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9.00 KB
  • 2021-06-02 发布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教学案:第1编专题四 微案三 鉴赏散文语言 Word版含解析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微案三 鉴赏散文语言 微点突破一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高考试题中考查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文中的具体含义。考查的词语大致有以下情况: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运用修辞和表现手法的关键词语,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有特殊指代的(远指、近指、不定指等)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理解词语的含义,是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最重要的是“文中”这两个字。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要以基本义为基础,参照其他义项,再结合语境揣摩,这是理解的基本要求。‎ 设问方式 ‎1.(2017·北京高考)作者在结尾说“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请根据文意,说明“这河的深奥”的含义,“抵达不了”的原因及作者寄托的情感。‎ ‎2.(2015·江苏高考)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义。‎ ‎3.(2015·重庆高考)怎样理解文中用“十分醒目”和“海市蜃楼”这两个词语来描述甘森?‎ ‎4.(2015·广东高考)请结合上下文赏析画线的词语。‎ ‎5.文中以“×××”一词来比喻什么?其中的含义是什么?‎ ‎6.“×××”一词强调的是什么?‎ ‎“三联一依”法解答理解词语含义题 ‎“三联”:‎ 第一“联”,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 第二“联”,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要依据此法。‎ 第三“联”,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词语的含义。‎ ‎“一依”:‎ 依托手法挖掘。为了突出表达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散文写作往往使用一些修辞、描写手法。因此可以依托修辞、描写手法挖掘其背后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要达到什么效果。‎ 答题模板 词语含义分析题:这个词语表达了……内容,这样表达有……作用。‎ ‎(词语本身的准确性、生动性,联系段落中心或文章中心回答)‎ 附:作答某一类词语含义或作用题常使用的术语 动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 词语顺序: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一致;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教材演示 速读《记念刘和珍君》,完成问题。‎ 根据文本内容,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6分)‎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剖析 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的能力。理解“哀痛者”和“幸福者”的含义,需瞻前顾后,联系相关语段,确定答案。“真的猛士”因祖国衰亡、民族沦落、人民涂炭而哀痛,他们以挽救祖国和民族的命运为己任,勇往直前、浴血奋战,所以他们既是“哀痛者”又是“幸福者”。‎ 答案 “哀痛者”和“幸福者”意为“为……而哀痛的人”“以……为幸福的人”,在文中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她们深知社会的黑暗和民族苦难的深重,对此感到痛心疾首,所以说她们是“哀痛者”;但她们又坚信黑暗终将被战胜,并正在为光明的到来而奋斗,所以又是“幸福者”。