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50 KB
  • 2021-06-02 发布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期末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出自道家经典《文子》,是说人们应该基于当下现实,如果百姓能够获益,不必效法古代规定;如果能把事做得体,也不必遵循俗法。‎ 古和今、变和常的问题,自古为中国历代思想家所关注。在以农业立国的环境下,我国是一个敬重传统的国度。传统就是百科全书,不仅是人们的智慧之源,也是解决当下问题的思考方向,甚至有时就是现成答案。‎ 但社会是复杂的,事情总是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一味重复前代教条与范例,很可能事与愿违。宋襄公面对强悍的楚师狃于旧”礼”,惨败于楚。同样,王莽改制笃信儒家古文经,并以此为古代圣王治国的金科玉律,最终天下大乱,民众接竿,新莽覆亡。宋代奉行重文轻武、强干弱枝的政策,依据防范武将擅权的经验编出“阵图”对前线的战事百般制约,甚至宋仁宗亲自编写《神武秘略》赐予北方边陲将领。在怀疑、猜忌与脱离实际的乱指挥之下,宋军战斗力低下,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事中频频失利。如果士大夫理想地沉浸在古代某家学说中,不能以冷峻的现实为出发点,自我玩赏则可,一旦走上政治舞台就会给社稷苍生带来芟夷大难。‎ 况且不少人对前代法则经验的汲取并不正确。秦并六国之时大多数臣子赞同分封同姓子弟,而李斯力排众议,陈说他们没有看出周代分封的弊端;刘邦鉴于异姓王离心离德,错误吸取了秦亡的历史教训,大封同姓诸侯,最终酿成七国之乱。好的政治家就像良医一样,对待千变万化的病状应采取不同的方剂。‎ 这种变革的思想,不仅被法家奉为圭臬,同样是儒家的重要理论构成。儒家学者甚至强调,‎ 当两个原则性问题产生冲突,只能顾其一之时,就需要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产生了“权”的思想。孟子的名言“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就是这一思想的典范。“权”是砝码,砝码在秤上波动,物品才可以平衡;权变,就是在特殊的场合中灵活把握的平衡。‎ 变要看准时机,并不是所有时机都适合变。所以古人又提出了“时”的概念。《周易・系辞下》里借孔子之口说,隼鸟是禽,弓矢是兵器,射它的是人。贵族君子能身藏利器,抓住“时”再行动,有什么不利的呢?“人”“器”与“时”都具备,有把握做到“利于民”“周于事”,突破“古”和“俗”的羁绊,就没有什么障碍了。‎ ‎(摘编自李凯《苟利于民,不必法古;周于事,不必循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道家经典《文子》认为人们应该尊重现实,不必效法古代规定,不必遵循俗法。‎ B.传统是百科全书,是智慧之源,随时为解决当下问题提供思考方向和现成答案。‎ C.对于古和今、变和常,历史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要因时因地因人灵活把握。‎ D.人和、地利、天时齐备,能利于民、周于事,突破“古”“俗”枷锁,即无障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道家《文子》说法提出观点,然后从沿袭传统、进行变革两方面来谈。‎ B.文章用例论、对比既批评了错搬经验行为,又反驳了脱离实际的泥古做法。‎ C.文章讲“变”的思想被法家、儒家同时看重,从而突出了变革的重要性。‎ D.文章以“变”为重心,分析了“变”的原因,集中阐发了“变”时要注意的原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朝军队的战斗力低下,这与采用重文轻武、强干弱枝的政策有关,最主要的是宋仁宗脱离实际的乱指挥。‎ B.如果士大夫理想地沉浸在古代某家学说,不从现实出发,可能带来巨大的灾难。‎ C.虽然男女授受不亲,但嫂子溺水时还是要伸出援手,集中表现了儒家的权变思想。‎ D.“变”的前提是“看准时机”,把握好了“时机”,才有可能做到“利于民”“周于事”。‎ ‎【答案】(1)C ‎(2)B ‎(3)A ‎【解析】‎ ‎【详解】(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不必效法古代规定,不必遵循俗法”错误,原文第一段说的是“如果百姓能够获益,不必效法古代规定;如果能把事做得体,也不必遵循俗法”。B项,“随时为解决当下问题提供思考方向和现成答案”错误,原文第二段表述为“传统就是百科全书,不仅是人们的智慧之源,也是解决当下问题的思考方向,甚至有时就是现成答案”。D 项,“即无障碍”错误,原文最后一段表述为“有把握做到‘利于民’‘周于事’,突破‘古’和‘俗’的羁绊,就没有什么障碍了”。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项,结合文本内容“况且不少人对前代法则经验的汲取并不正确”“一味重复前代教条与范例,很可能事与愿违”分析,文章主要论述“批评了错搬经验行为”。“又反驳了脱离实际的泥古做法”在文本中未有体现。故选B。‎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最主要的是宋仁宗脱离实际的乱指挥”错误,原文第二段是“甚至宋仁宗亲自编写《神武秘略》赐予北方边陲将领。在怀疑、猜忌与脱离实际的乱指挥之下,宋军战斗力低下,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事中频频失利”,只是说宋仁宗编纂的书籍,并没有直接说是宋仁宗“乱指挥”。故选A。‎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美女 ‎[俄]契诃夫 记得还是在做中学五年级或六年级学生的时候,我和爷爷到顿河区罗斯托夫去。那是八月里的一天,天气闷热,令人烦闷不堪。由于热、干燥,以及把尘雾吹到我们身上的热风,眼睛困得睁不开,嘴巴发干;不想看,不想说,不想思索,当那睡意朦胧的车夫乌克兰人卡尔波扬鞭打马,鞭子甩到我的制帽上的时候,我既不抗议,也不出声,只是从半睡中清醒过来,无精打采地瞥一眼远处透过烟尘能看到的村庄。我们停在亚美尼亚的一个大村庄巴赫契——萨拉赫爷爷熟识的富裕的亚美尼亚人家里﹣﹣喂马。‎ 在这个亚美尼亚人的房间里,没有漆过油漆的木墙啦,家具啦,红褐色的地板啦,都散发出一股被太阳晒过的干木料的气味。无论你往哪儿看,到处是苍蝇、苍蝇、苍蝇……爷爷和亚美尼亚人正在谈论放牧啦,牧场啦,羊群啦……听着他们俩嘟嘟囔囔的谈话声,我开始对草原、太阳、苍蝇等产生了怨恨的情绪。‎ 亚美尼亚人不紧不慢地走进门厅,喊叫道:“玛霞!过来斟茶!你到哪儿去啦?玛霞!”‎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走进屋子,穿一身普通的花布连衣裙,戴着白头巾。她洗碗、斟茶的时候,背对着我站着,我只看见她腰身纤细,光着脚丫,裸露的小后脚跟被下垂的长裤脚盖住了。‎ 主人请我过去喝茶。我坐到桌旁,姑娘给我斟了一杯茶,我看见她的脸,忽然感到,仿佛有一阵清风掠过我的心灵,把一天来的种种苦闷和灰尘通通吹散了。我看见了一张在青天白日下或梦里神游时从未见过的俏丽无比而神韵非常的脸。正如理解闪电一样,我一下子便意识到了:我面前站着个美女。‎ 我敢起誓,玛莎,或照她父亲的叫法,玛霞,是真正的美女,但我不能证明这一点。往往有这种情况,大家都看晚霞,人人都说晚霞真美,但究竟美在哪里,谁也不知道,谁也说不出。