表现出对历史的审视和对世态炎凉的感伤。
答案 D
解析
- 12 -
本题考查对散文综合鉴赏的能力。“思想深刻,富有哲理”错误,“对世态炎凉的感伤”也不恰当,本文通过回顾被人遗忘的歌者吴文季的坎坷一生,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拷问和对贡献者被世人遗忘的悲剧命运的感叹,不是“对世态炎凉的感伤”,也谈不上“思想深刻,富有哲理”。
5.作者行文善于运用伏笔照应,请从文中找出一组相关句子并进行赏析。(6分)
答:
答案 (示例一)开头“去看一个给全世界留下了永远的爱,自己却没有得到爱的人”,与结尾处“他终身为爱情而歌唱,却没有得到过爱”相照应。以两个鲜明的转折句(对比)来表现作者对历史的拷问和对贡献者被世人遗忘悲剧命运的感叹。
(示例二)作者去坟墓的路上,“叫臭菊,到处是,很贱的一种花,常用来沤肥的”,与后文“我就地采了一大把各色的野花,中间裹了一大朵正怒放的臭菊,献在他的墓前”相照应。 “沤肥”比喻贡献。以不被人重视,被人遗忘的花象征(隐喻)了吴文季的贡献和身前死后孤寂的命运。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分析文章中伏笔的能力。本文伏笔很多,比如:开头“去看一个给全世界留下了永远的爱,自己却没有得到爱的人”,与结尾处“他终身为爱情而歌唱,却没有得到过爱”相照应;作者去坟墓的路上,“叫臭菊,到处是,很贱的一种花,常用来沤肥的”,与后文“我就地采了一大把各色的野花,中间裹了一大朵正怒放的臭菊,献在他的墓前”相照应;文章第二段说“抗战时期,吴文季一身热血投奔抗日,后为生计应聘到驻扎在康定地区的青年军教歌”,与后文第五段“但因有到国民党部队教歌的经历,被认为不宜在总政工作,1953年遣送回乡”相照应;等等,从中任意选取一组进行赏析,结合文章主旨对伏笔内容进行分析,如果有艺术手法的,要指出是何种艺术手法,如何运用的,最后指出运用该伏笔有什么表达效果或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6.文中插说“陈三五娘”,补写“吴文季大约有一位女友”的事情,有什么作用?(6分)
答:
答案 ①艺术效果上,丰富了文章内容,加入“陈三五娘”的传说,增强文学感染力,增强了可读性。②人物形象上,人物形象更深刻鲜明。“陈三五娘”故事的美好结局与下文中吴文季爱情的不幸形成了对比,突出了吴文季孤寂的一生。③中心主旨上,反衬了在特殊时代的人生变化,表达作者对吴文季悲剧命运的无限惋惜。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情节结构作用的能力。对于这类题目,可以从艺术效果、人物形象、文章主旨等方面考虑:艺术效果上,加入陈三五娘的传说,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增强了文学感染力和可读性;人物形象上,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深刻,他们的美好结局与下文中吴文季不幸的爱情正好形成对比,突出了吴文季孤寂的人生;中心主旨上,反衬了普通人生活在特殊时期的人生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吴文季悲苦命运的惋惜之情。
- 12 -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5分)
夜聊
马汉
夜幕是渐渐地到来的。太阳先是在城西的惠山尖徘徊,趁人不注意的时候就顺着山坡滑入了谷底,开始还在山后半遮半露着脸,后来就索性不见了踪影。落班①的人拖着疲惫的腿脚回家。看到家门时,他们倦意很浓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这时候,家庭主妇站在门外扯开嗓门叫自己正在外疯玩的孩子回家吃晚饭。
夜色如砚台上磨的墨,愈来愈深浓了。热腾腾的饭菜,是不管贫富,家庭主妇必须在劳累了一天的男主人踏进家门就该端上桌的。不论荤素、不论可口与否,男人和一家老小均以风卷残云式的作业态度表现出对饭菜的赞许,同时也是对主妇劳动成果的褒奖。一些赶早的人,就在此刻叩门或根本不敲门就推门闯了进来。来者往往站着,掠过吃饭者的后背打量饭桌上的阵容,对饭菜加以点评,因此,那时候邻居之间是难有隐私可言的,每家的家底彼此都很了解。
这样,只能算是夜聊的前奏,真正的夜聊要待主妇收拾完桌面和灶台后才开始。女主人端着一锅洗碗水开门要泼在门口的窨井里。门一开,一方光波首先倾倒在屋外的黑暗里。就见有幢幢黑影仿佛作蛾子趋光运动一般地过来,探头探脑的,见屋里有男主人在,且空闲着,就进了门去。这时进屋的,八仙桌旁的长凳和骨排凳是空着的,自然也就在桌旁坐下来了。从新近发生在小城中的稀奇事说起,由此及彼,话题不断扩大。透出门缝的光线和声波,吸引着吃罢晚饭从家中出来寻热闹的人。他们试探着推开门,一屋子正热烈说笑着的人立即静下来,扭头打量是谁来了。借着昏黄的灯光看清来者是谁了,欢呼般发出迎接的声浪。先到的在长凳上挪动一下屁股腾出空间,好让后来者坐下。后来者一边坐下,一边说着:闹猛闹猛②,老远就听到这边热闹。先到者拾起原来的话题,继续论说。后来者听了一会听出名堂了,才插嘴。也有因为后来者的到来而改变了话题的,话题是与后来者有关的,或是后来者扯到的。这样,不断前来的参与者会不断带来新的话题,使夜聊永远充满新鲜话题。也有因为一个新来者的到来,使原先坐着的某人想起离家时间不短了,该回去了,嘴里说着前客让后客,就起身让座。当然这里面有的是两者或者两者的家庭曾有过节的,见一方来了就急于撤退,自然会寻找一个退场的借口。在场人也都心照不宣。
