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3.00 KB
- 2021-06-0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议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自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具有超生物性、超自然性、超现实性的文化生命机能,是人类社会实践在个体生命内部建构的高级文化结构,也是人类主观能动性和文化创造性的具体表现。
从大的方面看,中国学人最关注的一直是文化发展的物质条件与客观环境,并由此形成了“物质在前,精神在后”的客观语境。但在某种意义上,“物质在前,精神在后”的思维定势在当下不仅相当流行,而且已成为影响当代文化研究的一个深层病症,很多虚假的学术问题与错误判断正是由此而生。
就中国文化发展的现状而言,在文化发展的物质条件与外部环境解决以后,主体方面的素质与能力正在变得更加重要。而对文化发展主体因素与语境的忽视与无知,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当代文化思考和建设出现过多混乱与闹剧的根源。要想深入探讨中国文化发展问题,首先要做的是进行“从客观到主体”的语境调整。中国文化的发展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同时也需要主体必须具有一定的特殊结构或达到相当的发展水平。
对于文化自信这种文化生命机能也是如此。自近现代以来,人们普遍将中国文化自信的衰落归结为物质条件或社会制度等“硬件”方面的问题,这是形成文化发展客观语境或经济决定论的重要原因。而从主体语境开始则意味着,需要一种什么样的主体条件,才能理解或完成中华文化自信的当代建构。由此可知,主体语境构成了文化自信的研究、阐释与现实重建的深层理论框架。
在主体语境中,文化自信的消长取决于其作为文化生命机能的性质与存在方式。在逻辑分析上,主体可细分出知识、伦理与审美三种文化生命机能。但正如康德说审美机能在人类身上“总是很薄弱的”,真正影响主体文化生命的建构与实践的是知识与伦理机能。知识与伦理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内在条件,也是文化自信发生和消长最重要的主体基础。
在考察中华文化自信的历史流变时,不难发现一种相当普遍的矛盾现象。一方面,在面临国家、种族与文化兴亡的紧要关头,中华民族很容易通过文化认同和召唤生发出排山倒海般巨大的精神力量,这在历史上是屡试不爽的。但另一方面,这种巨大的主体力量与激情又不够坚实或不能长久持有,在某些特定环境下很容易被腐蚀或自我糜烂掉。
由此可知,尽管影响文化自信的原因很多,但缺乏一个坚实可靠的理性主体基础,无疑是中华文化自信不能长久或容易腐烂变质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刘士林《中华文化自信的主体考量与阐释》)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自信与个体生命或主观能动性具有高度相关性,其建构的主体语境很重要。
B. 中国学人过重关注物质条件,以致出现了文化研究的诸多虚假问题与错误判断。
C. 文化自信离不开经济与环境等物质条件,但更依赖主体素质与能力的发展水平。
D. 由于中华文化自信缺乏知识与伦理的坚实基础,因此其巨大精神力量容易消褪。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从概念界定出发,为下文的论述提供了坚实的共识基础。
B. 文章针对“客观语境”而提出“主体语境”并作出了有关阐述。
C. 文章能够结合中华文化的矛盾现象来论证主体语境的建构价值。
D. 文章在批判问题的基础之上,具体论证了主体语境的建构路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物质在前,精神在后”的客观语境容易导致文化研究中的“经济决定论”。
B. 要进行“从客观到主体”的语境调整,必然要求深入地研究主体建构的问题。
C. 在文化自信的主体语境实践中,重点应该抓住知识和伦理两种文化生命机能。
D. 文化自信受多种因素影响,要在物质条件成熟后,更加重视主体语境的建构。
【答案】1. C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C项,“但更依赖主体素质与能力的发展水平”错误。综合原文“在文化发展的物质条件与外部环境解决以后,主体方面的素质与能力正在变得更加重要”“中国文化的发展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同时也需要主体必须具有一定的特殊结构或达到相当的发展水平”等信息可知,“更依赖”的表述不正确。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项,“具体论证了主体语境的建构路径”错误。结合“而从主体语境开始则意味着,需要一种什么样的主体条件,才能理解或完成中华文化自信的当代建构。由此可知,主体语境构成了文化自信的研究、阐释与现实重建的深层理论框架”“在主体语境中……知识与伦理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内在条件,也是文化自信发生和消长最重要的主体基础”分析可知,文章在理论上提出了主体语境的建构方向,并没有作具体论证。故选D。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D
