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6.00 KB
- 2021-06-0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一语文周末拉练
试题用时 90 分钟 满分 80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 27 分)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 1——3 题(9 分)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先秦,形成于秦汉,发展于魏晋,成熟于唐宋,完备于明清,
实行 2000 余年。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从不独立逐步走向独立,这是监察 权威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第一,中央监察机关与其他机关互不统属。秦和西汉,御史府服从于相府而不独立。
东汉,御史府改为御史台并与行政系统相分离。魏晋时期,御史台又脱离少府而自立,罢司隶校尉而将监察权向御史台集中。隋废尚书省的监察职能,唐将隋的司隶台并入御史台, 形成单一的御史系统。元朝取消谏院,使监察组织更加一元化。清朝实行科道合一,都察 院成为完全独立的、唯一的中央监察机关。
第二,地方监察机关与地方行政机关相分离而直接从属于中央监察机关。中国古代地
方监察实行常设监察官和朝廷派遣巡察御史巡察相结合的体制。巡察御史由朝廷直接任命 派遣,与地方政府没有关联。地方常设的监察机关(官员)则不同,它们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较为复杂,其独立性是经过长期发展才确立的。自秦至隋,地方常设监察机关往往从属于
地方政府。唐宋开始在地方设立专门监察机关。元朝的地方监察体制有了新发展:建立行
御史台,实行大监察区建制,设二十二道肃政廉访司,分属行御史台,从而形成垂直监察 体系,地方监察机关与地方政府没有统属关系。明代将全国划分为十三道,由朝廷委派监察御史,各省又设按察司,“ 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 ,是各省常设监察机关。清承明制, 监察体系基本循而不改。
第三,监察官员之专职化。监察职能由监察官员专任,监察官员也不兼任其他职能,
这是监察独立的内在要求。自秦汉至唐宋,监察机关的独立和一元化尚在形成中,监察官
也没有真正专职化。元明清,随着中央和地方监察机关独立和一元化的完成,监察官员基
本实现专职化。尤其是明清时期,御史是官僚机构中一个特殊群体,负有专门职责,还有 专用的“ 獬豸补服” 。
第四,监察官员具有独立弹劾权。监察官员虽然从属于相府或御史台(都察院),但其
弹劾无需宰执或台主批准,御史以个人名义而不是组织名义提起弹劾。这是为了不妨碍对
宰执或台主的纠弹,同时使纠弹的主体十分明确,因而也是对监察官员的一种制约。东汉
初年,刺史纠奏二千石长吏“ 不复委任三府” 而直呈皇帝。唐初,明确规定御史可以直接
弹劾:“ 故事,台中无长官。御史,人君耳目,比肩事主,得各自弹事,不相关白。” 清 朝规定,科道官不必经过都察院而可以单独进呈,既能封劾,还能面劾。
中国古代施政者对国家治理中监察权的配置和运用有理性的认识和较合理的设计,它
们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监察权运行的内在规律。当然,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处于官僚政治的体
系之中,特别是受到君主专制这一根本政治体制的制约,官官相察的实质是君察臣,其实 施的成效与设计初衷必然相距甚远。
(摘编自艾永明《传统监察制度展现中国古人智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1
A.从历史发展看,保障监察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关键在于监察体制从不独立逐步走向 独立的过程。
B.保证监察机关的独立,须先让监察机关与其他机关互不统属,且将监察职能从其他 机关分离出来。
C.中国古代垂直监察体系是经过了长期发展才形成的,直到明清时期,垂直监察体系 才真正确立。
D.监察独立要求监察官员专职化,监察职能由监察官员专任,这样监察官员就能具有 独立弹劾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监察机关和监察官员两个方面,梳理了中国古代监察体制逐步走向独立的发 展过程。
B.文章按朝代顺序分析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独立与一元化的发展及形成,层次分明,脉 络清晰。
C.文章第五段引用有关唐初规定的历史文献,证明了监察官员具有独立弹劾权,简约 而有力。
D.文章在详细分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演进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详细指出了这种制度 自身的缺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监察制度更加完备,因而其监察的权威性和有效性表现最为 突出。
B.监察机关监察权及监察官员弹劾权的独立,是有效监察百官、避免官员贪腐的前提 之一。
C.如果监察官员没有独立弹劾权,就难以对宰执和台主进行监察,还可能导致他们胡 乱纠弹。
