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50 KB
  • 2021-06-02 发布

语文卷·2019届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一中高二10月月考(2017-10)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郫都一中高2016级2017-2018学年度(上)10月月考试卷 语 文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为了迎接嫁出去的女儿贾元春回来省亲,贾府要修建一个很大很大的园林。中国的建筑大部分分为两种,一种反映了儒家文化体制:对称,通常是一开间、三开间、五开间往两边扩张,然后再重复第一进、第二进、第三进。我想大家一定听说过类似“正房”、“偏房”这样的名称,上房和偏房本来是建筑的位置,可后来也用来指一夫多妻时代里大太太住的地方和姨太太住的地方,这样一讲大家就可以明白,儒家的建筑里,人的位置与其在伦理里面的地位是相关的。因此,我们走进一个儒家建筑群,很容易知道主人在哪里,客人在哪里。‎ ‎②儒家建筑的好处是有规矩,非常工整、有秩序,可是它有一个坏处——非常无趣,都是直线的、对称的、平衡的。所以就出现了另外一种建筑,就是体现老庄思想的建筑园林。在这些园林建筑当中,所有的线条都变成了曲线。荣国府、宁国府每一个建筑都是方方正正的,而大观园的线条大都是曲线。大观园的正门北有一条笔直的路通到正殿,正殿后面就是大观楼。这个正殿、大观楼是用来迎接贵妃的地方,这条笔直的路一定是她回来时接驾的路,两旁排满了太监、迎接她的宾客。可是这条大路的两边,有很多小路,绕来绕去,这是游玩的空间。它展现出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建筑的规则,一个建筑是说在人世间要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规矩,另一种是让我们同时又要有休闲和解放的空间,在这种地方你可以走曲线,在里面游玩。第十七回内容虽然是游园,其实是在利用建筑空间把人带到自然当中去。‎ ‎③我想有很多朋友一定去过苏州,苏州最有名的就是明清时代留下的园林,像拙政园、网师园、狮子林等。苏州当时文风很盛,出了很多读书人,他们到北方去做官,最后因为政治上不如意,便回到南方的家乡,经营一片园林。“拙政园”的“拙政”二字明显表示他不要再谈政治,政治是他一生的噩梦,他的园林风格一定是亲近山水自然,其中没有君臣之类的人间秩序,甚至没有父子这种严格的压迫,而只是个人的一种解放。‎ ‎④‎ 在一次游园中,贾政刚好碰到了宝玉,就想试试宝玉的诗才,让他为园林景象题字。其实宝玉是因为好朋友秦钟死了,很难过,贾母就让他到花园里去走一走、玩一玩。有没有发现,花园常常是人们散心、疗伤的地方,因为花园中基本上是山水,是自然。西方人在现实世界里受伤的时候,常常会求助于宗教,中国则是求助于山水。所以我们的山水画那么发达,山水诗这么盛行,园林建筑这么发达。山水是可以帮助人们心灵痊愈的。譬如苏东坡,他每一次政治失意,都会走向山水。到了杭州,他在西湖边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他告诉自己,我虽然政治上受挫、失意,可是我在西湖这个地方还可以看到这么好的山水。他其实在提醒自己,生命不论得意与失意,都可以过得很快乐,不见得得意就忘形,失意就颓丧。这实际上是讲山水哲学。‎ ‎(编摘自《蒋勋说红楼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以用“正房”“偏房”这样的词来称呼大太太和姨太太,这是因为在展现儒家 思想的建筑中,人的位置直接体现了他在道德伦理中的位置。‎ B.拙政园能名闻天下,妙趣横生,与其建造者政治失意后避谈政事,亲近山水的志 趣有关。‎ C.贾府为贵妃省亲修筑的大园子十分有趣,适合游玩,突破儒家传统建筑的规则,‎ 处处都体现了精妙的老庄思想。‎ D.宝玉在十七回逛园子游玩,实际是为排遣内心失去好友秦钟之痛,但这一点他的 父亲贾政并不理解。‎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发达的山水诗、盛行的山水画、兴盛的园林建筑使得中国人在心灵受创时往往求 助于自然山水的疗治,而不是求助宗教。‎ B.在建筑中直线和曲线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儒家建筑思想和道家建筑思想的 差异。‎ C.苏州一些著名的园林很多是有才情的文人,北上做官后仕途失意,回乡后把才情 寄托于园林山水的产物。‎ D.东坡吟咏西湖的佳句在深层的意味上说,其实是寄情山水、随遇而安的一种豁达 人生态度的体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中儒家和道家的建筑思想截然不同,但是从人性的角度看,这两种思想 却相辅相成,从社会和自然的不同角度构成完整的人性。‎ B.