‎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清净之莲 林清玄 ‎①偶尔在人行道上散步,忽然看到从街道延伸出去,在极远极远的地方,一轮夕阳正挂在街的尽头,这时我会想:如此美丽的夕阳实在是预示了一天即将落幕。‎ ‎②偶尔在某一条路上,见到木棉花叶落尽的枯枝,深褐色的孤独地站在街旁,有一种萧索的姿势,这时我会想:木棉又落了,人生看美丽木棉花的开放能有几回呢?‎ ‎③偶尔在路旁的咖啡座,看绿灯亮起,一位衣着素朴的老妇,牵着衣饰绚如春花的小孙女,匆匆地横过马路,这时我会想:那老妇曾经是花一般美丽的少女,而那少女则有一天会成为牵着孙女的老妇。‎ ‎④偶尔回到家里,打开水龙头要洗手,看到喷涌而出的清水,急促地流淌,突然使我站在那里,有了深深的颤动,这时我想着:水龙头流出来的好像不是水,而是时间、心情,或者是一种思绪。‎ ‎⑤偶尔在路上的行人陆桥站住,俯视着桥下川流不息,往四面八方奔窜的车流,却感觉那样的奔驰仿佛是一个静止的画面,这时我会想:到底哪里是起点?而何处才是终点呢?‎ ‎⑥偶尔在乡间小道上,发现了一株被人遗忘的蝴蝶花,形状像极了凤凰花,却比凤凰花更典雅,我倾身闻着花香的时候,一朵蝴蝶花突然飘落下来,让我大吃一惊,这时我会想,这花是蝴蝶的幻影,或者蝴蝶是花的前身呢?‎ ‎⑦偶尔在静寂的夜里,听到邻人饲养的猫在屋顶上为情欲追逐,互相惨烈地嘶叫,让人的汗毛都为之竖立,这时我会想,动物的情欲是如此的粗糙,但如果我们站在比较细腻的高点来回观人类,人不也是那样粗糙的动物吗?‎ ‎⑧偶尔在山中的小池塘里,见到一朵红色的睡莲,从泥沼的浅池上昂然抽出,开出了一句美丽的音符,仿佛无视于外围的污浊,这时我会想:呀!呀!究竟要怎么样的历练,我们才能像这一朵清净之莲呢?‎ ‎⑨偶尔我们也是和别人相同地生活着,可是我们让自己的心平静如无波之湖,我们就能以明朗清澈的心情来照见这个无边的复杂的世界,在一切的优美、败坏、清明、污浊之中都找到智慧。我们如果是有智慧的人,一切烦恼都会带来觉悟,而一切小事都能使我们感知它的意义与价值。‎ ‎⑩‎ 在人间寻求智慧也不是那样难的,最要紧的是,使我们自己有柔软的心,柔软到我们看到一朵花中的一片花瓣落下,都使我们动容颤抖,知悉它的意义。‎ ‎⑪唯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包容;唯其柔软,我们才能精致;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超拔自我,在受伤的时候甚至能包容我们的伤口。‎ ‎⑫柔软心是大悲心的芽苗,柔软心也是菩提心的种子,柔软心是我们在俗世中生活,还能时时感知自我清明的泉源。‎ ‎⑬那最美的花瓣是柔软的,那最绿的草原是柔软的,那最广大的海是柔软的,那无边的天空是柔软的,那在天空自在飞翔的云,最是柔软的!‎ ‎⑭我们的心柔软,可以比花瓣更美,比草原更绿,比海洋更广,比天空更无边,比云还要自在。柔软是最有力量的,也是最恒常的。‎ ‎⑮且让我们在卑湿污泥的人间,开出柔软清净的智慧之莲吧!‎ ‎(有删选)‎ ‎1.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抒写了对宇宙世界的思索,对生命的感慨,对自我的审视、澄清;对美好、真实的回忆,对崇高、自由的向往。‎ B.文章开头大篇幅运用了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绘了作者所见的景物,以自然之景引起作者的思索,使文章极富艺术性。‎ C.文章运用“偶尔……偶尔……”的句式,描绘了作者在生活中一个个不经意的小镜头,一次次难以忘怀的感悟,造就了文章的气势。‎ D.这篇富于哲理的散文在说理、思考方面,不仅体现了林清玄文章的禅性,更让人有一种超凡脱俗般的顿悟,说的不仅是一种生活之理,更是一种人生之理、生命之理。‎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项,“对宇宙世界的思索”于文无据。文章⑨~⑮段抒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慨、思索;对自我的审视、澄清;对美好、真实的回忆;对崇高、自由的向往,呼唤让我们在卑湿污泥的人间,开出柔软清净的智慧之莲。并没有写到“对宇宙世界的思索”。‎ ‎2.简要分析文章以“清净之莲”为题的妙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①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含意。“清净之莲”既指作者看到的清净的莲花,又指的是内心的纯净柔软、澄澈、宁静,不世俗堕落,不轻薄浮躁。②形式新颖,吸引读者。既点明了题旨,又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③揭示了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作品抒发了对生命的感慨、思索;对自我的审视、澄清;对美好、真实的回忆;对崇高、自由的向往。(每点2分)‎ 解析 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该阐释标题的含意,标题含意一般分为浅层含意和深层含意。