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50 KB
  • 2021-06-02 发布

2018-2019学年河南信阳市息县第一高级中学、第二高级中学、息县高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2019学年河南信阳市息县第一高级中学、第二高级中学、息县高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总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学”作为一个学术意义上的学科,是在西方现代学术分野的思潮当中确定位置的。一般而言,20世纪之前的西方哲学所关注的重点是“真”“善”“美”,与“美”相对应的哲学分支即是美学。20世纪初,由日本人翻译的“美学”开始进入中国知识界的视野,以王国维为代表的有深厚古学造诣又有着开阔眼界的学者对此投入了热情的关注,并积极地加以引介。中国美学自此开始了一个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并在欧风美雨当中成长的过程。然而,中国美学从奠定到发展的过程呈现出了独特的面貌:始于美学领域的讨论,往往“越界”而至于文学的、历史的、日常生活的乃至社会的、政治的领域。在今天看来,这不一定是学术上“不成熟”的表现,而恰恰反映了中国传统美学、美育思想的独特之处。‎ 中国美学的弥散性格反映出中国思想的固有特点。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把这句话勉强地比附于真、善、美的关系,可以说是审美活动涵摄了认识活动与道德活动。但实际上,在中国传统思想当中,真、善、美三者并不能截然分开,而是统归于“道”。‎ 中国美学的讨论重点并不是“美”,而是对于“道”的深广的体验。中国古人要在与身心高度相关的“艺”中领会思想之乐、道德之乐,要把艺术创作的过程、欣赏自然景色的过程,乃至日常的普通事物和行为都转化为“道”的开显场所。“乐道”“孔颜之乐”是中国哲学最重要的话题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正是出于这个理由,中国的哲学、艺术与美学不能明确地划分界限——在中国哲学的活泼处、中国艺术的深邃处,即是中国美学最富有价值、最具有特色的所在。‎ 中国美学的广泛性、综合性还特别体现在注重审美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中国老百姓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营造一种美的氛围。中国古代很多有名的诗句,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王维)、“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都是描绘日常生活的诗意的氛围。这种诗意的氛围,往往沁入人的心灵的最深处。我们从明代文震亨的《长物志》、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和今人王世襄的《锦灰堆》这些著作中,可以看到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中国传统美育是联结美学思想与现实问题的重要纽带,也是一个广大的、尚待今天的学者充分重视的领域。‎ ‎(选自叶朗《中国美学的弥散性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由日本人翻译的“美学”得到我国知识界的高度关注,并被王国维引人中国。‎ B.中国美学一方面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同时又受欧美美学的影响而成长起来。‎ C.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道”包涵了“真”“善”“美”,它们三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D.中国美学注重审美与生活的联系,审美情趣往往体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段论述了中国美学形成的源头和呈现具有弥散性格的独特面貌,点明话题。‎ B.第二段重点阐述了中国美学具有弥散性格的具体表现,引用孔子的话作为论据。‎ C.第三段承接第一段“越界”内容,从广泛性与综合性角度论述弥散性格的体现。‎ D.第四段的诗句论证了审美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充满美的氛围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美学涉及很多的领域,甚至走进百姓日常,这种“越界”是不成熟的表现。‎ B.因为中国美学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这就使得中国美学具有弥散的性格。‎ C.中国人可以在艺术创作、欣赏自然的过程中,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去领悟“道”。‎ D.今天的学者很重视中国传统美育在联结美学思想与现实问题中所起的纽带作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陈设一个家 吴念真 才一进门,屋内就传来一个气急败坏的声音:“你给我出去哦!”小梁刚开口说“我是电视台……”里头就已飞出来一个玻璃罐子碎裂在他脚前,一阵恶臭随之飘了过来。‎ 他仓皇地逃到屋外打手机,制片接到电话也一阵大骂:“你活该!我不是说过去之前先找里长吗?蠢!”‎ 小梁就找到里长。里长带着他再度走向那个场景时,小梁才仔细地观察四周的风景:举目所及,大部分都是杂草丛生的田地,零落的房舍不是弃置、失修,就是大门深锁。完全符合剧本的描述:一个人口外移严重,只剩少数老人独居或相依为命的萧条小村落。‎ 里长说,他跟制片建议用老太太的家当场景,主要是想给她一点租金,“这也是功德一件,你说是不是?”‎ 他说老太太的先生早年是矿工,肺不好,过世时六十岁还不到;儿子是货车司机,很孝顺,没想到几年前出车祸死了。媳妇领了保险金带着孙子要离开时,村里人都骂,老太太却说这样对孙子才好,“去都市把书读高一点,才不会像祖父和爸爸一样,用命换饭吃!”‎ 过去几年,老太太辗转各个建筑工地,帮人煮三餐赚钱过生活,几年前身体不好才回来,现在只靠领政府给的津贴过日子。‎ 有里长陪,小梁总算进到那间异味扑鼻的屋子里。