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0.00 KB
- 2021-06-0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西安中学高2020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世纪以来,人工智能已成为科幻小说、科幻电影最钟爱的主题,以至于它占据了我们关于未来的主要想象空间。不幸的是,这些作品所描述的人工智能窄化了我们对于未来生命和生活形式的想象,似乎人类未来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与机器人的斗争。同时,过去一百年充斥在科幻文化中的拟人化手法也把人工智能窄化了。机器人只是人工智能的一种典型形式和一个发展方向,而人工智能对我们的意义不只是它可以模拟、延伸和拓展人的思维,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理解人的语言、思维和智能本身有巨大的推进作用。
科幻文化对人工智能的窄化还在于,好莱坞电影中总是将机器人和人的根本差别归于感情或者说是“爱”,其实人的社会性存在是人工智能尤其是人工生命研究领域最大的难题。人工智能必须建立一个可预测的世界模型以及反应、修正机制,这都是建立在一个理性个体的假设之上。问题在于,世界上不止有一个个体,还有无数他者,如何以算法应对无数社会性个体之间复杂的、充满非理性和偶然性的相互作用?这才是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难点所在。心灵没有方程式,社会性的心灵更加无法用算法解决,这或许正是艺术的机会。
然而,人的社会性在今天这个网络社会受到了新的挑战。近20年来,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上,技术在明显加速,我们能够感觉到各种技术对生活的“重置”。技术的发展在引诱着也在强迫着我们跟随,不断跟它一起更新换代——引诱是因为花样翻新、追求时尚,而强迫是因为整个服务系统在更新,我们只能跟着更新,否则等待你的是脱离网络、去社会化。这种加速度,这种迅即的自动化、现成性,取消了我们自主的学习与生产。那么,我们是不是还能保持艺术创造的欲望?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最切近的应用场景中,淘宝、京东设置了众多的“推荐”和“方便”,这些 “方便”不但是引导消费的诱饵,更是对我们自身的诱导和窄化。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合作中,我们的偏好被强化。据说阿里巴巴对每一个淘宝用户的定义,可以拓展到几千个标签。这意味着,它比你自己更了解你的欲望、需求、目的、冲动。然而,这只是你的数码存在,这不过是由概率算法导出的一种“显示性偏好”。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人群做了无穷细分,但同时人文学者们又总是在抱怨技术把人同质化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能否弄清楚,新科技究竟是把社会变丰富了还是变单一了? 我个人这些年的感觉是,在表征意义上人的确变得更加多元、丰富,但是在深层意义上,人的社会性以及社会能力却被极大地削弱了。
人们思考问题时,如果缺乏辩证思维,会偏向一极而无暇顾及另一极。面对技术把人同质化的趋势,如何找到反向的动力并将之作为“辩证的另一极”?这是未来艺术的根本任务。
(摘编自《当科幻窄化了人工智能,艺术的新命题出现了》)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受到科幻文化的影响,一些人容易将人与机器人的斗争当作人类未来活动的主要内容。
B. 人工智能技术当下的难点所在,是建立一个可预测的世界模型以及反应、修正机制。
C. 各种技术正在“重置”我们的生活,技术的发展在引诱也在逼迫着我们紧随其后。
D. 概率算法导出的“显示性偏好”往往是被强化的偏好,与人的真实需求未必一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提出了科幻文化对人工智能的窄化的问题,为进一步论证奠定基础。
B. 文章通过讨论人的社会性在网络社会所受到的新挑战,将论证推向了深入。
C. 文章运用例证法,以淘宝、京东为例指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正在对人群做出无穷细分。
D. 就新科技对社会的影响问题,文章从表征意义和深层意义两个维度表明了看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艺术能够应对无数社会性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解决社会性的心灵所产生的问题。
B. 艺术可以表现未来,科幻文化可以展现人们对未来科技、生命和生活形式想象。
C. 艺术创造的欲望产生于对迅即的自动化、现成性保持警惕,追求自主的学习与生产。
D. 艺术的根本任务是在技术之外找到反向的动力,并能够把它作为“辩证的另一极”。
【答案】1. B 2. A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B项,“难点所在,是建立一个可预测的世界模型以及反应、修正机制”错误。结合“世界上不止有一个个体,还有无数他者,如何以算法应对无数社会性个体之间复杂的、充满非理性和偶然性的相互作用?这才是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难点所在”分析,难点是算法如何应对社会性存在问题。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A项,“为进一步论证奠定基础”错误。结合文本第一节内容分析,只是引出后文的论证,并非基础。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A项,“能够”太过肯定,结合“心灵没有方程式,社会性的心灵更加无法用算法解决,这或许正是艺术的机会”分析,“艺术能够应对无……的心灵所产生的问题”篡改文意。
C项,“产生”错误。结合“这种加速度,这种迅即的自动化、现成性,取消了我们自主的学习与生产。那么,我们是不是还能保持艺术创造的欲望”分析,不是“产生”,为“保持”。
D项,“反向的动力”错误。结合“面对技术把人同质化的趋势,如何找到反向的动力并将之作为‘辩证的另一极’?这是未来艺术的根本任务”分析,是“同质化趋势”的反向。
故选B。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士兵突击(节选)
兰晓龙
三个人多少是振奋了一下,他们超过了那两名已经油尽灯枯的士兵,一口气把人拉下了几十米。那个终点已经只是八百来米的事情了。
槲树林中忽然跑出一个跌跌撞撞的士兵,摔倒在袁朗(队长)的脚下,那是第一个到达的士兵,医护人员立刻上前救护。三个人的步子一下慢了下来,互相对望了一眼。伍六一又开始挣扎,这回他的挣扎接近于厮打,一下狠狠地甩开了两人。
“就剩两个名额了!你们还拖着我干什么?三个人!只要三个人!”两个人呆呆地看着伍六一,身后两名士兵正缓慢但固执地赶了上来。
成才忽然掉头就跑,往终点奔跑。许三多却看也不看跑去的成才,他将背包背在身子前边,抢上来抓住伍六一,他不想丢下他,他要背着他走。伍六一强挣着就是不让,但那条腿已经吃不上劲了,大半拉沉重的身子被许三多架在肩上。许三多拖着伍六一,向终点做拼命的冲刺。由于负重过多,许三多慢得出奇,他一步一步地往前冲着。伍六一不敢再挣了,他一只腿竭力地往前蹦着,因为现在的速度很重要,他得为许三多想点什么。
后边的那两名士兵,慢慢地超过他们了。伍六一受不了了,又开始愤怒地吼了起来:“他们超过你了!放开呀!你又要搞什么?还想在那空屋里做看守吗?……”伍六一的声音里都有哭声了。前边的那两名士,已经离他们越来越远。
成才已经到达了槲树林终点,那股子猛冲的劲头让他几乎撞在了袁朗的身上。精疲力竭的成才没有倒下,他立刻转过身看着战友:“许三多快跑!许三多,你加油啊!”