然后分析标题的妙处,一般应从对结构的作用、对主题的作用以及阅读者的角度几个方面考虑。本题“清净之莲”表层含义是清净的莲花,深层含义指的是内心的纯净柔软、澄澈、宁静,不世俗堕落,不轻薄浮躁。阅读者角度是形式新颖,吸引读者。既点明了题旨,又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对主旨的作用可根据⑨~⑮段概括,抒发了对生命的感慨、思索;对自我的审视、澄清;对美好、真实的回忆;对崇高、自由的向往。‎ ‎★3.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你对文中“柔软”一词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①柔软是一种心境,用感激、用包容、用深沉的目光去看万物。②柔软是一种心情(情感):爱。对生活的爱,对他人的爱,对自己的爱,对每个瞬息的爱。③柔软是一种境界,它心通万物,包容万物。④柔软是一种智慧。⑤柔软是一种灵光,它洞察万物。⑥柔软是一种思绪。(每点1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以及概括作品内容主题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读全文,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旨;然后找到相关词语,先理解本义,再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最后要结合文本找到与该词含义相关的内容进行概括。文章⑨~⑮段是对全文内容情感的升华,可抓住其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据“偶尔我们也是和别人相同地生活着,可是我们让自己的心平静如无波之湖,我们就能以明朗清澈的心情来照见这个无边的复杂的世界”可知,“柔软是一种心境”;据“最要紧的是,使我们自己有柔软的心,柔软到我们看到一朵花中的一片花瓣落下,都使我们动容颤抖,知悉它的意义”可知,“柔软是一种心情,是一种爱的情感”;据“那最绿的草原是柔软的,那最广大的海是柔软的,那无边的天空是柔软的”可知,“柔软是一种境界,包容万物”;据“唯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包容;唯其柔软,我们才能精致;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超拔自我,在受伤的时候甚至能包容我们的伤口”,可知“‎ 柔软是一种智慧”……‎ 微点突破二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它或揭示文章主旨,或表达作者情感,或有着丰富的内涵。常见的有如下几类:意蕴丰富的哲理句、揭旨明理的议论句、观点鲜明的抒情句、语意深长的双关句、生动形象的修辞句。‎ 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以及句子的语言气势,针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对句子的真实含意进行领会。‎ 设问方式 ‎1.(2019·北京高考)作者为什么说“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请结合上下文具体说明。‎ ‎2.(2018·浙江高考)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深层意蕴。‎ ‎3.(2017·全国卷Ⅲ)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4.结合全文,请简析该句的内涵。‎ ‎5.联系上下文,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句内三看”与“句外三看”‎ 句子的含意一般有表层含意、深层含意、警策含意。体会语句的含意,要注意“句内三看”和“句外三看”。‎ ‎1.句内三看:①看句中的关键词。关键词常常是有多重意义的词语,理解句意首先要理解这些关键词的具体含义。②看句子内部结构关系,语句所指的对象是什么。要把该对象由具体抽象为一般,个体扩大为类型,明白句子的表层含意。③看句子本身表达的特点,是否使用了修辞,表达了怎样的情与理。‎ ‎2.句外三看:①看该句所在位置(或在段首、开头,或在段尾、文末等),明确其在结构上的作用。②看相邻句,主要是上下文。根据语境来理解,句子的含意就会相对明朗。③看段、章的中心。联系文章主旨与写作目的,弄清其深层含意,有时句子还有警策意义(类似于名言),注意提炼概括。