‎ 并非只我一个人发现那亚美尼亚姑娘美。我爷爷是个快80岁的老人,为人古板,对女性和自然美一向漠不关心,现在却温存地看着玛霞足有一分钟,随即问道:“这是你的女儿吗,阿维特•那扎雷奇?”‎ ‎“女儿!这是我女儿……”主人回答说。‎ ‎“多好看的闺女呀!”爷爷称赞说。‎ 亚美尼亚姑娘的这种美,艺术家或许会称作古典的或端庄的吧。也正是通过对这样的美的观察,天晓得是怎么回事,才会使人深信:您见到的容貌是端正的。头发、眼睛、鼻子、嘴、脖子、胸脯以及青春肌体的每一个动作,都交织在一起,融会成一个完整的、和谐的旋律,在这旋律中大自然的音韵不差一个音符。您完全觉得,一个理想的美女就应该有玛霞那样笔直而略微凸起的鼻子,那样大大的黑眼睛,又黑又长的睫毛,那样令人神魂颠倒的目光,她那黑黑的卷发和眉毛,就像翠绿的芦苇依恋静静的小溪,飘拂在温柔而白嫩的额头和面颊上。您看着她,不由自主地便会产生一种愿望,即跟玛霞说点什么,说点极愉快、真诚、美丽得跟她本人一样美丽的话。‎ 对这种美,我的感受却很怪。玛霞在我心中激起的不是欲望,不是欣喜,不是快乐,而是一种愉快却痛苦的忧伤。这忧伤飘忽不定,朦朦胧胧,像一场梦。不知什么缘故,我为我自己,为我爷爷,为那亚美尼亚人感到惋惜,我有这样一种感觉:仿佛我们几个人都失去了对生活来说很重要、很必要的东西。爷爷也忧愁起来。他已不再谈起牧场和羊群,而是默默不语,若有所思地望着玛霞。‎ 喝完茶,爷爷躺下午睡了,我走出屋子,坐在台阶上。我坐的台阶被晒得滚烫;太阳把我的头、胸、背晒得火辣辣的,可我并不以为怎样,我只觉得我身后的门厅里和房间里有一双赤脚踩在木制的地板上发出窸窣的声音。收拾完茶具,玛霞跑下台阶,我身边像有一股轻风吹过,然后她又像鸟儿一样跑进了一间被熏黑的小房里(大概是厨房),从那里飘出了烤羊肉的香味和亚美尼亚人的说话声。她在黑暗的门道里消失了,不大工夫玛霞在门口露面了,厨房的热气弄得她满脸通红,她肩膀上扛着一大块黑面包;面包很重,她便优美地拱起腰身,穿过院子跑到打谷场,跳过篱笆,钻进残麦秸金色的云雾,消失在大车后边。‎ 她极其美丽的身影越是经常在我眼前闪现,我便越感到忧伤。我为自己、为她、为乌克兰人感到遗憾,她每次穿过谷壳的云雾向大车跑去的时候,乌克兰人总要满怀惆怅地目送她。或许这是我对美丽的嫉妒吧,或许我为这女孩不属于我,也永远不属于我,对于她是个陌生者而感到遗憾吧,或许我隐约感觉到她的罕见的美是偶然现象,毫无用处,就像大地上的一切没有永恒一样,或许我的忧伤是人在观察真正的美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感觉吧,只有天才知道!‎ 两三个钟头之后,我们坐上大车,走出院子。我们坐在车上,都一声不响,仿佛在互相怄气似的。远远地可以看到罗斯托夫和那希切万了,一直默默不语的卡尔波突然回头看了看,说道:“亚美尼亚人的那个女孩真讨人喜欢!”他朝着马背抽了一鞭子。‎ ‎(有删节)‎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集中笔力从正面描写了一位有着姣好容颜、美妙身材、优雅气质的美女,这样的构思更能紧扣题目。‎ B.“大家都看晚霞,人人都说晚霞真美,但究竟美在哪里,谁也不知道,谁也说不出”,这句话表明,美是只可意会的,对美的感受因个体的不同而不同,这正好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C.“我爷爷是个快80岁的老人,为人古板,对女性和自然美一向漠不关心,现在却温存地看着玛霞足有一分钟”,这句话是为了说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受年龄、身份的限制。‎ D.“我”是贯串小说的线索式人物,作者主要通过对“我”的心理描写,展现“我”对美的感受,在“我”的心里,玛霞就是美的化身。‎ ‎(2)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表现玛霞的美?请简要分析。‎ ‎(3)小说开头两段的环境描写有何特点?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1)D ‎(2)①正面描写:通过对玛霞的容貌(头发、眼睛、鼻子等)、衣着、行动等方面的描写表现玛霞的美。②侧面烘托:用人物烘托人物,如通过写爷爷和赶马车的乌克兰人看见美女时的表情和反应来表现玛霞的美。③运用修辞手法:用比喻描写玛霞的美,如:“她那黑黑的卷发和眉毛,就像翠绿的芦苇依恋静静的小溪,飘拂在温柔而白嫩的额头和面颊上。”‎ ‎(3)特点:天气闷热干燥、尘雾笼罩,房间嘈杂肮脏,空气窒闷。作用:第一,渲染了压抑滞闷的环境氛围,烘托了“我”的内心感受。第二,为美女的出场提供了活动背景,为表现玛霞之美做了铺垫,反衬了玛霞之美。第三,环境的恶劣更能反衬出美女的美对“我”的心理产生的影响,有利于表现小说主题。‎ ‎【解析】‎ ‎【详解】(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A项,“集中笔力从正面描写”错误,除正面描写外,还有侧面描写,还应用了比喻、衬托等手法表现玛霞的美。B项,“这正好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错误。这只是主人公的个人感受,并非作者的创作意图。C项,“这句话是为了说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受年龄、身份的限制”错误,这段描写是为了从侧面烘托玛霞的美。故选D。‎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结合文本内容,对写作技巧、小说内容、人物形象综合分析。描写人物的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还有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通过对玛霞外表的细致描绘,如“头发、眼睛、鼻子、嘴、脖子、胸脯以及青春肌体的每一个动作”“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走进屋子,穿一身普通的花布连衣裙,戴着白头巾”极其形象突出玛霞的外表美丽。用爷爷和赶马车的人进行看到美女的表情,如“一个理想的美女就应该有玛霞那样笔直而略微……像翠绿的芦苇依恋静静的小溪,飘拂在温柔而白嫩的额头和面颊上”这是侧面描写,突显出玛霞的美丽;“又黑又长的睫毛,那样令人神魂颠倒的目光,她那黑黑的卷发和眉毛,就像翠绿的芦苇依恋静静的小溪,飘拂在温柔而白嫩的额头和面颊”这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来展现出其美丽的容颜。‎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本题考查小说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先要结合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概括其特点,然后指出其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等。“那是八月里的一天,天气闷热,令人烦闷不堪。由于热、干燥,以及把尘雾吹到我们身上的热风,眼睛困得睁不开”突出了天气的干燥;“没有漆过油漆的木墙啦,家具啦,红褐色的地板啦,都散发出一股被太阳晒过的干木料的气味”写出了房间的肮脏,这些环境描写,进一步写出了一种复杂的环境氛围,突出了“我”内心的具体感受,为下文的具体描绘埋下伏笔,更加衬托主人公的美丽。