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50 KB
  • 2021-06-02 发布

2018-2019学年湖北省荆州中学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荆州中学2018级9月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中国古典诗歌是极其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历代诗人共同追求的目 标。因此古典诗歌中很少有泼墨如水的长篇巨制,相反,人们对那些一字千金的 精简短章更为推崇。正如刘勰所云:“规范本体谓之镕,剪截浮词谓之裁。裁则 芜秽不生,镕则纲领昭畅……一意两出,义之骈枝也;同辞重句,文之疣赘也。” 又云:“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这个原则虽然对各种文 体都适用,但显然对于篇幅有限的诗体更为重要。而古典诗歌的篇幅相当有限, 作者又希望在有限的篇幅内承载更多的意蕴,所以不能容忍芜辞赘句的存在。从 意象的角度来思考这种原则,显然会导出对于意象密度的追求。‎ 何谓“意象”?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 现出来的主观情意。假如同样长短的诗句或诗篇中包含的意象或多或少,也就是 意象的密度或密或疏,那么前者所承载的意蕴更加丰富,或者说所传达的信息量 更大,如此更可能达到言约意丰的效果。例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 庭筠《商山早行》)这两句诗各用五个字营造了三个意象:鸡声、茅店、月;人 迹、板桥、霜。诗人只把六个意象连缀成句,除此之外不着一字。这样的写法真 是干净利索,从意象营造的角度来说,也可以说意象的密度很高。它们为读者展 现了一幅极其生动、丰满的早行图景:鸡鸣声声,乡村旅店的茅檐上方斜挂着一 钩残月;一条板桥上积满浓霜,上面印着行人的足迹。句中虽无一字直接抒情, 然而早行的苦辛、心境的寂寞皆渗透在那些物象之中,读来令人恻然心动。如果 不是意象如此密集,恐怕难以在寥寥十个字中安置如此丰富的内涵。‎ 但是,是不是意象密集的诗一定是好诗呢?或者说,是不是意象密度越大的 诗就越好呢?下面以五律为例做些分析。“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 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李 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后人的赞扬之词甚多。但 是它也招致了一些非议,有人就说:“‘水声’、‘飞泉’、‘树’‘松’‘桃’‘竹’语皆犯重。”其实正是指此诗意象过于密集。那么,为什么意象过于密集 也会是一种缺点呢?简单地说,原因在于意象过密会妨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 显得堆垛、板滞。‎ 从上述论述可以得出两个貌似互相矛盾的结论:对于诗句来说,意象密集往 往会产生精警的名句;对于诗篇来说,意象密集则是利弊参半的,有些作品因意 ‎ 象密集而见胜,有些作品却因意象过密而受损。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在于人们对于名句和名篇的要求有所不同。一般说来,凡是万口传诵的名句都具备某种 独立的价值,也就是说,即使把名句从原诗中彻底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也几乎 不受损伤。‎ 由此可见,虽然不能说所有的名句都是意象密集的,但是意象密集肯定是构 成名句的重要条件。因为名句的篇幅仅有寥寥数字,如果意象的密度太低,那就 包蕴不了多少意义,要想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名句也就难上加难了。诗篇的情形 则与诗句大不相同。一首好诗,不但应该“状难写之景,如见目前;含不尽之意, 见于言外”,而且应有完整的意境和流畅的意脉。‎ 那么,对于诗篇来说,什么样的意象密度才恰到好处呢?宋人范温的一段话 颇有启迪意义,他说:“诗贵工拙相半,老杜诗凡一篇皆工拙相半,古人文章类 如此。皆拙固无取,使其皆工,则峭急而无古气,如李贺之流是也。”范温所说 的“工”与“拙”指诗歌艺术的精丽与朴拙,意即一首诗既应有精丽细密的部分, 也要有相对朴拙粗放的部分,才能张弛有节,并突出重点。一首诗中的意象密度 也是如此,整首诗的意象最好是“疏密相半”,也即有疏有密,疏密相济,才能 恰到好处。事实上唐代的优秀诗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在创作实践中很好地贯 彻了这种精神。他们对意象的密度是相当留意的。唐诗名句的意象密度大多较高, 唐诗名篇的意象则以疏密相济为普遍规律。唐代的优秀诗人有意无意地把一篇作 品内的意象密度控制在比较合理的程度,从而写出许多疏密有致的佳作。‎ ‎(摘编自莫砺锋《论唐诗意象的密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刘勰强调语言要简洁,指 出写作需字斟句酌,才能达到精炼。‎ B. 对于诗篇来说,意象密集则利弊参半,有些作品因意象密集而见胜,有些作 品却因意象过密而受损,这需要作者把握一个合理的度。‎ C. 诗句或诗篇包含的意象越密集,所承载的意蕴越丰富,更能达到言简意丰的 效果。‎ D. 唐代的优秀诗人对意象的密度相当留意,把作品的意象密度控制在比较合理 的程度,从而写出许多优秀的诗篇。‎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意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 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B. 意象过密会妨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显得堆垛、板滞,所以意象密集的诗 ‎ 都不是好诗,密度过大是诗的一种缺点。‎ C. 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虽然是一首千古传颂的名篇,后人的赞扬之词 甚多,但是这首诗也因为写景意象过于密集而招致了一些非议。‎ D. 意象密集往往会产生精警的名句,基本上万口传诵的名句都具备某种独立的 价值,即使把名句从原诗中彻底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也几乎不受损伤。‎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中国古典诗歌是极其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诗人共同追求的目标, 因此古典诗歌中很少有泼墨如水的长篇巨制。‎ B. 如果古典诗词的篇幅不是有限的,作者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的需要来选择 意象,表达意蕴,对遣词造句也就可以放松要求。‎ C. 名句篇幅有限,意象密度太低就包蕴不了多少意义,要想成为具有独立价值 的名句,加大意象密度无疑是必要的创作手段之一。‎ D. 整首诗的意象要“疏密相济”,恰到好处,唐代的优秀诗人都懂得这个道理, 他们在创作实践中很好地贯彻了这种精神。