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9.00 KB
  • 2021-06-02 发布

2018-2019学年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四校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湘西自治州高二年级2018年12月四校联考试卷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章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人才,不仅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使命,而且能承担起为世界、为人类作贡献的责任。‎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节奏不断加快。有学者曾根据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原理,提出“知识半衰期”说法:一个专业人士的知识如果不更新,在“半衰期”后,基础知识仍可用,但其他一半新知识却已落伍。据测算,1950年前的知识半衰期为50年,21世纪知识的半衰期平均为3.2年,IT高级工程师的仅为1.8年。如今的学习,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还需保持加速度。增长知识见识,可以说是一辈子的功夫。‎ 另一方面,教育的普及、出版的繁荣、互联网的兴盛,使得知识获取的成本大大下降。“学好数理化”不再成为求知边界,通识教育正不断打开知识视野。因此,若以知识宽度论,今天学子可以完胜过去。然而,广度之外,同样需要有深度。书不多,反能精读以致“韦编三绝”;诱惑少,所以心无旁骛不断钻研。将有限的注意力资源用到最有效的地方,才会有“铁杵磨成针”的成就。因此,既要重视知识的宽度,也要重视学习的深度,在努力扩大知识半径的同时,避免陷入平面化的“知识焦虑”,落入浅尝辄止的学习路径。‎ 既有知识的宽度,又有知识的深度,才能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卓越的见识。面对全球化竞争,教育者需要引导学生,摆脱简单的记诵,在慎思明辨上下功夫;关注知识的积累,更注重思维的锤炼。换句话说,一种好的教育,既教会学生如何数清掉落的苹果,更激发学生思考为何苹果是掉下来而非飞上天。‎ 知识传承很重要,见识的培育更关键。知是获取信息,是第一层级;识是具备见解,是更高层级。由知而识,方为智慧。一方面,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才算得上学懂弄通;而另一方面,具备粗中取精的信息筛选力、去伪存真的知识鉴别力、把握时代大势的洞察力,方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从容不迫。‎ 今天谈增长知识与见识,不仅指向“上下五千年”,更要围绕“纵横八万里”。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中国情怀,而且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回顾历史,中国在全球化道路上每进一步,都离不开全球视野为先导。近代化早期,有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有林纾、严复等大规模译介外国经典;改革开放初期,有勒紧裤腰带公派留学生,更有打开国门搞建设;今天,面向更高层次的开放以及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有天下观的英才。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人才,不仅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使命,而且能承担起为世界、为人类作贡献的责任。‎ ‎《以知识见识锤炼真本领——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知识更新的节奏不断加快,知识的半衰期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得越来越短,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B. 只有注重思维锤炼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毕竟知识的深度比知识的广度更重要。‎ C. 学习知识应该粗中取精,去伪存真,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 D. 肩负建设祖国的使命,进而为世界、为人类作贡献,需要青年学生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例举了详细的数字,具体地阐明了当今时代知识更新节奏不断加快的情况。‎ B. 文章以古人“书不多、诱惑少”反做出更大的成就为事实基础,提出要重视学习深度。‎ C. 文章先从知识的宽度、深度谈起,再谈卓越见识的形成,是因为形成见识的前提是知识的宽度与深度。‎ D. 文章在论述增长知识与见识的意义时,希望学生具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情怀。‎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知识半径扩大,就会陷入平面化的“知识焦虑”,落入浅尝辄止的学习路径。‎ B.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将知识学懂弄通,在当代从容不迫,只能靠自己。‎ C. 回顾历史,从近代化早期到今天,中国在全球化道路上每进一步,都离不开有天下观的英才。‎ D. 学生知道关注世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也就等于具备了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 ‎【答案】1. B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仔细对照原文和选项,重点是注意选项的表述和原文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B项,“只有……才……”绝对化,“知识的深度比知识的广度更重要”与文中“既要重视知识的宽度,也要重视学习的深度”矛盾。