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48 KB
- 2021-06-0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2019学年漳平一中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30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①满屏竞传飞花令,一众争说武亦姝。正因为有丰富的古典文化积淀,16岁的才女武亦姝才能在中华诗词大赛中过关斩将,如探囊取物一般轻松夺冠。
②中国有数千万留守儿童在偏远的乡村无法与远在他乡的父母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我们应该多关注他们,尤其要重视这些黄发垂髫的孩童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③周恩来总理诗云:“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的确如此,没有面墙而立的执著与坚定,没有舍我其谁的勇气和魄力,就很难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④ 他大学毕业后本想到一线城市开创事业,但又考虑到父母双亲春秋已高,不忍再次别离,便在桃溪筑“善养堂”以侍养,晨夕供奉,菽水承欢。
⑤一些半路出家的律师,没有扎实的知识功底,更没有灵活机智的辩护技巧,临到开庭,他们只好舞文弄墨,敷衍成事,让当事人大失所望。
⑥我们在湖岸植上绿柳红花,配上亭台轩榭,便可听天籁,看高山流水,尽享大自然的乐趣了。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
A.我们被统一的标准时间绑架住了,就像我们现在很多人的生活被北上广的时间和生活所绑架了一样,因此我们需要回到时间本身。
B. 除了管理的“失灵”,部分生产企业暗自偷换概念,违规销售、生产、非法组装三轮或四轮车辆,一辆山寨“路虎”一天就能出炉。
C. “五四运动”有两个发现,一是发现我们的传统文化资源已不足以迎接现代社会的挑战,二是发现我们的文化中,逻辑文化和理性文化不足。
D.哈达是一种礼仪用品,也是蒙古族人民的一种传统礼节,拜佛、祭祀、婚丧、拜年以及对长辈和贵宾表尊敬等,都需要使用哈达。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3分 )
A.恭敬不如从命,你千里迢迢从家乡给我带来的土特产我就笑纳了。
B.我昨日身体欠安,未能赴宴,作为老同学,您今日就莅临寒舍看望我,让我感慨万千。
C.有一次,张明给李华发微信称:“愚兄以为,奔事业的男人不应该为一些小事丧失了锐气,要有大格局、大胸怀。”
D.一辈子为人正派的老教授昨日收到公安机关的信函,说他的儿子因为吸毒被拘,真不知道这事让他的老脸往哪儿搁。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臣以险衅 衅:祸患 B. 俨骖騑于上路 俨:整齐的样子
C.逮奉圣朝 逮:及,至 D.而控于地而已矣 控:控制
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
A.小知不及大知 B.祖母刘悯臣孤弱 C.而征一国者 D.乃瞻衡宇
6、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
例:奚以知其然也
A.而莫之夭阏者 B.南冥者,天池也 C.农人告余以春及 D.而刘夙婴疾病
7、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
A.不过数仞而下 B.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C.阮籍猖狂 D.亦崎岖而经丘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
A.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B.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但以刘日薄西山
C.将有事于西畴 急于星火
D.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①雄州雾列 ②臣拜表以闻 ③宾主尽东南之美 ④屈贾谊于长沙 ⑤或棹孤舟 ⑥此亦飞之至也 ⑦园日涉以成趣 ⑧目吴会于云间 ⑨善万物之得时 ⑩悦亲戚之情话
A. ①⑧/②④⑥/③/⑤⑦/⑨⑩ B. ①⑤⑦/②④/③⑧/⑥⑨/⑩
C. ①⑦/②④/③/⑤⑧/⑥/⑨/⑩ D.①⑤/⑦⑧/②⑨/③⑥/④⑩
10、下列加点词“之”的意义与用法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