‎ ‎【答案】1. C 2. B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C项,“诗句或诗篇包含的意象越密集,所承载的意蕴越丰富,更能达到言简意丰的效果”错误,选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文章第二段说的是“假如同样长短的诗句或诗篇中包含的意象或多或少,也就是意象的密度或密或疏,那么前者所承载的意蕴更加丰富,或者说所传达的信息量更大,如此更可能达到言约意丰的效果”,选项忽略了“同样长短”这一限制性信息,且文中说的是“更可能达到”,选项变成“更能达到”,选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故选C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本题中,B项,“……‎ 所以意象密集的诗都不是好诗,密度过大是诗的一种缺点”错误,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文章第三段说“为什么意象过于密集 也会是一种缺点呢?简单地说,原因在于意象过密会妨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显得堆垛、板滞”,文章第四段说“有些作品因意象密集而见胜,有些作品却因意象过密而受损”,由此可见,并非意象密集就不是好诗。故选B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B项,“如果古典诗词的篇幅不是有限的,作者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的需要来选择意象,表达意蕴,对遣词造句也就可以放松要求”错误,参见文章第一段,“‘规范本体谓之镕,剪截浮词谓之裁。裁则芜秽不生,镕则纲领昭畅……一意两出,义之骈枝也;同辞重句,文之疣赘也’‘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作者又希望在有限的篇幅内承载更多的意蕴,所以不能容忍芜辞赘句的存在……”,由此可得出作者观点,不论篇幅是否有限,都不应容忍芜辞赘句的存在。故选B项。‎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 ‎,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后面各题。‎ 远 山 张世勤 莽莽苍苍,四面青山。孤独的牛车,远远望去像一个小黑点,在大山深处移 动。‎ 父亲刚逝,他的心情低沉而忧郁。今天天气放晴,他该出山,但他只能一个 人驾着牛车出山了。‎ 他和父亲在这深山里已经二十多年,习惯了每天植树、护林、砍柴、卖柴这 一套步调,从未感觉到日子有丝毫的单调,现在,父亲不在了,从今天开始他得 习惯一个人出山。‎ 山路崎岖,又是一个转弯,转过弯去就是一个长长的缓坡,然后再转弯。这 条山路他早已烂熟于心,每到一处转弯,他都要提醒父亲:爹,转弯了。可他再 也听不见父亲的回答,父亲的确是不在了!‎ 不知什么时候,车竟然停下了,停在了一个转弯处。这种情况从前还未有过, 他说,咱们赶路吧,牛却仍然未动。他抚着牛,竟看到牛眼里闪着迷惘。这头牛, 当年是父亲接生的,难道它还记着父亲对它的好?他也再次想起父亲,叹口气, 自言自语地说,唉,爹,转弯了。‎ 没想到,这一说,牛迈开步子,熟练地转过弯去。他终于明白,牛跟他一样, 都习惯了父亲坐在车上,习惯了每到转弯处的提醒,现在到了转弯处,他不说话, 牛就有些慌,不知该怎么办。也许,他和牛都需要一个转弯的过程。明白过来之 后,接下来的路就顺畅得多了。到转弯处,他还是像往常一样,给父亲说一声: 爹,转弯了。这么喊,又像是喊牛。望着老成持重的牛,他突然觉得把它看作 父辈,似乎也没什么错。父亲和牛的秉性是一样的。‎ 过了些日子,他再次从山外回来的时候,牛车上不再那么空荡荡的了,而是 ‎ 坐着一个年轻的女人。‎ 年轻的女人穿着红红的上衣,充满着对大山的新奇。过去,出山进山,远远 看去都是一个小黑点,而现在却是一抹鲜红。这抹红,在青山绿水之间,想掩映都掩映不住。 年轻的女人是他在山外认识的。每次木柴装车后,他都要带上一种小山果,‎ 红红的,是他打柴时顺手摘下的,不为卖钱,只供人品尝。半品半尝之间,木柴 也就卖出去了。后来年轻的女人就来了,问他,卖的?他说,不是,随便让人吃 的。真的?真的。第二天,他刚摆下摊,一小堆红山果红红地映着。年轻女人又 来了。她说,你怎么不卖呢?他说,山里有的是,不值钱。‎ 第三次来的时候,年轻的女人问,你叫什么?他说,叫青树。住在山里?是 的。你不觉得枯燥吗?不枯燥,山里有山鸡、野兔,山树上有樱桃、山楂……什 么都有。年轻的女人说,你怎么不问我叫什么。他便问,你叫什么?年轻的女人 说,我叫红苗。‎ 此后,每次红苗都很准时地来到青树的摊前,一边与青树拉呱,一边吃着红 山果。青树觉得卖柴原来挺有意思,怎么过去就没觉得呢!‎ 红苗决计要跟着青树进山了。红苗坐在牛车上向大山深处走去。新鲜的空气 裹挟着她,蓝天白云笼罩着她,她觉得天地一下子宽广了。她对青树说,我想告 诉我爹。青树说,怎么告诉,他听不见。红苗说,我喊。绵延的群山让红苗柔软 的心情无限地舒展。她两手打个弧放在嘴边:爹,我转弯了。‎ 牛听了红苗的话,先是一愣,然后就要转弯,青树忙抚着牛头,轻声说:不 是喊你,是喊她爹的。牛似乎明白了青树的意思,不好意思地吧嗒了几下眼皮。 第二天,青树要去打柴,红苗说今天不打柴了。今后也不打柴了。青树不解,红 苗说我们可以种菜、卖山果。山果是山树自己结的,摘下来,是顺手的事,怎么 可以拿去卖呢?红苗说树不也是自己长的吗?山果咱们也可以自己种啊。‎ 青树第一次驾着空空的牛车出山了,一路上,他不断地跟牛说转弯了,也像 是给自己说。‎ 在这大山深处,青树知道,转一个弯,就能看到一片不一样的树,开一壁不 一样的花。是不是过日子的路也要这样走,要不断地转个弯才好呢?‎ 一年后,青树栽培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菜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红苗像做 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青树出山的牛车上,不再只 是一些硬邦邦的木柴,而是瓜果梨枣,色彩缤纷。打这,去一趟山外,青树就会 装回一袋子钱。‎ 这天青树从山外回来,丰盛的菜肴让他想到了爹留下来的酒葫芦。喝了酒的 青树抓着红苗的手,对着群山,高声大喊:爹。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青树 ‎ 喊:爹,我转弯了。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对大山环境的刻画,既有静态描写,也有动态描写,为下文情节作 了铺垫,奠定了全文孤独忧伤的感情基调。‎ B. 青树在父亲去世前“从未感到日子有丝毫的单调”,说明了青树的孝顺,也 体现了青树的因循守旧,为红苗的出场作铺垫。‎ C. 小说开头“孤独的牛车”像“一个小黑点”,后文红苗的上衣是“一抹鲜红”,二者形成对比,暗示了主人公心境与生活的转变。‎ D. 作者极力渲染了山间景色的美丽与山间生活的美好,这深化了小说回归自然 的主题,反映出作者对乡村文明日益消逝的思索。‎ ‎5. 小说中的红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 “爹,我转弯了”这句话,即是理解青树的关键,也是理解主旨的关键,请 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4. C 5. (1)聪慧。很有生意头脑,让青树栽培种植山果和蔬菜,用来做生意(2)勤劳。“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3)大方、有主见。主动与青树交往,看重青树的朴实,决定嫁给他。 ‎ ‎6. (1)对理解青树的关键:指路上需要转弯的事实,点明了青树的生活习惯,突出了青树对父亲的依赖,与父亲去世自己无依无靠形成照应;借此写出青树与老牛之间的交流,体现青树与老牛之间相依相伴的情感,从而引出青树的心里变化。(2)对理解主旨的关键:点明了青树的生活改变,从而体现大山中的人们生活状态需要改变,思路观念需要转弯,启人思考;通过对红苗转换观念,致富改变生活的事例,指明了人们生活转弯的方向。