故选B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项,“以……为事实基础”不恰当,另外“书不多,诱惑少”说的不一定是古人。原文“因此,若以知识宽度论,今天学子可以完胜过去。然而,广度之外,同样需要有深度。书不多,反能精读以致‘韦编三绝’;诱惑少,所以心无旁骛不断钻研”。故选B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A项,“就会”说法绝对,原文“既要重视知识的宽度,也要重视学习的深度,在努力扩大知识半径的同时,避免陷入平面化的‘知识焦虑’,落入浅尝辄止的学习路径”。B项,“只能靠自己”错,原文“一方面,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才算得上学懂弄通;而另一方面,具备粗中取精的信息筛选力、去伪存真的知识鉴别力、把握时代大势的洞察力,方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从容不迫”。D项,“也就等于”错,“关注世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是“具备了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的条件。原文“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人才”。故选C项。‎ ‎【点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柳先生的正骨膏 刘玲海 邾镇东大街新开张的药铺叫汉春堂,坐堂的先生姓柳,人称柳先生,从东北躲战乱来到邾镇。柳先生擅长骨科,跌打损伤脱臼骨折手到病除,据说,他熬制的外敷膏药正骨膏更是神奇,无论多严重的骨折,经柳先生手法复位后,贴上正骨膏再用竹片固定,少则十日多则一月,断骨愈好如初。‎ 日本人攻打邾镇的那天,一颗炮弹落在颜老爷的家里,三间大堂屋成了废墟,颜老爷正在前厅伺候他的花树,震得昏了过去。半日后醒来,他看到养在莲花缸里的那株花树,如小臂粗的树干被炸断,仅连接着一部分树皮,颜老爷两眼一黑又昏过去。那株树是儿子带回来的,儿子的喜好,颜老爷视为珍宝。儿子和他的部队在台儿庄与日本人决战时,壮烈殉国,老人把儿子的一捧骨灰埋在树根下,更是视树为生命。‎ 现在,儿子的树被日本人毁了,颜老爷像被挖了心一样。他失魂落魄地在院子的残垣断壁间转圈,不知如何是好。许久,他一下子想起柳先生,救人的命和救树的命都是救命,也是心急乱求医,柳先生成了他救命的稻草,一路跌跌撞撞来到柳先生的药铺,全不顾大街上枪弹横飞,见到柳先生颜老爷扑通一声就跪下了。‎ 柳先生来到花树前,小心地扶起来,把断茬对齐捏实贴上正骨膏,周匝固定木棍。三日后,树叶竟振作起来,十日后,树叶重新泛绿,一月后,树干断处长好了。‎ 颜老爷一脸泪痕,紧抓着柳先生的手说:“你救了我儿子,也救了我啊!”‎ 邾镇沦陷后,病人挤满了柳先生的药铺,断胳膊断腿的病人很多。这天,柳先生在药铺里配药,心里默念着药方,川续断十钱,右手去药匣抓药,放进左手的戥子里一称,正好。继续一味味抓药,骨碎补十钱、藏红花十钱……‎ 汉春堂的大门咣当一声开了,听声音不是手推开的,是脚踢开的。一群日本兵涌进来,后边还抬着一个嗷嗷乱叫的军官,候诊的病人吓得四处躲藏。‎ 翻译官提着手枪走近柳先生,说:“听说你医术高明,请你为少佐先生治伤,伤愈后重赏。”说着指指乱叫的日本人,“少佐先生率兵进山剿匪,被八路的地雷炸伤,两条腿骨头断了。”‎ 柳先生一怔,然后缓步上前,看看担架上那张被疼痛扭曲的脸,认识。邾镇沦陷后,这个日本人牵着一条凶犬,在大街上咬死咬伤的人不计其数。‎ 柳先生指点把病人放到诊床上,然后双手在断腿上拿捏,病人忽然疼得又叫起来,日本兵哗哗地拉枪栓,黑洞洞的枪口一齐对着柳先生。柳先生好像没看见,继续接骨,修正碎骨后外敷正骨膏再竹片固定。一条腿整好换另一条腿,有条不紊。‎ ‎“好了,隔日过来换膏药。”柳先生说着直起身去洗手,不再说话。翻译官放下大把银元,日本兵抬着少佐走了。‎ 隔日,翻译官抬着那个日本少佐来换膏药,又放下大把银元。‎ 又隔日,那个日本少佐被抬过来换膏药,翻译官再放下大把银元。‎ 这些日子,柳先生药铺里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少,以致门可罗雀。‎ 半月后,日本少佐是拄着拐杖来的,两个日本兵扶着,见了柳先生露出一脸笑,不住地说:“你的,良民大大的!”柳先生也笑,只是不多说话。日本少佐换完药走了,当然还留下许多银元。‎ 柳先生听到大门口哗啦一声响,出门看,是颜老爷把他的莲花缸摔碎在柳先生的门口,还把莲花缸里的花树嘎吱一下当腰折断,丢在地上愤愤而去,街上好多围观的人,恨恨地吐下唾沫,转身散去。‎ 柳先生一脸淡然。‎ 一个月后,是日本少佐自己走着来的,翻译官跟在后面抱着一坛酒。柳先生和日本少佐已成了熟人,最后一次换完药开始喝酒,喝酒的时候,推杯换盏很是热闹,一坛酒喝光还没尽兴,柳先生提议翻译官再去拿一坛酒来。‎ 翻译官抱着酒坛子回来时,日本少佐躺在地上已经死了,面目狰狞,胸口插着一把刀,刀柄深入,污血满地。‎ 柳先生在院里正给颜老爷的那棵花树换药,莲花缸换了新的,缸里的花树折断处周匝固定着木棍,花树枝青叶绿,一派盎然。‎ 刑场上,翻译官问柳先生:“你当初为什么给少佐先生医伤?”‎ ‎“我是医病的先生,不能坏了先生的名声。”柳先生说。‎ ‎“那你干嘛又杀死他?”翻译官追问。‎ ‎“我是中国人,不能坏了中国人的名声!”柳先生脱口而答。‎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4期,有改动)‎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点题,介绍了柳先生熬制的外敷膏药正骨膏的神奇效果,突出他医术高超。‎ B. 柳先生给日本少佐接骨后,来药铺里的病人变少了,表明老百姓内心是憎恨日本人的。‎ C. 柳先生最初尽自己的努力治好了日本军官的腿伤,最后却在伤好后亲手杀了他,是因为他不愿意被老百姓误解。‎ D. 小说通过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叙事语言流畅自然,朴实无华,却能打动人心。‎ ‎5. 小说中的柳先生除了医术高明外,还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6. 文中多次提到颜老爷的花树,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分析。