袁朗意味深长地看看他,又看看远处的许三多和伍六一,他的眼神里充满了一种钦佩。对于那还在争夺中奔跑的四个人来说,这剩下的几百米简直遥不可及。
“成才已经到了!只剩下一个名额了!你看见没有?!”伍六一望着绿意葱葱的槲树林对许三多说。许三多根本就没抬头看,他的力气依然用在对伍六一的拖拉上。“只剩一个名额!你把我拖到也不算!脑子进水啦!”“加把劲……再加劲。”
伍六一盯着那张汗水淋漓的虚脱的脸,忽然间恍然大悟:“我知道你要干什么了?你想拖着我跑到头,你自己装蛋趴窝是不是?”许三多还是没吱声,他只管脚下使劲。伍六一想突然挣开他,却发现横担在肩上的一只手臂简直已经被许三多的手掐到了肉里。
“蠢货……你不是笨是蠢了……我用得着你施舍吗?……我会去告你的!……你放开……求你放开……到嘴的馒头我们都不吃,现在为什么干这种事?”伍六一已经哭了。
“跑了好远……从家跑到这…前边都是你们推着扛着……最后这一下……我帮一下,又算什么?”伍六一已经完全没力气可用了,他只能看着许三多往前一步步挣扎。伍六一本来是狂怒加无奈的眼神也慢慢平和下来,他说:“许三多,咱们是朋友。”
近在咫尺的砰的枪响,把许三多吓了一跳。伍六一手中的信号枪还在冒着烟,信号弹正缓缓地升上夭空。伍六一一瘸一拐地高举着双臂,向着终点挥舞着,他说:“我跑不动了!我弃权!”他真的是跑不动了,刚走出两步,便轰然倒地。救护车是随时准备的,几名卫生兵已经发动汽车过来了
许三多呆呆地看着伍六一。伍六一瞪着他,挥着拳头喊着:“跑啊!许三多!”许三多掉头开始他的最后一段狂奔。那领先的两个兵意识到了身后的威胁,也使出了最后的力气狂奔了起来。
许三多喊叫了,他在喊叫中开始了不可能的加速,第一次加速就超过了那两人。一个被超过的士兵终于丧失了信心,在许三多超过他的同时摔在地上。然而,他那位战友却不管不顾地回身拉起了他。许三多仍在喊叫着,喊叫声中救护车与他交错而过,喊叫声中许三多的声音将所有人的声音淹没,喊叫声中许三多刚流出的眼泪被风吹干,他在喊叫声中跨越了终点。
成才欢天喜地地跑过来,他想与许三多拥抱。许三多抬起头,那双眼睛里的冷淡让成才愣住了。许三多回头看着刚刚跑过的路,他看到那两名士兵正互相地搀扶着跨越终点。远处的伍六一已经被卫生兵用担架抬上救护车。伍六一笑得像个大男孩一样,向这边不停地挥手。
(选自《士兵突击》,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许三多在友情与荣誉之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友情,并自始至终没有动摇过。他执着、坚韧、重情的形象被刻画得淋滴尽致。
B. 小说通过袁朗队长钦佩的眼神,运用侧面描写,让读者看到了主人公独特的人格魅力,从而使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更鲜明立体。
C. 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成才在只剩两个名额及两个士兵赶上来的情况下,抢先冲到终点,与许三多相比,更为理智与冷静。
D. 军事题材的小说多以扣人心弦的情节取胜,本文节选虽短,但情节曲折,伍六一弃权、许三多冲刺等场面,让读者回味无穷。
5. 请简要分析文中伍六一的心理变化过程。
6. 文章“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震撼人心。请从许三多的角度,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4. C 5. ① 超过两名对手,望见终点时,他内心是振奋的。
② 两名对手赶上来时激烈的挣扎,表现了他担心拖累战友、害怕被对手超越的心理。
③ 被两名对手超过后的狂怒、哭泣与平和,既有对战友的“固执”的愤怒、无奈,又有对自己不被抛弃的激动与欣慰。
④ 最后,笑得像个大男孩,既有对战友获胜的喜悦,又有为自己选择放弃而没有拖累战友的释然。
6. ① 不抛弃,就是在任何艰难困苦面前都不抛弃自己的战友,要与战友共荣辱,同生死。这是一种集体意识,彰显的是“团结”的精神力量。
② 不放弃,就是在任何艰苦卓绝的条件下都不放弃自己的目标、任务与荣誉。这是一种担当和执着的精神,需尽最大的力量冲向终点,完成任务。
③ “不抛弃、不放弃”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意志。它不仅是战友之间珍贵友谊的写照,还是战胜敌人的军魂。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C项,“与许三多相比,更为理智与冷静”错误,对比的效果分析不当,目的是突出许三多的“不抛弃、不放弃”的执着。故选C。
【5题详解】
此题考核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要求概括伍六一的心理变化过程,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和关键词语概括,此题可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三个人多少是振奋了一下,他们超过了那两名已经油尽灯枯的士兵,一口气把人拉下了几十米”“伍六一强挣着就是不让,但那条腿已经吃不上劲了,大半拉沉重的身子被许三多架在肩上。许三多拖着伍六一,向终点做拼命的冲刺”“后边的那两名士兵,慢慢地超过他们了。伍六一受不了了,又开始愤怒地吼了起来”“蠢货……你不是笨是蠢了……我用得着你施舍吗?……我会去告你的!……你放开……求你放开……到嘴的馒头我们都不吃,现在为什么干这种事?”“许三多,咱们是朋友。”“伍六一笑得像个大男孩一样,向这边不停地挥手”概括答题要点即可,重点抓住文中的“振奋”“强挣着”“愤怒”和人物的举动分析。
【6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小说的主旨的能力,分析小说的主旨注意从多个视角进行,从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分析,从周围的人对他的影响或他对周围的人的影响的角度分析,从文章的次要人物的性格分析,从社会环境的角度进行分析,还可以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结合情节的转换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以及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进而分析主旨等,总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此题要求从主人公的“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的角度分析,重点从“不抛弃、不放弃”是一种集体意识、一种担当和执着的精神、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意志等角度分析即可。
【点睛】情节概括的题目是小说常见的题目,注意有直接要求概括情节,通过哪些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人物的心理或情感的变化过程怎样等提问方式,答题时注意分清题干的要求概括的什么情节,是关于哪个人物的情节。注意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单的段落的划分,重点注意文中表现情感变化的重点词语。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有了全息影像和虚拟现实加持,不用去敦煌,就能欣赏飞天乐舞的精彩表演;戴上AR眼镜,穿越150多年的历史,一睹圆明园的金碧辉煌;在超级大屏幕上走入《韩熙载夜宴图》,加入一场古代的豪门夜宴……
在掌握庞大数据信息的前提下,对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从而挖掘数据背后的规律,精准打造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爆款”内容产品和服务,成为新风尚。