老太太约莫七十岁,苍白、瘦弱,一头乱发,双腿好像都已经没力了,只能靠着助步的铁架在有限的范围里活动。‎ 不过,看到小梁,她倒是和善地笑着跟他道歉,说村子很少听见年轻人的声音,之前有几个年轻人进来她家里,结果“好像都是吃药的,不是来偷就是来抢,连铁门都整个给我拔去”!‎ 里长问她:“你是用什么武器丢这个少年的?”‎ ‎“一罐没吃完的酱菜啦,早上要吃的时候才知道长霉了。”她有点自责地说,“我哦,会被雷公打!”‎ 小梁回到制作组,演独居残障老人的女演员在发飙:“拜托哦,你们这样乱搞,我的形象到底还要不要?”也许被“形象”这两个字给提醒了,小梁忽然觉得那个演员从里到外一点也不像她所要扮演的角色。‎ 几天后,小梁带着布景师到现场估价时,老太太已被搬到一家民宿暂住。民宿的人体贴地帮她梳洗过,加上人在清爽、明亮的房间里,比起前几天老太太简直判若两人,此刻的她就如同在现实或记忆里所惯见的那个形象鲜明的阿嬷。‎ 她把钥匙交给小梁,忽然拉起他的手说:“你都没在吃啊?手骨都没肉?”接着吩咐说她屋子里那边有一瓮她做的酱菜,“橱柜第二层有一罐豆腐乳,很好吃哦,早餐可以配稀饭,如果不嫌麻烦的话,可以搅碎,买一些鸡翅一起卤,知不知道?”‎ 离开民宿后,小梁忽然把车子停在路旁哭起来,布景师傅问了好久,小梁才说只是想到永靖的阿嬷。每次回永靖,阿嬷同样也是搬出一堆瓶瓶瓮瓮,“可是,”小梁说,“你知道吗?我爸妈根本不吃那些东西!阿嬷打电话来问什么好不好吃,他们竟然还骗她说:好好吃哦!我觉得……我们真的好贱!你不觉得吗?”‎ 小梁讲完之后,车子里一片沉默。‎ 那出戏进行得波波折折。不过,开拍延宕让小梁逃过一劫。依原先的规划,必须在一星期内结束的改景和陈设作业,他竟然花了二十几天才完工。‎ 开拍前夕现场验收时,所有人几乎都吓了一大跳:整个场景根本不只是修改、陈设而已,而是近乎永久性地重建和装潢。漏水的屋顶换上了全新的水泥瓦,再配合拍摄需要做旧、种青苔,看得出用的全是真材实料。更夸张的是连镜头根本带不到的厨房、浴厕也都全部翻新,墙上甚至还装上专供行动不便的人使用的铁架。‎ 美术指导看到墙边一个不锈钢的矮架,问:“这干吗用?”小梁说:“阿嬷做了很多好吃的酱菜、豆腐乳什么的,以后就有地方放了。”‎ 制片说:“你怎么高兴怎么搞,我没意见,但是,预算就是预算,你别想给我多报一毛钱。”‎ 小梁说:“我知道,帮阿嬷陈设一个家的钱……我自己负责。”‎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通过小梁的视角描写了小山村杂草丛生、屋舍废置,这破败、萧条的景象,为老太太出场作了铺垫。‎ B.老太太开始丢酱菜赶小梁走,后来又送酱菜给小梁;最后小梁为老太太建了一个放酱菜的架子——“酱菜”在文中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 C.由趾高气扬、矫揉造作的女演员来演独居残障老人,而像老太太这样的独居老人却缺少周围人的关爱,小说借此表达对冷漠虚伪的社会风气的嘲讽。‎ D.小说内容前后照应,如老太太说的“偷抢事件”与开头她的恼怒相呼应;小梁在路旁的痛哭,为后面“陈设一个家”的行动作铺垫。‎ ‎5.小说中的老太太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6.小说题目“陈设一个家”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1 月 3 日晚上,两位 90 后女主播在某平台直播手撕郭敬明和沈煜伦的书,双双称不读书也能赚大钱开跑车。在当晚的直播视频中,两个 90 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唯独对其中的书本不屑一顾,最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渐渐流传开的“读书无用论”,一是源于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最后进入社 会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源于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长大以后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忘记了,读书又有何用呢?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 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还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还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生活的世界很大,波澜壮阔、不可名状。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选自《红网》)‎ 材料二:‎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 热点话题。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也有人把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而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读了几年大学,还不如中学毕业就去做生意的同学,人家都有车有房了,自己却什么都没有……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确没那么简单了。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其实,广义来说,读书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学会思考的长期持续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等同于换一个高等学历。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作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而且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教育并进步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读书的“有用”,就在于其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其“回报”‎ 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读了大学,不代表马上就能实现“逆袭”,但不读大学或许更难华丽转身。