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00 KB
- 2021-06-0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山东省烟台市南山职业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
线上教学诊断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忖度(cǔn) 供给(gěi) 船舷(xián) 入不敷出(fù)
B.粗犷(kuàng) 蓊郁(wěng) 袅娜(niǎo) 卷帙浩繁(zhì)
C.酣睡(hān) 卑鄙(bǐ) 奢侈(shē) 洵美且异(xún)
D.皮癣(xiàn) 躄进(bì) 脊梁(jǐ) 自怨自艾(yì)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本题考查形声字的读音,与所学的教材贴近。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A项,“供给”的“给”应读作“jǐ”,“入不敷出”的“敷”应读“fū”;
B项,“粗犷”的“犷”应读作“guǎng”;
D项,“皮癣”的“癣”应读作“xuǎn”;故选C。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帷幕 水蒸气 班门弄斧 怨天犹人
B.谦恭 蒸汽机 九霄云外 专心致志
C.典范 顶呱呱 舜息万变 触景生情
D.忧闲 侦查兵 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形似字要按照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音同、音近和形近易混淆字是考查的重点。
A项,“怨天犹人”,应为“怨天尤人”;
C项,“舜息万变”,应为“瞬息万变”;
D项,“忧闲”,应为“悠闲”,“侦查兵”应为“侦察兵”;
故选B。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华罗庚同志说:“‘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
B.她来到上海才三、五天,还没有完全适应新环境。
C.“这么晚了,你还在做什么?”他问道。“难道还在工作吗?”
D.我们应当怎样思考、怎样发挥思考的威力呢?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在平时学习中积累知识;其次是要熟知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位置,着重掌握冒号、分号、破折号、引号、问号的用法及标号与点号的连用;能给现代文、文言文加标点;对错、漏标点能加以改正或补出,做到书写规范,使用正确。高考考查标点符号的特点:一是实用性。命题材料都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考查常见标点符号的使用,例如逗号、顿号、引号、分号、书名号、破折号、括号、句号、问号等。二是注意较高要求的技巧性。选取的材料内容由短而开始变长,内容的复杂性是技巧性的具体体现。
A项,句末的句号应该放在双引号里。引文独立成句,意思又完整,句末点号放在后引号里面;引文不完整,或者说引文作为自己话的一部分这时句末点号(问号,叹号除外)放在后引号外面。B项,“三、五天”中间的顿号要删去,概数之间不用顿号。C项,“他问道”后面应该用逗号。说话人姓名和提示语在说话内容之间时,在提示语后加逗号。故选D。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作的,都_____。
②不知在什么日子,我们还看到一些女人到这榕树下_____地烧一叠纸钱,点几炷香。
③他在花园里____发现,当地菜农给甜瓜苗打顶是在甜瓜苗刚长出两片真叶时就着手的。
④我想您会给我这种____:让我明白您的首长是如何工作的?
A.义不容辞 虔诚 偶然 荣幸
B 有求必应 诚恳 偶尔 荣耀
C.有求必应 虔诚 偶然 荣幸
D.义不容辞 诚恳 偶尔 荣耀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本题中,第(1)空,义不容辞:从道义上讲不允许推托、拒绝。有求必应:只要有人请求就一定应允。本题语境中刮痧、剃头、绞脸都不属于“道义”的范畴,选用“有求必应”更合适。第(2)空,虔诚:恭敬而有诚意,多指宗教信仰。诚恳:真诚而恳切。本题语境中,烧纸钱、点香带有恭敬的意味,属于信仰的范畴,选用“虔诚”更合适。第(3)空,偶然:不经常,不是必然的。偶尔:间或,有时候。本题强调的是“他在花园里”发现的某种现象,是不经常的,不是必然的,所以选用“偶然”更合适。第(4)空,荣幸:光荣而幸运。荣耀:光荣。本题语境中“让我明白您的首长是如何工作的”,不仅含有“光荣”的意思,还有为能得到这个“明白首长如何工作”的机会感到幸运的含义,选用“荣幸”更合适。
故选C。
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无论岁月怎么发黄,那不染尘埃的情感,终会在记忆发黄的纸页上留有痕迹
②虽然书信正在悄无声息地渐离我们的生活,但那份美丽,依然值得我们永久地回味
③它承载的不仅仅是一种怀旧的情绪,更是一种文化
④那人情似纸般的纯净,不假修饰、任情感宣泄的年代
⑤书信曾是人们交流信息和情感的—种传统方式,
⑥我们怀念那用笔带着心血书写思念的时代
A.⑤③②⑥④① B.⑤③⑥④①②
C.⑥④②⑤①③ D.⑥④③②①⑤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通读所给句子,并逐一分析,本段话题的关键词是“书信”,可确定中心句⑤;③开头的代词“它”,显然指书信,接⑤;②为语意转折,句末落在“回味”二字上,⑥起句为“怀念”,所以②后接⑥;④结构与⑥相同,紧接⑥;①在最后抒情。故选A。
6.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一项是( )
A.经过这一场大病,你依然安然无恙,身体真棒。
B.除夕的街市上拥挤不堪,而我的家中清炉冷灶,只有老母一人。
C.而我虽然心里有点战战兢兢的,却总是装出漫不经心的样子,把折到的树枝得意地朝她挥舞。
D.他爱占便宜,碰到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总是当仁不让,所以大家都不喜欢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A项,安然无恙: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后泛指平平安安没有受到任何损伤。本题语境中“经过一场大病”说明已经生过病了,所以“安然无恙”不合适。
C项,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战战兢兢:形容恐惧得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本题前句使用了“战战兢兢”来形容心情,“却”在第二句开头表转折,说明后面应使用“战战兢兢”的反义词,形容丝毫不在意、无所谓的样子,如“毫不在乎”。所以“漫不经心”不合适。