“在爱奇艺看一个电影、看一个电视剧,如果只想看男二号,通过大数据的算法可以做到只看男二号的戏份。”爱奇艺高级副总裁耿聃皓说,通过个性化算法做到千人千面,打开爱奇艺页面都是根据用户观看过的视频的DNA匹配出来的。
腾讯集团文化产业办公室主任赵治认为,科学技术为传统文化带来无限活力。他举例说:“功能游戏不但有意思,而且特别强调社会治疗,有一种烧伤病人,每天给他用药仍然很疼,但是可以让他戴AR眼镜玩游戏,这样玩的过程中可以缓解病痛。”
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文化和科技是新时代我国产业创断的两翼。
然而需要看到的是,文化和科技二者仍然存在着巨大的隔阂,文化领域对前沿科技发展和技术利用情况不清楚,科技领域则缺乏手段和路径将人文内涵与技术相结合。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最后一公里”该如何打通呢?
续超前说,要借助云计算、人工智能、VR等技术浪潮对文化领域的颠覆影响,形成新一轮的文化科技融合:从单一要素融合走向全方位融合,从被动融合走向主动融合,从浅层次融合走向深层次融合,从区域内部融合走向产业链融合,从“文化+科技”向“文化×科技”的模式升级。
(摘编自张晔《当“文化秀”遇上“黑科技”》,《经济参考报》2018年11月5日,有删改)
材料二:
(数据源自《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数据报告》)
材料三:
上周,备受瞩目的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落下帷幕。峰会为数字中国建设勾勒出美好图景。
数字中国的未来令人期待,但在推进其建设过程中的一些新问题、新动向仍需加以关注。国家信息中数字中国研究院最新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指数(2018)”显示,尽管数字中国的整体发展势头良好,但区域分化趋势较为明显,区域间发展差距呈现出不断加大的态势。
从单个城市看,北京、广东、上海三地以其经济水平、基础设施、人才储备、对外贸易等方面的明显优势,数字中国建设持续领跑全国;从我国区域布局的4大板块看,东部地区数字中国发展增速为2.26%,高于中部的2.1%、西部的1.26%和东北的0.89%,呈现出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
这一判断是基于数据中国大数据监测系统所汇集的5000多亿条数据资源,并从经济转型、社会发展和政府治理等多个维度,对全国各省区市数字化水平进行的全景式展现与分析。总体看,数字中国的发展态势,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保持着较高的吻合度。
为了缩小差距,多省采取多项举措。上周,江西提出将着力培育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一批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和示范基地、一批中小企业双创示范基地以及一批智能产业集群;湖北武汉提出将加快推进国家存储器、航天产业、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4大基地建设,年内培育1家以上独角兽企业、500家瞪羚企业、1000家小中型企业和新增500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目标。
同时,各地“抢人大战”仍在延续。湖南衡阳启动“人才雁阵”行动计划,高层次人才团队来衡阳创新创业,最高可享受1亿元综合资助;河南首次启动“中原千人计划”,有重点地遴选支持中原本土人才发展,形成与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相衔接的创新人才开发体系;武汉则通过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吸引诺贝尔奖及世界领军型产业科学家等举措,构建多层次、全产业的人才“金字塔”体系。
(摘编自张倩《抓住“数字中国”建设机遇》,《经济日报》2018年4月30日,有删改)
材料四:
国家网信办《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7年)》显示,2017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27.2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二,同比增长20.3%,占GDP的比重达到32.9%。其中,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于数字中国建设功不可没。按照工信部《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到2020年将突破1万亿元。
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执行总裁王叁寿认为,目前数字中国战略实施进展顺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某些地方政府在推进数字中国战略过程之中,依然停留在以硬件建设为主,忽视了对政府数据、城市数据应用以及相关价值的激活。全球约有一千万台服务器被闲置,占到市场规模的30%,几乎浪费了300亿美元规模的IT基础架构投资。”同时,王叁寿认为“我国数字中国战略缺乏自主可控的关键核心技术体系的支撑。美国开源技术固然可以借鉴,但是绝对不可形成依赖,我国亟需全面研发关于数字中国战略的相关核高基技术,紧盯短板,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尤其是关键核心技术,争取早日实现自主、可控,牢牢掌握科技发展主动权,切实保障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
(摘编自王叁寿《目前数字中国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北国网》2018年7月18日,有删改)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全息影像和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支持下,人们能更直观地感受文化的魅力,未来,科技将在更多方面助力文化传播。
B. 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在当前仍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以人工智能、VR等为代表的技术浪潮能解决这一问题。
C. 2014到2018年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其中,2017到2018年间产业规模的增长量最大。
D. 近年来,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了数字中国建设的发展,数字经济成为GDP的重要组成部分。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工智能技术为人文内涵与技术相结合提供一种路径,有助于消除科技和文化之间的隔阂,也可能为传统文化带来活力。
B. 数字中国发展指数(2018)显示东部发展增速最快,这正是由我国“数字中国”的整体发展良好的形势决定。
C. 当前,为保障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控制科技发展的主动权,我国已经构建起自主可控的关键核心技术体系。
