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50 KB
  • 2021-06-02 发布

云南省丽江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丽江市一中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卷 阅读题:‎ 一、课内阅读 ‎(一)(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①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②。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③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B.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C.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D.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字。‎ B. “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C. 由于将军并不常置,有战事时才冠以统兵者将军之称,所以平时一般武官所能获得的最高官职为中郎将。‎ D. 节,古代使者所持的凭证,以竹为杆,柄长八尺,上饰以牦牛尾。‎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武出身于功臣之家,兄弟几人在汉朝做官。苏武受汉武帝派遣,与张胜、常惠等出使匈奴,后来因受谋反事件牵连而被匈奴扣押。‎ B. 卫律负汉归匈奴,被赐称王,拥众数万,获得了荣华富贵;张胜不降,最后被刺死;匈奴人对苏武软硬兼施,但苏武不为所动。‎ C. 单于用了种种办法劝降,结果都不成功,后来把苏武放逐到北海。苏武牧羊,表现了他不屈节、不辱命的精神追求和崇高的爱国气节。‎ D. 北海极其荒凉,条件十分恶劣,但并未消磨苏武的意志,也未软化他的决心。苏武对李陵的一席话至诚动人,既让李陵不禁赞叹,又使他万分羞愧。‎ ‎【答案】1. C 2. A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 句子大意是: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常常愿意为朝廷牺牲一切。‎ 其中,“武父子亡功德”一句,“武父子”是主语,“亡”是谓语,“功德”是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项;“位列将”“爵通侯”是对仗结构,各自断开,排除A项。‎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项,“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字”错。古代人有“名”有“字”,“名”又叫“本名”,旧说是古代婴儿出生后三个月由父辈所取;而“字”又叫“表字”,是除本名外另取一个与本名有所关联的名字,男子在二十岁行冠礼时取,女子十五岁举行及笄礼时取,属于比较正式的称呼。‎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项,“张胜不降,最后被刺死”错,原文是“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卫律举剑要杀张胜,张胜投降了。‎ 故选B。‎ ‎【点睛】文言文断句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参考译文:‎ 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因为父亲职任的关系而被任用,兄弟都作了皇帝的侍从官。苏武逐渐被提升为汉宫栘园中管马厩的官。……天汉元年,且鞮刚刚立为单于,唯恐受到汉的袭击,于是说:“汉皇帝,是我的长辈。”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趁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他的好意。 ‎ 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惠等,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百多人一同前往。已经到了匈奴那里,备办了一些礼品送给单于。单于渐渐倨傲,不是汉所期望的那样。‎ 汉朝正要派送苏武等人的时候,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与昆邪王一起降汉,后来又跟随浞野侯陷没在匈奴,以及卫律所带领的那些被迫投降匈奴的人中,暗中共同策划绑架单于的母亲阏氏归汉。正好碰上苏武等人到匈奴。虞常在汉的时候,一向与副使张胜有交往,私下拜访张胜,说:“听说汉天子很怨恨卫律,我虞常能为汉廷埋伏弩弓将他射死。我的母亲与弟弟都在汉,希望得到皇帝的赏赐。”张胜许诺了他,把财物送给了虞常。‎ ‎  一个多月后,单于外出打猎,只有阏氏和单于的子弟在家。虞常等七十余人将要起事,其中一人夜晚逃走,告发了这件事。单于子弟发兵与他们交战,缑王等都战死;虞常被活捉。单于派卫律审理这一案件。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担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说的那些话被揭发,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因此想自杀。张胜、常惠一起制止了他。虞常果然供出了张胜。单于大怒,召集许多贵族前来商议,想杀掉汉使者。左伊秩訾说:“假如是谋杀单于,又该用什么更严的刑法呢?应当都叫他们投降。”