‎ ‎【点睛】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①交代故事背景,即交代时间、地点、时代背景,暗示社会环境。②渲染氛围,奠定基调。绝对客观的环境描写不存在。自然环境的描写必定与人物的情感形成不同程度上的暗合。③表现人物,环境里藏着人物的身世地位、文化教养、生活状况以及精神品质等等。环境描写可用于衬托人物心情,交代人物身份,表现(影响、决定)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④推动情节发展,情节发展与自然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自然环境描写以情节为依据,而情节发展又常常依赖于自然环境的推动。⑤暗示作品主题,我们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自然环境的细致揣摩。‎ 二、部分古诗文阅读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 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且称:“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房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酷嗜鼓琴,廷兰托琯门下,贫疾昏老,依倚为非,琯爱惜人情,一至玷污。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因客耒阳。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挠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新唐书•杜甫传》)‎ ‎(1)下列对文章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挠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B.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挠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C.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挠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D.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挠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B.“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的叫及第,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C.“天宝”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共计15年。是用干支纪年法来纪年的。‎ D.“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擢”是提升官职。“迁”是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少时家贫不能够养活自己,旅居于吴、越、齐、赵之地。李邕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奇,先前去见他。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困居长安。‎ B.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进献了三篇赋,后又多次献上赋和颂,并因此大力赞扬自己。‎ C.杜甫和房琯是平民之交,房琯因为受他的门客董延兰牵累,被罢黜了宰相职务。杜甫为他求情惹怒唐肃宗。‎ D.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 ‎②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 ‎【答案】3. D 4. C 5. D ‎ ‎6. ⑴然而衣不蔽体,常常靠人接济生活,私下里担心会死在荒郊外,还希望皇上同情、怜爱我。‎ ‎⑵从京城回来,出任华州司功参军一职。适逢严武统辖剑南东西二川兵马,杜甫前往归附他。‎ ‎【解析】‎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本题中,名词做主语的:“甫”;“家叔”“情”“人”。名词做宾语的:“大事”“李杜”“君”“歌诗”。动词一般作谓语。动词作谓语“检”“好论”“切”“齐名”“乱”“为”。固定句式“所污”句末语气词“云”。所以选D项。‎ 点睛:一、名词断句法。二、虚词断句法。三、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四、语序句式断句法。具体方法: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2.‎ 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C项错在“是用干支纪年法来纪年的”。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天宝是帝王纪年法。所以选C项。‎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通读全文,将各个选项放回原文查对。D项错在“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阅读原文“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可知:严武也是暴躁勇猛的人,表面上看不在意,可是内心恨杜甫。D项与原文意思不符。‎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然”:“然而”;“窃”:“私下”;“伏惟”:“希望”;“之”:“我”。第二句关键点:“出”:“出任”;“会”:“适逢”;“节度:“调度;指挥;统辖”;“焉”:“他”。 ‎ 点睛: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 参考译文:‎ ‎ 杜甫字子美,少时家贫不能够养活自己,旅居于吴、越、齐、赵之地。李邕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奇,先前去见他。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困居长安。‎ ‎ 天宝十三年,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进献了三篇赋。皇上对这几篇赋感到惊奇,让他在集贤院等待诏命。命令宰相考试文辞,提拔为河西尉,杜甫没有接受任职,后来改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 (杜甫)多次献上赋和颂(两种文体),于是就自己大力赞扬自己,并且说:“臣的先祖恕、预以来,继承儒学保有官位十一代,等到(祖父)审言时,凭文章显扬于中宗时。