项,“文化自信受多种因素影响,要在物质条件成熟后,更加重视主体语境的建构”篡改文意。原文说“就中国文化发展的现状而言,在文化发展的物质条件与外部环境解决以后,主体方面的素质与能力正在变得更加重要”,这是“就中国文化发展的现状而言”,不能泛化为一般的文化自信发展要求。故选D。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解药
孟庆玲
一个夏日的午后,通往广州石门的林荫道上,即将上任的刺史解宝喉咙干渴得要冒烟。他频频抬头,前面除了升腾的烟尘和水波一样荡漾的热浪,就是那鸣蝉歇斯底里一声盖过一声的聒噪。
半晌,侍从解二终于出现在土路的尽头,他的手上,是一个青灰色的瓦罐,解宝下意识地舔了下嘴唇。忽然,解宝发现,在解二的身后,远远跟着几个精短打扮的蛮人,这几个人解宝昨天就见过,一路不远不近地跟着,不知何意。
解二气喘吁吁地站定,解宝抱住了瓦罐一一“解大人,这水不能喝。”一个看似头头儿的蛮人想去夺那瓦罐,解二急得要拦,解宝用眼光止住了他。“得知大人近日要来,我们这几天一直跟着大人,怕的是大人喝错水,这是贪泉水啊!”头人解释道。
贪泉?解宝的心一惊,看来,真到了石门了……
解宝是陕南人,一直在北方为官,以清廉闻名。广州本来和他八竿子打不着,但此地地邪,看似清廉的官员一到广州,就前赴后继地贪腐。朝廷对此很伤脑筋。听说石门有泉名贪,广州乃瘴疠之地,难道真是水土惹的祸一一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则为积?朝廷一口气法办了好几个人,然后把解宝调往此地驱邪。
解宝放下瓦罐,向几个蛮人道:“正好,本官倒要会会贪泉。”
石门城郊,一眼清冽的泉,圆周砌以青石,绿苔暗生,竹叶拂水,竟是一个避暑的清幽所在。唯一显得突兀的是,泉左立一石碑,赫然写着“贪泉”二字。
“贪泉”原无此名,因其位于要冲,赴任广州的官员附庸风雅,都要先喝一杯清泉以示清廉,但不喝还好,喝后大多都贪了。百姓以为此泉惹祸,便勒石立碑为警。之后,广州官吏避讳,宁愿忍下焦渴,也不愿喝贪泉一口;百姓更是千方百计阻止官员误饮贪泉,因此才有解宝被跟踪一事。
此时,泉边早已围着一群百姓,他们敛神屏息,注视着解宝。解宝不做声,只微笑着扫视众人,然后舀起一瓢泉水,观看良久,蓦地一掩袍一仰脸,“咕咚咚”饮将下去!
人群一阵骚动。
解宝缓缓道:“水性无贪,贪的是人性啊!我今天当着大家的面喝了这贪泉水,倒要让父老乡亲看看,这水能否污了本官?本官能否负了朝廷?!”说罢,一抱拳,转身离去。众人默然,看解宝渐行渐远,听其吟诵如丝如缕:“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明礼教、敦风俗,惩贪官、禁贿赂,以身作则、节俭务实,衣粗衫、餐豆蔬;又廉政爱民,一颗红心,两袖清风。不久,辖地官风大变,民风愈淳,一时间广州大治……
几年后,解宝离任。
他身无长物,走到石门,百姓前来送行。解宝走到贪泉边,却见泉水依旧,石碑刻字已由“贪泉”变成了“廉泉”。看得出,“廉泉”刻得很新,解宝愣了一下,眼眶有些湿润。
还是那个头人把瓢递给了解宝。解宝接过,舀起了一瓢清水,没喝一口,而是倒回了泉池中,缓缓地。这是广州的“廉泉”啊,他要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哪怕是一滴水。
回京,朝廷接见,大有深意地说,解大人你功劳不小啊,来来,大大有赏——随即赏给一锦盒。解宝山呼“万岁”,叩头谢恩。回家打开锦盒,里面是中草药,解宝认得几样:鱼腥草、黄连、连翘……都是些解毒的良药。下面,却是信纸几页——广州百姓要求朝廷表彰解宝的联名上书。
解宝一看,一阵冷汗下来了!他广州止腐,是剂良药,解了朝廷的围,无疑是好事;但百姓只知解宝而不知朝廷,这是为人臣之大忌啊!或许在朝廷看来,他解宝和前任贪官们并无区别——他们贪的是利,而他贪的是名。看着这些中草药,他高高地举起锦盒,向着皇宫的方向“扑通”跪了下去……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第一段看似环境描写,实乃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开篇就让情节具有了张力,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B. “贪泉”与“廉泉”名称之变,反映了当地老百姓对为政一方的地方官的评价,侧面衬托并歌颂了主人公的廉政政绩。
C. 小说语言洗练,富于传奇色彩,虽篇幅短小而时空跨度很大,情节一波三折,结尾出人意料。
D. 小说借古讽今来影射现实,通过描述解宝去广州治腐、止腐经历,揭示了反腐倡廉的重要性。
5. 解宝为何敢喝“贪泉”水却不愿意喝“廉泉”水?从中可以看出他有哪些品格?