‎ ‎  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家乡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亲自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医生在地上挖一个坑,在坑中点燃微火,然后把苏武脸朝下放在坑上,轻敲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恢复气息。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抬回营帐。单于认为苏武的气节值得敬佩,早晚派人探望、问候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  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剑斩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判处死罪。单于招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与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苏武岿然不动。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毫无反应。卫律说:“你通过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 苏武痛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而你却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旁观两国的灾祸和损失!南越王杀汉使者,结果九郡被平定。宛王杀汉使者,自己头颅被悬挂在宫殿的北门。朝鲜王杀汉使者,随即被讨平。唯独匈奴未受惩罚。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想要使汉和匈奴互相攻打。匈奴的灾祸,将从杀死我苏武开始了!”‎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认为这是神在帮他,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来……‎ ‎  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足下,愿谦诚地相待你……苏武说:“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常常愿意为朝廷牺牲一切。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大臣侍奉君王,就像儿子侍奉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 ……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真诚,慨然长叹道:“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罪孽深重,无以复加!”于是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二)(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②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 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③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④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4.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原旷其盈视 盈:充满、盈满 B. 川泽纡其骇瞩 纡:纡回曲折 C. 序属三秋 序:顺序 D.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甫:刚、顿时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B. 控蛮荆而引瓯越 天柱高而北辰远 C.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D.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6.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 A. ①②段运用叙事、写景、抒情的笔法写了滕王阁的壮丽及其周围的风光。‎ B.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两句表露出对人生短暂和功业未就的伤感以及自己在“命运”面前的无能为力,即直抒内心深层的伤感。‎ C.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两句实写作者远望长安、吴会的情景,运用双关的说法,含蓄地表达了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D. ③④段写宴会的盛况,既有悲伤的人生感叹,又有乐观的壮志不易的感慨。‎ ‎7. 下列对有关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在色彩上,上句淡雅,下句浓重,浓淡对比,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 B.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突出描写了滕王阁完美而和谐地融入周围环境。‎ C.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两个短句,点明了时令,字面与音韵属对工整,格调高亢嘹亮,领起下面对秋景的描绘。‎ D.