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4.50 KB
- 2021-06-0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试题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美的这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可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展现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的空间,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当然,在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悲剧表现的不是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而是悲剧主体对待痛苦和死亡的方式,这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面。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
(摘编自王旭晓《美的奥秘》)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 ( )
A.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
B.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在饱受旧社会、旧制度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
C.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当地群众安全转移,阻击了3000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
D.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入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悲剧冲突中,代表真、善、美等美好的一方总是以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即悲剧主体,而其对立面则是悲剧客体。
B.在罗丹的《马身人首》雕塑中,人首和人臂是人、灵和人性的象征,马身和马足则是兽、肉和兽性的象征,兽性和人性的矛盾构成了人间的悲剧。
C.当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就会具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
D.悲剧主体的死亡意味着肉体力量的失败,却并不意味精神力量的失败,所以说悲剧在表现伟大和崇高的人被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人的无法摧毁的伟大和崇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净化”作用。他所说的“净化”,不是指受众在生理上的发泄,如呼喊、哭泣等,而是指他们道德、精神和情感的提升。
B.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是因为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使人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所谓“以悲为美”的意思全在于此。
C.在歌剧《白毛女》的演出过程中,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激愤的观众殴打的事件,说明人们的实际道德评价是不可能把现实的悲剧作为审美对象的。
D.悲剧在表现冲突与毁灭的同时,也表现抗争与拼搏,因此双方力量越是悬殊,主体的抗争越是艰难,所体现的精神就越强大,悲剧的审美价值也越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用思想“照亮”人生
——心地光明的当代君子叶朗
孙焘
74岁的叶朗先生还在给学生上课。他对学生的研究写作有一个“慢—快—慢”建议。他说,选一个有新意、有价值而且自己能掌握得住的题目是比较难的,所以选题的过程要慢,要十分慎重。一旦确定了选题,就要立即上马,进入写作状态,不要拖延。大致成形之后,就可以在从容的心态中开始精细打磨、修改,力求达到本人现有水平的最高限度。
其实,“慢—快—慢”不仅是一种做科研的方法,也可以看作是先生一生为学道路的写照。
从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到开始中国美学的学术研究,先生的“学术选题”阶段经历了20年的时间。随着学术环境的好转,先生很快进入到一个创造力勃发的“快”的阶段。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十年间,先生连续写作出版了《中国小说美学》(1982年)、《中国美学史大纲》(1985年)两部专著,又带领研究生集体撰写并出版了《现代美学体系》(1988年)。