‎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一项”,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A项,“奠定了全文孤独忧伤的感情基调”错。小说开头的基调是伤感的,但后来的情感是深沉而又愉悦、甜蜜的。B 项,“说明了青树的孝顺,也体现了青树的因循守旧”错,从文中来看,“他和父亲在这深山里已经二十多年,习惯了每天植树、护林、砍柴、卖柴这一套步调,从未感觉到日子有丝毫的单调,现在,父亲不在了,从今天开始他得习惯一个人出山”,这里透露出青树对父亲的依赖,也流露出父亲离世后青树内心的失落,这也就为下文红苗的出现做了铺垫。D项,“反映出作者对乡村文明日益消逝的思索”错误,选项对小说主旨的分析有误,从文中来看,小说借青树生活的改变来说明大山中的人们生活状态需要改变,思路观念需要转弯,指明了人们生活转弯的方向。故选C项。‎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小说中的红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本题中,如“红苗说今天不打柴了。今后也不打柴了。……红苗说我们可以种菜、卖山果……一年后,青树栽培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菜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由这些内容可知,红苗很有生意头脑,很有眼光,非常聪慧;如“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由这些可以看出红苗的勤快;从红苗主动与青树交往,看重青树的朴实,决计要跟着青树进山来看,红苗很大方,有主见。考生可以先概括红苗的特点,然后再结合小说的情节,分点回答。‎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文章语言,分析文章主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答题的方向,如本题中“‘爹,我转弯了’这句话,即是理解青树的关键,也是理解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然后要到文中圈出题干中的引文,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这句话的含义。从文中来看,“‘爹,我转弯了”多次出现,其中“爹”是指青树的父亲,也指老牛,青树说这句话的时候,内心充满敬畏之情;而“转弯”在文中则有多重含义,如“每到一处转弯,他都要提醒父亲:爹,转弯了”“他也再次想起父亲,叹口气, 自言自语地说,唉,爹,转弯了”“到转弯处,他还是像往常一样,给父亲说一声:爹,转弯了。这么喊,又像是喊牛。望着老成持重的牛,他突然觉得把它看作父辈,似乎也没什么错”,这些地方的“转弯”指行路时需要转弯的事实,如文章最后“在这大山深处,青树知道,转一个弯,就能看到一片不一样的树,开一壁不 一样的花。是不是过日子的路也要这样走,要不断地转个弯才好呢”“喝了酒的青树抓着红苗的手,对着群山,高声大喊:爹。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青树 喊:爹,我转弯了”,此处的“转弯”是指人生路上的转弯。由此可知,“爹,转弯了”既包含了对父亲的情感,也包含了对老牛的情感,既有青树对父亲的依赖,也有青树的成长与转变,同时包含了山里人观念的转变。‎ ‎【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如本文可以圈出刻画红苗所使用的描写方法,考生可以圈出这些内容,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 题。‎ ‎【材料一】‎ 我认为一个健康的中国,需要一个健康的文艺市场,中国的崛起,更离不开科学家。明星片酬越来越高,高得离谱。2014 年,李连杰被问到其片酬高达 6000 万一事,不屑地称:“太低了,2000 年我就拿到 1000 万美金,按当时汇率相当于8000 万。”这个世界真是太疯狂了!那些终生投身科研的科学家,大多都是身居陋室,连钱学森都是住百八十平方米的旧房子。而大明星们,住豪宅开豪车,广告收入动辄七八位数,像天上掉馅饼一样容易。这种现象的存在,让成长过程中的孩子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孩子们都已经变得很现实,觉得搞科研是没有出息的。他们的人生目标不是升官就是发财,而当明星更是名利双收。这就是我们当今的社会,价值观严重地扭曲。科学家地位远不如演艺明星,是时代的悲哀。‎ 一个浮躁的社会,人们追逐的都是表面的光鲜亮丽。于是各种包装炒作,让人们失去了自然和本真,浮躁的气息扩散到每一个角落,使得现代人已经不再关注社会的本源,而是追求虚无的奢侈浮华。‎ 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互联网变革的洪流又让人们惴惴不安,人们都在寻找精神依托。我们需要能够给国人做正确价值导向的“名人”,而恰恰社会上又非常缺少这种角色的存在,有文化、有担当、有历史责任感的名人太少了。正是因为没有真正的思想舵手,才使很多明星、网红爬到了时代之巅,负面影响将非常深远。人们不得不思考:中国精神在哪里?中国复兴从何谈起?‎ ‎(选自陈中华博客)‎ ‎【材料二】‎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了 2015 年的国际学生能力测试(PISA), 结果显示,美国“将来期望进入科学相关行业从业的学生比例”为 38%,中国只 有 16.8%,还不及 OECD 国家的平均值。‎ 去年,物理学家霍金开通了个人微博,短短半个月粉丝数量突破了 350 万。事实上,霍金之所以在全世界拥有数量巨大的粉丝,不光因为他对广义相对论的贡献,还来自于以下趣事:他在美国热门电视剧《生活大爆炸》中扮演他自己,利用电子发声器与美国的摇滚乐团录制歌曲。写得了论文,做得了网红,酷劲十足,这就是霍金的魅力,也是科学家的魅力。‎ 整日埋头于实验室,甚至抱病工作,英年早逝,在我们的宣传中,仿佛科学家不历经坎坷,他们的道德形象就不高大。而事实上,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科学家形象更能凸显人生的高度和厚度。科学家对于孩子们的吸引力,除了科学 本身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是要靠科学家来具体化和人格化的。‎ 对青年人来说,收入和地位等现实因素也极大地影响了职业理想的选择。科 学家的经济回报和社会地位似乎不如明星、企业家也是当下的现实。现在,我国 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奖金每人 500 万元人民币,由国家主席亲自颁发,正在创造良 好的社会效益。我们应以此反拨社会潮流,让科技人员真正感到既有“面子”, 又有“里子”。‎ 让科学家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明星,成为孩子们争相崇拜的偶像,唯有如此, 当科学家才能重新成为孩子们的职业理想。‎ ‎(摘自 2017 年 1 月 19 日《光明日报》第 6 版)‎ ‎【材料三】‎ 社会发展到今天,必须承认和接受其多元性和复杂性。各行各业都出精英, 只不过用的评价标准不同罢了。把屠呦呦和黄晓明放在一起比较,是一种危险的 逻辑。正如一提援外、减免他国债务,就有人提我国的贫困人口一样,如此对比 似乎已成为一种万能诡辩术。如果用北京的房价来衡量青蒿素的学术价值,会得 出什么结论呢?如果用一些方法降低“黄晓明们”的收入,限制“黄晓明们”婚 宴和礼金规模,这又会是怎样的情形?‎ 市场与行政力量当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屠呦呦的反面教材,不 是连结婚都会躺枪的黄晓明,也不是娱乐圈这个花花世界。演艺明星即使再奢华, 也不会让科学家们眼红。