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50 KB
- 2021-06-0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巴彦淖尔市一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九月月考
高二年级 语文试题
出题人:龙淑琴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一部分(阅读题)和第二部分(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第一部分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庄子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那么逍遥是否就是超越小知小年,突破限制?庄子在《齐物论》篇中又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似乎又要反对执著追求大知大年了,然则我们应如何了解庄子的意思?
“逍遥”,自然是指对任何依待与条件的超越和破除。然而这理解只是初步的。从客观的现实世界来看,任何事情都必然是已被置于因果络之中。而所有现实存在又皆有其实际条件之依待,有果必有所依之因。要说有待,一切事物都是有待的,就算列子御风亦有待于风。那么,庄子所讲的破除依待是如何可能的?郭象《庄子注》认为,逍遥之义必须从圣人的修养境界上立言。逍遥所描述的是心灵观照宇宙万物的境界,而非对客观外在世界的经验描述。放在境界上讲,则“一逍遥一切逍遥”,宇宙万物从逍遥境界观照而言都自尔而独化,自生自在。这种观照的境界,乃一艺术境界,而非道德修养境界。
这种境界即道家无己、无功、无名的“去碍”,从而达致庄子所言“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一种含生抱朴、各适其性、天机自张的道家之境。所以,从无待逍遥而言,则大鹏小鸟皆同。郭象说:“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
然而这里或会产生一个问题:反观《逍遥游》的文本里,庄子似乎有意抬高大鹏、列子、彭祖、大椿,而贬低斥鴳、宋荣、朝茵、蟪蛄,即庄子所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岂不是与郭注“各适自性,逍遥一也”的说法矛盾吗?
郭象认为,这当中不仅没有矛盾,而且还透露了庄子的精义。因为在庄子那里,所谓大小、长短、夭寿、高下之差乃是由于对待比较而成,是我们成心的知见。正是由于出自比较,则小年固然不及大年,然而大年却永远可以有一“更大之年”去与它相比,则大年亦成小年了。可见落在对待关系之中,有待是必然的,永远无法逍遥。我们必须平齐是非,抛却时待,正如《齐物论》中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既然“莫寿于殇子”,则如何“小年不及大年”?可见《逍遥游》中的讲法不可执实。其实,逍遥若是一精神境界,则无论是彭祖还是蟪蛄皆可逍遥,端视其有否为物所累而已。我们要明白“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之说所透露的超越自身限制的意思,却不应执实于此。
郭象说:“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世岂识之哉?徒见其戴黄屋,佩玉玺,便谓足以缨绂其心矣;见其历山川,同民事,便谓足以憔悴其神矣,岂知至至者之不亏哉?”“圣人……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真正的圣人,“出世”而未尝不“入世”,“入世”又未尝不“出世”。所以郭象认为尧才是真正的逍遥,正因为他不似许由自限于深山之中,与俗情世界对立为二。相反,尧虽在庙堂之上,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无为而治天下,不以桎梏为桎梏——连桎梏之为桎梏也被超越了,便做到真正的无待,真正的逍遥。 (有删改)
1.下列关于“逍遥”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逍遥”,指对任何依待与条件的超越和破除,只有平齐是非,抛却时待,才能逍遥。
B.“逍遥”不属于道德境界,所以从逍遥境界来看,宇宙万物都自尔而独化,自生自在。
C.“逍遥”不是对客观外在世界的经验描述,而是心灵观照宇宙万物的一种艺术境界。
D.“逍遥”即是对己、功、名的去除,达到含生抱朴、各适其性、天机自张的道家境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郭象认为尧才是真正的逍遥,是因为尧身在庙堂之上而心系俗情世界,不似许由自限于深山之中。
B.客观世界中一切事物都是有待的,要破除依待,理解逍遥,郭象认为必须从圣人的修养境界上来说。