D项,当仁不让:遇到该做的事情,主动去做,不推辞。本题语境中“爱占小便宜,碰到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属于不应该做的事情,所以“当仁不让”不合适。
故选B。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看谁也不能否认这件事有一定消极影响。
B.天渐渐转暗,墨似的乌云和倾盆大雨顿时从天空中倾泻下来。
C.同学们十分敬佩李老师,因为不仅他课讲得好,而且品德高尚,多才多艺。
D.这次外出比赛,我一定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这样你就不会太紧张了,可以发挥得更好。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然后选择出正确答案。
B项,搭配不当。可以改为“墨似的乌云布满天空,倾盆大雨顿时从空中倾泻下来。”
C项,语序不当。应将“他”放在关联词“不仅……而且……”前面。
D
项,表意不明。“我一定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一句中,“和你一起去的”究竟是“我”还是“老师”,语义含混。可以在“老师”后面加上“让我”二字。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收录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六百年间的诗歌305篇。
B.《师说》的作者是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因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官至吏部侍郎,亦称韩吏部。又因死后谥“文”,世称韩文公。
C.老舍原名舒庆春,代表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
D.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美散文传统,坚诀摒弃南北朝以来只讲究文章形式,不重文章内容,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文风,并提出要创造性地学习古文,反对模仿因袭,人云亦云。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倡新乐府运动”说法错误,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倡的是古文运动。所谓古文运动,是韩愈等人举起“复古”的旗帜,提倡学古文,习古道,以此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儒家思想。这主张得到了柳宗元等人的大力支持和社会上的广泛反应,逐渐形成了群众性的斗争浪潮,压倒了骈文,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运动”。而新乐府运动是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张籍、李绅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的诗歌革新运动。故选D。
9.下列对公益广告运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别踩,我怕疼。(“爱护草坪”公益广告)
——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表现小草柔美的身姿、娇贵的情态。
B.说好普通话,“知音”遍华夏。(“推广普通话”公益广告)
——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了学好普通话的显而易见的好处。
C.为何血浓于水?因为爱在其中。(“无偿献血”公益广告)
——运用设问的修辞方法,引发思考,呼唤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大爱。
D.带上平安上路,载着幸福回家。(“交通安全”公益广告)
——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表达了对人们出行平安、生活幸福的美好祝愿。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把握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其次是要能区分几种易混的修辞手法,如借代与借喻、对偶与对比、比喻和比拟、反问与设问等。再次是要能根据所给出的句子,判断其使用的手法和各自的表达效果。
A项,“表现小草柔美的身姿、娇贵的情态”说法错误。这则公益广告通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现小草惹人怜悯的请求,意在提醒人们小草也是有生命的,要爱护小草;起到让人心生怜悯、感同身受的作用。
故选A。
10.对下面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捋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A.“常插梅花醉”一句,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
B.“赢得满衣清泪”一句,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
C.“故应难看梅花”一句,则写了词人晚年难以见到梅花。
D.该词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综合理解分析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掌握关键信息,最后通过排除法,选出正确选项。
C项,“写了词人晚年难以见到梅花”说法错误。词的上片忆旧,下片伤今。结合词意,
“生华”意为生长白发。词人漂泊天涯,远离故土,年华飞逝,两鬓斑白,以担忧的口吻说出:“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这句话的意思是:如今虽然赏梅季节又到,可是哪里还有心思去插梅呢?而且看来晚上要刮大风,将难以晴夜赏梅了。而且一夜风霜,明朝梅花就要凋零败落,即使想看也看不成了。生活的折磨使词人很快变得憔悴苍老,头发稀疏,两鬓花白,所以她“没有心思”看梅花,并不是指“晚年难以见到梅花”。
故选C。
