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7.00 KB
  • 2021-06-02 发布

2017-2018学年内蒙古集宁一中(东校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集宁一中东校区 2017-2018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乡土本色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 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 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 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 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 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 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 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 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 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 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 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 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 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 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 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 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 ”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 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 “ 习”出来的礼 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 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 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 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 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 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 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 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 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1. 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 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 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 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 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 生人的“熟人”社会。 D. 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 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2.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 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 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 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 C. 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 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 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 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 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 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 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 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 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 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 “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答案】1. A 2. C 3. B 【解析】 视频 1. 试题分析:B 项原文相关信息是“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 集团为单位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因此“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 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的说法是错误的。C 项原文所说乡土社会是“一种并没有具体目 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而“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 合在一起”不是乡土社会,而是法理社会。D 项“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说法有误, 原文说“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可见“固守乡土,终老于 斯”不是人们主动的选择,也无需选择。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2. 试题分析:A 项原文说“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 没有说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B 项“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有误,原文是说因为“熟悉”。D 项“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有误,原文说“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 的阻碍”,恰恰相反。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3. 试题分析:B 原文相关信息有“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 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 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可见礼俗不是一种抽象出来 的原则,更不是目的与手段之间的普遍联系。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葛市长家的草莓 “知道不?这次人代会上,老葛转正了!”方凯来电话,话里话外都透着开心,仿佛 A 市新提拔的市长不是葛亚楼,而是他方凯。 “真的?那咱可得借机‘宰’他一回。”我毫不掩饰自己的喜悦。在人脉为王的今天, 有个有实权的官同学,后面的省略号就太多了。 不过,我心里也有点儿酸酸的。作为大学里上下铺的兄弟,我们三个当年一个起跑线, 只不过毕业时拼爹,我和方凯因此留城,葛亚楼被完璧归赵。当时听说他进了最基层的镇政 府,干了最基层的秘书工作,没想到十年打拼,人家浮上来了,我们却依旧原地踏步。 领导的电话,一个字,忙!多次占线,终于打进去时,葛亚楼语气中透着一份惊喜:“尖 子?老 K?有日子不见了。什么?请客?好说,好说!哎,下什么饭店!家里去,你嫂子这 两年厨艺见长,来尝尝她的糖醋鲤鱼!” 葛亚楼还像当年一样,亲亲的。方凯大大咧咧地称他“老葛”,我则恭恭敬敬地称他“葛 市长”。 “什么长不长的,还是叫我‘楼子’吧!”葛亚楼重新翻出了那个打着时光烙印的雅号。 我和方凯“哈哈哈”地笑起来。 周末,我们去了一个很普通的小区,葛亚楼住在那里。我们把车停好,正要上楼时,一 个人骑着一辆旧“飞鸽”叮儿当地过来。咦,那不是我们的大市长吗?他把车锁好,从车筐 里掏出一瓶干红葡萄酒,冲着我笑:“尖子不喝白酒,我差点儿把这事儿给忘了呢。” 他真是细心!我的心一暖,贴身衣兜里装的东西就有点儿硌得慌。那是一枚价格不菲的 祖母绿戒指,准备放长线钓大鱼的诱饵。 “老葛,这些琐事,还用你亲力亲为?还有啊,现成的‘红旗’不用,骑这辆破‘飞 鸽’。知道的,你艰苦朴素惯了;不知道的,人家不说你作秀吗?”方凯竹筒倒豆子,还是 当年那个直筒子脾气。 葛亚楼挠挠头:“这事儿,我还真没想过那么多。这车子还是我妈留下的,一直不舍得 扔,偶尔搬出来骑骑,活动活动筋骨,挺好的!” 进了门,我环顾四周,这套两居室实在简朴至极。葛亚楼看出了我眼里的困惑:“嘿嘿, 这房子是小了点儿,不过,住着温馨。市政家属院那边给配了一套,我没要。我和你嫂子舍 不得周围这些老邻居,人是群居动物,日久生情啊!” 市长夫人,是一个贤淑女人,从事幼教工作,在一所幼儿园,陪着那些花儿、朵儿一起 成长。她把自己的拿手菜端上桌,笑着说:“今天一定要多喝几杯,老葛在我耳边没少念叨 你弟兄两个。” 家里的便宴跟饭店就是不一样。阻隔在我们之间的鸿沟顿时灰飞烟灭,我们好像又回到 了那些青葱岁月,大声地笑着,大口地吃着,大杯地喝着。在这种情形下,我若掏出那枚祖 母绿,岂不是太煞风景? 酒足饭饱,我手插衣兜里,刚要行动,葛亚楼左扯一个,右拽一个,把我们拖到阳台上: “来,来,跟我来,看看我种的草莓!” 那个不大的阳台上,摆满了黄泥花盆,里面的草莓郁郁葱葱,挂满了果实,红艳艳的。 市长夫人手脚麻利地摘了一盘草莓,放在茶几上:“两位兄弟,快来吃,咱自家种的, 绿色、环保、无污染。” “不养花草,种草莓!你这市长,雅兴不小!”方凯讥讽地拍着老葛的肩。 “别小看这小小的草莓!是它激励着我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葛亚楼凝视着手中的一 颗草莓,给我们讲了一段往事。 “二十年前,一场瘟疫夺去了父亲的生命,母亲带着我和小妹搬到了小城。她租了一间 破旧的阁楼,用拾荒的钱,供我们兄妹上学。邻居的孩子吃草莓,不懂事的妹妹也吵着要。 那时的草莓要 20 块钱一斤,对于一个贫寒的家庭来说,实在是可望而不可即。妹妹大哭了 一场,睡着了,母亲也下了楼。母亲再回来时,一头长长的秀发不见了,头发短得如同男人 的板寸。她的手里多了两个花盆,两颗草莓苗。她说:‘记着,自己种的草莓最香甜。’那 年初夏,那两株草莓开花、结果,我和妹妹吃到了这世上最好吃的水果,同时也将母亲的话 铭记在心。”葛亚楼说。 面对一个喜欢吃自己种的草莓的人,我知道,那枚祖母绿掏出来也是白掏。告别时,葛 亚楼握着我和方凯的手说:“谢谢你们把我当兄弟!”他永远不会知道,那天,他眼神里的 那份真诚,是怎样让两个老同学落荒而逃的。 几年后,班里搞了一次同学聚会。说起副省长葛亚楼,很多同学跟我们一样,吃过葛家 的糖醋鲤鱼,尝过葛家阳台的草莓,还听过那段与草莓有关的往事。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与方凯、葛亚楼一起毕业,由于拼爹,葛亚楼进了镇政府干了秘书,十年之后当 上了市长,而“我”与方凯却无奈留城原地踏步走。 B. “我”认为在人脉为王的今天,有个手握实权的官员同学,对自己会有很多好处,所以葛 市长刚刚转正,“我”与方凯就急忙去拜访他。 C. 小说中的“我”之所以没有送出那枚祖母绿,一是因为市长家的便宴气氛融洽,二是有 感于葛市长讲的那段与草莓有关的往事。 D. 语言描写是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这篇小说在塑造葛亚楼这个艺术形象时,就 善于抓住典型语言来表现他的美好心灵和高尚人品。 5. 小说中的葛亚楼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6. 小说通过葛市长之口叙述草莓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4. A 5. ①廉洁正直;②重情重义,看重同学情、邻里情;③始终保持艰苦朴素 的生活作风;④平易近人,不摆官架,不打官腔。 6. ①有利于增强小说故事情节的真实性,有较强的说服力;②体现出母亲的坚强和教诲对他 的人生影响,有利于更好地凸显主人公的清廉正直和艰苦朴素的作风;③体现了主人公的自 诫、自律,同时也是对同学的诫勉,能够更好地表现“靠双手获得的果实才是最香甜的”这 一小说主题;④使故事情节更加简洁紧凑。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本 题考查概括文章情节内容,概括作品人物形象和主题的能力。解答文学类文本的选择题,一 定要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基础上,从内容、形象、表现 手法、语言等角度来仔细分析选项是否正确。此类题目,在选项的设置上,一般会设置一些 陷阱,例如,看似合理的前因后果,实际上是断章取义,只有通读全文,才能看出其破绽。 A 项,“我与方凯留城”是“拼爹”胜利的结果,不是“无奈”。C 项,原因解释错误。D 项,“着力塑造”“反面典型”错。 5. 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中的葛亚楼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本题考 查欣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解答此题要分析小说层次,找出相关描写内容,加以概括归纳。 比如,葛亚楼成为市长后,和同学之间仍然称呼大学时代的“雅号”,就表现他的平易近人, 不摆官架,不打官腔。