‎ 答题模板 总括:手法+内容+作用 这句话用了……‎ 手法(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排比等),写出了……的内容(解释句子意思),突出某一景象或人物的……特点或者强调上文的……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态度、感情,或者揭示了……的道理,或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教材演示 速读《记念刘和珍君》,说说下面句子的含意。(6分)‎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剖析 “最坏的恶意”指当局者如何地凶残,流言家如何地下劣;“中国人”不仅指反动派,也包括一般的中国人;“这”指反动当局者对请愿者“虐杀”及“御用文人”对请愿者的诬陷。重点解读“这地步”,强调了作者的愤恨之情。‎ 答案 这句话从三个层次揭露杀人者的凶残,而且层层递进。“我”可以用最大的想象力来想象中国人的坏;即使如此,“我”还是没有想到杀人者会如此凶残;即使料到了,也不相信。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牺牲青年的悲痛,对杀人凶手的愤恨。‎ 即学即练 ‎(2019·北京高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北京的“大”与“深”‎ 以外地人前后居京近二十年,感触最深的,是北京的大。每次出差回来,无论出北京站奔长安街,还是乘车过机场路,都会顿觉呼吸顺畅。“顺畅”本应是空间印象,却由复杂的文化感受作了底子。日本鹤见祐辅有一篇《北京的魅力》,其中说,若是旅行者于“看过雄浑的都市和皇城之后”,去“凝视那生息于此的几百万北京人的生活与感情”,会由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发现“日本人所难以企及的‘大’和‘深’在”。‎ 外国观光客如何感觉北京姑置不论,来自人口稠密的江南城镇而又略具历史知识的本国旅游者,他们所感到的北京的大,多少应当由元明清三代帝都的那种皇城气象而来。初进北京,你会觉得马路广场无不大,甚至感到过于空阔,大而无当,大得近于浪费。由天安门下穿过故宫,则像是走过了极长的一段历史。于是你又由“大”中感到了“深”。‎ 久住北京,已习惯于其阔大,所感的大,也渐渐地偏于“内在”‎ ‎。似乎是汪曾祺吧,于香港街头见老人提鸟笼,竟有点神思恍惚,因这种情景像是只宜在北京见到。无论世事有怎样的变幻,护城河边,元大都的土城一带,大小公园里,以至闹市区马路边人行道上,都会有老人提着鸟笼悠悠然而过,并无寂寞之色,倒是常有自得其乐的安详宁静。老派北京人即以这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与北京的“大”和谐。‎ 大,即能包容。也因大,无所损益,也就不在细小处计较。北京的大,北京人的大气,多少应缘于此的吧。跻身学界,对于北京城中学界这一角的大,更有会心。北京学界的大,也不只因了能作大题目大文章发大议论,凭借“中心”的优势而着眼处大,人才荟萃而气象阔大,更因其富于包容,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哲学家任继愈写北大的大,引蔡元培语“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说“北大的‘大’,不是校舍恢宏,而是学术气度广大”。北大的大,也因北京的大。当年蔡元培先生的治校原则,或许最能代表北京的一种文化精神。‎ 至于其“深”,天然的是一种内在境界,非具备相应的知识并有体会时的细心,即不能领略。天下的帝都,大致都在形胜之地。龚自珍写京畿一带的形势,说“畿辅千山互长雄,太行一臂怒趋东”;还说“太行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见惯了大山巨岭,会以为如北京西山者不便名“山”,但这一带山却给京城气象平添了森严。居住城中,瓦舍明窗,但见“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于薄暮时分,华灯初上,独立苍茫,遥望远山,是不能不有世事沧桑之感的。即使你无意于作悠远之想,走在马路上,时见飞檐雕梁的楼宇、红漆金钉的大门,也会不期然地想到古城所拥有的历史纵深。‎ 直到此时,你还未走进胡同,看那些个精致的四合院和拥塞不堪的大小杂院。胡同人家是北京文化的保存者。四合院是一种人生境界,有形呈现的人生境界,生动地展示着北京市民的安分、平和,彼此间的有限依存和有节制的呼应。老舍《四世同堂》中的英国人表述其对中国式家庭关系层次的印象:“在这奇怪的一家子里,似乎每个人都忠于他的时代,同时又不激烈的拒绝别人的时代,他们把不同的时代糅到了一块,像用许多味药揉成的一个药丸似的。他们都顺从着历史,同时又似乎抗拒着历史。他们各有各的文化,而又彼此宽容,彼此体谅,他们都往前走又像都往后退。”这种关系结构,推而广之即至街坊、邻里。“四世同堂”是胡同里老辈人的理想,包含其中的“和合”‎ 也被用以构造胡同秩序。