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写眼前所见之实景,登高远眺,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集于笔端。‎ ‎【答案】4. C 5. B 6. C 7. D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C项,序属三秋,意思是“按照时序应当是第三个季节的秋天”。序:时序。‎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项,分别是,助词,主谓之间,不翻译;助词,的;‎ B项,都是连词,表并列;‎ C项,分别是,介词,在;介词,拿、用;‎ D项,分别是,副词,就或反而;副词,尚且。‎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项,“实写”错,这两句的意思是:遥望京都长安如在天边一样遥远,指看吴会也似乎远在飘渺的云海之间一般虚无。并非实写,是作者的想象。‎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手法等的综合鉴赏能力。‎ D项,“写眼前所见之实景”错。“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作者既实写目击之景,又发挥想象,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写传达出远在“彭蠡之滨”和“衡阳之浦”的渔歌和雁声,富有虚实相应之美。‎ 故选D。‎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 时当九月,秋高气爽。积水消尽,潭水清澈,天空凝结着淡淡的云烟,暮霭中山峦呈现一片紫色。在高高的山路上驾着马车,在崇山峻岭中访求风景。来到昔日帝子的长洲,找到仙人居住过的宫殿。这里山峦重叠,青翠的山峰耸入云霄。凌空的楼阁,红色的阁道犹如飞翔在天空,从阁上看不到地面。白鹤,野鸭停息的小洲,极尽岛屿的纡曲回环之势,雅浩的宫殿,跟起伏的山峦配合有致。‎ 推开雕花的阁门,俯视彩饰的屋脊,山峰平原尽收眼底,湖川曲折令人惊讶。遍地是里巷宅舍,许多钟鸣鼎食的富贵人家。舸舰塞满了渡口,尽是雕上了青雀黄龙花纹的大船。正值雨过天晴,虹消云散,阳光朗煦,落霞与孤雁一起飞翔,秋水和长天连成一片。傍晚渔舟中传出的歌声,响彻彭蠡湖滨,雁群感到寒意而发出的惊叫,鸣声到衡阳之浦为止。‎ 放眼远望,胸襟刚感到舒畅,超逸的兴致立即兴起,排箫的音响引来的徐徐清风,柔缓的歌声吸引住飘动的白云。像睢园竹林的聚会,这里善饮的人,酒量超过彭泽县令陶渊明,像邺水赞咏莲花,这里诗人的文采,胜过临川内史谢灵运。(音乐与饮食,文章和言语)这四种美好的事物都已经齐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两个难得的条件也凑合在一起了,向天空中极目远眺,在假日里尽情欢娱。苍天高远,大地寥廓,令人感到宇宙的无穷无尽。欢乐逝去,悲哀袭来,我知道了事物的兴衰成败是有定数的。西望长安,东指吴会,南方的陆地已到尽头,大海深不可测,北方的北斗星多么遥远,天柱高不可攀。关山重重难以越过,有谁同情不得志的人?萍水偶尔相逢,大家都是异乡之客.怀念着君王的宫门,但却不被召见,什么时候才能够去侍奉君王呢?‎ 呵,各人的时机不同,人生的命运多有不顺。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使贾谊遭受委屈,贬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难道不是政治昌明的时代?只不过由于君子安于贫贱,通达的人知道自己的命运罢了。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即使喝了贪泉的水,心境依然清爽廉洁;即使身处于干涸的主辙中,胸怀依然开朗愉快。北海虽然十分遥远,乘着羊角旋风还是能够达到,早晨虽然已经过去,而珍惜黄昏却为时不晚。孟尝君心地高洁,但白白地怀抱着报国的热情,阮籍为人放纵不羁,我们怎能学他那种穷途的哭泣!‎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荆轲之死 荆轲从秦武阳手中的托盘里取过地图,身子前倾,双手举过头顶。”秦王,这是我们燕国地图,从此以后,燕国将俯首称臣,如大秦之属县,岁岁纳贡,不敢有半点异图。”‎ 秦王喜不自禁,俯身来看。‎ 地图一点儿一点儿展开,一点点展开,末了,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 荆轲突地执匕朝秦王猛刺,秦王情急中躲开利刃,荆轲奋力追赶……‎ ‎“停停停停,”台下赵团长击着手掌,示意台上停下来,“金科,你演荆轲演了多少年?三十年。三十年一直都这么演?”‎ ‎“这是历史正剧,当然这么演!”‎ ‎“啧啧啧!”赵团长不停地摆头,“难怪我们剧团濒临倒闭,三十年啊,一成不变!时代不同了,金科,老戏要演出新意,要融入时代元素嘛!这戏要改,一定要改!”‎ 怎么改?‎ 赵团长经过一个星期的编写,终于拿出了一个自己十分满意的剧本,剧情是这样的:荆轲并不是什么义士,而是一个无赖,整天好酒贪杯爱色敛财,一心想着飞黄腾达。于是买通关系,混骗到了燕王身边。后来见秦国势力强大,燕国岌岌可危,便假托刺秦,携燕国地图、奇珍异宝投靠了秦王……‎ 金科开始认真地看了两页,看着看着,脸色大变,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 ‎“狗屁!”金科愤怒地说。‎ 赵团长心痛地捡回剧本,赶紧收回公文包里。“我说金科,现在不是流行戏说吗?不是流行穿越吗?不是流行搞笑吗?你那什么什么义薄云天,忠肝义胆,狗屁!谁信?谁看?没人看,哪来钱?没钱哪来房?哪来车?金科呀金科,你不能再固执下去了,好好想想吧!”赵团长痛心疾首地说。“要演你演!”金科剑眉倒竖,黑着脸甩手走了。‎ 赵团长还真想演,但他演得好吗?金科是县剧团的台柱子,金科饰演的荆轲神形毕肖,唱念做打,无不精彩绝伦。只是这金科演荆轲久了,出不来,总以为自己就是荆轲,他耿直,敢怒敢言,这不,连赵团长他都不给一点面子。‎ 赵团长只得强忍着,低下身价去求金科,“金科啊,我初来乍到,您是老革命,一定要支持我的工作啊!如果我们把这个戏演好了,到省里拿个一等奖什么的,奖金可是两万呢!”‎ 赵团长软磨硬泡了几天,‎ 金科才心一软,勉强默认了下来。‎ 经过两个月精心排练,新版《荆轲刺秦》终于隆重上演。