D. 武汉通过吸引诺贝尔奖及世界领军型产业科学家等举措,构建多层次、全产业的人才“金字塔”体系,说明地方政府把推进数字中国战略的重点放在吸引人才上了。
9. 如何提高数字中国建设发展落后区域的发展水平?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A
9. ①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步伐,推动区域数字中国发展。②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并创造适宜人才发挥专长的制度环境。③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尤其是关键核心技术,掌握科技发展的主动权。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C项“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分析错误,材料二显示,2015年到2016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产业规模略有下降。故选C。
【8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在把握每段的主要内容和文章的主旨的基础上,逐项去原文找对应句或对应段;对比选项时既要扣住准确的词意,尤其注意限定词和关联词,又要注意把握整体的语意;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合理分析。B项强加因果,材料三指出,“数字中国发展指数(2018)显示东部发展增速最快”是由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C项“我国已经构建起自主可控的关键核心技术体系”分析错误,材料四指出“我国数字中国战略缺乏自主可控的关键核心技术体系的支撑。”D项以偏概全,材料三指出“武汉则通过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吸引诺贝尔奖及世界领军型产业科学家等举措”,从而构建多层次、全产业的人才“金字塔”体系。故选A。
9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根据文本材料,分析可知,提高数字中国建设发展落后区域的发展水平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区域数字中国的发展水平基本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要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步伐,从而推动区域数字中国的发展水平”“数字中国的发展属于高科技领域,需要多层次的、全产业的人才体系来支持,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并创造适宜人才发挥专长的制度环境”“我国数字中国战略缺乏自主可控的关键核心技术体系的支撑。”因此,要发展数字中国,必须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尤其是关键核心技术,掌握科技发展的主动权。
【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解答要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人也。本名议,世江东大族。逊少孤,随从祖庐江太守康在官。袁术与康有隙,将攻康,康遣逊及亲戚还吴。孙权为将军,逊年二十一,始仕幕府,历东西曹令史,出.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县连年亢旱,逊开仓谷以振贫民,劝督农桑,百姓蒙赖。
会稽太守淳于式表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逊后诣都,言次,称式佳吏,权曰:“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逊对曰:“式意欲养民,是以白逊。若逊复毁式以乱圣听,不可长也。”权曰:“此诚长者之事,顾人不能为耳。”
黄武元年,刘备率大军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督朱然、潘璋等五万人拒之。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立数十屯,先遣吴班将数千人于平地立营,欲以挑战。诸将皆欲击之,逊曰:“此必有谲,且观之。”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其后,逊上疏欲击备,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衔持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以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逊曰:“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犄角此寇,正在今日。”乃先攻一营,不利。诸将皆曰:“空杀兵耳。”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破其四十馀营。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备因夜遁,驿人断后,仅得入白帝城。
初,孙桓别讨备前锋于夷道,为备所围,求救于逊。逊曰:“未可。”诸将曰:“孙安东公族,见围已困,奈何不救?”逊曰:“安东得士众心,城牢粮足,无可忧也。待吾计展,欲不救安东,安 东自解。”及方略大施,备果奔溃。桓后见逊曰:“前实怨不见救,定至今日,乃知调度自有方耳。” 加拜逊辅国将军,领.荆州牧,即改封江陵侯。
(节选自《三国志•陆逊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
B. 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
C. 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
D. 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幕府,本指将帅在外的营帐,后亦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仕幕府,指在文武官署中担任一定官职,做军政大吏的佐助人员。
B. “出”,指官员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出”一般指贬官,有时也指平调。古人一般以出任京官为荣。
C. “诣都”,是到京城,到朝廷的意思,和它同义的词还有“诣阙”、“谒阙”。“诣阙上书”指越级上书中央司法机关申冤。
D. “领”即加封、兼任,是在原来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或官职较高的官员兼任级别较低的官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陆逊少年不幸,年轻有为。陆逊年少时失去父亲,跟随堂祖父陆康长大,二十一岁就到孙权的幕府中做官,历任东西曹令史。
B. 陆逊一心为国,不计私仇。会稽太守淳于式上奏章揭发陆逊非法掠夺百姓,而后来陆逊却在孙权面前称赞他是好官。因为陆逊认为淳于式是为民着想,且互相诋毁的风气不可助长。
C. 陆逊胸有谋略,坚持己见。刘备派吴班带人挑战。吴将都想要迎击刘备,陆逊认为必定有诈,没有出战,使刘备的计策失败。等时机成熟,才火烧了刘备四十余营,大获全胜。
D.