D.中国古代施政者对监察权的配置和运用有其合理性,因而对不同的政治体制也有借 鉴意义。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 4——6 题。(9 分)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个人信息不再是隐私权的客体,也不是人格权衍生出的财产权的
组成部分,而成为国家、企业和个人共享的数据资源。因此,关于个人信息的立法不应再 狭隘地局限于个人利益或私权保护,应侧重规范信息资产合理开发中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应更好地发挥个人信息在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中的公共产品作 用。
个人信息作为传统法律上人格权的客体,一直处于静态而稳定的法律关系之中。然而,
近十年进入大数据时代以来,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制度在全球范围内正经历着一场重大变
革。这一变革的根本原因:随着社交时代的到来,数据量激增,云计算普遍运用,物联网雏形逐渐显现等,数据资产在政治、经济活动和社会结构中的核心地位愈发凸显。与在传
统隐私权或人格权保护中个人居于主导地位不同,在大数据、云计算与人工智能时代,单个主体作为大量信息流的一个末梢,其可识别性的符号化特征在以关联关系为核心的大数 据要求的全样本分析中,已经成为模糊的信息加工客体。
2
个人信息不是纯粹的私法权利客体,享有与使用它而产生的利益不能仅从私权保护的
角度进行狭隘的思考。就个人信息的范围而言,在个人提供的信息产生的信息产品与信息
服务中,既有个人所创建的信息,又有他人参与创建或主要由他人创建的信息(如信用信息和信誉信息等),故而,已经不能完全从隐私权或人格权的私有化属性方面进行边界厘 定。
在大数据时代,单一性个人信息的价值越来越不明显。个人信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微观效应,迅速让位于大数据时代全部样本的信息挖掘产生的分析价值和预测效用。个人 信息保护方式必须向此种经济和科技运行模式妥协,由此构建新型的个人信息公开化和可
利用化的法律规范。个人信息经过数据企业的批量或整体性加工,变成符合一定目的数据
资产。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数据资产作为深度把握社会财富流动、维护社会秩序、节约社 会资源、预测及避免重大系统性风险的公共数据。
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最新立法已逐步放弃个体对个人信息的绝对控制权理论,使个人信
息权从绝对性的私法性权利或基本人权,向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公共信息财产转化。个人 信息相关的法律规范,在世界范围内多因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消费者与数据企业关系的
变化,而由特别法实时进行调整与更新。在这个大的社会发展趋势之下,静态的、以个人 隐私的绝对保护为中心的传统个人信息保护模式,已经很难适用。
(摘编自《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模式需改变》)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个人信息的立法不再狭隘地局限于个人利益或私权保护,就可以促进个人全面发 展和推动社会进步。
B.单个主体在大数据、云计算与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成为模糊的信息加工客体,不 再处于主导地位。
C.个人信息不再是隐私权的客体,享有与使用它而产生的利益,不能从私权保护的 角度进行狭隘的思考。
D.世界范围内,个人信息相关的法律规范,由特别法实时进行调整与更新,大多是 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论证结构是“ 总分总” 模式,先总说,后分说,最后归结论点,论证大数据 时代个人信息保护模式需改变的观点。
B.文章第二段在论证过程中提及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这是文章立论的前提, 同时,也有其现实的意义和指向。
C.文章主要从个人信息的客体性、个人信息享有与使用、个人信息的保护三个角度 进行论述,逐层推进,逻辑严密。
D.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提及世界上某些国家或地区的最新立法在个人信息保护模式 的调整和改变,为文章观点提供佐证。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是最近十几年来,尤其是进入大数据时代以来,全球范围内信息传播方式
发生的改变,就没有必要探讨个人信息保护模式的改变。
3
B.在个人信息传播和处理过程中其他人也付出了自己的努力,所以,在利益界定中 应该考虑其他人的利益,其对应的保护模式也应有所改变。
C.在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方式必须做出必要的妥协,构建新型的个人信息公 开化和可利用化的法律规范,由此,个人必须放弃自我利益。
D.原来我国个人信息的保护模式是静态的、以个人隐私的绝对保护为中心;今后的 调整方向是动态的,注重个人以及相关企业和国家的利益均衡。
(三)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7——9 题(9 分)
从“ 粉丝” (英文 fans音译)的词义上说,所谓对明星、对某事某物的极度喜爱早已有 之:美男子潘安每逢出行,必然引得街上老妪掷果盈车,“ 全民偶像” 苏东坡在宋代就遭遇“ 东坡肉” “ 东坡饼” “ 子瞻帽” 的明星产品开发。但是,我们今天说到粉丝文化的时