C.我们只要同于成心的知见,落入了大小、长短、天寿、高下等对待关系之中,就永远无法达成逍遥。
D.庄子在《齐物论》篇中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似乎反对“逍遥就是超越小知小年,突破限制”的猜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的圣人,既“人世”又“出世”,其心不为物所累,所以,即使整天忙碌于世俗事务,也能神气无变,淡然自若。
B.既然庄子还说过“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那么对他在《逍遥游》中“小年不及大年” 的这一讲法就不可执实。
C.“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之说,透露的是超越自身限制的意思,不应认为这是 主张有大小对待和是非分别。
D.“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郭象认为,大鹏小鸟都是自由的,而大鹏高远的境界仍然值得小鸟羡慕。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3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4~6题。
王阳明的人生与学问
吴 光
明宪宗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王阳明诞生于余姚一个官宦之家。幼名为“云”,五岁时改名“守仁”,盖取《论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之意。
阳明十二岁时,开始拜师读书。他经常捧书沉思,思考人生真谛。有一天,他突然问书塾老师:“何为(人生)第一等事?”老师回答说:“惟读书登第耳!”王阳明疑惑地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这个“读书学圣贤”的心愿,表达了少年王阳明要做圣贤的远大志向。
弘治十二年春,阳明二十八岁,第三次参加会试,终于举进士出身。
明武宗正德元年,阳明三十五岁。司礼太监刘瑾专权跋扈,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御史薄彦徽等会同南京给事中戴铣,上疏请诛刘瑾等“八虎”。刘瑾大怒,逮薄、戴等人下诏狱,各杖三十。戴铣竞被杖死狱中。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挺身而出,抗疏力救,刘瑾遂逮阳明下诏狱,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
在贬谪龙场期间,王阳明经历了身体与心灵的“百折千难”,但他并未被种种天灾人祸所击垮,而是自强不息,从容应对。面对种种困境,他常常思考“圣人处此,当有何道”的问题。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他突然大彻大悟《大学》“格物致知”之旨,不禁欢呼雀跃,“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便是所谓“龙场悟道”,其关键在于领悟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其逻辑的结论是求理于心,而非求理于外。这标志着王阳明主体意识的觉醒,也为他日后在讲学中形成良知心学奠定了心灵觉悟的基础。
正德五年三月,王阳明经历了两年贬谪生活后被朝廷起用,升为庐陵知县。他以民为本,推行了多项德政,特别是冒着被罢官处分的风险蠲免了困扰境内百姓的苛捐杂税,深得民众拥护。同时,他敦励风俗,推行孝道,以儒家道德人文精神教化民众,使民风归于淳厚。
正德十四年六月十四日,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反对朝廷。当时,阳明正奉命到福建途中,仓促闻变,立即回军吉安,调兵“勤王”。在王阳明的精心调度与策划下,竞能“以万余乌合之兵,而破强寇(宁王)十万之众”,这在军事史上创下了以少胜多的奇迹,也成就了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和文武双全的历史声名。
从正德十二年到十六年,王阳明大多时间在江西赣州和南昌。这段时期,他经历了自贬谪龙场以来人生最艰难险恶的时期,但种种苦难的磨砺,使王阳明的思想升华到一个新高度,促使他捉出了“致良知”的哲学命题,从而完成了阳明学的哲学建构。正如阳明自己总结的:“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见得到此”,“我此‘良知’,二字,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阳明良知之教的成型,不仅使其精神境界升华到新的高度,更使他在复杂险恶的政治斗争中气定神闲、宠辱不惊,自立于不败之地。[]