例: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A. 之二虫又何知 B. 填然鼓之 C. 宇文新州之懿范 D.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除夕,家家年夜饭必有一盘“全鱼”,这种“年年有余(鱼)”的风俗,自古已有,至今盛行。此俗从何而来?其实此俗的源头在渔民那里,渔民历代身置水境,近鱼既久,则生渔俗。
渔民靠水吃鱼。船中就餐,鱼头惯朝船大,鱼尾朝船二,船脚们则各食其近。食毕鱼之上
爿,皆忌翻身:因船“三面朝水,一面朝天”,渔民最忌“翻”字。俟食鱼之下爿时,碍于骨刺,挑之易断,等于折了船大、船二的“首尾相连”,不吉;即使骨刺不断,若食净鱼之下爿,又等于食个“漏底儿”,亦不吉。故而食鱼习于有余,不余则易犯忌。这样积久成俗,就成为船文化的一种属性,即“以鱼谐余,以鱼寓吉,以吉示富”,更是渔民祈愿船行安之,获鱼丰之,讨彩生计兴裕。这大概是“年年有余”的原始之义。
渔民有此俗,源于何朝何代?总该受染于与之相关联的地域背景、生态环境和饮食文明的进化。这样去看,东晋是前基期,宋代是形成期。
自三国时孙吴据治江东,置主渡口于芜湖、建邺(今南京)间,渔业随之起兴。又设农官,稻植亦勃。西晋时,北人为避“八王之乱”,由中原南迁江东者为数众多。至东晋,司马睿又建都建康(亦今南京),后传位十帝。其间,黄河、长江流域渔俗交汇,江东进而开发,鱼稻远胜孙吴之时,时人则始称江东为“鱼米之乡”。那时,渔业勃兴,商机遍水,为生财时尚之道。渔业发达必然带动渔俗兴起,“食鱼寓吉”“以鱼譬余”的祈福舆情为“鱼米之乡”的江东渔业人士所张扬,随顺情理。起码,这里是有了“年年有余”之年俗的成因氛围。
此外,至宋以前,宴举大凡是每人一杌(小凳),宴者在地席上盘腿大坐,“大件”或整形之馔分派“各吃”(分餐),而非合食。但自入宋,“各吃”开始发展为合食,这是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的。抵因这时期有了以供合食享宴的桌椅,也是促成“年年有余”之年俗的直接原因。
先说椅。椅初名“胡床”,为胡人所习,不用时活脚交叠,故又称“交椅”,汉时传入中国。因非古制,时为士大夫们所不屑。入宋,椅子才具备型格。再说桌,即餐桌。坐椅而食,杌(小凳)需接高脚,对应为桌。这样,桌不必单人独用,更适于阖家或聚友同桌享宴。这又是饮食方式的一大进化。缘此,大席面取代了小杌案,大餐具取代了小餐具,共食取代了分食。而且这促使了制馔术的突破性发展,食材调配、制作方法和肴馔的样式、造型等,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革新。尤其是鱼馔,宴时的大餐具盛行,“全鱼”便大行其道,为“年年有余”创造了先决条件。须知,得先有众人合食之宴,方可造“年年有余”之俗。椅和桌的物象存在,是此俗形成的物质保证。
因而,谓“年年有余”之俗起兴于宋时,是由于物质文明的演进带动人们的食鱼观念而成因的。至今南方许多地区,“全鱼”仍是宴中亮点,通常是宴尾之馔,基本是端上来行俗,谁也不会大啖图尽。还有一些地区,头馔即是全鱼,一直置于席面中间,俟至宴尾,人们才对它象征性地动动筷子。此二种食鱼习俗都意味着,这尾鱼是今年余下的,留给明年,以循“年年有余”之吉也。
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除夕,家家年夜饭必有一盘“全鱼”,这种“年年有余(鱼)”的风俗,源头在渔民那里,渔民借此 祈愿讨彩,这种风俗至今盛行。
B.西晋时,北人为避“八王之乱”,由中原南迁江东者为数众多,江东进而开发,时人则始称江东为 “鱼米之乡”。
C.“年年有余”之年俗因江东渔业人士所张扬而兴起,至宋时,随着饮食方式的大进化,特别是合食 之宴,为“年年有余”的渔俗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D.椅初名“胡床”,又称“交椅”,汉时传入中国,当时的士大夫们不屑于使用它,至宋时,椅子却 促使人们的饮食方式发生改变。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年年有余”的原始之义出于渔民食鱼习于有余,不余则易犯忌的习俗,包含着“以鱼谐余,以鱼 寓吉,以吉示富”之意。
B.东晋时期,黄河、长江流域渔俗交汇,加之渔业勃兴,商机遍地,这些都为“年年有余”之年俗形 成提供了氛围。
C.宋以前,宴举是每人一杌,“大件”分派“各吃”,到宋代时,“各吃”开始发展为合食,这具有 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D.自古以来“全鱼”是宴中亮点,一般在宴尾才端上来,人们只是对它象征性地动动筷子。谁也不会 将鱼食尽,以循“年年有余”之吉。
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渔俗的形成离不开与之相关的地域和生态的环境,离不开饮食文明的进步,离不开物质基础的保证。
