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55 KB
  • 2021-06-02 发布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教案 一、考情分析 论述类文本主要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考查的能力层级主要是理解(B级)与分析综合(C级)。2016年高考全国9套语文试卷都有对论述类文本的考查,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注重文本内容的社会文化价值和人文特性 ‎1.选文文化气息浓郁,文化特征明显,给考生以强烈的文化熏陶。如全国新课标卷的《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塞壬的歌声》《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江苏卷的《成人不自在》,上海卷的《考据、批评与欣赏》等。‎ ‎2.选文富有艺术品位,能够引导考生重视人格或艺术品格的培养。如山东卷的《唐人古体》等。‎ ‎3.选文关注人类的最新生存状态,包括科技与创新、新的消费观念等,紧贴考生生活实际。如北京卷的《自主科技创新,催生“蛟龙”入水》、天津卷的《消费者的文化资本研究》等。‎ 此外,文本篇幅一般在1000字左右,而且语言规范、文体鲜明,对阅读教学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题型丰富多样,与以往相比试题难度增大 ‎1.单项选择题。如全国新课标卷的第1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填空题。如上海卷第1题:第②段画线的词语“现身说法”在文中是指。‎ ‎3.主观简答题。如浙江卷第10题:根据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指出文言在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中的两点作用。‎ ‎4.应用探究题。如北京卷第8题: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从“蛟龙”号到“彩虹鱼”号,我国载人深海潜水事业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三)考查重点明确,考点略有变化,体现了高考稳中有变的特点 ‎1.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即要求考生将文中相关而又分散的信息提取并集中起来,加以处理。这类试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既体现为考查能力层次的综合,又体现为对文本信息的高度综合。‎ ‎2.归纳内容要点。“要点”是指几句话、一个段落、一个或几个层次、整个作品的主要内容或基本观点。对归纳能力的考查:一是将抽象、含蓄的内容加以阐发、解释,使之具体化;二是将具体的内容进行准确的概括,提炼出核心内容。‎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类试题侧重考查考生是否具有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对考生的思维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的关注与考查。‎ ‎4.考查文章的思路、结构。这类试题多从文章的开篇构思或段落间关系入手,考查考生对作品结构脉络的把握能力,以及在整体感知基础上分析段落之间或段落内部的层次关系的能力。‎ 二、趋势预测 预测1:定位更加清晰,命题难度适中。侧重于选取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历史学等方面的文章,越来越注重对考生基本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总体上试题难度并不会很大。设题尽可能贴近考生实际,不会过分为难考生。‎ 预测2:命题形式稳定,调整幅度不大。对于全国新课标卷而言,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形式是3道单选题,且考点相对固定。大多数省市将会继续沿用单项选择或加上简答题的命题形式。简答题的设题策略会尽可能回避一题多问,以使得分点尽可能集中。同时,简答题将逐步强化分析、探究的成分。‎ 预测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一新增加的考点在2017年的高考试题中会有一定程度的体现。‎ 三、新题例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支毛笔,负载起了千年的历史重托,记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宣纸上留下的一点一横、一撇一捺都变幻无穷,点线的奇妙组合,使得空间形式无限扩展。‎ 它无色而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一部中国书法史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绵延不绝,博大精深。从殷商开始,书法历经秦汉的辉煌、魏晋的风流、隋唐的昌盛、宋元的神意、明清的繁荣,直至今天仍百花齐放,盛传不衰。书法在中国的流行是如此的广泛,它对知识阶层精神生活的影响是如此的深远。它在世界艺苑独树一帜,放射出灿烂的光芒,并从中华大地走向世界,其魅力世所公认,其影响波及日本、韩国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甚至让远隔重洋、完全生长在另一种文化环境、对书法艺术知之甚少的西方历史学家也不得不发出“神奇而不可思议的东方艺术”的赞叹。据说,毕加索在观赏了中国的书法之后,惊叹其为“艺术中的艺术”,并说:“如果我出生在中国,我想我将成为一位书法家而不是画家,我希望去写我的画。”他还说:“艺术都是共通的,如果你用文字写一幅画,你也可以去画一首诗。”此后,他的寓所中挂起了书法作品,表明他对中国书法的抽象线条艺术心悦诚服。‎ 中国书法在民族艺术家庭中独受亲宠。长期以来,无论是在世界的认同中,还是在国人的民族情结里,它一直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神、最能代表中国的艺术。在几千年的演变发展中,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哲学思辨、美学思想乃至人文情怀,都在书法中得到 尽情的抒发和深刻的体现。