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50 KB
- 2021-06-0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司马迁作《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班固作《汉书》,书未成而作者因与外戚窦宪的关系,死于狱中,事在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一属西汉,一属东汉,相去公元元年各约90年。今日看来,这两部书好像联袂而出。其实它们间隔了大约180年,等于我们现在距离清嘉庆朝的时间。
《史记》为私人著作,《汉书》则经皇帝看过,有国史的色彩。司马迁自称“成一家之言”和“藏之名山”,已和班固作书的宗旨不同。况且《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两位史家的个性癖好不同,这也使他们在取材行文之间,有相当的出入。在公元前90年和公元90年,中国的史家和思想家所处的社会环境已有大幅度的变化。其中一个关键在于,汉武帝用董仲舒之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我们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董仲舒之尊儒,并不是以尊儒为目的,而是为了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统思想。他坦白地承认提倡学术,旨在支持当时政权。武帝之置五经博士、立学校之官、策贤良,都从此宗旨着眼,从此中国庞大的文官集团有了他们施政的正统逻辑。司马迁和董仲舒同时代,他读书不受这种政策的影响。而到了班固生活的年代,“正规的”儒家思想已有一百多年的基础。
司马迁和班固一样,自称是周公和孔子的信徒。可是今日我们一打开《史记》,随意翻阅三五处,即可以体会到作者带着一种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作风,爽快淋漓,不拘形迹,无腐儒气息。他自称“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应当是一种真实的写照。他所崇奉的“士为知己用,女为悦己容”也可以说是源于儒家道德,可是这立场就已经和经过正统限制的所谓儒家不同了。
《史记》里写荆轲和高渐离饮酒击筑,又歌又泣,旁若无人,已近于董仲舒所说的“邪辟”。并且项羽是汉高祖刘邦的死对头,而《史记》里的《项羽本纪》排列在《高祖本纪》之前(若在后代必称“项酋”“伪楚”,而“本纪”只能降格为“载记”)。文中又把项羽写成一个虽暴躁却又浑憨可爱的角色,其英雄末路,令人怜惜。与之相较,刘邦反像一个伪君子。
《史记》除了《刺客列传》之外,还有《滑稽列传》《日者列传》和《龟策列传》,可谓涉及三教九流,有呈现整个社会之剖面的样子。班固书里虽有《东方朔传》,却少有记载非正派或下流的文化资料。
也因其如此,司马迁就受到班固的指责。《汉书》里就有《司马迁传》,内中批评他“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
这些地方还不足以表现班固的正统思想,最使我们看出他的作品在历史上是属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产物的,乃是《汉书》卷二十《古今人表》。这表里列有1931位古代名人,包括传奇中的人物如女娲氏、有巢氏,《论语》中有名的孔门弟子,《春秋》中的国君等,至秦亡为止。由作者“显善昭恶”的原则按上上至下下区分为三等九则。内中得“上上圣人”者十四人,包括三皇五帝,以周公、孔子殿后。仲尼之外即再无圣人,孟子也只与颜渊、管仲同属“上中仁人”。老子与商鞅、申子、墨翟、韩非都属“中上”,与孙膑、白起一流。刺客荆轲则为“中中”,和孟尝君、吕不韦同品。而“下下愚人”里既有蚩尤、共工、三苗,也有倾国倾城的褒姒和妲己。秦始皇虽焚书坑儒,班固只贬之为“中下”,因为他下面还有二世胡亥列入“下中”,宦官赵高列入“下下”。
因此,我们也可以推想出世俗观念中儒家的拘泥,并不一定是孔子和他门徒的真性格。那些呆板的多方面的样子,还是后人所造,其目的在维持文官集团的紧凑。总算还是中国读书人的运气好,得有太史公司马迁在兰台令班固之前写作,否则没有《史记》,径由《汉书》开二十三史之端,中国史学的传统,必更趋向“文以载道”的方针,更缺乏“百家殊方”的真实性和生动活泼了。
(选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史记》里的人物涉及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如日者(占卜的人),而《汉书》秉持官方正统思想,不记录不符合正统观念的人物。
B.《史记》和《汉书》在对待项羽的态度上差异明显,《史记》里的《项羽本纪》排列在《高祖本纪》之前,这在《汉书》中是不太可能出现的。
C.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的宗旨和班固作《汉书》的宗旨有很大不同,这就决定了《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
D.《史记》为私人著作,而《汉书》则经皇帝看过,带有国史的色彩,因此《汉书》在编修上要比《史记》更为严谨和准确。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A项,“《史记》里的人物涉及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如日者(占卜的人),而《汉书》秉持官方正统思想,不记录不符合正统观念的人物”中“不记录不符合正统观念的人物”曲解文意, 根据原文第5段“班固书里虽有《东方朔传》,却少有记载非正派或下流的文化资料”,可知《汉书》并不是不记录不符合正统观念的人物,而是很少记录不符合正统观念的人物。
C项,“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的宗旨和班固作《汉书》的宗旨有很大不同,这就决定了《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属于强加因果,由原文第2段“司马迁自称‘成一家之言’和‘藏之名山’,已和班固作书的宗旨不同。况且《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两位史家的个性癖好不同,这也使他们在取材行文之间,有相当的出入”可知,“这就决定了”前后的内容无因果关系。