6. 请简要分析小说以“解药”为题有何妙处。
【答案】4. D 5. (1)解宝敢喝“贪泉”水,是他坚信“水性无贪”,贪腐的原因是人性变质,与他物无关,解宝就是要证明自己喝而不贪。(2)解宝不愿意喝“廉泉”水,是他感念百姓,不想占有哪怕一滴水,也不想沽名钓誉,固守廉洁,喝贪泉不贪,不喝廉泉也廉。(意合即可)(3)具有敢作敢为、光明磊落、廉洁奉公、正直坚贞等优良品格。
6. (1)小说最后才出现“解药”,表明前面的故事都在为结尾作铺垫,以“解药”入题增添了小说的意蕴,深化了主题,更耐人寻味。(2)“解药”具有多层含义:一是以清廉闻名的解宝赴任广州去治腐,解了朝廷的围,是一剂根治贪腐的良药;二是清廉的解宝也可能会中贪图功名的毒,需要朝廷及时警醒,所以朝廷在百姓的联名上书上面搁置了鱼腥草、黄连、连翘等解药;三是官员要过好“名利关”,需时时自我检视反省,才是杜绝贪腐的真正解药。(3)一语双关,标题“解药”与主人公“解宝”的“解”字相同,暗指“是药三分毒”,反腐不是一次性和一个级别就能完成的。“解”作姓氏时读“xie”,与“泻药”的“泻”字同音,暗示着反腐弄得不好也会流产。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D项,“通过描述解宝去广州治腐、止腐的经历,揭示了反腐倡廉的重要性”,对小说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不全面。结合文章末尾“或许在朝廷看来,他解宝和前任贪官们并无区别——他们贪的是利,而他贪的是名”,可见小说的情节除了“解宝去广州治腐、止腐的经历”,还有解宝回到朝廷之后,朝廷赐给“解药”以示警醒的情节;主题除了反金钱之腐,还要过“名利”之关。选项表述不够全面。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来说,要理清故事情节,抓住了故事情节就抓住了分析人物的突破点;要分析小说人物活动的环境,通过典型环境可以揭露人物的典型形象;要分析小说人物的言行举止及内心世界,小说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都是用来表现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要分析小说中各类人物之间的联系,作者常常会刻画一些次要人物以突出人物的形象。此外,还要注意人物形象的衣着、外貌、神态等外在形象。本题问解宝为何敢喝“贪泉”水却不愿意喝“廉泉”水?从中可以看出他有哪些品格?分别找到这两处情节,结合描写分析原因,探寻人物心理。结合“解宝不做声,只微笑着扫视众人,然后舀起一瓢泉水,观看良久,蓦地一掩袍一仰脸,‘咕咚咚’饮将下去!”“解宝缓缓道:‘水性无贪,贪的是人性啊!我今天当着大家的面喝了这贪泉水,倒要让父老乡亲看看,这水能否污了本官?本官能否负了朝廷?! ’”可见解宝敢喝“贪泉”水,是他坚信“水性无贪”,贪腐的原因是人性变质,与他物无关,解宝就是要证明自己喝而不贪。结合“还是那个头人把瓢递给了解宝。解宝接过,舀起了一瓢清水,没喝一口,而是倒回了泉池中,缓缓地。这是广州的‘廉泉’啊,他要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哪怕是一滴水”,可见解宝不愿意喝“廉泉”水,是他感念百姓,不想占有哪怕一滴水,也不想沽名钓誉,固守廉洁,喝贪泉不贪,不喝廉泉也廉。通过这两处描写,可以看出解宝的人品:具有敢作敢为、光明磊落、廉洁奉公、正直坚贞等优良品格。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明确标题的内容,再看这一内容与小说情节、人物形象、小说主旨之间的关系。本题要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小说以“解药”为题有何妙处。首先小说以“解药”这一题目富有含义,考生可思考,文中的“解药”指什么?是解什么毒的?不然理解到“解药”的多层含义:一是解宝是朝廷治疗贪腐之毒的良药,二是那些“鱼腥草、黄连、连翘”是朝廷用来提醒解宝不要中名利之毒的解药;三是从解宝的典型个体上升到所有官员,时时反省才是真正防止贪腐的“解药”。弄清“解药”的含义后,可从效果、人物、情节、主题等角度分析标题作用。对读者而言,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其次,题目是“解药”,小说最后解宝打开锦盒后也是解毒的药材,这就与题目呼应,使小说结构严谨,浑然一体;从人物形象角度看,最后解宝从朝廷给的锦盒里的药材能悟出这是警告,表现了主人公小心谨慎,聪明智慧并且善于自省的特点,丰富了人物形象;从小说主题方面,文章表面上是写寻求治“贪”的解药,小说最后却借解宝悟出“贪”,不仅仅是“贪利”,还包括“贪名”,让小说具有警醒世人的作用,深化了小说主旨。“解药”与主人公“解宝”的“解”字相同,暗指“是药三分毒”,反腐不是一次性和一个级别就能完成的。“解”作姓氏时读“xie”,与“泻药”的“泻”字同音,暗示着反腐弄得不好也会流产。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
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诊。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按锷诛求百计,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
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明年,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
赞曰: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其自叙言:“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视其文,信然。而杜牧谓:“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媒语,入人肌骨不可去。”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呜呼,居易其贤哉!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