从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和苏轼一样,都在山 水中忘却了自身的得失与儒家伦理道德的要求。‎ C.宝玉游园时,一方面他亲近自然,疏解内心;另一方面贾政不断用父亲的威仪压 迫宝玉,这似乎在隐射这个园子同时承载的道家和儒家两种思想。‎ D.在解脱痛苦上,中国士大夫比西方人更加地珍惜当下的生命,努力在自然山水中 获得解脱,西方人则往往将解脱的希望寄托于来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这句话让身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中的事。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朗读者》等一系列节目正是填补上了这处空白。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年2月23日)‎ 材料二 在娱乐致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流涌现,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来了。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在演戏全靠配音的流量明星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朗读者》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人民日报微博安利了一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摘自“中青在线”2017年3月9日报道)‎ 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9个小时。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生活。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3分钟。据悉,继上海图书馆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此前,中新网2月21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市民在朗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诗歌、作品等。‎ ‎(摘自新华社2017年3月9日上海报道)‎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三则材料关注的《朗读者》节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相较之下,材 料二就显得略逊一筹,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 B.三则新闻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除了要求具有时效性外,还要 体现一定的理性深度;材料三作为新闻报道体裁,时效性要求很高。‎ C.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背后的故事”能带动观众的情绪,使朗 读更易引起共鸣,虽然有过度煽情之嫌。‎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材料一多褒赞,材料二褒 中有贬,材料三虽只是事实呈现,但事实的选择就寓有褒贬。‎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材料一力图从多个角度剖析“《朗读者》热”的原因,材料二虽然对此类文化类电 视节目的回暖有很多期盼,却仍持怀疑态度。‎ B.上海、杭州的朗读亭前排起了等候朗读的“长龙”,证明《朗读者》这类文化类电 视节目的“火爆”是有广泛的受众基础的。‎ C.三则新闻报道的媒体不同,呈现出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严谨、理性,‎ 材料二新潮、活泼,材料三则朴实、稳重。‎ D.“高而不冷”、“流量明星们霸屏”、“安利”……写在“中青在线”这类网络媒体上 符合其定位,而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 E.三家媒体的报道角度、内容各有侧重,这种取舍可能是对同一报道对象的认识、‎ 理解不同,更可能是为适应不同读者对象的阅读趣味。‎ ‎6.根据上述材料,假如《朗读者》节目改版,你准备给制片人董卿提些什么建议?‎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卖厨刀 刘明 早晨有雾,淡淡的。‎ 桐庐镇优雅的轮廓,在薄纱般的晨雾中显露出来。