二、阅读题(共30分,每小题3分)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②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③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④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⑤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11.文章一开始就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对这一手法及作用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
A.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为了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从反面论证了“拿来主义”的正确性。
B.文章以驳论为主,所以在开头先树立批驳的“靶子”。
C.拓展文意,使文章内容丰富,又产生波澜。
D.先从历史的发展谈起,使人们汲取历史教训,从而引出“拿来主义”。
12.理解“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一句中的“捧”字,最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心翼翼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对国画的珍惜。
B.庄重虔诚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对国画的自豪。
C.诚惶诚恐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媚外的奴颜。
D.郑重恭敬的神态,表现“大师”们良好的修养。
13.下列句子,没有使用反语的一项是()
A.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C.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D.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答案】11.A 12.C 13.D
【1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论点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本文作者先不谈“拿来主义”,却大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表面上绕了弯子,实际上先破后立、破中有立,把“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为“拿来主义”的铺垫,“拿来主义”的提出就顺理成章了。另外,“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物出现的,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这样就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了。
B项,“文章以驳论为主”错误,文章虽然由“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开始,但仍然以“理论为主”。
C项,“产生波澜”错误,文章由“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引出“拿来主义”,并无“波澜”可言。
D项,“使人们汲取历史教训”错误。一开始就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为了后文和“拿来主义”作对比,从而衬托“拿来主义”的正确性,并不是想“使人们汲取历史教训”。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中重要词语的能力。文本中某个重要词语倾注了作者的思想,包孕着作者的情感,分析这个词语的含义时,要根据文本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概括出它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才能准确把握住这个词语的含义。不能脱离语境而毫无依托地片面理解,也不能单从字面意思去猜测。
本题中要求理解“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一句中的“捧”字,首先要注意作者的态度。鲁迅在文章第一段叙述的主要是“只要送出去”而没有拿来的文化守旧的社会背景;幽默讽刺的也只是国民政府文化输出的寒酸而绝不是文化输出本身。正常国际文化交流本来都是不应该批判和讽刺的,但是所谓的“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作者在“大师”“发扬国光”特意加了双引号,我们既能体会鲁迅语言的幽默讽刺,又能体会鲁迅语言的分寸感。所以这里“捧”字充分刻画出所谓的“大师们”诚惶诚恐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媚外的奴颜。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作品的表达技巧,主要是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和其他与写作方面相关的技巧。解答此类题型,要依次去考虑文中是否使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行文技巧,还要清晰地写出它们各自在文中起到的作用。
A项,“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使用了反语的手法。“进步”讽刺“送去主义”之风愈演愈烈,日益猖厥,大有执迷不悟、愈陷愈深之势。“算得”一词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表明“活人代替了古董”,不是学术进步,文化昌明,而是学术退步,文化堕落,作者对此是不屑不齿。
B项,“叫做‘发扬国光’”使用了反语的手法。“发扬国光”实则是讽刺国民党“大师”们一味“送去”作品,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恶嘴脸,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国民党政府卑躬屈膝,崇洋媚外的奴性和媚相。
C项,“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使用了反语的手法。“丰富”是欺世惑众的自夸,媚外求荣的借口,事实上的贫乏已经戳破了这个谎言。“大度”在这里当然不是“慷慨大方”的意思,它的含义只是“送去主义”者对民族利益的无耻而彻底的背叛和出卖。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10年后,我们能烧“冰”?