‎ ‎【答案】4. C 5. (1)医德高尚(或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出于医生的职责救治日本少佐。‎ ‎(2)有爱国情怀:亲手杀死了日本少佐,救活了颜老爷折断的花树。‎ ‎(3)忍辱负重、智慧勇敢:面对老百姓的误会不争不辩,在日本少佐信任他后,利用翻译拿酒的机会杀死了日本少佐。 ‎ ‎6. (1)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借花树的来历交待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 ‎(2)推动情节发展:柳先生救活花树,颜老爷折断花树,柳先生再救花树,情节步步推进,前后呼应。‎ ‎(3)凸显柳先生的人物形象:救活这棵抗日烈士留下的花树既见其医术高明,又见其爱国情怀,强化了爱国的主题。‎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和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通读全篇,把握作品的主题、手法等,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C项,柳先生医治日本人是出于医生的本职,他杀日本人是出于爱国正义。他对别人的误会是一脸淡然。故选C项。‎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小说中的柳先生除了医术高明外,还有哪些形象特点”,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本题作答时,对小说中的柳先生的形象分析,要除去医术高明这一点,从其它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如从柳先生给少佐治病的原因来看,“我是医病的先生,不能坏了先生的名声”,这表现出人物的高尚的医德。从柳先生杀少佐的做法来看,这表现出人物的勇敢智慧。从柳先生杀少佐的原因来看,“我是中国人,不能坏了中国人的名声”,这表现出人物的爱国情怀。当众人不理解柳先生给少佐治伤的行为时,柳先生表现出的“淡然”,这表现出人物的“忍辱负重”,作答时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概括。‎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小说中物象的作用。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和暗示,如本题中“文中多次提到颜老爷的花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这就要求考生先圈出写“颜老爷花树”的文字,然后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旨等方面分析效果。“颜老爷正在前厅伺候他的花树,震得昏了过去。半日后醒来,他看到养在莲花缸里的那株花树,如小臂粗的树干被炸断,仅连接着一部分树皮,颜老爷两眼一黑又昏过去。那株树是儿子带回来的,儿子的喜好,颜老爷视为珍宝。儿子和他的部队在台儿庄与日本人决战时,壮烈殉国,老人把儿子的一捧骨灰埋在树根下,更是视树为生命”,小说开始讲述“花树”的来历,由此可知故事发生的背景,即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三日后,树叶竟振作起来,十日后,树叶重新泛绿,月后,树干断处长好了”“柳先生听到大门口哗啦一声响,出门看,是颜老爷把他的莲花缸摔碎在柳先生的门口,还把莲花缸里的花树嘎吱下当腰折断,丢在地上愤愤而去”“柳先生在院里正给颜老爷的那棵花树换药,莲花缸换了新的,缸里的花树折断处周匝固定着木棍,花树枝青叶绿,一派盎然”,柳先生救好了花树,因柳先生给日本人治伤,颜老爷折断花树,然后柳先生再救花树,“花树”在文中推动情节的发展;从人物形象上来看,柳先生救活花树,既展示了其医术的高超,又凸显其爱国情怀,强化爱国的主题。解答时,可以从这些方面分析。‎ ‎【点睛】小说中的物象,就是倾注了作者的思想与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其作用一般从文章结构、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1)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2)为下文作铺垫(伏笔)作用;(3)衬托人物,寄托人物情感;(4)衬托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5)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网红指的是在社交平台上具有一定量的社交资产,并且有能力将这些社交资产变现(变现方式通常包括广告与网红电商)的人。网红的商业价值正在被逐渐挖掘。相比较于粉丝经济的“漫灌”营销,网红经济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是网红兼具广告或流量费相对较为便宜以及更为平民化的特点;二是网红们凭借其在特定领域的专业性,能够更精准地将产品导向粉丝需求,实现“精灌”营销,提高了消费转化率。‎ 在网红产业链中,主要的成员包括小型社交平台、综合社交平台、网红、网红经纪公司、电商平台以及为网红提供产品的供应链平台或品牌商。‎ ‎(摘编自《网红产业链深度解析:揭秘网红店为何成为热点》)‎ 材料二:‎ ‎2020年前全球的互联网活动90%将与在线视频有关,而超过70%的人将以在线视频替代电视作为观看影片的主要方式,庞大的在线视频商机将因之浮现。根据Go-‎ ‎ Global的统计资料,中国是在线视频成长潜力最大的国家,2013年约有5.7亿在线视频的观看者,2015年在线视频观看者已上升至7.1亿。2014年的在线视频产值约240亿人民币,预估2018年约900亿人民币,平均每年以超过35%的速度增长。‎ ‎(摘编自《2016年中国网红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预测》)‎ 材料三:‎ 自2016年10月到2017年5月,微博直播观看人数迎来新一轮增长,除了秀场直播发展迅猛以外,多个垂直领域日均观看人数也成倍增加。其中,美食和游戏领域增长最快,分别为341.8%和342.6%,时尚、搞笑、母婴、美妆等领域增长率接近或已超过100%。日均观看人数增长较多的领域是美食、母婴等垂直领域,说明直播对用户渗透程度进一步加深,各领域内容与直播结合程度继续提高,网红内容开始向直播形式进行更深层次的转移。