对待以前的同学非常热情,在自己的家里招待,“很多同学跟我们一 样,吃过葛家的糖醋鲤鱼,尝过葛家的阳台草莓,还听过那段与草莓有关的往事。”看重同 学情,重情重义。当上了市长后,现成的“红旗”不用,仍旧骑着他母亲留下的老旧的破“飞 鸽”自行车。。市政家属院配了一套住房,不要,还住在原来“很普通的小区”,“两居室实 在简朴至极”。这些话交代了葛市长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文中葛亚说:“嘿嘿, 这房子是小了点儿,不过,住着温馨我没要。我和你嫂子舍不得周围这些老邻居,人是群居 动物,日久生情啊!”这表明他是一个重视邻里情是市长。两个昔日的同学本想贿赂葛市长, 可是在他人情、重情、正直、廉洁的魅力感召下,始终没有拿出要送的东西。 点睛:鉴赏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基本要点包括人物的性格和思想特征,人物的精神风貌,人 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等。方法一般有:在把握文章背景和作者情感倾向的基础上,依据 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分析人物的语言和行为,将人物置于文中的具体事件和特写中去把握。 善于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①从表达方式角度分析:叙述人称的选择及作用;叙述顺序 的安排;各种描写的特点及作用。②从选材剪裁角度分析: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 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③从表现手法角度分析:是否运用了 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 6. 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叙述了一段与草善有关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情节的作用。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选择切入角度,可以从小说的“三要素 +主旨”这四个方面入手。草莓的故事与母亲有关,是有从人物角度来看,母亲的坚强的人 生活态度与言传身教的行为和主人公的清廉、艰苦朴素的品质是有直接的关系的。从情节角 度,和上下文联系紧密,不需要另起炉灶,使故事情节更加简洁紧凑,增强了小说故事情节 的真实性。从主旨角度,歌颂主人公清廉、正直、艰苦朴素、自诫自律的工作作风。通过“自 己种的草莓最香甜”的故事,表现“靠双手获得的果实才是最香甜的”这一小说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当代著名视觉设计跨界艺术家宋旦汉字艺术展近日在纽约开幕。汉字是中华民族五 千年文明历史的重要载体,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宋旦用极其独特 的创意手法让汉字散发出书画同源的本色之美、形意之美和禅境之美。 宋旦此次创意水墨汉字展相当一部分作品是以我国百家姓为基础,将姓氏汉字融入茶壶 图案,远看是茶壶,近看是汉字。宋旦表示,他的创作指导思想就是努力将汉字形象化、符 号化,让不懂汉字的外国人对汉字产生好奇和兴趣,从而进一步了解汉字深奥的内涵,了解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次展览是宋旦汉字艺术海外百城巡回展的其中之一。宋旦坚信,他的创意水墨汉字艺 术,将成为弘扬中华文化,加深交流了解,践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新形式,必将进 一步体现我们的文化自信。中华姓氏文化也将成为全球华人寻根问祖,进一步强化民族凝聚 力的独特文化符号。 (选自李秉新《宋旦创意汉字形象化 让外国人对汉字产生好奇心》,有删改) 材料二: 看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的人或许会记得张一清,他是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 所语言教学研究室主任,专注于语言教学与测试研究。在这档中央电视台与国家语言文字工 作委员会共同推出的电视节目中,张一清作为点评嘉宾持续参与。 近年来,原创文化电视节目颇受欢迎,从《中华好诗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 语大会》,到《汉字英雄》《中国灯谜大会》,这些节目都获得了不错的人气和口碑。在张一 清看来,这不仅仅是做一档好看的电视节目那么简单,而是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文化 氛围的升温。 “我从 2014 年开始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去年明显感觉到关注这一节目的人越来 越多——学生、老师和孩子们身后的家长,这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张一清 说,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突出的成绩,必得有广泛的参与群体作为支撑,现在,《中国汉字 听写大会》就具备这个条件。“报名参与节目的孩子越来越多,经过选拔后的水平也在逐年 提升。各地的活动都在贯彻这样一种精神: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获得一个名次,还是因为 学生喜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我们的历史。” 张一清说自己的本职工作第一是关注语文教学,第二是关注汉字本身。认识汉字、了解 汉字是阅读的基础,而理解力的提高则能够激发孩子更多的兴趣和潜能。在张一清看来,汉 字里蕴含着中国的文化基因,是每个人接触中华文化的基本单元。本世纪初,他参与了国家 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儿童的汉字认知研究”,探索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力。通过参与语文 教师培训,参加语文教学教研活动,张一清对儿童的语文教育问题有了独到的见解。为了推 广中华传统文化,让更多孩子领略文字的魅力,张一清在北京阅读季“书香校园”活动期间, 前往中小学、国家图书馆等地开设讲座,交流汉字文化。 (选自《张一清:探寻汉字文化基因》,有删改) 材料三: 文字,是文明时代的标志。在我国,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图形文字,殷商时代刻写在龟 甲兽骨上的文字是现存最早最完备的文字体系。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隶书、行楷,汉字 留住历史的记忆,推动着中华文明的进程。汉字的构造和演化过程,也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 的特质、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 凝结着中国智慧的汉字,是迄今为止唯一存于世上的古老表意文字,它将我们源远流长、 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成一个整体。它所具有的形体美、音律美和意蕴美,使民族文化具 备了强大的包容能力。 单字信息含量大,提升了文字的扩展能力和稳定性,使现代的我们仍然可以阅读 2000 年前的古代文章,临摹古人的书法。 “天雨粟,鬼夜哭。”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揭示了文字“出世”时惊心动魄的力量。 