一种名为“可燃冰”的新能源矿藏有望在10年之后解诀我们的能源问题。昨日在沪举行的院士讲坛上,国家973深海项目首席科学家汪品先透露,在我国南海发现了储量巨大的“可燃冰”。目前国家已启动8.2亿元人民币的项目,造大型的勘探船,以便在南海深入寻找“可燃冰”资源。
据汪院士介绍,“可燃冰”是一种甲烷气体的水合物,大量存在于海底大陆坡上段500米-1000米处。其在海底接近冰点和近50个大气压的淤泥中,形成了冰雪般的固态。它外面看似冰,一点火却可以烧起来,原因是冰内含有大量的甲烷。如果把甲烷从冰中释放出来,体积将是水的160多倍。
汪院士表示,
1立方米的“可燃冰”燃烧,相当于164立方米的天然气燃烧所产生的热值。据粗略估算,在地壳浅部,可燃冰储层中所含的有机碳总量,大约是全球石油、天然气和煤等化石燃料含碳量的两倍。也就是说,“可燃冰”如能作为-种新能源,便能很大程度解决能源问题。
据透露,我国已在南海海底发现了巨大的“可燃冰”带。但目前对于这座新能源的宝库,科学家还存在不少争议。许多科学家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比二氧化碳要大10倍~20倍。所以这种矿藏在遭到破坏后,会导致甲烷气的大量散失,从而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急剧增加。
除此以外,由于“可燃冰”埋藏于海底的岩石中,和石油、天然气相比,它不易开采和运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美的开采方案。
但这样一种新能源并不会因此就远离我们。汪院士预计,大约用十年时间,人类有望解诀好“可燃冰”的开采和清洁燃烧的技术问题,届时大量的“可燃冰”便能用于应付能源危机。
14.结合全文,给“可燃冰”下一个定义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可燃冰”是一种甲烷气体的水合物。
B.“可燃冰”是一种海底大陆坡上的冰雪般固态甲烷气体的水合物。
C.“可燃冰”是一种能产生大量热量的能源。
D.“可燃冰”是一种能清洁燃烧的新能源。
15.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
A.作比较 列数字 B.作比较 举例子
C.打比方 列数字 D.打比方 举例子
16.文中说:“对可燃冰的开采,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美的开采方案。”主要原因是什么()
A.这种矿藏在遭到破坏后,会导致甲烷气大量散失,从而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急剧增加。
B.大量存在于海底大陆坡上段500米~1000米处造大型的勘探船,耗资巨大。
C.其在海底接近冰点和近50个大气压的淤泥中,形成了冰雪般的固态。
D.“甲烷气的大量散失”和“不易开采和运输”。
【答案】14.B 15.A 16.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侧重对文段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本类题型,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抓住关键语句,特别是首尾句的叙述。其次是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要审清题干要求和限制性信息。要结合文体选用筛选方法和技巧。要尽量用主谓句表达(有特殊要求除外)。最后注意精炼语言。如果是说明性语段,还要注意抓住说明对象,扣住其特征。
A项,“是一种甲烷气体的水合物”说法不准确,没有指出可燃冰的形态特征和存在地点,概括不全面。
C项,“产生大量热能的热源”说法不准确,这并不是可燃冰的本质特征,而是可燃冰冻作用和意义信息,不能用来定义可燃冰。
D项,“能清洁燃烧的新能源”说法不准确,原文中说的是“‘可燃冰’如能作为一种新能源”,说明到目前为止它尚不能作为一种新能源,不能用来定义可燃冰。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理解运用说明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引资料、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摹状貌、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作假设。其次,要根据文章的具体信息、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辨析或者选用最佳方法。
本题中的画线句中,“1立方米的‘可燃冰’燃烧,相当于164立方米的天然气燃烧所产生的热值”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具体的数据对可燃冰燃烧的热值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可燃冰储层中所含的有机碳总量,大约是全球石油、天然气和煤等化石燃料含碳量的两倍”,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可燃冰中的有机碳总量和全球石油、天然气、煤等的含碳量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可燃冰含碳量之高。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仔细审题,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整体把握材料的中心含义;其次是要将材料的内容进行整理,再次根据题目的要求,圈定回答的范围;最后根据赋分分值,整理出答案。
本题中要求选出“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美的开采方案”的主要原因,原文中说“除此以外……它不易开采和运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美的开采方案。”说明“不易开采和运输”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除此以外”的“此”指的是上文“这种矿藏在遭到破坏后,会导致甲烷气的大量散失,从而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急剧增加”,因此,“至今还没有完美的开采方案”的原因是“不易开采和运输”和“甲烷气的大量散失”。
