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50 KB
  • 2021-06-02 发布

【语文】宁夏银川九中、石嘴山三中、平罗中学三校2020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试题(解析版)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宁夏银川九中、石嘴山三中、平罗中学三校 202 届高三 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鲁迅历时十余年完成的《中国小说史略》(以下简称《史略》),是中国学术史上较早的 古代小说专门史之一。除了继承中国传统学术的校勘考证方法之外,《史略》还对西方近现 代学术方法进行了有效借鉴。 首先,鲁迅重视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尝试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分析中国古代小说的某些现 象。对于《世说新语》,鲁迅认为“汉末士流,已重品目,声名成毁,决于片言”,正因为这 样的社会环境,《世说新语》才会“成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关于宋传奇与唐传奇的不同, 鲁迅认为前者“大抵托之古事,不敢及近”,因为“宋好劝惩,摭实而泥,飞动之致,眇不 可期,传奇命脉,至斯以绝”。正是由于宋朝较唐朝重理念,尚说教,好教训,所以宋传奇 必然立论“高尚”,强求劝诫,缺少世俗气和人情味,缺少唐传奇的生气和活力。 其次,鲁迅重视核心概念的阐释。在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中,他在考证的基础上率先阐 明了小说概念的内涵。他认为中国古代小说的概念到了唐传奇时才真正孕育成熟,“小说亦 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 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鲁迅认为唐传奇真正具备了小说 “有意识地讲故事”的特征,而且为了讲好故事,开始注重语言和修辞的“文辞华艳”“叙 述宛转”等“主体性”元素,并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文体。 再次,鲁迅运用西方近代科学研究的归纳方法,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较为科学的分类并 总结其特点。对于魏晋六朝小说,鲁迅用“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进行分类;对宋代的 短篇白话小说,用“话本”和“拟话本”予以命名;对明清小说,则用“人情小说”“神魔 小说”“讽刺小说”“狭邪小说”和“谴责小说”分类。这样的归纳,不但对浩繁的中国古代 小说进行了区分,而且较为准确地概括了中国古代小说内容或形式上的特点。 鲁迅对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阐明了小说与社会的关系,厘清了古代小说概念内涵,归 纳分析了其类型和特点,从而使中国古代小说史的书写核心概念明确,研究体系规范,学科 意识突出。 鲁迅在《史略》中所形成的方法论,对其后的中国文学史撰写和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为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文学史学科的建立做出了贡献,可谓泽被后世。游国恩的《中国文 学史讲义》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史略》方法论的影响,也注重社会环境对文学现象和文 学风格的影响,游国恩认为,谈玄之风的流行导致了魏晋文学重辞藻、尚韵律的诗赋风格。 今天,鲁迅当年所期盼的“大家动手,研究戏剧的写戏剧史,研究诗的写诗史,研究汉 的写汉,研究唐的写唐”之局面早已实现,在中国文学史的撰写、出版和研究已经呈现出雨 后春笋般的繁盛局面时,在当下中国文学史研究面临着“文学史研究立足中国本位”的命题 时,我们不应忘记《史略》在中国文学史发轫期所做出的贡献。 (摘编自刘东方《<中国小说史略>的传世价值》)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史略》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学术的校勘考证方法,还融合了西方各种有效的研究方法, 对此后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B.