而今天,汉字随着海内外修习者的不断增多,也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散播到世界各地。识 字,更思“知”字。 (选自孟扬《汉字,筑起心中的长城》,有删改)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旦用独特的创意手法书写汉字的内容,他这样做是想让不懂汉字的外国人喜欢汉字, 进而了解汉字及中华文化,达到弘扬中华文化的目的。 B. 宋旦此次举办的汉字艺术海外百城巡回展,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是以我国百家姓为基础, 把汉字形象化、符号化。中华姓氏文化也将成为全球华人寻根同祖,进一步强化民族凝聚力 的独特文化符号。 C.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作为原创文化电视节目,受关注度越来越高, 逐渐成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这反映出了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 D. 汉字凝结着中国智慧,推动着中华文明的进程,具有形体美、音律美和意蕴美的特点。 其构造和演化过程也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材料一介绍了宋旦在美国举办的汉字艺术展开幕的时间、地点,也介绍了绘画来源于汉 字的本质特点和宋旦汉字艺术展在美国展出的具体内容和体现的社会意义。 B. 材料二中张一清认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一节目的关注度、参与度越来越高,并且 在各地的活动中学生参与不单是为了名次,还是因为他们愿意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化,进 而了解民族历史。 C. 材料二中张一清认为认识、了解汉字是阅读的基础,提高对汉字含义的理解能力,能够 激发孩子更多的兴趣和潜能,他十分关注语文教学,注重儿童语文教育问题。 D. 材料一、二都表述了汉字的相关内容,但角度不同。材料一表述的是对外宣传汉字,材 料二表述的是国内教育者对汉字的关注,重视电视节目对民众的引导作用。 E. 材料三介绍了汉字的起源以及汉字的演化过程,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古老的表意文字,汉 字把我国源远流长、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在一起,并传承着中华文明。 9. 综合上述材料,请你概括汉字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作用。 【答案】7. C 8. BC 9. ①汉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重要载体,是中国文化的瑰宝。②汉字里蕴含着中国 的文化基因,是每个人接触中华文化的基本单元。③汉字的构造和演化过程中将中华民族文 化凝聚成一个整体,使中华民族文化具备了强大的包容能力。④单字信息含量大,具有扩展 能力和稳定性,能使今人读懂古人作品,继承传统文化 【解析】 7. 试题分析:C 项, “《中国成语大会》等……成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扩大范围, 材料二只提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去年明显感觉到关注这一节目的人越来越多——学 生、老师和孩子们身后的家长,这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没有提到《中国成 语大会》等其他节目也成为了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 点睛: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 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 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 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8. 试题分析:A 项,“绘画来源于汉字”不正确,由材料一“宋旦用极其独特的创意手法让 汉字散发出书画同源的本色之美、形意之美和禅境之美”可知,应该是“书画同源”;D 项, 无中生有,原文并未有“重视电视节目对民众的引导作用”这个意思;E 项,“世界上唯一 的古老的表意文字”扩大范围,原文表述是“是迄今为止唯一存于世上的古老表意文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注] 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 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知齐州,其治以疾 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丘 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 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 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 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 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 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 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巩性孝友,父 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昏嫁,一出其力。巩为文章,上下驰 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 得志,遂与之异。 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 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 耳。”帝然之。 (选自《宋史》卷三一九,有删改) [注]常平:官仓名。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 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B. 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 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C. 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 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D. 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 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冠”,指刚成年,也指二十岁。古人二十岁行加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 冠”。 