奔流不息的富春江和天目溪交叉着从镇前的岩石下缓缓流过,背后是若隐若现的青山翠岭。远远望去,水傍青山,雾缭古城,宛如一张鲜嫩碧绿的荷叶,托着颗晶莹闪烁的珠露。 ‎ 正是起早赶露水集的时候。来赶年前最后一个集市的乡民们,肩上挑着柴禾,手里提着鸡婆、绳头串着蘑菇,盆里盛着活鱼,从四面八方涌入这个小镇。‎ 桐庐镇仅有的这条直街上热闹起来了,热闹得就像一锅正在滚动着的粥。卖韭菜的放开嗓子直着吼叫:“多水嫩的韭菜,六角八一斤,便宜过草!”卖金针木耳的吆喝起来顿挫抑扬,如同唱戏文一般:“黄针——木耳,蘑菇——生姜!”卖藤条锅刷的吆喝声很有些特别,前声十二分地拖长,而到后半部分却喊得出奇的短:“卖藤——条!”卖葱煎包子的把平底锅沿敲得梆梆响;卖鸡的鼓圆腮帮吹开鸡婆的尾毛,两指捺着滚圆的鸡屁股直伸到买主的鼻尖,正和买主作激烈持久的讨价还价。人们仿佛不是来赶集,而是来比声音的。‎ 唯有市场西边的一根电线杆子下,一个穿黑袄的汉子一声不响地蹲着,跟前放着二十多把厨刀。汉子抬起胡子拉碴的脸朝喧闹的人群望了一眼,从他兜里摸出一块砚台大小的铁块和一团筷子粗的铁丝放在地下,捡起一把厨刀,低下头,“咔咔咔”砍起铁丝来了。‎ ‎“是在变戏法儿吗?”外圈的人只想往里面挤。‎ ‎“他怎么不说话?”里圈的人直纳闷。‎ 见人多了,黑袄汉子从他兜里摸出一张红纸,上面写着一行工工整整的柳体大字:自家打的厨刀,每把两元。‎ ‎“哼,店里张小泉剪刀厂出的厨刀也只卖一块六。”有人摇着头冷言冷语。‎ ‎“不过,这厨刀的刚火倒是硬碰硬的。”也有人持不同的意见。‎ 黑袄汉子一声不响,低着头又砍起铁丝来。“咔咔咔”铁丝都断成了一厘米长短的小段。‎ ‎“嘿,这厨刀砍铁丝就像切粉丝一样,我买一把!”有人把捏着钞票的手伸了过来。‎ ‎“慢!”一个工人模样的青年挤到黑袄汉子跟前,从地上另捡起一把厨刀:“你换一把砍砍看。”众人都投来赞佩的眼光。‎ 黑袄汉子好像没听见,依旧埋头只顾自己砍。‎ ‎“唔——?是个哑巴?”工人模样的青年把厨刀递到黑袄汉子的手里,比比划划做了一阵手势。‎ 黑袄汉子接过厨刀,“咔咔咔”,一气砍了三十几下。青烟飘起,火星四溅,砍断的铁丝飞了一地。‎ 工人模样的青年夺过刀来,仔细地瞄了瞄闪着寒光的锋口,扔下两元钱,心满意足地走了。‎ 人群哄地一下炸了。“我买一把!”“我买一把!”几十只捏着钞票的手伸了过来。‎ ‎“砍得硬的厨刀不一定切得软!”刚才说风凉话的人又不阴不阳地插了一句。‎ 众人迟疑了,有几只捏着钞票的手缩了回去。‎ 黑袄汉子慢慢站起身来,高眉脊下那双明亮的眸子里,射出两道光来,直瞪着说风凉话的人的脸。瞪着瞪着,一言不发的黑袄汉子猛一抬臂,将厨刀举在了脖子跟前。‎ 众人吓了个大跳,哗地撒开了个大圈。只见黑袄汉子不慌不忙举刀在下巴上刮了几下。“嚓嚓嚓”,胡须纷纷落地,只留一片青青的胡渣儿。‎ 说风凉话的人嗫嚅着,似乎还想说几句什么,但人们一拥而上,早把他挤出了人圈。 ‎ 袄汉子的二十多把厨刀顷刻卖完。他拍了拍身上的尘土,搭上搭兜,走到卖葱煎包子的摊前:“喂,买四个葱煎包子。”‎ 两个刚买了厨刀的人听见他说话,大感惊讶:‎ ‎“咦,他会说话,他不是哑巴!”‎ ‎“他会说话,做买卖为什么硬是一声也不吆喝?”‎ 太阳升高了,晨露散尽了,桐庐镇幽雅的轮廓清楚地显露出来了。前面是奔流的江水,背后是兀立的青山,好一幅古朴淡雅的水墨画卷。黑袄汉子背着搭兜,手里托着四个刚出锅的葱煎包子,大踏步地走了。‎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宛如一张鲜嫩碧绿的荷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桐庐镇比做鲜嫩碧绿的荷叶,‎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桐庐镇的勃勃生机。‎ B.“人们仿佛不是来赶集,而是来比声音的”,真实地写出了集市人声鼎沸的情形,‎ 表现了作者对日常生活中热闹景象的欣赏。‎ C.小说将卖刀写得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人们开始以为有人在变戏法,后来才发现 是卖刀;开始怀疑菜刀有假,后来又争抢买刀。‎ D.作者善于设置悬念,如“黑袄汉子猛一抬臂,将厨刀举在了脖子跟前”,不但“众 人下了个大跳”,就是读者也为之心惊。‎ E.小说语言雅致朴实,主要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了一个看似普通但又 与众不同的“黑袄汉子”,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8.小说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小说中的“黑袄汉子”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自雠校至结绶畿甸,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 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举,交情隆厚。