臣依赖继承的祖业,从七岁开始写文章,将近四十年,然而衣不蔽体,常常靠人接济生活,私下里担心会死在荒郊外,还希望皇上同情、怜爱我。如果让臣继承先祖的旧业,改变地位低下的长时间的屈辱,那么臣的著述,即使不足以宣扬六经,极为含蕴深刻、感情抑扬,切合时宜、文思敏捷,可以企望赶得上扬雄、枚皋。有这样的臣子,陛下怎能忍心舍弃呢?”‎ ‎ 适逢安禄山叛乱,杜甫避乱奔走于泾、渭等三江流域。唐肃宗即位,杜甫疲困衰弱想要从鄜州投奔皇帝临时的临时驻地。(中途)被寇贼捉住。后来杜甫逃了出来,逃往凤翔拜谒唐肃宗,被授右拾遗的官职。杜甫和房琯是平民之交,房琬因为受他的门客董延兰(牵累),被罢黜 了宰相职务。杜甫上疏说:“罪行小,不应该罢免大臣。”唐肃宗大怒,召见三司来质问。宰相张镐说:“如果让杜甫抵罪,这是在断绝言路。”唐肃宗(怒气)才缓解。杜甫谢罪说“琬,是宰相的儿子,年轻时就建立有远大理想要成为纯儒,有大臣的体器。时人认为房琬有三公之才。陛下果然委以宰相一职。我看他深切地为陛下担忧,形色中显出大义,可是他的性情有些傲慢。我感叹他功名没成,志气被挫败,非分地希望陛下您弃小错取大德,所以冒着死罪称述,我直言激怒、违背了圣意。陛下赦免了罪当百死的我,又赐我还乡,这是天下的大幸,不仅我独自蒙受圣恩。”这样皇帝从此很少和录用人才了。‎ ‎ 当时,杜甫所在的地方到处是盗寇抢掠,而杜甫家眷寓居于鄜州,生活终年艰难贫穷,小儿子甚至被饿死。于是杜甫自身前往鄜州探视。从京城回来,出任华州司功参军一职。适逢严武统辖剑南东西二川兵马,杜甫前往归附他。严武再次统领剑南时,表荐杜甫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因为与杜甫是世交老友,对待杜甫非常友好,亲自到杜甫家探望。杜甫见严武,有时竟不穿衣服,而性格褊狭放诞,曾经酒醉登上严武床,瞪着眼说:“严挺之竟然有这样的儿子”,严武也是暴躁勇猛的人,表面上看不在意,可是内心恨杜甫。有一天想要杀杜甫和梓州刺史章彝。将出去的时候,帽子被帘子的钩钩住好几次,左右的人(把这件事)告诉严武的母亲,严武的母亲跑去相救严武才作罢,只杀了章彝。严武死后,崔旰等作乱,杜甫往来于梓州、夔州之间。于是客居耒阳,当地县令送给他牛肉和白酒,一天大醉后死去,时年五十九。‎ ‎ 杜甫为人旷达放荡不能自我约束,喜好谈论天下的大事,高谈而不贴合实际。年轻时与李白齐名,当时号称为“李杜”。多次饱尝寇贼作乱的痛苦,坚持自己的气节不被玷污。做诗歌,感伤世事同情弱者,忠诚不忘君主,人们爱他的忠义。‎ ‎(二)古代诗歌阅读。‎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赠郭给事①‎ 王维 洞门高阁霭馀辉,桃李阴阴柳絮飞。‎ 禁里②疏钟官舍晚,省③中啼鸟吏人稀。‎ 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④。‎ 强欲从君无那⑤老,将因卧病解朝衣。‎ ‎【注】:①郭给事:字复卿。给事,即给事中,是唐代门下省的要职,常在皇帝周围,掌宣达诏令,驳正政令之违失,地位是十分显赫的。②禁里:禁中,即皇宫中。③省:唐代门下省。④琐闱:宫门,因宫门上刻着连琐图案并以青色饰之,故得名。⑤无那:无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郭给事所在门下省的暮春晚景,门下省官署较大,其间门户重叠,楼宇高耸,院中桃李已成绿荫,柳絮风扬。‎ B.颔联写郭给事在省中值晚班时的悠闲自在,如果说前两句的景物是开阔壮美的,这两句就转为恬淡了。‎ C.趋金殿,拜琐闱的动作描写表现出郭给事时时紧随皇帝的官职的显要。早朝时摇弄出玉佩的美音去金殿朝见皇帝,傍晚时捧着皇帝的诏书回到门下省给官吏们宣读。‎ D.本诗借景抒情,通过捕捉自然景象,使颂扬之情寓于对景物的描绘中,从而达到了避俗从雅的艺术效果。‎ ‎(2)从情感主旨来看,本诗与柳永的一首干谒词《望海潮》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相同点:都表达了对所赠之人的赞美和称颂之情。不同点: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以年老、卧病为由,渴望辞官归隐的愿望。而柳永的词,暗表希冀提携之意,有阿谀之嫌。‎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颔联写郭给事在省中值晚班时的悠闲自在”错误。颔联写郭给事奉职贤劳,居官清廉闲静,所以吏人稀少,讼事无多,时世清平。故选B。‎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本题属于比较阅读,需要分别分析两首诗的情感,然后比较异同。《赠郭给事》,诗的末两句作了一个急转,从谦恭的语气中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意向:我虽想勉力追随你,无奈年老多病,还是让我辞官归隐吧!这是全诗的主旨,集中地反映了诗人的出世思想。唐人的很多酬赠诗中,往往在陈述了对酬者的仰慕之后,立即表达希冀引荐提拔的用意。然而王维此诗,却一反陈套,使人感到别开生面。《望海潮》,词人写达官贵人此游乐的场景。“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这首词的结束语。凤池,即凤凰池,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魏晋时中书省地近宫禁,因以为名。“好景”二字,将如上所写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意谓当达官贵人们召还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朝廷,夸示于同僚,谓世间真存如此一人间仙境。都表达了对所赠之人的赞美和称颂之情。‎ ‎5.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王勃 ‎(一)‎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高亭掩,江山此夜寒。‎ ‎(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首句点明送别地,次句宕开一笔,从巴南一下子掷向塞北,三句点明送别的具体地点和分手时间,尾句从正面着笔,表明有人因离群而啜泣。‎ B.第二首诗,前两句将夜色刻画得细致入微。秋意渐浓,江畔上空湿雾如烟,笼罩亭阶,月飞南端,时光飞逝,离人难舍;末二句写离人去后情景。‎ C.通观两首诗,前一首诗是为后一首诗作铺垫,精彩全在后四句;诗人在后四句中从心理活动的描写发展到对客观事物的描摹,笔法精妙。‎ D.两诗都点到“月”,而且点明是秋夜,加之王勃一度远游四川,诗中又有地点“巴南水”,可以断定这是中秋前后作者客居四川时写的送别诗。‎ ‎(2)第二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手法?黄叔灿在《唐诗笺注》里称赞王勃第二首诗末句有一字使用精妙:“诗人之情,俱从此字托出。”请结合诗歌加以分析。‎ ‎【答案】5. B 6. (1)表达了诗人深深的离别之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前两句用“烟笼月移”显示了夜色的深沉,后两句以亭掩夜寒,写出了人去后周围环境的冷寂,通篇写景,而诗人送别后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2)“寒”双关手法,既写天寒,因夜深而感到身体上的寒冷,更写心寒,写出了朋友离去后,诗人内心的寂寞凄凉和孤寂惆怅。