D项,“《史记》为私人著作,而《汉书》则经皇帝看过,带有国史的色彩,因此《汉书》在编修上要比《史记》更为严谨和准确”中“《汉书》在编修上要比《史记》更为严谨和准确”的说法于文无据。
故选B。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作者的写作宗旨,个性癖好及作者所处社会环境等方面论证了《史记》和《汉书》在取材行文上的差异。
B.文章以《刺客列传》《项羽本纪》等为例,论证了司马迁是带着个人主义作风来写作《史记》的。
C.文章以《汉书》卷二十《古今人表》为例,论证了班固坚持“少记载非正派或下流的文化资料”的写作原则。
D.通过对比和举例论证,文章得出了《汉书》更秉持官方正统思想,更趋向“文以载道”,《史记》更爽快淋漓,不拘形迹的结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C项,“文章以《汉书》卷二十《古今人表》为例,论证了班固坚持‘少记载非正派或下流的文化资料’的写作原则”中“论证了班固坚持‘少记载非正派或下流的文化资料’的写作原则”曲解文意,据原文第7段“最使我们看出他的作品在历史上是属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产物的,乃是《汉书》卷二十《古今人表》”可知,举《汉书》卷二十《古今人表》为例,是要论证班固的作品在历史上是属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产物的。
故选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董仲舒尊儒的真正目的在于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统思想,为当时的政权服务。班固受其影响,并体现在《汉书》的创作中。
B.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表达了对司马迁的看法——“是非颇缪于圣人”,他认为《史记》的叙史观念有悖于圣人之道。
C.司马迁的《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未受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这对中国读书人来说,是幸运的事。
D.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孔子及其门徒的形象,多半出于汉朝“独尊儒术”以后的历史典籍,这些形象不是他们的真实形象。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D项,“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孔子及其门徒的形象,多半出于汉朝‘独尊儒术’以后的历史典籍,这些形象不是他们的真实形象”中 “这些形象并不是他们的真实形象”的说法过于绝对。根据最后一段“我们也可以推想出世俗观念中儒家的拘泥,并不一定是孔子和他门徒的真性格”可知,作者只是“推想”,说的是“不一定”是孔子及其门徒的真实形象。
故选D。
【点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美丽的谎言
这天,母亲出门买菜,琳在家里看电视,电视上正好播出骗子的骗局被揭穿的新闻。“又是骗子!这社会是怎么了!”她愤愤不平。“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现在的骗术层出不穷,听得多了,琳也多长了个心眼。
十分钟后,母亲两手空空地回来,走进屋拿了钱,又匆匆忙忙地要出去。琳觉得奇怪,便问母亲发生了什么事。母亲告诉她:“我去菜市场的路上,被一个女孩拦住了,问我借一百块钱。”
借钱?一听到陌生人问母亲借钱,琳就警惕起来,忙问:“那你把钱给她了?”“是呀,小姑娘挺可怜的。”母亲说,那个女孩被人从家里骗出来,差点进了传销组织,幸好及时逃脱,可是身无分文回不了家。听了母亲的话,琳想,像这样弱智的骗局,明眼人一看就明白了,没想到母亲居然会上当!
可母亲继续说:“我把钱给她时,她还问我要地址,说回家后就把钱寄还给我。我说不用,只给她留了个电话号码,让她到家后给我打个电话报平安。”母亲讲得诚恳,眉眼间流露出欣喜,看得出她是相信那女孩的,而且还为自己做了好事而高兴。琳看着母亲,也就不愿在这时揭穿女孩的骗局。
这之后,母亲总不时念叨着那个女孩。第二天晚上九点多,母亲正准备休息,电话铃突然响了,琳去接电话。一个女孩的声音从电话里传来:“喂,您好,请问您是李婆婆吗?”琳还没来得及回答,本准备休息的母亲匆匆从卧室出来,边走边说:“这肯定是我的电话!”然后拿过电话按响免提键,听了一会,兴奋地说:“孩子,你到家啦?”“到啦,早上就到了,后来一直在忙,现在才打电话给您。婆婆,真是谢谢您了,麻烦您说一下您的地址吧,我好把钱寄给您!”母亲笑道:“不用还,不用还。你到家就好!”然后,她又叮嘱了女孩几句,让女孩以后要提高警惕,不要再轻信他人。
挂了电话,母亲满脸疑惑地问琳:“刚才这个电话是那个女孩打来的,昨天晚上的那个是怎么回事?”琳被母亲这么一问,懵了。她没有想到,母亲遇到的那个女孩果真不是骗子。对于母亲的询问,她只得坦白自己不愿母亲发现自己被骗而心寒,于是昨晚让同学假扮女孩打了电话。
母亲听后,叹了一口气,说:“你把事情想得过于复杂了,总有一些人不是骗子,他们是真的需要帮助才会来找你的。”母亲顿了顿,又补充道,“我相信,好人是有好报的。”琳心里明白,就算母亲遇到的真是个骗子,她也不会因此就不再相信他人。
自从女孩打来电话后,琳心里就踏实了不少。第三天吃完晚饭,家里的电话铃又响了。琳接起电话,一个清脆的女孩声音从电话里传来:“喂,您好,请问您是李婆婆吗?”
怎么又是一个女孩?怎么又是找母亲的?琳赶紧叫母亲接电话。母亲匆匆跑上前,拿起话筒:“我是李婆婆,你是哪位啊?”对方说:“李婆婆,我是小桃,就是那天您给了一百块钱的那个女孩……”母亲先是一愣,然后满脸兴奋,激动得声音都有点变调:“小桃!真是你啊!你到家啦?”“到家了,我坐了两天的火车,又转了几趟车才刚到家。一回家,我就想着给您电话呢。对了,婆婆,您把地址跟我说一下吧,我说好要把钱寄还给您的!”女孩的声音充满感激之情。母亲笑道:“不用还,不用还。你到家就好!”母亲流露出喜悦之情,这让身边的琳看得目瞪口呆。
挂了电话后,还没等母亲开口,琳就迫不及待地问道:“刚才这个电话才是那个女孩打来的吧,可是昨晚的那个电话是怎么回事?”母亲冲琳一笑,不好意思地说:“其实,昨晚那个电话是我托隔壁小刘打的。前天打来的那个电话,我一听就知道不是小桃打来的,我便猜出肯定是你让人打的。目的很明显,是为了让我安心。”
原来,母亲早就听出前晚那个电话是假的。为了让女儿安心,母亲如法炮制,也找人假扮女孩,打来电话。琳万万没有想到,母亲会用同样的办法编一个谎言来骗她!