候,其内涵约定俗成地包括粉丝与明星偶像之间频繁互动、粉丝与粉丝结成社群、粉丝有组织地应援“ 爱豆” 、在其作品基础上开展同人创作等,从这些内涵来看,粉丝是当代大众文化特别是娱乐工业发展的产物。没有大众文化的发展,粉丝文化的孕育就无从谈起。
2005 年湖南卫视推出《超级女声》,数以百万计观众通过编辑手机短信为心仪歌手
拉票助威,让粉丝文化醒目进入中国大众视野。一晃十余年过去了,今日的《创造 101》 等娱乐节目偶像制造声势不减,见证着大众文化产业特别是综艺娱乐业规模越做越大,更
见证着粉丝群体的显著增长和更替变化。如今,专业粉丝社群和职业粉丝越来越多,粉丝对大众文化生产的介入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强,与此同时,粉丝的商业潜能得到前所未有重 视,粉丝文化与粉丝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以至于有人说,这是一个有 1000 个铁杆粉丝就能养家糊口的时代。无怪乎一些明星
经纪公司明确把粉丝喜好放在突出位置,粉丝喜欢的风格就是公司培养明星的内容;高人 气网络小说被影视剧制作方争相改编,看重的也是原作庞大的粉丝基础可以自动“ 导流” ; 不仅是文化产业,许多科技类企业等也围绕品牌打造粉丝社群、主动建构粉丝文化,将粉 丝经济视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制胜法宝。
毫无疑问,互联网正在打破明星偶像与粉丝之间的边界。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明
星偶像与粉丝之间越来越呈现一种强联系。小到动动手指对偶像微博的一次点赞、一次转
发,大到动辄千万人次的集资、打榜。这让“ 流量” ——一个本来意指网站流量、访问量的词语,现在几乎被“ 粉丝流量” 代替。不出唱片、没有代表作、演技是路人水平,这些
都不重要,成为流量明星只取决于你的粉丝是否庞大、粉丝是否能带来话题、粉丝是否产 生购买行为。维持偶像流量和热度成为粉丝重要任务。支持偶像的 “ 粉丝应援” 行为,早已不只是演唱会上挥舞统一荧光棒、举灯牌,而是包括为偶像生日组团刷评论、集体购 买明星代言商品刷销量等在内的一整套分工明确的体系。
客观地说,十余年来,随着大众文化发展,普通公众对粉丝情感偏执、过度追星行为、
混淆虚构和现实关系等的刻板印象正得到改观,开始认识到粉丝文化对文艺生产传播和文
化市场的积极作用。但是,粉丝文化依然存在盲目和不理性的一面,特别是在上述商业利
益的驱动和利用下,粉丝文化有被带入歧途的危险。尤其需要重视的是,青少年是粉丝群
体的主力军,如研究者指出,粉丝身份是当代青少年的一种流行生活方式和认同标签。这
背后有社会流动性加大、家庭结构和人际交往模式变迁、互联网带来的“ 群体性孤独” 等
诸多原因,更有当代青少年思想认识、文化诉求和情感结构等重要课题需要破解。这也提
4
醒我们,要理性认识粉丝文化,借助粉丝文化展开对青少年的思想和文化引导,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依法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以此让青年人在粉丝文化中找到榜样力量, 获取前进动力,发挥“ 迷” 与热爱的正向作用。
(选自《人民日报》,2019 年 7 月 16 日)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妪掷果盈车,是较早的追星行为。“ 东坡肉” “ 东坡饼” 则属于我国较早的明星 产品。
B.粉丝是当代大众文化特别是娱乐工业发展的产物,大众文化的发展孕育了粉丝文 化。
C.点赞、转发,集资、打榜,这都反映出明星偶像与粉丝之间呈现出的一种越来越强 的联系。
D.“ 粉丝应援” 行为发展成了具有一整套分工明确的体系,挥舞荧光棒、举灯牌不在 之列。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对粉丝文化追本溯源,继而从形式和内容方面介绍了粉丝文化的发 展变化。
B.文章以《超级女声》》创造 101》为例,向读者介绍了粉丝群体的显著增长和更替 变化。
C.文章以粉丝文化的发展脉络为线索,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对粉丝文化进行了理性分 析
D.文章对粉丝文化进行深人的研究,旨在论证互联网手段对粉丝文化产生的变革性作 用。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粉丝的商业潜能得到前所未有重视,许多科技类企业也将粉丝经济视为互联网时代 的制胜法宝。
B.粉丝文化存在盲目、不理性的方面,但随着时间推移,普通公众也将认识到粉丝文 化的积极作用。
C.粉丝是否庞大,粉丝是否能带来话题,粉丝是否产生购买行为,能够确定明星流量 和热度。
D.利用粉丝文化让青年找到榜样力量,发挥“ 迷” 的正向作用,是我们面对粉丝文化 应有的理性态度。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
钱师爷
冀幼农
夜雨来得匆忙,瓢泼般洒了一夜。那股山匪趁着这张狂的夜雨,痛快淋漓地洗劫了一 番,晋商于家在这一夜损失惨重,万幸的是,没有弄出人命。
5
天刚亮,惊魂未定的于掌柜想去报官,却被管家拦住。目下战乱不断,官匪勾结,如
若报官,怕是要两头挨宰,得不偿失。于掌柜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但那匪首临走时留话, 让于家在半月之内再献上大笔钱财,否则就让于家血流成河。
管家早有准备,说他认识一位高人,就住在城南,姓钱,是位师爷,因厌倦官场黑暗
而隐居此地,早年间,经他出谋划策,治理过不少山匪隐患。于掌柜心里没谱,一个师爷 再有能耐,不凭借官府的力量,能斗得过杀人不眨眼的山匪?