B. “进士第”是古代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进士”是通过朝廷 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 “通判”是官名,在知府下掌管粮运、家田、统兵作战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 责任。 D. “阙”是古建筑中一种特殊的类型,是最早的地面建筑之一,为帝王宫廷大门外对称的 高台,这里借指宫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曾巩聪明有才华,初次任政就有政绩。十二岁时写成《六论》,文辞很有气魄。出任越州 通判时,他调动民间力量解决饥荒粮食问题,还让官府贷给农民种子,让农民随秋天的赋税 一起偿还,没有耽误农事。 B. 曾巩治理有方,擒获盗贼有胆有谋。做齐州知州时,组织百姓侦查乡里盗贼的行踪,相 互援助擒获盗贼。他优待自首的盗贼葛友,给他好吃好喝收买他,想让他带领他的两队手下 再也不与那些盗贼复合。 C. 曾巩关心民间疾苦,对名利看得很淡。在洪州任上,供应衣食住宿给那些因瘟疫而生活 困难不能自养的士兵和百姓,并给他们治病。他虽负有才名,却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别人 认为他命运不济,但他并不在意。 D. 曾巩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敢于说真话。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弟弟 妹妹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都由他操办。尽管王安石得志,曾巩还是对他做出了客观的评价。 13.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 (2)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 【答案】10. A 11. C 12. B 13. (1)曲堤周氏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家族的能耐很大,可以影响当地的 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不敢责问他,曾巩逮捕了他,并依法进行了处置。 (2)曾巩年轻时和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等到王安 石得志后,曾巩就和他逐渐疏远了。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断句的能力,“岁饥”意思是这一年收成不好,“常平”是地 名,“田野之民”指乡间百姓,在句中应做主语,故“城邑”做“至”的宾语,“不能皆至 城邑”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 两项。再比较 AD 两项,“从便”的结果是“受粟”,故“民 得从便受粟”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 D 项,答案应为 A 项。 11. 试题分析:C 项,“在知府下掌管粮运、家田、统兵作战等事项”不正确,通判不负责 统兵作战。“通判”是官名,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 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 点睛:本题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选文是人物传记,一 般主要考查的文化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人才选拔、宫殿的名称、年号、一 些文书的名称、古代重要地名、官场的一些理解、朝廷的官职、礼仪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解答这类题目,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要将相关知识记牢,这样就能轻松的将正确项与错误项 区分开来。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那就要运用排除法,以确定最终选项。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 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 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B 项,“他优待自首的盗贼葛友,给他好吃好喝收买他, 想让他带领他的两队手下再也不与那些盗贼复合”不正确。由原文“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 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可知,曾 巩优待葛友是为了离间盗贼,让那些盗贼不再聚众结党。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 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1)“横纵”,横行骄纵;“贼”,残害;“力”,家族的力量;“动”,影响;“莫”,没有 谁;“诘”,责问;“置”,处置。(2)“游”,交往;“振”,大;“导”,引荐;“异”,疏 远。 参考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郡南丰县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尝试写《六论》,提 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认为很是 奇异。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京担任越州通判,这一年收成不好,曾巩估计常平仓的粮食不 够来救济百姓,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邑来购粮。于是他张贴告示告诉下属各县,劝 说富人自行按实情报告粮食数目,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按着比常平仓稍高一些的粮价卖给 贫民。百姓得以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 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任齐州知州,他把迅速、严厉地打击奸 邪和盗贼作为治理齐州政务的根本。曲堤周氏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家族的能 耐很大,可以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不敢责问他,曾巩逮捕了他,并依法进 行了处置。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 件不能如愿的。曾巩调配了 31 个人,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多次查看、侦察盗贼的行踪, 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出动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 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借给他车马和随 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曾巩表面上对他们很客气,实际上 是想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聚众结党。