嘉靖六年五月,广西田州土司叛乱,数剿无效,朝廷遂命王阳明进剿“乱贼”。王阳明率师抵达广西以后,对思恩、田州地区瑶族土司的武装反叛采取了安抚为主、罢兵息战的政策。不到半年,即促使其首领卢苏、王受率数万之众竭诚投降,使得迁延数年、屡剿无效的思田之乱宣告平息。
广西平乱的战事,前后经历一年多。这一年多来,王阳明以衰病之躯,奔走于炎热潮湿、瘴疠遍布的崇山峻岭,可谓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嘉靖七年十月初十日,王阳明向朝廷上了平生最后一道奏疏,说明自己“炎毒益甚、遍身肿毒,喘嗽呕吐”的严重病况,请求朝廷允许他回乡养病,其词悲切。眼见病情日重,他已等不及朝廷的批复了,于是班师北归。于十一月二十五日抵达南安府(今大余县),二十八日晚,舟停青龙铺水面。二十九日上午,他已处于弥留之际,其弟子周积请问有何遗言,阳明只留下了“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八个字,瞑目而逝。享年五十七岁。(摘编自吴光《王阳明的人生与学问》)
相关链接:
“先生(王阳明)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朱熹)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龙场)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 (黄宗羲《明儒学案•姚江学案》)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王阳明先被贬龙场,后困居江西,经受种种苦难的磨砺,始终坚持潜心苦思,终成就了阳明之学。
B.王阳明提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强调虽圣人之道遥不可及,但自我都可追求主体 心灵的觉悟。
C.王阳明为戴铣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与专权跋扈的刘瑾抗争,表现了他坚持正义、无所畏惧的道德勇气。
D.王阳明临终时留下“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遗言,寥寥八字,可视为对王阳明人生与学问的概括。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王阳明年少时便立下圣贤之志,不愿走人仕途,成年后却历经三次科举而投身官场,奔走四方,颇立功业。
B.人生的艰难险恶,促使王阳明思想的升华;而思想的升华,更使他气定神闲地面对政治斗争中的复杂险恶。
C.阳明之学虽为王阳明首创,却是吸纳前人思想精髓所得,他曾学朱熹、佛老,历经艰难,方悟得良知之教。
D.本文史论结合,选取王阳明人生中的重大事件,展示了明朝这位著名哲学家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
E.本文直接引用《论语》《大学》的话语,是为了揭示王阳明思想的渊源和发展过程,丰富了传主形象。
6.王阳明一生有哪些主要成就?请结合文本分类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杭州巷10号
夏阳
幸福路作为一条商业步行街,每天人流密集,左边有一条非常不起眼的小岔路,叫平安街,顺着平安街进去百余米,一拐弯,眼前生出一条南北向小巷,便是杭州巷。
杭州巷狭窄细长,仅容得下两人并行,麻石板铺就的巷道,伴随着墙脚一线湿湿的青苔,一直延伸到尽头。巷子两边的建筑,古朴、荒凉,被圈在高高的院墙内。透过门缝,可隐约窥见一些雕梁画栋,当然还有断壁残垣。小巷里,渺无人烟,只有寂寞的风,顺着寂寞的巷道穿过,轻轻吹拂着墙头几株寂寞的茅草。步行在小巷里,抬眼望去,四周就像一幅油画,挂在墙上沉睡不醒。
我此行的目的地是杭州巷10号,那也是整个小巷唯一的住户。我去的时候,正值深秋,碧空如镜。上午的阳光嫩黄羞怯,在墙头瓦瓴上探头探脑,却无法照进小巷。行走在小巷里,头上是一片金灿灿的阳光,人却站在岁月的阴凉中。驻足10号门前,我感慨颇多,犹豫良久,那两扇厚重的木门还是被我轻轻地叩响了。
须臾,一个老太太站在门口。她的目光和善,完全没有都市人惯有的那种警惕。我结结巴巴地说自己是摄影发烧友,爱好用镜头来捕捉历史。老太太把我迎进院内。院子很大,里面种了不少花草。秋天的菊花开得正艳,五彩缤纷,白如雪,粉似霞,而黄的,则黄得热闹,亦黄得伤感。院内飞檐斗角,回廊石阶,曲径通幽。难以置信,在现代都市林立的高楼大厦脚下,竟然藏着这样的深居大院。
老太太说自己有八十高龄,有个留学海外的儿子,如果现在还活着的话,明年也将花甲之年了……老太太说她姓李,从十八岁结婚那年起,已经在这院子里生活了六十多年。六十多年里,女儿夭折,儿子客死他乡,佣人被遣散,老伴过世,一个个亲人相继离去,昔日门庭喧闹的大宅子里,最后只剩下她一个孤老婆子了。老太太说这话时表情恬淡,似乎是在谈论别人家的事情,看不出有任何的悲伤。
我问:“这巷子为何叫杭州巷,和杭州有什么历史渊源吗?”