B.因为船“三面朝水,一面朝天”,所以渔民最忌“翻”字,因此他们认为食尽鱼之下爿不吉,常常 不食尽鱼之下爿。
C.宋代物象桌的出现,使得大席面取代了小机案,大餐具取代了小餐具,共食取代了分食,是渔俗形 成的物质保证。
D.宋代无论食材调配、制作方法还是肴馔的样式、造型等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革新,尤其是鱼的制作, 全鱼开始盛行。
三、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4—17小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华有器度,孝宗甚眷之。华性孝,士论多之。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量移庐陵知县。入觐,迁南京刑部主事。
十四年六月,命戡福建叛军。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知县顾佖以告。守仁急趋吉安,与伍文定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七月壬辰朔,宁王袭下九江、南康,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乙卯遇于黄家渡。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帝时已亲征,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偕提督军务太监张忠将京军数千,溯江而上,抵南昌。忠、泰故纵京军犯守仁,或呼名谩骂。守仁不为动,抚之愈厚。病予药,死予棺,遭丧于道,必停车慰问良久始去。京军谓“王都堂爱我”,无复犯者。忠、泰轻守仁文士,强之射。徐起,三发三中。京军皆欢呼,忠、泰益沮。
世宗甫即位,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请归省。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资异敏。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14、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命戡福建叛军 戡:平定
B. 薄安庆 薄:逼近
C. 偕提督军务太监张忠将京军数千 将:带领
D. 当自求诸心 诸:许多
1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弘治”。是皇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史书用年号纪年较少见,一般用干支纪年法。
B. “进士第一”即状元。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元、明、清时期,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称为状元,二甲称为榜眼,三甲称为探花。
C. “七月壬辰朔”中的“朔”是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如,在庄子的《逍遥游》中有“朝菌不知晦朔”的句子,其中“晦”指每月的第一天,“朔”即每月的最后一天。
D. “乞骸骨”是自请退职的委婉说法,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与“致仕”有区别,“致仕”是指官员因为年龄原因而退休,把官职交还给皇帝。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王守仁有家学渊源。他的父亲王华就很有器度,很有才华,很受皇帝器重。他自己更是早早就中了进士。被谪龙场时,开创了“阳明学”,自成一家。
B.王守仁的出生及童年非常有传奇色彩。他在母腹中待的时间较长,名字是云中神人所赐,直到五岁被异人拍打而且改名后,才开口会说话。
C.王守仁个性有刚有柔。刘瑾逮捕戴铣等人后,他主持正义,结果被廷杖遭贬谪。张忠、许泰等人故意刁难时,他又隐忍宽容,最终感化了京兵。
D.王守仁文武兼备。他不仅通晓兵法战策,在平定宁王造反的过程中,多出奇计,指挥若定;而且善于射箭,曾以“三发三中”赢得京军欢呼。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5分)
(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5分)
四、诗歌鉴赏(9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18—19小题。