首演在县大剧院举行。锣鼓铿锵,大幕开启,艳丽的灯光下,十位盛装女子且歌且舞,巧笑倩兮,美目流转,妖冶异常,歌舞升平中,荆轲摇摇晃晃,晕晕乎乎,醉眼蒙眬,美女们挤眉弄眼,极尽挑逗,荆轲左牡丹,右芙蓉,沉醉在温柔乡里……‎ 易水送别……‎ 图穷匕见……‎ 荆轲从秦武阳手中取地图在手,突然间神情大变,脸色异常凝重起来。地图一点点展开,一点一点展开,图穷,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赵团长大惊,按照新剧本,地图里是没有匕首的。‎ 荆轲左手扯住秦王衣袖,右手执匕首朝秦王猛刺。饰演秦王的演员覃望也吃了一惊,戏不是改了吗?怎么还刺?金科朝覃望使了一个眼神,低声道:“按老剧本演。”覃望愣了一下,只好拔剑,一边拔一边奔跑,一边奔跑一边想,赵团长不是吩咐过吗?不,不能按老剧本演,荆轲不能死,死了后面的戏怎么演。于是继续奔跑,装作剑始终拔不出来的样子。金科瞧出来覃望的意思。‎ 荆轲止步,仰天长笑:“哈哈哈哈!秦王施暴政天怒人怨,荆轲我受重托为民除奸,焉能好美色贪钱财忠义扫地,留千古骂名遗臭万年!罢罢罢!难手刃秦贼,我怎能苟且偷安,纵万死无生也不污我忠肝义胆。”金科突然擅自加进了一段唱词,还好琴师老练,跟了上去。唱罢,荆轲将匕首在脖子上一横,身子一斜,栽倒在地,倒地的那一刻,看得见金科眼中噙满泪水。‎ 戏完全演乱套了,赵团长急忙令人将幕布拉上。‎ 奖牌呀!奖金呀!赵团长捶胸顿足。为了奖牌,为了两万元奖金,不管怎样,戏还得演,赵团长只得压住满腔怒火上金科家去求他。金科避而不见,让老婆传出话来,荆轲已死!‎ 从此以后,金科告别舞台,不再演戏。‎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8.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金科的形象就是在与赵团长改编剧本,覃望不敢按老剧本演戏这一系列事件的鲜明对比中凸显出来的。‎ B. 小说写金科罢演新版“荆轲刺秦王”“自尽”时眼中噙满泪水,表现了金科对现实的无奈,抒发了他内心的悲愤痛苦之情。‎ C. ‎ 小说中的人物姓名设置颇具匠心,金科与荆轲,覃望与秦王,谐音相近,暗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正剧中的形象一一对照。‎ D. 小说以生动的笔触叙述了“荆轲之死”这一故事,体现了艺术创作不能为市场所左右,艺术不能做市场的奴隶的主题,引发读者深思。‎ ‎9. 小说中的金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10. 小说结尾部分写到“荆轲已死”,请结合小说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答案】8. C 9. ①耿直刚烈。如看了赵团长改过的剧本,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 ‎②坚持原则。如在舞台上坚持按老剧本演,无人配合后悲愤“自尽”。‎ ‎③淡泊名利。如对赵团长追逐的奖牌、奖金不放在心上。 ‎ ‎10. ①从小说的情节上看,舞台上的荆轲已死,演员金科的艺术生涯也就此结束。②从人物形象上看,表现了金科对艺术严肃性的坚守,对现实的无奈,抒发了他内心的痛苦之情。③从小说的主题上看,批判了艺术媚俗的现象,也提出了传统艺术在当下该如何发展的问题,引人深思。④从小说的结构上看,篇末点题,使小说结构完整,主题深化。‎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 C项,“覃望与秦王……一一对照”错,根据原文可知,金科与荆轲有形象性格上的对照,而覃望与秦王并无对照。‎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由“这是历史正剧,当然这么演”“‘要演你演!’金科剑眉倒竖,黑着脸甩手走了”“唱罢,荆轲将匕首在脖子上一横,身子一斜,栽倒在地,倒地的那一刻,看得见金科眼中噙满泪水”,义正言辞驳斥团长对演出的批评与建议,对团长提出的改剧本的建议嗤之以鼻,在舞台上坚持按老剧本演,无人配合后悲愤“自尽”,可以看出他坚持原则。“金科开始认真地看了两页,看着看着,脸色大变,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狗屁!’金科愤怒地说”“只是这金科演荆轲久了,出不来,总以为自己就是荆轲,他耿直,敢怒敢言,这不,连赵团长他都不给一点面子”。通过正面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以及作者评论性的话语可以知道人物具有耿直刚烈的性格特点。“奖牌呀!奖金呀!赵团长捶胸顿足。为了奖牌,为了两万元奖金,不管怎样,戏还得演,赵团长只得压住满腔怒火上金科家去求他”赵团长追逐奖牌、奖金,金科对此不放在心上,通过对比表现了他淡泊名利。“金科避而不见,让老婆传出话来,荆轲已死!从此以后,金科告别舞台,不再演戏”宁愿告别舞台,也不损害荆轲形象,可见他执着艺术。‎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结尾段落的作用。应从总结全文、呼应开头、点明题旨、深化主题、引人思考角度分析。‎ 人物形象上:“金科避而不见,让老婆传出话来,荆轲已死!从此以后,金科告别舞台,不再演戏。”金科宁愿告别舞台,也不损害荆轲形象,表现了他执着艺术,也使前文他坚持原则的形象更丰满。‎ 情节结构上:“唱罢,荆轲将匕首在脖子上一横,身子一斜,栽倒在地,倒地的那一刻,看得见金科眼中噙满泪水”“金科避而不见,让老婆传出话来,荆轲已死!从此以后,金科告别舞台,不再演戏”,舞台上的荆轲已死,演员金科的艺术生涯也就此结束。写“荆轲已死”是为了暗示小说的结局,使情节更加完整,同时篇末还具有点题的作用。‎ 主题上:“赵因长经过一个星期的编写,终于拿出了一个自己十分满意的剧本,剧情是这样的:荆轲并不是什么义士,而是一个无赖,整天好酒贪杯爱色敛财,一心想着飞黄腾达。于是买通关系,混骗到了燕王身边。后来见秦国势力强大,燕国岌岌可危,便假托刺秦,携燕国地图、奇珍异宝投靠了秦王……”改写的剧本非常媚俗,通过写金科违背剧本让“荆轲”自刎,批判了艺术媚俗的现象;“‘啧啧啧!’赵团长不停地摆头,‘难怪我们剧团濒临倒闭,三十年啊,一成不变!时代不同了,金科,老戏要演出新意,要融入时代元素嘛!这戏要改,一定要改!’”