老太太说:“现在知道这巷子来历的人应该不多了。说来话长,早在清朝末年,有一批杭商集体迁移来此,他们开茶庄、丝绸店和当铺等。买卖做大了,赚钱了,在这里扎根,抱团买地置业,于是就有了这杭州巷。你可别小看这巷子,它可是当年这座城市的心窝窝呢。巷道之所以修得这么窄,就是为了减少闲杂人员的进入。无论多大的官来访,文官落轿,武官下马,就是皇帝来了,也得老老实实从巷子口步行进来。”说到这里,老太太得意地笑了。
我吃了一惊,没想到杭州巷在当年是如此的尊贵显赫。望着老太太一脸甜蜜而略带羞涩的回忆神情,我依稀看到了当年一个情窦初开的妙龄女子,被浩大的迎亲队伍捧进了这杭州巷。
在杭州巷10号,如置身于山野的一处宅院里,都市的喧嚣和车流的嘈杂似乎远去。空气里,有花的阵阵清香,在明朗的阳光下,微微发酵。和老太太坐在一块儿喝茶聊天,真是一种享受,仿佛在翻阅一本厚厚的历史书。
我拍了几张照片后,告别老太太,告别杭州巷10号,重新回到巷子里。我默默退出杭州巷时,一个磨刀师傅正挑着担子站在巷子口,高声叫喊着:“磨剪子嘞,戗菜刀!”他抑扬顿挫的叫喊声跌落在小巷里,溅起一巷子清脆的回音。磨刀师傅喊了数声,站了片刻,却没有走进小巷。
我回到单位。主任问我:“老太太同意拆迁了?”
我默默地望着主任难看的脸色。他的身后,悬挂着这座城市的规划蓝图,上面一条条粗大笔直的线路,纵横交错,气势凌厉。
我向主任建议道:“按照老太太目前的身体状况,是很难熬过这个冬天的。要不,我们等到明年开春再说,如何?”
主任沉默不语。 (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人物不多,人物关系也不复杂,但非常注重营造小说的环境氛围,并设置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B.杭州巷10是整个小巷唯一的住户,小说将户主老太太与其他已经迁走的住户进行对比,体现了老太太的不近人情。
C.“我”在征求户主老太太是否同意拆迁时,非常犹豫,既体现了拆迁工作的难度,也体现了“我”对老太太的同情。
D.小说结尾只有一句话,写主任沉默不语,但主任内心可能并不平静,结尾意蕴悠长,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8.小说第二自然段对杭州巷的环境进行了描写,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小说写了关于城市拆迁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
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列传》)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B.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C.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D.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足下,敬词。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战国策•秦策二》: “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B.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是一种前倨后恭的表现。《战国策•燕策三》:“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C. 剖符,符,凭信。古代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一留帝王处,一授诸侯或功臣,称为“剖符”。《史记》:“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D. 北面,面北,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史记•项羽本纪》:“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 尉佗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 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 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13.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6分)
(2)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临江仙
徐昌图 (五代)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
A. 首两句直接写别离,“散”、“离”、“去”已带怨意,而一个“恨”字又点明本词的主题,写出了词人内心的凄凉,羁旅之恨。
B. 上阕写的是离别前的情景,是实写。下阕写的是词人想象离别后的情景,是虚写。全词虚实结合,写尽羁旅之情,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C. 词人写离愁没有采用直抒胸臆手法,而是巧妙地融情与景为一体,沿情布景,通过景物的转承和变换、环境气氛的渲染和烘托来表现词人内心的离愁别恨。
D. 第三句描绘的是词人一步三回头,不忍离去的情态,“烟柳渐重重”,既写出了离愁的层层加深,也写出了离愁的“有形”情态,衬托出了行人心头的迷惘。
E. 四、五两句描绘的是作者眼中的惨淡画面。“淡云”暗示行人心头的落寞,“孤雁”则是行人的化身,“寒日”显其心头之冷,充满了伤感。这两句极写浪迹飘零之苦,是移情于景。
15. 试结合全词诗句,简要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7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7分)
(1)《诗经•氓》中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男子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在下阕中,辛弃疾提到了另外一个人物,刘裕的儿子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妄想追求汉代大将霍去病追击匈奴在狼居胥山筑坛祭天那样的功业,结果吃了败仗,张皇南逃,狼狈不堪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