‎ ‎2016年,短视频市场迎来爆发性扩张,网红短视频内容消费量也随之大量增加。从2016年5月起,微博网红原创视频播放量稳步增加,到2017年3月同比增长209.4%,这期间月增长率高达75.4%,涨势喜人。网红短视频内容播放量的持续增长,意味着网红内容形式份额比例不断改变,大量图文内容被信息量更丰富的短视频所取代,短视频也开始相应地迎来网红数量与用户量的逐步增加。‎ ‎(摘编自《2017年中国网红经济发展洞察报告》)‎ 材料四:‎ 自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以来,借着“消费升级”的春风,相关产业链均展示出了强大的经济动能。随着“双十一”的到来,在消费者欢快“剁手”的背后,更多的人看到了“新零售”带来的成千上万的新商业机会、新岗位需求,其中,“电商网红”作为直接连接消费者和产品的一环,其巨大的流量价值和变现能力已经得到验证。而关于2016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的大数据报告显示,95后最向往的新兴职业中,“网红”以54%的惊人数据高居第一。‎ ‎(摘编自《齐鲁晚报》)‎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介绍了网红经济相对于粉丝经济更有优势的两个原因,以及网红产业链的成员构成。‎ B. 材料二图文结合,用数据揭示了网红在线视频产值将以超过35%的年均速度增长的趋势。‎ C. 材料三显示,短视频市场正在迅速扩大,各种垂直领域的微博直播的观众人数增长迅猛。‎ D. 材料四突出了“新零售”的巨大影响:促进消费的升级,带来巨大的商机,增加了就业岗位。‎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粉丝经济的一大缺点是“漫灌”营销,难以将产品精准导向粉丝需求,因为粉丝的偶像在特定的产品领域没有必要的专业知识。‎ B. 在多个垂直领域中,日均观看人数增加最快的是美食和母婴,因为这些内容与直播的结合程度较高。‎ C. 2016年超半数的高校毕业生向往当网红,这无疑与网红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网红已得到验证的巨大流量价值和变现能力有关。‎ D. 网红原创视频因为比图文内容的信息量更为丰富,所以取代了网络上大量的图文内容,吸引了大量网民,使得短视频用户量激增。‎ ‎9. 请结合材料分析网红产业获得大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7. B 8. D ‎ ‎9. ①网红具有广告或流量费相对较为便宜以及更为平民化的特点,能实现“精灌”营销。‎ ‎②互联网快速发展,浮现出庞大的在线视频商机。网红短视频适应了广大用户的需要,各领域内容与直播结合程度高。‎ ‎③电商网红直接连接消费者和产品,符合“新零售”时代的特点。‎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来确定答案。B项,错在偷换概念。材料二所说的“每年以相过35%的速度增长”的是在线视频产值的增长率,而不是网红在线视频产值的增长率,网红在线视频只是在线视频的组成部分。故选B项。‎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辨析,判断正误。A项,曲解文意。虽然网红在特定领域有专业性知识,但这并不能说明粉丝经济中粉丝的偶像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B项,日均观看人数增加最快的是美食和游戏,C项,扩大范围。原文中说的是“2016高校毕业生”中,“95后最向往的新兴职业中,‘网红’以54%的惊人数据高居第一”,并不是2016年超半数高校毕业生向往当网红。故选D项。‎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从材料中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网红产业获得大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根据对材料一的理解,网红产业获得大发展的原因是:网红经济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是网红兼具广告或流量费相对较为便宜以及更为平民化的特点;二是网红们凭借其在特定领域的专业性,能够更精准地将产品导向粉丝需求,实现“精灌”营销;提高了消费转化率。根据对材料二的理解,其大发展的原因是庞大的在线视频资源。根据对材料三和材料四的理解,其网红经济大发展的原因是:网红适合当下经济的特点;网红短视频成为当下网络消费群体的选择。‎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筛选整合信息题的解题基本思路:①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②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③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臧焘,字德仁,东莞莒人。少好学,善《三礼》。贫约自立,操行为乡里所称。晋孝武帝太元中,卫将军谢安始立国学,刺史谢玄举焘为助教。孝武帝追崇庶 祖母宣太后,议者或谓宜配食中宗。焘议曰:“前汉孝文、孝昭太后,并系子为号,祭于寝园,不配于高祖、孝武之庙。宜别建寝庙,则严祢之义显。”议者从之。顷之,去官。以母老家贫,与弟熹俱弃人事,躬耕自业,约己养亲者十余载。父母丧亡,居丧六年,以毁瘠著称。服阕,除临沂令。宋武帝义旗建,为太学博士。高祖镇京口,与焘书曰:“顷学尚废弛,后进颓业,衡门之内,清风辍响。良由戎车屡警,礼乐中息,浮夫恣志,岂可不敷崇文籍,敦厉风尚。今经师不远,而赴业无闻,非唯志学者鲜,或是劝诱未至邪。想复弘之。”参高祖中军军事,袭封高陵亭侯。时太庙鸱尾灾,焘谓著作郎徐广曰:“昔孔子在齐闻鲁庙灾曰必桓僖也今征西京兆四府君宜在毁落而犹列庙飨此其征乎”。乃上议曰:“求之礼籍,未见其可。昔永和之初,大议斯礼,于时虞喜、范宣并以渊儒硕学,咸谓四府君神主,无缘永存于百世。或欲瘗之两阶,或欲藏之石室,或欲为之改筑,虽所秉小异,而大归是同。准傍事例,宜瘗埋。然经典难详,群言纷错,非臣浅识所能折中。”时学者多从焘议,竟未施行。义熙十四年,除侍中。元熙元年,以脚疾去职。高祖受命,征拜太常,虽外戚贵显,而弥自冲约,茅屋蔬餐,不改其旧,所得奉禄,与亲戚共之。永初三年,致仕。其年卒,时年七十。