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 以安睡了。 调到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驿站,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 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 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 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提前)分别处理(筹划安排)部队突 然聚集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街市里巷的百姓都不知道。调任明州、亳州、沧州 知州。曾巩负有才名,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社会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这 一时期,朝廷中的一批晚生后辈晚生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在路过京城的时候, 神宗召见了他,慰劳问候很是尊宠,任命他为中书舍人。曾巩天性孝顺友爱,父亲去世后, 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他独自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 妹,弟弟妹妹们的读书、求功名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当时 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曾巩年轻时和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 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等到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就和他逐渐疏远了。神宗曾经问曾巩:“王 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德行、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 因为吝所以比不上扬雄。”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呢?“曾巩说:“我 所说的吝,是他勇于作为,但吝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 IH 题。 答张十一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 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 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 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 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 张十一,名署,公元 803 年(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一起 被贬。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筼筜(yún dāng):竹名, 生长于水边。③踯躅:杜鹃花科。④恩波:皇帝的恩泽。⑤斗:通“陡”。 14. 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诗歌首联描写了阳山地区秋日的风光,天高水净,江水广阔,猿猴哀啼,山坳中有隐隐 几户人家,这为全诗奠定了伤感寂寥的感情基调。 B. 颔联中诗人采用了“纤纤”“艳艳”两个叠词,从形态与色彩上生动描写了筼筜竹、踯 躅花繁茂的姿态,也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 C. 张十一寄给韩愈的诗中有“鲛人远泛渔舟火,鹏鸟闲飞雾里天”的句子,韩诗颈联的语 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通过“闲”字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D. 颈联直接写忧愁怨恨,诗中提到“死所”“炎瘴”,在这样的处境里,还想到“未报恩 波”,这体现着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 E. 本诗前四句写景,描写的是诗人被贬之地的景色;后四句叙事抒情,表达的是诗人复杂 的心情。整诗显得婉转蕴藉,是一首耐人回味的赠答佳作。 15. 本诗的情感含蓄而复杂,请结合诗歌后两联进行分析。 【答案】14. AD 15. 颈联写诗人自己不想在这炎热的瘴气中白白葬送余生,既表达了作 者无辜被贬、死不甘心的幽怨,又有渴望回朝、再献忠忱的深情。 尾联写诗人看罢友人的 书信顿觉白发增加一半,表达了对年华逝去的哀伤,以及与友人同感共悲的哀痛。 【解析】 14. 试题分析:A 项,“诗歌首联描写了阳山地区秋日的风光”不正确,不是秋日风光,而 是春夏之交的景色,从杜鹃花开正艳可以看出。“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勾画 出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递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淡淡几笔,生动 地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D 项,“颈联直接写忧愁怨恨”分析不正确,应是“颈联间接写 忧愁怨恨”。 点睛: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 主题的鉴赏,其中 A 项鉴赏诗歌的意境,BC 两项鉴赏诗歌的语言,D 项鉴赏诗歌的抒情手 法及诗人的情感,E 项鉴赏诗歌的风格。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 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 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 答案。 15. 试题分析:“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前句的“未”字贯“报”与“知”,意谓: 皇帝的深恩我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这 两句是全诗的关键,蕴含着诗人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 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 憧憬。他虽然没有直接说忧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瘴”,却比说出来更为深切。在这样 的处境中,尚还想“未报恩波”,这表现出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有了这一联的铺垫,下一 联就容易理解。