小说中的赵团长想把剧团带出困境,但是他的方式不对,太功利。而金科也只能也只能通过违背剧本让“荆轲”自刎的方式进行反抗,传统艺术在当下该如何发展的问题,引人深思,升华了主旨。‎ 读者层面上,篇末点题,安排荆轲自刎以及那一大段唱词,“哈哈哈哈!秦王施暴政天怒人怨,荆轲我受重托为民除奸,焉能好美色贪钱财忠义扫地,留千古骂名遗臭万年!罢罢罢!难手刃秦贼,我怎能苟且偷安,纵万死无生也不污我忠肝义胆”,凸显人物形象的高大,收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三、课外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留岁余,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俗,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则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乃令因蜀犍为发间使,四道并出,皆各行一二千里。  ‎ 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是岁元朔六年也。后二年,骞为卫尉,与李广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多,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 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骞既失侯,因曰:“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资金市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 骞还,拜为大行。岁余,骞卒。‎ 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节选自《汉书》,有删改)‎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B. 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C. 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D. 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匈奴、月氏、大宛、康居、大夏、安息、乌孙等古代国家政权,都是张骞出使西域过程中所到、所闻之处,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上。‎ B. 堂邑氏奴甘父:堂邑为姓氏,甘父为名,奴,是其做家奴的身份。后文提到被封为“奉使君”的堂邑父,就是指他。‎ C. 汉节:汉代朝廷派出使臣或传达皇帝命令时,凭节为信,中央设有专门掌管符工的官员,名叫“符节令”。苏武就曾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汉文帝也曾派遣魏尚持节去云中赦免冯唐之罪。‎ D. 大行:古代接待宾客的官吏,相当于现在的外交官员,西汉张骞二度出使西域后被汉武帝封为大行。‎ ‎13. 下列对原文信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正因为匈奴与月氏之间出现仇怨,所以汉朝乘机招募使者取道匈奴前往月氏,与月氏共同对付匈奴,张骞便以郎的身份应召前往。‎ B. 张骞在困境之中不忘朝廷使命。虽被匈奴扣留十余载,最终还是寻找机会与身边人逃往月氏,只是月氏王认为与汉朝距离甚远,所以不再准备向匈奴报仇。‎ C. 张骞将出使后的见闻上报朝廷,汉朝天子认为值得与兵弱的大宛、大夏、安息和兵强的大月氏、康居这些国家政权交往,可以用道义使他们成为汉朝的臣属国。‎ D. 张骞也是仕途坎坷。曾因熟悉匈奴地界而帮助军队而被封为博望侯,可又因为李广所率军队被匈奴围杀而没能及时赶到救援,险些被杀,最后被削去侯位。‎ ‎14. 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 ‎(2)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答案】11. B 12. C 13. B ‎ ‎14. (1)我们为汉朝出使月氏却被匈奴封锁道路,如今逃亡出来,只希望大王派人引路送我们。‎ ‎(2)又过了一年,他(张骞)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都同有关国家(那些国家)的使者一起回来,于是(从此以后)汉朝西北方向的国家开始跟汉朝互通往来(互通使者)。‎ ‎【解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文言文断句的题目,注意标志性的虚词,句子的结构的对称以及词语在文中充当的成分,句中“单于”“国内”一个词语,不要断开;“归汉”是前句的谓语,后面断开;“初”追述以前的事情,前面断开。故选B。‎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题中C项,应为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故选C。‎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题中B项,“只是月氏王认为与汉朝距离甚远,所以不再准备向匈奴报仇”,原因有误。原文“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故选B。‎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此题注意,为……所:表被动;使:出使;亡:逃亡;皆:都;唯:只;道:引路;属:一类人。‎ 参考译文:‎ 张骞,是汉中人,建元年中当上了郎官。当时投降汉朝的匈奴人说匈奴打败了月氏王,月氏王逃亡并因此怨恨匈奴,但是没有人能帮助他一同攻击匈奴。汉朝正想准备消灭匈奴,听说此事后,想要派出使者到月氏,路途必然要经过匈奴境内,于是招募能够出使月氏的人。