鲁迅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分析《世说新语》成为“名士教科书”的原因,认为是当时“读书 人非常重视品评声名的好坏,全在于只言片语”的社会环境使然。 C.鲁迅厘清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概念内涵,较为准确地概括了中国古代小说内容及形式上的特 点,明确了古代小说史书写的核心概念。 D.游国恩在《中国文学史讲义》中对魏晋文学诗赋风格形成原因的分析,一定程度上受到了 《史略》方法论的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主体部分分论点层层递进,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史略》对西方近 现代学术方法的有效借鉴。 B.文章第二段采用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手法,列举了宋传奇的一些缺点,进而阐述了唐传 奇比宋传奇更富有生气和活力。 C.文章第四段通过引述鲁迅对古代小说分类或命名的具体做法,论证了鲁迅运用西方归纳方 法研究中国古代小说是具有价值的。 D.文章结尾着重分析了《史略》的研究方法对后世中国文学史撰写和研究的重要影响,凸显 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史略》是中国学术史上最早的论述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的专著,为中国文学史学科的建 立做出了贡献。 B.古代小说从六朝的粗陈梗概演进到唐传奇的“文辞华艳”“叙述宛转”,标志着古代小说 从萌芽走向成熟。 C.鲁迅历时十余年完成的《史略》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此中国古代小说史 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D.当下中国文学史研究面临着“立足中国本位”的命题,需要我们从《史略》中获取启示, 思考其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作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官方配套活动之一,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中国人 民对外友好协会共同主办的“‘一带一路’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论坛”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 举行。 今年正值改革开放 40 周年,在此背景下,本次“一带一路”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论坛 正体现了中国政府推动新一轮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着力改善营商环境、提高监管效能,为农 产品和食品贸易便利化创造条件的强大决心。论坛欢迎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在内的各国 农业和食品企业抓住新的历史机遇,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高品质的农产品和食品。市场监管总 局愿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各界同仁共同努力、携手共治,为保障人类食品健康与安全做 出更大贡献,本次论坛正向世界传递这一强烈信号。 中国政府顺应当前经济发展趋势,充分满足百姓消费发展需求,高度重视生态农业发展 和食品安全工作。市场监管总局将通过改革创新,借鉴国际经验,健全最严谨的标准,创新 监管方式、实施最严格的监管,完善基础制度、实行最严厉的处罚,落实监管责任,坚持最 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让中外民众在经贸交流中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成果和收获,是当前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的重要任务,也是民间友好工作赢得广泛支持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论坛愿与国内外政府部 门、民间组织和企业加强合作,推介更多质量好、价格优的国外商品进入中国市场,进一步 改善百姓生活品质、提升生活水平,让国内外民众共同分享贸易合作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成果。 (摘自《证券日报》2018 年 11 月 6 日) 材料二: 材料三: 食品安全治理属于世界性难题。