厚积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中的文化,是理解、描述中国历史的重要材料。不但故宫、天安门,而且那些幸运地保存下来的每一座普通民居,都是实物历史,是凝结于砖石的历史文化。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 就这样,你漫步于北京街头,在胡同深处谛听了市声,因融和的人情、亲切的人语而有“如归”之感。或许你有时会为古城景观的破坏而慨叹不已,但仍能发现古城犹在的活力。北京是与时俱进的。这古城毕竟不是一个大古董,专为了供外人的鉴赏。即使胡同人家又何尝一味宁静——燕赵毕竟是慷慨悲歌之地!‎ 旧时的文人偏爱这古城的黄昏,以为北京最宜这样的一种情调。士大夫气十足的现代文人还偏爱北京的冬天,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认为“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这自然多半因了士大夫的“有闲”。今天的人们,或许更乐于享用生气勃勃激情涌动的北京之春。他们也会醉心于金秋十月:北方天地之高旷,空气的净爽,于一声浏亮①的鸽哨中尤令人感得真切。北京是总让人有所期待的,她也总不负期待,因而你不妨一来再来。写到这里,发现自己早已是一副东道主的口吻。我有时的确将北京视同乡土了。静夜中,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我一再地想到明天,破晓后的那个日子:那个日子将给人们带来些什么?‎ ‎(取材于赵园的同名散文)‎ ‎[注] ①浏亮:明朗清晰。‎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    后进:资历较浅的后辈 B.大致都在形胜之地 形胜:外形优美 C.燕赵毕竟是慷慨悲歌之地 慷慨悲歌:激昂悲壮,有英雄气概 D.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 幽闲:清静闲适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此题应结合语境去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B项,“形胜”在文中应理解为地理位置优越,地势险要。‎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称北京是与时俱进的,不是专供外人鉴赏的“大古董”,说明作者对北京这座古城的情感态度,不止于怀旧。‎ B.结尾写道“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作者把北京视为生命体,“‎ 重浊有力”显示了北京城的历史感与生命力。‎ C.多有引用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引用老舍的《四世同堂》和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是为了说明北京之“大”。‎ D.作者多次使用第二人称“你”,是为了与读者建立一种对话关系,便于带领读者感受历史现场,进入生活情境。‎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散文的综合鉴赏能力。B项中“是为了说明北京之‘大’”有误,本文引用老舍的《四世同堂》是用来表现北京的“深”,表现厚积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中的文化;引用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是为了表现北京幽静闲适的“情调”。‎ ‎6.北京的“大”在文中有不同层面的表述,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从空间印象入手,谈北京城市格局的“阔大”。‎ B.作者从京畿一带的地理形势,谈京城气象的“森严”。‎ C.北京的“大”养成了老派北京人“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 D.北京的“大”体现在学术气度的广大与文化精神的包容。‎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由原文第五段可知,B项是从“深”这一层面来谈对北京的认识的,而非从“大”这一层面。‎ ‎★7.作者为什么说“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请结合上下文具体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①北京文化不但保存在故宫等皇城的物质遗存上,而且保存在胡同中的普通民居里。②在作者看来,北京文化的“深”更多地体现在胡同人家。这种北京文化以安分、平和的市民阶层为代表,体现为“彼此宽容,彼此体谅”的家庭伦理关系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和谐的社会秩序。