7.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吾谓斯文遂绝 绝:极,最。
B. 是箝其口: 箝:同“钳”,夹住,束缚。
C. 出为州刺史 出:指官员从京城调往外地。
D. 居易其贤哉 其:表示语气的助词,可不译。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B. 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C. 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D. 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未冠又称弱冠,即不到二十岁。白居易就是在尚未成年时得到了顾况的高度称赞。
B. 擢进士,指被选拔为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朝廷考试者(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
C. 浮居,亦作浮图、休屠。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都是佛陀的异译。后人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
D. “赞”是纪传体史书中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本文篇末的“赞”中称赞白居易为贤者。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一项是
A. 《新唐书》认为白居易聪明过人,工于文章,在元和、长庆时的文坛很有名。他最擅长作诗,其它体裁的文章,比他的诗歌要写得差些。
B. 白居易除了是成就斐然的诗人外,还是正直的臣子。他多次进谏,而宪宗皇帝也多次接受了他的意见。但是后来还是被当权的大臣们弹劾,仕途不顺,被贬江州。
C. 白居易的诗多达数千篇,他按内容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而白居易看不上眼的恰是世人钟爱的杂律诗。
D. 杜牧批评白居易的诗细巧艳丽,不是庄重高雅的人士作的,而且流传人间,影响很坏。白居易则认为自己的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的。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诊。
(2)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
【答案】7. A 8. B 9. A 10. D
11. (1)元和四年,天子因旱灾严重,下诏对租赋有所宽免,赈济民众减轻灾害。
(2)白居易第一个向皇帝进呈奏章,要求马上捕捉凶犯,以洗刷朝廷的耻辱,要求务必全部缉捕归案。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对于课文里的文言虚词,学生应在平时注意多总结、积累,熟记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本题A项,“吾谓斯文遂绝”,我认为有才华的人已经绝迹了。绝:断绝、绝迹。
故选A。
【8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具体做法,可以找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找虚词(如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句首关联词、句首时间词等),找对话(注意曰、云、言等词),找修辞(如对偶、反复之类),找固定结构(如“是以”、“以故”等),找对称句式。
本句参考译文:皇帝脸色变了,过后,对李绛说:“这家伙是我一手提拔的,竟敢这样,我不能容忍,一定要斥贬他!”其中“帝变色”主谓宾都全,可与后面“罢”字断开;“我叵堪此”,“我”是主语,“叵堪”是谓语,“此”是宾语,中间不可断开。
故选B。
【9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与识记。平时学习文言文,要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如称谓、习惯、官职、历法、礼仪、科举制度等都要加以理解和识记。
此题中,A项,“未冠又称弱冠”错误。“未冠”不是“弱冠”。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本题D项,“白居易则认为自己的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的”错,原文是“至讽谕意激而言质”,可见“含意激切,言辞是质朴”是他的讽喻诗的特点。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以,因为;旱甚,旱灾严重;蠲,减免;贷,宽恕;振,通“赈”,赈济;(2)首,第一个;上疏,进呈奏章;亟,马上;以为,把……作为;必得,务必全部缉捕。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居易聪明过人,擅长文章。未成年时拜见顾况。顾况是吴地人,自恃才华,很少推崇赞许他人。但见到白居易的文章,禁不住说:“我认为有才华的人已经绝迹了,现在又发现了一个您!”贞元年间,考中进士,被授职校书郎。
元和四年,天子因旱灾严重,下诏对租赋有所宽免,赈济民众减轻灾害。白居易见诏书细节不够详尽,就建议请求免除江淮两地的赋税,来赈救逃荒的饥民。宪宗有所采纳。李师道献上私款六百万,为魏征的孙子赎老宅。白居易上奏说:“魏征担任宰相时,太宗用皇宫大殿的木料修建成府第赐给他,后人不能守成,陛下还应以他们是贤臣子孙,赎买后还赐给他们。李师道是臣子,不应夺人之美为己有。”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河东王锷将被授以宰相职位,居易认为,“宰相是普天下人所敬仰的,非贤良有重望和显赫功勋不可以授任。考察王锷百般勒索民财,所得财物称为‘羡余’作为进献。现在如果把宰相的重任授予他,天下的人听说这件事,都会说陛下得到他献奉的财物才给他宰相职位的。各节度使私下想:‘谁还不如王锷?’争相宰割百姓搜刮钱财,向您要求自己想得的官职。”