经李征君①故居
唐·温庭筠
露浓烟重草萋萋,树映阑干柳拂堤。一院落花无客醉,五更残月有莺啼。
芳筵想像情难尽,故榭荒凉路已迷。惆怅羸骖往来惯,每经门巷亦长嘶。
【注】李征君,温庭筠的挚友。征君:不受朝廷征召的隐士。
1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 本诗从体裁上属于律诗。律诗通常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一般要求二、三两联对仗。
B. 第一联展现了故居周围的环境:芳草萋萋,笼烟带露;树叶纷飞,柳条拂堤。
C. 第三联承“无客醉”而来,抚今追昔,回想起当日宾朋满座、飞觞畅饮的欢乐情景,一切仿佛历历在目,而今故地重游,人事已非,神思恍惚间竟然迷失了路径。
D. 尾联写自己乘坐的羸马熟悉道路,经过友人故居时就发出嘶鸣。直接描写诗人自己的内心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亡友的无限哀思。
19、有诗家评论:(温诗)写景如“一院落花无客醉,五更残月有莺啼”……真令人谡(sù,风声峻急)谡在耳,忽忽在目(《戟酒园诗话又编》)。结合全诗,请从表达技巧上简要赏析这两句诗。( 6分 )
五、默写题(8分)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怀良辰以孤往,——————————
⑵.山原旷其盈视,————————————
⑶.———————,时矫首而遐观。
⑷.渔舟唱晚,—————————
⑸.————————,形影相吊
⑹.诏书切峻,——————————
⑺.《逍遥游》中写一个人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题。
当玫瑰花开的时候
[智利]佩·普拉多
老园丁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的玫瑰花。他像蜜蜂似地把花粉从这朵花送到那朵花,在各个不同种类的玫瑰花中进行人工授粉。就这样,他培育出了很多的新品种。这些新品种成了他心爱的宝贝,也引起了那些不肯像蜜蜂那样辛勤劳动的人的妒忌。
他从来没有摘过一朵花送人。因为这一点,他落得了一个自私、讨人厌的名声。有一位美貌的夫人曾来拜访过他。这位夫人离开的时候同样也是两手空空,没有带走一朵花,只是嘴里重复嘟哝着园丁对她说的话。从那时起,人们除了说他自私、讨人厌之外,又把他看成了疯子,谁也不再去理睬他了。
“夫人,您真美呀!”园丁对那位美貌的夫人说,“我真乐意把花园里的花全部奉献给您呀!但是,尽管我年岁已这么大了,我依旧不知道采摘下来的玫瑰花,怎样才能算是一朵完整而有生命的玫瑰花。您在笑我吧?哦!您不要笑话我,我请求您不要笑话我。”
老园丁把这位漂亮的夫人带到了玫瑰花园里,那里盛开着一种奇妙的玫瑰花,艳红的花朵好像是一颗鲜红的心被抛弃在蒺藜之中。
“夫人,您看,”园丁一边用他那熟练的布满老茧的手抚摩着花朵,一边说。
“我一直观察着玫瑰开花的全部过程。那些红色的花瓣从花萼里长出来,仿佛是一堆小小的篝火喷吐出的红通通的火苗。难道把火苗从篝火中取出来还能继续保持着它那熊熊燃烧的火焰吗?
花萼细嫩,慢慢地从长长的花茎上长了出来,而花朵则出落在花枝上。谁也无法确切地把它们截然分开。长到何时为止算是花萼,又从何时开始算作花朵?我还观察到当玫瑰树根往下伸展开来的时候,枝干就慢慢地变成白色,而它的根因地下渗出的水的作用,又同泥土紧紧地结合起来了。
“结果我连一朵玫瑰花该从哪儿开始算起都不知道,那我怎么把它摘下来送给他人?要是硬把它摘下来赠送给别人,那么,夫人,您知道吗?一种断残的东西其生命是十分短暂的。
“每年到了10月,那含苞待放的玫瑰花蕾绽开了。我竭力想知道玫瑰是在什么地方开始开花的。我从来也不敢说:‘我的玫瑰树开花了。’而我总是这样欢呼着:大地开花了,妙极啦!
“在年轻的时候,我很有钱,身体壮实,人长得漂亮,而且心地善良,为人忠厚。那时曾有四个女人爱我。
“第一个女人爱我的钱财。在那个放荡的女人手里,我的财产很快地被挥霍完了。
“第二个女人爱我健壮的体格,她要我同我的那些情敌去搏斗,去战胜他们。可是不久,我的精力就随着她的爱情一起枯竭了。
“第三个女人爱我英俊的容貌。她无休止地吻我,对我倾吐了许许多多情意缠绵的奉承话。我英俊的容貌随着我的青春一起消逝了,那个女人对我的爱情也就完结了。
“第四个女人爱我忠厚善良。她利用我这一点来为她自己谋取利益,最后我终于看出了她的虚伪,就把她抛弃了。
“在那个时候,夫人,我就像是一株玫瑰树上的四朵玫瑰花,四个女人,每人摘去了一朵。但是,如果说一株玫瑰树可以迎送100个春天的话,那么一朵玫瑰花只能有一个春天。我那几朵可怜的玫瑰花,就是因此而永远地凋零了。
“自此以后,从来没有人在我的花园里拿走过一朵花。我对所有到我这花园的人说:‘你什么时候才能不热衷于那些分割开来的、残缺不全的东西呢?假如你真能把每件事物的底细明确地分清楚,假如你真能弄清玫瑰长到何时算作花萼,又从何时开始算作花朵的话,那么,你就到那玫瑰开花的地方去采摘吧!”
