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50 KB
  • 2021-06-02 发布

语文卷·2018届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高二第五次月考(2017-04)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拉萨中学高二年级(2018届)第五次月考语文试卷 命题: ‎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 表达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墓志铭与墓碑文考辨 王珂 世人常把墓碑文当作墓志铭。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我们可以从墓碑和墓志的演变来了解它们的区别。‎ 墓碑的使用是在东汉以后。东汉之前,碑的用法典籍记载有三种。一是竖立在宫室前测量日影记时。二是在宗庙前用来拴牲口。碑上有洞,叫穿,绳子可以从中穿过,拴住那些用来祭祀的牲口。三是用作下葬时绑系棺椁的柱子,一般竖立在墓的两旁,其规制有严格的规定。按照郑玄的解释,天子可以用四个木碑,穿六根绳索下葬,诸侯两个木碑、四根绳索……而到了低等级的士,则不能有碑,只能用手挽着绳索下葬了。‎ 从这些记载来看,石碑是用在宫庙前面的,而墓地前的碑,为木质,没有文字,只起到承载棺椁下葬的作用,与后世的墓碑,作用显然不同。‎ 东汉立墓碑的习俗,应当和先秦、秦汉时期的刻石纪念、歌功颂德的传统有关。“物不朽者,莫不朽于金石”(蔡邕《铭论》),由于金铜材质较少,所以纪念性的墓碑就用石碑代替。我们今天发现的东汉初期的墓碑,如袁安碑、甘陵相尚府君碑都是有穿的石质墓碑。‎ 而墓志是在魏晋以后兴起发展的。墓志是埋在坟墓里的石碑,所以它的别称都带有入土的意义,如埋铭、葬志、圹志等。西汉中后期,世家大族建立祠堂、家庙,广立碑铭,刻石记其祖先功德,为的是团结族人,增强宗族的凝聚力。建安十年,魏武帝以天下凋敝,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曹操以禁止厚葬为名,禁止立碑,其实是为了淡化士大夫们的群体意识,淡化世家大族的凝聚力。曹操立法的威严,使立碑之风受到遏制,但是人们依然按照立碑的风俗,把石碑立在坟墓之内,这就是墓志。魏晋时期的墓志,仿照墓碑而制,直立在墓内,不像后世的墓志都是平放。‎ 南北朝时期,墓志经过不断发展,已经逐步确定了其形制。我们看到的过渡期最具代表性的墓志就是南朝宋大明八年的《刘怀民墓志》,这个墓志是方形石质,但是还没有盖,加盖的墓志是洛阳发现的北魏正始二年的《寇臻墓志》。这一时期墓志基本定型,为后世所效仿。‎ 禁止立碑的政策至隋唐之时,已基本解禁。但是相较于碑,墓志的使用却更加频繁。由于竖立在墓地前的墓碑,会因战乱灾害人事变迁等原因被损毁,而随同棺椁埋在一起的墓志,则一般不会被毁坏,它的长久保存性更强,因此,虽然禁碑之令有所松动,但墓志因具有独特的优势而被保存并传承下去了。‎ 再说墓碑文与墓志铭。墓碑文包括序和铭。序主要叙述死者的姓氏、籍贯、世系以及生平事迹等;铭在序之后,以韵文的形式来对死者进行歌功颂德。而墓志上的文字前一部分是“志”,即简述死者生平;后一部分是“铭”,即用韵语概括前一部分内容,并加以褒扬和悼念之意。墓志上的文字虽由墓碑文发展而来,但二者是有区别的。黄金明在《汉魏晋南北朝诔碑文研究》中说得很详细:“就文体功能而言,碑文更注重铭颂德勋,墓志虽也记德铭勋,又很注重记事。碑文于序中更见辞彩,墓志于铭中更显文丽,故古代文章选集如《艺文类聚》碑文主要选其序,墓志则多选其铭。”‎ ‎(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2月12日第391期)‎ ‎1.下列各项中,对“墓志”与“墓碑”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墓碑起于东汉,它继承了秦汉以及先秦刻石纪念、歌颂功德的传统,立墓碑 ‎ 主要是为了对死者进行纪念和歌颂。‎ ‎ B.墓碑采用石质材料且有“穿”,这是继承了原来宗庙前石碑的特点,而且石材 ‎ 是廉价易得、不易损坏的材料。