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 又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进绢,为魏徵子孙赎宅。居易谏曰:“徵是陛下先朝宰相,太宗尝赐殿材成其正室,尤与诸家第宅不同。子孙典贴,其钱不多,自可官中为之收赎,而令师道掠美,事实非宜。”宪宗深然之。‎ 上又欲加河东王锷平章事,居易谏曰:“宰相是陛下辅臣,非贤良不可当此位。锷诛剥民财,以市恩泽,不可使四方之人谓陛下得王锷进奉,而与之宰相,深无益于圣朝。”乃止。‎ 王承宗拒命,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论,辞情切至。既而又请罢河北用兵,凡数千百言,皆人之难言者,上多听纳。唯谏承璀事切,上颇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绛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陛下欲开谏诤之路,不宜阻居易言。”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 五年,当改官,上谓崔群曰居易官卑俸薄拘于资地不能超等其官可听自便奏来居易奏曰臣闻姜公辅为内职求为京府判司为奉亲也臣有老母家贫养薄乞如公辅例。于是,除京兆府户曹参军。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邽。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其母因看花堕井而死,而居易作《赏花》及《新井》诗,甚伤名教,不宜置彼周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谓崔群曰/居易官卑/俸薄拘于资/地不能超等/其官可听自便奏来/‎ 居易奏曰/臣闻姜公辅为内/职求为京府判司/为奉亲也/臣有老母/‎ 家贫养薄/乞如公辅例 B.上谓崔群曰/居易官卑俸薄/拘于资地/不能超/等其官可听自便奏来/‎ 居易奏曰/臣闻姜公辅为内职/求为京府/判司为奉亲也/臣有老母/‎ 家贫/养薄乞如公辅例 C.上谓崔群曰/居易官卑俸薄/拘于资地/不能超等/其官可听自便奏来/‎ 居易奏曰/臣闻姜公辅为内职/求为京府判司/为奉亲也/臣有老母/‎ 家贫养薄/乞如公辅例 D.上谓崔群曰/居易官卑/俸薄拘于资/地不能超/等其官可听自便奏来/‎ 居易奏曰/臣闻姜公辅为内职/求为京府/判司为奉亲也/臣有老母/‎ 家贫/养薄乞如公辅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翰林院分翰林学士和翰林供奉两种,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则 无甚实权。在翰林院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 B.制举是唐朝科举中的一种,是为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置的特科,一般由皇帝亲 自提出问题,策问应举之士。可随时设科,名目繁多。‎ C.丁忧,“丁”,人丁,这里指得力的人,重要的人;“忧”,忧愁,遇到困难而 发愁。丁忧,指的是重要的人去世,为人丁减少而发愁。 ‎ D.宫官是太子属官,如太子舍人、太子门大夫、太子洗马等。是负责太子的教育或 杂事的官员,一般不允许参与国家政事的讨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居易文采丰富艳丽,特别擅长作诗。从做校书郎到任职京都,写了数十百篇诗 歌,这些诗歌里对当朝的政事弊端等进行了讽刺批评,流传到宫中。‎ B.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给皇帝献绢,希望为魏征子孙赎回住宅,白居易上奏皇帝,希 望由公家为魏征子孙赎买,不要让李师道占取美名。宪宗皇帝赞赏他的看法。‎ C.皇帝想给加授王锷官位,但是白居易却认为王锷勒索百姓,不是德才兼备之人。‎ 不能让天下人认为皇帝是接受了王锷的进奉,授予他宰相之职。 ‎ D.白居易越职为武元衡陈述冤情,后被执政宰相奏请皇上贬为江表刺史。诏令发出,‎ 中书舍人王涯上疏替白居易求情,于是追发诏令授任江州司马。‎ ‎13.请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0分)‎ ‎(1)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5分)‎ 译文: ‎ ‎(2)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 ‎(5分)‎ 译文: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4~15小题。‎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两首诗都以思念友人为主题,李诗的主旨句是“思君若汶水”,杜诗的主旨句是 ‎“君子意如何”。