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6.50 KB
- 2021-06-0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第一单元学业水平检测
(测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古籍文献“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要想利用好古籍文献,就要认识到古代典籍在内容上的丰富性、深刻性、包容性和先进性。自从《隋书·经籍志》以来,历代学者大都将文献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经部典籍居于四部之首,专门收录儒家经典等著作。经部文献是历代文人的必读书籍,其中所蕴含的仁爱思想、礼仪观念、天人合一观念、法天敬祖思想、中庸思想、和谐观念等,都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史部典籍以历代史书为主,正史类著作主要使用纪传体,以《史记》为首创。子部文献以先秦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为蓝本,不断扩容,形成了一个体制宏大、品类众多、内容庞杂、无所不包的大型门类。集部文献专门收录历代作家的文学作品以及文学评论著作。中国古代的四部典籍体例严密,特色鲜明,内容丰富而精湛,全面反映了中华民族所创造的辉煌灿烂的文化。
将珍贵而稀见的四部典籍影印出版,使其化身千百,方便海内外专家学者查阅、利用、研究,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为基础的工作。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收录文献约3 500种,非常珍贵,尽管抄写了一式七套,分藏于七个藏书楼中,但只有皇帝和少数官员能够看到。1985年,文渊阁《四库全书》率先影印出版,使海内外学者都能一睹宫禁藏书的真面目,极大地促进了学术研究。
对四部典籍中的经典著作进行校勘、标点、注释、翻译,是对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利用的关键一步。由于四部典籍浩如烟海,加之版本众多,没有标点,在短时间内也难以全部整理,于是不得不优中选优,精选在中国历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经典名著进行整理。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二十四史》、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中国古典文学丛书》都在经典名著的汇辑、校点、注释和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利用现代技术对四部典籍进行数字化处理,既是保护珍贵古籍的有效方法,也是研究与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上海人民出版社率先对文渊阁《四库全书》进行了数字化处理,推动了对古籍文献的研究利用,成果有目共睹。
对四部文献进行文本细读,深入挖掘,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文化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贡献,是弘扬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著名科学家屠呦呦,从东晋医书《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一个“治寒热诸疟”的药方,经过反复实验,终于提炼出青蒿素,拯救了数百万疟疾患者,不仅为中国人民,也为世界人民带来了福祉,屠呦呦因此荣获2015年诺贝尔奖。
在整理、研究、利用古籍文献时,有两点必须警惕:一是“文化自大”,唯我独尊,排斥西方文明成果,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也不加批判,全盘接收;二是“文化自卑”,自我矮化,对西方汉学家的研究成果盲目推崇。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11月30日)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古代的四部典籍全面反映了中华民族所创造的辉煌灿烂的文化,研究、利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应由中华书局等出版社来承担。
B.《李太白集》《文心雕龙》《孟子》等经典著作,属于文学作品以及文学评论著作,
- 8 -
应该归于四部中的集部。
C.中国历代正史全部属于纪传体史书,除《史记》是通史外,其他都属于纪传体断代史。
D.精选在中国历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经典名著进行整理,是因为古代典籍浩如烟海,版本众多,没有标点,在短时间内难以全部整理。
解析:A项,研究、利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应由每一个中华儿女来承担,并非只由出版社来承担。B项,《孟子》属于经部,是“四书”之一。C项,原文说“正史类著作主要使用纪传体”。
答案:D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籍文献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本文就如何整理、研究这笔财富,挖掘其中可资借鉴的因素,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B.选文第三段以文渊阁《四库全书》于1985年率先影印出版为例,论证了将珍贵而稀见的四部典籍影印出版,是当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为迫切的工作。
C.上海人民出版社率先对文渊阁《四库全书》进行了数字化处理,推动了对古籍文献的研究利用,成果有目共睹,说明利用数字化处理是保护珍贵古籍的有效方法。
D.只要对四部文献进行文本细读,深入挖掘,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就能为文化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贡献,这是弘扬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
解析:B项,原文是“最为基础的工作”。
答案:B
3.根据原文内容推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些流散海外的文献,由于我国已经丧失了所有权,不适合以影印的方式回归,例如《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日藏诗经古写本》。
B.屠呦呦提炼出青蒿素,是中国古代医学对人类文明的巨大馈赠。这是对古籍文献所承载的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鲜活案例。
C.目前的“国学热”,很容易滑向极端,使封建迷信、帝王将相、愚忠愚孝观念死灰复燃,这是“文化自大”、唯我独尊的典型表现。
D.一些高校用高薪聘请海外汉学家,包括一些伪汉学家,来华执教,这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中国的学术研究规范,其实这就是“文化自卑”、自我矮化的表现。
解析:流散海外的文献当然适合用影印的方式回归,而且成本和阻力可能较小。
答案:A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塞罕坝的月光
何申
塞北天高,秋阳明艳,田野里的庄稼散发出成熟的味道。那是1994年中秋节,我带着几名记者从承德市匆匆奔向塞罕坝机械林场。
车子向前行驶着,忽然就有白沙打在挡风玻璃上,哗哗作响,看看又不像沙子,从吉普车窗外伸手抓一把,“沙粒”小米般硬硬的,但很快就觉出湿润——不是沙,是雪!