‎ ‎ C.墓志是埋在坟墓中的墓碑。因其埋在地下,一般不会被毁坏,长久保存性更强,‎ ‎ 墓志的别称有埋铭、葬志、圹志等。‎ ‎ D.墓志由墓碑发展而来,主要是社会原因。曹操为了削弱世家大族的凝聚力,‎ ‎ 禁止立碑,于是人们把石碑立在坟墓之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墓碑与东汉之前的碑功用不同。根据史料记载,东汉之前碑主要用于测量日 ‎ 影记时、拴祭祀的牲口以及承载棺椁下葬。‎ ‎ B.西汉中后期,为团结族人,增强宗族凝聚力,世家大族纷纷建立祠堂、宗庙,‎ ‎ 立碑纪念先祖功德,一时立碑之风盛行。‎ ‎ C.墓志铭和墓碑文有渊源关系。墓志上“志”的内容和功用类似于墓碑文中的 ‎ “序”,墓志上的“铭”也源于墓碑上的铭文。‎ ‎ D.就文体功能而言,碑文和墓志都注重歌功颂德,但后者更重记事;就文采来 ‎ 说,碑文中的“序”不如墓志上的“铭”华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东汉之前,用来承载棺椁下葬的木碑的规制有严格的规定,身份低于诸侯而 ‎ 高于一般士的大夫,其规制可能是“两个木碑,两根绳索”。‎ ‎ B.最初的墓志因仿照墓碑而制,所以是直立在墓内的,顶部也无盖;后世的墓志 ‎ 顶部加盖,形制基本定型,并且都转为平放在墓中。‎ ‎ C.墓志包含很多文化信息,考古工作者可以根据墓志,了解墓主的时代、身份,‎ ‎ 甚至社会背景和文化风俗,墓志有很高的考古价值。‎ ‎ D.东汉初期的袁安碑、甘陵相尚府君碑,南朝宋的《刘怀民墓志》,北魏的《寇 ‎ 臻墓志》都很注重记述死者的生平事迹,且富有辞采。‎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12分)‎ 马寅初:风雨人生一百年 马寅初十几岁时,维新之风吹到家乡。他受维新思潮的影响渴望外出读书。1901年秋,20岁的马寅初以优异成绩考入天津北洋大学矿冶系。1906年秋,他进入美国耶鲁大学矿冶系学习,后入哥伦比亚大学改学经济学专业。‎ 当时,留美的中国学生获取学位的“窍门”是写论文时选择导师不熟悉的有关中国问题。马寅初在哥伦比亚大学做博士论文时,却把“纽约市财政”作为题目。他对纽约进行了详实的调查后,高质量地完成了论文,此文还被哥伦比亚大学选为教材。‎ 马寅初回国后,应邀到北京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30年代前期,他又担任南京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为了显示“礼贤下士”,蒋介石请马寅初担任立法院的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长,实际上就是南京政府的最高经济顾问,参与经济政策的制定。‎ 面对千疮百孔的民族经济,马寅初一直在寻求救国良策。抗战初期,马寅初满怀救国激情在重庆参与整顿经济。然而,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买办资本借抗战名义聚民财入私囊。马寅初见此怒不可遏,在立法院提出向发国难财者征收“临时财产税”的议案。此论一出,各界轰动。他还在演讲中直斥蒋介石:“有人说委员长领导抗战,可以说是我国的‘民族英雄’。但是照我看,只能说是‘家族英雄’。因为他包庇他的家族亲戚,危害国家民族啊!”马寅初切身感受到国民党政府的腐败,认识到自己的强国理想不可能在这样黑暗的政权下实现。‎ 面对民族的灾难,马寅初开始关注共产党。1939年,他同周恩来、王若飞会面,听到他们对抗战形势和中国前途的介绍,让他看到中华民族的希望。与周恩来的一席谈话,改变了马寅初的人生轨迹。后来,他回忆说:在1939年以前,我是不与共产党一起的,“自那年起直到现在,无时无刻不与共产党在一起。”‎ 马寅初的言行,使蒋介石恼怒万分。1940年12月,马寅初被强令“外出考察”,实际上是先后被送往贵州息烽和江西上饶的集中营关押。马寅初被捕引起了各界愤慨,共产党人也组织力量进行营救。1944年,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大溃败,在各界一片指责之声,蒋介石被迫恢复马寅初的自由。