故选D。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7.选出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吾从而师之 D.闻道有先后
18.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
C.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
D.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19.从句式特征看,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 )
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师不必贤于弟子
20.下面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经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答案】17.D 18.C 19.B 20.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掌握课内文言文古今异义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根据句子中的关键信息推断出合理的古今异义词。解答此类题型要从几个方面入手:一、牢记迥别。对古今词义差别大的要牢记。二、辨析微殊。对古今词义接近,但又有差别的要注意辨析。三、要分辨单音词和多音词:①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一个双音词,也不要把文言文的双音词拆成单音词来理解。
A项,“学者”,古义:探求学问的人;今义:学识渊博的人。
B项,“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很多人。
C项,“从而”,古义:跟从;今义:因果连词。
D项,“先后”,古义:早与晚;今义:早与晚。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课文中实词的能力。此类题型的考查点基本上来源于课本,侧重于考查知识迁移能力,往往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现象。解答此类题型,注意积累的同时,还要善于根据上下文语言环境,准确理解,合理推断。本题中的实词,在课本的注解里都有释义,平时要注意对照注释,加深理解。
本题中,第①句中的“惑”,名词,可译作“疑惑”;第②句中的“惑”,形容词,可译作“糊涂”;第③句中的“所以”,可译作“……原因”;第④句中的“所以”,可译作“是用来……的”。因此,①与②中的“惑”不相同,③与④中的“所以”也不相同。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判断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此类题型考查形式主要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就是以选择题形式判断句式的不同,隐性是将文言文特殊句式放在翻译中综合考查。备考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复习要重点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二是对各类句式的基本知识与判断标准要理解、熟记,以便解题时进行知识迁移。
A项,状语后置句。即“夫庸知其年之(于吾)先后生乎”。
B项,宾语前置句。两个“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之”是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
C项,“不拘于时”是被动句。“学于余”是状语后置句,即“于余学”。
D项,状语后置,于宾短语“于弟子”用在形容词“贤”后面,表比较,并充当述语“贤”的状语后置为介宾补语。即“师不必于弟子贤”。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要判断精准,一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文章内容,分析其主要艺术手法,感悟其语言特点和作品风格,二要带着选项回原文,比照其相关信息区仔细辨析,因为问题往往出在细节处,可能仅是一字之差。考查翻译的,可以使用代入法判断,但一定要注意理性分析智慧选择,千万别先入为主导致误判。
B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说法错误。原文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意思是:教儿童读书、学习“句读”的老师,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读”要问老师,“惑”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方面却丢了。并不是认为“童子之师”只是“小学”而已,因此不算真正意义上的老师;而是认为小的方面例如“句读”都向老师学习,大的方面却不愿意请教老师,指出了当时不好从师的风气的谬误,表达了对当时社会轻视师道的批判。
故选B。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
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三、填空和表达(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
21.补写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1)___________;行成于思,毁于随。
(2)总之,我们要拿来。___________。
(3)___________。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4)爱而不见,___________。
(5)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