谁能想到,塞罕坝农历八月就下雪了!看来,“胡天八月即飞雪”,用在这里也完全合适。坝上的天气变化快。将近傍晚,虽然雪粒仍留脚下不肯化去,如同为大地铺了一张白宣,但苍穹却早已深静高远,风息星现,只是那星星并不繁耀,好似知道今夜天上的主角,是那一轮圆月。
吃过晚饭,记者小张说:社长,咱们与其在这冻着,不如去我舅舅家,他家肯定暖和。我惊讶:你舅舅在这里?
- 8 -
小张说:我舅舅从林大一毕业就到这里了。
我说:那敢情好,我也想看看他们是如何过中秋节的。
家属区并不大,小张也是很久没来,在几户院外转了又转,终于走进一家,可还是差了,他舅舅家在隔壁。屋里果然暖和。三间,中间一间屋有大灶,灶膛暗红,热气从锅盖缝隙飘出。一张圆桌上,摆着三份碗筷,当中有个盘子,上面扣着大碗,那是怕菜凉了。西屋里跑出来个中学生模样的女孩,先是好奇地打量我们,然后欢喜地叫小张哥,问啥时来的,等等。
小张舅妈人高马大,东北口音。她快人快语,说:你们来得正好,今天是八月十五,他舅一会儿就从分场回来,你们一起喝顿酒。
我有些尴尬,但也不便走,于是坐在东屋聊起来。聊天中得知,小张舅妈是锦州人,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和小张舅舅同年来到塞罕坝,俩人有三个孩子。老大两口子也在林场工作,二儿子念书后留在省会石家庄了。老闺女就是西屋的女孩,今年初三,想着高中去承德市里念,就怕考不上。至于这家的男主人,小张的舅舅,眼下是一个分场的场长,平时不回来,说好了今天回家一起过八月十五,可到这会儿也不见人影。
不知不觉,月光已从窗户透进来,其间小张舅妈添了两次火,却依然不见小张舅舅回来。后来有人在院外喊:来电话了,分场今晚要加强防火,不回来了,别傻老婆等汉子了。小张舅妈说:得了,又空欢喜一场,咱们一块吃吧。
那哪成,于是我们告辞。小张舅妈看留不住我们,忽然悄悄拉了我一下,说:有件事想麻烦您,不知行不?我说:您说。
她说:我老闺女念高中,您给帮帮忙……
我没法拒绝:到时候,尽力,尽力吧……
她说:别尽力,一定帮,一定帮!