‎ ‎【解析】‎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A项,“尾句从正面着笔,表明有人因离群而啜泣”错误。C项,“诗人在后四句中从心理活动的描写发展到对客观事物的描摹”错误。第二首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D项,“可以断定这是中秋前后作者客居四川时写的送别诗”中的“中秋前后”并无依据。故选B。‎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表达了诗人深深的离别之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寒”因“此夜”两字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肌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诗人独特的感受,这里“寒”字分别呼应了首句形容夜烟弥漫,诗人心情迷乱的“乱”字,次句暗示诗人伫立凝望产生的聚散匆匆感的“飞”字,第三句既写外界景象,又写内心情怀的“寂寞”,这样全诗就把送别之后的孤寂惆怅之情用寓情于景法融入描写之中了。‎ ‎(三)古诗词默写 ‎6.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白处。‎ ‎(1)《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吃穿用度都比别人差,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___,___。”‎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塞外风狂雪早的句子是:“___,___。”‎ ‎(3)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___,___”两句,暗用了《庄子•物外篇》中“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两句,表现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答案】 (1). 以中有足乐者 (2).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 北风卷地白草折 (4). 胡天八月即飞雪 (5). 此中有真意 (6). 欲辨已忘言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奉”“折”“辨”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部分语言知识与运用 ‎7.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廖俊波同志因公殉职,让人扼腕叹惜,虽然他走了,但薪尽火传,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将激励着每一个党员干部继续前行。‎ ‎②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舞台上,深圳市代表团全体成员通力合作,长袖善舞,终于使深圳市获得了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主办权。‎ ‎③中央大街是一条有哈尔滨特色的商业街,因黑龙江比邻俄罗斯,所以这条街有很多俄罗斯风情元素融合在里边,建筑、食物和纪念品等等不一而足。‎ ‎④哈市一位高中老师在回家途中,双手接住了一位从三楼不慎滑落的小女孩,此事经黑龙江交通广播播报后,被传得满城风雨,市民纷纷为这位老师点赞。‎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需要建立一套规范的通用语言体系,并向全国推广。然而,依照何种标准形成最终的规范,众口难调,莫衷一是。‎ ‎⑥王维虽然仕途稍有挫折,但总的看来比较顺遂,这可能与他那不温不火的性格有关,他的心里,总有一种回归平衡、平静、安适的冲动。‎ A. ②④ B. ①③⑥ C. ②④⑤ D. ③⑤⑥‎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 薪尽火传:比喻思想体系、学问或技艺代代相传。结合“廖俊波同志因公殉职,让人扼腕叹惜,虽然他走了”分析,不合语境。‎ 长袖善舞:现多用来比喻做事有所依靠,就容易成功。后多用来形容有财势、有手腕的人善于钻营取巧。结合“深圳市代表团全体成员通力合作”分析可知,不合语境。‎ 不一而足:现指同类的事物不止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使用正确。‎ 满城风雨:后比喻某一事件(坏事)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结合“双手接住了一位从三楼不慎滑落的小女孩,此事经黑龙江交通广播播报后”分析,感情色彩不当。‎ 莫衷一是: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使用时,主语不能是某一个人。使用正确。‎ 不温不火:不冷淡也不火爆,形容平淡适中。使用正确。‎ 故选A。‎ ‎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如果学校与家长不及时制止,孩子就可能会养成上网成瘾的习惯,就会养虎遗患,那后果不堪设想。‎ ‎②在热心公益蔚然成风的今天,百名青年在某市首届成人礼活动中,以无偿献血作为自己成长的见证,体现了当代青年的责任感。‎ ‎③别看他年纪小,脾气可不小。出生于富贵之家的他有看很强的优越感,无论对谁都侧目而视,一副唯我独尊的模样。‎ ‎④许多学者质疑蔺相如“完壁归赵”的具体做法,如明人王世贞就认为蔺相如是个冒险主义者,其成功不足为训,实乃“天曲全之”。‎ ‎⑤熬夜是一种不良习惯,长期熬夜会导致人体生物钟紊乱,危害人体健康,这是大家众所周知的。但总有些人不以为意,仍旧爱做“熬夜族”。‎ ‎⑥本是无心之举却换来不虞之誉,面对前来采访的各家媒体,这位朴实的农家大哥摸摸后脑勺,憨厚一笑道:“这不算啥,这是我应该做的。”‎ A. ①②④ B. ②③⑤ C. ③⑤⑥ D. ②④⑥‎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 养虎遗患:比喻纵容坏人坏事,留下后患。也比喻放过敌人后给自己造成损坏。结合“孩子就可能会养成上网成瘾的习惯”分析,不合语境。‎ 蔚然成风:形容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风气(多指好的)。使用正确。‎ 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不敢正视。现也用形容敢怒不敢言的样子。常误解为“目光轻蔑地看”或误解为"尊敬”。含贬义,形容愤怒、不满或畏惧的样子。结合“出生于富贵之家的他有看很强的优越感”“一副唯我独尊的模样”分析可知,望文生义。‎ 不足为训:不能当做典范或法则。使用正确。‎ 众所周知:大家都知道的。结合“这是大家”分析,语义有重复部分。‎ 不虞之誉:没有意料到或意想不到的赞扬。使用正确。‎ 故选D。‎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置身于现代信息化浪潮之中,能不能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关乎电商产业在世界经济舞台的核心竞争力。‎ B. 