(3)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在本赛季西甲末轮赛事中,皇家马德里客场取胜马拉加,C罗带领球队勇夺第33个联赛冠军,真是大快人心。
②近日,又有人因沉迷络游戏而成为舆论焦点。不过,这次的主人公不是贪玩的学生,而是党员干部。他们玩游戏的方式也让人瞠目结舌:不惜通过挪用公款、索贿来购买游戏装备。
③她上课前总要细看一遍教案,从来不用多媒体,一直手写,那些龙飞凤舞的板书是她对教学的极致追求。
④因受电商的强大冲击,实体百货业利润持续下滑,日薄西山,整个行业亟需整合升级,才能找到出路。
⑤电视剧《老有所依》直面“养老困局”,用感人故手了养老问题的不同侧面,被观众评为哀而不伤的作品。
⑥从中国书法史看,“书以人名”似乎成为了一条重要规律。但不容置喙的是,真正的艺术作品,生命精神才是它的根本所在。
A①③④ B.④⑤⑥ C②③⑥ D.②③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 如今法官被推到官民冲突的对立面,这一方面根源于现代法治意识尚未渗透百姓生活的文化土壤,另一方面是由于过去对司法功能过度放大的结果。
B. 优秀的外交家,不会盲目强硬,而应该知道国家的核心利益在哪里,他们要懂得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场合,对某些问题做出合适的妥协。
C.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其作品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
D. 政府在管理共享单车时,既要对市民加强文明骑行的宣传教育,也要将用户的违法违规行为记入信用记录,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
19.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中国面孔》这一部以小见大、由“面子”到“里子”的文化百科全书,开始 ① 掌握到了“走心”的诀窍。《中国面孔》第三季 ② 从明星嘉宾的选择还是问答环节的设置都 ③ 符合年轻人的胃口,这无疑是 ④ 当下收视主力人群发出的一次强力号召。让新生代在熟悉的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接受 ⑤ 热爱祖国的文化传承,正是文化综艺 ⑥ 追求的目的。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刚刚
/
也
向
因而
屡次
B
渐渐
无论
更
对
进而
应当
C
稍微
只有
才
∕
或者
特意
D
/
不管
很
从
或许
即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前人有诗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此语当然有理,不过,在过去的时代里,不仅是国家不幸, ① ,才能写出血泪交迸与苍生息息相通的诗文。如果屈原得意于庙堂之上,李白沦为供奉之臣,杜甫也居画屋高楼, ②
,如同夜空最灿烂的星辰宣告缺席。柳宗元在政治上失败,生活也坎坷困顿,但让他的政敌所始料不及的是,他们把他抛向了生活的底层,陷阱与荆棘造就的,却是中唐第一流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和诗人。在“永贞革新”中,柳宗元是败军之将;但在精神领域 ③ ,特别是中国的诗歌史与散文史上,他都拥有黄金铸就的一章。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材料一:
“毒舌”来了,不仅来得快,而且多。从《金星脱口秀》到《奇葩说》,曾经人人厌弃的“毒舌”,如今成了红,成了诸多综艺节目的卖点。
材料二:
我们生活在虚伪中太久,人们普遍患上了人际关系真相匮乏症。励志书、温情的电视剧、人与人之间过多的客套……这些很有必要,但多到让人窒息,就需要毒舌来刺破沉闷的空气,打开一扇窗子。 ——《南方周末》
以上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 选好角度,自拟题目;②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 不少于800字。
巴彦淖尔市一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九月月考[]
高二年级 语文试题答案
制卡说明:6、8小题答题时需要留出四行的答题地方;9小题答题时需要留出五行的答题地方;13题的(1)(2)两个小题分别需要留出两行的答题地方;15题需要留出三行的答题地方;16题的(1)(2)(3)分别留一行的答题空间,并且根据试题相应的答题区间进行设置;20题需要留三行答题的地方。
一、(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 B(强加因果)
2. A(“尧身在庙堂之上而心系俗情世界”错,原文说身在庙堂之上,“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
3. D(“大鹏仍然值得小鸟羡慕”无中生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3分)
4. (3分)B(“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说的是圣人之道就在自性中,并非遥不可及)
5. (每选项2分,共4分)AE (A.王阳明并未排斥仕途;E.对引用作用的分析错误。答对一项给2分)
6. (6分)①学术方面:创建阳明学,提出了“致良知”的哲学命题;②为政方面:治政有方,推行德政与教化;③军事方面:平叛得力,创下了以少胜多的奇迹。(答对一点2分,三点5分,意思相近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7. (3分)D.(A项“并设置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错误,本文以散文化的笔法弱化了故事情节;B项“进行对比,体现了老太太的不近人情”错误,杭州巷10号成为最后一户主要体现的是老太太对其眷恋,而不是不近人情;C项“我”没有征求老太太是否同意拆迁,“我”非常犹豫主要是因为“我”对这里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也有眷恋.)
8. (6分)①所描绘的环境幽深、古朴、荒凉,体现了杭州巷浓郁醇厚的古文化气息,引导读者思考有关历史文明与文化传承的问题.②引发“我”
的感慨,为下文写老太太成为杭州巷唯一的住户做铺垫.③杭州巷的落寞衬托出下文杭州巷10号的静谧洁雅能更好地凸显老太太对旧居的深厚情感.