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应召,出使月氏,与堂邑甘父一起从陇西出关。经过匈奴的时候,匈奴抓住了他们,押送到单于那里。单于说:“月氏国在我们北方,汉朝为什么要前往出使月氏?我想要派人出使南越,汉朝会听凭我的人过去么?”于是扣留了张骞十多年,给他择娶了妻室,并且有了儿子,然而张骞始终保留着汉朝的符节,不肯投降。‎ 张骞居住在匈奴西部,趁机与他的下属向月氏国逃去,向西走了几十天到了大宛。大宛国听说汉朝有丰富的财物,想通使而不能,看见了张骞,很是惊喜,问他想要到哪里。张骞说:“我们为汉朝出使月氏却被匈奴封锁道路,如今逃亡出来,只希望大王派人引路送我们。如果真能够到达月氏,返回汉朝后,汉朝送给大王的财物是说不尽的。”大宛认为说的有道理,就护送张骞,抵达康居。康居再把他们转送到大月氏。大月氏王已经被匈奴杀掉,匈奴人拥立他的夫人为王。已经使大夏国称臣做了大夏国的君主,土地肥沃富饶,境内很少有盗寇,感到满足安乐,又认为距离汉朝遥远而不想亲近汉朝,根本就没有报复匈奴的心思了。张骞从月氏到了大夏,最终不能摸透月氏的真实意图。‎ 留下一年多,想要返回,要从羌人聚居的地方回去,又被匈奴人俘获。留下有一年多,单于死去,国内动荡混乱。张骞与匈奴妻子和堂邑甘父一起逃亡回到汉朝。朝廷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封堂邑甘父为奉使君。当初张骞出行时有一百多人,同去十三年,只有二人能够回还。‎ 汉朝天子听说了大宛及大夏、安息之类的国家都是大国,有很多奇特的物品,世代不迁徙,很大程度上跟中原国家有相同的习俗,而军队力量较弱,看中汉朝的财物;它北面的是大月氏、康居这些国家,军队强盛,可以用赠送财物、给以利益的办法使他们朝拜汉朝。如果真的能够用恩义使他们归服,那么就能扩充万里之广的土地,讲不同语言有不同习俗的各国就会前来归附,这样汉朝的威望恩德就会遍及四海。汉朝天子于是命令经由蜀郡、犍为郡派出负有见机行事使命的使者,四条道路上一同出使,都各自出行一二千里。‎ 张骞以校尉的身份跟随大将军卫青攻击匈奴,知晓有水草之处,军队能够及时得到供给没有物资缺乏,于是被封为博望侯。这一年是元朔六年。过了两年,张骞当上了卫尉,跟随李广将军一起从右北平出发攻打匈奴。匈奴把李将军包围,军队死掉逃跑的人很多,而张骞没能按时救援应当被斩首,用钱赎罪贬为平民。‎ 天子多次问询张骞关于大夏之国的情况。张骞已经失掉了侯位,于是说:“联合了乌孙之后,它西面的大夏等国都可以招来而成为汉朝的外臣。”天子认为有道理,于是封张骞为中郎将,率领三百人,各派两匹马,赶着数以万计的牛羊,带着价值数千万的黄金绢帛,分派多名持节的副使,道路可以方便通行的话就派人去往旁边的国家。‎ 张骞回来后,封为专管接待宾客的大行令。过了一年多,张骞去世了。又过了一年,他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都同有关国家的使者一起回来,于是(从此以后)汉朝西北方向的国家开始跟汉朝互通往来(互通使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各题。‎ 浣溪沙·和无咎韵【注】‎ 陆 游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 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是在镇江通判任上,韩元吉则是来镇江省亲暂住。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的诗词作品共有三十多首。‎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玉瓶”指酒瓶,首句是说因为将要与友人分别,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 B. “夕阳”是所见之景,“吹角”是所听之声,视听结合,定格离别的画面。‎ C. “吹角”点出了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正与金对峙。‎ D. 尾句中的“客”指词人自己客居镇江,“无伴怕君行”点出诗歌写作主题。‎ ‎16.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A 16. ‎ ‎①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与忧虑。南宋时镇江为抗金边防前线,吹角声乃军队行动的号令,陆游作为戍守官员,自然对此很是关切。②劳于仕宦的疲惫。作者在镇江任职,忙碌的日子很多,而休闲的日子很少。③朋友将要离别的惆怅。韩无咎即将离开镇江,作者面对离别生出愁绪。‎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A项,“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错误。这一句中有“懒”,意思是词人因将与友人分别,心中难过,已不想喝酒,只是唤来友人一起赏景。‎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查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此题注意根据诗歌中的“夕阳吹角”和注释中的“陆游是在镇江通判任上”分析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与忧虑;根据“忙日苦多闲日少”分析劳于仕宦的疲惫;根据“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分析朋友将要离别的惆怅。‎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1)《师说》中的“______,______”点明了士大夫之族拒绝从师学习的借口。‎ ‎(2)《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宋荣子看淡世间的荣辱,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世人评价的牵制。‎ ‎(3)《论语》中,见到贤与不贤之人,应持有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 ‎【答案】 (1). 