(摘选自《世界短篇小说经典全集》,长春出版社)
2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两段不仅形象地描写老园丁培育出许多优良品质的玫瑰花,也细致地表现了他对玫瑰花的呵护,把花当成是心爱的宝贝。
B. 小说写了老园丁的感情生活,但都没有圆满的结局,因为那些女人都只是看中了他的性格或身体的某一方面,并不是真正的爱情。
C.小说的细节描写十分成功,“艳红的花朵好像是一颗鲜红的心被抛弃在蒺藜之中”,暗示了老园丁被四个女人无情抛弃的悲剧命运。
D.老园丁精心培育和呵护玫瑰花的故事令人感动,还揭示出朴素的人生哲理:生命是一个整体,要爱她的全部,而不能只看到她的局部。
22.小说作者在第二段写人们把老园丁“看成是疯子,谁也不再理睬他了”,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6分)
23.小说以“自此以后,从来没有人在我的花园里拿走过一朵花”为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七、作文(60分)
24、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没有人对你说“不”的时候,你是长不大的。你自己不会说“不”的时候,也是长不大的。
2018-2019学年漳平一中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语文答案
一、选择题
1.B(①探囊取物:指伸手到口袋里拿东西。比喻能够轻而易举地办成某件事情。②黄发垂髫: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儿童。此语境中没有“老人”意,且“垂髫”与后边的“孩童”重复。③面墙而立:比喻不学之人,如面对墙壁而立,一无所见。也比喻面对窘境,一步也迈不开。望文生义。④春秋已高:对对方年龄的一种委婉说法。一般出现于形容青壮年以上的年龄。 春秋是年龄代称,高即年长,春秋已高是指对方年纪很大。⑤舞文弄墨:既可指歪曲法律条文作,也可指玩弄文字技巧。正确。⑥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此处属对象误用。)
2.C(A项,“被北上广的时间和生活所绑架了一样”句式杂糅,去掉“所”或将“被”改为“为”;B项,“销售、生产、非法组装”语序不当D项搭配不当,“哈达是……一种传统礼节”不搭配。)
3.C(A项,笑纳,请对方接受赠礼的客套话。B项,项,欠安:称人生病的婉辞,一般用于别人,不能用于自己。莅临:来到、来临、光临,书面语、敬辞,多用来指长辈、上级及贵宾的光临,同学平辈间不用该词。C项,愚兄:对同辈而年轻于己者的自我谦称。D项,老脸:老年人指自己的面子,谦辞。)
4.D(D项,控:投,落下)
5.B(A项,“知”通“智”,C项,“而”通“能”,D项,“衡”通“横”)
6.A(A项,宾语前置句,B项,判断句,C项,状语后置句,D项,被动句)
7.D(A项,不过,古义:不超过,今义:连词,表示轻微的转折。B项,上报,古义:报答,今义:向上报告。C项,猖狂,古义:狂放、不拘礼法,今义:狂妄而放肆,含贬义)
8.B(B项,以:因为,介词。A项,则:就,表承接;但是,表转折。C项,于:到,介词;比,介词。D项,为:是,动词;担任,动词。)
9.C(①雾: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 ②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 ③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 ④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委屈;⑤棹:名词作动词,用桨划; ⑥至:动词作名词,最高限度; ⑦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⑧目:名词作动词,看; ⑨善:形容词作动词,喜好,羡慕; ⑩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喜悦。)
10.D(D项,到,动词;A项,此,代词;B项,无实义,助词,凑足音节作用;C项,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二、论述类
11.B(“江东进而开发,时人则始称江东为‘鱼米之乡’”为“东晋”时期)
12.D(“自古以来”扩大了范围)
13.C(以偏概全,原文意为椅和桌物象的出现)
三、文言文
14. D(诸:兼词,之于)
15. D(A“史书用年号纪年较少见”错,史书中干支纪年、年号纪年是常见纪年法; B一甲三人,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C“朔”与“晦”意思颠倒。)
16. B(“名字是云中神人所赐”错,应是“异人”所赐。)
17. (1)朱宸濠的船搁浅了,仓促之间换船逃跑,王冕率领的士兵追上去抓住了他。
(2)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之中的人,那他还凭借什么呢?