9. (6分)主旨:在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如何看待与处理现代文明与历史文明之间的冲突问题,如何保护历史文明和传承传统文化.情感取向:①对历史文明的敬畏;②对历史文明被冷落的伤感;③对现代文明的发达导致历史文明的消失的无奈;④对处于拆迁中的老太太现状的担忧.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21分)
10. (3分) B 11. (3分) B 12. (3分) B(根据原文“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D项中“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系无中生有。)
13.(1)(6分)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采分点:弃反、捐、以、且)
(2)(6分)我没能在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采分点:中国、王、使、遽)
参考译文:
陆贾是楚国人,以幕僚宾客的身份随从高祖平定天下,当时人们都称他是很有口才的说客,所以伴随在高祖的身边常常出使各个诸侯国.在高祖刚把中国平定的时候,尉佗也平定了南越,便在那里自立为王.高祖考虑天下初定,中国劳苦,就没有诛杀尉佗,还派遣陆贾带着赐给尉佗的南越王之印前去任命.陆生到了南越,尉佗梳着当地流行的一撮锥子一样的发髻,像簸箕一样地伸开两腿坐着,接见陆生.陆生就此高尉佗说道:“
您本是中国人,亲戚、兄弟祖先的坟墓都在真定.而现在您却一反中国人的习俗,丢弃衣冠巾带,想用只有弹丸之地的小小南越来和天子抗衡,成为敌国,那你的大祸也就要临头了.况且秦朝暴虐无道,诸侯豪杰都纷纷而起,只有汉王首先入关,占据咸阳.项羽背叛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们都归属于他,可以称得上是强大无比.但是汉王从巴蜀出兵之后,征服天下,平定诸侯,杀死项羽,灭掉楚国.五年之间,中国平定.这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而是上天辅佐的结果.现在大汉天子听说您在南越称王,不愿意帮助天下人讨平暴逆,汉朝将相都想带兵来消灭您.但是天子爱惜百姓,想到他们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乱离,因此才暂且罢兵,派遣我授予你南越王的金印,剖符为信,互通使臣.您理应到郊外远迎,面向北方,拜倒称臣,但是您却想以刚刚建立,还没有把人众收拢起的小小南越,在此桀骜不驯.倘若让朝廷知道了此事,挖掘烧毁您祖先的坟墓,诛灭您的宗族,再派一名偏将带领十万人马来到越地,那么南越人杀死您投降汉朝,就如同翻一下手背那么容易.”尉佗听罢,立刻站起身来,向陆生道歉说:“我在蛮夷中居住得时间长了,所以太失礼了”接着,他又问陆生:“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有德有才呢?”陆生说道:“您似乎比他们强一点.”尉佗又问:“那我和皇帝相比呢?”陆生回答:“皇帝从丰沛起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扫平强大的楚国,为整个天下的人兴利除害,继承了五帝三皇的宏伟业绩,纹理整个中国.而中国的人口以亿来计算,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最富饶的地域,人多车众,物产丰富,政令出于一家,这种盛况是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而现在您的人众不过几十万,而且都是未开化的蛮夷,又居住在这局促狭小的山地海隅之间,只不过如同汉朝的一个郡罢了,您怎么竟同汉朝相比呢?”通过交谈,尉佗非常喜欢陆生,留下他和自己饮酒作乐好几个月.尉佗说:“南越人当中没有一个和我谈得来,等你来到这里之后,才使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所未曾听到的事情.”