管家备好马,拉着于掌柜去了城南。
钱师爷五十岁出头,个儿矮精瘦,一眼望去便知是精明之人。一番客套话后,管家说 出来意,钱师爷也不含糊,开口问:“不知于掌柜是想要钱,还是想要命?”
于掌柜忙说:“在这乱世之中,只求保命足矣!”
钱师爷笑着摇摇头:“我口中之钱,乃山匪劫去你家中之财;那命,当然是山匪的性 命。”
于掌柜倒吸了一口冷气,他走南闯北大半辈子,凶险的事凶险的人遇到过不少,但从
如此瘦弱的人口中说出如此要命的话,还是头一回。于掌柜说:“如若能斩草除根,那是
最好。”
钱师爷是聪明人,一听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于掌柜是生意人,这做买卖需要本钱是天经地义的事,小钱生小钱,大钱生大钱,既然是要命的生意,本钱肯定少不了。”
于掌柜说:“只要能除了后患,钱不是问题。”于掌柜祖上几代经商,家资巨万,昨夜 被劫钱财,在外人看来是大损失,但对于于家来说,也就是九牛一毛。
钱师爷抬头看看天,低头掐了掐手指,说:“俩月之内,必除后患!”顿了顿,又说, “于掌柜所出的本钱,就是昨夜那匪首所劫之财,日落之前,必须全部送来。”
怪不得师爷姓钱,原来也是爱钱之人。于掌柜心里打起了算盘,和那凶悍的山匪相比,
眼前这个瘦弱的师爷,料他也掀不起什么风浪,更何况山匪那边是无底洞,永远也填不满。 于掌柜一咬牙,便答应了。
第二天一大早,下人匆匆来报,说是有几个小匪,在宅院外四处张望。于掌柜如临大 敌,以为是昨天的事情走漏了风声,激怒了山匪。惶恐之中,只见钱师爷大摇大摆地走了进来,笑着说:“于掌柜莫怕,拿人钱财,与人消灾,那几个小匪是我花钱雇来看家护院 的。”
于掌柜气得险些吐血,这简直就是引狼入室!钱师爷却是一脸风轻云淡,独自四处闲 转。这于家宅院气势磅礴,建在山崖高处,又有郁郁葱葱的林木掩盖,在这乱世之秋,也算偏安一隅,无奈还是被山匪盯上,惹出祸端。
转了一圈,钱师爷盯上一处在山崖之巅的建筑,走进细看,门楣上面题写着“玉泉园” 三个字。钱师爷哑然失笑,想那于掌柜必然是在京城里待惯了,染上了泡澡的习惯,这“玉泉园”竟然是一处澡堂子,里面正中一个大水池子,直接引入了山泉水,旁边的装饰也特 别奢华,可以喝茶、打牌、睡觉。
真正让钱师爷上心的是屋脊上两端的龙头,龙头栩栩如生,仰着头,从口中吐出曲折
的金属舌头,伸向天空。钱师爷笑了笑,知道该怎么办了,转身回去就向于掌柜借了“玉 泉园”,说是给护院的住处。
6
那几个小匪倒也规矩,从不骚扰于家人,整日和钱师爷在“玉泉园”中吃喝泡澡,好不
逍遥快活。不几日,这快活之事传入山中,有几个小头目耐不住山中清苦,也下山来充当 护院。钱师爷豪爽,又出了一大笔护院费,依旧喝酒吃肉,打牌泡澡。
山匪越聚越多,于掌柜此时急了眼,怕养虎为患,长此以往,这于家宅院岂不成了匪
窝。钱师爷却道:“不急,不急,于掌柜给的护院费充足,这帮山匪还要给你卖命一阵子。”
过了一月有余,匪首也终于按捺不住,听那传话的小匪说,于家守信用,不仅按时交
纳护院费,每日还好吃好喝好招待,尤其是那澡堂子,经钱师爷特别的浴料调制,泡在其 中,简直成了天上的神仙。
一日深夜,匪首也加入了其中,乐不思蜀。于掌柜见状,忙招来钱师爷商议,想趁那
群山匪毫无防范之际,暗中下毒除患。钱师爷冷笑一声:“这帮山匪作恶多端,自有老天
收拾。”
又过了几日,钱师爷抬头看天,乌云压顶,一场暴雨将至。他忙备好上等的酒席,在 “玉泉园”饮酒作乐,一醉方休。
第二天一早,有大胆的家丁去瞧,数十个山匪全部毙命于水池之中,死状甚惨。在山 中的余匪,群龙无首,乱了方寸,四散而逃。
只有钱师爷心里清楚,一切都是他暗中做了手脚。那屋脊两头的龙头,其实是避雷装 置,在龙舌根部连接着的铁丝直通地下,若雷电击中屋宇,电流就会传至地下,那“玉泉 园”建在山崖高处,被雷击的可能性极大,钱师爷在那夜,悄悄将铁丝连接到了大水池
中……
群匪之死,大快人心,钱师爷放话出去,说:“大恶之人,必遭天打雷劈!”