琳望向窗外,月色如水,微风拂过,一切都那么宁静。
她安心地笑了。
(选自《快乐青春,经典阅读》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引用俗语“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意思是说虽然骗局不断被揭穿,但总有新的骗局出现,体现了作者对当前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怒。
B.琳觉得女孩要钱是一个骗局,但不愿意马上戳穿,体现了她照顾母亲的感受,即使内心有不同看法也不愿让母亲扫兴,是个孝顺、体贴的女儿。
C.
母亲在帮助了女孩之后“总不时念叨着那个女孩”,是因为母亲重视钱财,担心自己被骗,担心钱花了却没有帮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D.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描绘了神秘朦胧的自然景象,体现了作者对大地回春、社会风清气正、骗子不再的期盼和呼唤。
【答案】B
【解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A项,“体现了作者对当前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怒”错误,选项对俗语的解释正确,但俗语中体现的应是小说中人物的情绪,而非作者的。C项,“是因为母亲重视钱财,担心自己被骗,担心钱花了却没有帮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错误,这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有误,从文中来看,母亲念叨女孩是因为挂念女孩的安危,从文中可以看出母亲并不吝啬和牵挂助人的钱财。D项,选项对环境的概括“神秘朦胧”有误,环境描写是为了衬托琳“安心”心理。故选B。
5.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母亲形象的特点。
【答案】①乐于助人,有爱心:母亲看到女孩被骗,想回家却无路费,马上回家拿钱帮助她。②善良淳朴:在别人急需帮助时候选择相信而不怀疑,相信好人有好报。 ③善解人意,体贴女儿:接到“假冒”电话,明白女儿的宽慰她的心思而不戳穿,为了女儿安心也让别人打来电话。
【解析】题干要求“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母亲形象的特点”,这是考查人物形象。首先给人物定位,从文中来看,这是一个母亲,也是一个帮助他人的善心人;然后找出描写“母亲”的行为举止的内容,如文章开头部分,母亲回家拿钱帮助女孩,“是呀,小姑娘挺可怜的……那个女孩被人从家里骗出来,差点进了传销组织,幸好及时逃脱,可是身无分文回不了家”,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母亲有爱心,乐于助人;如第四段“‘我把钱给她时,她还问我要地址,说回家后就把钱寄还给我。我说不用,只给她留了个电话号码,让她到家后给我打个电话报平安。’母亲讲得诚恳,眉眼间流露出欣喜,看得出她是相信那女孩的,而且还为自己做了好事而高兴。琳看着母亲,也就不愿在这时揭穿女孩的骗局”“我相信,好人是有好报的”“就算母亲遇到的真是个骗子,她也不会因此就不再相信他人”,从母亲的话、表情以及琳的心理活动中可以看出,母亲相信女孩,这表现出母亲的善良和淳朴;如母亲接到“假冒”电话,明白女儿宽慰她的心思而不戳穿,为了女儿安心也让别人打来电话,这表现出母亲的善解人意以及对女儿的体贴,不想让女儿为自己担心。考生根据这些内容概括即可。
点睛: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首先要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母亲”其人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6.小说的结尾写到琳“安心地笑了”,请结合文本分析她笑的原因。
【答案】①因为琳明白和理解了母亲的苦心,为母亲对自己的爱和体贴而笑。②因为在母亲身上看到社会上有热心的助人者,为社会有爱心而笑。③因为最终证明母亲没有被骗,不再对社会风气丧失信心,为社会有诚信而笑。
【解析】题干问的是“小说的结尾写到琳‘安心地笑了’,请结合文本分析她笑的原因”,这是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答题的关键词是“结合文本”“笑的原因”,回到原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加以概括形成答案即可。如“原来,母亲早就听出前晚那个电话是假的。为了让女儿安心,母亲如法炮制,也找人假扮女孩,打来电话。琳万万没有想到,母亲会用同样的办法编一个谎言来骗她”,琳明白理解母亲的苦心,她从母亲的举动中感受到了对自己的爱和体贴,琳为母亲的爱和体贴而笑;如“琳心里明白,就算母亲遇到的真是个骗子,她也不会因此就不再相信他人”,琳在母亲身上看到社会上有热心助人者,人和人之间的诚信和善意依然存在,她为社会的友爱而笑;如“到家了,我坐了两天的火车,又转了几趟车才刚到家。一回家,我就想着给您电话呢。对了,婆婆,您把地址跟我说一下吧,我说好要把钱寄还给您的”“刚才这个电话才是那个女孩打来的吧”“母亲流露出喜悦之情,这让身边的琳看得目瞪口呆”,最终女孩打来电话,这证明母亲没有被骗,不会对社会风气丧失信心,人与人之间的诚信依然存在,琳为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诚信而笑。解答本题,考生可以按照由表及里的顺序分析,首先分析“笑”的直接原因,即为母亲对自己的体贴和爱而笑;然后分析“母亲”的善举和“女孩”的守信给我们带来的影响,这是针对小说的主旨来分析笑的原因。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有人对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中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读了几年大学,还不如中学毕业就去做生意的同学,人家都有车有房了,自己却什么都没有……
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梦想,的确没那么简单。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的能力。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与其说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素养。读书的“有用”,就在于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2017年1月1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在1月3日晚上的直播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在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唯独对其中的书本不屑一顾,最后却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渐渐流传开的“读书无用论”,一是源于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进入社会后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源于读书多年,进入社会后,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忘记了。读书又有何用?