位卑则足羞 (2). 官盛则近谀 (3).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4).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5). 见贤思齐焉 (6).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谀”“誉”“贤”“省”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四、语言应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贴春联是中国人过年时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人们通常在除夕这天,将写好的春联贴于门上。春联的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联必须构成对仗,如四言联“春安夏泰,秋稔(rěn)冬祥”,六言联“冬尽梅花点点,□□□□□□”。春联寓意吉祥,言简意贼(gāi)深受人们喜爱。‎ 春联是仅在春节这一特定时节张贴的对联,而对联还有其他种类,如婚联、寿联、挽联,以及为园林建筑 甲 (题写/题签)的楹(yíng)联等。对联的撰写,往往注重其 乙 (蕴涵/内涵)与品味。尤其是名联佳对,文辞讲究,意蕴丰富, 丙 (吟咏/涵泳)起来锒锒上口,齿颊留香。对联或镌(jùn)刻或书写,楷行隶篆,其中不乏艺术精品。‎ ‎18. 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秋稔(rěn)冬祥 意蕴 B. 楹(yíng)联 齿颊留香 C 言简意赅(gāi) 撰写 D. 镌(jùn)刻 锒锒上口 ‎19. 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 万户杨柳依依 B. 千家喜气洋洋 C. 春回爆竹声声 D. 春来微风缕缕 ‎20. 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 题写 内涵 吟咏 B. 题签 内涵 涵泳 C. 题写 蕴涵 涵泳 D. 题签 蕴涵 吟咏 ‎21. 下列关于“对联”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数限于四言和六言 B. 上下联讲究对仗和押韵 C. 只适合在喜庆场合张贴 D. 常常与书法艺术相结合 ‎【答案】18. D 19. C 20. A 21. D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识别字音字形的能力。此类题先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再调动知识储备分析识别字音字形。‎ 本题中,要求选出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D项,“镌”应读“juān”,“锒锒上口”应为“朗朗上口”。‎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撰写对联的能力。作答此题,需要掌握对联的相关知识: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位置相同,词性相同;平仄相对,仄起平收。‎ 本题中,春联要能体现节日特色。“万户”“千家”词性与“冬尽”不匹配,排除A、B项;比较C、D,C项在内容上能够照应“过年”,词性、结构、平仄也合适;D“缕缕”平仄与上联的“点点”不匹配。‎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意侧重点、词语的词意的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②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③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要在具体语境中辨析词语的“同中之异”。‎ ‎“题写”指书写(标题、匾额等)。‎ ‎“题签”原指题写书签(贴在线装书书皮上写着书名的纸条或绢条),现也指题写书名。‎ 甲处说的是为园林建筑书写楹联,应用“题写”;‎ ‎ “内涵”多指内在涵养,可做名词。‎ ‎“蕴涵”指包含,只能作动词。‎ 乙处“对联的撰写”应用名词,故选用“内涵”;‎ ‎“吟咏”指有节奏有韵调地诵读(诗文)。‎ ‎“涵泳”指玩味,细细体会。‎ 丙处与“朗朗上口”相连,应用“吟咏”运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 故选A。‎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此题直接考查对联的相关知识。对联是讲求押韵的,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但在高中阶段,一般不考查对联的平仄。对联字数上不固定,不只限于四言和六言,故A项错;对联不必押韵,故B项错;对联不只适合在喜庆场合张贴,在丧葬等场合也可使用,故C项错。‎ 故选D。‎ ‎22. 把下列四句话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荀子的君子式人格,_____;孟子的大丈夫人格,_____;墨子的苦行侠人格,____;杨朱的贵我人格,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再一种便是庄子式的人格了,_____,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 ‎①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 ‎②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 ‎③锋芒毕露,正义在胸 ‎④平和公正,循规蹈矩 ‎【答案】 (1). ④ (2). ③ (3). ① (4). 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中的情境补写能力。