从《现代美学体系》到学术专著《美学原理》(2009年,翌年出版彩色插图本《美在意象》),中间也相隔了20年。《美学原理》在已提出的“意象”、“感兴”的基础上,加入了“人生境界”的概念。先生在这部著作里强调,审美活动的价值在于提升人的境界,造成一种宽广的“胸襟”和光风霁月的“气象”,使人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有情趣的人生。这是美育的最终意义,也是所有人文教育的目标。
先生的学术道路是一个整体,贯穿着他对审美活动的总概括:“美在意象”。这句话意在指出:人通过在心中生成的具有完整意蕴的“意象”
来感知世界的面貌,领会事物的意义,寄寓自己的情感。在意象世界的生成过程中,人感受到美的存在。先生有一篇文章专门讨论柳宗元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命题。他指出,柳宗元的这句话揭示了一个美学理论问题:“美”不能脱离人的精神心灵而独立存在。“彰”用西方哲学的语言就是“呈现”,美通过人的存在活动而呈现于人的心灵世界。“彰”用先生的话来说则是“照亮”。“彰”也是先生对于审美活动的理解:用审美意象去照亮一个审美的人生,人的生活才会精彩。
“文革”之后,先生依然会遇到种种困难,甚至在做系主任、院长的期间,要推动一些事情,也会遇到各种阻滞。然而,“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曝之”,在经历了烈火赤金的考验之后,在各种磨难和阻滞面前,先生抱定了一个想法,就是目光向前,不要停止自己的脚步。精纯而坚定的信念,不仅让先生自己始终保持一种乐观愉悦的心境,而且给青年人以巨大的激励。先生的信念力量对青年人的支持,也许要远远大于单纯的学术方法上的指点和资源平台上的襄助。
原文指称社会阶层的概念“君子”,被儒家加入了道德修养的内涵,用来概括这样一种人:他文质彬彬,宽和大度,拥有健康、高雅的品味和良好的情操,他有入世担当的情怀抱负和洒脱达观的心胸,他对师长、传统和天地怀有敬畏和感恩。笔者认为,叶先生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君子。
先生对文化教养持有确乎不拔的信念,他的内心力量正来自把治学、文风与人格陶冶打通一片。他向往中国古代儒者“光风霁月”、“春风化雨”的气象。他好引用程颐说程颢的评语:“视其色,其接物也,如春阳之温;听其言,其入人也,如时雨之润。”追求一种光明的“格局”、“气象”,用思想“照亮”人生,是先生自己的学术追求和人生理想的概括,也是他的学生们对他的印象的写照。
中国古代儒者认为,一个人的格局气象的源头在心地之灵明。治学的目的就在于回归此灵明。因为持守着传统学养的源头活水,先生对社会、人生、人性抱有乐观的态度,进而向往超拔和永恒的境界。在一份演讲稿里,先生说:“宋人有两句词:‘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真的使人感叹不已。但是人生终究是美好的,我们又有幸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让我们在经历了命运的磨难之后,抬起眼睛,朝着天空,歌颂生命,歌颂神灵,放下心灵的负担,体验那种超越生命本体、超越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的终极的欢乐,最终了悟我们生存于这个世界的意义。”
(选自《传记文学》2013年第1期,有改动)
相关链接
叶朗(1938.10生),浙江衢州人,著名美学家,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93年至2001年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1997年至2001年同时兼任宗教学系、艺术学系主任。同时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救育部高等学校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兼高校美学研究会会长,全国政协常委。有多部美学著作行世。
(互动百科)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叶朗做科研的“慢一快一慢”的方法,也是他一生为学道路的写照。“慢”是因为选择研究课题比较难,要考虑的个人的和外部的因素很多,需要十分慎重。
B.“文革”之后,在各种磨难和阻滞面前,叶朗始终保持乐观愉悦的心境,他在信念力量上对育年人的支持,要远远大于单纯的学术方法上的指点。
C.叶朗是这个时代的君子,他文弱瘦削,宽和大度,拥有高雅的品味,有入世担当的情怀和洒脱达观的心胸,他对师长、传统和天地怀有敬畏和感恩之心。
D.作为曾经的宗教学系主任,叶郎说“让我们……歌颂生命,歌颂神灵,放下心灵的负担”,可见,在宗教信仰上歌烦神灵,对叶朗来说.是很自然的。
E.这篇文章用平实准确的语言、丰畜的材料介绍了著名美学家叶朗先生的学术成就、精神境界和人生态度等,再现了一个心地光明的当代君子形象。
5.叶朗在美学领城取得了哪些成就?提出了什么美学观点?请简要回答。(4分)
6.如何理解题目“用思想‘照亮’人生的内涵?请结合材料说明。(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福 气
刘二感到最自豪的事情不是吃饺子,而是小时候妈妈对他说过的一句话。
妈妈说:“二小,你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
这句话妈妈一连说了很多年。刘二24岁那年,妈妈一个人搬到荒山上去住了,从此不再给家里人包饺子,也不再说那句话了。
小时候刘二家里很穷。可是再穷过年也总要吃顿饺子。过年嘛,不吃顿饺子能算过年?