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还要学,并且不仅我们学,下一代还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
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选自2017年1月4日“红网”,有删改)
材料三:
河南省卫辉市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薛屯村,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每年都会有三五名学生考上全国各地的大学。近些年,该村考上大学的学生数量成倍上升。截至目前,该村已经出了200多名大学生,甚至一条街上竟然有多名博士生。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却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这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几个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再者,就是尽管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对教育的重视,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要想彻底剔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布,诸如在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介制、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选自2016年3月1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材料一中“某位名人”在演讲中这样说,是激励年轻人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要有胆量。
B.大学教育能带给学生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大学教育的回报,不能完全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C.材料二中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的回答巧妙地点出了读书的重要性,读过的书也许会忘记,但它们会变成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D.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作者认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但是我们以及我们的下一代一定要读书。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选项,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内容,最后进行比对。
D项,“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作者认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但是我们以及我们的下一代一定要读书”中“因为作者认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的说法于文无据,据材料二“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还要学,并且不仅我们学,下一代还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可知,没有作者认为网红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的信息。
故选D。
8.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然后对读书的“无用”和“有用”进行论述,最后指出我们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B.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的重视形成了良性循环,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
C.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读书无用论”问题,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
D.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针对“读书无用论”流行的现实进行报道,议论性较强。
【答案】C
【解析】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C项,“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读书无用论’问题,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中“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分析错误,材料三并没有分析原因,也没有强调有用性。材料三中介绍了出现“高考名村”的原因,据“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可知,材料三也论述了“高考名村”的社会意义。
故选C。
9.如何扭转“读书无用论”的观念?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①宣传“读书有用论”,使人们正确认识读书的价值,明确读书不仅能学到正确的知识,还能提升个人能力、丰富个人素质、开阔视野等。②拓宽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使有知识者有施展才华、获得收益的舞台。③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本题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解题时要审清题干,找出关键词语,把握答题方向;然后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理清要点,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或段落,并将需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概括。最后归纳要点分点作答。
扭转“读书无用论”观念的措施可以结合三个材料相关的信息。据材料一“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和“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可以概括出要扭转“读书无用论”观念,要宣传“读书有用论”,使人们能够正确认识读书的价值所在,使人们明确读书不仅能学到知识,还对个人能力的提升、个人素质的丰富以及视野的开阔有重要意义;据材料一 “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和材料二中“如今渐渐流传开的‘读书无用论’,一是源于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进入社会后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源于读书多年,进入社会后,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忘记了。读书又有何用”,可以概括出扭转“读书无用论”观念的措施应该拓宽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能使有知识者有施展才华、获得收益的舞台;据材料三“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布,诸如在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介制、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可概括得出扭转“读书无用论”观念,还要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