‎ 新中国成立后,年近古稀的马寅初焕发了青春。1951年,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一上任就马上倡导北大教师开展思想改造学习运动。对中国建设的长远规划,他也进行了深入思考。1953年,新中国首次人口普查发现全国已有6亿人,增长率又达每年2.2%。马寅初忧心忡忡地认为这将会“影响工业化”,应当实行计划生育。他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写成提案。1957年,他把提案提交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后来,这篇提案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这就是著名的《新人口论》。‎ 对于控制人口的主张,周恩来曾表示赞成。毛泽东开始也认为有可取之处。然而翌年,国内开始搞“大跃进”,人多是大好事等错误观念一度泛滥。在康生、陈伯达的煽动下,从1958年到1959年,全国各大报刊掀起了批判马寅初的风潮,《新人口论》被说成是“马尔萨斯主义在中国的翻版”。好心的人劝他公开认个错,但马寅初坚定地说:为了坚持真理,“不怕油锅炸,即使牺牲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 ‎“文革”期间,周恩来起草的保护名单中包括马寅初,得到毛泽东批准,这使他免遭劫难。1972年,马寅初患直肠癌后,周恩来又亲自批准为他进行手术。‎ ‎1982年5月,马寅初安详长逝时,距他的百年诞辰只差一个月零十四天。这位百岁老人一生经历了清朝、民国和新中国,风风雨雨一百年。‎ ‎(摘自徐焰《红色记忆:70位名人的故事》)‎ 相关链接:‎ ‎ ①1957年下半年,“反右派”斗争的政治风暴席卷全国,康生、陈伯达积极主张把马寅初划为“右派”。在这关键时刻,周恩来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周恩来明确指出:马寅初这个人有骨气,有正义感,是爱国的,他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国内外都有影响,不能划为“右派”。 (摘自《马寅初力主计划生育遭批判》)‎ ‎ ②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人口问题始终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摘自1982年《胡耀邦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 ‎ ‎ A.马寅初一生不断追求新思想。他十几岁时受维新思想的影响,渴望外出读书;‎ ‎ 1906年留学美国;抗战时期又开始接近共产党。‎ ‎ B.马寅初十分鄙视中国留学生做论文投机取巧的行为,把“纽约市财政”作为博 ‎ 士论文的题目,并以实际调查为基础完成论文。‎ ‎ C.193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与马寅初建立密切联系。他从共产党人身上看到民 ‎ 族的希望;他被捕后,又因为共产党人的营救而获释。‎ ‎ D.中共十二大把计划生育定为基本国策,此时距马寅初首次提出“计划生育”‎ ‎ 近三十年,历史证明马寅初在人口问题上眼光是长远的。‎ ‎ E.马寅初利用自己的学识,积极建言献策。他的著名的《新人口论》,先是发表 ‎ 在《人民日报》上,之后又作为提案提交给人大会议。‎ ‎5.在不同历史时期,周恩来对马寅初有哪些影响?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4分)‎ ‎6.抗战时期,马寅初为什么“开始关注共产党”?请结合材料,简述其原因。(4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14分)‎ 广场上美好的歌声 彼特洛•洛斯基 行动之前,杰夫卡夫斯基就有一种强烈的预感,这绝不是一次例行演习那么简单。果然,短短三个小时之后,装甲车队便开入捷克布拉格,而天空的广播也同时传来讯息,这次行动绝不是针对捷克斯洛伐克人民,而是逮捕杜布切克分子(见背景资料)。