“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斗”同“陡”,是顿时的意思。“斗觉” 二字用得奇崛,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这一联写得委婉曲折,诗人没有正面写自己如何忧 愁,却说读了张署来诗后鬓发顿时白了一半,似乎来诗是愁的原因,这就把全诗惟一正面表 现愁怨的地方掩盖住了。并且写愁不说愁,只说霜毛陡加,至于何以至此,尽在不言之中。 诗意婉转,韵味醇厚。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诗中女 子容颜憔悴衰老。 (2)庄子《逍遥游》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说明宋荣 子豁达面对社会的赞誉和责难。 (3)《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 (1). (1)桑之落矣, (2). 其黄而陨。 (3). (2)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 劝, (4). 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5). (3)覆压三百余里, (6). 隔离天日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解答时既要 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要注意下 列字词的正确写法:桑、陨、誉、劝、沮、覆、压、隔。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①滚滚长江水,滔滔黄河浪,翻卷起中国历史上多少为争权夺利而相互杀戮、茹毛饮血的残 酷故事。 ②他潜心于文字学研究,身居书斋十多年,焚膏继晷,颇下了一番“头悬梁,锥刺股”的功 夫,终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③陶渊明早年曾经几度出仕,后来因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瓜田 李下的田园生活。 ④在事故的调查过程中,调查组四处寻访证人,试图以此打开缺口,但是不少受访人三缄其 口,不肯配合,致使调查工作陷入困境。 ⑤鲁迅杂文的语言,多一字会显冗余,少一字则现不足,妙喻层出,讽刺深刻,旁征博引, 可谓一字千金,充分展示了作者非凡的文字功底。 ⑥近年来发生的多起搀扶老人反被讹诈的事件,使许多人面对摔倒的老人变得犹豫不决,期 期艾艾,这不禁让人感叹信任危机已经出现。 A. ①④⑤ B. ②③⑥ C. ②④⑤ D. ①③⑥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①茹毛饮血:指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这里用于“残 酷故事”不合适,属望文生义。②焚膏继晷:形容勤奋地工作或读书,③瓜田李下:泛指容 易引起嫌疑的地方,句中用于修饰“田园生活”对象不当。 ④三缄其口:形容说话十分谨 慎,不肯或不敢开口。⑤一字千金: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价值极高,不可 更改。使用正确。⑥期期艾艾:形容口吃。望文生义,使用错误。故此题答案为 C 项。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在中国,有一点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即腐败已成为社会的毒瘤,反腐败的问题是全社 会的公民都应高度关注、深恶痛绝的。 B. 丁香花是哈尔滨的市花,每年四月底或是五月初,在冰城的大街小巷,一树树的丁香花 竞相绽放,满城都是它浓郁的香气。 C. 萧天的大学通知书对报到是这样要求的:请于 8 月 27 日前来报到,学校在火车站和汽车 站设有接待站,接待时间为早上 6 点至晚 8 点。 D. 由中国企业参与建设的连接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和伊斯坦布尔的高速铁路已实现全线贯通, 这足以证明中国高速铁路技术已经走向世界的重要意义。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 项,“反腐败的问题是全社会的公民都应高度关注、深恶痛绝的” 不合逻辑,“全社会的公民都应深恶痛绝的”应该是“腐败”。C 项,表意不明, “8 月 27 日前来报到”有不同的理解,可以理解为8 月 27 日之前的时间去报到; 也可以理解为 8 月 27 日这一天去报到。D 项,“这足以证明中国高速铁路技术已经 走向世界的重要意义”结构混乱,去掉“的重要意义”。 点睛: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 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 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 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 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出现多重定语或多重状语,就要考 虑是否存在语序不当;如果出现长定语就要考虑是否淹没了中心词造成成分残缺;如果出现 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一位毕业生在自荐信中写道:“虽然我只有本科学历,但绝对名副其实,恳请学校领导 唯才是用。” B. 肯定专家的水平:您的文章写得真好,本世纪散文百家,您必能忝列其中。 C. 杨老师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 D. 某医生医术高明,治好不少患者多年的顽疾,解除了患者的痛苦,患者对该医生十分感 激。其中一位患者特地制作锦旗表示感谢,上写道:“杏林髙手,医者仁心。” 【答案】D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句不超过 15 个字。 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追求是善美境界,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强学力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以及走出个人的“兴利除害” 的爱国为民精神。除此之外,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于特 殊的工作、学习方式,古代的工匠们养成了“尊师”的美德。人们赞美工匠,总离不开一个 “巧”字。那些被称为“能工巧匠”的,不只是因为他们技艺的熟练,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鲁班就因为发明了不少木工工具器械而被奉为土木建筑的祖 师爷。 【答案】 (1). ①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 ② 其还体现在尊师重教的求 学态度上 (3). ③更在于他们所具有的创造性品质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所给文段说的是工匠精神的内涵。①后是冒号,表明此处应填总领 下文的句子,如“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之类的内容。②承接上文“除此之 外”,再结合下文“尊师”的内容,可确定此处应填“其还体现在尊师重教的求学态度上” 一类内容。