被选作聊天场所的人家,必是主人性格开朗、随和,有较好的人缘;房屋敞亮,进出方便。常聚集聊天人群的所在,有福根家里和我家。福根家是开楦头店的。他夫妻俩都生性厚道,因而他家常被选作聊天场所。
- 12 -
我家的客堂间是和邻家合用的,又常有住在屋后的人把我家当过道去河边清洗,这样我家的客堂间基本没了私密性,很合适串门。加上我母亲总是默默微笑着接纳各家邻居的到来,我家就自然也成了适宜的夜聊场所。每到黄昏,总是邻家在技工学校当教师的小儿子宝泉先揭开夜聊的序幕。他斜跨在木扶梯的台阶上,靠着本色的木板壁和我家讲他的见识。这时邻居陆续地来了。人少时邻居还文文静静地说话,人多了,就会发“人来疯”。有时屋里正热闹着,小老鼠也会探头探脑出来趁闹猛。我几次看到它乌黑发亮的眼眸,水汪汪地好奇地看着人们。我一吼,它赶紧一缩头闪电般地逃走。
在我家的夜聊,总是被我父亲的归来画上句号。父亲每天起早摸黑地上班,落班也是极晚。母亲端出热饭菜,又给父亲倒上一盅药酒,父亲微笑着坐下享用这些。邻居嬉笑说,劳动模范回来了。父亲也只是一笑,并不做出任何言语的回应。父亲的回来让他们记起时辰不早了,就纷纷起身告辞。
母亲送客出去。开了门,才发觉屋外是一地银光闪闪的月色。邻居们抬头看看月亮,相互说着话算是道晚安:今晚又是一轮亮月哇!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 ①落班:无锡方言,下班。②闹猛:方言,热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在文中回忆了江南小城夜聊的生活,展现了那时居民悠闲的生活状态,流露出对乡情亲情的怀念。
B.前两段的环境描写,分别使用了比拟和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夜晚的来临,表达富有感染力。
C.夜聊者多是晚饭后出来寻热闹的邻居,他们陆续而来,相互礼让,聊着一些感兴趣的话题,气氛融洽。
D.小老鼠用乌黑发亮的眼眸好奇地看着人们,似乎被夜聊“吸引”,作者用这一细节反衬了夜聊的热闹。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项,“反衬”分析错误,应该是“衬托”。
8.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6分)
答:
答案 ①夜聊很热闹,不知不觉时间已晚,结束时皓月当空。②明亮的月光之下互道晚安,表现了邻居们内心的愉悦,生活的闲适,融洽的人际关系。
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画线的句子由两句构成,前一句写“屋外是一地银光闪闪的月色”,这是说聊得投入开心,不觉时间已晚,结束时已是皓月当空。后一句写邻居们看着月亮“相互说着话算是道晚安”,背后的含意是熟不拘礼,不必刻意道别,传递出内心的愉悦、生活的闲适、关系的融洽。
9.作者是怎样以“夜聊”为中心来组织全文的,请对此简要分析。(6分)
答:
- 12 -
答案 ①以时间为序,写了夜聊的前奏、展开和结束。②以“夜聊”为线索,介绍了“夜聊”的话题、情景、场所等方面的内容。③点面结合,既对夜聊进行了整体描绘,又选择“宝泉”为对象,对他在夜聊时进行了具体描绘。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由题目可知,“夜聊”是中心事件,由“夜幕是渐渐地到来的”“夜色如砚台上磨的墨,愈来愈深浓了”可知,文章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写,重点介绍了夜聊的话题、场景(特别是人物的活动)等内容;在写作手法上,既有“面上”的整体描绘,也有“点上”关于宝泉的具体描写。
四、(2019·重庆一中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14分)
灯
巴金
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便起来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气。
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地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然后夜的黑色逐渐减淡。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我终于分辨出来了。