‎ 守护在布拉格边缘的一条要道,杰夫卡夫斯基和战友一样,他心里非常焦虑,这次取名为“尤里复仇”的行动到底要持续多久? ‎ 街对面不远处是一个教堂,悠扬的钢琴声隐隐约约地从里面传出来,杰夫卡夫斯基情不自禁地侧耳细听,曲子有点像《伏尔加母亲》,那是他最喜爱的一首曲子,如果不是德军突然入侵,杰夫卡夫斯基想,自己现在一定是一名钢琴师,至少不会手里拿着枪。 ‎ 杰夫卡夫斯基无奈地笑笑,抬起头看看天空,只见晴空万里,太阳直直地照着脚下的城市,连影子都不见一点,这是个好兆头,久经战场的他可以肯定,战争已经结束,或者根本就没有发生,因为天空连一架飞机都没有,这就说明伟大的莫斯科再次取得了绝对性的胜利。‎ 这样想着,杰夫卡夫斯基便觉全身轻松起来,反复观察了一下周边,没什么异动,便向远处的战友打了声招呼,自己一个人慢慢朝教堂走去。琴声已经停止,但教堂却并没有静下来,透过门缝,杰夫卡夫斯基看见一群孩子正整齐地唱着歌,什么曲子他听不出来,只觉得歌声在教堂里显得特别响亮。 ‎ 杰夫卡夫斯基喜欢这种感觉,便不由自主地走进去,他想问问这首歌的名字,甚至还想跟他们一起学习歌唱。然而,当他出现在那群孩子面前,歌声却突然停止,他们一个个惊恐万分,稍小一点的女孩甚至在往后躲。‎ 杰夫卡夫斯基抱歉地笑笑,刚想说自己的来意,一个男孩却突然朝自己奔来,这是一个勇敢的男孩,杰夫卡夫斯基在心里默默赞许。可男孩大概跑得太急,竟然在阶梯处绊倒。遇到这种情况,杰夫卡考斯基当然是毫不犹豫地向前搀扶。意外就发生在搀扶的那一刻,男孩拼命甩开他的手,大声哭诉:“坏人,你还我爸妈来,你们都是坏人!”与此同时,男孩竟然掏出一支手枪对准杰夫卡夫斯基的胸口,“啪”的一声,枪声在教堂里格外清脆。‎ 杰夫卡夫斯基显得特别沉重,他真的不希望发生这种事,但当他发现男孩拿出手枪那一刻,还是习惯性地先下了手。教官曾无数次地训练他应对类似的情况,所以,枪杀男孩的事情完全可以算得上一次对敌作战,杰夫卡夫斯基甚至还可以把战绩上报。但是,在枪声之后,他却只觉天旋地转,怎么也站不起来,他看见男孩的脸,竟然带着微笑,一种解脱的微笑。‎ 当战友冲进教堂,一支支枪口对准教堂里的孩子时,杰夫卡夫斯基终于挣扎着站起来,他告诉战友,这里没有杜布切克分子,男孩完全是自己一时冲动而错杀,回去后,他会主动接受军法处置。‎ 教堂里所有的人都默不作声,无论是小孩或者大人,他们脸上都有种奇怪的表情。因为就在刚才,他们亲眼看见杰夫卡夫斯基把男孩的手里的枪塞在自己怀里,一个军人竟然保护敌人的伙伴,这简直就是奇迹。‎ 当杰夫卡夫斯基与战友跨出教堂的大门,外面阳光依旧明媚,整个布拉格宁静得像莫斯科的早晨,而就在杰夫卡夫斯基回头那一刻,透过教堂的大门,他看见那群孩子紧紧地靠在一起,悠扬的歌声再次响起,越唱越响,歌声从门口飘出来,弥漫在布拉格的天空。 ‎ ‎(选自《意林》2011年04期,有删改。)‎ 背景资料:1968年,捷克中央第一书记杜布切克发起布拉格之春改革,希望借此摆脱苏联。8月20日,苏军以军事演习的名义突袭机场并占领布拉格,逮捕了杜布切克,控制了捷克全境。‎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 A.杰夫卡夫斯基守护在布拉格边缘的一条要道,和战友一样心里非常焦虑,他 ‎ 们厌恶战争,想尽快结束。‎ ‎ B.主人公听到教堂传出像《伏尔加母亲》的钢琴声,那是他最喜爱的一首曲子,‎ ‎ 所以后来他去教堂询问其名字。 ‎ ‎ C.小男孩脸带微笑,是一种解脱的微笑,是对“坏人”的抗议,是想到死后会在 ‎ 天堂看到父母的幸福。‎ ‎ D.杰夫卡夫斯基告诉战友,自己一时冲动错杀男孩,教堂里所有的人默不作声,‎ ‎ 因为面对敌人的枪口。‎ ‎ E.布拉格的歌声是呼唤和平的歌声,是人类精神力量的象征,代表着捷克斯洛伐 ‎ 克的希望和未来。‎ ‎8.小说中多处描写歌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 ‎ ‎ ‎9.杰夫卡夫斯基是合格的军人吗?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于烈,善射,少言,有不可犯之色。少拜羽林中郎,累迁侍中、殿中尚书。于时孝文幼冲,文明太后称制,烈与元丕、陆睿、李冲等各赐金策,许以有罪不死。及迁洛阳,人情恋本,多有异议。帝问烈曰:“卿意云何?”烈曰:“陛下圣略深远,非愚管所测。