‎ ‎(节选自《宋书·臧焘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昔孔子在齐/闻鲁庙灾/曰必桓/僖也/今征西/京兆四府君/宜在毁落/而犹列庙飨/此其征乎/‎ B. 昔孔子在齐/闻鲁庙灾/曰必桓/僖也/今征西/京兆四府君宜在/毁落而犹/列庙飨/此其征乎/‎ C. 昔孔子在齐/闻鲁庙灾/曰必桓/僖也/今征西/京兆四府君/宜在毁落/而犹列庙飨此/其征乎/‎ D. 昔孔子在齐/闻鲁庙灾/曰必桓/僖也/今征西/京兆四府君宜在/毁落而犹/列庙飨此/其征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庶,指宗族的旁支,封建社会中,人们的身份会因其母亲的身份而有嫡庶之分。‎ B. 博士,古代学官,主要从事教授生徒之职,学术专业上常专通经典或精通技艺。‎ C. 太庙,是我国古代皇帝的宗庙,起初仅供奉先皇,后来宗室、功臣等也可入庙。‎ D. 儒,指“儒学”,我国自封建社会以来,“儒学”便是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臧焘贫苦好学,熟悉经典。他家境贫寒,但却富有自立的精神,喜好读书学习,对古代的一些经典著作颇为熟悉。‎ B.‎ ‎ 臧焘恪守孝道,精心侍亲。他曾与弟弟一同辞去官职,回家亲自参与农耕,自己省吃俭用,服侍父母亲长达十余年。‎ C. 臧焘善于言辞,受到认可。针对朝政、灾祸,他引经据典,清晰地陈述看法并提出建议,其建言每次都被采纳。‎ D. 臧焘官至显贵,严于律己。高祖登基后,他身居要位,但仍保持节俭自律的一贯作风,粗茶淡饭,与亲人共享俸禄。‎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由戎车屡警,礼乐中息,浮夫恣志,岂可不敷崇文籍,敦厉风尚。‎ ‎(2)然经典难详,群言纷错,非臣卑浅所能折中。‎ ‎【答案】10. A 11. D 12. C ‎ ‎13. (1)这的确是由于战事频频,礼乐教化为之中断停止,轻浮的人任性妄为,怎么能够不大力推崇文学,激励学习的风尚呢? ‎ ‎(2)然而经典难以详细解释,众人议论纷杂,这不是微臣浅陋的见识所能调和的。‎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般应注意: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句中“也”,一般在句子作语气词,后面要断开;“征西”与“京兆四府君”,为官职,都是名词;“宜”,应该;“而”,表转折,承前省主语,前面一般与断开;“此……乎”,固定句式。故选A项。‎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还可以结合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D项,“自封建社会以来”有误,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是从西汉时开始的。故选D项。‎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来看,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解答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C项,原文“时学者多从焘议,竟未施行”,可知“其建言每次都被采纳”有误。故选C项。‎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注意:首先要回到句子所在的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第一句关键词:“良”,副词,的确;“礼乐”,礼乐教化;“中息”,中断停止;“恣志”,任性妄为;“岂”,怎么;“敦厉”,激励、勉励。第二句关键词:“详”,详细解释;“纷错”,议论纷杂;“卑浅”,浅陋的见识;“折中”,调和。‎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臧焘字德仁,东莞莒人。他年少的时候爱好学习,精通《三礼》。贫乏穷困却能自立,操守品行为家乡乡里称道。晋孝武帝太元年间,卫将军谢安开始建立国学,刺史谢玄举荐臧焘为助教。孝武帝追尊他的庶祖母宣太后,有的议者认为宣太后当附祭配享中宗。臧焘建议说:“前汉孝文、孝昭太后,都是依照儿子取得尊号,在陵寝祭祀,不在高祖、孝武的庙中附祭。应当另建寝庙,则尊奉崇敬的礼义得以显明。”议者采纳了他的意见。不久,辞去官职。由于母亲年老,家中贫穷,跟弟弟臧熹一起放弃仕途,以耕种谋生,自己节约而供奉双亲十多年。父母去世后,臧焘守丧六年,以居丧过哀闻名。守丧期满后,被任命为临沂县令。宋武帝义旗树起后,任太学博士。高祖镇守京口,写信给臧焘说:近来求学的风尚衰微,后辈学人学业荒废,民间户内,不闻朗朗读书声。这的确是由于战事频频,礼乐教化为之中断,轻浮浅薄者任性妄为,怎么能够不大力推崇文学,激励学习的风尚呢?现在经师就在眼前,而近求学业的却没有听说,不只是有志于学的人少,或许是劝勉引导不到位啊。希望您对此事再有所光大。”臧焘担任高祖的中军军事,承袭封爵为高陵亭侯。当时太庙发生火灾,臧焘对著作郎徐广说:“过去孔子在齐国,听说鲁国太庙发生火灾,说一定是由于桓公、僖公的事。如今征西将军以及京兆尹四位府君本应当撤除神主,却仍列于太庙受供享,这火灾大概就是征兆吧?”于是上奏议说:“核查礼法典籍,看不出这种做法的允当。从前永和初年曾热烈讨论过此事,那时候虞喜、范宣都是学识渊博的儒学大师,都认为四位府君的神主,没有理由世世代代永远存放,有的计划埋葬在墓室两边的石阶下,有的主张收藏在石室中,有的提议为他们另外筑室,虽然所持的意见略有区别,但是大方向基本相同。依准有关事例,对四府君神主的处理应当采用埋祭的办法。然而经典难以详细解释,众人议论纷杂,这不是微臣浅陋的见识所能调和的。”当时学者大多赞成臧焘的意见,但最终还是没有实行。义熙十四年,任命为侍中。元熙元年,因为脚病离职。高祖受命登基,召拜臧焘为太常,他虽然身为外戚权贵,然而更加自我约束,住茅房吃蔬菜,不改变原来的习惯,所得俸禄,与亲戚共享。永初三年,退职。同年去世,时年七十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 进艇 杜甫 南京①久客耕南亩,北望伤神坐北窗。‎ 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 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 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②无谢③玉为缸。