答题技巧:
(1)通读材料,阅读文字材料,概括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读懂图表。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找准话题,探究材料之间的联系,明确不同点,找准每则材料和图表在内容和观点上的共同点,从而归纳文本的主要内容及文本主题。
(2)整合文本重要信息,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归纳整合;对于选择题,要在文本中找到每个选项的出处,仔细比较选项和和原文的差别,注意有无偷换概念、以偏概全、答非所问、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问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朱赓,字少钦,浙江山阴人。登隆庆二年进士,授编修。万历六年以侍读为日讲官。宫中方兴土木,治苑圆。赓因讲宋史,极言“花石纲”之害,帝为悚然。帝营寿宫于大峪山命赓往视中官示帝意欲仿永陵制廣言昭陵在望制过之非所安疏入久不下已,竟如其言。累官礼部尚书,遭继母丧去。二十九年秋,沈一贯独当国,请增置阁臣。帝素虑大臣植党,欲用林居及久废者。诏赓以故官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遣行人召之。再辞,不允。明年四月诣阙,即捐一岁俸助殿工。其秋极陈矿税之害,帝不能用。既而与一贯及沈鲤共献守成、遣使、权宜三论,大指为矿税发,賡手笔也。三十三年,言官効温纯及鲤,中使传帝意欲去纯。赓言大臣去国必采公论,岂可于効疏报允。其冬,工部请营三殿。时方浚河、缮城,赓力请俟之异日。帝皆纳之,不果行。三十四年,賡独当国,年七十有二矣。朝政日池,中外解体。賡疏揭月数上,十不能一下。御史宋焘首讽切赓,给事中汪若霖继之。赓缘二人言,力请帝更新庶政,于增阁臣、补大僚、充言路三事语尤切。帝优诏答之而不行。赓乃素服诣文华门恳请,终不得命。赓以老,屡引疾。礼部主事郑振先遂効赓十二大罪,帝怒,贬振先三秩。先,考选科道,吏部拟上七十八人。候命逾年,不下赓连疏趣之。三十六年秋,命始下。是时赓已寝疾,乞休疏二十余上。言者虑其复起,攻不已,而赓以十ー月卒于官。遺疏陈时政,语极悲切。赠太保,谥文懿。赓醇谨无大过,与一贯同乡,昵给事中,以故蒙诟病病云。
(摘编自《明史・朱赓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营寿宫于大峪山/命赓往视/中官示帝意欲仿永陵制/赓言/昭陵在望/制过之/非所安/疏入/久不下/
B.帝营寿宫/于大峪山命赓往视/中官示帝意欲仿永陵制/赓言/昭陵在望制/过之非所安/疏入/久不下/
C.帝营寿宫/于大峪山命赓往视/中官示帝意欲仿永陵制/赓言/昭陵在望/制过之非所安/疏入/久不下/
D.帝营寿宫于大峪山/命赓往视/中官示帝意欲仿永陵制/赓言/昭陵在望制/过之/非所安/疏人/久不下/
【答案】A
【解析】解答此题,应注重分析四个选项中不同的停顿处,结合句意判断正误,然后得出答案。比如“帝营寿宫/于大峪山命赓往视”和“帝营寿宫于大峪山/命赓往视”,从主语“帝”分析,其动词是“营”,宾语应该是“寿宫”;同时,分析“于大峪山”可以知道,其是“营”的后置状语,由此能够判定“大峪山”后要停顿。排除BC两项。另外一处,“昭陵在望制/过之/非所安”和“昭陵在望/制过之非所安”,根据前文可知,“制”说的是陵寝的规格,“在望制”讲不通,“制过之”的意思是规格超越它,故排除D项,答案应为A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编修,职官名,掌修国史、会要、实录的官吏,明朝隶属于翰林院。
B.侍读,职官名,为帝王、皇子讲学之官,职务与侍读学士略同,然级别较其为低。
C.礼部,古代官署,掌管嘉礼、军礼、吉礼、凶礼、宾礼、管理学务及税收等。
D.优诏,皇帝对提出好建议、政绩优秀的臣下给予赞许或奖励的诏书。
【答案】C
【解析】C项,“掌管嘉礼、军礼、吉礼、凶礼、宾礼、管理学务及税收”不当。礼部不掌管税收。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最高长官为礼部尚书。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点睛:本题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选文是人物传记,一般主要考查的文化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人才选拔、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古代重要地名、官场的一些理解、朝廷的官职、礼仪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解答这类题目,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要将相关知识记牢,这样就能轻松的将正确项与错误项区分开来。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那就要运用排除法,以确定最终选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赓巧妙讽喻,委婉劝诫。万历年间,宫中兴建园林,当时朱赓担任皇帝的日讲官,恰好讲到宋史,就大讲特讲“花石纲”对宋朝的危害,以此规劝皇帝不要大兴土木。
B.朱赓淡泊名利,辞官不就。朱赓对功名利禄十分淡薄,担任礼部尚书时曾辞去职位,后来皇帝下诏让他担任原来的官职参与国家重要事务,他一再推辞不做官。
C.朱族敢于进速,直陈看法。万历三十年秋天,朱赓上书陈说收取矿税的祸,随后与沈一贯和沈鲤一起向皇帝呈送相关奏章,深刻揭露矿税对国家社会的危害。
D.朱赓年虽高迈,忠于国事。朱赓单独掌管大政时已经七十二岁,当时朝政松弛,内外涣散,他上书请求更新国家政务等,没有实行,他就脱去官服到文华门恳求皇上。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B项,“朱赓对功名利禄十分淡薄,担任礼部尚书时曾辞去职位……”错误,原文是“累官礼部尚书,遭继母丧去”,意思是他的继母去世,他要回家乡守孝,所以需要离任,并不是他淡泊名利,辞去官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方浚河、缮城,赓力请俟之异日。帝皆纳之,不果行。
(2)赓醇谨无大过,与一贯同乡,昵给事中,以故蒙诟病云。
【答案】(1)当时正在疏浚河道、修筑城墙,朱赓极力请求等到将来。皇帝都采纳了他的意见,最后没有施行。
(2)朱赓淳厚谨慎而没有大的过错,跟沈一贯是同乡,并且与给事中十分亲近,因为这些而遭受指责。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浚”,疏通;“缮”,修理;“俟”,等;“异日”,以后;“果”,最终。 (2)“谨”,谨慎;“过”,过错;“昵”,亲近;“蒙”,遭受;“诟病”,指责。
参考译文:
朱赓,字少钦,浙江山阴人。考中中隆庆二年的进士,授职为编修。万历六年,以侍读身份充当日讲官。宫中正兴土木,修建苑固。朱賡趁讲论宋史之机,极力陈说“花石纲”的祸害,皇帝因此惶恐不安。皇帝在大峪山营造陵墓,命令朱赓前往视察。中官告知他皇帝想仿效永陵的规格,朱上奏称昭陵就在眼前,规格超过了它,不是可以心安的。奏疏呈入,很长时间没有批下。后来,皇帝最终听从了他的建议。连续升任为礼部尚书,遭遇继母亡故离职。万历历二十九年秋天,沈一贯单独掌管大政,奏请增设内阁大臣。皇帝一向顾虑大臣培植党羽,想任用隐居山野以及被罢弃很久的人。诏令朱赓就任原职并兼东阁大学士参与机要事务,派遣使者召他入朝。他一再推辞,皇帝不答应。第二年四月到朝廷,就捐献了一年的俸禄来资助宫殿的营造工程。那年秋天他极力陈说矿税的祸害,皇帝不能采用。接着与沈一贯和沈鲤一起向皇帝呈送有关守成、遣使、权宜三论,主要意思是为矿税而发,由朱赓所写的万历三十三年,谏官弹効温纯和沈鲤,皇帝派出的使者传达皇帝想罢去温纯的意思。朱赓称大臣离开朝廷必须采纳公众的评议,怎么可以在弹勅的奏疏中批复许可?那年冬天,工部部请求营造三殿。当时正在疏浚河道、修筑城墙,朱赓极力请求等到将来。皇帝都采纳了他的意见最后没有施行。万历历三十四年朱赓单独掌管大政,已七十二岁。朝政一天天松弛,朝廷内外涣散。朱賡每月数次上奏,十次不能批下一次御史宋焘首先婉言劝告朱賡,给事中汪若霖继续劝告。朱賡根据他们两人的话,极力请求皇帝更新各种政务,对增加内阁大臣、补充大官员、扩充言路三件事情说得尤其恳切。皇帝下褒美嘉奖的诏书答复他却不实行。于是朱赓穿上白色布衣到文华门恳求,最终仍得不到诏令。朱赓因为年老,屡次托病辞官。礼部主事郑振先便弹効朱廣的十二大罪状,皇帝恼怒,将郑振先降官三级。此前,考选科道,吏部准备了七十八人的名单呈上去。等候诏令过了一年,(诏令)也没下达,朱賡接连上奏及催促。万历历三十六年秋天,皇帝才下达诏令。当时朱赓已经卧病在床,上奏二十多多次请求退休。谏官顾虑他再被起用,不断地进行抨击,朱,在十一月死于任上。他遺留下奏章陈述时政,话语很悲切。追封为太保,谥号文懿。朱赓淳厚谨慎而没有大的过错,跟沈一贯是同乡,并且与给事中十分亲近,因为这些而道受指责。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夏夜宿表兄话旧