它反馈于人的“好处”,未必能够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马上兑现,而常常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其中好处,需慢慢体会。‎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上升通道的 道路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无论如何,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 ‎(选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却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除了薛屯村,媒体还报道过河南林州的梨 园村、河北邯郸的王桃园村、山东平度的庄子村……那么引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读书无用论 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这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任何观念的形成,都有其内在逻辑。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除了贫穷、当地基层村组织格外重视教育等原因,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 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 80 年代初就出过几个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再者,就是尽管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要想彻底剔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布,诸如在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介制、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选自《中国青年报》)‎ ‎7.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某位名人认为读书无用,因为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胆量是很重要的,学历不如胆量。‎ B. 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读过的一些书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 C. 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我们读不读书很重要,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 D.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很有市场,但有些农村却成为“高考名村”,因为这些地方上世纪 80 年代曾出过大学生。‎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材料一用两个 90 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有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B. 材料二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论述后指出,在这个时代需要读书。‎ C. 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读书无用论”问题,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 ‎9.针对上述材料,谈谈应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6 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门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B.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C.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D.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妾是我国传统一夫一妻多妾制下的产物,主要指地位低于正妻的女性配偶,也可作为女子对自己的谦称。‎ B.士大夫是我国古代对社会上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的统称,一般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参与者,又是社会上层文化的创造者。‎ C.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制规定受封的诸侯要为周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出兵勤王、缴纳贡赋等义务。‎ D.门客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是达官贵人作为自己地位和财富的一种象征,他们都具有真才实学且充满正义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赵括自幼学习兵法,对用兵之道很是了解,但他为人自大轻浮,又缺乏实战经验,因此他的父亲并不看好他。