【答案】(1)业精于勤,荒于嬉 (2)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3)知我者,谓我心忧 (4)搔首踟蹰 (5)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平时要注意背诵,重视积累,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本题在默写时要注意以下这些重点字词:“精”“嬉”“毁”“忧”“搔”“踟蹰”“似”。
22.仿照下面的句子,在横线上写出句式、修辞手法相同的句子。(请分别以“大海”“大地”开头仿写)
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所以天空广阔无边。
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所以高山雄壮无比。
【答案】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所以大海浩瀚无涯。
森林收容每一棵树木,不论其贵贱,所以森林丰饶无尽。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式的能力。解答这类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仿写的句子在结构上应与原文基本保持致;(2)仿写的句子在内容与逻辑关系上应与原文保持协调,既要考虑形式的统一,又要考虑内容上的连贯呼应;(3)考虑与上下文的衔接和照应,要符合语境;(4)注意情感基调和语言风格等;(5)修辞格的类型也要与示例句一致。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仿照句子续写,要兼顾内容和形式两方面。
本题给出的例句中,相同的词语有“收容”“每一”“不论其”“所以”,因此,仿句的结构也必须是“……收容每一……,不论其……,所以……”。例句中的主语是“天空”“高山”这类景物名词,所以仿句可以用“大海”“森林”一类词语来作主语。然后再根据例句中“云彩”属于“天空”,“岩石”属于“高山”的归属关系,确定仿句中“浪花”应该属于“大海”,“树木”应该属于“森林”。最后,根据例句中“天空”的特点“广阔”,“高山”的特点“雄壮”,可以确定仿句中“大海”的特点“慷慨”,“森林”的特点“丰饶”。根据上述条件,连缀成句即是“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远近,所以大海慷慨无限。森林收容每一棵树木,不论其贵贱,所以森林丰饶无尽。”
23.下边是张贴在校内的招领启事有六处错误,请认真阅读并按照文的要求答题。
招领启事
昨天中午,本人在从教室到校礼堂的路上拾到一串钥匙。这串钥匙有五个是铝制的,两个是铜制的。拴钥匙的链上还挂着一只红色的塑料小熊猫。
望失主速来认领。
章小春
(1)本启事的书写格式有两处错误:
①是_____________
②是______________
(2)启事的内容中有关物件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应交待得这样具体明确。
(3)启事的内容中有关联认领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还没有交待清楚。
【答案】(1)“招领启事”未居中 (2)落款未署时间 (3)特征 (4)数量 (5)时间 (6)地点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本题是一则招领启事。招领启事是指拾到东西后寻找失主前来认领的一种应用文书。主要包括标题、正文、落款三部分。首先,应在第一行中央写上“招领启事”字样,字体稍大于正文。本题的所给出的“招领启事”位置没有居中。其次,一般来说,在招领启事中只写拾到东西的名称,以及失主到何地、找何人认领。所拾东西的时间、地点、数量、特征等具体情况留待失主认领时核实,以防止他人冒领。本题中,将钥匙的数量“五个是铝制的,两个是铜制的”和钥匙的特点“挂着一只红色的塑料小熊猫”都交代得过于清楚,却没有写清失主认领钥匙的时间和地点。最后要注意落款,写清招领启事的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并在其下方标明发布招领启事的日期。本题中的落款下没有时间。
四、作文(4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到暴风雨。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
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做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人做按摩。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
请结合以上材料,想想自己在生活中有哪些需要做出选择的事情,然后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选择永恒
徘徊在生与死之间,踌躇于明与暗之间,有人选择生,也有人选择死;有人选择明,也有人选择暗……真正源于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缕精神血脉,却选择永恒。
流星的永恒源于用生命划亮的光华,飞蛾的永恒源于用生命追求的光与热,人生的永恒呢?源于一次次心灵的选择。
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的沟渠: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他们选择了永恒纵然谄媚污蔑蒙蔽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这是执着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关西,也要扬声边塞尽扫狼烟,这是豪壮的选择;纵然一身清苦终岁难饱,也甘愿怡然自乐、躬耕陇亩,这是高雅的选择。在一番番选择中,帝王将相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迁客成其千古文章。
而今天呢?有多少人在温柔富贵乡中疲软了筋骨,麻木了神经?有多少人还愿选择清贫,选择质朴,选择刚健?物欲横流流尽了血汗,歌舞升平平息了壮志,阿谀逢迎迎合了庸人,追名逐利害苦了百姓,千百年民族精神魂大气磅礴还有谁唱?五千年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还有谁传?