有效破解这一世界性难题,需要进行系统的创新。我国 属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研究我国食品监管体制改革,不可忘记这一基本国情。纵观全 球,独立监管、统一监管和专业监管,已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基本模式。党的十九大提出了 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 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时代,人民群众对食品消费的需求不会仅仅满足于食品的 安全保障,对食品的质量、营养、口味等将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亚里士多德曾说:“事业 是理念与实践的生动结合。”在新时代,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食 品安全领域,广大企业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通过系统改革创新,加快推进我国食品安全治 理现代化,全面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全面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水平,还需要企业创新食品安全治理文化。因为“文化”是 社会治理的“灵魂”。从全球的范围来看,食品安全治理文化创新属于食品安全治理创新体 系中最为艰难、最具创造、最富智慧的创新。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包括知识、艺术、法律、 宗教、习俗以及其他社会现象;是由社会环境所决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文化是分层次的, 包括物质的、制度的、心理的等形式;文化具有传承性、渗透性、持久性等。食品安全的治 理使命、治理愿景、治理价值、治理战略等,是食品安全治理文化中最核心、最本质、最精 髓的内容。 (摘自《中国食品安全报》2018 年 11 月 29 日) 4.下列不属于举办“‘一带一路’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论坛”的目的的一项是(3 分)( ) A.展现改革开放 40 周年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在民间友好工作上的发展基础。 B.欢迎各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高品质的农产品和食品。 C.传递中国为保障人类食品健康与安全做出更大贡献的强烈信号。 D.推介更多质量好、价格优的国外商品进入中国市场。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化”是社会治理的“灵魂”,这就决定了全面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水平需要创新食品 安全治理文化。 B.当前,相对于食品的口味、价格而言,安全性并没有引起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的高度重 视,这亟待改变。 C 在新时代,人民群众对食品的质量、营养、口味等将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但食品消费的 安全性还是要放在更高的位置。 D.食品安全监管,既要遵守独立监管、统一监管和专业监管的基本模式,又要从我国基本 国情出发进行创新。 6.结合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概括如何进行食品安全治理。(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神医胡同 安晓斯 祥子跪在爹的遗像前,捧着香炉的手不停地抖动。香炉里插着三炷香,燃过的香灰不住 地掉下来。因为香炉不停地在动,三炷香燃过后的长度就不一样。 在沁水湾求得“平安香”是人们的美好愿望。那三根香燃着的长度得一样。要不,咋还 能叫“平安香”。 祥子爹去世前,叫来了全家人,要把祖宗传下的“舒筋神丹”秘方的最后五味中药告诉 祥子。祥子打开一看,却只有四味中药。就问爹。爹指指身边的一个小箱子,我走后,你捧 着香炉跪在祖宗的牌位前,啥时三柱香一起着完,才能打开。那箱子里还有一味中药。 祥子的爹就是我们这里的董神医。 董神医家世代行医,到董神医这一代更是声名显赫。他家门前原是一条窄窄的小胡同, 世代被称为“神医胡同”。董家行医,家教很严。医德惟上,药价低廉。自家种的草药不收 费,乡邻捐赠的草药不收费,不管多远的路,从不收出诊费。