关山月将个人的创作紧贴时代脉搏,不仅为我们留下了波澜壮阔的时代记忆,也为我们留下了众多珍贵的画作。‎ C. 唯有在全面对外开放的背景下传承文化基因,筑牢精神家园,就能在深刻变革的国际传播格局中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D.‎ ‎ 我们都有心理暗角,都有“垃圾”情绪,要移除心理的暗影,生成阳光的情绪,健康的心态对待生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B项,语序不当,“不仅……也……”表递进关系,两个分句应对调。C项,“唯有……就能”不合逻辑,关联词应改为“唯有……才……”或“只要……就……”。 D项,“健康的心态对待生活”成分残缺,最后一句缺介词,在“健康的心态”前加上“以”。‎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国庆长假期间,出行路上车满为患,车祸频发,景区也人满为患,人声喧杂,因此有人呼吁,将十月定为国庆月,让各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假期。‎ B. 我们每次敦促印方恪守在涉藏问题上的承诺,遵守双方在边界问题上的重要共识,不要使边界问题进一步复杂化的行动,维护中印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 C. 近30年来,验证突破性科学由于所需时间越来越长,科学家往往要在提出理论数十年后才获得诺贝尔奖认可,部分甚至“等不及”,在获奖前就去世了。‎ D. 杰出的流行音乐创作者努力将严肃音乐的表现力与通俗音乐的积极因素互相交融,巧妙嫁接多种艺术元素,拓宽流行音乐的表现内涵和审美空间。‎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B项,,成分残缺,应在“不要”的后面加“采取”;C项,,结构混乱,中途易辙,应将“由于”提到“验证突破性科学”的前面;D项,,搭配不当,“拓宽”与“内涵”不搭配。‎ 点睛: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此题选项C中途易辙造成结构混乱。‎ ‎1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通过深化改革,大家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是解决我市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 B. ‎ 近来经济政策的微调引发了舆论对放松楼市调控的猜测,中央及相关部委虽然一再强调“限购政策决不动摇”,但坊间关于调控放松的消息仍铺天盖地。‎ C. “民生工程”最终变成“形象工程”,数以亿计的投资打了水漂,造成巨大财政浪费不说,更严重的是,搭进了当地政府的公信力。‎ D. 就我个人而言,我非常喜欢《香河》这部作品反映出作家深厚的生活积累和饱满的创作感情。‎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解决我市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中,“解决……挑战”搭配不当,删去“和挑战”。(正确的搭配是“应对挑战”。)B.语序不当。“虽然”应提到“中央及相关部委”前面。D.我非常喜欢《香河》这部作品反映出作家深厚的生活积累和饱满的创作感情”杂糅,它包含了两句话:我非常喜欢《香河》这部作品,它反映出(了)作家深厚的生活积累和饱满的创作感情。也可增加一个虚词来改变句子的结构:我非常喜欢《香河》这部作品所反映出的作家深厚的生活积累和饱满的创作感情。‎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比如题中A项搭配不当,删去“和挑战”;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比如题中D项。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比如题中B.语序不当;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同时要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1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 。 , ; ; 。 。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宛如一阕厚重、平和的弦乐声中,跳出了一管清脆、欢跃的笛音,给这雨后阴沉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生气。‎ ‎①空中还漂浮着若有若无的雨丝 ‎ ‎②清晨推窗望去,雨虽停了 ‎ ‎③但天顶上,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 ‎ ‎④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 ‎ ‎⑤院子中,一丛绿树被染得浓阴如墨 ‎ ‎⑥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 A. ④②①③⑤⑥ B. ②④①⑤③⑥ C. ④②③①⑥⑤ D. ④①②⑤③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语句的排序题。从题干来看,这是属于有语境的排序题,且从所给语境来看,这段文字属于描写性的文字,描写的对象是江南的“梅雨季”。浏览备选的句子,可以发现从写景的顺序上来看,既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如“一夜”“清晨”,又有空间上的层次感,如“雨停”“但……浓云尚未……”“空中还……”“天地间”“院子中”。解答本题可以先依照时间顺序,再依据空间顺序以及句间关系判断。‎ ‎13.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句是 A. 王主编说:“李先生,奉上新近刚出的一本拙著,请批评,请惠存!”‎ B. 这是我从老家带来的一些水果,绝对天然原生态,口感甘甜,请笑纳。‎ C. 我公司新近推出一款多功能豆浆机,竭诚欢迎新老加盟商来人来电垂询。‎ D. 评委会的成立得到了国内科学家的鼎力支持。许多著名专家忝列其间。‎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A项,“惠存”,敬辞。“请保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提的上款)。正确。B项,“笑纳”:送人礼物请人接受的客气话。正确。C项,“垂询”,敬辞。称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询问。正确。D项,“忝列”是谦辞。是说自己能力不够,位列其中,使同行人受辱。错误。可改为“位列”。‎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感情色彩、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谦敬词的使用、转述语得体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考虑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说什么,怎样说,说的效果。