陆逊用兵奇巧,调度有方。在与刘备的作战中,在对方军队疲惫,士气沮丧时才寻找战机出战;在孙桓被围求救时,陆逊观测到孙桓得人心,城牢粮足,不需要去救,就能解围。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县连年亢旱,逊开仓谷以振贫民,劝督农桑,百姓蒙赖。
(2)初,孙桓别讨备前锋于夷道,为备所围,求救于逊。
【答案】10. B 11. D 12. D
13. (1)海昌县连年大旱,陆逊打开粮仓赈济灾民,勉励督促百姓种田养桑,百姓得到依赖。
(2)起初,孙桓分率士兵去夷道讨伐刘备的前锋部队,被刘备包围,向陆逊求救。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断句。这种题型可用排除法,第一处错误,“知”的宾语是自己的计策不可行,“其计不可”不能划断,排除AC;第二处错误,根据“所以……者,……也”句式判断可知,“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故选B。
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有时也可以结合着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D项,“领”指兼任,官职较高的官员兼任较为低级别的官职,没有“加封”的意思。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D,“在孙桓被围求救时,陆逊观测到孙桓得人心,城牢粮足,不需要去救,就能解围。”错,原文是:等到我的计策实施,即使不去救安东,安东就会自己解围。
点睛: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振:同“赈”,救济、赈济;劝:勉励;农桑:名词作动词,种田养桑。第二句得分点:别:分离,此处有“分兵”之意;为……所:表被动,被……;“求救于逊”状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
陆逊字伯言,是吴郡吴县人。他原名陆议,世代为江东大族。陆逊很小就死了父亲,跟随堂祖父庐江太守陆康到他的任所生活。袁术与陆康有矛盾,准备进击陆康,陆康便让陆逊和亲眷们回吴县。孙权做将军,陆逊二十一岁,就开始在孙权将军府中任职,历任东西曹令史,外出任海昌屯田都尉,同时兼管县令职务。海昌县连年大旱,陆逊打开粮仓赈济灾民,勉励督促百姓种田养蝉,百姓得到依赖。
会稽太守淳于式上表揭发陆逊非法掠夺百姓,骚扰当地。陆逊后来到都城,和孙权说话中间,称赞淳于式是好官,孙权说:“他告你你却推荐他,为什么呢?”陆逊回答说:“淳于式是想要休养百姓,因此告我的状。如果我再说他的坏话来扰乱您的视听,这种风气不可助长。”孙权说:“这实在是忠厚长者之事,只是一般人不能做到罢了。”
黄武元年,刘备率大军来攻打西部边界,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率朱然、潘璋等五万人抗击刘备。刘备从巫峡、建平连接营盘到夷陵界,建立了几十个军屯,先派吴班带领几千人在平地设立营寨,想要挑战。诸将都想要迎击刘备,陆逊说:“蜀军这举动必定有诈,暂且看看再说。”刘备知道他的计策无法实现,就率领八千伏兵,从谷中出来。陆逊说:“我之所以不听从诸位攻打吴班,是揣测他们一定有诡诈的缘故。”后来,陆逊上疏想要攻打刘备。众将领都说:“攻打刘备应在开始时,如今竟让他深入五六百里,相互对峙已有七八月,他的各要害都防守严密,攻打他必定没有收益。”陆逊说:“刘备是个狡猾的敌人,经历的事很多,他的军队刚集结时,他考虑周密用心专一,不能触犯他。现在他驻军长久,没有占到我们的便宜,军队疲惫,士气沮丧,无计可施,夹击此敌,正在今日。”于是先攻打一个营寨,没有取胜。众将领都说:“这是白白让士兵送死罢了。”陆逊说:“我已经知道攻破他们的办法。”于是就命令士兵各拿一把茅草,用火攻攻破他。顷刻之间火势形成,破蜀军四十多个营寨。刘备登上马鞍山,环绕自己陈列军队。陆逊命令诸军从四面进攻,于是刘备军队土崩瓦解,死者有几万人。刘备于是连夜逃走,驿站的人断后,才逃到了白帝城。
起初,孙桓分率士兵去夷道讨伐刘备的前锋部队,被刘备包围,向陆逊求救。陆逊说:“不行。”众将领说:“孙安东是公族,受到包围处境困顿,怎能不救援?”陆逊说:“安东很得将士的人心,城池牢固,粮食充足,不值得担忧。等到我的计策实施,即使不去救安东,安东就会自己解围。”等到陆逊谋略全部实施,刘备果然溃败逃散。孙桓后来见到陆逊说:“先前我的确怨恨你不来救我,等到今天,才知道你的调度自有方略。”
加授陆逊为辅国将军,兼任荆州牧,当即改封他为江陵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将进酒·城下路
贺铸
城下路,凄风露,今人犁田古人墓。岸头沙,带蒹葭,漫漫昔时流水今人家。黄埃赤日长安道,倦客无浆①马无草。开函关,掩函关,千古如何不见一人闲?
六国扰,三秦扫②,初谓商山遗四老③。驰单车,致缄书,裂荷焚芰④接武曳长裾⑤。高流⑥端得酒中趣,深入醉乡安稳处。生忘形,死忘名,谁论二豪⑦初不数刘伶?