‎ B.两首诗开头都以景入笔,触景生情。李诗开头暗含诗人无所事事的烦闷;杜诗开 头遥寄对友人的牵挂思念。‎ C.李诗最后两句说为了解除思念就跟汶水一路南行,以长流不断的汶水为喻,寄托 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D.杜诗颔联“江湖秋水多”说明对收到书信(鸿雁)不抱希望;“秋水多”隐喻山 高水阔,风波险阻,暗示了李白前途坎坷,引出下文议论。‎ E.杜诗颈联“文章憎命达”是说李白才华出众,“魑魅喜人过”是说李白遭小人陷 害,这两句含蓄的抒发了诗人与李白相同命运的愤懑之情。‎ ‎15.两首诗主题虽相同,但构思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以“马”为喻,证明君子善于借助外物帮助的三句是: ,‎ ‎ , 。‎ ‎(2)《劝学》中以“走步”为喻,说明学习贵在积累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17.下列加点字读音和词语字形全对的一组是(3分)‎ ‎ A.纨绔(kù) 敕(cì)造 荸荠 百无聊赖 ‎ B.盥(guàn)手 症(zhèng)结 私混 放诞无礼 ‎ C.臭(chòu)迹 榫(sǔn)头 惫懒 遍体鳞伤 ‎ ‎ D.炮(páo)烙 监(jiàn)生 黏液 沸反盈天 ‎1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沸扬扬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拿 我们家里开玩笑么?‎ ‎②黛玉的家人认为癞头和尚说的那些话是不经之谈,其实这是作者通过和尚之口暗 示黛玉的命运。‎ ‎③肃穆的气氛,庄重的举动。在场的所有人都低下了头,敛声屏气,用一分钟的默 哀,向在火灾中去世的同胞们表达最真诚的哀悼之情。‎ ‎④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性口号,把学习西方的“长技”提高到关系民族安危的层面来认识,这在当时可谓空谷足音。‎ ‎⑤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人们纷纷到新华书店或通过互联网购买他的作品,一 时间形成洛阳纸贵之势,拥有版权的出版社也开始酝酿重印他的文集。‎ ‎⑥这本研究航天技术的专著,其学术价值无可置疑,但只适合于本领域的专业人士 阅读,对于业余爱好者来讲,内容显得过于艰深,读来有些不知所云。‎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⑤⑥‎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知名民校“横空出世”,受益的将不仅是对优质教育资源有迫切需求的家长们, 还有部分教育培训机构也将依托这些知名民校得到扩张发展。‎ B.研究人员发现:1300名糖尿病患者喝凉开水泡的茶,持续半年,82%的糖尿病患 者明显减轻,大约9%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完全恢复正常。‎ C.2016最热韩剧《太阳的后裔》在中国首播时,凭借14.3%的收视率毫无悬念地 夺得了荧屏收视冠军,其收视率远超同时段其他电视剧。‎ D.出现突发情况时,应急车道被占用,会导致执行紧急救援任务的车辆受阻,无法 ‎ ‎ 及时到达现场处理事故、排险、抢救伤员以及疏导交通。‎ ‎20.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如果没有曹雪芹,很难想象,在面对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普希金、托尔斯泰之时,我们 ① ;而有了曹雪芹, ② ,我们则毫无愧色,因为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 ③ 。《红楼梦》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学符号与文化瑰宝。‎ ‎21.下面这份请柬在内容和语言方面有不妥之处,请找出并给出修改建议。(5分)‎ ‎×××先生:‎ 今年高考,本人舍弟荣获全县理科第一名,被清华大学录取。为表庆贺,特于8月20日在和谷大酒店宴请宾朋,届时敬请惠顾。‎ ‎ 王大拿 ‎ 2017年8月15日 ‎(1) ‎ ‎(2) ‎ ‎(3) ‎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曹雪芹自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诗中的 “痴”是痴心妄想、痴人说梦,还是如痴如醉,痴情痴诚?这个“痴”字在中国美学中极为重要,指的是生命里的执迷,无法解释的爱。你如何看待这个“痴”?‎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套作、抄袭。