后来,白居易在殿中与宪宗谈论,论辩执著,坦率耿介,皇帝还没有发告示,白居易就对皇帝说:“陛下错了。”皇帝脸色变了,过后,对李绛说:“这家伙是我一手提拔的,竟敢这样,我不能容忍,一定要斥贬他!”李绛说:“陛下能开放言路,所以群臣敢于对朝政论得论失。如果罢黜白居易,就是钳住他们的口,这不是发扬帝王盛德的办法。”皇帝醒悟,对待白居易仍然像过去那样。第二年,刺客刺杀宰相武元衡,京都震动。白居易第一个向皇帝进呈奏章,要求马上捕捉凶犯,以洗刷朝廷的耻辱,要求务必全部缉捕归案。宰相嫌他超越职权(以宫官先于谏官言事),因而不高兴。不久就传言:“白居易的母亲是坠井死的,但他却写了《新井篇》的诗,言辞浮华,没有德行,不能在朝中任职。”于是派他出京为江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又上书说白居易不宜任刺史,于是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被贬以后,白居易能顺应这种遭遇,寄托心志于佛道生死之说,好像无所顾忌。
评论:白居易在元和、长庆年间,与元稹都很有名气,最擅长写诗,其他体裁文章,未足称佳,诗多至数千篇,为唐以来所没有的。他自己说:“有关歌颂或讽刺的,叫做讽喻诗;歌咏性情的,叫做闲适诗;碰到事情有感而发的,叫做感伤诗。其它的为杂律诗。”又自讽说:“世人所钟爱的只是杂律诗,他们看重的,正是我所轻视的。至于讽喻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的,闲适诗思虑恬静澹泊而文辞迂缓,由于质直并迂缓,人们不喜爱也是应该的了。”现在读他的诗文,的确如此。但是杜牧说:“纤艳不检点的诗文,不是庄重高雅的人所做的。这种诗流传人间,父子母女口口相教授,淫词亵语入人肌骨而不能消除。”审视白居易,最初竭力直言,在天子面前为政局的安危铮谏,希望以此立功,虽然中道被斥贬,但后来更为坚定不衰。呜呼,白居易是个贤达的人哪!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
【南宋】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①。剩喜②然犀处③,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①吴钩:指刀,②剩喜:甚喜,非常喜。③然犀处:指采石矶。
12. 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上片反映了作者“闻捷”以后的高兴、亢奋的心情,同时又包含有悲慨情绪。
B. 作者把采石鏖战的激烈战况构想成“骇浪与天浮”的画面,可见其词风豪放的一面。
C. 从题目《闻采石矶战胜》可以想见词人激动的心情,同时也说明了写作本词的缘由。
D. 下片由回忆古代两位北抗强敌的英雄写起,情感低沉,充斥着浓重的悲绪。
13. 下阕中“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这三句“借古讽今”,请就此作简要分析。
【答案】12. D 13. 这三句借古讽今,周郎破贼的赤壁矶头,已是一片落日残照;谢玄杀敌的淝水桥边,也已变得荒芜不堪。这实际是暗写长江、淮河以北的广大失地,尚待恢复;而真正能振臂一呼、收复失地的将领却不多见。词人不禁触景而伤情,唤起心中无限的愁绪。他那种忧国忧民的心情,至此便跃然于纸上矣。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D项,“情感低沉,充斥着浓重的悲绪”错误。下片“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由于采石之战是一场水战,所以词人很自然地会联想到历史上的赤壁之战与淝水之战,故而以指挥这两场大战的周瑜、谢玄来比拟、赞美虞允文。歌颂主将虞允文的勋业,暗写自己意欲遥学古人大建功业的雄心壮志。“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这三句既是由近及远的联想,又是借古讽今的暗示:周郎破贼的赤壁矶头,已是一片落日残照;谢玄杀敌的淝水桥边,也已变得荒芜不堪。这实际是暗写长江、淮河以北的广大失地,尚待恢复;而真正能振臂一呼、领导抗战如虞允文者,却实不多见,因而词人不禁触景而伤情,唤起心中无限的愁绪。然而,作者毕竟是位热血青年,故而接言“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他要“乘长风、破万里浪”地高翔而去,直飞采石前线,做一个新时代的祖逖,中流击楫,扫清中原!词情发展至此,又从刚才的低沉中重新振起,并进而推向了高潮。可见,下片的情感主要是雄健的。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要回顾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接着分析诗句意思,判断用到的手法。答题时注意先分析整首诗的手法,再分析具体诗句,按照由大到小的手法来分析。答题时先说术语,再分析运用,最后结合情感分析效果。题目是下阕中“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这三句“借古讽今”,请就此作简要分析。首先分析这几句诗的意思,“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周郎破贼的赤壁矶头,已是一片落日残照;谢玄杀敌的淝水桥边,也已变得荒芜不堪。再分析是否含有讽喻现实的内容:这实际是暗写长江、淮河以北的广大失地,尚待恢复;而真正能振臂一呼、领导抗战如虞允文者,却实不多见,因而词人不禁触景而伤情,唤起心中无限的愁绪。可见这三句既是由近及远的联想,又是借古讽今的暗示。据此可知,这三句确实是“借古讽今”。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璧怀古》中描写故垒西边赤譬古战场景象之后的赞叹句是“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劝学》中,荀子以亲身的体验,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4)屈原在《离骚》中,“________”一句以博大的胸怀哀叹人民生活的多灾多难:“________”一句表明自己至死也要保持清白。