饺子是必须要吃的,而且,乡间的习俗,饺子里还要包上一两枚硬币,谁吃到了就预示着谁是一个有福气的人。
刘二8岁那年,在自己的那碗饺子里吃出了一枚2分钱的硬币。他把一个圆滚滚的饺子填进嘴里,用力一咬,就听见喀嗤一声,他兴奋得差一点跳起来。他把嘴里的硬东西吐出来,大声宣布:“我吃到钱啦。”
刘二的妈妈捡起他吐在桌子上的2分钱硬币,用手指擦干净之后又送给他,喜滋滋地对他说:“二小,你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
听妈妈这样说,刘二咧开大嘴笑了,还抬起一只手,在自己的后脑勺上轻轻挠了两下。
刘二8岁那年,他开始上小学了,他的一条瘸腿遭到了同学们的嘲笑。在村子里到处乱跑的时候不是这样。村子里的孩子没有嘲笑他的,他们天天在一起玩儿,看不见刘二的瘸腿,或者是,他们觉得刘二天生就应该有一条瘸腿,没啥好奇怪的。学校里的孩子还没有修炼到这种程度,他们一看见刘二的瘸腿,就大呼小叫起来,后来还把他的瘸腿编成了顺口溜到处传唱。那些日子,刘二每天肚子都气得鼓鼓的。
自从吃到了2分钱的硬币,刘二就不跟那些嘲笑他的孩子计较了。他在心里对他们说:“我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我不会在乎你们说什么。”
从8岁到23岁,刘二年年嘴里都要喀嗤一声,年年都能从饺子里吃到2分钱硬币,妈妈也年年都要重复一遍她说过的话。妈妈的话,给了刘二做人的底气,他觉得,这辈子,他一定会做出一件让人高看一眼的大事情。
刘二23岁那年,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秘密。年夜饭的饺子已经煮好了,却迟迟没有端上来。刘二着急了,进厨房去看,他看见妈妈正在用手指头去捏那些煮好的饺子,嘴里还嘟嘟囔囔的说:“我做了记号呀,怎么找不到了?”
那年的饺子,有不少让妈妈的手指头捏破了。吃饺子的时候,刘二的眼圈一直是红的。
妈妈去世以后,刘二用那些硬币买了一棵槐树苗,栽在妈妈的坟前。转过年,他向村委会递了申请,承包了那座荒山。
从此,每年的年夜饺子刘二都是跟妈妈在一起吃的。他把一碗饺子端到妈妈的坟前,说一句,妈,过年了,就大口大口吃起来。自然而然的,他的嘴里会“喀嗤”一声。他从嘴里吐出2分钱硬币,对妈妈说,妈,二小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说完,他的泪水,会像溪水一样从眼眶里涌出来。
如今,刘二妈妈坟前的那棵槐树已经长得很高了,刘二承包的荒山也绿得不能再绿了。雨后,山沟里到处都是清清的溪水。他不想让那些溪水白白流掉,就在山下修了一个池塘,种上了莲花,养上了鱼。
夏天的中午,刘二喜欢躺在池塘边的树阴里,看粉红粉白的莲花在微风中摇曳,看鲤鱼在水面上撒欢,听草鱼吃草的嚓嚓声。他的脸上写满了得意。常常,就这样不知不觉地,他沉浸到好梦当中了。
村里有人看见过刘二在树阴里酣睡的模样,感慨地说:“舒服的不如躺着,这个刘二,真是好福气。”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通过丰富细致的描写表现了母爱的主题,刘二从母亲的肯定中获得了有益的心理暗示,自强不息,取得了人生的成就。
B.“吃饺子的时候,刘二的眼圈一直是红的。”“说完,他的泪水,会像溪水一样从眼眶里涌出来。”这两处肖像描写表现了刘二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C.刘二吃了十几年福饺子,直到23岁才知道了真相,他始终相信吃了有硬币的饺子会获得福气,自已一个人过年,还是要吃这种饺子。
D.小说结尾,村里人感慨刘二真是好福气,一则照应了题意,二则表达了大家对他有一位好母亲和事业取得成功的羡慕之情。
E.从刘二小时候起,妈妈就反复告诉他“你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她是有意识地激励儿子从小要立志,长大了要干出一番事业。
8.“二小,你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这句话在文中有那些作用?(3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韩世忠子彦直,字子温。生期年,以父任补右承奉郎,寻直秘阁。六岁,从世忠入见高宗,命作大字,即拜命跪书“皇帝万岁”四字。帝喜之,拊其背曰:“他日,令器也。”亲解孝宗丱角之繻博其首,赐金器、笔砚、监书、鞍马。
绍兴十七年,中两浙转运司试。明年,登进士第,调太社令。
乾道二年、迁户部郎官,主管左曹。总领淮东军马钱粮会大军仓给粮径乘小舆往察之给米不如数捕吏置于理。初,代者以乏兴罢,交承,为缗钱仅二十万,明年奏计乃四倍,且以其赢献诸朝。帝嘉之。拜司农少卿,进直龙图阁、江西转运兼权知江州。
七年,授鄂州驻札御前诸军都统制。条奏军中六事,乞备器械、增战马、革滥赏、厉奇功、选勇略、充亲随等,朝廷多从之。先是,军中骑兵多不能步战,彦直命骑士被甲徒行,日六十里,虽统制官亦令以身帅之,人人习于劳苦,驰骋如飞。事闻,诏令三衙、江上诸军仿行之。