遇上特别困难的家庭,一律免 费。在胡同两边居住的乡邻还主动拆除了院墙,将“神医胡同”变成了一条宽宽的通道。车 来人往,更加方便。 祥子是董神医的独子,从老爹那里得到了许多真传,医术也广为称道。每次祥子在祖宗 的牌位前跪着,娘总会在旁边站着,从不说话。 董家最有名的中药丸就是“舒筋神丹”。爹去世前配好的“舒筋神丹”,是一包包的中药, 还得再进行认真的研制加工,至少够祥子使用一年以上。听爹说,“舒筋神丹”由 50味名贵 中药研制而成,可平常祥子只知道 45 味,加上爹去世前说的 4 味才 49 味,还有一味,听爹 说是最重要的,差了这一味,“舒筋神丹”的功效就会失去。 祥子知道,中药讲究配伍,别说差了一味,哪怕是“药引子”也是断然不能缺少的。 看祥子跪得很久了,娘终于说话了。孩子,再有一个月就是你爹的周年祭日。到那天, 你再和你爹好好说说。祥子听了,泪流满面。娘,一定是孩子做得还不够,爹还不满意。 这一个月,祥子就没好好睡过觉。 祥子是最理解爹的心思的。从小在中医世家长大的祥子,如愿考上了医科大学。毕业后, 祥子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和爹一起传承着这个世代有名的中医世家。 在世时爹常说广做善事。会不会是自己善事做得不够? 于是,祥子出资修缮了学校,修整硬化了村里的道路,村民们人见人夸。 董神医的周年祭日到了。那天一大早,祥子就听到外面一阵阵锣鼓声。开门一看,神医 胡同里已经挤满了人。村民们敲锣打鼓地将一面做工精致、精美大方的崭新的“神医胡同” 金匾送了过来。 这一天,祥子的泪水就没有断过。村里参与了董神医的周年祭典,那场面不亚于董神医 下葬那天的情景。 入夜,万籁俱寂。祥子又一次跪在祖宗的牌位前。 祥子捧着香炉的手,今天特别地稳当。祥子亲手点燃的三炷香静静地燃着,直到三炷香 燃尽, 始终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娘,我求得平安香了,我求得平安香了。大把大把的泪从祥子的眼眶涌出。孩子,快去 打开那个小箱子吧。你爹同意了。站在一旁的娘早已泣不成声。 祥子双手捧着那个精致的小箱子,虔诚地跪在爹的遗像前,好一会儿,才轻轻地慢慢地 打开。 祥子终于看到那一味中药了。 一片洁白的宣纸上,是爹用工工正正的小楷写的两个字:良心。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以祥子求取平安香的情节开头,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也与下文祥子最终求 得平安香的情节相照应。 B.文中插叙董神医行医“医德惟上”的情节,既彰显了其医者仁心的品格,又使结尾处最 后一味中药的揭晓合情合理。 C.“祥子捧着香炉的手,今天特别稳当”,这是因为在董神医周年祭典上,村民们送来了“神 医胡同”的金匾。 D.小说重视细节描写,祥子娘从开始“从不说话”,到“终于说话了”,再到“泣不成声”, 见证了祥子的成长。 8.文中三次写到了祥子的泪水,每次流泪的原因和心情都不同,请结合小说内容做简要分析。 (6 分) 9.小说以最后一味药“良心”的揭晓结束全篇,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江淹宇文通,济阳考城人也。少孤贫好学,沉靖少交游。起家南徐州从事,转奉朝请。 寻举南徐州秀才,对策上第,转巴陵王国左常侍。景素为荆州,淹从之镇。少帝即位,多失 德。景素专据上流,咸劝因此举事。淹每从容谏,景素不纳。及镇京口,淹又为镇军参军事, 领南东海郡丞。景素与腹心日夜谋议,淹知祸机将发,乃赠诗十五首以讽焉。 会南东海太守陆澄丁艰,淹自谓郡丞应行郡事,景素用司马柳世隆。淹固求之,景素大 怒,言于选部,黜为建安吴兴令。异明初,齐帝辅政,闻其才,召为骠骑参军事。俄而荆州 刺史沈攸之作乱,高帝谓淹曰:“天下纷纷若是,君谓何如?”淹对曰:“在德不在鼎。公 何疑哉?”帝曰:“闻此言者多矣,试为虑之。”淹曰:“公有胜者五,而彼有败者五。故 虽豺狼十万,而终为我获焉。”帝笑曰:“君谈过矣。”是时军书表记,皆使淹具草。建元初, 又为骠骑豫章王记室,带东武令,参掌诏册,并典国史。寻迁中书侍郎。永明初,迁骁骑将 军,掌国史。出为庐陵内史。视事三年,还为骁骑将军,寻复以本官领国子博士。少帝初, 以本官兼御史中丞。 时明帝作相因谓淹日君昔在尚书中非公事不妄行在宫宽猛能折衷今为南司足以震肃百 僚淹答曰:“今日之事,可谓当官而行,更恐才劣志薄,不足以仰称明旨耳。”于是弹中书 令谢朏等人。临海太守沈昭略及诸郡二千石并大县官长,多被劾治,内外肃然。明帝谓淹曰: “宋世以来,不复有严明中丞,君今日可谓近世独步。 天监元年,封临沮县开国伯,食邑四百户。淹乃谓子第曰:“吾本素官,不求富贵,今 之忝窃,遂至于此。吾功名既立,正欲归身草菜耳。”其年,以疾迁金紫光禄大夫,改封醴 陵侯。四年,卒,时年六十二。高祖为素服举哀,赙钱三万,布五十匹。谥曰宪。                     (节选自《梁书·列传第八》,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时明帝作相因/谓淹曰/君昔在尚书中/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宽猛能折衷/今为南司/足以震 肃百僚 B.时明帝作相/因谓淹日/君昔在尚书中/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宽猛能折衷/今为南司/足以震 肃百僚 C.时明帝作相因/谓淹日/君昔在尚书中/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宽猛能折衷/今为南司/足以震 肃百僚 D.时明帝作相/因谓淹日/君昔在尚书中/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宽猛能折衷/今为南司/足以震 肃百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起家,指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也有兴家立业,成名发迹之意。文中指后者。 B.带,在古代官制中有兼任、兼管之意。文中“以本官领国子博士”中的“领”也是此意。 C.丁艰,即丁忧,亦称丁家艰。指遭逢父母丧事,文中指江淹母亲去世。 D.赙,赠送财物助人办理丧事。文中指高祖赠送江家钱财、布匹助其办理江淹的丧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江淹学识渊博,长于对策。他对策能力出众,齐高帝询问他天下之势,他分析了胜败之因, 并说明了齐国获胜的必然性。 B.江淹才名过人,齐高帝听说他有才能,先后令他担任骠骑参军事、骠骑豫章王记室等职, 后又提拔他为中书侍郎。 C.江淹任职南司,广受好评。他兼任御史中丞后,劾治官员,朝廷内外秩序井然,齐明帝称 赞他并封他为临沮县开国伯。 D.江淹两次封侯,生荣死哀。他先被封为临沮县开国伯,后改封为醴陵侯。他去世后,高祖 为其素服举哀,并赏赐布帛钱财。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每句 5 分) (1)景素与腹心日夜谋议,淹知祸机将发,乃赠诗十五首以讽焉。 (2)明帝谓淹曰:“宋世以来,不复有严明中丞,君今日可谓近世独步。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注】此诗写于长庆三年诗人任杭州刺史的次年。江楼,也称望海楼。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从“夕”到“灯火万家”再到“月照平沙”,体现了诗人观景的时间顺序。 B.诗题“望”字一语双关,既联系眼前所见之景,又暗含“招客”的主题。 C.诗歌颈联写景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出发,辅以贴切的比喻,甚是高妙。 D.诗人独居异乡,内心愁苦,以乐写哀,眼前美景反衬出诗人愁苦的形象。 15.这首诗题为“江楼夕望招客”,诗人为什么要邀请友人?请结合诗歌具体分析。(6 分) 16.补写岀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 ⑴苏轼在《赤壁赋》中描述自己吟诵《诗经•陈风·月出》中诗句的句子是“ , ”。 ⑵《离骚》中诗人以香草自饰,表达自己不懈追求美德,不料竟然因此遭遇贬黜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写军营中分享牛肉、奏响军乐的诗句是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 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 , 其中( )。 然而即使这件浑然天成的作品,其 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 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 《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情致。 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失衡 乃至不惜倾侧,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也每每可见; 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情感显得 , 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 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 。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行云流水 韵味 悠然自得 阻滞 B.