【答案】 (1). 江山如画 (2). 一时多少豪杰 (3). 扪参历井仰胁息 (4). 以手抚膺坐长叹 (5). 吾尝终日而思矣 (6).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 哀民生之多艰 (8). 伏清白以死直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扪”“膺”“须臾”“伏”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点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人的爱情代言,其实不是玫瑰,而是桃花。这渊源,可追溯至近三千年前的《诗经》。桃花的美,虽然契合了妙龄女子不期而遇的浪漫与热烈,但又昭示着那一份内心隐秘的羞涩与缤纷。以桃花的气质与秉赋,实在没有理由不代言人间的缘份与爱情。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槐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你看,崔护的这首绝句,并无妍词丽句,只任那人面与桃花的意象在时间里反复叠映。就在这叠映中,人们读到了情到深处的执念,亦读到了__________的沧桑。
其实,在所有的花木中,桃树最易老,桃花最易凋零。于是,桃花的美感里总藏着些__________的悲情。( )。
古往今来,挣脱爱情隐喻的桃花,一样美得__________。“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李白笔下,桃花是他与朋友的友情。“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在刘禹锡笔下,桃花是一生的沉浮。朗州十年之后,他率召回家。不料又因诗句而开罪权责,再贬连州。那一年,他四十六岁。待他__________地重回京城,时间又过去了十四年。玄都观的桃花不见,但他倔强的风骨依然如春日芳芬。
15.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桃花的美,不但契合了妙龄女子不期而遇的浪漫与热烈,更呼应着那一份内心隐秘的羞涩与缤纷。
B. 桃花的美,契合了妙龄女子不期而遇的浪漫与热烈,又昭示着那一份内心隐秘的羞涩与缤纷。
C. 桃花的美,既契合了不期而遇的妙龄女子的浪漫与热烈,又呼应着那一份隐秘的羞涩与缤纷。
D. 桃花的美,契合了妙龄女子不期而遇的浪漫与热烈,又呼应着那一份内心隐秘的羞涩与缤纷。
16.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物人非 明日黄花 海阔天空 满面风霜
B. 时过境迁 红颜薄命 惊心动魄 风尘仆仆
C. 物是人非 红颜薄命 海阔天空 满面风霜
D. 时过境迁 明日黄花 惊心动魄 风尘仆仆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然而,诗人们并不会都陷入类似于林黛玉《葬花吟》的凄美之中。
B. 所以,诗人们往往都会陷入类似于林黛玉《葬花吟》的凄苦之中。
C. 然而,诗人们并不会都陷入类似于林黛玉《葬花吟》的凄苦之中。
D. 所以,类似于林黛玉《葬花吟》的凄美往往会让诗人们深陷其中。
【答案】15. D 16. C 17. A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中,“桃花的美,虽然契合了妙龄女子不期而遇的浪漫与热烈,但又昭示着那一份内心隐秘的羞涩与缤纷”,“虽然……但又……”结构混乱且不合逻辑,“虽然……但”是表转折关系,而“又”表并列关系,该句把二者杂糅到一起,且“契合了妙龄女子不期而遇的浪漫与热烈”“昭示着那一份内心隐秘的羞涩与缤纷”之间不存在转折关系,所以应删除“虽然”“但是”;“昭示……内心隐秘的……”矛盾,可以改为“呼应……”。A项,“不但…更”关联词用错,“不但……更”是递进关系,而原句不是递进关系,是并列关系。B项,“昭示”和“内心隐秘”矛盾。C项,语序不当,“不期而遇”应放在“妙龄女子”之后。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结合成语的情感色彩、适用对象以及具体的语境进行排除。“物是人非”,东西还是原来的东西,可是人已不是原来的人了。多用于表达事过境迁,因而怀念故人。“时过境迁”,指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变化。第一处,是说人们从崔护的诗中读到沧桑,结合诗歌的内容来看,“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景还是那景,但人已经不在,应使用“物是人非”。“红颜薄命”,指女子容貌美丽但遭遇不幸。“明日黄花”,指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第二处,此处是说“桃花的美感里”总藏着些悲情,结合后面括号中填写的内容来看,此处应使用“红颜薄命”,这才能和后面填写的“林黛玉”相呼应。“海阔天空”,指像大海一样辽闹,像天空一样无边无际,强调美的多和广。“惊心动魄”指使人神魂震惊。第三处,此处是形容“挣脱爱情隐喻的桃花”,从后文所列举的情感的多样性来看,应是强调多和广,故应使用“海阔天空”。“满面风霜”,形容他饱经风霜。“风尘仆仆”,形容旅途奔波,忙碌劳累。第四处,此处是说刘禹锡经过一贬再贬回到京城的状态,应是饱经风霜的,故使用“满面风霜”。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从上下文看,这里应该是承上启下句,上文说桃花的美里藏着悲情,而下文说桃花“挣脱爱情隐喻”,前后内容之间存在转折关系,所以这里应该以转折词“然而”连接,这就排除B、D两项;C项中“凄苦”一词和上文意思相较,少了桃花的美。故选A。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8.下列各句中,语气最委婉的一句是