窦叔向
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
远书珍重何曾达,旧事凄凉不可听。
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
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表兄弟之间话旧的诗,亲故久别,老大相逢,人世沧桑,感慨良多。
B.中间两联写话旧的内容,亲故重逢的欣喜和人生遭遇的甘苦都蕴含其中,道尽了种种往事。
C.尾联写“话旧”的结束,这结束预示着再一次的离别,句中“又”“愁”炼字精妙,写出了不尽的惜别之情。
D.这首诗从“醉初醒”起到“酒幔青”结,诗人和表兄一夜话旧,抒发了诗人对官场失意的感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D项,“这首诗从‘醉初醒’起到‘酒幔青’结,诗人和表兄一夜话旧,抒发了诗人对官场失意的感慨”中“抒发了诗人对官场失意的感慨”理解错误。此诗主题为怀旧与惜别,诗中描述诗人与表兄夜晚一起畅聊往事,回忆旧时场景,抒发诗人的亲故久别,老大重逢的感慨之情,并无诗人对官场失意的感慨之情。
故选D。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①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夜合花开香满庭”衬托出诗人与表兄相逢的喜悦之情。②对亲友的关切思念之情。“远书珍重何曾达”道出了对亲友的关切思念之情。③对时过境迁的感慨。“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流露出诗人对人生风霜、时光飞逝的感叹。④对离别的伤感。“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写出了诗人对离别的哀伤。
【解析】本题考分析评价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答题时,可以先结合注解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再对诗歌内容准确把握、正确理解,接着把握并能概括出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可以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并能结合诗句分析,进而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首联“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诗人首先由深夜酒醒落笔,久别重逢,又是中表至亲,自不免开怀畅饮,一醉方休。等到深宵酒醒的时候,微雨萧疏,花气袭人,显得格外宁静,这样的环境衬托出诗人与表兄相逢的喜悦之情。中间二联即话旧。离别久远,年头长,经历多,千头万绪。颔联“远书珍重何曾达,旧事凄凉不可听”,那纷乱的年代,写一封告嘱亲友珍重的书信也往往寄不到,彼此消息不通,该说的事情太多了,但是真要说起来,那一件件一桩桩都够凄凉的,教人听不下去,可说的事却又太少了,道出了诗人对亲友的关切思念之情。颈联“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说起当年离别时的孩子,如今都已长大成人,聊可欣慰。但是从前的亲戚朋友却大半去世,健在者不多,令人情伤,流露出诗人对时光飞逝,人生风雨的感慨之情。这四句道尽种种往事,亲故重逢的欣喜,人生遭遇的甘苦,都在其中,也在不言中。尾联“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两句,是想象明朝分别的情景。“又是孤舟别”,一个“又”字,表达了诗人对动荡生活的厌倦。今日相晤,亲情无极,明朝一别,孤舟飘零,想到此,真令人惆怅万分。想起那黄河边,桥头下,亲友搭起饯饮的青色幔亭,又要见到当年离别的一幕,真叫人犯愁。最令人难受的怕是明朝河桥边的送别宴了。这两句结束了话旧,也等于在告别,有不尽惜别之情,有人生坎坷的感慨。据以上分析分条概括作答案即可。
【点睛】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对诗句 理解的考查题型,解答时要注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面对高远蔚蓝的天空,作者不仅想到如果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向下看会是什么样的呢?会不会也像我们看天空一样呢?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2)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用 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作者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孤弱。
【答案】 (1)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解析】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重点注意:邪、誉、沮、五尺、僮。
【点睛】答好识记类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要在真正理解原文语意和表达技巧的基础上完成背诵,书写时还要注意字体正确。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言是交流信息的工具、表达思想的手段,影响着人们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实验:六名专业摄影师为同一个人拍摄肖像,拿到的却是不同的身份资料,为了“准确传达”这样的信息,六张肖像照最终迥然不同。有时候,哪怕只是一个语言标签,也容易让人 ,进而反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思想。从这个角度看,一个词汇的背后,往往涉及一系列的价值判断。
网络热词的生命力不在于吸引眼球、引人发笑,更在于创造出社会价值和是否经历时间的沉淀。从“任性”一词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剑指权力使用乱象;到“APEC蓝” ,成为环保重要目标;再到“工匠精神”热度不减,一系列利好举措出台……这些 的流行语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在于兼具了有效、有用、有趣的属性,既反映时代又推动时代的改变。而那些价值导向负面的流行语,终难逃 的命运,在大浪淘沙之后被人遗忘。
从20世纪80年代的“个体户”“下海”,再到21世纪之后网络技术带来的新词大爆发,再热极一时的流行语,也都要经历从广泛流传、不断打磨到沉淀结晶的过程,最终成为时代的一种书写。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网络热词的生命力不在于是否吸引眼球、引人发笑,而在于是否创造出社会价值和经历时间的沉淀。
B.网络热词的生命力不在于是否创造出社会价值和经历时间的沉淀,而在于是否吸引眼球、引人发笑。
C.网络热词的生命力不在于是否创造出社会价值和经历时间的沉淀,更在于是否吸引眼球、引人发笑。
D.