③由上文“不只是因为他们技艺的熟练”和下文鲁班的例子,可确定此处应填“更 在于他们所具有的创造性品质”一类内容。 21. 下面三段材料分别是“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的具体推荐标准,请分别用一个四 字短语概括出这些好人的类型。 (1)________好人:长期坚持帮助无血缘、亲缘关系的老幼病弱、鳏寡孤独以及其他困难 群众;对遭遇不幸或遭受灾害者奉献爱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积极参加捐资助学、扶残助 残、公共服务、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事业和公益活动。 (2)________好人:职业、职务应有行为之外,在公民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挺身而出,设 法进行保护和援救;勇于同正在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义务协助追捕犯罪嫌疑人或提 供重要线索,为侦破特重大案件做出贡献;在抢险救灾中,奋力排除险情;保护国家、集体 利益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3)________好人:具有强烈的诚信意识,从事生产活动坚持质量至上,从事经营活动坚 持信守契约,从事服务工作坚持优质规范,在合作者和服务对象中享有高信誉度;在人际交 往中,真诚待人,实心做事,即使遇到困难,仍信守承诺。 【答案】 (1). (1).助人为乐 (2). (2).见义勇为 (3). ③诚实守信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压缩语段题。这种题型和普通的压缩语段有所不同,但方法大 同小异。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1)“长期坚持帮 助”,助人为乐。(2)“公民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挺身而出”,见义勇为。(3)“坚持信守契 约”,诚实守信。 点睛:答题者所提取的词语必须包含整个语段的主旨,避免出现过宽或过窄的错误。而这些 涵盖主要信息的关键词有无或是否齐全,将成为评分的重要依据。检查反馈原则。指选出的 关键词,检查是否与题干要求相符合。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一起“送失物要车费”被称敲诈的事件,在网上引发了热议。当事人之一是四川绵竹一位的 哥付世贵。8 月 27 日那天,他拉了一个乘客,对方将一个包遗落在车上。他为了还包先后 出了 3 趟车,因此要求对方按出车里程合计付费 120 元,经过争吵,最终对方付了 65 元拿 回了自己的包。该乘客把这事以《出租车司机敲诈乘客!行为太恶劣!》为题发到微信上, 事件很快在网络上发酵,网友人肉出“黑心司机”的姓名住址,一时间付世贵遭到很多人的 谩骂攻击。也有人认为的哥很冤枉,觉得他的行为算不上是敲诈。还有人认为的哥送还失物 是做好事,但收车费就变了味。 对于以上事情(包括网上争论),你怎么看?请给付世贵、乘客或持某种态度的网友写一封 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结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收信人, 统一以“惠民”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别冤枉的哥付世贵了 乘客: 你好!我看了你在微信上发的网文《出租车司机敲诈乘客!行为太恶劣!》,不免五味杂 陈.这五味里,有庆幸,你的包失而复得,的哥付世贵没有昧着良心不还包;有遗憾,你对 一位有良知的普通人不但没有谢意,反而发微信谩骂;有痛心,付世贵做了好事,却没有得 到好报,无端地受到人肉攻击,很冤枉. 出租车司机付世贵的所作所为,算不上义薄云天,但也不能说是敲诈.区区 120 元,是为找 你出车 3 次的费用.平均下来,每次也就 40 元而已.这钱,也就是正常的计费,“敲诈” 一说何从谈起?乘客啊,你的言语真的过重了.想想看,你丢了包以后那种失魂落魄的样子; 想想看,你的包里也许有很多真金白银;想想看,你的包里也许有身份证及各种银行卡…这 一切足以让你伤神让你烦恼让你寝食难安.为了及时还包,付世贵出车 3 趟.你为什么不创 造条件,让他一次就成功送还?他折腾来折腾去,你就没有什么责任?要知道,的哥也就是 小老百姓一个,屌丝一枚,需赚钱养家,生活压力很大.他的时间非常宝贵,每分每秒都是 钱,为找你两次空跑,这就没有成本?换做别人,也许早就气爆了!付世贵没有用你的包里 的重要物件作要挟来漫天要价,算是够仁够义的了. 乘客,你说付世贵的行为太恶劣,这是你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在乱挥舞道德的大棒了.你丢 包,他还包,这恶劣吗?你付点小车费,他耗时耗油耗精力,这恶劣吗?人家好心好意,你 却血口喷人,恶劣的不是他,而是你!试想,他拾到你的包后,不主动送还,而是让你主动 找他,恐怕你付出的各种成本会更多! 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好事不计成本不留名是国人对道德的热情礼赞,的哥付 世贵做点好事收点小钱显然冲击了众人的惯性思维.其实,付世贵拾包不昧,他也并没有以 包做筹码来要钱,而是要回了自己做好事的成本,连“有偿”都说不上,他是当之无愧的好 人. 毋庸讳言,在世风并不好的今日,不少做好事的人,付出了物质成本不说,光是身心所受到 的伤害,可谓是伤痕累累.比如有些见义勇为者,身体致残,却迟迟得不到所助人的致谢, 得不到政府的表彰和认可;安徽淮南大学生扶起倒地的老人反被讹诈…我们的社会,不能再 让那些做好事的人流了汗之后继续流血了.乘客,你说是吗? 知易行难.不少网民,仁义道德时常挂在嘴边,就是不去身体力行.对他人还算有良心的言 行说三道四,自己做起来猪狗不如.道貌岸然,俨然一个空嘴客.乘客啊,这,你我当戒, 当勉! 某某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的哥付世贵的角度: 1.送还失物、拾金不昧是美德,不应使金钱让美德“变了味”。2.送还失物是义举, 索要合理的车费与报酬是权利;义举与权利两者并不冲突。(《物权法》第 112 条规 定: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人或者有关部门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 要费用。)3.送还失物、索要车费时应注意方式方法,与乘客做好沟通,避免产生矛 盾。4.行善不要计较得失。乘客的角度:1.以感恩的心态面对司机的送还之举,也 是一种美德。 2.即使心有不满,也要选择合理的途径表达诉求,不能以侵害名誉、扩大事态的方 式解决。3.换位思考,体谅理解司机。4.善行善心也需要鼓励和回报。网友的角度: 1.人肉谩骂攻击的网友:请尊重每个人的隐私与名誉,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2.“认 为的哥很冤枉”的网友/“认为收车费让做好事变了味”的网友:赞同这种理性的态 度,正是这种辩证看待事情的态度让网络环境能朝着良好文明的方向健康发展。 3.“认为收车费让做好事变了味”的网友:比起一味地“道德绑架”,在当今社会保 障做好事者的合法权利,具有更积极的现实意义。 点睛:时事类作文材料中的事件,很多情况下是利弊互见,见仁见智,以使考生可 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对事件“表明态度,阐述看法”,从而考查考生的思 辨能力。对于利弊互见的时事,我们必须以一分为二的观点、用辩证的角度来审题 立意,来分析问题,才能使文章的观点更加客观真实,也更具说服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