A. 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是不是应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呢?
B. 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吗?
C. 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无疑是应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的。
D. 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恐怕不能不引起我们认真思考了。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选项中,A项,是一个疑问句式,用的是询问的、商量的语气,很委婉。该题考查的是句式的选用,也可联系到语言运用中的“准确”。不同的句式有着不同的语气和表达效果,人们常说“一句话让人跳,一句话让人笑”说的就是这种效果。该题难度不大,干扰较大的项是D项,该句虽然用了“恐怕”表示推测的语气,但双重否定的语气还是比较强烈的。
19.下列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红楼梦》中贾府的“四春”分别是:孤独的贾元春、懦弱的贾迎春、精明的贾探春、孤僻的贾惜春,取“原应叹息”之意。
B. 《论语》是孔子的著作,以记言为主,“论”是一串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
C. 《大卫·科波菲尔》通过主人公大卫一生的悲欢离合,多层次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突出地表现了金钱对婚姻、家庭和社会的腐蚀作用。
D. 《哈姆雷特》中,克劳狄斯挑拨奧菲莉娅的哥哥同哈姆莱特决斗并暗备毒剑。决斗中,哈姆莱特获知真相,夺过奥菲莉娅哥哥手中的毒剑击中克劳狄斯,自己也中剑而亡。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对大纲规定的名著名篇有熟悉程度,特别注意情节、人物、主题的把握,还要注意一些细节。做题时要仔细。本题B项,“《论语》是孔子的著作”错,《论语》不是孔子的著作,是孔子的弟子门人记录孔子及其主要弟子言行的书。故选B。
20.仿照下面的示例,在高一学过的课文里再选取两个人物,续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披肝沥胆进忠言,虽遭放逐不改初心,屈原以他的《离骚》诠释了中国文人的刚直。
【答案】示例:忍辱负重著信史,虽受重刑不忘初衷,司马迁以他的《史记》昭示了中国文人的坚强;餐风露宿写诗篇,虽被追捕不改志节,文天祥以他的《指南录后序》展现了中国文人的忠贞。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仿照下面的示例,在高一学过的课文里再选取两个人物,续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然后分析例句,把握句式特点、内容特点,进行仿句。本题中,“披肝沥胆进忠言,虽遭放逐不改初心,屈原以他的《离骚》诠释了中国文人的刚直”,第一句是做法,可仿写为“忍辱负重著信史”、“餐风露宿写诗篇”;第二句是精神,“虽遭放逐不改初心”、“虽被追捕不改志节”;第三句是成就,如“司马迁以他的《史记》昭示了中国文人的坚强”、“文天祥以他的《指南录后序》展现了中国文人的忠贞”,最后根据例句的句式进行拟写即可。
21.下图是某小区维修志愿服务队的徽标,请根据徽标内容为他们拟一份面向小区业主的推荐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字数不超过90个字。
【答案】同在屋檐下,情暖一家人。小区维修志愿服务队是您身边的一缕春风,能为您拂去电器维修的烦恼,能为您房屋的维护增添一道暖流,给他们一份信任,还您一份精彩。敬请光临。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图文转化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图是某小区维修志愿服务队的徽标,请根据徽标内容为他们拟一份面向小区业主的推荐语”,首先需要理解徽标的内容,然后再拟写推荐语。要宏观把握其外形特点,说明画面内容时,画面中的要素要全,不能偏颇或漏掉。徽标中主要出现的是锤子、剪刀、螺丝刀、刷子等工具,还有房子等。结合题干“某小区维修志愿服务队的徽标”提示,主要体现维修志愿服务队服务大家的宗旨。可以写服务队的奉献精神,服务队给大家带来的方便,我们要信任服务队等。题干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即可。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一家超市里,一家三口完成了购物计划之后,父亲要求儿子把手推车放回原处。儿子说:“爸爸,你看手推车放得到处都是,没有人送还,这也是超市雇人收手推车的原因。”母亲说:“这不是什么大事,别苛求儿子了,回家。”正当父亲放弃自己的坚持时,一对年迈的夫妇一人推着一辆手推车送回原处。
目睹此情景,父亲说:“儿子,这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用过手推车后将它一扔了,另一种人则将它送回原处。第二种是可贵的,更可贵的是他们无论别人做不做,他们会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不是他们想改变世界,而是他们不想让世界改变自己。”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哪些感想?请你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拟标题,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
坚守自我
蔚蓝的天空,白云依旧;狂怒的海浪,礁石依旧;纷扰的人群,我心依旧。或许经历了太多的苦难,面对远方,我们开始选择沉默;也许有太多刻骨铭心的挫折,我们曾经的梦想似乎已成了空中楼阁;抑或是这世间繁华太多,我们曾经坚定的心也不再永恒。面对浮躁喧嚣的社会,面对这物欲横流的人世,有一种行为叫做坚守,坚守自我。它是人生的意志和智慧所在,是人立于天地之间最后一份责任所在。
坚守自我是对人生理想追求不止的彰显。它来源于对自我生命的信任,对人生旅途的泰然。曾经听到过一句令人心灵为之一颤的话:“全世界的黑暗也不能使一支小蜡烛失去光辉!”全世界的污油也不能玷污我们心中那片纯洁的伊甸园。在纷乱和世俗中,坚守注定着孤独,这种孤独的心境无需与人共享,只能独自品味,独自诠释,独自坚守。喜欢苏东坡,因为那份“一一烟任平生”的放达与洒脱,因为他“拣尽寒枝不可栖”的超然旷达,因为他“唯愿孩儿愚且鲁”的愤世疾俗,正是因为这些,他才会如此顽强地生活和写作,他的人性光辉也因此熠熠耀眼。在充满坎坷和磨难的一生中,他坚守信了自己,他的人生也在坚守中升华。坚守自我,其实就是守住那些不能放弃的追求,守住对人生价值的认可,而守住自我正是积极人生中一种不可或缺的信念。