‎ 郫都一中高2016级10月月考 语文答案 ‎1、C(过于绝对,大观园是儒道两种思想的结合体,有规则的正路、正殿等,也有各种别致的园林)‎ ‎2、A(因果倒置,因为中国人倾向求助山水,才孕育出丰富发达的山水诗、山水画和园林)‎ ‎3、B.(说法错误,苏轼与范仲淹在山水中可以忘记自己的得失,但是对忠君爱民这些儒家道德的核心却从未忘记。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C.“都认为……有过度煽情之嫌”错。只有材料二说“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 ‎5、BC(A“仍持怀疑态度”错误材料二的第一段是用一个设问句设置悬念,引出后面的分析。D“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的判断过于武断,这要看报道的内容等各种因素。E“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的说法不符合新闻报道真实性要求,没有根据)‎ ‎6、【参答】节目优势应继续保留:①“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的宗旨(或目标)不能丢。②继续高扬爱和责任等传统价值观。③继续带观众回到文字的阅读上,感受其中的真情(2分,每点一分,任答二点即可)‎ 弥补节目的不足:①阅读毕竟是更私人化的活动,节目中的访谈内容会影响观众的独立阅读感悟,访谈环节要把握好一个度(或“适可而止”)。②少些教化和煽情的“表现”,更专注于“朗读”本身。③精心选择“朗读者”和朗读文本,扩大电视受众群体,让更多的电视观众走进《朗读者》。(3分,每点1分)‎ ‎7、【参答】C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原句说“远远望去,水傍青山,雾缭古城,宛如一张鲜嫩碧绿的荷叶,托着颗晶莹闪烁的珠露”。这里把傍水青山比作荷叶,将雾中古城比作露珠。B“表现了作者对日常生活中热闹景象的欣赏”错。原文没有此意。E“小说语言雅致朴实,主要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错。原文中语言描写不突出。‎ ‎8、【参答】①描绘出桐庐镇的古朴淡雅,烘托出黑袄汉子质朴内敛的人物形象;②具有象征意味,蕴含着作者对纯厚质朴的民风的向往(或表达作者对喧嚣浮躁世风的一种否定);③首尾呼应,照应开头的环境描写,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环境描写的能力。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交待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文章主旨。本篇中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写出了桐庐镇“好一幅古朴淡雅的水墨画卷”的美,烘托黑袄汉子对自己的厨刀质量的自信及卖完厨刀的喜悦心情,同时表达了文章主旨,即对纯厚质朴的民风的向往。从结构上看,与文首江溪交错、水傍青山、雾缭古城的桐庐镇美景呼应,结构圆合。‎ ‎9、【参答】①寡言内敛;②质朴沉稳;③自尊心强;④颇有自信。‎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人物形象的能力。小说塑造黑袄的汉子的形象时,主要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分析人物时,要抓住“‘咔咔咔’砍起铁丝”“嚓嚓嚓”刮胡须,“射出两道光来”的眸子、“瞪着瞪着”等精彩的刻画,从而概括出人物形象,答题时要注意题干要求“简要概括”。‎ ‎10、【参答】c ‎11、【参答】c(“丁”,遭逢,遇到;“忧”,居丧。丁忧,即遇到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长的丧事,后多指官员居丧。)‎ ‎12、【参答】D(中书舍人王涯上疏没有替白居易求情,反而是落井下石。)‎ ‎13、【参答】(1)白居易认为遇到了喜好文治的主上,决心用生平所贮积的才识,报答圣上栽培。(“自以”的“以”,1分,“文”“酬”各1分,大意2分。)(2)【参答】白居易不避死亡的惩罚,事情无论大小必定要说的原因,是为报答陛下对他的大力提拔,并不是说话轻率。(“所以”“事无巨细”“轻言”各一份,大意2分。)‎ ‎14、【参答】CE。C项李诗最后两句是说“我的思君之情犹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日夜不息的紧随着你悠悠南行”。E项杜诗颈联表现出杜甫对李白身世的同情,没有说自己与李白命运相同。‎ ‎15、【参答】李诗前六句只写“我”,但意为最后两句烘托蓄势。(2分)杜诗首句以秋风起兴,次句看似不经意的寒暄,反而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第三句表现出对友人的怀念和对其身世的同情,整首诗都是围绕“李白”在写,情感表达千回百转,萦绕心际。