反而是学术界内的各种失范现象,如学术造假、学术浮 躁、科研体制僵化、收入分配不合理、科研机构衙门化、人才培养机制受阻等, 才是阻碍科学家发挥更大作用的环境因素,从长远说,也损害了科学家在国人心 目中的形象。‎ ‎(摘自 2015 年 10 月 13 日《新华每日电讯》)‎ ‎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三者都关注当下中国科学家的社会地位相对不高的问题,从材料对此的分析 来看,原因不仅在社会对名利的追逐,科学界自身也有很多地方值得反思。‎ B. 材料一对我国科学家地位不如娱乐明星的现象,分析较为详尽,具有较高的 思考价值,而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了产生这种社会现象的原因。‎ C. 材料三论及学术界内的各种失范现象阻碍了科学家发挥更大作用,因此材料 一、二讨论的“科学家地位远不如演艺明星”现象,并不严重。‎ D. 三则材料都试图引导读者思考中国科学家地位不如明星的问题,体现了论者 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认真反思和良好期待。‎ ‎8.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 ( )‎ A. 三则材料所持观点相同,依据不同,这是论者基于自己的眼光和立场表达的 见解,均能激发读者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社会事件。‎ B. 与材料一比较而言,材料二把科学家与大众的疏离归因于科学家的角色定位, 有失偏颇;材料三甚至认为只是科学界的内部问题,说法过于绝对。‎ C. 对于同一社会现象,三者关注点各有侧重,材料一重在原因分析,材料二重 在如何改善,材料三重在谈各行各业评价标准不同,强调学术界应自我反省内部 问题。‎ D. 从三则材料来看,对社会现象的评论,不能止于现象,应该探出背后深刻的 社会原因,如果没有提出解决办法,这样的评论就没有价值。‎ ‎9. 根据材料简要分析如何才能让“当科学家”重新成为年青一代的职业理想?‎ ‎【答案】7. C 8. C ‎ ‎9. ①提高科学家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正确引导年轻一代的价值观人生观;②营造求真务实的社会氛围;③让科学家成为时代的明星,成为年轻一代崇拜的偶像;④整治学术界内的各种失范行为,让科学家发挥更大作用,对青年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C项,“……因此材料 一、二讨论的‘科学家地位远不如演艺明星’现象,并不严重”错误,选项强加因果,从文中来看,由材料三得不出材料一、二讨论的“‘科学家地位远不如演艺明星’‎ 现象并不严重”的结论。故选C项。‎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三则材料所持观点相同,依据不同”错误,从材料来看,三则材料从三个不同角度来阐释看法,三则材料所持的观点不尽相同,各有依据。B项,“与材料一比较而言,材料二……有失偏颇;材料三……说法过于绝对”错误,三则材料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来阐释对同一社会现象的看法,并无孰优孰劣之分。D项,“如果没有提出解决办法,评论就没有价值”错误,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故选C项。‎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材料简要分析如何才能让‘当科学家’重新成为年青一代的职业理想”,这就需要考生到材料中圈出直接表述提高科学家地位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年青一代不把“当科学家”当作理想的原因,然后进行概括整合。三则材料都是针对怎样提高科学家的影响来说的,本题就是要求考生分别概括出中心意思,从三段材料中分别概括出主要观点即可。本题强调对同类信息的归类整合,比如“提高科学家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正确引导年轻一代的价值观人生观”是从职业选择心态归类营造求真务实的社会氛围,“让科学家成为时代明星”是从社会氛围方面归类;如“反而是学术界内的各种失范现象,如学术造假、学术浮躁、科研体制僵化、收入分配不合理、科研机构衙门化、人才培养机制受阻等,才是阻碍科学家发挥更大作用的环境因素,从长远说,也损害了科学家在国人心 目中的形象”等。考生可以依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后面各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华有器度,孝宗甚眷之。华性孝,士论多.之。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 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 龙场驿丞。瑾诛,量移庐陵知县。入觐,迁南京刑部主事。‎ 十四年六月,命戡.福建叛军。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知县顾佖以告。守仁急趋吉安,与伍文定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七月壬辰朔,宁王袭下九江、南康,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 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 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 宸濠果自安庆还兵。乙卯遇于黄家渡。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 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 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帝时已亲征,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偕提督军务太监张忠将京军数千,溯 江而上,抵南昌。忠、泰故纵京军犯守仁,或呼名谩骂。守仁不为动,抚之愈厚。 病予药,死予棺,遭丧于道,必停车慰问良久始去。京军谓“王都堂爱我”,无复犯者。忠、泰轻守仁文士,强之射。徐起,三发三中。京军皆欢呼,忠、泰益沮。‎ 世宗甫即位,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请归省。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资异敏。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 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士论多之 赞美 B. 命戡福建叛军 攻克,平定 C. 官军奄至 全都 D. 学者翕然从之 一致的样子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第一”即状元。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元明清时期,贡士经殿试后, 及第者皆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称为状元,二甲成为榜眼,三甲成为探花。