坚守自我是一种透彻人生的智慧。在人生的荣誉和光环之下,我们需要坚守自我。如果说成功之前的坚守是意志的体现的话,那么成功之后的坚守则是智慧的象征。翻开厚重的中国历史,有多少始俭终奢的例子,晋武帝,李自成,洪秀全,还有建国初期的刘青山,张子善,当然还有最令人探望的唐玄宗。初期,他励精图治,求贤若渴,创造了令后人无限神往的开元盛世;然而,后期的他骄奢淫逸,宠幸杨贵妃,沉湎于声色,最终又让那个时代的辉煌永远成了回忆。个人的悲剧成了民族的悲剧,个人的错误成了时代的悲哀。魏征曾说,善使者弥繁,克终者盖寡,正是说的这种道理。他们的事例无一不验证了一个朴实的真理:始终如一的坚守自己,需要一份人生的智慧。惟其如此,才能使自己无愧于生命。
坚守自我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有一个很久以前的故事,在那个知青普遍下乡的年代,他也被命运之车送到了东北蛮荒之带,在物质和精神都极度贫乏的条件下,许多人都选择了偷、抢。唯有他,坚守着道德的底线,坚守着做人的基本原则,在冬天食物缺乏的情况下,他独自啃着草根,饮着冰雪。最后,当他终于得以归来的时候,有人问他为什么独自忍受,他说:“我没有忘记,我与他们不同,我是一个读过书的人。”“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并非仅仅是外在的才华,而是那种内敛的气质、素养和人格,能够坚守自我,确实是种难得人的人生境界。他能超脱于世俗,傲然于天地之间。喜欢读庄子,尤其是他那执着地坚守,他甘愿做一棵守护月亮的树,甘愿曳尾于泥涂,为的是守护心灵的纯净,这也许是他为什么比普通人领悟的更多更深的原因吧。
坚守自我,守住心中的天堂,人生因坚守而闪亮异常。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中一位父亲要求儿子将手推车放回原处,儿子和妈妈都认为没有必要,但是一对年迈的夫妻却坚持这样做。材料中父亲的话很关键“更可贵的是他们无论别人做不做,他们会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不是他们想改变世界,而是他们不想让世界改变自己”。手推车该不该送回原处,表面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是仔细分析,这又是个大问题,如果小事不坚持,时间长了人们就会养成习惯,一旦养成习惯,人们就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了,那么也就分不清大是大非了。所以世界还需要认真的,世界需要坚持原则,不让世界改变自己的人。
参考立意:坚守自我;坚守自己的原则;不让世界改变自己;不能放松自己;小事不小;防微杜渐;让自己高贵起来;提高自己的修养;从我做起等等。
参考结构:题目《坚守自我》。开头比喻排比,反思现实,引出话题,有一种行为叫做坚守,坚守自我。它是人生的意志和智慧所在,是人立于天地之间最后一份责任所在。中间三个小标题:第一个,以苏轼为例,证明坚守自我是对人生理想追求不止的彰显。第二个,以唐玄宗为例,证明坚守自我是一种透彻人生的智慧。第三个,以庄子为例,证明坚守自我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最后说坚守自我,守住心中的天堂,人生因坚守而闪亮异常。
参考素材:
1、不要被侥幸心理所役使。侥幸心理是人们心里的一大敌,它会使人跟随着它,做它让你做的事从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就比如你在自习时说话,你存着侥幸心理认为老师不会看见你,最后被老师逮住了给予处罚;比如你感冒了认为不用管它就会好,其实却会越来越糟糕等。这些都是侥幸心理在作祟,它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不小心就会受它控制,从而掉入深渊。不要听信你心中的侥幸心理而看轻那些潜在的危险,也许那些潜在的危险就将是对你致命的一击。有时你会跟随侥幸心理却也没有发生什么严重的后果,可那也终究是侥幸,一旦依赖它就总有躲不过的时候。
2、坚守,是钥匙,可以打开成功的大门。马云,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一派狂放不羁,特立独行的做事风格,他之所以让无数的创业者崇拜,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马云也曾和我们一样,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他高考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试想,要是马云在第二次高考失败后,没有坚守自我,而是听了父母的劝告,学一门手艺,当临时工生活,那么,还会有今天的马云,还会有今天的阿里巴巴么?对马云而言,人生路上的三次高考,就是他可以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因此打开了另一番天地。
坚守,如心灵之翼,引领我们走入高尚的人生境界!太史公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诸葛亮却与之相反。他一心躬耕南阳,立身于乱世之外,独自赏评人生;却被刘备识得,招他做了军师,然孔明处于高官却仍坚守他心中的淡泊,不求闻达于诸侯,正是这样一种境界,孔明得以方寸不乱地面对司马懿大军压境,别出心裁地唱一曲空城计,坚守,引你走入人生的琼楼玉宇,以一种淡泊的心态,俯瞰芸芸众生。
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道出了修养二字的深刻;“高山仰止,景行景止”,古人的话诠释了人心中修养的尺度;“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刘备的告诫更启示着人们要从点滴做起,提高修养。
修养是你在别人失意时一句体贴的话语,是别人帮助你时一句简单的道谢,甚至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
4、也许你会说,在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在高峰生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对高贵的追求。因为“高贵”并不是遥不可及,“高贵”就在我们身边,拾金不昧是“高贵”,公车上的让座是“高贵”,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是“高贵”,甚至在别人伤心时一句嘘寒问暖也是“高贵”……
【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 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
,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 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 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 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
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 深:深入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 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