甚至可以说,在中国众多的艺术门类之中,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比书法能够更直接、更深刻地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本质和精髓。‎ 书法这门艺术自古以来就深植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是中国最有群众基础的艺术,而它的境界又远远超逸于人们寻常的生活之外:它美化人们的生活,使生活艺术化;它又把艺术融入生活,使艺术生活化。书法之所以千年不衰,是因为它表现的是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书法是中国人的独特创造,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世界上最独特的对应人类心灵的一种表述方式,也只有中国人才以如此美丽的方块字来表述人文和传承文化。‎ 数千年来,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下至贩夫走卒、平民百姓,都倾心于书法,陶醉其间,并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幅感人至深的书法图卷。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大都有书法情结,对书写骨子里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表达感情、传递思想的工具,而中国的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文字与书法具有一种天然的血缘关系。所以说,中国书法既是入世的也是出世的,既是实用的又是艺术的。自古以来,人们除了用毛筆书写交流信息之外,还通过练习书法来修身养性,表达情感意绪,使之具有了艺术传播的功能。所以,书法既是专业化的又是日常化的,并在两者的交融中折射出人们的审美观和世界观。也因此,中国人把“字”看得很重,甚至称作人的“门面”。‎ 时至今日,随着电脑的普及,人们用毛笔书写来传播信息的功能基本被淘汰,人们的表达方式和习惯已经改变,书法的功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汉字书写的实用功能愈来愈弱化,使书法失去了与生活相融相生的土壤,但只要汉字还在被书写使用,书法艺术决不会在中国消亡。今天,人们对汉字书写的艺术追求更加强烈。因为书法这门艺术是中国人襟怀、品格、学养和才情的总和。书为心画、字如其人,这种比喻,只有中国人 才能真正感觉得到。书法情结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心理,依然是中国人一个挥之不去的文化雅好、精神家园。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1月17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神,最能代表中国的艺术,是中国人襟怀、品格、学养和才情的总和。‎ B.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流行广泛,影响深远,在民族艺术家庭中独受亲宠,在世界艺苑独树一帜,是“艺术中的艺术”。‎ C.书法是世界上一种最独特的对应人类心灵的表述方式,只有中国人才能以如此美丽的方块字来表述人文和传承文化。‎ D.中国文人大都在骨子里对书写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书法情结,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心理,它是中国人挥之不去的文化雅好和精神家园。‎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说法过于绝对。原文在表达这个意思时有一个前提条件,即“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 ‎【答案】C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自古以来,书法就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是中国最有群众基础的艺术,既是专业化的又是日常化的,既有艺术性又有实用性。‎ B.中国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哲学思辨、美学思想以及人文情怀,都在书法中得到尽情的抒发和深刻的体现。‎ C.在中国众多的艺术品类中,书法这门艺术比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能更直接、更深刻地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本质和精髓。‎ D.通过练习书法,可以修身养性、表达感情、传递思想,折射出人们的审美观和世界观,因而书法具有艺术传播的功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要信息的筛选和理解能力。D项张冠李戴,遗漏信息。原文相关说法是:“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表达感情、传递思想的工具。”“书法既是专业化的又是日常化的,并在二者的交融中折射出人们的审美观和世界观。”‎ ‎【答案】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法艺术的魅力世所公认,影响到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国,甚至被完全生长在另一种文化环境、对书法艺术一无所知的西方史学家赞叹为“神奇而不可思议的东方艺术”。‎ B.书法之所以千年不衰,主要是因为它表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美化人们的生活,又把艺术融入生活。‎ C.人们用毛笔书写来传播信息的功能基本被淘汰,使书法失去了与生活相融相生的土壤,但只要汉字还在被书写使用,书法艺术就不会在中国消亡。‎ D.这篇论述文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论证了书法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和其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论据充分,思路清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A项言过其实,“一无所知”错。