网络热词的生命力不在于吸引眼球、引人发笑,更在于是否创造出社会价值和经历时间的沉淀。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综合各个选项中的句子看,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存在“一面对两面”的错误,后文有表两面意思的词语“是否”,前文也要有表两面意思的词语“是否”与之相对应,形成“双起双承”的结构样式,可在“吸引眼球”前加“是否”,并将“经历”前的“是否”放在“创造”前;另外,句意是否定“吸引眼球、引人发笑”,肯定“创造出社会价值和经历时间的沉淀”,应将“更在于”改为“而在于”,与“不在于”相对应。由此判断,A项最为合适。故选A项。
18.下列在文末横线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只要把这些沉淀下来的流行语比喻为城市建设中的一砖一瓦,那么语言就是一座城市
B.如果把语言比喻成一座城市,那么这些沉淀下来的流行语就是城市建设中的一砖一瓦
C.只有把语言比喻成一座城市,那么这些沉淀下来的流行语才是城市建设中的一砖一瓦
D.虽然把这些沉淀下来的流行语比喻为城市建设中的一砖一瓦,但是语言还是一座城市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根据前后语境,括号前面的表述主体是网络流行语,根据文本内容和四个选项的内容可以看出,括号中的内容要表述的是流行语与整体语言的关系。四个选项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分句之间关系的角度分析,括号中的内容应该是一个假设复句,由此可知答案为B。故选B项。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先入为主 来之不易 经久不衰 昙花一现
B.料事如神 筚路蓝缕 经久不息 昙花一现
C.料事如神 来之不易 经久不衰 稍纵即逝
D.先入为主 筚路蓝缕 经久不息 稍纵即逝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段,把握语境含意,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先入为主:先接受了一种说法或思想,以为是正确的,有了成见,后来就不容易再接受不同的说法或思想。料事如神:形容人预测事情非常准确。文中说的是哪怕是一个语言标签也容易让人产生成见,应选用“先入为主”。来之不易:形容事情的成功或财物的取得很不容易。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文中强调实现“APEC
蓝”的不容易,没有“创业”之意,应选用“来之不易”。经久不衰:形容某事或某人经历很长时间仍旧保持较高的旺盛状态。经久不息:经过很长时间也不停止,多形容掌声、欢呼声。句中用来形容“流行语”,应选用“经久不衰”。昙花一现:比喻稀有的事物或显赫一时的人物出现不久就消逝。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溜过去了,形容时间、机会等极易失去。句中用来形容价值导向负面的流行语很快消逝,应选用“昙花一现”。故选A项。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下文是为父亲举办个人画展的小王给著名画家苏先生的一份邀请函的一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苏先生,明天请您到舍下一坐,我会把令尊的墨宝悉数捧出,让您指正。明天早上七点请您在寒舍恭候,我们将到您家接您。真诚期待您的拜访。
【答案】(1)“令尊”修改为“家父”;
(2)“寒舍”修改为“府上”;
(3)“恭候”修改为“等候”;
(4)“您家”修改为“贵府”;
(5)“拜访”修改为“光临”。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
“令尊”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此处称呼自己的父亲用错对象,应该为“家父”;
“寒舍”是谦称自己的家,在这里应该用敬辞“府上”称呼别人家的府第,以示尊敬;
“恭候”是敬辞,恭敬地等候别人,不能用于“别人等候”,应该修改为“等候”;
“您家”是口语,语境应该用书面语色彩“贵府”,尊敬地称呼别人的家;
“拜访”是敬辞,用于到别人家探访,此处应该为敬辞“光临”。
21.仿照下面文段中的画线部分,根据语境续写两个句子,要求:修辞手法相同,构成排比。
上进、知止、守正,互为砥柱,互相护佑,一环环紧扣起来,人生画卷才会绚丽。如果把人生看成一辆驶向未来的列车,“进”好比油门,速度上去了,才能更快地抵达目的地;_______;________。
【答案】(1)“止”好比刹车,危险时刻紧急制动,才能避免车毁人亡的惨剧发生 (2)“正”好比方向盘,牢牢把握正确的方向,才能确保人生之途不脱轨
【解析】
本题考查仿用句式和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仿照下面文段中的画线部分,根据语境续写两个句子,要求:修辞手法相同,构成排比”,然后分析仿写句子的句式、修辞、内容。从语段来看,这段文字中,“列车”是总喻体,根据上文中的“上进”的提示可知,应从“知止”“守正”两个层面依次仿写,中心要紧扣“人生”,联想要恰当,如从“止”可联想到刹车,从“正”可联想到方向盘。句式运用上,要运用“……好比……,……,才能……”的句式。