((1)得分点“胶浅、仓促、部、执”; (2)得分点“至于、辩、恶乎待”)
参考译文: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的进士第一名。王华有才华,气度不凡,孝宗很器重他。王华天性孝顺,士人在议论时都赞美他。守仁孕期十四个月才生下来。祖母梦见神人从云中送子下凡,于是给他取名叫云。五岁还不能说话,异人用手掌拍打他,为他更名叫守仁,才会说话。弘治十二年考取进士。正德元年冬天,刘瑾逮捕了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多人。守仁上疏论救,刘瑾大怒,当廷杖打王守仁四十下,又把他贬到贵州的龙场做驿丞。刘瑾被诛杀,(朝廷)衡量其才能,(将他)调迁到庐陵做知县。(守仁)入宫朝见皇帝,升任南京刑部主事。
正德十四年六月,受命平定福建叛军。行走到丰城时,宁王朱宸濠造反,知县顾佖把这个消息告诉他。守仁紧急赶到吉安,和伍文定征集调动兵马粮草,准备作战器械和舟船,传布讨贼檄文公布朱宸濠的罪状,让太守县令各自率领官吏士兵救皇帝之难。七月初一,宁王的军队攻下九江和南康,逼近安庆。有人请求救援安庆,守仁说:“不能这样。现在九江、南康已经被叛贼把守,如果我们越过南昌和他们在江上相持,两个郡的军队断绝我们的后路,这样我们就腹背受敌了。不如直接攻打南昌 。叛军听到南昌被攻破,一定解除安庆的围困来回救。我们在湖中迎面袭击他们,没有不胜利的。”众人说“好”。朱宸濠果然从安庆回兵,乙卯日两军在黄家渡遭遇。第二天早晨,朱宸濠正在召见他的群臣,官军突然杀到。官军用小船装满柴草,趁着风势点火,烧了叛军的副舟。朱宸濠的船搁浅了,仓促之间换船逃跑,王冕率领的士兵追上去抓住了他。(守仁)一共用了三十五天平定了叛贼。
当时皇帝已经亲自出征,任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和提督军务太监张忠率领数千京兵,溯江而上,抵达南昌。张忠、许泰两人故意纵使京兵侵犯守仁,有的叫着守仁的名字谩骂。守仁不为所动,对待他们更加优厚。病了给他们医药,死了给他们棺椁,在路上遇到他们办丧事,一定停下车慰问好久才离开。京兵们都说“王都堂爱护我”,没有再冒犯他的人。张忠、许泰轻视守仁是文士出身,强要他射箭。守仁慢慢起身,射了三支箭三次射中靶心。京兵都大声欢呼,张忠、许泰更加懊丧。
世宗刚即位,任命守仁担任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任,请求回家省亲。守仁病重,上书请求辞官回乡,举荐郧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上命回复就回家了。走到南安病逝,享年五十七岁。
守仁天资特别聪颖。被贬龙场,地处偏僻没书可看,每天推演以前观察过的事物。(王守仁)忽然领悟到穷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的道理,应当求助于自己的内心,不应当求助于外在事物,他感叹说:“道理就在这里呢。”于是深信不疑。他教育学生,专门以“致良知”为主。学者大多服从并采纳他的说法,世上于是有了“阳明学”的说法。
四、诗歌
18.D(尾联不是直接描写,而是通过羸马嘶鸣这个细节衬托出诗人的情感。)
19..⑴动静结合(以声衬静)。院落里落花满地,一弯残月斜挂窗口,黄莺啼叫。营造了一种冷清凄凉的氛围,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伤感,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
⑵颔联两句诗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不仅写出眼前所见凄凉之景:满院都是凋谢的落花,残月映窗,黄莺悲啼,更是透露出昔日共醉花前的欢聚情景,一喜一悲。回想往事,令人伤感不已。
(本题考查的是手法赏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先明确手法再赏析诗句,例如本题可以作答为,动静结合(以声衬静)。院落里落花满地,一弯残月斜挂窗口,黄莺啼叫。营造了一种冷清凄凉的氛围,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伤感,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