若隐心而言,乐迁之与恋旧,唯中半耳。”帝曰:“卿既不唱异,即是同,深感不言之益。宜且还旧都,以镇代邑。”敕镇代,留台庶政,一相参委。十九年,大选百僚,烈子登引例求进。烈表引己素无教训,请乞黜落。帝曰:“此乃有识之言,不谓烈能辨此!”乃引见登诏曰朕今创礼新邑明扬天下卿父乃行谦让之表而有直士之风故进卿为太子翊军校尉,又加烈散骑常侍,封聊城县子。宣武即位,宠任如前。咸阳王禧为宰辅,权重当时。曾遣家僮传言于烈,求旧羽林武贲执仗出入。烈不许。禧复遣谓烈曰:“我是天子叔,元辅之命,与诏何异?”烈厉色答曰:“向亦不道王非天子叔。若是诏,应遣官人所由。若遣私奴索官家羽林,烈头可得,羽林不可得也!”禧恶烈刚直,出之为恒州刺史。烈不愿藩授,遂以疾辞。宣武以禧等专擅,潜谋废之。会二年正月初祭,三公并致裔于庙,帝夜召烈子忠谓曰:“卿父明可早入,当有处分。”及明,烈至。诏曰:“诸父慢怠,渐不可任,今欲使卿以兵召之,卿其行乎?”烈曰:“老臣历奉累朝,颇以干勇赐识。今日之事,所不敢辞。”乃将直阁以下六十余人,宣旨召咸阳王禧、彭城王勰、北海王详,卫送至帝前。诸公各稽首归政。以烈为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晋爵为侯。自是长直禁中,机密大事,皆所参焉。咸阳王禧之谋反,宣武从禽于野。左右分散,仓卒之际,莫知其计。乃敕烈子忠驰觇虚实。烈时留守,已处分有备。因忠奏曰:“臣虽朽迈,心力犹可。愿缓跸徐还,以安物望。”帝甚以为慰。车驾还宫,禧已逃,诏烈追执之。顺后既立,以世父之重,弥见优礼。及卒,宣武举哀于朝堂,给东园第一秘器,赠太尉,封钜鹿郡公。‎ ‎(节选自《魏书•于烈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乃引见登/诏曰/朕今创礼新邑/明扬天下/卿父乃行谦让之表/而有直士之风/故进 ‎ 卿为太子翊军校尉/‎ ‎ B.乃引见/登诏曰/朕今创礼新邑/明扬天下/卿父乃行/谦让之表/而有直士之风/故进 ‎ 卿为太子翊军校尉/‎ ‎ C.乃引见登/诏曰/朕今创礼新邑/明扬天下/卿父乃行/谦让之表/而有直士之风/故进 ‎ 卿为太子翊翠校尉/‎ ‎ D.乃引见/登诏曰/朕今创礼/新邑明扬天下/卿父乃行谦让之表/而有直士之风/故进 ‎ 卿为太子翊军校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称制,指封建社会里君主即位执政,也可指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 ‎ 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 B.敕,封建社会常作自上命下之词,特指皇帝的诏书,如奉敕、宣敕。本文“敕 ‎ 镇代”指皇帝下令让于烈镇守代邑。‎ ‎ C.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自周代以来,三公专指太 ‎ 师、太傅、太保,唐宋后成为一种虚职。‎ ‎ D.稽首,古代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者。本文中“稽首”即 ‎ 为臣子跪拜国君的礼节。‎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 ‎ A.于烈直言政事,深受倚重。孝文帝询问他对迁都洛阳一事的意见时,他没有 ‎ 提出反对意见,并且表达了赞同迁都的观点,深得孝文帝欢心。‎ ‎ B.于烈谦逊耿直,不徇私情。朝廷大选百官,他的儿子于登谋求晋身为官。他上 ‎ 书陈说自己对儿子缺少教导训诫,请求朝廷让儿子落选。‎ ‎ C.于烈刚正不阿,不惧权贵。咸阳王禧派家僮传话要皇家禁卫护送出入,于烈严 ‎ 词拒绝,招致不满,他因性格刚直被外派做恒州刺史,但他称病推辞。‎ ‎ D.于烈胆识过人,效忠朝廷。宣武帝不满叔父怠慢,安排于烈采取行动。于烈 ‎ 率人将咸阳王禧、彭城王勰、北海王详押送到皇帝面前,他们叩头交出了政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禧复遣谓烈曰:“我是天子叔,元辅之命,与诏何异?”‎ ‎(2)因忠奏曰:“臣虽朽迈,心力犹可。愿缓跸徐还,以安物望。”