‎ B.赵括的母亲看事物有远见,知道赵括没有他父亲那样的才能,当赵王要赵括带兵打仗时,她是持反对的意见。‎ C.廉颇因为在燕赵之战中有功,赵王赐给了他信平君的封号,但赵王并不真正相信他,只让他做名义上的相国,没有实际权力。‎ D.廉颇失势时,他的门客离开他,得势后又回来归附他,从这可以看出,当时门客与主人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利益的关系。‎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5分)‎ ‎(2)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完成14~15题。‎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注】刘二十八:即刘禹锡,因其排行二十八,故称。蹉跎:受挫折,这里指失意贬官。二十三年:刘禹锡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旧历九月被贬连州刺史,赴任途中再贬朗州司马。十年后,奉诏入京,又复贬任连州刺史,转夔、和二州刺史。直至公元827年(唐文宗大和元年),方得回京,预计回到京城时,已达二十三年之久。‎ ‎14.下列对诗人及诗歌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事、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有“诗魔”“诗王”之称,与李白、杜甫一起被称为“唐代三大诗人”。‎ B.本诗是诗人写给友人刘禹锡的赠诗。诗人对刘禹锡被贬官二十多年的坎坷遭遇,表示了极度的不平和无限的感慨。‎ C.“为我引杯添酒饮”中的“引”,本义为“拉开弓”。这里形容白居易用力拿过朋友的酒杯,不容拒绝。说明诗人的热情、真诚和豪爽。‎ D.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隐含着赞美,诗人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 ‎15.“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两句在表现手法有什么特点?刘禹锡在《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这两组诗句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小题共1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 , 。‎ ‎(2)《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 , ”。‎ ‎(3)《琵琶行》中表现琵琶女与作者自己的不幸身世互相同情和深厚情意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9分)‎ 站在古镇谯楼,我不禁抚今追昔。古镇作为交通要隘的功能已成历史,但黄峭遣子孙秉承家训到各地创业传承家风的故事,至今让人____ 。黄峭子孙们在一个地方站稳脚跟后,第二代或第三代又分出一支到外地打拼,成家创业,周而复始。多年的迁徙,不仅是地理上的变动,更是历史与文化的传扬。一批贤者传播文明火种,发展文化基因,在当代孕育了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体现了当地人敢闯敢拼的精神风貌。‎ 家训家风为何能显示出如此强大的生命力?第四十四代子孙黄子曦娓娓道来:黄峭弃官归乡后创建和平书院,培养栋梁人才,撰写《家训》十七款;当代古镇人则____ ,把古代家训家风沐浴于时代新风中,赋予其新的内容。‎ 中国自古就是重视家风传承的国度,家是人生的起点,也是国家的根基,( ),会对子孙后代优良品格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在令人____且充满诱惑的世界里,我们多想想先辈的谆谆教诲,回忆先辈们____的创业艰辛,定能从中获得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前行的路上行稳致远。‎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津津乐道 革故鼎新 目不暇接 筚路蓝缕 D.乐此不疲 继往开来 目不暇接 栉风沐雨 C.津津乐道 继往开来 眼花缭乱 筚路蓝缕 D.乐此不疲 革故鼎新 眼花缭乱 栉风淋雨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一批贤者延续文明火种,发展文化基因,在当代孕育了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它体现了当地人敢闯敢拼的精神风貌。‎ B.一批贤者传播文明火种,延续文化基因,在当代所孕育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体现了当地人敢闯敢拼的精神风貌。‎ C.一批贤者传播文明火种,延续文化基因,在当代所孕育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体现了当地人敢闯敢拼。‎ D.一批贤者延续文明火种,发展文化基因,在当代所孕育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体现了当地人敢闯敢拼的精神风貌的表现。‎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祖先创造的辉煌文明,是一种永恒的精神能源 B.祖先创造了作为永恒的精神能源的辉煌文明 C.文明的辉煌由祖先创造,是一种永恒的精神能源 D.永恒的精神能源,是由祖先创造的一种辉煌文明 ‎20. 下面是某中学高一家长会邀请函的草稿,其中有五处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邀请函 尊敬的各位家长:‎ 为密切家校联系,增强教育合力,我校定于2月23日(周日)下午2:00在学校学术报告厅召开高一年级家长会,特向足下发出诚挚的邀请。‎ 我们希望借此机会与各位家长更好地沟通与交流,听取您对学校工作的指正。会议重要,务必提早10分钟到达会场。‎ 感谢各位家长的支持!期待各位家长的拜访!‎ ‎2019年X月X日 XX中学高一年级 ‎21. 参照下面材料中画线的部分,仿写两个句子,构成排比句式,要求结构相似。