原文是“其影响波及日本、韓国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甚至让远隔重洋、完全生长在另一种文化环境、对书法艺术知之甚少的西方历史学家也不得不发出‘神奇而不可思议的东方艺术的赞叹”。‎ ‎【答案】A 四、复习策略 ‎1.研读考纲,明确考点。无论高考命题形式如何变化,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就是《考试大纲》中提到的几个方面。明确了考查方向,备考便有了针对性。‎ ‎2.探究试题,对症下药。《考试说明》上的样题为我们提供了考试怎么考的典型范例,认真研究、试做这些以往的真题和样题,有利于我们对高考怎么考形成直观感性的认识。做题时,要认真研究每一道题目,明确命题人想通过这道题考查什么。‎ ‎3.细读文本,把握用意。在答题前,逐字逐句细读原文,逐段总结。明确文本中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喜欢什么,厌恶什么;欢迎什么,拒绝什么,等等。弄清了这些,也就弄清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审读题干,明确要求。对论述类文本的考查,除了包括对词语、句子的理解外,还包括对段落、主旨的理解,即作者的论点、论据和结构安排等。做题时,应当针对具体题目审读题干,按要求作答。‎ ‎5.掌握方法,区分正误。要依据题干的要求,判断选项的正误。答题一般分三步:读(吃透阅读材料,把握全文观点)——找(在阅读材料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文段)——比(将选项与阅读材料中的对应文段细加对比,求同寻异)。即首先确认与题目有关的信息区间,然后把所给选项的信息与原文中的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最后紧扣语境,结合题干中的相关要求准确筛选。‎ ‎6.善于总结,积累经验。做题是必要的,但做题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借做题积累解题经验,努力做到“一题一得,题题有得”。‎ ‎7.洞悉选项,巧辨正误。论述类文本阅读设置的错误选项有很大的迷惑性,考生若明确了各种设误类型,在阅读选项时就会有意识地揣摩选项容易设置错误之处,快速准确地锁定答案。常见的选项设误类型主要有:‎ ‎(1)无中生有。在解说原文或转述文意时,增添了原文中没有的信息,也就是选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 ‎(2)张冠李戴。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将甲的观点态度(或行为状态)说成是乙的观点态度(或行为状态)。‎ ‎(3)说法绝对。命题者设置选项时,不尊重原文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的地位、功能等。‎ ‎(4)因果关系不当。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把“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有因果关系。‎ ‎(5)以偏概全。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程度轻重的词语,造成选项与原文叙述不同。具体表现为以部分代整体、以个别代一般、以特殊代普遍等。‎ ‎(6)偷换概念。选项用一些似乎等同的概念偷换了原文中的概念,实际上却改变了原文中概念的修饰语、适用范围、所指对象、属性等,造成概念的属性、本质特征、具体作用或发展趋势等发生改变。‎ ‎(7)混淆时间。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故意把事物产生或事件发生的时间弄混,如把“前期”表述为“后期”,把“后期”表述为“前期”,将“前期或后期”表述为“前期和后期”等。‎ ‎8.积淀文化,有备无患。要适当积累一些文化知识,哪怕是在做题中,也要关注文本讨论的对象;对于文化交流与碰撞和社会科学的新发现、新观点等热点话题都要适当关注,略知一二。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开阔视野,触类旁通,对解题大有裨益。‎ 五、备考指导 ‎(一)对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分析与理解 ‎“重要概念”是指那些含义丰富、深刻,能够蕴含文章重要思想、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概念。通常指:①体现全文主旨的关键概念;②体现作者意图或感情倾向的概念;③重点代词的指代内容;④有深层含义的词语。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往往是指理解其深层内涵、隐含义和语境义。‎ 这一考点的设题重点一般是:①概念术语类词语。这类词语多指在阅读文本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概念或术语,它们常常是文章的写作对象。对这类概念的考查以理解为主,要求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或外延。②指代类词语。考查对具体语言环境中代词指代内容的理解和指代范围的把握,以弄清其具体含义。对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分析与理解,几乎每年各省市的考卷都有所涉及,考查频率较高,而且大都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解题注意事项:‎ ‎1.审清题干要求,看清是选正确的一项,还是选不正确的一项。‎ ‎2.对概念含义的考查,命题人往往通过转换表述角度、改变陈述对象等方式设置陷阱,所以一定要抓住概念的本质特点进行判断。‎ ‎3.对概念的理解,还要抓住概念含义的外延,不能宽泛,也不能缩小。重要概念是作者论述说明的重点,要注意把握它与其他相关概念的联系,尤其注意辨别相近概念之间的区别。‎ ‎4.联系语境理解。对概念的理解,要看其所在的句子,从而判定概念的内涵。具体而言,即将各个选项还原到原文,找到对应的文字,一一对照。主要看选项与原文所阐述的概念的本质特征是否一致;如果改变了,则要看是语言形式改变了,还是概念的本质特征改变了。