(4分)‎ ‎16、【参答】 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⑵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7、【参答】D A. 敕(chì)造 B. 症(zhēng)结 厮混 C. 臭(xiù)迹 ‎18、【参答】B ‎①沸沸扬扬: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多形容议论纷纷。此处形容人声喧闹杂乱,应改为“沸反盈天”。 ②不经之谈:荒诞没有根据的话。③敛声屏气:抑制语声和呼吸,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④空谷足音: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到音信、言论或来访。⑤‎ 洛阳纸贵原指洛阳之纸,一时求多于供,货缺而贵。后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⑥不知所云: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指说者语言紊乱或空洞。‎ ‎19、【参答】C【A.句式杂糅,应为“还有部分教育培训机构”或“部分教育培训机构也将依托这些知名民校得到扩张发展”。B.成分残缺,“82%的糖尿病患者”后加“的症状”。D.主谓搭配不当,“车辆”不能“处理事故、排险、抢救伤员以及疏导交通”】‎ ‎20、【参答】①将处于何等尴尬境地 ②在面对这些世界文学巨匠时 ③可以同世界任何一部文学经典媲美 ‎21、【参答】⑴语意重复,去掉“本人”。(2分)⑵在“8月20日”后补上具体时间,如“中午12时”。(1分)⑶语言不得体,“惠顾”改为“光临”。‎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白居易文辞丰富艳丽,尤精于做诗。从做校书郎到任职京都,所著诗歌数十百篇,皆含讽谏之意,针砭时弊,弥补政务之缺漏,流传到宫中。章武皇帝纳谏思治,渴望听到正直言论,元和二年(807)十一月,白居易被召入长安任翰林学士。元和三年(808)五月,官拜左拾遗。白居易认为遇到了喜好文治的主上,决心用生平所贮积的才识,报答圣上栽培。‎ 白居易与河南人氏元稹相友善,同年应制举之试得中,彼此交谊深厚。元稹从监察御史贬为江陵府士曹属吏,翰林学士李绛、崔群在皇上面前辩说元稹无罪,白居易也屡次上疏极力奏谏。‎ 又有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献绢,为魏征子孙赎买住宅,白居易谏奏道:“魏征是陛下先朝宰相,太宗曾赐宫殿建筑用材给他修成正宅,与诸官的宅第大不相同。子孙欲典押,需钱不多,自然可由公家为他赎买,而让李师道掠此美名,此事的确不合适。”宪宗深以为然。‎ 皇上又欲加授河东王锷以平章事,白居易谏道:“宰相是陛下辅佐之臣,非贤德良材不能居此位。王锷勒索民财进奉,为换取恩泽,不能让天下人认为陛下得了王锷进奉,便授他宰相之位,这对我圣朝极为不利。”此事便作罢。‎ 王承宗反叛,皇上命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中十有七八上奏劝止,白居易面谏皇上,情辞极其恳切。接着又奏请停止河北用兵,奏文共有数百上千言,都是别人想说而不敢说的话,皇上大都听取采纳了。惟独谏吐突承璀之事言辞太尖锐,皇上很不高兴,对李绛说:“白居易这小子,是朕提拔他才有这样的声名地位,他却对朕无礼,朕确实难以忍受。”李绛回答说:“白居易不避死亡的惩罚,事情无论大小必定要说的原因,是为报答陛下对他的大力提拔,并不是说话轻率。陛下欲开谏诤之路,不宜阻止白居易讲话。”皇上说:“卿所说有道理。”从此白居易的意见多被采纳。‎ 元和五年(810),例当改授官职。皇上对崔群说:“白居易官卑俸薄,限于资历地位,不能超等提拔,愿任何职可听其自便奏来。”白居易奏道:“臣听说姜公辅原任内职,请求做京兆府判司,为的是奉养双亲。臣有老母,家境贫穷奉养很差,请求像姜公辅一样。”‎ 于是,授白居易京兆府户曹参军。元和六年(811)四月,其母陈夫人去世,白居易退职还居下圭阝。‎ 元和九年(814)七月,盗贼诛杀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领头上疏论其冤屈,请求迅急捕贼以雪国耻。执政宰相认为白居易是太子属官而非谏官,不应在谏官之先议论政事。正碰上有人一向嫉恨白居易,便挑他的毛病,说他浮华无德行,他母亲因看花堕井而死。白居易所做《赏花》及《新井》诗,十分有伤于教化,不宜大庭广众之中传播。执政宰相正厌恶他多言,奏请皇上贬他为江表刺史。诏令发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议论此事,说根据白居易所犯过错,不宜让他治理州郡,于是追发诏令授任江州司马。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