(6分)‎ 从古至今,分别都是使人痛苦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燕太子丹与荆轲之间的“壮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 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 ②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孟郊 ‎ ③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张之洞 ‎ ④凡事以理想为因,实行为果。——鲁迅 ‎ ⑤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汪国真 ‎ 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毛泽东 ‎ 在这个“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新时代,你读了上面六句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高一下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1.A(“被王国维引入”错,以偏概全,根据原文,应是“以王国维为代表的有深厚古学造诣又有着开阔眼界的学者”引入的。)‎ ‎2.B(“具体表现”错,从第二段第一句话可以看出,是“中国美学的弥散性格反映出中国思想的固有特点”。)‎ ‎3.C(A项,“是不成熟的表现”错,原文是“不一定是学术上不成熟的表现”,歪曲原意;B项,强加因果,“中国美学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是“中国美学具有弥散的性格”的具体表现;D项,“今天的学者很重视”错,原文是“尚待今天的学者充分重视”,未然变已然。)‎ ‎4. C(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C项,小说并没有“对冷漠虚伪的社会风气的嘲讽”之意,从里长的关照、民宿的人的照顾、小梁的付出等情节可以看出这一点。)‎ ‎5.(6分)①自立自强。在儿子死去、儿媳离开后,她辗转于各工地,自力更生。②善解人意、宽宏大量。儿媳离开时,虽然村里人都骂,她却为儿媳辩解。③和善有爱心。她为自己的误解向小梁道歉,还把自己做的酱菜送给小梁。(每点2分)‎ ‎6. ①从情节角度看:题目“陈设一个家”,表层是指小梁拍戏时陈设的布景,深层是指小梁为老太太的温情和遭遇所打动,最后自己主动出钱为老人布置一个真正美观大方的家。‎ ‎②从人物角度看:题目“陈设一个家”,含有小梁为老人陈设一个家,也是弥补自己对阿嬷的歉疚,获得心灵的安慰的愿望。‎ ‎③从主题角度看:题目“陈设一个家”,寄寓了作者呼吁“远离‘表演’,真心关注独居老人,为他们送上家的温暖”的主旨(或 “每个人的心灵都需要温暖” 或“为自己的心灵陈设一个家”)。(每点2分,共6分)‎ ‎7.B(A 项名人的话意是创业要有胆量,不能唯学历是举。C 项,“因为我们如果 不读书就没有出路”错误,从材料二来看,之所以要读书学知识,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D 项,材料三指的是“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却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这些地方 20 世纪 80 年代曾出过大学生”只是原因之一。) ‎ ‎8.B (A 项,“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批判”错误,材料一开头对这件事进 行的是客观叙述,只是结尾的“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有轻微的否定色彩;C 项,“‎ 没有什么可供借鉴”错误,材料三第二段说“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可见还是有丰富的经验 可借鉴的;D 项,“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错误,材料 三并没有分析原因,也没有强调有用性。) ‎ ‎9.试题分析:材料一可总结出:①宣传“读书有用论”,使人们正确认识读书的价值,明 确读书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提升个人能力等。②拓宽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使有知识者有施展才华、获得收益的舞台。材料二中可总结出:①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②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 ‎10. B ‎11. D(“都具有真才实学且充满正义感”说法错误)‎ ‎12. C(C项“ 做名义上的相国,没有实际权力”说法错误,廉颇是代理相国)‎ ‎13.(1)赵括曾与父亲赵奢谈论用兵之事,赵奢也难不倒他,可是并不称赞他。(得分点:“尝”(曾经),“兵事” (名词作动词,用兵之事),“ 善”( 认为……好,称赞),每词各1分,句意2分)‎ ‎(2)赵括代替廉颇之后,把原有的规章制度全都改变了,把原来的军吏也撤换了。(得分点:“既” (……以后),“悉”(全部),“易置”(更改设置、撤换),每词各1分,句意2分)‎ ‎14、C  C项“白居易用力拿过朋友的酒杯”理解错误,由诗歌第一句可知,是刘禹锡为白居易斟酒。‎ ‎15.(1)白诗这两句诗主要运用了对比、讽刺的手法表达情感,(2分)(2)诗人通过将友人刘禹锡的遭遇与满朝官员的行为进行对比,以及对当权者和无为者讽刺,表达了他对友人才能的赞赏,以及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和不平。(2分)(3)刘诗这两句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谪,但新人辈出也令人欣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和宦海沉浮的乐观与豁达。(2分)‎ ‎16.