[注]①浆:茶水。②六国:指秦末趁乱复起的齐、楚、燕、韩,赵、魏。三秦扫:指刘邦灭项羽,建立汉朝。③商山遗四老:又称“商山四皓”。西汉初立,他们四人隐居商山,不为汉臣,后来在名相张良的劝说下,入世辅佐太子刘盈。④“裂荷焚芰”,是指四皓应聘出山自毁高洁。⑤接武:犹言接踵。武:足迹。曳长裙:指依附于王侯权贵。⑥高流:这里指好饮酒的高洁名士。⑦“二豪”:指贵介公子、缙绅处士。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词起句写景,描绘了凄风冷露之中古人坟墓成耕田之景,写出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和词人的黍离之悲。
B. 函谷关时平则开,时乱则闭,对于这一现象词人用“开函关,掩函关”代指朝代的更替,写出了时间的悠长。
C. “裂荷焚芰接武曳长裾”这一句是对商山遗四老的细节描写,展现了他们表面恬淡,实则热衷权势的丑态。
D. 本词虽怀古伤今,但所咏史事、人物的时间跨度很大,表现的是一种在古代社会中带有普遍性的历史现象。
15.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A 15. (1)历史沧桑变迁感慨:从“今人犁田古人墓”、“昔时漫漫流水今人家”两句可以看出;(2)嘲讽了历史上那些忙着追求名利和权势的人:“黄埃赤日长安道”到“千古如何不见一人闲”几句表达了对这类人的批判。(3)表达出词人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襟怀。“高流端得酒中趣,深入醉乡安稳处”词人借古讽今,批判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和贪欲而争名夺利的行为,“生忘形,死忘名”直抒胸臆,表达了高洁超脱的情怀。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A项,“词人的黍离之悲”错误。城下的道路,凄冷的风露,今人的耕田原是古人的坟墓。此词是作者在饱经人生忧患之后对历史、社会的沉思和对人生的抉择。抒发历史沧桑变迁的感慨。“黍离之悲”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找指国破家亡之痛,不符合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1)历史变迁的感慨。古人的坟墓变成了今人的耕田,昔日的江河流水如今变成了村落住上了人家:社会动乱又太平,太平了又动乱:整个人生又是那么劳碌奔忙,疲惫不堪,就像长安道上人无水马无草的倦客。上阙中写古人的坟墓变成了今人的耕田,昔日的江河流水如今变成了村落住上了人家,历史、社会是变化的。(2)对争名夺利的批判:上阙 “千古如何不见一人闲”句收尾,是对前句描写的长安道上的人的评论,函谷打开又闭关,时局动荡,他们只关注“无浆马无草”的现状,只热衷于自己的权势,这里有词人对热衷权势者争名夺利的批判和嘲讽。(3)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襟怀:下阙“高流端得酒中趣,深入醉乡安稳处”句借古讽今,只有高人名士才能真正领会酒的情趣,沉入醉乡睡到安稳宁静之处,体现了词人超然物外的情怀,批判了时人争名夺利的行为。“生忘形,死忘名”,人活着就应放浪忘形,死后也无须留名,词人直抒胸臆,表达了高洁超脱的情怀。
【点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理解性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鱼我所欲也》中表示生是我希望得到的,义也是我希望得到的,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写到每个人都有不同爱好追求,诗人自己唯独喜欢修身养性,然后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至塞上》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二者不可得兼 (2). 舍生而取义者也 (3).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4). 岂余心之可惩 (5). 征蓬出汉塞 (6). 归雁入胡天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兼”“犹”“惩”“蓬”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的玉器工艺 ,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好的玉器是山川之精英,人文之精美。( ),加上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的不同,玉器的用途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每个时期玉器的造型及主题风格也是各不相同的, ,竞相争艳。
明清时期,玉器玉质之美,琢工之精,器形之丰,作品之多,使用之广,都是 的。明清玉器与社会文化生活关系日臻密切,文人在书斋中往往也用玉做水洗、笔架、镇纸等文具,或以玉作陈设装饰。同时文人也大量收藏玉器,以玉明志,彰显君子的高洁风度;以收藏清赏之意趣,作为一种雅致深远的心物寄托。
由于玉器深受知识阶层的喜爱,文人的喜好也进一步左右了玉器的 ,工匠也在制作和交流中汲取了诸多文人审美趣味和时代文化风尚。玉器工艺深受当时绘画、书法及工艺雕刻的影响,作品追求意境神韵,以适应文人清静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艺术品味。
宋代以前的玉器在书法绘画艺术的影响下,明清时期工艺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有的玉器雕琢写意山水、诗句和款识,有的玉器为更好地表达诗的意境,雕琢诗句相配图案,反映出浓厚的文人趣味。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由于时代不同,因此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也不同
B. 时代的不同,导致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的不同
C. 时代不同,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也就不同
D. 由于时代的不同,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的不同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积厚流光 绰约多姿 无与伦比 推陈出新
B. 源远流长 千姿百态 前所未有 推陈出新
C. 积厚流光 千姿百态 无与伦比 标新立异
D. 源远流长 绰约多姿 前所未有 标新立异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受书法绘画艺术所影响,明清玉器工艺水平相比宋代以前的玉器有很大的提高。
B. 宋代以前的玉器经过书法绘画艺术影响,其工艺水平到明清时期有很大的提高。
C. 明清玉器工艺受到书法绘画艺术的影响,与宋代以前的玉器相比有很大的发展。
D. 明清玉器工艺在书法绘画艺术影响下,宋代以前的玉器与之相比有很大的发展。