挥洒自如 韵味 安然自若 阻隔 C.行云流水 意蕴 安然自若 阻滞 D.挥洒自如 意蕴 悠然自得 阻隔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缓急的安排等,毫无做作之态。 B.力度轻重的控制,节奏缓急的安排与字体大小的变换等,毫无做作之态。 C.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安排节奏的缓急等,毫无做作之态。 D.在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级急的安排等,毫无做作之态。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这不仅在诗的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每每可 见,而且在内容中也鲜明可感。 B.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 倾侧乃至不惜失衡中也每每可见。 C.这不仅在诗的内容、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 倾侧乃至不惜失衡中也每每可见。 D.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 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20.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概括“君山银针”的五个方面的特点,每点不超过 6 个字。(5 分) 君山银针,岳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始于唐代,清朝时被列为“贡茶”。湖南岳阳洞庭湖 中的君山土地肥沃,多为砂质土壤,年平均温度 16-17 度,相对湿度较大,气候非常湿润, 春夏之季湖水蒸发,云雾弥漫,树木丛生,山地遍布茶园。此茶色泽鲜,茶芽壮,香气浓, 滋味醇,回味甜,长短大小均匀,内呈橙黄色。制作这种茶,要经过杀青、摊晾、初烘、初 包、再摊晾、复烘、复包、焙干第八道工序,需 78 个小时。君山银针茶具有清热降火、明 目清心、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缓解压力的功效。 君山银针: ① ② ③ ④ ⑤ 21.下面是一则“清明文明祭祀”倡议书的片段,其中有六处语言运用不准确的地方,请找 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6 分)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祭祀先祖、缅怀死者的传统节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为继承优 秀传统文化。树立文明祭祀新时尚,让大家度过一个文明、绿色、感恩的清明节,值此节日 来临的时候,我们特此倡议:爱护环境,绿色祭扫;告别恶习,文明祭扫;厚养薄葬,节俭 祭扫。敬爱的市民朋友们,让我们从点滴做起、推己及人,用文明理念传承传统,用文明行 为守护家园。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同学们,人类对意义的追寻永远不会停息,追寻意义是人类自身的价值所在。我希望你 们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无论境遇是好是坏,永远不要放弃追寻意义的努力。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 2018 年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讲话 其实人生的意义并没有那么的复杂,简单来说就是因为你的存在,让你周围的人感到生 活更加美好,而不是因为你的出现让周围的人苦不堪言。生而平凡,可以让家人更好;小有 所成,可以让团队更好;身居要职,可以让国家和社会更好。 ——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毕业典礼致辞 结合以上两位大学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给学生致辞的片段,请以高三毕业生的身份写一份 毕业典礼发言稿,谈谈你对今后生活的安排和规划。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1. A【解析】“融合了西方各种有效的研究方法”扩大范围,根据第一段“《史略》对西方 近现代学术方法进行了有效借鉴”可知,《史略》融合的是“西方近现代学术方法”。 2.A【解析】“主体部分分论点层层递进”错误,文章主体部分采用的是并列式的论证结构。 3.D【解析】A.