‎ ‎【注】①南京:指当时的成都,本诗作于安史之乱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之时。②瓷罂:盛酒浆等用的陶瓷容器。③无谢:犹不让,不亚。‎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第一句中写了杜甫躬耕于南亩的乡野生活,表现出诗人对此时平淡日子的自安与满足。‎ B. 首联两句 “南”“北”二字迭用对映,以“南京”对“北望”,以“南亩”对“北窗”,音韵和谐,自然流畅。‎ C. 颔联紧扣诗题,描写诗人在晴朗的白日里,与老妻幼子乐游于清江之上,富有生活情趣。‎ D. 尾联写作者与家人享用茶浆,虽用的是粗陋的瓷器,但作者却认为足以比得上玉制容器。‎ ‎15. 明末清初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说:“公艰难入蜀,得携妻子,此不幸中之幸也,故形之于咏歌。”请分析诗人的“不幸”与“幸”在本诗中的表现。‎ ‎【答案】14. A 15. ① “不幸”:“南京久客”一句写诗人长年颠沛漂泊,客居异乡;“北望伤神”一句写诗人北望长安,感伤国势颓败、壮志难酬。于家于国可谓不幸。‎ ‎②“幸”:诗歌后三联,写诗人携妻挈子,乘舟出游,虽粗茶淡浆,却也闲适安定。在漂泊流离中暂得一家团圆安稳,也是人生之幸。‎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A项,“久客”表明无奈客居,并非自安满足。故选A项。‎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答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同时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题干要求分析诗人的“不幸”与“幸”在本诗中的表现,根据题干中透露的信息,诗人的“幸”,应是“公艰难入蜀,得携妻子”,这是“不幸中之幸也”,在诗中的体现是颔联“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这是一种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乡野生活。波光云影伴着棹声、嬉闹声,杜甫望着眼前这位同他患难与共的糟糠之妻,两鬓业已有些斑白,回想起和她一起看过的风景和一起走过的人生旅程,今生有伊相伴,纵然再苦也甘之如饴。多年漂泊与流离的苦痛和如今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幸福,两种冰火两重天的情感交杂在一起,最终化作颈联“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这两句。加上身边还有“稚子”相伴,让诗人感受到人生的幸福。而“不幸”则是诗人“久客”“南京”,早年多舛的命运,长年颠沛漂泊,客居异乡,“坐北窗”“北望伤神”,一种悲怆感伤的情绪油然而生。考生作答时,依据题干要求,将诗人情感分为“幸”与“不幸”两方面,分别作答即可。‎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诗人意识到人在宇宙间生命短暂,应该顺从心愿而行。‎ ‎(2)庄子的《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密在《陈情表》中,为了打消晋武帝的疑虑,表明自己很想官职显赫,不会考虑名节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寓形宇内复几时 (2). 曷不委心任去留 (3).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4).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5). 本图宦达 (6). 不矜名节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寓”“宇”“曷”“委”“誉”“沮”“宦”“矜”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新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爆款,在自媒体行业中,多指阅读量超过10万的文章。爆款的背后是流量至上的商业逻辑。_______,流量是平台变现的重要资源。追逐流量_________,但若一味追求爆款,重营销轻内容,就会_________,以致低俗内容泛滥,粗制滥造横行。更有甚者,吸引眼球不择手段,越过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不但扰乱了市场环境,还砸了自己的招牌。‎ ‎10月以来,国家网信办针对自媒体账号乱象开展集中清理整治专项行动,市场和监管都在引导自媒体重回“内容为王”之路,“二更食堂”公众号永久关停、“暴走漫画”被判道歉赔偿。为了所谓“流量”、“打赏”、“点击”而突破下限、罔顾底线的行为终究是________。‎ 所以,自媒体在追逐网络爆款的时候,有必要想清楚到底因何而“爆”。靠抄袭剽窃、注水洗稿,赚一笔快钱而后一走了之,不但不会得逞还会惹上官司;而深耕内容创作,生产优质资讯,( ),终能打造“金字招牌”。‎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众所周知 无可厚非 本末倒置 玩火自焚 B. 众所周知 无可非议 本末倒置 画地为牢 C. 路人皆知 无可厚非 舍本逐末 画地为牢 D. 路人皆知 无可非议 舍本逐末 玩火自焚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纵然一时人们不知道,只要持之以恒 B. 只要持之以恒,纵然一时不为人所知 C. 纵然一时不为人所知,只要持之以恒 D. 只要持之以恒,纵然一时人们不知道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更有甚者,为吸引眼球不择手段,越过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不但砸了自己的招牌,还扰乱了市场环境。‎ B. 更有甚者,为吸引眼球不择手段,越过道德和法律的边界,不但砸了自己的招牌,还扰乱了市场环境。‎ C. 更有甚者,吸引眼球不择手段,越过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不但砸了自己的招牌,还扰乱了市场环境。