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准确得体。具体做法是:看对象——分你我;看谦敬——长幼分;看场合——析语境。‎ ‎14.对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期功强近”中的“期”指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指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B. “察臣孝廉”“举臣秀才”中的“察”“举”是推荐的意思,这是古代的察举制,汉代开始,推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担任官职。‎ C. “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一般都态度诚恳,措辞谦恭。‎ D. “除臣洗马”的“除”是授予官职;“拜臣郎中”的“拜”也是授予官职,两者没有实质的区别,可以换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题干中答题关键词“不正确的一项”。题中,D项“两者没有实质的区别,可以换用。”文言文中,拜和除都解释为“授予官职”,但是,“除”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15.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和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水之积也不厚 ③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④汤之问棘也是已 ⑤鹏之徙于南冥也 ⑥楚之南有冥灵者 ‎⑦众人匹之 ⑧之二虫又何知 ⑨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A. ①⑥/②⑤/③④⑦/⑧⑨ B. ①⑥/②④⑤/⑦⑨/⑧/③‎ C. ①②/③④⑥/⑤⑦⑨/⑧ D. ①④/②⑤⑥/③⑦⑧⑨‎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①助词,的;②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动词,到;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助词,的;⑦代词,他;⑧代词,这;⑨代词,他。故选B。‎ ‎1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全都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①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②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④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⑤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⑥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⑦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⑧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A. ①③⑤⑦ B. ②④⑥⑧ C. ①②④⑥ D. ③⑤⑦⑧‎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全都有古今异义”,这是要求选出“都是古今异义”,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设题,考生可以把今天的意思代入句中,看是否合乎语境。①“不行”,古今异义词,古指“不能走路”,今指“不可以”;②“成立”,古今异义词,古指“成人自立”,今指“(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③“逼迫”,古今同义,强行迫使;④“告诉”,古今异义词,古指“申诉(苦衷)”,今指“说给人,使人知道”;⑤“盘桓”,古今同义,徘徊;⑥“私情”,古今异义词,古指“个人的感情”,今指“私人的交情”;⑦“辛苦”,古今异义词,古指“辛酸悲苦”,今指“辛劳苦累”;⑧“侥幸”,古今同义,意外获得成功或免除灾害。故选C。‎ ‎【点睛】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这就是古今异义。判断句子有没有古今异义不是很难,重要的是要结合古文中的上下文,平时一定要多积累东西,可以说考试里的古今异义凭平时的课文和做过的题,都可以答出来的。古今异义几种情况:①词义的缩小。如“五谷”中的“谷”指“谷类”,今专指稻谷。②词义扩大。如“涉江”中的“江”指长江,今泛指江河。③词义的转移。如“牺牲玉帛”中的“牺牲”指祭祀中的牛、羊等祭品,今义指献身。④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句中的“卑鄙”指地位低微鄙俗,今义指品质恶劣。⑤古今同形异义。如“请指示王”句中的“指示”,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指”(指出)和“示”(示意给人看)。‎ ‎17.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清化:清明的教化。‎ B.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陨首:头落地。‎ C.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宦达:官职显达。‎ D. 臣欲奉诏奔驰 奔驰:快速地跑。‎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D项,“奔驰”,译为奔走。句意:我很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故选D。‎ ‎18.根据语境,把下面文字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穿行在古今中外的小说世界里,我们不仅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里认识了那个由逆来顺受到奋起反抗的林冲,还认识了那个隐居钱塘、以教书糊口、一心著书的施耐庵;_____这一系列浸润着作者强烈情感的艺术形象和有着不同经历的作者本人,让我们看到了无数的人和无数的丰富人生。‎ ‎【答案】示例:我们不仅在《边城》中认识了那个淳朴善良却要承受命运煎熬的翠翠,还认识了那个心地单纯、豁达开朗、多才多艺的沈从文。‎ 我们不仅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认识了那个因循守旧、胆小如鼠的别里科夫,还认识了那个思想深刻、语言风趣、著作等身的契诃夫。‎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仿写能力。