选择永恒,不是要我们抖落千年文明,摔碎道德瓷罐;选择永恒,不是让我们漠视生命,麻木不仁。
选择永恒,需要“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需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慷慨志向;选择永恒,需要“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寻,需要“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
用心灵选择,给人一片绿阴;用意志选择,撑出一片晴空。对生命的膜拜,信心的追求,需要我们选择永恒。滚滚洪水中,勇士选择自身的离去却给了别人生命;浩瀚沙漠里,战士选择自身的艰辛却给了别人幸福。面对歹徒毫不畏惧,面对苦难迎难而上,生命的选择赋予人活力、追求与成功,灵魂的选择产生永恒。
选择永恒。“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选择永恒。追求生命图腾,激昂人生斗志,让掉进泥潭的人振奋,让处于危难的人平安,纵然一无所得,纵然粉骨碎身,也要将文明与道德的火炬传承,也要用今生无悔的选择铸就人生的乐章。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的话题作文,引出话题和帮助理解话题的材料是一则登山者救人的故事。这是一篇话题作文的题目,所供材料是一段故事,故事本身存在着一段心灵选择的过程,透过这一心灵过程,考生在审题思路上可以展开广泛联想,联想到自己有关心灵选择的事情,联想到他人心灵选择的事情,从而进一步扩大本文的思维空间。人的一生,几乎每年每月每日都要面临着并进行着大大小小的种种色色的选择。这些选择,有的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有的是生命攸关的大事;有的是生理的基本需要,有的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有的是天天重复的功课,有的是心灵深处的希求;有的是跟着感觉走,凭直觉作出结论,有的是运用庞大的论据数据,进行理性的科学的判断;有的是父母包办,师长越俎代庖,有的是倾听自己的志趣爱好,独立自主地进行挑选。该作文话题的范围,可以理解为两个圈,外圈是“选择”,内圈是“心灵”。正如上面所说,选择是普遍存在并经常进行的,考生的作文进入话题范围的这个外圈并不难,社会的、学校的、个人的、集体的、阅读听闻的、亲身经历的、写实的、想象的,各色各样的材料都可以写。但不是所有的选择都是属于“心灵”方面的。作文必须写出心灵方面的选择,才算进入了话题范围的内圈,才算完全符合题意。“心灵”,《现代汉语词典》说明是指人的“内心”、“思想”、“精神”等等东西。这就是说,你所写的选择的事件,不论是小事还是大事,不论是经常的还是偶发的,不论是学校的还是社会的,不论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它在选择的时候,都必须有内心的活动、思想的参与、精神的指引;都必须倾听灵魂深处的声音,让隐秘的内心站出来进行抉择。选择,进入了心灵的选择,才更显示出这个选择的稳定和深刻,才更显示出这个进行选择的人的成长和成熟。引出“心灵的选择”话题的材料是一则故事。这则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但显示了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登山者是继续赶路自己求生,还是冒险停下来援救一个陌生人?这确实是对人的最大的考验。顺从人的生理本能,也许会选择继续赶路自己求生,而恶劣的天气和荒无人烟的环境更是强化了这种选择。但是登山者内心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同类的生命,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登山者毅然停下来向一个陌生人伸出援救之手。这是崇高品德的选择,这是伟大精神的选择。登山者的故事的第二个启发是,登山者在救人中自救,两个人合作走出了困境。古今中外有一派思想家始终认为:人不能独自生存和发展,人不能独自使自己幸福。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为了使自己幸福,你必须得到别人的帮助,同时你也必须帮助别人。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考生可以从登山者的行为以及结果的角度分析“选择”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