出来,走在坚硬的泥土路上,十五的圆月已高悬在深黛色的夜空中,给塞罕坝的大地抹上一层厚厚的金辉。
小张和他的表妹从后面撵上来,手里拎着怀里抱着不少串成串的干蘑。我说,你们这是干什么。小张说,是我舅妈送给你们的,没准备,现摘下来。我说,不能收。小张表妹把干蘑硬塞给我,说,这是我暑假里采的,一定收。说罢转身跑进月光中。
我不由得生出点异样的感觉,坝上人太直了,也不怕强人所难。忽然间,我意识到一个问题,问小张:你表妹今年初三,也就十五岁左右,她出生的时候已经开始计划生育,况且你舅妈那时年龄也不小了。
小张四下瞅瞅说:也不瞒你们,我这表妹不是我舅妈亲生的,她的父母原都是这场里的,出车祸没了。是我舅妈把她带大的,并发誓要把她培养成大学生。
我惊讶,一股惭愧之情从头顶一直涌到脚底,继而是一种敬佩。博大辽阔的塞罕坝,养育了多么宽广的胸怀。这无边无际的林海,既是对上天的告白,又是对人间的表述。
我在塞罕坝的月光下行走,脚下是中秋节粒粒白雪。
那一夜,我无眠。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用诗句“胡天八月即飞雪”写塞罕坝的天气,表达了作者的讶异之情,也让读者由此想见塞罕坝人工作和生活的不易。
B.本文叙事简洁,叙述常暗含情感,比如写院外喊话,既交代了小张舅舅不回家过节的事由,也暗含对塞罕坝人粗犷朴实的欣赏。
C.无边无际的林海是“对上天的告白”“对人间的表述”,作者这样说既表达了对林场垦荒造林成就的赞誉,也表达了人定胜天的自信。
D.本文记述了塞罕坝一个普通职工家庭的中秋节生活,
- 8 -
真实地展现了他们的生活场景和状况,并没有刻意表现他们的辛劳和贡献。
解析:“对上天的告白”“对人间的表述”出现在文章倒数第3段,在此之前所写的内容是“我”获悉小张表妹的身世,在此之后所写的内容是“我”走在月光下,当夜无眠。联系前后文,我们不难看出,这里的“林海”应当带有象征意义,指小张舅妈及塞罕坝人,因此“对上天的告白”“对人间的表述”应指对他们的宽广胸怀和无私精神的讴歌。选项说“表达了人定胜天的自信”不正确。
答案:C
5.作者对小张舅妈的印象经历了哪些变化?本文这样写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文章最后五段写到“我”的感受——“我不由得生出点异样的感觉”和“我惊讶,一股惭愧之情从头顶一直涌到脚底,继而是一种敬佩”,这些感受都是由小张舅妈的某些行为引发的,可见“我”对小张舅妈的“印象”已经历了一次变化,再结合前文描写小张舅妈的内容,可以推知,“我”对小张舅妈的“印象”共有两次变化。回答本题时,要注意从“我”的感受角度概括人物形象特征,体现前后“印象”的差异。
答案:变化:①刚见面时,觉得小张舅妈爽朗热情;②告别时,觉得小张舅妈强人所难,有私心;③知道小张表妹的身世后,觉得小张舅妈胸怀宽广,可敬可佩。效果:①多侧面描绘小张舅妈,使人物形象真实丰满;②扬抑相间,使行文有波澜,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6.本文标题“塞罕坝的月光”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答:
解析:文章中的“月光”,既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景物,更是一种象征,承载着作者对塞罕坝人的评价和情感。首先,“塞罕坝的月光”在文中特指塞罕坝林场中秋节的月光,联系文中写到的分场职工不能回家过节的内容,可以推知“月光”中蕴含的应有作者对不能回家过节的林场职工的祝福。其次,文中关于“月光”的描写,往往与塞罕坝人的生活场景相关,有烘托人物、暗示情感的作用,可见“塞罕坝的月光”还应有其更深层的象征意义。结合文章重点叙写的小张舅妈一家的生活可以推知,“塞罕坝的月光”还应代表着塞罕坝人的生活态度、精神品质等,其背后隐含的是作者对塞罕坝人的赞美。最后,“月光”在文章结尾出现时,是与作者的感悟关联在一起的,可见“塞罕坝的月光”还应有寄寓作者情感的功能,结合文中“惊讶”“惭愧”“无眠”等词语可以推知,“月光”作为“圣洁”的代名词,还应指作者在经历了误会,收获了感动之后,心灵得到了净化。
答案:①特指塞罕坝机械林场中秋节的月光,寄托了作者对塞罕坝人的美好祝愿。②象征塞罕坝人人性的光辉,饱含作者对胸怀宽广、无私奉献的塞罕坝人的礼赞。③是心灵的净化剂,作者为塞罕坝人的胸怀和精神所感动,心灵得到了洗礼。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描写春天鸟儿活动的两句是“ , ”。
(2)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写了山中四季的不同景色,其中“ ”
- 8 -
写春天,“ ”是写夏天。
(3)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以比喻来哀叹人生的短暂以及人的渺小。
答案:(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加缪的荒诞哲学,虽无完整的理论体系,却绝非凌空蹈虚,皆源于其对生存的高度认知与敏锐感悟。我们读《局外人》,总是惊异于叙述的冷静克制、主人公默尔索对待世事的 ,( )。真实的加缪并非如此。生活于他,虽极为“悲伤”,但仍有“热情”。
本着“不做受害者,也不当刽子手”为原则,希冀通过非暴力的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在彼时日渐高涨的民族独立风潮之下,加缪腹背受敌,就连昔日的战友也成了 的敌人。现实的屡屡受挫,无疑将他推入孤绝的深渊。从此,他避居乡间,不问政事,这种无为,既非“ ”的无奈之举,亦非 的权宜之计,而是“一个人与他所处的环境之间旷日持久的对抗”、源于理想主义者对自我信念的坚持。