明年,兼工部侍郎。同列议:大辟三鞫之弗承,宜令以众证就刑,欲修立为令。彦直持不可,白丞相梁克家曰:“若是,则善类被诬,必多冤狱。且笞杖之刑,犹引伏方决,况人命至重乎?”议卒格。会当遣使于金,在廷相顾莫肯先,帝亲择以往,闻命慨然就道。方入境,金使蒲察问接国书事,论难往复数十,蒲察理屈,因笑曰:“尚书能力为主。”既至,几罹祸者数,守节不屈。金卒礼遣之。帝嘉叹。
迁吏部侍郎,寻权工部尚书。寻知温州,首捕巨猾王永年穷治之,杖徙他州。奏免民间积逋,以郡余财代输之,然以累欠内帑,坊场钱不发,镌一官。海寇出没大洋劫掠,势盛张,彦直授将领土豪等方略,不旬日,生禽贼首,海道为清。久之,再为户部尚书。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总领淮东军马/钱粮会大军仓给粮/径乘小舆往察之/给米不如数/捕吏置于理
B.总领淮东军马钱粮/会大军仓/给粮径乘小舆/往察之/给米不如数/捕吏置于理
C.总领淮东军马钱粮/会大军仓给粮/径乘小舆往察之/给米不如数/捕吏置于理
D.总领淮东军马/钱粮会大军仓给粮/径乘小舆往/察之给米不如数/捕吏置于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称为进士。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奏,奏疏,中国古文书之一类,又称奏议。是封建社会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属于上行公文。
C.迁,古代官员职位的变动,一般指升职。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基本沿袭至清末。三省,为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六部为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刑部和工部,户部主要掌管文职官员。
12.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彦直自幼聪明。他六岁时跟随父亲拜见皇帝,受命书写,就跪着写了“皇帝万岁”四个大字,得到皇帝的夸奖,并因此得到了一些赏赐。
B.韩彦直治军有方。在他做御前诸军都统制时,经过训练,使大多不能步战的骑兵后来能够健步如飞,不久,他又命令三衙、江上诸军效仿。
C.韩彦直能够不辱使命。韩彦直接受皇帝命令后慨然前往金国,尽管受到金使多方刁难,他几经祸难,却依然坚守气节,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D.韩彦直关心百姓。在他担任温州知州期间,奏请减免民间拖欠的赋税、用郡中剩余的钱财替百姓代缴,结果因屡次拖欠内库钱财,坊场钱发不出,被降官一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彦直持不可,白丞相梁克家曰:“若是,则善类被诬,必多冤狱。”
(2)彦直授将领土豪等方略,不旬日,生禽贼首,海道为清。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西 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1]黄昏。
注释:[1]耿:微明的样子。
14 .下列对本诗歌的理解,错误的两项是(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 )
A. 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璧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E.“乱山”意象奠定了全诗杂乱、荒凉、冷清的感情基调,和“小桃源”形成鲜明对比。
15.“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6分)
(三)名句默写(共5分)
16.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王维《使至塞上》中“ , ”写了到达边塞后看到的奇特壮丽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2)刘禹锡《陋室铭》中“ , ”两句,写在陋室中与作者交谈、往来的朋友。
(3)李商隐在《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借蓬山的神话来表达自己无尽思念的名句“ ”。
第II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战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②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画卷。
③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