(选自《六盘山》2019 年第 2 期
10.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语言简洁,晋商于掌柜遭劫,管家拦住掌柜报官。通过管家的解说既交代了社 会背景,又为钱师爷出场做了铺垫。
B.小说情节紧凑,环环相扣。于掌柜遭洗劫,请钱师爷,钱师爷雇山匪护院,山匪遭 雷劈。内容集中,互为关联。
C.小说悬念迭起,引人入胜。如钱师爷雇山匪来看家护院,山匪越聚越多,于掌柜急 了,读者紧张,吊足人的胃口。
D.钱师爷善于筹谋,极度自信。于掌柜找到他的时候,他说两月之内,必除匪患,因 为他早已经想好除掉山匪的计策。
11.群匪之死,大快人心,钱师爷放话出去,说:“ 大恶之人,必遭天打雷劈!” 请谈谈本 文结尾的作用。(6 分)
12.小说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方法,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试从文中找出三处
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的语句,并加以分析。(6 分)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3——16 题。
张嘉贞,蒲州猗氏人也。弱冠应五经举,拜平乡尉,坐事免归乡里。长安中,侍御史
张循宪为河东采访使,荐嘉贞材堪宪官,请以己之官秩授之。则天召见,垂帘与之言,嘉 贞奏曰以臣草莱而得入谒九重是千载一遇也咫尺之间如隔云务竟不睹日月恐君臣之道有
7
所未尽则天遽令卷帘与语大悦擢拜监察御史累迁中书舍人,历秦州都督、并州长史,为政 严肃,甚为人吏所畏。
开元初,因奏事至京师,上闻其善政,数加赏慰。嘉贞因奏曰:“臣少孤,兄弟相依
以至今。臣弟嘉祜今授鄯州别驾,与臣各在一方,同心离居,魂绝万里。乞移就臣侧近, 臣兄弟尽力报国,死无所恨。”上嘉其友爱,特改嘉祐为忻州刺史。
时突厥九姓新来内附,散居太原以北,嘉贞奏请置军以镇之,于是始于并州置天兵军,
以嘉贞为使。六年春,嘉贞又入朝。俄有告其在军奢僭及赃贿者,御史大夫王晙因而劾奏 之,按验无状,上将加告者反坐之罪。嘉贞奏曰:“昔者天子听政于上,瞍赋曚诵,百工谏,庶人谤,而后天子斟酌焉。今反坐此,是塞言者之路,则天下之事无由上达。特望免此罪,以广谤诵之道。”从之,遂令减死,自是帝以嘉贞为忠。嘉贞又尝奏曰:“今志力方壮,是效命之秋,更三数年,即衰老无能为也。惟陛下早垂任使,死且不惮。”上以其明 辩,尤重之。
嘉贞虽久历清要,然不立田园。及在定州,所亲有劝植田业者,嘉贞曰:“吾忝历官 荣,曾任国相,未死之际,岂忧饥馁?若负谴責,虽富田庄,亦无用也。比见朝士广占良 田,及身没后,皆为无赖子弟作酒色之资,甚无谓也。”闻者皆叹伏。
(摘编自《旧唐书》)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嘉贞奏曰/以臣草莱而得入/谒九重是千载一遇也/咫尺之间/如隔云务/竟不睹日月/恐 君臣之道有所未尽/则天遽令卷帘/与语大悦/擢拜监察御史
B.嘉贞奏曰/以臣草莱而得入谒九重/是千载一遇也/咫尺之间如隔云务竟不睹/日月恐 君/臣之道/有所未尽/则天遽令卷帘/与语大悦/擢拜监察御史
C.嘉贞奏曰/以臣草莱而得入谒九重/是千载一遇也/咫尺之间/如隔云务/竟不睹日月/恐 君臣之道有所未尽/则天遽令卷帘/与语大悦/擢拜监察御史
D.嘉贞奏曰/以臣草莱而得入/谒九重是千载一遇也/咫尺之间如隔云务竟不睹/日月恐 君/臣之道/有所未尽/则天遽令卷帘/与语大悦/摧拜监察御史
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3 分)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成人,但体还未壮。后泛指男子二十左右年 纪。
B.官秩:指官吏的职位或依品级而定的俸禄。秦汉时期,官的等级称秩,以“ 石” 数 区分。
C.开元: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 号。
D.奢僭:僭,古代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礼仪、器物,尤指用皇家专用的。奢 僭指奢侈逾礼。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张嘉贞才华出众,受到侍御史张循宪举荐,认为他的才能可以担当宪官。张循宪请 求把自己的官职让给张嘉贞。
B.张嘉贞卑恭敬上,在拜见武则天时,自称草莱;上奏玄宗时说希望能够被皇帝早点 差使派遣,即便是死也不害怕。
8
C.张嘉贞重视亲情,他请求唐玄宗把弟弟调到自己身边任职,玄宗把张嘉佑调到忻州 为刺史,以示对他爱悌的嘉奖