从语段的内容看,答案内容要从“古今中外”的小说和其作者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句式上采用“不仅……,还……”的形式。考生答案符合上述要求即可。‎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四、部分写作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8年7月8日上午9时,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清华大学2018年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演讲中强调:在这个世界上,意义总是存在的,但是意义需要我们持续去追寻和挖掘。要从对自我的深入了解中去追寻意义,做内心想做的事情;要以长远的眼光去追寻意义,选择有价值的事业;要用“大我”的情怀去追寻意义,引领人生不断迈上新的高度。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努力追寻意义,努力成就有价值的人生。‎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想象你在30年以后,就以上一个或几个问题给母校的年轻学子写一封信。你会写什么?‎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清华大学的学弟学妹:‎ 你们好!‎ 作为清华的毕业生,在此以过来人的身份和你们谈谈如何追寻人生的意义。‎ 每一个具有理性头脑的人,面对如此短暂而又如此宝贵的生命程无不进行着深沉而执着的探寻。无论他们属于什么样的时代,荒乱贫穷的,还是富庶和平的,都热切盼望着自己的生命会在历史的、时代的、群体的、个体的变化中充盈着他们所认为值得追寻的尊严和价值。尽管每个人的抉择和抉择后的结果都有着巨大的不同,但是,每个人最终想要达到的人生目标是同一的,那就是,安全快乐,幸福,有所作为。‎ ‎  现今社会,浮躁的社会氛围,物欲至上的价值观念使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发生了本质的改变。面对商业社会的五光十色,很多人抵挡不住资财,荣耀和感官快乐的诱惑,若放弃这些东西,实在难分难舍,即使是部分的放弃也仍然是含情脉脉,频频回首;如果全部放弃更是一种痛苦的诀别。人们渐渐淡忘了理性,疏远了真纯的情感,孤独的灵魂找不到真正可依托的东西,这也许是生命的悲哀吧!时代的迅速发展与人们不断膨胀的欲望的永不满足往往铸就了这种悲哀。‎ ‎  任何人都明白,一味地屈从于物质欲望和精神陷阱的诱惑,必使自己的灵魂变得卑下,人格失去尊严和魁力,人也就不成为真正的人。变成一个现代高物质文明中一头可怜的犀牛。痛苦的是,既知道物质和精神的陷阱,还要不假思索地跳下去而不能自拔,人生最大的痛苦也许莫过于此。‎ ‎  斯宾诺莎说:“放弃迷乱的资财、荣誉、感官快乐这三种东西,则我放弃的必定是真正的恶,而我所获得的则必定是真正的善。”“我仍然不能立刻把一切贪婪,和虚荣扫除净尽,但是有一层我却体验到了,就是当我的心灵正默念上述道理时,心灵便不被欲望所占据,而从事于认真考虑新生活的指针。这种体验给我很大的安慰。"我为这位哲学家洞察人生之深刻,剖析人生之精辟而折服,也为这位哲学家把握自己之准确,解剖自己之坦荡而折服,更为这位哲学家追求生活质量寻找生活指针之真诚而折服。‎ ‎  可是,理性的正确判断并不一定对现实的改变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往往却使人们为不能战胜一个正常人欲成大业而自我克制的某些欲望,不免陷入灵魂危机中,甚至精神的自我么,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胸怀大志的人,该怎样去看待人生世事,怎样对待欲望的陷阱和精神的放荡呢?该怎样追寻他人生意义,寻找他的生活指针呢 ‎  我遍寻哲人们的思想,我找到了尼采。‎ ‎  “生命是不断地从自己抛弃将要死灭的东西”。人生实是一个自我征战的过程,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挑战,明日之我与今日之我挑战,"不断地从自己抛弃将要死去的东西"。生命的意义就是把自己从庸俗和动物性中提升出来,并且不断地超越自我,更新自我。人生犹如登高,拾阶而上,每步路都是脚踏实地的,把自己建立在高处,如大柱般地坚实磐固。‎ ‎  于是,我大胆地认为人生的意义就是为了某种崇高的价值,过一种“简单”的生活。‎ ‎  因为崇高,才有责任在身,才有人的全部内涵的存在。因为简单,才不为任对复杂的人事而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种种刻意的修饰,才不致心灵疲惫,活得很累。“简单”即省去那些不必要的繁复,撕掉对人性真谆的重重包裹,让物质生活简朴一点,精神生活单纯一点,多享受一些人生真趣。郑板桥说“冗繁削去留清瘦”,掘弃那些不必要的身外之物,据弃那些不必要的处世“规则”,不为物欲所牵累,不为虚浮所搅扰,让自己活得简朴,活得单纯,进入那种容、自如,恬淡的简单意境,去获取别人所没有的更高层次的充实和丰富。‎ 尽管对人生的意义有无数的理解,但我最认同的还是这种崇高而简单的人生。相信能这生活的人必能铸就生命中可永恒的东西。‎ 此致 敬礼!‎ ‎ 学长:XXX ‎2019年1月21日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材料主要是讲2018年7月8日,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清华大学2018年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演讲中强调的内容。题干要求很明确,“据此想象你在30年以后,就以上一个或几个问题给母校的年轻学子写一封信”,需要结合材料内容分析,结合材料中的几个方面,具体分析阐述立意。1.要从对自我的深入了解中去追寻意义,做内心想做的事情。只有通过深入了解,才能触及事物的本质、感受到更为深刻的意义。意义来源于对自我的认识,深入地了解自己,总结过往,未来才会有坚定的方向。在思考和实践中不断认识自我,书写有意义的人生。2.‎ 要以长远的眼光去追寻意义,选择有价值的事业。意义是和目标紧密相关的。对意义的追寻,不能仅仅从自身需求和功利目标出发,而是要回应社会对我们的期盼,做有长远价值的事情。对意义的深入追问会强化理性的行为,对意义认识程度的差异反映了一个人境界的高低。摒弃短期的功利性目标,选择与国家、民族和人类命运紧密结合的事业,担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使命。3.要用“大我”的情怀去追寻意义,引领人生不断迈上新的高度。个体的意义往往因为投入整体而得到放大和提升。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但真正有意义的人生一定属于更大的整体。始终保持强烈的责任感,自觉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到人类文明进步的洪流之中,在广阔天地里获得更大的人生意义。人类对意义的追寻永远不会停息,追寻意义是人类自身的价值所在。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无论境遇是好是坏,永远不要放弃追寻意义的努力。坚守内心的价值标准,投身热爱的事业,葆有“大我”的情怀,在追寻中让生命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