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3)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17.C ‎18. B(A项,搭配不当,“发展”与“基因”不能搭配。C项,成分残缺,句末应加上“的精神风貌”。D项,搭配不当,“发展”与“基因”不能搭配;句式杂糅,“体现了”和 “的表现”杂糅)‎ ‎19. A(根据后文的“会对子孙后代优良品格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主语应该是“辉煌文明”,所以A项最恰当)‎ ‎20. (1)“足下”改为“您”或“各位家长”‎ ‎(2)“指正”改为“建议”或“意见和建议”‎ ‎(3)“务必”改为“请”‎ ‎(4)“拜访”改为“参加”或“到来”‎ ‎(5)“2019年4月1日XX中学高一年级”改为“XX中学高一年级2019年4月1日”‎ ‎2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间的“愁别”;‎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是岑参与武判官之间的“惨别”;‎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李白与汪伦之间的“伤别”。‎ ‎22.【题目解析】这是“选句关联型材料作文”,此类作文审题需要在所给“名句”范围内,进行“有机联系”,在“原句含义”和“选句关联”的基础上进行“集中立意”,写作时还要求对“名句”进行“合理引用”。另外,此题目在审题上还要求以年轻人的角度写,要结合这个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新时代,将自己的理想、奋斗、豪情等与国家前途、民族复兴结合起来。‎ 明确“名句”含义,是立意前提:①自知自省、战胜自我、自强不息;②珍惜青春、发愤图强;③刻苦学习、立志成才、责任担当;④坚定理想、勤于实干;⑤攻坚克难、积极进取、奋发向上;⑥豁达自信、奋发有为、勇于担当。在此基础上,再选出两三个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句子进行整合立意,如:‎ ‎①⑥自知 自信 自强 ‎①②⑤发愤图强,逐梦青春。‎ ‎②③⑥立志成才,勇担社会责任。‎ ‎④⑤坚定理想,实干兴邦(行动为实,梦想成真)(用汗水浇灌理想之花)。‎ ‎⑤⑥坚定信心,奋斗不息(艰苦奋斗,助推中国梦)。‎ ‎①~⑥年轻人在新时代应勇于担当 其他整合立意,只要有内在关联并引用恰当,也属于切题作文。‎ ‎【参考译文】‎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军事,以为天下没人能抵得过他。他曾与父亲赵奢谈论用兵之事,赵奢也难不倒他,可是并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这是什么缘故,赵奢说:“用兵打仗是关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却把这事说得那么容易。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要是一定让他为将,使赵军失败的一定就是他呀”。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让他做将军。”赵王说:“为什么?”回答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饮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当做朋友看待的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东西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现在赵括一下子做了将军,就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帛,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大王认为他哪里像他父亲?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赵王说:“您就把这事放下别管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接着说:“您一定要派他领兵,如果他有不称职的情况,我能不受株连吗?”赵王答应了。‎ 赵括代替廉颇之后,把原有的规章制度全都改变了,把原来的军吏也撤换了。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情况,便调遣奇兵,假装败逃,又去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把赵军分割成两半,赵军士卒离心。过了四十多天,赵军饥饿,赵括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搏斗,秦军射死赵括。赵括军队战败,几十万大军于是投降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第二年,秦军就包围了邯郸,有一年多,赵国几乎不能保全,全靠楚国、魏国军队来援救,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赵王也由于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终于没有株连她。‎ 邯郸解围之后五年,燕国采纳栗腹的计谋,说是“赵国的壮丁全都死在长平了,他们的遗孤尚未成人”,燕王便发兵攻赵。赵王派廉颇领兵反击,在鄗城大败燕军,杀死栗腹,于是包围燕国都城。燕国割让五座城请求讲和,赵王才答应停战。赵王把尉文封给廉颇,封号是信平君,让他任代理相国。‎ 廉颇在长平被免职回家,失掉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离开他了。等到又被任用为将军,门客又重新回来了。廉颇说:“先生们都请回吧!”门客们说:“唉!您的见解怎么这样落后?天下之人都是按市场交易的方法进行结交,您有权势,我们就跟随着您,您没有权势了,我们就离开,这本是很普通的道理,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又过了六年,赵国派廉颇进攻魏国的繁阳,把它攻克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