D.嘉贞为官清廉,虽长时间官居要职,却没有田产。他认为自己享受做官的福利,没 有饿死冻死的忧虑,要田产没有意义。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开元初,因奏事至京师,上闻其善政,数加赏慰。
(2)今反坐此辈,是塞言者之路,则天下之事无由上达。
四、语言表达(9 分)
自世纪之交以来的近二十年间,由于中国电视引进国外电视节目模板的热潮引起中国
电视自主原创节目挤压至角落,中国电视行业创新自主能力明显下降。而《朗读者》坚定不移进行本土原创,打造出了中国电视的独特品牌,走出了中国电视节目本土化自主创新 的成功道路。
中国电视节目的创新不呈现为一种线性状态——从开始径直走向结束,而是呈现为一
种循环状态——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有新的内容与形式加入, 。但是很多电
视人却习惯用一种机械进化论的思维去面对创新,经常会有电视人慨叹每隔三五年就是一
代,一些年长的电视人甚至宣称自己已经不会做电视了,理由是他们熟悉的某种电视节目
模式已经做到头了,而他们也已经是“ ”了。近年来,( ),特别是在新
兴媒体迅速发展的态势下,很多关于“电视将死”的呼声 。在这样令人困惑的
氛围中,《朗读者》不信邪、不懈怠,坚持进行新探索,将已有的多种元素进行新的配置,
从而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全新模式,有力地回击了那些宣称电视节目终结、电视将死的声音,
让中国的电视节目在困境中看到了 的前景。
17.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电视引进国外电视节目模板的热潮使中国电视自主原创节目挤压至角落,中国 电视行业创新自主能力明显下降。
B.中国电视引进国外电视节目模板的热潮将中国电视自主原创节目挤压至角落,中国 电视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下降。
C.由于中国电视引进国外电视节目模板的热潮,导致中国电视自主原创节目被挤压至 角落,中国电视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下降。
D.由于中国电视引进国外电视节目模板的热潮,造成中国电视自主原创节目被挤压至 角落,中国电视行业创新自主能力明显下降。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复杂生存环境出现,电视行业陷入困境
B.面临复杂生存环境,电视行业举步维艰
C.电视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生存环境
D.复杂生存环境出现使电视行业停滞不前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革故鼎新 束手无策 甚嚣尘上 峰回路转
B.推陈出新 束手无策 满城风雨 柳暗花明
C.革故鼎新 走投无路 满城风雨 峰回路转
9
D.推陈出新 走投无路 甚嚣尘上 柳暗花明
五、片段写作(10 分)
20.《红楼梦》中哪个“ 片段” 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教材所选《林黛玉进贾府》这 一章节除外)要求:复述内容,陈述理由,150 字左右。
21.《红楼梦》的人物中,谁是你心中“ 最美的人” ?写段抒情文字赞美她(他)。要求: 写出赞美对象的姓名和特点,150 字左右。
10
高一语文周末拉练答案
1. B(3 分)【解析:A 项,“ 保障监察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关键在于监察体制从不独立
逐步走向独立的过程” 错误,文章第一段说的是“ 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从
不独立逐步走向独立,这是监察权威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从文中来看,保障的条件 是独立,而非“ 从不独立逐步走向独立” 。C 项,“ 中国古代垂直监察体系是经过了长期发展才形成的,直到明清时期,垂直监察体系才真正确立” 错误,第四段说“ 元朝的地方
监察体制有了新发展……从而形成垂直监察体系……” ,由此可知,元代已经形成,并非 到“ 明清时才真正确立” 。D 项,“ ……这样监察官员才具有独立弹劾权” 错误,监察官员专任监察权是其具有独立弹劾权的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故选 B】