‎ B. “刑部”是三省六部制中的一部,主管全国刑罚、律令及审核刑名;三省即 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C. “朔”是农历每月的初一,在庄子《逍遥游》中有“朝菌不知晦朔”的句子, 其中“晦”是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朔”是农历每月第一天。‎ D. “乞骸骨”是自请退职的委婉说法,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 晚年;与“致仕”有区别,“致仕”是指官员因为年龄原因而退休,把官职交还 给皇帝。‎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守仁有家学渊源。他的父亲就有才华和风度,很受皇帝器重。他自己也是 天资聪敏,在被贬龙场时,开创了“阳明学”,自成一家。‎ B. 王守仁通晓兵法。在宁王军队逼近安庆时,他不去救援安庆而去攻打南昌, 这一战术与围魏救赵相一致。‎ C. 王守仁刚柔并济。刘瑾逮捕戴铣等人后,他上疏论救,反遭贬谪;张忠、许 泰故纵京兵冒犯,他又宽厚仁慈,最终感化了京兵。‎ D. 王守仁文武兼备。他虽然是一介文士,射箭却能三发三中,赢得京兵一片欢 呼,让张忠、许泰对他更加佩服。‎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答案】10. C 11. A 12. D ‎ ‎13. (1)朱宸濠的船搁浅了,仓促之间换船逃跑,王冕率领的士兵追上去抓住了他。(王守仁)一共用了三十五天平定了叛贼。‎ ‎(2)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很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C项,“官军奄至”的“奄”如解释为“全都”,则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第二段说“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前面说“第二天,朱宸濠正在召见他的群臣”,此时官军“突然杀到”,句中的“奄”应解释为“突然”。故选C项。‎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A项,“……且分为三甲,一甲称为状元,二甲成为榜眼,三甲成为探花”错误,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人,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故选A项。‎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D项,“让张忠、许泰对他更加佩服”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三段说“忠、泰轻守仁文士,强之射。徐起,三发三中。京军皆欢呼,忠、泰益沮”,“忠、泰益沮”应为“让张忠、许泰更加懊丧”。故选D项。‎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胶浅”,搁浅,“胶”,粘住地面动不了;“易”,换;“遁”,逃跑;“部”,率领;“执”,抓住;“之”,代词,代他;“凡”,一共。第二句中,“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地;“其”,代词,这,即“越国以鄙远”;“焉”,为什么;“陪”,增加;两个“之”都是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薄”,削弱。‎ ‎【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亲王华,是成华十七年的进士第一名。王华有才华,气度不凡。孝宗很器重他。王华天性孝顺,士人在议论时都赞美他。守仁孕期十四个月才生下来。祖母梦见神人从云中送子下凡,于是命名叫云。五岁还不能说话,异人用手掌拍打他,为他更名叫守仁,才会说话。弘治十二年考取进土。正德元年冬天,刘瑾逮捕了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多人。守仁上疏论救,刘瑾大怒,把守仁廷杖四十,又贬到贵州的龙场做驿丞。刘瑾被诛杀,衡量其才能,调迁到庐陵做知县。入宫朝见皇帝,升任为刑部主事。‎ 正德十四年六月,受命平定福建叛军。行走到丰城时,宁王朱宸濠造反,知县顾佖把这个消息告诉他。守仁紧急赶到吉安,和伍文定征集调动兵马粮草,准备作战器械和舟船,传布讨贼檄文公布朱宸濠的罪状,让太守县令各自率领官吏士兵勤王。七月初一,宁王的军队攻下九江和南康,逼近安庆。有人请求救援安庆,守仁说:“不能这样。现在九江、南康已经被叛贼把守,如果我们越过南昌和他们在江上相持,两个郡的军队断绝我的后路,那我们就腹背受敌了。不如直接攻打南昌。叛军听到南昌被攻破,一定解除安庆的围困来回救。我们在湖中迎战袭击他们,没有不胜利的。”众人说“好”。朱宸濠果然从安庆回兵,乙卯日在黄家渡两军遭遇。第二天,朱宸濠正在召见他的群臣,官军突然杀到。官军用小船装满柴草,趁着风势点火,烧了叛军的副舟。朱宸濠的船搁浅了,仓促换了条船逃跑,王冕率领的士兵追上去抓住了他。守仁一共用了三十五天平定了叛贼。‎ 当时皇帝已经亲自出征,任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和提督军务太监张忠率领数千京兵,溯江而上,抵达南昌。张忠、许泰两人故意纵容京兵侵犯守仁,或者叫着守仁的名字谩骂。守仁不为所动,对待他们更加优厚。病了给他们医药,死了给他们棺椁,在路上遇到他们办丧事,一定停下车慰问好久才离开。京兵们都说“王都堂爱护我”,没有再冒犯他的人。张忠、许泰轻视守仁是文士出身,强要他射箭。守仁慢慢起身,射了三支箭三次射中靶心。京兵都大声欢呼,张忠、许泰更加懊丧。‎ 世宗刚即位,任命守仁担任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任,请求回家省亲。守仁病重,上书请求辞官回乡,举荐郧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上命回复竟就回家了。走到南安病逝,享年五十七岁。守仁天资特别聪明。被贬龙场,地处偏僻没书可看,每天推演以前看过的。忽然领悟,穷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应当自求于心,不应当求于事物,他感叹说:“道理在这儿了。”于是深信不疑。他教育学生,专门以“致良知”为主。学者大多服从并采纳他的说法,世上于是有了“阳明学”的说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1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行至蕲水,等不及卸下马鞯,即 欲眠于芳草。既描绘出月下芳草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 “可惜一溪风月”,“可惜”是可爱的意思,“溪”作了量词,巧妙地将风、月 与溪融为一体,并洗去了风尘世俗之感。‎ C. “莫教踏碎琼瑶”,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 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D.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写词人以马鞍作枕,斜卧绿杨桥,尽情 享受着自然给予的温情;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15.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 ‎【答案】14. D 15. ①叠词,“弥弥”写水之盛,“隐隐”写云之淡,音律和谐,琅琅上口。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明月朗照下的美景,营造出清丽的意境,让诗人忘却了世俗荣辱得失,表现了诗人的愉悦之情。