‎ ‎(二)对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与把握 ‎“重要句子”是指对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结构等的内容或形式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句子。主要包括:①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能揭示文章题旨或主旨(文眼)、概括段意的句子。②从结构上说,指能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句子,能承前启后的过渡句。③从表达方式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④从修辞上说,指运用了比喻、对比、象征等手法的句子。⑤从位置上说,指段首的观点性、提示性或引导性的句子,段末的總结性、论断性的句子。‎ 这类试题或结合有关句子设置选项,或针对具体句子要求理解其含意,常见的设问形式主要有:①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意;②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③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等等。常见设误方式有:扩大或缩小概念范围,混淆与其他概念的关系,更换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等。对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与把握,在每年各省市的考卷中也经常出现。‎ 解题技巧:‎ ‎1.由词语而句子,即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含意。‎ 首先找到主要句子中的关键词,将对句子的理解缩小到对词语的理解,再弄清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最后根据关键词来理解句子。这些句子一般都不太长,关键是句中个别词语用得别致、有特色,使整个句子显得非同一般。所以,只要抓住了关键词语,整个句子的含意也就很好理解了。‎ ‎2.由位置而句子,即根据句子所处的位置,理解句子含意。‎ 有些句子所处的位置很独特,或在文章开头,有总领下文的作用;或在文章中间,有着承上启下的过渡功能;或在文末,概括总结全文,揭示某种意义。对于这样的句子,一定要根据它的位置来分析,准确把握其含意。‎ ‎3.由形式而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或修辞手法,理解句子含意。‎ 句子的结构和其所用的修辞手法,也是我们理解句子含意的重要依据。对于长句,可以根据它的成分构成、分句间的关系来理解句子含意;对于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要结合修辞手法的作用来理解分析句子含意。‎ ‎4.由篇章而句子,即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含意。‎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句子才能产生一定的意义。理解句子含意,当然要把句子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 ‎5.客观性题目,要将选项与原文进行细心比照。‎ 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符合文意,即将每一个选项逐一进行比照,比照该选项与原文意思是否相同。②符合题意,即在判断选项符合文意的前提下看看该选项是否符合题干的意思。③排除陷阱。命题人常常通过设置陷阱的方式对考生进行干扰,考生应了解命题人设置陷阱的方式,适当地进行排除。解题时,要认真对照原文,核查每个选项有没有或增加或删减或偷换词语,是否犯了强加因果条件、随意判断、以偏概全等错误。‎ ‎(三)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主要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高考的一大重点,经常在各省市考卷中出现。做此类题目时要准确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与思想倾向,用探究概括的思维方式进行整合。‎ ‎(1)命题角度主要有:‎ ‎①文章的基本观点、最新知识和基本概念。文章论述的基本观点、最新知识和基本概念是一篇文章的主要价值所在,也是阅读时首先要关注的地方,要注意辨析、筛选出这些内容包含的深层意义。‎ ‎②阐述重要概念、知识的材料。论述类文本中,对概念的解说、知识的阐述大多采用事例说明的方法。有时对有关材料进行的辨别或评价,表现在阐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上,这是理解文章的关键和难点。要在抓主要信息、把握概念本质特征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具体辨析、认真筛选信息。‎ ‎③体现作者观点或作品主旨的句子。文章的语言材料中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思想倾向、观点态度等,如在作者的评说中一般蕴含着文章的主旨,在对事物的评价中体现着作者的观点。‎ ‎(2)解题步骤:‎ ‎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涉及的内容范围一般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 ‎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明确题干要求后,要回到文本上来,迅速找到对应区域,找准与试题选项对应的原句,将选项直接与原句挂钩、对照。如果对应原句无法找到,就要根据命题意图,提炼对应区域的句意和文意。‎ ‎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往往有一定的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如夸大其词、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曲解原意、混淆是非、张冠李戴、偷换概念、因果倒置等。做题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归纳内容要点”,指对具体的现象加以概括、抽象,得出几点认识。‎ ‎(1)主要考查:①概括、归纳文章的中心(或中心论点);②揭示写作文章的意义、价值、目的。