2. D(3 分)【解析:D 项,“ ……进一步指出了这种制度自身的缺陷” 错误,从文中来 看,文章未曾指出监察制度自身的缺陷,而是这一制度运行的环境缺陷。故选 D】
3. A(3 分)【解析:A 项,“ 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监察制度更加完备,因而其监察的
权威性和有效性表现最为突出” 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一段说“ ……完备于明清,……中 国古代监察体制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从不独立逐步走向独立,这是监察权威性和有效性的重
要保障” ,第六段说“ 当然,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处于官僚政治的体系之中,特别是受到君 主专制这一根本政治体 制的制约,官官相察的实质是君察臣,其实施的成效与设计初衷必然相距甚远” ,由此可知,监察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不仅取决于制度本身的完备,还依赖 于官僚政治体系。故选 A】
4.B
5.A
6.C
7.D(“ 挥舞荧光棒、举灯牌不在之列” 说法错误,见原文,“ 早已不只是演唱会上挥舞统 一荧光棒、举灯牌” )
8.D(本文的论述对象是粉丝文化的发展,而非互联网手段的作用)
9.B(“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普通公众也将认识到粉丝文化的积极作用” ,把已然当未然, 见原文,“ 开始认识到粉丝化对文艺生产传播和文化市场的积极作用” )
10.D(钱师爷是看到“ 玉泉园” 龙头口中吐出曲折的金属舌头,才想好怎么除掉山匪的, 并不是在于掌柜找他的时候想好的)
11.①点明小说的主题,通过钱师爷的话,告诫世人善恶有报,因果相循,为人莫为恶。②突出人物形象,通过“ 天谴” 之说,既惩罚了那些山匪,又保全了他和于掌柜,凸显钱师爷的智慧、淡定和做人为善的笃信。
③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戛然收尾,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④情节更为紧凑,与上文相照应,使文章逻辑更严谨。钱师爷答应俩月内必除山匪,当时于掌柜持怀疑的态度,结果最后钱师爷果然实现了诺言。(每点 2 分,答对三点即可)
12.①管家说他认识一位高人,于掌柜却怀疑钱师爷的能耐,不相信不凭借官府的力量,
能斗得过杀人不眨眼的山匪。正面写于掌柜的怀疑和不信,又从侧面衬托出钱师
爷有着高 于世人,高于官府的本领。
1
②钱师爷笑着摇摇头:“ 我口中之钱,乃山匪劫去你家中之财;那命,当然是山匪的
性命。” 正面写出钱师爷话语中的凛冽,而“ 于掌柜倒吸了一口冷气” ,侧面凸显钱师爷手段的超绝。
③于掌柜想趁那群山匪毫无防范之际,暗中下毒除患。钱爷冷笑一声:“ 这帮山匪作
恶多端,自有老天收拾。” 正面写出了钱师爷的坚决,通过于掌柜的急躁、短视,侧面对比衬托出钱师爷的耐心、笃定。(每点 2 分,共 6 分)
13.C(正确理解文意,结合上下文意,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断句。“ 是” 是这的意思,有
指示作用,所以在“ 谒九重” 和“ 是” 之间断开,排除 A 项和 D 项。而“ 也” 是句子的停顿标志,“ 也” 后面断开。“ 咫尺之间” 是独立短语,所以在“ 间” 后断开,排除 B 项。“ 竟” 是转折词,所以在“ 云务” 和“ 竟” 之间断开)
14.C(是汉武帝始建年号,而不是汉光武帝)
15.B(文意并不是说张嘉贞卑恭敬上,而是说他为人忠勇不卑)
16.(1)开元初年,张嘉贞因为需要向朝廷奏报政事回到了京城,唐玄宗听闻他善于处理 政事,多次慰问犒劳他。(得分点:“ 因” “ 善政” “ 数” 各 1 分,语句通顺 2 分)
(2)现在反而判这些人的罪,这是阻塞直言劝谏的人的道路,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就没有途径向上传达了。(得分点“ 坐” “ 是” “ 由各 1 分句,意 2 分)
【参考译文】
张嘉贞,蒲州猗氏人,二十岁考五经科得中,拜任平乡尉,因事获罪免职回归乡里。
长安年间,张循宪凭侍御史的身份在黄河以东面出巡访查,向朝廷举荐张嘉贞,认为他的才能可以担御史台或都察院所属的宫员,请求以自己的官职相让。武则天亲自召见张嘉贞,在内殿与他隔帘对话。张嘉贞请求道:“ 我是乡野之人,得以进入朝廷拜见,这是千年一遇的事情,今臣与陛下相隔咫尺,但却仿佛隔着一道云雾,看不清陛下面容,我觉得这不符合君臣之道。” 武则天立刻命人撤去珠帘,和他相谈甚欢,升任他为监察御史。张嘉贞多次升迁为中书舍人,担任过秦州都督、并州长史,治理政务严肃恭谨,百姓官吏都十分害怕他。