③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层层涌起,广袤的天空云层若有若无,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皎洁。‎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喧闹和生机”不对,从词中来看,“杜宇一声春晓”,通过描写杜鹃在黎明的一声啼叫,把野外春晨的景色作了画龙点睛的提示,词人从杜鹃啼叫声中醒过来的,由杜鹃之啼才首先感到这空山月明、万籁俱寂的春晨之美,故应为“表现了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故选D项。‎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赏析诗句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明确鉴赏的角度,如本题“‘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题干没有明确鉴赏的角度,故考生可以从描写的角度、修辞的角度、抒情方式的角度、遣词造句的角度等方面赏析。答题的时候,可以先分析诗句的意思,看诗句是写景还是抒情,写景是写了什么景,突出景物什么特点,景物是实实在在的,还是诗人想象的,由此可以考虑是否使用虚实结合或相衬;是动态的画面,还是静态的场景,由此可以考虑动静结合或相衬;景是乐还是哀,情是喜还是悲,由此可以考虑是借景抒情还是以乐景衬哀情;有没有使用什么修辞,一般考虑比喻、比拟、借代和夸张;句式如何,是否对仗;有无动词、形容词、副词,这些词语在表达情感方面有无明显的表现力,等等。赏析要以手法为主从意象、意境、情感几个角度考虑,首先点明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如“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意思是“月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天空中有几丝淡淡的云彩”,“弥弥”,是水盛的样子;“层霄”,即层云。春夜,词人在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由于明月当空,所以才能看见清溪在辽阔的旷野流过。”先说“照野”,突出地点明了月色之佳。用“弥弥”形容“浅浪”,就把春水涨满、溪流汩汩的景象表现出来了。广阔的天空还有淡淡的云层。“横空”,写出了天宇之广。说云层隐隐约约在若有若无之间,更映衬了月色的皎洁。野外是广袤的,天宇是寥廓的,溪水是清澈的。在明月朗照之下的人间仙境中,诗人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此两句暗写月光,这是侧面描写。故考生可以从叠词、景与情的关系以及描写的方式等几个方面思考作答。‎ ‎【点睛】赏析语句题是以句子为赏析对象的一种题型。“句子”可以是某联或某阕这些局部语言。题干用语一般为“请赏析……句”“请赏析……联的妙处”“请从角度赏析……两句”。赏析语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 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赏析语句分两种题型:一是定向赏析型,题干规定好了鉴赏角度,如从虚实结合角度赏析该句;二是综合赏析型,未规定赏析角度,需要考生自行选择角度,如“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某……”。答题步骤: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从仰视和俯视角度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再别康桥》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油油的青草,多情可爱的两句是:____,______。‎ ‎(3)《论语》中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 句子是:___,____。‎ ‎【答案】 (1). 鹰击长空 (2). 鱼翔浅底 (3). 软泥上的青荇 (4).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5). 见贤思齐焉 (6).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如“从仰视和俯视角度写景的句子”“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油油的青草,多情可爱的两句”“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鹰”“翔”“荇”“招摇”“省”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期待已久的《华尔街 2:金钱永无眠》终于上映了,观众们拍手称快,既被电影的史诗般的气质征服,又对演员的演技赞不绝口。‎ ‎② 学国学、传承经典也需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某些学校采用强制学生集体跪拜孔子的做法,只会适得其反,无异于缘木求鱼。‎ ‎③“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古语揭示了学无止境、须终生学习的道理,实属不刊之论。‎ ‎④韩国以防范朝鲜的导弹和核威胁为由允许美国在其领土上部署“萨德”系统, 这种做法最终只能是火中取栗。‎ ‎⑤欧洲杯八强诞生后,回想过去二十天观看的比赛,欧洲杯为我们呈现了一道道秀色可餐的大餐,让球迷们大呼过瘾。‎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④‎ D. ②④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①使用不当,“拍手称快”,拍着手大喊痛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或怀人得到惩治。句中是说影片的上映,用在句中感情色彩不当。②使用正确,“缘木求鱼”,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正确,不可能达到目的。③使用正确,“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④使用正确,“火中取栗”,偷取炉中烤熟的栗子。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⑤使用不当,“秀色可餐”,形容女子姿容美丽或景物非常优美。句中说的是欧洲杯奉献出的精彩比赛,对象不当。故选C项。‎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时下,人工智能的层层浪潮正拍打着全球经济的堤岸,一大批中国公司弄潮 而起,抢占市场,成为全球人工智能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B. 近年来,由于日本乒乓球联赛的水平较低,更多的日本顶尖高手愿意来中国 乒超联赛锻炼比赛经验,这其中福原爱是个最成功的例子。‎ C. 由于中国为治理空气污染和实现“十三五”规划制定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 做出努力的原因,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容量 40%来自中国。‎ D. 作为中国的建筑师,竟然读不懂自己祖先所写的建筑专书,这让梁思成无法 忍受,立志回国终身从事中国传统建筑研究。