‎ D. 更有甚者,为吸引眼球不择手段,越过道德和法律的边界,不但扰乱了市场环境,还砸了自己的招牌。‎ ‎【答案】17. A 18. C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段,把握语境含意,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众所周知”,大家都知道的。“路人皆知”,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含贬义)。此处强调的是大家都知道,没有贬义,所以选“众所周知”。“无可厚非”,表示没有可过分责难的。意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从文中“但若……”后面内容看,应用“无可厚非”。“本末倒置”,比喻把主要的和次要的、本质和非本质的关系弄颠倒了。“舍本逐末”,抛弃事物根本、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节、次要的部分,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只抓细微末节。根据语境,应用“本末倒置”。“玩火自焚”,比喻干冒险或害人的勾当,最后受害的还是自己。“画地为牢”,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或做指定范围内的事,不得逾越。这里“突破下限、罔顾底线的行为”应是“玩火自焚”。故选A项。‎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根据前后语境,从括号所处的位置看,括号内所填的句子应是承接上文的。根据前面语境推断,此处的主语应与前面的句子保持一致,前面句子的主语是“自媒体”,所以,括号内句子的主语也应是“自媒体”,所以排除A、D项。从逻辑顺序角度考虑,“纵然”表示让步关系,“只要”,表示必要的条件,与后面“终能……”呼应,排除B项。故选C项。‎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A项,“越过”与“约束”搭配不当。C项,缺少介词“为”,“越过”与“约束”搭配不当。D项,递进关系复句语序不当。故选B项。‎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注意重点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句子,放回原文中,验证其恰当与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先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下面是某市交警支队发出的倡议书,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指出并修改。‎ 尊敬的市民:‎ 大家好!一年一度的高考快要来了,为保障高考的顺利进行,在此向市民朋友们发出倡议:‎ ‎(1)6月7日和8日高考期间,公交车、出租车将免费送考,请您务必避开高峰期出行,为学子们让出一条高考绿色通道。‎ ‎(2)欢迎社会爱心车辆免费送考,为高考尽一份绵薄之力。‎ ‎(3)高考期间打算实行交通管制,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对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深表荣幸。‎ ‎(1)将_____________ 改为______________‎ ‎(2)将_____________ 改为______________‎ ‎(3)将_____________ 改为______________‎ ‎(4)将_____________ 改为______________‎ ‎(5)将_____________ 改为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快要来了” (2). “即将来临” (3). “务必” (4). “尽量” (5). “绵薄之力” (6). “力量” (7). “打算” (8). “决定” (9). “深表荣幸” (10). “深表感谢”‎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题干“下面是某市交警支队发出的倡议书,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指出并修改”,这是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考生应把握句子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倡议书中“快要来了”,过于口语化,可改为“即将来临”;“务必”语气过硬,可改为“尽量”;“绵薄之力”是指微不足道的力量 ,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是自谦之词,可改为“力量”;“打算”,语意有不确定性,可改为“决定”;“深表荣幸”意思是深深地感到荣耀而幸运,是自谦之词,可改为“深表感谢”。‎ ‎【点睛】解答本题往往着眼于:①依据语境,用语准确句式恰当;②看准对象,用语讲究分寸;③适应场合,巧妙用语;④把握语体,既要注意区分书面语和口语,还要注意区分各类文章的语体要求,如书信、公文、广播稿等等。因此学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并能够正确使用生活中常见的谦敬词语,解答时要结合交际场合、对象和目的做出准确判断。‎ ‎21.下面是某校电子阅览室的阅读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清楚,语言连贯,不超过90字。‎ ‎【答案】本校读者如果是首次上机阅读,首先要出示借阅证,然后办理用户信息,在电脑上输入用户名和密码之后,就可上机阅读。如果不是首次上机阅读,只需在电脑上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上机。‎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題考查图文转换、语言综合表达能力。这类题目来自生活实践,可联系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流程图的各项活动有明确的行进程序,一般用箭头按序依次标示活动项目的先后顺序,解读时可依据箭头指示来厘清活动的内容、次序,方位图、构思框架图大多没标箭头,但也有着总分关系、并列关系审题时要注意箭头的排列形式。