尉佗还送给陆生一个袋装包裹,价值千金,另外还送给他不少其他礼品,也价值千金.陆生终于完成拜尉佗为南越王的使命,使他向汉称臣,服从汉的管制约束.陆贾还朝之后,把以上情况向高祖汇报,高祖非常高兴,任命陆贾为太中大夫.南越王尉佗是真定人,姓赵.秦国兼并了天下.到秦二世时,南海郡尉任嚣得病将死,把龙川令赵佗召来,任嚣死后,赵佗逐渐用法律杀了秦朝安置的官吏,而用他的亲信做代理长官.秦朝被消灭后,赵佗就攻击并兼并了桂林和象郡,立自己为南越武王.汉高祖已经平定了天下,因为中原百姓劳顿困苦,所以汉高祖放过了赵佗,没有杀他.汉高帝十一年(前196),派遣陆贾去南越,命令赵佗因袭他的南越王的称号。
南越王尉佗是真定人,姓赵.秦国兼并了六国,统一天下.到秦二世时,南海郡尉任嚣得病将死,把龙川令赵佗召来.任嚣当即向赵佗颁布任命文书,让他代行南海郡的职务.任嚣死后,尉佗趁此机会逐渐用法律杀了秦朝安置的官吏,而用他的亲信做代理长官.秦朝被消灭后,赵佗就攻击并兼并了桂林和象郡,立自己为南越武王.汉高祖已经平定了天下,因为中原百姓劳顿困苦,所以汉高祖放过了赵佗,没有杀他.汉高帝十一年,派遣陆贾去南越,赐予尉佗南越王的称号。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答案】14. BC (每选项2分,共 4分) 15. “饮散离亭西去”“回头烟柳渐重重”“ 残灯孤枕梦”等表达了深深的离愁别绪及别后的孤寂凄凉之情( 4分),“浮生常恨飘蓬”包含着饱经漂泊的羁旅之愁(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7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7分,每空1分)(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ū),赢得仓皇北顾。(3)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7. (3分) D(大快人心:指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得大家非常痛快。瞠目结舌:不敢说话的样子。瞪眼翘舌说不出话来。形容人窘迫或惊呆的样子。龙飞凤舞:像龙在飞腾;像凤在欢舞。原形容山势蜿蜒曲折;奔放雄伟。旧时迷信;认为是帝王气象。现形容书法笔势飘逸多姿。日薄西山:比喻衰老的人或腐朽的事物临近死亡。哀而不伤:意为悲哀而不过分。多形容诗歌、音乐等作品具有中和之美。也比喻处事适中,没有过分与不及之处。不容置喙,指不允许别人插嘴说话,也形容没有说话的机会。)
18.(3分)B
19. (3分)B
20.(每空2分,共6分)①而且诗人自己也有不幸 ②那中国诗歌定将黯然失色 ③他却是可以高视阔步的王者
四、作文
1、审材料,提关键信息:
材料一:“毒舌”多。成了卖点。
材料二:虚伪、温情、客套让人窒息,需要毒舌来刺破沉闷。
2、再次提炼:
材料一:“毒舌”受欢迎。
材料二:“毒舌”可打破让人窒息的虚伪与客套。(由此可见,出题的人是赞同“毒舌”的。)
3、提出中心:
虚伪与客套让人沉闷,“毒舌”可打破虚伪,所以受欢迎。
4、确立观点:
(1)生活不需要虚伪,应适当“毒舌”;(2)生活需要“毒舌”;(3)“毒舌”改变社会
5、“毒舌”是什么?
“毒舌”
就是直言,就是说实话。这个实话,说得坦率,能一针见血地说出事物的本质,鲜明地表达自己的爱恨。在说的时候兴许会得罪人,所以叫毒;在说的时候一针见血,所以也叫毒。这里的毒,是褒义的。
优秀作文
毒舌不“毒”
从《金星脱口秀》到《奇葩说》,毒舌红了。不是因为它搞笑奇怪,只是因为它用自己的方式诉说着他所看到的真相。它如一把利剑,击破了人与人之间的虚伪,打开了一扇真实坦然的大门。
毒舌,就是讲真话。讲真话,你才可以清晰的看到世界,发现它的不同,而不是永远地昏惑迷糊;讲真话,你才可以发现自己的缺点,拥有破茧成蝶的能力,而不是一味的原地踏步;讲真话,你才可以让别人了解真实的自己,而不是和虚伪做朋友。
千古一师“诸葛亮”,绝不虚假。在离京出征前,留下一篇《出师表》,不怕刘阿斗的怪罪,也不怕他不开心,说出真话,只为让国家更加稳固。他置自己生死荣辱于不顾也要直言进谏,这让后人为他鼓掌,让他英名留芳百世。