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于是觉得加缪也像主人公一样冷静、克制而悲伤
B.于是想当然地将加缪与“冷静”“克制”等正面形容画上等号
C.于是想当然地将加缪与“冷静”“克制”等负面形容画上等号
D.于是想当然地将加缪与“冷漠”“厌世”等负面形容画上等号
解析:根据后文“真实的加缪并非如此”“虽极为‘悲伤’,但仍有‘热情’”可确定此处应是对加缪的误解,是对他的负面形容,据此可排除B项。“冷静”“克制”不属于负面形容,故排除A、C两项。
答案:D
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无动于衷 不共戴天 黔驴技穷 明哲保身
B.无动于衷 势不两立 江郎才尽 明哲保身
C.漠不关心 不共戴天 江郎才尽 退避三舍
D.漠不关心 势不两立 黔驴技穷 退避三舍
解析:
无动于衷
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正确
漠不关心
形容对人对事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不合语境
不共戴天
形容仇恨极深。
不合语境
势不两立
比喻矛盾不可调和。
正确
江郎才尽
比喻才思减退。
正确
黔驴技穷
比喻人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
褒贬不当
明哲保身
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
正确
退避三舍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不合语境
答案:B
1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加缪本着“不做受害者,也不当刽子手”为原则,希冀通过非暴力的和平手段解决争端。
B.加缪本着“不做受害者,也不当刽子手”的原则,
- 8 -
希冀通过非暴力的和平手段解决争端。
C.本着“不做受害者,也不当刽子手”的原则,希冀通过非暴力的和平手段解决争端。
D.本着“不做受害者,也不当刽子手”的原则,加缪希冀通过非暴力的和平手段缓解争端。
解析:A.“本着……为原则”杂糅,可改为“本着……的原则”或“以……为原则”。C.缺少主语。D.“缓解争端”搭配不当。
答案:B
11.下面一封邀请函中,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来并予以改正。(5分)
邀请函
尊敬的×××教授:
您好!
本协会拟于×月×日在××市××宾馆举办作品研讨会,特邀您作为协会顾问出席,为我会青年作者的成长多多进言。现随函寄赠会员的大作数本,望您拨冗拜读,以便您在会上抛砖引玉。未详事宜,敬请垂询。恳请及时到会。
敬祝
文祺
××市写作爱好者协会
×月×日
答:
解析:题干已经明示是“用语不得体”,作答时应从敬谦是否得体角度进行排查。
答案:①“多多进言”改为“多提宝贵意见”;②“大作”改为“作品”;③“拜读”改为“垂阅”;④“抛砖引玉”改为“发表高见”;⑤“及时到会”改为“届时光临”。
12.[2019·广东六校一联]下面是某电商平台客服部的催发货流程图。请根据图中的信息,用文字描述当客服人员接到客户催发货信息后,应当采取的措施,不超过75个字。(6分)
答:
解析:根据题干“应当采取的措施”的信息,答出图中的要素“安抚……”“记录………”“催发货”“补发赠品”,然后理清要素之间的关系。
答案:(客服部)接到买家催发货信息后,先检查发货是否超期。如发货正常,则安抚买家;如发货超期,则应记录超期发货原因,并做好催发货和补发赠品的工作。
- 8 -
四、写作(50分)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0分)
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在大年初一播出后,改编自清代袁枚的诗作《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由经典传唱人、支教老师梁俊演唱后,一夜之间刷屏。
评委康震说,“袁枚的《苔》孤独清冷了三百多年,但是因为梁老师和孩子们,因为《经典咏流传》这档节目,它的传播量可能超过过去三百年来的总和,也因此可以唱给更多的孩子和平凡的人们,滋养他们的心田。它所传播的不仅是知识,是歌声,更是真、善、美的梦想种子。”
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综艺节目在获得高收视率的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大众对诗词的兴趣;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受到热捧;融合应用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的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一上线就获9.3分的高评分……