‎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B项,“锻炼比赛经验”搭配不当,“锻炼”与“经验”搭配不当,可将“锻炼”改为“积累”。C项,“由于……的原因”结构混乱,选项把“由于……”和“……的原因”两句杂糅,考生可将“……的原因”去掉。D项,结构混乱,偷换主语,“作为……”是承前省略句,后面的主语应该是一局之长的他,而不应该是市委组织部。故选A项。‎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19.下列语段空缺处应填入的语句,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七月》是一份集体的、或曰“大我”的回忆。因为是回忆,所以思绪是流 动的。叙述是跳荡的。一根或起或伏、或明或暗的线,牵绾起活泼的思绪、跳荡 的旋律。 。‎ ‎《七月》追述春夏秋冬的故事,却不是记录春夏秋冬的《月令》;铺叙一岁 耕桑的苦乐,却不是安排耕种与收获的农书。 。因为是“大我”, 所以它可以包容无数的“小我”。 。它是阳刚的,却不妨阳刚中 ‎ 有阴柔。它尽可以在一个大结构中,细心经营一个一个的小结构。《七月》为平 平常常的劳作注入了生命, 。‎ ‎①它是鲜活的诗,也是永久的史 ‎②它可以散漫开,又可以归拢来 ‎③它是写实的,却不为“实”所缚 ‎④它是粗放的,却不妨粗放中有细腻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②‎ C. ②①④③‎ D. ②③④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语句的排序题。从题干来看,这是属于有语境的排序题,且四个句子分布在四个地方,故考生可以借助每句话前后的语境进行选择。分析四处的语境,可以发现,第三处较为简单,因为后面说“它是阳刚的,却不妨阳刚中有阴柔”,从句式的对称角度来看,第④句“它是粗放的,却不妨粗放中有细腻”与其结构完全一致,故应放在第三处,排除A项;第四处处于语段的最后,此处的句子一般为总结句,是对上文的小结,第①句说“它是鲜活的诗,也是永久的史”,“诗”和“史”是对上文对《七月》的小结,故应放在最后,由此可以选出答案,应为D项;再看另外两处,第一处,前面说“因为是回忆,所以思绪是流动的,叙述是跳荡的……牵绾起活泼的思绪、跳荡的旋律”,这是说《七月》的灵动性,第②句说“它可以散漫开,又可以归拢来”,与前面的“灵动性”相合,故应放在第一处;第二处,前面说“《七月》追述春夏秋冬的故事,却不是记录春夏秋冬的《月令》;铺叙一岁耕桑的苦乐,却不是安排耕种与收获的农书”,“追述春夏秋冬的故事”“铺叙一岁耕桑的苦乐”,这是写实,“不是记录春夏秋冬的《月令》”“不是安排耕种与收获的农书”,这是说《七月》不为“实”所缚,故③“它是写实的,却不为‘实’所缚”应放在此处,由此可以选出答案。‎ ‎20.某中学准备在本市报刊上刊登一则邀请函,其中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邀请函 本校第七届艺术节将于 2017 年 12 月 25 日至 12 月 28 日隆重开幕。我们向本市教育系统的各位领导和教师们,以及一贯鼎力支持我们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发出诚挚邀请。‎ 艺术节期间,您会看到师生们优美的舞蹈,聆听师生们精彩的演唱。我们也希望您能粉墨登场,一展才艺,同时也希望您能对我们学校的发展提出美芹之献。春晖中学 ‎2017 年 12 月 15 日 ‎【答案】①将“开幕”改为“举行”②删“各位”或“们”③将“聆听”改为“听到”④将“粉墨登场”改为“登台表演”⑤将“美芹之献”改为“宝贵意见”。‎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某中学准备在本市报刊上刊登一则邀请函,其中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这是“邀请函”,且表达上有“五处不当”,要求指出还要改正。考生则需分析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本校第七届艺术节将于 2017 年 12 月 25 日至 12 月 28 日隆重开幕”中“开幕”不当,“开幕”,开幕,指表演开始时拉开舞台前的幕,泛指一件事,一种情况的开始,而句中说“于 2017 年 12 月 25 日至 12 月 28 日”,这是一个时间段,应是举行艺术节的时间段,不可能“开幕”这么长时间;“各位领导和教师们”中“各位”与“们”重复赘余,可以去掉其一;“您会……聆听师生们精彩的演唱”中“聆听”一词不当,“聆听”,集中精力认真地听,指虔诚而认真地听取,带有尊敬的色彩,因此一般表示下级听取上级的意见、报告等;“我们也希望您能粉墨登场”中“粉墨登场”错误,“粉墨登场”,比喻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同时也希望您能对我们学校的发展提出美芹之献”中“美芹之献”错误,“美芹之献”,地位低的人向地位高的人提建议,用以自谦。古人对自己的上书、建议表示自谦,称“芹献”或“献芹”。此处谦敬失当。‎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21.某校高三(1)班同学庆祝中秋节的联欢会上,主持人不小心将端午节、春节、 中秋节的几副对联弄乱了。请你帮他按照节日先后顺序整理好对联,再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除这三个以外)中,选择一个,写一副对联。‎ ‎①窗含明月十分圆②冰心洁玉大夫诗③迎新春前程似锦 ‎④贺佳节事业辉煌⑤地得清秋一半好⑥芳草美人屈子赋 ‎(1)①②③④⑤⑥‎ ‎(2)④③②⑥①⑤‎ ‎(3)⑥②⑤①③④‎ ‎(4)③④⑥②⑤①‎ ‎(1)对联顺序的正确选项是______。‎ ‎(2)另选的传统节日_______。 对联________。‎ ‎【答案】 (1). (4) (2). 重阳节 (3). 重九樽前,素秋千顷;故乡篱下,黄菊几支?‎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的把握和运用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 “按照节日先后顺序整理好“端午节、春节、 中秋节”对联,再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除这三个以外)中,选择一个,写一副对联”,这里包含两个问题,一是把对联顺序理好,二是给其他节日写一副对联。首先把握对联的基本常识,从音韵上来看,一般是仄起平收;从形式上来看,相同位置的词语词性和短语结构要一致;然后还要把握“端午节、春节、 中秋节”这三个节日的特点。如①“窗含明月十分圆”,由句中的“明月”“圆”可知,应为十五,而“圆”是平声,应为下联;⑤“地得清秋一半好”,由“清秋”可知该节日应在秋季,而“好”为仄声,故应为“中秋节”对联的上联;②“冰心洁玉大夫诗”中“大夫”可以确定为“屈原”,应是端午节,且“诗”为平声,应为端午节对联的下联;⑥“芳草美人屈子赋”,“芳草”是屈原诗中常见的意象,“屈子”指屈原,且“赋”是仄声,故应为端午节对联的上联;③“迎新春前程似锦”中“新春”已经点明春节,且“锦”为仄声,应为上联;④“贺佳节事业辉煌”中“佳节”“贺”等可知应为春节,且“煌”为平声,应为下联。再看“端午节、春节、 中秋节”的先后顺序,应为“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由此可以确定这几个句子的句序。至于第二个问题,考生可以选择一个传统节日,抓住节日所处的季节、节日的活动等来进行拟写。‎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命如花,离不开雨露的滋润。无论是美丽的自然风光,经典的艺术形象, 神秘的科学世界;还是刻骨铭心的故事,激动人心的场面,怦然心动的瞬间;甚或是生活中一次倾心的交谈,一句深情的叮嘱,一个鼓励的眼神……点点滴滴, 都如同清纯的甘露滋润心田。