【答案】17. D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括号后面说“加上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的不同……”,由“加上……的不同”可知,前面应该也是强调“……的不同”;而“加上”说明这些“不同”之间应该是并列关系,而AB项,“由于……因此……”“……导致……”都是因果关系,C项,“……也就……”是顺承关系,排除这三项,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积厚流光”,积累的功业越深厚,则流传给后人的恩德越广。第一处,由后面“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可知,此处是强调中国玉器工艺历史的悠久,应使用“源远流长”。“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绰约多姿”,形容女子体态的美丽。第二处,是形容“玉器的造型及主题风格”多种多样,如使用“绰约多姿”,则对象不当,故应使用“千姿百态”。“前所未有”,从来没有过的;“无与伦比”,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跟它相比的。前者是强调之前没有,而后者强调没有能与之相比的。第三处,主要强调“明清时期,玉器玉质之美,琢工之精,器形之丰,作品之多,使用之广”从来没有过,应使用“前所未有”。“推陈出新”,指对旧的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出新的文化;“标新立异”,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众不同。第四处,从后面来看,此处是说玉器创造的继承和创新,应使用“推陈出新”。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宋代以前的玉器在书法绘画艺术的影响下,明清时期工艺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该句有两个问题,一是结构混乱,前一句的主语是“玉器”,
“在……下”是介宾短语,是状语,句中没有谓语,句意没有表达完整,第二句就另起话头,以“水平”为主语,属于结构混乱中的中途易辙;二是搭配不当,“水平……发展”搭配不当,“水平”一般是“提高”,不能“发展”。A项,“受书法绘画艺术所影响”结构混乱,该句把“受……影响”和“为……所影响”两句杂糅,要么是“受……”,要么是“为……所”;B项,“宋代以前的玉器经过书法绘画艺术影响”搭配不当,“经过”和“影响”不能搭配,一般是“受到……影响”;D项,结构混乱,前一句的主语是“明清玉器工艺”,句子还没有说完,第二句的主语又换成“宋代以前的玉器”。故选C。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下图是“中国青年志愿者”的标志,请写出构图元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字。
【答案】(1)“中国青年志愿者”标志的构图,总体上是一个“心”的图形。“心”中间有一个既似手、又似鸽子的图案。
(2)标志的寓意深刻:“心”象征着爱心,“手”象征着援助,“鸽子”象征着美好。整个图案寓意为:伸出援助之手,把爱心献给世界,将美好撒满人间。(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图文转化的能力。解答图文转换类题目,应在感知图文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语意逻辑等来分析推理。这是一道图文转换题,考得是内容。对于图文,要宏观把握其外形特点,说明画面内容时,画面中的要素要全,不能偏颇或漏掉。“中国青年志愿者”的标志,把“心、手”进行了融合,将“爱”与“行动”结为一体。图标上面的心,象征志愿者真诚热心的服务;而图标中的手,寓意志愿者切实的行动。揭示寓意由表及里,在字数不超的前提下力求全面。注意构图要素是“手”“心”和“鸽子”,根据徽标的名称“中国青年志愿者”分析寓意。如本题“心”象征着爱心,“手”象征着援助,“鸽子”象征着美好,将“爱”“援助”“美好”结为一体。
21.下面是一则家长会的通知,请从格式、内容等方面找出5处不当的地方,并提出修改办法。
通知
尊敬的各位家长:
兹定于2019年5月20日下午在我校召开初三年级家长会,传达今年全省中考改革的会议精神,同时汇报我们初三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届时请务必到会参加。
此致
敬礼
×××中学
2019年5月15日
【答案】(1)“尊敬的各位家长”顶格写
(2)“5月20日下午”在“下午”后加具体时间(如:三点半)
(3)在“我校”后加“阶梯教室”(加出地点即可)
(4)“务必到会参加” 将“参加”或“到会”删去一个
(5)“此致敬礼”删除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题干提示“从格式、内容等方面找出5处不当的地方”,格式方面,“尊敬的各位家长”顶格写。通知的规范格式中没有“此致敬礼”,“此致敬礼”应属于书信格式要求之一。“此致”“敬礼”用作信末祝颂问安。习惯上将这里的“敬礼”另起一行顶格写,也可在次行空两格书写。前者相当于提行,后者则无异另起一段,都表示尊重。内容:“5月20日下午”表意不明确,需要在“下午”后加具体时间;“我校”,地点太笼统,这是召开家长会的通知,应该明确地点,如“阶梯教室”;“务必到会参加”语义重复,将“参加”或“到会”删去一个。
【点睛】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选择恰当的词语、语体和语气。第—,恰当利用词语的感情色彩。现代汉语中不少词语的褒贬色彩很浓,利用得好,不但语言得体,还能产生极好的表达效果。有时还可以故意改变词语的褒贬色彩。第二,正确使用书面用语和口语。书面用语比较庄重正规,口语比较平和亲近,它们不分孰优孰劣,只是应当使用在不同的地方。第三,正确使用敬辞和谦辞。对上级、长辈等应当使用敬辞;谦辞要用在自己身上,把谦辞用在对方身上,就显得不尊重对方。第四,正确选用传达话语的手段。要根据不同的表达目的选用不用的传达话语的手段。第五,根据场合、对象准确遣词造句。
四、写作(60分)
2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老爷子见到了多年不见的儿子,问他对做什么有兴趣。这个年轻人在科学、文艺、法律等方面一无所长,但他说自己有一项长处:会明辨是非。老爷子把儿子训斥了一通,说:“这件事难倒了一切科学家、政治家和哲学家,怎么你什么都不会,就会一个明辨是非?”
【答案】是非的悲剧
真正的伟人之美在于灵魂。正如我们读曾国藩不会在意他八股考了多少分,我们只知道他是晚清的名臣,只知道他的家书并至今仍然受用,实际上这位大家祖上十几代连考五百人都不出一个官。
爱因斯坦说,教育是当一个人把公式单词全部遗忘掉后脑海里的所存。他重视德育教育,他的十五岁全在读康德,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几年后登上世界科学殿堂的步伐。
当最后一块陶片落下,苏格拉底被宣判了刑罚。绝大多数的雅典人投票给了认为他有教唆、毒害青少年之罪的那一边。就这样,在是非颠倒中,一代贤者陨落了。
你可以身无长物,但不可不明辨是非。
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平凡的,成为不了远所闻名的科学家,政治家, 我们能够,且必须把握在手里的,便是明辨是非的能力。然而,这也并非易事,有多少先贤也身陷混沌,但民众更应具有雪亮的眼睛,才不致使苏格拉底的悲剧。
即使我们仅会明辨是非,那也是珍贵的。坚持正确,拒绝谬论的侵入,正如《1984》中那个颠倒一切的世界里,明白此点的人何其稀少。“石头会向下落地,地球是圆的,二加二等于四,必须捍卫这些简单而正确的事情,这是真理,生活确实在每况愈下。”这份坚持辨明是非的精神,是粉饰的历史、时间的洪流也磨灭不了的,不仅闪烁在混乱的虚拟年代中,在我们生活的今天也应拥有。
而是非,也不仅是狭义上的非黑即白。在斑斓交错的现代,明辨是非更应是对自己、世界各种观念的把握。
也许有人精通法律、科学,但却不明大是大非,那也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庸碌罢了。恰如《局外人》最后一章的呐喊:“而我,对这一切都很清楚,他(神父)看起来明白所有,却根本对自己毫无把握。”是的,他明辨自己的过去,有是有非,而其他人却把冷漠混入罪行,混淆一切, 披上神的外衣大谈救赎忏悔,却连自己的是非都不清楚,又被推上了一场悲剧。
法官神父又如何,终不及一位真正明辨是非的人,更何况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声音的一部分,我们的是非观汇合起来,影响着价值取向,风气指标。倘若每个人会,甚至只会辨明是是非非,那将又多容下多少位科学哲学家们的光彩,扩展一番天地呢?