③走进胡同深处,接触鲜活的日常生活,更能感受到古城犹在的活力。‎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分析作品结构、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题目的画线句在第六段,相关理解应在上下段,读后发现答案主要集中在第六、七两段中,从中找出胡同人家体现北京文化“深”‎ 的内容并将其概括出来即可。首先要明确第六、七段都说了什么内容,然后概括总结。第六段前几句是说“胡同人家是北京文化的保存者”,北京文化的“安分、平和,彼此间的有限依存和有节制的呼应”在胡同人家得以体现。而所举的《四世同堂》的家庭伦理关系,则是胡同文化的一个缩影,核心就在于“他们各有各的文化,而又彼此宽容,彼此体谅”。倒数第二句指出“不但故宫、天安门,而且那些幸运地保存下来的每一座普通民居,都是历史实物,是凝结于砖石的历史文化”,它们当然承载着北京文化。第七段,指出北京虽然是古城,但“毕竟不是一个大古董”,当人走进胡同深处,接触到胡同人家,会感受到古城的活力。‎ 微点突破三 鉴赏语言特色 阅读散文时,除了要善于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结构与线索外,还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散文的语言具有朴素、自然、流畅、简净等特点。‎ 设问方式 ‎1.(2018·浙江高考)作者的兴奋情绪在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 ‎2.(2017·全国卷Ⅲ)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3.(2016·上海高考)以第⑫~⑮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4.本文或××段语言有何特色?‎ ‎5.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6.有人称作者的散文具有“××××”的特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1.语言特点 分类 特点 词语 精美的炼字 动词、形容词的使用,准确、简练、深刻、含蓄、直白、突出、生动、形象、传神、充满动感、充满想象,等等。‎ 叠词 ‎①语言具有生动性、形象性,从而增强了语言艺术表现力,具有绘画美;②叠字能使韵律铿锵悦耳,富有音乐美;③叠字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具有形式美;④叠字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⑤叠字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有一气呵成之感。‎ 反复 突出某种意思,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化用成语 选用文言词语——富有文采,典雅优美。‎ 句式(音韵之美)‎ 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 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结合。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修辞 修辞方式是指运用各种方法,修饰文字、词句,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 描写 如白描、细描(工笔)、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嗅听结合(有色有声)、对比衬托、铺陈渲染,等等。‎ ‎2.语言风格 豪放与柔婉 豪放 所表现的题材多为雄心伟业;所描写的景象境界开阔;所运用的动词富有力度,形容词和副词色彩鲜明;有时又激越昂扬地抒情;多用排比、夸张、反复、反问等修辞手法。‎ 柔婉 所表现的对象纤巧细致;所表现的情感细致缠绵;所描写的画面色调柔和;修辞上少用排比、夸张、反问。‎ 直露与含蓄 直露 表达作者的感受和观点比较直接。‎ 含蓄 不直接表达情意,而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多用象征、设问、比喻等修辞。‎ 质朴与华丽 质朴(平实)‎ 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少用修辞,少描绘性语言。‎ 华丽(典雅)‎ 讲究节奏和韵律,多描绘性语言;多用引用、排比、对偶、用典等修辞手法。‎ 庄重与诙谐 庄重 文章的话题较为严肃、语言凝重,句式整齐、完整而绵长;关联词运用完整准确。