做题时,要从分析句子间的语境关系入手,揣摩文中的隐含信息,从材料出发,推求作者的表达意图,进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2)解题技巧:‎ ‎①“去粗取精”,即紧扣材料中的关键语句,重点理解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由点带面。‎ ‎②“去伪存真”,即综合句意法。有些文段,没有明显的中心句、重点段(句),我们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或几个相对重要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 ‎③“紧扣题目”,在组织文字进行表述时,要紧扣题目要求。要有针对性,并注意回答角度、词句来源(有的要求用原文语句,有的要求用自己的话)、字数限制等。‎ ‎3.“概括中心意思”,可以遵循从文内到文外、由客观到主观的原则。‎ ‎①“抓住关键”。对文章中心而言,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文中的抒情句段、文眼都是需要注意的关键部位。文题常能反映作者的立意,从多个方面与文章中心相关联。文眼更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凝聚点。只有抓住这些关键部位,才能更好地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②“综合归纳”。从文章中分解出要点,归纳各层层意,进而提炼出中心思想,是一种传统的方法,也是概括文章中心思想最有效的方法。‎ ‎③“纵横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状况和作品产生背景,甚至与文章运用的材料相关的一些情况,都是我们概括文章中心思想所不能不了解的。这样的纵横联系可以帮助我们揣摩作者意图,对文章内容进行正确定位,从而概括出文章中心思想。‎ ‎④“扣得分点”。根据题目分值,扣住得分点,抓住有效信息,进行提炼与概括,分条论述。‎ ‎(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指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并在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厘清行文的思路。‎ 解题技巧:‎ ‎1.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情,把握大致内容及作者的倾向,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这一步的作用是把握文章全貌。‎ ‎2.以段为单位仔细读,用简明的几句话把段意表述出来。这一步的作用是把几百上千字的文章浓缩成几句话,显露出文章的脉络。‎ ‎3.分析段落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这一步的作用是厘清脉络,把握全文的结构。根据本论部分各分段所用材料的性质、角度,我们要分清它们是并列结构、对照结构,还是递进结构;也可根据观点和材料的性质、角度来判断,引论、本论、结论三者之间是总分式结构(总—分,总—分—总,分—总),还是破立式结构(先破后立、先立后破、边破边立、破中有立等)。‎ ‎4.寻找标志性词语。‎ ‎(1)关联词。如表并列的“和”“并且”“以及”等;表递进的“而且”“甚至”等,表转折的“然而”“但是”“不过”“其实”“与其相反”等;表因果的“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等。‎ ‎(2)顺序词。顺序词能表示主次轻重或问题的几个方面,如“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第三”“一方面……另一方面……”“此外”“同时”等。‎ ‎(3)总结词。“总之”“由此可见”,一般表示是分总关系。‎ ‎5.寻找关键语句。论述类文本常用各类句子来提示文章内容之间的关系。如设问句表示领起下文,展开下一层的论述,“另一方面”表示下文与上文存在并列关系,“总而言之”表示由分到总或得出结论;还有起统领作用的领起句、总起句,起总结作用的小结句,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以及前后呼应的句子、各段的中心句等。‎ ‎(五)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推断 ‎1.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推断,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并正确把握文意的前提下,根据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有时候,阅读材料没有直接给出现成的结论,这就要求根据文章已有的内容进行分析,然后做出合理的推断和想象,这既是分析的过程,也是推断的过程。‎ 考查内容包括:(1)对文中明确提出的观点进行分析、阐释或评价。(2)对文章没有直接给出的结论进行推断。(3)对作者在文章中对事件发展趋势所做的暗示进行推断、想象。(4)将作者对某些观点或现象的看法,或对某些事物的评价、态度进行提炼、分析、概括,进而做出推断。‎ ‎2.分析与推断四妙招:‎ ‎(1)全面深入地把握文章内容,针对题目选项,做出合情合理的分析和推断。立足文本,整体解读。虽然一些推断题中的观点无法直接从原文找到,但是只要依据文本,在整体解读的基础上进行细致的分析,还是能够找到正确答案的。‎ ‎(2)分析材料,把握观点。论述类文本运用的材料包括事实材料和征引的文献资料。分析这些材料,正确理解其本身的含义和其在文中的作用,便成了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的重要手段。‎ ‎(3)比较印证,辨析正误。要把选项中的内容与原文的相关词句进行对照印证,认真加以辨析,找出细微的区别,从而分析它们在表意方面存在的差异。‎ ‎(4)梳理信息,准确判断。在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的基础上,梳理有关信息,如有些内容是文本有的,有的内容是文本没有的,属于命题者强加的;有些内容是作者的观点,有些是别人的观点。此外,还要识别陷阱,辨清关系,如部分与整体、或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原因与结果、前期与后期等,全面整合,从而做出准确合理的判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