读了以上文字你有怎样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题。材料取自热点时事,一、二段讲的是《经典咏流传》节目将《苔》的诗句与电视媒介传播手段有机结合,把孤独清冷了三百多年的《苔》唤醒、擦亮,让“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诗句乘着歌声的翅膀尽情飞翔,滋养人们的心田。这实际上是节目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第三段,由点到面,指出《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彰显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蹿红,说明传统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本身并不缺乏群众基础,关键在于表现形式能否“与时俱进”。同时,这类节目受到网友们的热捧还说明,社会需要具有正能量的文化导向,我们的时代主流文化是积极向上的,绝不会像少数人所担心的被“佛系文化”“丧文化”等颓废消极的文化所取代。因此,考生只要围绕传统文化的传播传承立意,都符合题意。
立意角度参考:
传播传统文化需要创新传播模式;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要形式,但不要形式主义;让经典文化成为青少年的指路明灯。
【参考例文】
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昔日的年画、鞭炮和祭祖活动了无影踪,中国人最传统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渐被一次年夜饭、一台春晚和几条拜年的短信所取代。然而,安静的新年只是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表现之一。当韩国的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当皮影戏成了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当埃及和韩国在争夺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权时,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在情人节的玫瑰和圣诞节的铃声中觉醒。那昔日的辉煌为什么被我们轻易遗忘?那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断章取义、曲解传统思想是谬误产生的一大原因。某些政府官员在阐述执政理念时公然打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口号,认为控制民众舆论,堵住民众之口是重中之重。于是拒绝民众提出批评意见,粉饰工作失误,大行愚民政策。在此种方针的指引下,百姓不敢建言献策,信访局门口成批上访者被黑心执政者以“维稳”为由遣送回家。“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句话出自《国语》,原文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本意是劝谏执政者要重视民意,切勿阻止人民的批评之声,否则后果严重,并非“堵住百姓之口比治理河流还重要”。愚昧的执政者恰恰把古人的观点翻转,倒行逆施,令百姓遭殃。
李商隐有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8 -
。中小学生作文乃至不少报刊中,这两句话要被用来赞颂人民教师的无私奉献。赞美教师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铺天盖地的使用使学生心中产生根深蒂固的观念:李商隐的这两句诗只能被用来歌颂教师。殊不知原诗的意境与教师风马牛不相及,这两句诗紧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含一语双关之意,丝与思谐音,表达着诗人对心上人的思念,而蜡炬的意象与人流泪相似,表现出诗人因思念而心力交瘁的状态。因此,这两句的最正确用法是形容思念。中学生写牵挂亲人、怀念故土的文章时皆可借用这两句诗,事实情况却是鲜有出现,可见以讹传讹地误解古语抑制了年轻作者的发挥。
凡事有利必有弊,古人思想中优秀的固然比比皆是,思想糟粕亦不少,人们如果不假思索地乱用,无异于让古人的谬误与自己的歪理叠加,错上加错。儒家思想中有“三纲五常”,其中“五常”为仁、义、礼、智、信,属于中华传统优良品质,值得我们代代相传。相比之下,“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由于时代的变化,在自由民主的今天则显得格格不入。在小部分家庭中,大男子主义的丈夫一心要凌驾于妻子之上,自恃为一家之主,处处专制独裁,美其名曰遵循中华传统的纲常之道,结果往往是妻子不堪重负,夫妻情感破裂。
郁达夫在纪念鲁迅的一篇文章中说:“没有伟大人物的民族是地球上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毫无希望的奴隶之邦。”我想改用这句话煞尾:“一个没有悠久文化的民族是可怜的民族;而一个有了悠久文化却不知用正确的方法去珍惜去传承去发扬的民族,也是一个没有活力的民族。”
[点评] 本文采用摆现象——析原因——提办法的论证思路,条分缕析,逐层递进地阐述了继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更难得的是能辩证看待传统文化,理性地提出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继承方式。论证充分有力,能综合运用例证、引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