开元初年,张嘉贞因为需要向朝廷奏报政事回到了京城,唐玄宗听闻他善于处理政事,
多次慰问犒劳他。他趁机向唐玄宗请求:“ 臣父母早亡,兄弟二人相依为命才到了今天。臣弟张嘉佑,现为鄯州别驾,与我相隔甚远,心意相通,却不在一起,思念让人魂断万里。希望陛下能把他调到我身边为官,我们兄弟一定尽力报答陛下,即便是死了也没有什么遗 憾。” 唐玄宗嘉奖他对弟弟的爱护,特地把张嘉佑调到忻州为刺史。
突厥的多个姓氏族群刚刚归附唐朝,混杂共处在太原北部,张嘉贞便上表请求朝廷派
驻军队安抚保护那里的百姓,(唐玄宗)于是任命(张嘉贞)为天兵军大使。开元六年春天,张嘉贞又入朝。不久有人诬告张嘉贞奢侈僭越以及收受钱财贿赂,御史大夫王畯趁机弹劾他,审查发现没有结果,唐玄宗想要将告发者处死。张嘉贞(为那人)辩解说:以前天子处理政事听从上天的旨意,让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让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让各种乐工进谏,让平民百姓的议论传上来,然后天子斟酌处理。现在反而判这些人的罪,这是阻塞直言劝谏的人的道路,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就没有途径向上传达了。希望(皇上)能够免除这个人的罪过,来广开言路。” 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于是下令免除诬告者的死刑。皇帝因此认为(张嘉贞)忠诚。
张嘉贞又曾经上奏:“ 现在我年轻力壮,充满斗志,正是为朝廷效力的时候,
2
再过几年,就衰老无能了。希望陛下早点任命派遣臣下,哪怕是死也不惧怕。” 皇上认为他明理善辩,就更加器重他。
张嘉贞虽然长时间做过各种要职,但从不注重经营田园家宅。到了定州,与他亲近的
人都劝他置办些田宅,张嘉贞说道:“ 我拥有做官的荣光,曾经做过宰相,只要没有死难道会缺吃少穿吗?如果犯下罪行,即使广有田产,也会被抄没。我常常看见士大夫置办田宅,最终都给不肖子孙做了酒色之资。很没有意义!” 听到的人都感叹敬服。
17. B (3 分)【解析: A 项,“ 使中国电视自主原创节目挤压至角落” 搭配不当,“ 创 新自主能力” 语序不当;C 项,滥用介词“ 由于” 造成主语残缺;D 项,滥用介词,成 分残缺,语序不当。故选 B】
18.C(3 分)【解析:此题根据后文“ ‘ 电视将死’ 的呼声” 可知陈述对象是“ 电视行业” , 特征是“ 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生存环境” 。故选 C】
19. D(3 分)【解析: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传)。文段中是“ 中国电视节目” “ 不断有新的内容与形式加入” 用“ 推陈出新” 。走投无路:无
路可走,无处投奔,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容处境极端困难。束手无策:形容一
点儿办法也没有。文中对应的是“ 他们熟悉的某种电视节目模式已经做到头了” ,用“ 走 投无路” 。甚嚣尘上:形容对传闻之事议论纷纷。现多形容某种言论十分嚣张(含贬义)。
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多指坏事)。文中是“ 呼声” ,用“ 甚嚣尘上” 。柳暗花明:形容柳树成荫,繁花耀眼的美景。后多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转机, 看到希望。峰回路转:形容山峰、道路迂回曲折。有时也比喻经过挫折后出现转机。文中 是“ 让中国的电视节目在困境中看到前景” ,用“ 柳暗花明” 。故选 D】:
20.我印象最深刻是“ 黛玉葬花” 片段,黛玉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将花装在绢袋里,埋在花塚里。黛玉寄人篱下,品质高洁,如同枝上鲜花,却只能随风飘落,随水飘零,难以掌控自己的命运,黛玉葬花其实是黛玉对自己命运的感伤。
21.我印象最深刻是“ 黛玉葬花” 片段,黛玉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将花装在绢袋里,埋在花塚里。黛玉寄人篱下,品质高洁,如同枝上鲜花,却只能随风飘落,随水飘零,难以掌控自己的命运,黛玉葬花其实是黛玉对自己命运的感伤。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