描述并列的箭头要用总分的说明顺序。本题从“本校读者”到电子阅览室阅读开始,“是首次上机”阅读,分为“是”和“否”两部分,作答时可以按照如果“是”怎么样的箭头指示,以及如果“否”怎么样的箭头指示进行解说即可。‎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九》‎ ‎②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宋·苏轼《代侯公说项羽辞》‎ ‎③学如弓弩,才如箭镞。 清·袁枚《续诗品·尚识》‎ ‎④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明·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 ‎⑤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北宋·潘阆《酒泉子·长忆观潮》‎ ‎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唐·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以上六句是近期热播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中点评到的经典名句,读过后,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的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志向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可以没有物质精神享受,但一定不能没有志向与理想。‎ ‎  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你要了解生存与生活的不同吗?动物生存,而人则是生活。”一个人一旦没有了理想,那他就只是会生存的动物,而不是会生活的人。‎ ‎  雄鹰注定能在蓝天中展翅翱翔,这是因为他有要搏击长空的志向;海燕注定能在狂风暴雨之中战风战浪,这是因为他有要冲刷黑暗的志向;种子注定能在细小的石缝中击碎磐石迎接阳光,这是因为他有要破土而出的志向;小苗注定能在贫瘠的泥土中长成参天大树,这是因为他有要茁壮成长的志向,天下之物,皆因有远大的志向而有动力去迎接生活。‎ 有志者事竟成。任何一位有所成就的人,都是由树立远大目标开始,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取得成功。志向和理想就如同加速器,在放慢脚步时,提供了能量和力量志向和理想就如同划破黑暗的光点,提供了前进的方向志向和理想就如同一扇窗,提供了了解未来的一双眼。一个人有了志向,生活就有了希望。‎ 动力来自远大的志向,这样,人方能不被生活的巨掌击倒一蹶不振,而是更加进取,去迎接雨后的阳光。‎ 因为有了远大的志向,李白方能在难行的路上高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方能扬言:“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方能坚韧地继续走着生活的路。‎ 因为有了远大的志向,杜甫才能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时心系天下寒士而不顾自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因此,杜甫孜孜不倦地用自己的笔触真实地记录着历史,呼出人民的心声。‎ ‎  因为有了远大的志向,司马迁在饱受屈辱后并没有放弃,他苟且偷生,默默地承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摧残,这一切都是为了完成《史记》,了却他父亲生前未完成的愿望。是什么支撑他走下去,又是什么带给他身村的勇气?是理想,是志向给了他光明。‎ ‎  正所谓: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亦向何所底乎?‎ ‎  人只有有了志向,有了理想,才会有更大的动力去追求生活的品质,这样生活才会有意义。‎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材料的内容是近期热播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中点评到的六句经典名句,写作时要先理解六句经典名句的意思:①“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意思是说功绩是凭借才能而成就的,事业是由于才能而扩展开来的。②“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告诉人们在眼前不可白白流失掉的是时间,遇上了就不可错失的是机会。③“学如弓弩,才如箭镞”,是说学问的根基如弓,人的才能如箭。学识的箭头领头射出,才能命中目标。比喻没有学问,才能不能发挥,没有学识指导人生,就没有正确的方向。④“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让人们明白人生没有志向,就做不成事情。⑤“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意思是游泳健儿迎着惊涛而上,屹立于骇浪尖头,手中高举红旗同汹涌波涛搏斗,旗子上面始终不沾一点水。比喻勇敢的人不避艰险,在惊涛骇浪中巍然屹立。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大意是春天里,茂盛的树林新长出的叶子,催换着老叶、旧叶;江河中,奔腾的流水前面的退让给后起的波浪。题干要求“以其中的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参考立意:成功、才能、机会、立志、不畏艰险、新事物必然交替旧事物,注意不能单一立意,而应结合两三个角度,找准他们之间的联系立意,如:(1)成才需要掌握才能、抓住机会。(2)立志并不畏艰险才能成才。(3)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必然的趋势,我们必须抓住机会,凭借才能才不会被时代淘汰。‎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