【点睛】仿写句子首先要看题目,明确显性要求。有的题目对句式、修辞格、仿句内容等有明确限定,只有将题中的这些要求吃透,才能写出符合要求的规范句子。其次,审例句,明确隐性要求。有的题目没有明确告知仿写要求,这就要我们仔细分析,这一步是答题的关键。不同的例句隐性要求不同,我们一般可从“形神”两方面去考虑。审句式,定结构。仿句句式要与例句相同,句式包括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主动句、被动句,长句、短句,整句、散句,单句、复句,常式句、变式句等。结构上,哪些词不能变,哪些词可以变,哪些词必须变,一定要清楚。阅读例句,不仅要分析句子的大结构,还要分析句内的小结构。审语境,定内容。审读时应该“瞻前顾后”,确定文段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分析各句的逻辑关系,然后确定(各句)仿写内容。用联想,定写作对象。仿句题形式为仿,关键在想,重难点就是要学会运用相关联想,有时也运用类比联想、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比如说,例句中写“花”,我们可联想到“草”“树”;例句中写琴,我们可联想到“棋”“书”“画”;例句中写“天空”,我们可联想到“高山”“草原”“大地”;例句中写“月亮”,我们可联想到“太阳”“星星”等……有时,还要结合高中课本所学。审修辞,定手法。仔细研读例句有没有使用修辞;如果有,仿句应使用与例句同样的修辞方法,如比喻、排比、比拟、反复、设问、引用、顶真等。审语意,合逻辑。所写仿句在语意上、用词搭配上均应做到与例句相互照应,连贯自然,合乎逻辑。审语意,合逻辑。所写仿句在语意上、用词搭配上均应做到与例句相互照应,连贯自然,合乎逻辑。
四、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报道,超女总冠军李宇春,在北大讲堂只唱了一首歌,说了十几句话,就让在场的1500名大学生为之疯狂和尖叫,以致场面失控,人群骚动。此事引发了一场争议,北大讲堂是否可以成为“李宇春”们的舞台?评论家们见仁见智。有人认为,任何大学的讲堂都不应该随随便便让娱乐节目涌入,大学的讲堂只能是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圣殿,也有人认为大学讲堂不是旧时的金銮殿,本身没那么神圣,文化不分高低贵贱,李敖来得,李宇春也来得。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或想法?请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的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
莫把北大当菜园
“超女”居然走进北大的神圣讲堂,除了惊讶于北大人对老校长蔡元培先生的“兼容并包”思想贯彻得如此“透彻”之外,还有不尽的惋惜与不屑。报载:“超女”冠军李宇春只唱了一首歌,说了十几句话,就让北大1500名大学生为之疯狂。这就像是实验室里来了菜农,蜂巢里来了蝴蝶。读罢材料,我不禁要问:是谁让李宇春上了北大讲堂?
只要我们思考一下大学的职能是什么,大学的讲堂又是用来做什么的,大学生的目标应该是什么,作为非音乐专业的北大学生,又该热衷于什么……一切就会看得分明。一阵尖叫,一片呼喊,已经把宁静的北大校园变成了娱乐园。那一片混乱,已经彻底宣告了让李宇春进入北大校园的错误。
特殊的场所应该有特殊的规矩,特殊的规矩有特殊的目的。大学是学知识、求真理的圣殿,不是游乐场;讲堂只能是作学术报告的地方,不能成为歌舞厅。任何一位大学生,都应该力争成为国之栋梁,都应该是知识和真理的承传者和探求者,都应该保证圣洁的校园不随随便便地受到外界的搅扰,都应该让校园学习氛围浓厚,而不是让流行歌曲充斥其中。如果说超女也能进北大,那么人民大会堂也可以去马戏团,历史纪念馆里也可以来一曲摇滚;或者,还可以让影星们去香港交接仪式上“秀”一把……这些怪异事情无疑是荒唐的,在该办正事的地方就得办正事,否则,社会将出现混乱。
也许有人会反驳:“大学生同样是普通人,同样需要娱乐,同样有追星的权利,同样可以欣赏自己喜爱的音乐。”的确,没有人能把文化分成高低贵贱几等,更没有人能阻止他人对音乐的喜爱;但是,我们决不应该鼓励大学生们去加入“追星族”,决不愿看到本来应该潜心学习和研究的大学生们用比欢迎学者授课更大的热情去欢迎一位歌星。
名校学子代表着同龄人学力与心智标高,而优秀的学生可以先知先觉,在这个大变化的时代领先群伦,改变社会现状;作为当代青年中的佼佼者、处于金字塔顶端的北大学生,对待“超女”,更合适的态度应是远观而不亵玩,可以喜欢却不宜如此沉迷——在他们的身上,应是理性多于感性。但面对一个李宇春就如此疯狂,实在让人看不到多少理性的影子。
莫把北大当菜园,别让歌星上讲堂,少一份喧闹和尖叫,多一份淡泊和宁静,这才是大学师生所需要环境。
【解析】这是一道时评类的材料作文,材料的后面的观点有较大的争议性,争议型材料、辩论型文题的共同特点是可以自由选择对立观点中的一种。超女冠军李宇春走进北大讲堂一事,有利有弊,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事实上也是众说纷纭,很难有定论。你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心中怎么想就怎么说,不必在观点的正误上犹豫不决。只要言之有理、以理服人即可。由此可以立意为:让娱乐节目远离大学讲堂;超女进北大应慎重;
文化的圣殿不分贵贱等。行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抓住要害和实质。例如关于李宇春走进北大讲堂这件事,要想清楚它的好处是什么,弊端在哪里,有什么积极意义,有什么消极影响。无论赞成还是质疑,都要抓住对立观点的薄弱环节来“下刀”。二是要尽力避免观点偏颇、言辞偏激的倾向,做到客观公允,无懈可击。有人急于求成,容易把话说的过满、过重,反而露出破绽降低作文档次。克服的办法是假想参加论辩的对方,或者材料涉及的当事人,例如北大超女歌友会的主办者或北大追星的学子就坐在你对面,置身这样的情景下,你应该知道如何才能客观谨慎地措辞了。当然,语言犀利和偏激是两码事,犀利是建立在客观、深刻的岩石之上的严厉言辞;而偏激是建立在主观、偏颇的沙滩上的过激语言。
点睛:时评写作,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就事论事,就是对时事本身进行直接的评论。一般有三种类别,一是赞扬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表示肯定,然后阐释肯定的理由。二是批评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进行否定,然后从法律、道德等方面找出反对的依据。三是建议式,即提出自己对新闻事件中某个问题的建设性意见。写作时注意讲究“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尤其要注重准确性和说理性。在写法上,分为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就事论理,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