‎ 诙谐 语气轻松幽默,多夸张、反语、比喻,有趣味。‎ 简洁 语势流畅,多用短句。‎ 简洁与细腻 细腻 多用长句,多用对比和辩证性语言。‎ 答题模板 第一步:本文语言上的特点是××××‎ 第二步:结合文本(词语、句、段)分析 第三步:点明该语言特点收到的效果 教材演示 速读《故都的秋》,完成问题。‎ 赏析下面句子的语言特色。(6分)‎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这是一段描写的句子,先概括所用手法,这里最主要的是运用视觉、触觉描写;再举例分析如何从两个角度描写,视觉角度描写花铺满地,触觉角度描写脚踏花地;最后指明效果,从两个角度描写,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流露出作者欣喜而又落寞的心情。‎ 答案 此句运用了视觉、触觉描写。花铺满地,是视觉描写;脚踏花地感到“柔软”,是触觉描写。运用这两种描写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流露出作者欣喜而又落寞的心情。‎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玉关情 郭保林 ‎①我们驱车来寻找玉门关遗址,眼前只是一片废墟,黄土墙垣的残骸。站在高冈上,纵目天地,只见北面远山一抹,山之南便有长城一痕,近而远,古而今,无论从哪个角度望去,都是一行气势雄浑的边塞诗,是一曲无头无尾凄婉悲凉的绝唱。天风浩荡,大漠苍茫,远处的一座座烽燧,其隐约的轮廓随着长城一字排开,这起伏跌宕的旋律,震撼古今,有一种惊心动魄的威慑力量。‎ ‎②风也悲嘶云也悲嘶,却不闻胡马的悲嘶;沙也狂啸尘也狂啸,却不闻边卒的狂啸。关楼里白发将军的梦,垛堞上戍卒风吹飘动的衣袂,静夜里,一角弯月下,那凄凉哀婉的塞下曲也都化为天光云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吗?风沙撕去了皮,剔净了肉,烈日吸尽了血,只留下一副嶙峋的骨架,这残存的骨架曾支撑过一个巍然庞大的雄关,曾支撑过汉唐时代的尊严,曾支撑过一段用方块字垒起的历史。‎ ‎③我走进残垣断壁间,我凝视它们,它们凝视我,眼前海市蜃楼般地幻化出一座赫赫雄关。‎ ‎④城楼轩昂,垛堞绵延。戍卒们的甲戈跳荡着夕阳的余红,战袍上落满尘埃,粗糙黝黑而又突兀的肌腱勃起雄性的勇猛,一种原始的美,一种原始的生命力。‎ ‎⑤寒星霜月,孤月一轮,漠漠旷野,沉寂无声。蓦然夜色里传来凄婉的笛声,是《折杨柳》,还是《凉州词》?中原白发母亲泪,闺中娉婷少妇愁。山路遥遥,水路遥遥,风路遥遥,雨路遥遥。何处觅故乡?大山隔绝,戈壁隔绝,荒漠隔绝。断鸿声里,听胡笳悲切。月色里,是什么发出粼粼青光?可怜荒滩戈壁骨,犹是春闺梦中人。谁曾想,这漠漠荒野曾是布满剑戟和鼓角的血土!‎ ‎⑥这里本来就是一片古战场,只要你静下心来,侧耳倾听,那箭矢簇雨的呼啸,那烈烈战马的长嘶,那古燧上的缕缕狼烟,那城楼上的角鸣,那剑戈撞击的铿锵,都会从远方传来,从历史深处传来。‎ ‎⑦战争与和平是平衡人类社会的两块砝码。历史躯体里流淌着血与火的基因,也长满诗与歌的细胞。如果没有战争,历史的躯体会成为侏儒;如果没有诗与歌,历史之躯体也会枯涩,而失去丰腴和弹性。‎ ‎⑧汉唐不是晚清。汉武唐宗都是气宇雄瞻、视野宏阔的一代霸主,有囊括四海之鸿志,吸纳八面来风之襟怀。玉门关既是御敌的盾牌,又是友谊的窗口。这里驰骋过班超、李广利的萧萧战马,飞扬过霍骠姚的猎猎旌旗,也飘扬过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的彩幡锦帜。门开门闭,吐纳着中西文明;锁启锁落,凝聚着战争的阴云。文明与野蛮在这里厮杀,智慧和愚昧在这里格斗,友谊和仇恨在这里交织,痛苦和欢乐在这里分娩。每一道雄关都张扬着国家的尊严,每一座烽燧都燃烧过民族的浩气。‎ ‎⑨‎ 黄土凝结的巨大墙垣,高达数丈,突兀在蓝天下、旷野间。周围空无一人,历史的残骸摊晒在烈日下,风在它身上任意践踏,沙在它头顶肆虐狂啸。日月浮浮沉沉,春秋来来往往,玉门关虽死犹未瞑目。千岁滚石还睁着一只眼,断戟锈刀呢,只要擦拭一下,依然闪烁着汉唐的雄威!‎ ‎⑩大漠穷秋、孤城落日、萧萧边风、萋萋疏草,更添一抹悲凉的氛围。从汉到唐悠悠千载,烽火不息,狼烟不止,浩大的战争铺天盖地,更添悲凉。高适有诗云:“边兵若刍狗,战骨成埃尘。”人类历史就是在这白骨丛中,在这血水浇灌之中,拔节生长,一代又一代。‎ ‎⑪然而,在历史波澜壮阔的长河巨流中,令我激动振奋的不是那些古战场刀鸣剑戟的厮杀,不是血流成河陈尸荒野的悲惨场景,也不是英雄豪杰马革裹尸的悲壮……而是那些艰难跋涉,风尘仆仆,传播文化文明,汗洒大漠的文化使者。‎ ‎⑫玉门关既是边陲重镇,也是古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驿站。如果把古丝绸之路分为东、中、西三段,这里既是东段的终点,又是中段的起点,由此可以进伊吾,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部边缘途经焉耆、轮台、龟兹、姑墨、疏勒,越葱岭,至安息,而可达古罗马帝国……‎ ‎⑬落日熔金,残霞缤纷,玉门关在晚照里更显得苍凉、肃穆。