什么是滋养你心灵的甘露呢?‎ 请以“我心灵的甘露”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内容具体,有真实情感;(2)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3)不少于 800 字;(4)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我心灵的甘露 你,是一条蜿蜒的小路,带我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你,是一抹亮丽的彩虹,绚烂我生活的内容,你——诗词,历史的印记,绝美的文字,遍洒我心灵的甘露,我的生活因有你的润泽而精彩。‎ 从孤远的大漠到温婉的江南,从陡峭的山巅到秀丽的湖畔,诗人的足迹踏遍祖国河山,留下了一首首不朽的诗篇。那遥远的北方,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宁静的夜晚,是“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那柔美的西湖,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先人们用精准的措辞和独特的意境,寥寥数语就已经描绘出一幅幅山水佳作。我似乎看到,此时此刻,就有人站在我的面前,左手酒杯,右手狼毫,笔走龙蛇,是怎样的酣畅淋漓。就这样,足不出户,我却可以晓知天下美景——诗词,我的生活因你的润泽而精彩!‎ 与光影匆匆变换的风景不同的是诗人们的惆怅心情与悲凉意境,他们的种种无奈也只能化于诗中,我想,这是一种独特的抒发与宣泄吧。“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东坡观望赤壁的豪迈;“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杜甫的救世豪言;“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是白居易的无奈;“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是李煜的追悔莫及。这一首首诗词无不是痛彻心扉的绝唱,让我回味良久。我最喜欢的当属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开篇气势磅礴,意境恢弘,不禁使人眼前一亮,到后来,却又是“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拼尽一生,富贵荣华,到最后还不是两手空空,倒不如学那渔人樵夫,一壶浊酒相对,古往今来成败之事,尽付于笑谈之中吧!这是杨慎在历尽一生的沧桑后才得到的感悟,其中蕴含的哲理不得不令我叹服。是诗词,在我绝望时教我笑看成败,在我无助时帮我走出困境。诗词,是你教会我许多人生哲理,助我在生活的海洋中乘风破浪,更是你,让我的生活因你的润泽而精彩!‎ 诗词是唯美的历史之歌,向世人诉说着那精彩绝伦的往事;诗词是文人墨客的吴侬细语,向后者倾吐着惆怅悲凉的心声。‎ 我爱诗词,爱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读着诗词就好像在和古人进行着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此时此刻,我真的想说,诗词——我心灵的甘露,我的生活因你的润泽而精彩!‎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命题作文。首先分析命题,“我心灵的甘露”,“我”是在“人物”上的限制,写作时要严格按照第一人称来写,“我心灵”则需要从对自己内心有触动的方面入手,可以是事,也可以是人;“甘露”是一种比喻的修辞,其字面意思是“甜美的雨露”,因此在作文中首先要突出甜美,也可以是积极向上、催人上进,亦或成长等正能量方面的内容,考生在审这个题时,要审出一种积极向上健康的心态,写出来,才能给人以借鉴与启迪,同时考生应理解“甘露”的“喻意”,即对自己精神思想产生良好影响的“美好的事物”,可以是一件事、一个人、一处景、一个物,这都或许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尽的收获。而且引导语也给了考生很好的提示,考生可以从“阅读”中获得启示,可以从身边的生活中得到滋养。行文时,可以叙述一件事,或撷取生活的几个方面,通过生动的描述,说明自己阅读或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是如何影响自己精神思想的,自己有什么丰富的感受。文章可以由自然界的“春雨滋润万物”写起,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自己生活中美丽的故事,表达自己的情愫。写作中应注意的问题:甘露是美好的,必须选择美好的事物。还要注意如下问题:‎ ‎(1)选材宜小不宜大,要滴水见太阳,越大越不好写。‎ ‎(2)注意“两切一突出”,叙事切题不容易,所以要注意开头切题和结尾切题,中间叙事特别 是感受部分要突出心灵——内心的感触和美好变化。‎ ‎(3)中心问题。一定要提炼准,明确表达出来。‎ ‎(4)刻意写我。我是这篇作文的人物核心,其他人、事情都是为我而存在。重视内心感觉 的挖掘,重要的在于我内心怎样,而不是事物本身怎样。‎ ‎(5)注意切题——运用心灵甘露的同义表达及其手法。比如,心田,心扉,心灵的荒漠,心田的龟裂,干涸,灵魂的圣水,浇灌了心灵之花,滋润了我的心田,这类的话。‎ 选材示例:‎ ‎(1)一次学校组织的去敬老院的活动,一开始觉得很无聊,只是想完成暑假的实践作业。后来表演节目的环节里,老人们的精神如同甘露,滋润了我的心灵。‎ ‎(2)写在放学时闻到学校旁边酒坊的酒香,发现生活并不只是由痛苦和失意组成,还有被忽 略的美好的东西,酒香是我心灵的甘露。‎ ‎(3)散文形式,横式结构,心灵的甘露是书,书能在我绝望时抚慰我,能在我焦躁时平静我 的心灵,能在我迷茫时启示我人生哲理。它润泽我的心灵,是我人生的导师。‎ ‎(4)在青春的路上,一起携手走过,一起实现最初的梦想。面对困难,一个眼神,传递着无 限的温暖。一句话,带来无限的鼓励。友情使我们成长,是我们心灵的甘露。‎ ‎(5)门前瘦弱的小树经过风吹雨打,依然有顽强的生命力,展示着自己的美丽。树的生命 ‎ 力是我心灵的甘露。‎ ‎【点睛】作为命题作文,要充分吸取题目中的隐含信息,确定文章的写作走向。命题人往往通过题面中的某个字词或字词之间的某种关系,向考生展示一些信息,我们要认真地领会和推敲。敲定一定的质,即文题点示考生应表达怎样的旨意,抒发何种感情,从而形成哪种走向的文面氛围。框定一定的量,即对出现在笔下的这篇作文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时与空的量,作出某种限定:或一人或多人,或一事或数事,或瞬间或久远等等。要切中题旨文意,暗合命题要求。命题人总是从《新课程标准》出发,紧扣教材,巧拟文题,从某个角度去测试考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为此,我们必须整体揣摩出命题人的意图,把握作文的主题选材范围、结构等,以利正确定向下笔。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突出个人感受最深的材料。众所周知,我们只有写自己熟悉的人,记自己熟悉的事,谈自己熟悉的问题,才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才能写出内容充实、重点突出的好文章来。为此,我们一定要把文题与自己熟悉的内容对接,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把作文引入得心应手、挥洒自如的境地。‎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