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我望着这些灯,灯山带着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有一两次我以为灯会灭了。但是一转眼昏黄色的光又在前面亮起来。这些深夜还燃着的灯,它们(似乎只有它们)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是的,那边不是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吗?谁从城里走回乡下来了?过了一会儿,一个黑暗在我眼前晃一下。影子走得极快,好像在跑,又像在溜,我了解这个人急忙赶回家去的心情。那么,我想,在这个人的眼里、心上,前面那些灯光会显得是更明亮、更温暖吧。
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验。只有一点微弱的灯光,就是那一点仿佛随时都会被黑暗扑灭的灯光也可以鼓舞我多走一段长长的路。大片的飞雪飘打在我的脸上,我的皮鞋不时陷在泥泞的土路中,风几次要把我摔倒在污泥里。我似乎走进了一个迷阵,永远找不到出口,看不见路的尽头。但是我始终挺起身子向前迈步,因为我看见了一点豆大的灯光。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
这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了。我的生活中有过了好些大的变化。现在我站在廊上望山脚的灯光,那灯光跟好些年前的灯光不是同样的么?我看不出一点分别!为什么?我现在不是安安静静地站在自己楼房前面的廊上么?我并没有在雨中摸夜路。但是看见灯光,我却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它被噩梦引入了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
我对自己的这个疑问不能够给一个确定的回答。但是我知道我的心渐渐地安定了,呼吸也畅快了许多。我应该感谢这些我不知道姓名的人家的灯光。
- 12 -
他们点灯不是为我,在他们的梦寐中也不会出现我的影子。但是我的心仍然得到了益处。我爱这样的灯光。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船只的沉没,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
再回溯到远古的年代去。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照亮了每夜泅过海峡来的利安得尔的眼睛。有一个夜晚暴风雨把火炬弄灭了,让那个勇敢的情人溺死在海里。但是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眼前,似乎那火炬并没有跟着殉情的古美人永沉海底。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我自然也是如此。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我想起了另一位友人的故事:他怀着满心难治的伤痛和必死之心,投到江南的一条河里。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看见一点灯光,模糊中他还听见一阵喧闹,以后便失去知觉。醒过来时他发觉自己躺在一个陌生人的家中,桌上一盏油灯,眼前几张诚恳、亲切的脸。“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他感激地想着,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绝望”没有了,“悲观”消失了,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这已经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我最近还见到这位朋友。那一点灯光居然鼓舞一个出门求死的人多活了这许多年,而且使他到现在还活得健壮。我没有跟他重谈起灯光的话。但是我想,那一点微光一定还在他的心灵中摇晃。
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1942年2月在桂林
10.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二段叙写寒夜的漆黑,以及“我”在黑夜里渐渐分辨清楚各种物象的感觉,经验真实,笔触细致,并为下文铺垫,引出“灯”这一写作对象。
B.文章选材丰富,而且角度各异,分别写了平房灯、雪夜灯、姐姐灯、穷人灯、恩人灯等五种灯光,现实与回忆交织,联想广远,跨度极大。
C.引用朋友“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一语,意在强调我们不仅要靠“灯光”指引心灵,更要激励自己成为“灯光”,为人燃着,予人恩泽。
D.文章写于抗日战争艰难时期,“灯”除有想象中的普遍意外,也应有时代意义,文章不仅启迪人们思考人生问题,也给缺少抗战信心的人鼓气。