“最早的论述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的专著”表述错误,应该是“中国学术史 上较早的古代小说专门史之一”。B.“标志着古代小说从萌芽走向成熟”错,将魏晋六朝小 说视为中国古代小说的萌芽期,无中生有。C.文中并未提及“中国古代小说史成为一门独立 的学科”,无中生有;文章第六段“鲁迅在《史略》中所形成的方法论……为现代学术意义 上的中国文学史学科的建立做出了贡献”可知,仅为“做出了贡献”。 4. A【解析】混淆论坛的“目的”和“发展基础”两个概念,中外民众在经贸交流中享受到 实实在在的成果和收获是民间友好工作赢得广泛支持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5.C【解析】“但食品消费的安全性还是放在更高的位置”曲解文意;原文是“在新时代, 人民群众对食品消费的需求不会仅仅满足于食品的安全保障,对食品的质量、营养、口味等 将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 6.①从消费者的角度,要强化食品安全意识,将食品安全放在更重要的位置;②从政府角 度,健全食品安全标准,实施严格监管;③从企业角度,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我国食 品安全治理现代化,创新食品安全文化。(每点 2 分) 7. C【解析】“祥子捧着香炉的手,今天特别稳当”不是因为村民们送来了“神医胡同” 的 金匾,而是祥子为村里做善事,赢得村民赞誉,心里踏实。故选 C。 8.①第一次流泪,周年祭日将至,祥子仍没能求得“平安香”,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未能 让父亲满意,内心愧疚,惭愧地流泪;②第二次流泪,周年祭日当天,村民们送来金匾,参 与祭典,场面盛大,祥子内心为父亲感到自豪,充满对大家的感激,感激地流泪:③第三次 流泪,祥子终于求得“平安香”,不负父亲的嘱托,内心激动,激动地流泪。(每点 2 分) 9. ①揭示悬念,与前文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②突出人物“医德惟上”的性格特征, 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高大;③深化小说主题,突出在行医做人中良心的重要;④发人深省, 引人深思, 让读者回味无穷。(每点 2 分,答出三点给 6 分) 10.D【解析】“时明帝作相”意为“当时明帝担任丞相”,语意完整“因”意为“于是”,做 连词引起下一句,故应在“因”前断开,排除 A、C 两项。“妄”为副词,修饰动词“行”, “妄行”意为“随便行动”,故应在“行”后断开,排除 B 项。 11.A【解析】文中的“起家”指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 12.C【解析】“兼任御史中示后……齐明帝称赞他并封他为临沮县开国伯”说法错误。江淹 在天监元年才被封为临沮县开国伯,可见这并非因为其任职南司时工作成效卓著。 13.(1)景素与亲信日夜密谋计议,江淹知道祸患将要发生,就赠给(景素)十五首诗来委 婉地规劝他。(2)明帝对江淹说:“宋代以来,不再有严肃公正的御史中丞了,您现在可以 称得上是近代独一无二的了。” 【参考译文】 江淹,字文通,是济阳考城人。(他)幼时丧父,家境贫因,(但)爱好学习,为人沉着 冷静,很少与人交往。最初担任南徐州从事,(后)转任奉朝请。不久被举荐为南徐州秀才, 对答皇帝的策问,名列最上等,转任巴陵王国左常侍。景素担任荆州刺史,江淹跟随他一同 镇守(荆州)。少帝即位,(言行)多失帝德。景素独掌朝廷大权,(手下人)都劝说(景素) 趁此时机发动事变。江淹常常从容地劝谏(景素),(但)景素不采纳。等到(景素)镇守京 口,江海又担任镇军参军事,兼任南东海郡丞。景素与亲信日夜密谋计议,江淹知道祸患将 要发生,就赠给(景素)十五首诗来委婉地规劝他。 恰逢南东海太守陆澄遭遇丧事,江淹认为自己作为郡丞应该处理郡中事务,景素(却) 任用司马柳世隆。江淹坚持要求管理郡务,景素很生气,于是(把此事)告诉选部,(结果 江淹)被贬为建安吴兴县令。异明初年,齐帝辅佐朝致,听说了江淹的才能,征召(他)为 骠骑参军事。不久荆州刺史沈攸之发动叛乱,高帝对江淹说:“天下如此纷乱,您说该怎么 办?” 江淹回答说:“(夺取天下,)在于一个人的德行而不在于权势。您疑虑什么呢?”高帝 说:“这样的话(我)已经听过很多了,(请您)试着替(我)谋划一下。”江淹说:“您取 胜的原因有五条,对方失败的原因有五条。所以(对方)虽然有十万豺狼一样的士兵,但最 終(都会)被我方擒获。”高帝笑着说:“您言过其实了。”当时军中的书、表、记等公文, 都让江淹起草。建元初年,(江淹)又担任骠骑豫章王记室,兼在东或令,参与掌管诏书典 册,同时掌管编修国史事宜。不久升迁为中书待郎。永明初年,升任骁骑将军,掌管国史。 出京担任庐陵内史。到任工作三年,回朝担任骁骑将军,不久又以骁骑将军的身份兼任国子 博士。少帝初年,(江淹)以骁骑将军的身份兼任御火中丞。 