人镜“房玄龄”,面对皇上绝不虚伪以对。在朝庭上多次冒犯圣言,忠言强谏。他完全不顾皇上的面子与自己的安危,正因为大唐王朝有了房玄龄这样一批敢于直言的忠臣,才有了开元盛世的辉煌。更让房玄龄“人镜”的美名流传于世。[]
自黑女星“杨幂”,面对他人的毒舌,虚心接受并一一改正,让自己变得更好。反过来想:正是因为那些人敢于讲真话,指出杨幂的不足,杨幂才能及早发现自己的缺点,从而不断更进,提升自己,成为如今的当红炸子鸡。
可见,讲真话,可以让人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可以让人改进缺点提自己;可以成全自己和他人;更可以让我们清楚辨明世界的不同,让社会安定,国家繁荣。而不敢讲真话,你会在伤害自己,伤害他人,最终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面对老师,我们总会认为老师是对的,当看到老师们的错误时,也只会认为自己错了,所以我们不敢讲真话,让问题一错到底;面对高官,我们总会特别的称赞,不是因为他真的有这么好,而是因为他拥有庞大的权利,以致于高官一错再错,让社会受到损失;面对朋友,我们总是刻意去模糊他们的错误,不去拆穿,是因为我们害怕失去友谊,最后,我们只能和虚伪做朋友。
如果,面对以上情况,你能勇敢地讲出真话,老师会发现自己的错误,改正教法,也让我们受益;官员会不敢再为所欲为,真正为民谋福利;朋友会改正自己的错误,变得更完美,从而友谊更加坚固。
所以,不要怕毒舌,大胆地讲出自己想讲的话吧!看到错误,大胆指出;看到不对,勇于辨解;遇到强权,绝不屈服。用真话构建出一片蓝天,你会发现,原来世界如此美好!
毒舌不毒,让我们用心去说话!
浅谈“毒舌”
“毒舌”来了,来得快而且多。从《金星脱口秀》到《奇葩说》,主持人无不“毒舌”。所谓“毒舌”,是指言语犀利,一针见血道出本质,赞谁骂谁毫不留情。对于这些“毒舌”主持人,人们不但不讨厌,并且津津乐道,大加追捧。为何会这样?
(说现象)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大家需要、喜欢毒舌。
为何会喜欢毒舌?是因为,现在这个社会,假的成份太多。见到别人小成,大家微笑讨好,只会赞美;见到有人犯错,大家生怕得罪,不会说出;见到社会不公,大家明哲保身,默然无语;见到别人求助,大家畏惧责任,事不关己。这便是我们的世界:虚伪、温情、客套。
(析原因1)
而温情与客套的根源:在于人心的脆弱——人们都害怕:怕得罪人,怕担负任,怕被人群孤立。害怕的根源,在于自认为自己不够强大,无法对抗社会。试想,一个500强企业的老总,何尝怕过自己的下属;而一个刚进单位的新人,做事总是小心翼翼,生怕做得不好被解雇。
内心的不够强大、不够自信,让大家对别人温情又客套。人人都温情与客套,便形成了恶性循环。在这样虚伪的温情中,人们看不到自己的不足,感受不到别人的真诚;人们戴着面具做人,没有自信,时时小心,不敢真情流露。
于是,蕴含着智慧、自信、与真性情的“毒舌”语言,便成了人们追棒的东西。
(析原因2)
人们追棒“毒舌”,但是否真的能接受“毒舌”呢?大家看《金星脱口秀》时大赞金星智慧敢言,大爱金星直言怒骂的风格。然而,如果金星来到你的生活中,不时说你这里不好那里不对,天天把你骂得狗血淋头;就算你知道她说的都是真话,你会接受吗?你还会喜欢上这样的“毒舌”吗?大家追棒《奇葩说》,然而,如果把你当成了奇葩,让你的缺点搬上电视批判一翻,让国人大笑,就算你知道自己真有这些不足,你又是否乐意?你还会再看这个节目吗?恐怕会怀恨终生吧!
可见,“毒舌”,只能存在于虚拟的络、电视中,作为空虚生活的调剂;一旦“毒舌”之人来到生活中,人们对他的喜欢势必变成讨厌,对他的追捧势必变成打压。归根结底,还是人心过于脆弱,承受不起“毒舌”般的指责与批判,不敢面对自身的缺点。
(说结果)
虚伪的温情让人窒息,“毒舌”般直言不诲又让人忌恨。人们渴望别人有真性情,又害怕别人的真性情伤害自己。这个人性的矛盾,如何解决?
我想,面对大多数人,我们应采用“温暖的毒舌”来交流——既做真人,说真话,又关爱他人,用他人能接受的方式来沟通。
给“毒舌”包上一层暖意。这,才会于人于己最好的沟通方式吧!
(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