‎ 第一空,关注点是“君子”,而“平和公正,循规蹈矩”正是君子风范,故选④;‎ 第二空,关注点是“大丈夫”,而“锋芒毕露,正义在胸”体现的是“大丈夫”品格,故选③;‎ 第三空,关注点是“苦行侠”,而“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正是其表现,故选①;‎ 第四空,关注点是“庄子式”“远离的姿态”,而“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就是其特点,故选②。‎ ‎23. 请找出下列各句中不得体的地方,将不得体之处写在横线上。‎ ‎(1)前几天,本人丢失了钱包,幸亏您及时送还,万分感激。明日我要去寒舍当面表示感谢。‎ ‎(2)鄙人才学有限,倾尽全力成书一本,现奉上大作,敬请斧正。‎ ‎(3)某大学学生会对学校的食堂服务质提出改进意见,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 ‎(4)听说您的公司在经营方面有些问题,如果需要的话,我们将不吝赐教。‎ ‎(5)恩师无恙,毕业之后,学生垂念恩师。值此教师节来临之际,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答案】(1)寒舍 (2)大作 (3)责成 (4)不吝赐教 (5)垂念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查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辞敬辞的运用。‎ ‎(1)“寒舍”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家。此处是指别人的家,谦敬失当,可改成“府上”。‎ ‎(2)“大作”称人作品的敬辞,不能用于自己。此处指自己的作品,可改成“拙作”。‎ ‎(3)“责成”是上级领导或上级机关,对下级单位或具体工作人员的工指令。此处指学生会对学校领导发出的指令,不符合上级对下级的关系,可改成“希望”。‎ ‎(4)“不吝赐教”是不吝惜自己的意见,希望给予指导,请人指教的客气话。此处用于“我们”不合适,可改成“全力协助”。‎ ‎(5)“垂念”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关心挂念。此处指学生对恩师的想念,不合适,可改为“思念”。‎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不同凡响 历史无数次雄辩地证明:当一个人面对天下的指责时,他不背叛就是先哲。‎ 所谓“我因我而不同凡响”,当众人都鄙弃我的时候,我也不能改变。因为,它是我存在的特质与不同之处。‎ 正如一只猫头鹰在遭遇了乡人的恶骂后一样,它想迁徙到其他地方,只为别人讨厌它的声音。孰不知,正是它的声音特质,才标明了它是一只猫头鹰,而非悦耳的百灵。‎ 我有我的思想,我有发出我声音的权力,这不仅仅是自信,更是对生命的尊重。自然界的生命千差万别,各有特色,从而维持了生态的平衡与世界的多姿,一个经过千万年演化的生命岂能因人的好恶而更改其特质呢?‎ 更何况,发出众人所恶的声音的人并不意味着就一定有错误,恰恰相反,他很有可能是先觉者。科学的先驱布鲁诺,他被当做“异教徒”而饱受摧残,直至被烈火焚烧。然而他至死都没有放弃、更改自己的声音,他的学说在烈火中化为金钢流传后世。‎ 不仅是布鲁诺,还有哥白尼,伽利略,他们都冒天下之大不韪。敢于坚持科学的真理,不论当时众人是如何憎恶他们埋没他们的呼喊,最终时间将检验一切。只有后人才能体味到这些站在历史浪尖上的巨人们是怎样的不同凡响。‎ 与这些人有所不同的,是那些轻而易举动摇信念的人,他们往往被埋葬在历史深处。或许,这种人因为一时讨好世俗而获得褒奖与吹捧,但当历史的潮流退去,他们也将如细沙般隐去,被时间抛弃。‎ 德国思想家尼采说过:一棵树欲向上生长而接受更多的光明,那么它的根就必须更接近黑暗的地下。这是一句至理名言。当天才诞生时,往往会被世俗所鄙弃,甚至可能背众人之道而行。然而,坚守自己的信仰,不懈地与黑暗抗争,才能成就树的伟岸!虽万人恶也,吾愿往!虽九死也,其犹未悔!‎ 我因我而不同凡响,因为我是在为整个人类黎明的到来而热情歌唱。‎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为材料作文,首先要明确材料的含义,因其为文言文,表面上理解有难度,但只要理解最后一句即可把握大意。本段材料的意思:猫头鹰遇见了斑鸠,斑鸠就问它:“你将要到哪儿去?” 猫头鹰说:“我打算向东边搬迁。” 斑鸠问:“什么原因?” 猫头鹰说:“村里人都讨厌我的鸣叫声,所以才向东边迁移。” 斑鸠说:“你只要改变自己的鸣叫声,就可以了。如果你不改变鸣叫声,即使向东迁徙,村里人还是会讨厌你的鸣叫声。从斑鸠的话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猫头鹰因为叫声让人厌,如果不改变自己,走到哪都是一样,因此为文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立意:与其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治标不如治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还要找到完善自我的恰当的方法;赢得社会认同,在于完善自己。‎ 点睛: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一般具有讽刺或训诫的性质。它具有三个特点即:隐喻性,借用虚构的故事情境,而不直接说明道理;多义性,因看待事物的角度不一,对于同一个事物,往往见仁见智;哲理性,寓言在于讽喻、劝戒、启迪人们,寄予深刻道理。寓言类材料的审题(1)把握整体寓意:具体操作时需要精读材料,提取揭示寓意的关键语句。(一般来说,记叙类的找出议论抒情性的句子,议论类的找出观点句),明确材料主旨(寓意)。(2‎ ‎)围绕寓意,拓展思路,由假托的故事作相似联想,联想人生、社会等。(3)多角度思考:充分挖掘材料内涵,找出每个陈述对象的在事件中所产生的结果。此题可以从“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的角度分析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