五、默写
⑴或植杖而耘耔
⑵川泽纡其骇瞩
⑶策扶老以流憩
⑷响穷彭蠡之滨
⑸茕茕孑立
⑹责臣逋慢
⑺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六、文学类
21.C“暗示了老园丁被四个女人无情抛弃的悲剧命运”错,是指老园丁不被理解。
22.(1)拓宽了小说的视角。从普通人的视角的写老园丁,他们对老园丁所知有限,无法理解他的言行,评价失当。(2分)
(2)提高阅读作品的兴趣。“疯子”的名声引发阅读者的好奇,能激发起他们阅读下文的兴趣。(2分)
(3)为下文做铺垫(或和下文形成对比)。表现普通人对老园丁的误解,为下文表现老园丁独特深刻的人生感悟与境界作铺垫(或形成对比)。(2分)
23. (1)结构更加严谨。结尾和上文“他从来没有摘过一朵花送人”相呼应,小说结构严谨。(2)丰富人物形象。老园丁一直坚持对玫瑰花的培育和呵护,从不让人轻易拿走一朵花,以象征的手法歌颂了他的崇高的美德。(3)凸显小说哲理。表达了人们已经认同老园丁的对玫瑰花的态度,不在想方设法自私地去占有她。(或人们已经认同生命是一个整体,要爱她的全部,而不能只看到她的局部)(每点2分)
七、作文
文题分析:
这是一则哲理类作文材料。
材料由两句话构成。这两句话从句式上看,采用“是”“也是”组句,似乎有所偏重,但细审两句话含义又是相对独立的。
这种形式的新材料作文,基本类型有两种,一是由一句富含哲理性的话单独构成,二是由两句富含哲理性的话(或多句话)构成。第二种类型的作文题,句子之间的关系基本分为两种:一种是两句话中的一句话为铺垫,另一句话为陈述重点(多为前面铺垫后面为材料重点);二是两句话是并列或相对(也有相反)的关系。本材料从内涵上看,属于相对关系,但有一定的交叉含义。这则材料,关键词是”说不”“长大”(成长、成熟)。这里的“说不”可以理解为对“长大”过程中的各种因素(“他人”和”我”两方面)的“说不”、拒绝。既可以为有声之呐喊,也可以为无声的拒绝;既可以是有理有度有节的拒绝,也可以是无理的拒绝(要言之成理)。“长大”可以是好习惯的养成,是理想、信念的升华,是美好人格的塑造,是宽广情怀的涵养,是心理的成熟,是精神境界的提升。
从材料的具体语境来看,“你”和“长大”主要指向为青年人的成长与成熟,但这不是唯一,也可以虚化为国家、民族、文化等层面的成长与成熟。
(一)从“没有人对你说‘不’的时候,你是长不大的”这句话立意:这句话的直接表述是:如何正确对待别人对你的拒绝,对你判断和认识的否定。
具体立意:
正确认识成长的自由与限制的关系;如何对待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的各种约束、规则;长大需要接受现实的磨练和心理的锻炼;什么样的生存环境更有利于长大;在说不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正确对待“苦口良药”等。
(二)从“你自己不会说‘不’的时候,也是长不大的”这句话立意:这句话中的“你自己不会说‘不”’,既可以理解为“自己”对“他人”的某些行为说“不”,也可以理解为“自己”对“自己”的某些行为说“不”。前一种理解是自我意识的体现,是基于表层的;后一种理解是基于自我否定的更高层面的精神、道德上的提升。
面对各种束缚身心个性发展的”道德”绑架要敢于说“不”;说“不”是理性对待成长的表现:成熟是一种自我否定、自我认识、自我提升的过程;成长需要对各种诱惑说“不”;敢于对各种不良风气说“不”;正确对待“爱”与“被爱”;拒绝命运的摆布;保有独立的人格和个性;如何面对冷言冷语;等。
(三)围绕整则材料立意:
他人的批评教育帮助与自我更新相结合才能更快更好地长大;成长是在不断的否定中获得提升的,等。
(四)延伸立意:
宏观层面:国家、民族的发展成长需要说“不”;文化的发展自信需要说“不”;微观层面:文学、艺术等的成长需要对世俗、外来的干扰说“不”;独有的民俗等只有敢于说“不”,才能更好地传承、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