当时明帝担任丞相,于是对江淹说:“你过去在尚书省任职时,不是公事就不会随便行 动,为官能够做到宽容与严厉互相补充,现在担任御史中丞,一定能够震慑整肃百官。"江 淹回答说:“现在办的事,可以说是职责所在,(我)更加担心(自己)能力低下,意志薄 弱,不能够与(圣上)英明的旨意相称。”于是,(他)弹劾中书令谢肚等人。临海太守沈昭 略及各郡的太守和大县长官,大多被弹劾治罪,朝廷内外秩序井然。明帝对江淹说:“宋代 以来,不再有严肃公正的御史中添了,您现在可以称得上是近代独一无二的了。” 天监元年,(江淹)被封为临沮县开国伯,食邑四百户。江淹就对子弟们说:“我本来是 普通官吏,不追求富贵,现在窃居高位,于是到了这种(富贵的)地步。我已经功成名就, 正想着退身到草野中去。”这一年,(江淹)因病调任金紫光禄大夫,改封醴陵侯。天监四年, (江淹)去世,享年六十二岁。高祖为(他)穿丧服衰悼,赐(江家)三万钱、五十匹布协 助办理丧事。(江淹的)谥号是宪伯。 14.D【解析】D 项“诗人内心愁苦”有误,诗人此刻欣赏美景,并想邀请友人一起欣赏, 说诗人“内心愁苦”没有依据。反衬的说法也不恰当。 15. ①因为江楼景象美所以邀请友人:此处山川形势壮阔、万家灯火繁华、星光水光交相辉 映,江楼又是极佳的观景地点;②因为此处气候之凉爽宜人所以邀请友人,颈联“晴天雨” “夏夜霜”的比喻给人以清凉之感,这江楼正是炎炎夏日避暑的好去处;③因为对朋友有殷 切的情意所以邀请友人,诗人在做足铺垫之后以一句“能就江楼消暑否”直接向友人发出真 诚的邀请。(每点 2 分) 【诗歌赏析】 诗人写出了黄昏时站在楼上所看到的杭州城外繁华景色。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一首句写仲夏之夜,登上江楼,极目远眺,海天暮色 “茫茫”一片,写出海上夜色。次句推展画面,山川形势,气象壮阔。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一次联泼墨挥洒,江城万家灯火四面闪烁天际银河倒 映在江心。同首联所写海天茫茫、山高水阔,相互辉映。都是“夕望”之景。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腹联使用了“晴天雨”“夏夜霜”两个形象比喻。 前者将风吹古木树叶的萧瑟声同雨声联系,说明酷似雨声;后者将皓月临照平沙的银白色同 霜色比并说明形如秋霜。以强烈的主观想象把互相矛盾的自然现象通过艺术的对接,合情合 理,使景色透射出一股清凉气息。 能就江楼销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尾联以问答的形式,以江楼茅舍消暑“校清凉”亲切、 诙谐,因口吻而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在夕阳西下的时候,诗人登上江楼,向东望去,总览余杭山川形势,只见海天一色莽莽 苍苍,山川分外开阔空旷。而当夜幕降临,城四周燃起了万家灯火,钱塘江中江船密集,待 渔火纷纷点燃之时,就仿佛是天上的星河映在了水的中央。森森古木高旷而幽寒,就是在晴 天也像下雨一样阴凉潮湿,月亮照在平沙之上,就是在夏天也像是落下了层白霜那样清寒。 于是,诗人描写了俯瞰万家灯火星河灿烂的繁华夜景和月白风清的感受。用“晴天雨” 来形容夜风,把风吹树叶的飒飒声和雨声联系起来;用“夏夜霜”来形容月光,又把月照白 沙的颜色,和霜色结合起来,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于此可见一斑,壮美的山河,凉爽宜人的气 候,加上主人的殷勤,客人便欣然而至了。 诗人把江城夏夜的景色描写得分外美丽。不仅有海天一色山川阔大的自然之美,又有万 家灯火、水中渔火的人间安宁,繁华的气象。而古木”“平沙”二句的描绘,便把一片清朗 幽寒写得淋漓尽致,让人顿觉暑意全消,精神为之一爽——这的确是一个消暑的好地方。 诗中所写都是寻常景物:海、天、山川、灯火、星河、风雨树木,月下的霜……但其妙 处就在于在短短一首七律中用这么多事物组合出一幅幅清新优美的画面,就像一幅疏朗悠远 的山水画,最后以人的心情作结,使整幅画更增加了人情之美。 16.⑴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2)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⑶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每空 1 分,共 6 分。有错别字不给分) 17.A 18.A 19.D 20.①历史悠久②自然条件优(生长环境适宜)③色香味俱佳④制作工序严(复杂)⑤功效较多 (每点 1 分,意思对即可) 21.“死者”改为“逝者”;“时尚”改为“风尚”、“风气”“的时候”改成“之际”;“恶习” 改为“陋习”;“敬爱”改为“尊敬”、“亲爱”。⑥“推己及人”改为“从我做起” ,每个 要点 1 分。 2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