答案 C
解析
- 12 -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时,要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对比判断。C项,“意在强调我们不仅要靠‘灯光’指引心灵,更要激励自己成为‘灯光’,为人燃着,予人恩泽”分析错误,根据本句的上下文语境,可知本句中“米”代表的是物质生活。人活着除了需要物质(不是单靠吃米)之外,更需要精神鼓舞和精神追求(灯),如果没有“精神鼓舞和精神追求”,就会“永沉海底”。
11.作者赋予了“灯光”哪些特质?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5分)
答:
答案 ①灯光的指引,给黑暗里的人安慰与鼓舞;②灯光的无私,为异乡人、陌生人甚至时隔千年的后来人燃着;③灯光的永恒,在人间不会灭。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形象的能力。本题具体考查分析物象。答题时要找准相应的语段,提出关键的句子,结合文章内容分点概括。①“灯光”的“指引”:“只有一点微弱的灯光,就是那一点仿佛随时都会被黑暗扑灭的灯光也可以鼓舞我多走一段长长的路。”②“灯光”的“无私”:“他们点灯不是为我,在他们的梦寐中也不会出现我的影子。但是我的心仍然得到了益处”“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但是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眼前,似乎那火炬并没有跟着殉情的古美人永沉海底。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③“灯光”的“永恒”:“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
12.有文说:“散文忌散。”这一写作原则在本文的谋篇布局上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6分)
答:
答案 ①本文以“灯”为陈述主体和线索,所有材料始终围绕“灯”展开。②设置段首过渡句,提示思路,关联材料,如“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验”“这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了”“再回溯到远古的年代去”“我想起了另一位友人的故事”等,思路清晰,承转明了。③情感线清晰,从“感觉到窒闷”写起,继而“心渐渐地安定”,以“对着山那边微笑了”收笔,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本文题目是“灯”,全文紧紧围绕“灯”谋篇布局。本文以“灯”为陈述主体和线索,思路明了、清晰,所有材料始终围绕“灯”展开。以“灯”为情感线索,写了灯光可以指引方向,温暖人心,写了灯光的无私与永恒,结尾写到“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提优点拨』(教师独具内容)
1.强化“勾画”的阅读意识,快速切入文本内部
- 12 -
散文阅读,必须紧紧抓住“对象及其特征”“表达技巧和语言”“行文结构和主旨”三个方面。初读时,要迅速勾画出文章中体现这些方面的语句,不要放过首句(段)、尾句(段)、过渡句(段),中心句(段)、情感句(段),紧紧锁定文章线索,既利于快速理解文章内容,更有利于接下来的“知结构、明主旨”。
2.树立“知结构、明主旨”的阅读意识,快速把握文本整体
在阅读一遍后,要快速闪现一下各段主要内容,揣摩一下文章主题和全文的行文思路,保证解题时“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的文本意识。
3.培养“文本个体”意识,准确分析文本特征
每一篇文章都是活生生的个体,阅读后解题时要想一想“文章内容产生的时代、地域”“作者的经历和生活”,结合描写的对象特征,就能准确理解、正确探究了。
4.全文思路重线索,重点句段看位置
(1)考查全文结构的题目,学生要紧紧抓住文章的线索(游踪、人物、事物、情感),随着线索的变化与发展,分析结构层次,把握文章主旨。线索的作用:贯串全文,使结构紧凑;组织材料,使行文富于变化;使结构清晰,揭示主旨。
(2)考查重要语句的题目,学生要紧紧抓住句段的结构和位置。对于句子,要划分句内结构来准确理解句子的内容,理解时既要结合上下文,又要考虑句子的深层内涵,有时还要注意句子的语气(句末标点)。对于段落,要区分首、尾段,过渡段和中心段,准确分析段落内容,回答作用时用语一定要精准,“引起下文”“收束全文”“呼应上文”“承上启下”“揭示主旨”这些一定要精准使用。
『回顾提升』
学而不思则罔,想一想刚才做题中运用的阅读和解题技巧并写下来,感知提优利器的美好。
①分析鉴赏选择题:
。
②语句含意理解题:
。
③结构(或语言)赏析题:
。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