那样,我们的悲剧也将减少,倘若我是那位阔别儿子多年的老父亲, 我会微笑着赞赏:“这件难倒了无数智者的事,你虽不是智者,却做到了,很好。”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单,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
【审题】这是一则叙事类材料,故事体现了两代人思想观念的分歧,具有较强的思辨性。争辩源于关于“兴趣”的讨论,老爷子理解的兴趣是科学、文艺、法律等,而儿子追求的是“明辨是非”。老爷子认为儿子狂妄自大,因为明辨是非“难倒了一切科学家、政治家和哲学家”。老爷子的“兴趣”是具体而实在的,可以成为未来职业或人生寄托的方向;儿子的“兴趣”并非不切实际的,体现出对是非价值的追求。换一个角度来看,老爷子看上去视角比较绝对,但也并非完全错误,具体的兴趣可能成为“明辨是非”的基础;儿子虽然志向高远,却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没有具体的“长处”,“明辨是非”或许只是空中楼阁,纯属自我标榜。明辨是非,对不同的人群,同中有异,可以思辨认知。
参考立意:从老爷子的角度分析,关注具体实在的兴趣,如科学、文艺、法律等。从儿子的角度分析,对科学、文艺、法律等一无所长;认为自己的长处是“会明辨是非”。从材料整体角度分析,两代人对“兴趣”理解的分歧;“明辨是非”和是否拥有“长处”的关系。无论哪个角度,均不能脱离材料立意。其他角度,能自圆其说且言之成理亦可。
行文结构: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引出论点“你可以身无长物,但不可不明辨是非”。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生活中,我们必须把握在手里的,便是明辨是非的能力;坚持正确,拒绝谬论的侵入;在斑斓交错的现代,明辨是非更应是对自己、世界各种观念的把握等。最后可以写自己的感悟或做法,如“明辨是非,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只有明辨是非,我们才可以在祖国的建设过程中以正确的方式和最有效的方法投入其中”“让我们以一颗明辨是非的心,正确地活在这个世上”等。
【素材】我们生活在这个大千世界,有太多的东西都需要我们“辨”。因为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太多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东西。然而,明辨是非才是最重要的。只有明辨是非,才能使我们远离罪恶;只是明辨是非,才能保证我们有正确的价值观;只是明辨是非,我们才能无愧于天地。
见证了中国百年历史的张学良也是一个明辨是非的人。在国共两党内战,日本帝国主义乘机侵入中国,中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时候,他做了一件拯救中国的事。他发动了“西安事变”,一手促进了国共两党的合作抗日,拯救了全民族,拯救了全中国。正因为张学良他明辨是非,深知民族的利益大于自己的私人利益,才发动了“西安事变”,逼自己的拜把兄弟蒋介石同意与共产党合作抗日。而且在知道陪蒋介石回南京后必将受罚的情况下仍陪同回去,为的是保护国共合作的成果。他从那时起开始了软禁生活,但他明辨是非的精神却鼓舞着无数仁人志士不断前进。
明辨是非,是一种道德,更是一种责任。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利益所趋,一些人缺乏明确的是非观念,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以至于对身边的人和事冷眼旁观,熟视无睹。更有甚者,对别人的善意之举非但不称赞学习,反而指手画脚,冷嘲热讽。如此道德冻结,如此是非不分,还何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何谈和谐而美好,温暖与真情?何谈“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更何谈“让世界充满爱”?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这个大家庭的一员,每个人的言行都在潜移默化的间接或直接的影响着他人。明辨是非,是一种道德,更是一种责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兴趣是每个人做好事情的原动力,如果一个人对某件事很感兴趣,那么他就一定会积极地把这件事做好,所以兴趣是每个人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灵感的源泉,高雅的情趣趣可以造就一个人才,同样,低级的情趣也可以毁掉一个人。兴趣就像一盏路灯,可以在黑暗中指引你前行,照亮你未来的路,兴趣是一艘船,能载你远航,兴趣是你最好的老师。
兴趣就如同蝴蝶般在“学业”这一片广大无境的花田中来回飞舞穿梭着,象征苦闷的学习中的安定力量,是在学习这条路上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举例来说,我的兴趣是在下课后,和同学们一起奔驰在球场上,三对三斗牛,虽然课堂上的学习很重要,但课后的兴趣也是堂必修课。
年轻时读萧伯纳的剧本《芭芭拉少校》,有场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工业巨头安德谢夫老爷子见到了多年不见的儿子斯蒂芬,问他对做什么有兴趣。这个年轻人在科学、文艺、法律等一切方面一无所长,但他说自己有一项长处:会明辨是非。老爷子把自己的儿子暴损了一通,说这件事难倒了一切科学家、政治家、哲学家,怎么你什么都不会,就会一个明辨是非?我看到这段文章时只有二十来岁,登时痛下决心,说这辈子我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作一个一无所能,就能明辨是非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我成了沉默的大多数中的一员。我年轻时所见的人,只掌握了一些粗浅(且不说是荒谬)的原则,就以为无所不知,对世界妄加判断,结果整个世界都深受其害。直到我年登不惑,才明白萧翁的见解原有偏颇之处;但这是后话──无论如何,萧翁的这些议论,对那些浅薄之辈、狂妄之辈,总是一种解毒剂。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