虽为废墟,那残缺的美更令人敬畏。一代雄关虽已零落如此,仍不失威风凛凛的浩然之气,怎能不让人怦然心动呢?‎ ‎(摘编自《线装的西域》)‎ ‎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①段,作者简笔勾勒出站在高冈之上极目远眺,看到戈壁雄浑苍茫的景致,引出作者对玉门关纵横古今的无限遐思。‎ B.第②段,作者以生动的拟人手法描述风沙的力量,以形象的比喻突出玉门关的颓圮,从中表现出景象的苍凉与历史的厚重。‎ C.作者将玉门关作为汉唐气象的符号,回顾了其作为历代战场、边陲重镇、古丝路驿站的不同内涵,表达了对汉唐雄威的赞美。‎ D.在文中作者由玉门关联想到汉唐时期的战争,并广泛联系与之相关的历史场景与古代诗歌,表达出对战争的谴责与鞭挞。‎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内容、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表达出对战争的谴责与鞭挞”分析不当。通过第⑦段“战争与和平是平衡人类社会的两块砝码……如果没有战争,历史的躯体会成为侏儒”,第⑧段“每一道雄关都张扬着国家的尊严,每一座烽燧都燃烧过民族的浩气”和第⑩段“人类历史就是……‎ 一代又一代”,可以分析出作者表现出的是对战争的辩证思考,而不是简单的“谴责与鞭挞”。‎ ‎★9.请赏析本文第⑤段的修辞特色。(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①对偶,“中原白发母亲泪,闺中娉婷少妇愁”对仗工整,句式整齐,高度概括了此处发生的战争曾带给人们的痛苦。②反复,如“遥遥”“隔绝”的间隔重复,使句式整齐有序,充满语言美,同时又起到了强调的作用。③化用诗词,如“可怜荒滩戈壁骨,犹是春闺梦中人”化用了陈陶《陇西行》中“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之句,以及“断鸿声里”出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使文章极富文化底蕴,又营造出古朴的悲凉之美。(若答“设问”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6分)‎ 解析 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分析修辞特色,要先明确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语句分析修辞手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如“中原白发母亲泪,闺中娉婷少妇愁”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结构整齐,表意凝练;“山路遥遥,水路遥遥,风路遥遥,雨路遥遥”“大山隔绝,戈壁隔绝,荒漠隔绝”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使句式整齐有序,又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可怜荒滩戈壁骨,犹是春闺梦中人”化用陈陶《陇西行》中“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之句,“断鸿声里”出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营造出古朴悲凉的氛围。‎ ‎10.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①当年的赫赫雄关如今已是断壁残垣,体现出历史的厚重苍凉之美;②玉门关遗址的苍凉让人联想到汉唐时金戈铁马的雄浑之美与古丝绸之路上文明传播的大气之美;③这些历史记忆彰显的是国家的尊严与民族的浩然正气。(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6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分析句子的含意,要从句子的表面意义和深层意义两个方面入手。从表面意义上看,“废墟”“残缺”写的是昔日的雄关已经成为断壁残垣。从深层意义上看,要把握“美”和“敬畏”两个词。(1)“美”体现在两个方面:第①段与第⑬段中“玉门关在晚照里更显得苍凉、肃穆”能体现出玉门关的厚重苍凉之美;第⑧至⑫‎ 段能体现出汉唐时金戈铁马的雄浑之美与古丝绸之路上文明传播的大气之美。(2)从第⑧段“每一道雄关……都燃烧过民族的浩气”、第⑬段“仍不失威风凛凛的浩然之气,怎能不让人怦然心动呢”可以看出“敬畏”的是历史记忆所彰显的国家的尊严与民族的浩然正气。‎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