④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我们一致认为《封神演义》虽然比不上《西游记》,但和《聊斋志异》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⑤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的教导在我听来如同空谷足音,给我启示,带我走出困惑。
⑥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奉为圭臬,凡是学画,都以他们为宗,有的甚至照摹照搬。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③④⑥ D.②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以1994年创办的“焦点访谈”、“新闻纵横”为代表,广播电视的舆论监督不仅成为我国扩大民主的一个标志,而且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闻改革的一大突破。
B.大力推广普通话数十年来已经取得很大成就,虽然还不到人人会讲的程度,但利用各种方言腔调的普通话来交流一般没有太大的障碍。
C.“生存美学”的发展彻底改变了实践美学一枝独秀的格局,形成了多元并存、相互促进,为美学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创新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D.生活方式,是人类行为活动的空间展现,包含人的学习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闲暇生活、社会交往等内容。从生活方式上,大体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位。
19.下面填写在横线处的语句,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3分)
西亚是亚洲西部的简称, ________,在近代史上,西亚是西方和东方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①西亚处在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交结地区。
②它联结着地中海,黑海,红海,阿拉伯海和里海五个重要水域,被称为“五海之地”。
③西亚是欧洲同广大亚洲和太平洋地区间的纽带。
④古代有名的丝绸之路,就是通过西亚,把我国的锦缎运到古罗马。
⑤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也是通过西亚往返于北京和威尼斯之间。
⑥自古以来,西亚就是亚,非,欧三洲之间交往的必经之途。
⑦人们也把这一地区和埃及一起称为中东。
A.①⑦②③⑥④⑤ B.①②③⑦④⑤⑥
C.①⑦③②④⑤⑥ D.⑦①②③⑥④⑤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在各种气象灾害中,台风、洪水等因瞬间破坏力巨大而更受关注,相比之下,① 。其实,由于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干旱在我国的气象灾害中是造成损失最重的。旱灾主要由气象因素造成,② :比如温室气体排放、植被破坏、水源过度开发等都会增加旱灾发生的频度和灾害程度。目前,人工影响天气效果有限,气候稳定几乎完全依赖地球环境在可调节范围内的自我修复,③ ,或将造成雪崩式的环境突变,后果不堪设想。
21.下面的表格是对中学生崇拜偶像相关情况的抽样调查。请仔细阅读,用简明的语言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中学生崇拜偶像在性别上的差异
著名人士
影视歌星
体育明星
其他
总计
男生
14
18
16
2
50
女生
4
40
4
2
50
总数
18
58
20
4
100
(1)由表中得出的结论是:
(2)这种差异表明: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1.钱学森在论述科学发展规律时说:“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做台阶,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峰。”
2.一名英特尔公司科研人员因开发一个新项目失败,觉得没脸面在英特尔干下去,就向创始人罗伯特?诺伊斯提出了辞职请求。诺伊斯对他说:“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我身上,我也会这么做。但如果你在那个公司干不下去了,我依然欢迎你。”
一年后,他在那家公司的一项试验又失败了,对方要他赔付损失费,但他拿不出那么多钱,只好向诺伊斯求助。诺伊斯不仅帮他付清了赔偿金,还邀请他再次加盟英特尔公司。他返回后,开发了6项新产品,创造的经济价值超过了诺伊斯为他支付赔偿金的几百倍。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