‎ (一)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南柯子-忆旧 仲殊 ‎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无实意。‎ ‎14.对这首词所抒发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 A.“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不再的忧伤之情。‎ ‎ B.“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抒发了作者天涯飘泊的厌倦之情。‎ ‎ C.“清风散晓霞”抒发了作者早起时眼见之景,表达了诗人此刻神清气爽的愉悦 ‎ 心境。‎ ‎ D.“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写词人站在荷塘边,想起从前路 ‎ 过此地,乘着酒意,观赏荷花,引发叩问:“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么?”‎ ‎ 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的复杂心情。‎ ‎ E.本词从大处着眼,写作者一路所见之景,景物多样,色调清丽,作者追昔抚今,‎ ‎ 有感而发,令人动容。‎ ‎15.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6分)‎ (一) 名句默写(5分)‎ ‎16.不写出下面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5分)‎ ‎1.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 )( )‎ ‎2.《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 )( )‎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体现作者蔑视权贵的傲骨性格的句子是( )( )‎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选项中,成语运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①走进来一位短小精悍、浓眉阔脸的人,身着青色短衫,步履稳健。大家都把目光转向了他。‎ ‎ ② 陶渊明早年曾经几度出仕,后来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 ③五四时期,革命青年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奔走呼号,奋不顾身,表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 ④抗洪救灾形势严峻,各级领导都坚守岗位,没有擅离职守,久假不归现象,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 ⑤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深孚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 ‎ ⑥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来自基层单位的选手个个表现出色,他们口若悬河,巧舌如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 A.①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④⑥‎ ‎1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 A.具有自动化生产、智能识别和系统操控等功能的工业机器人,正成为国内不 ‎ 少装备制造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解决人力成本上涨的利器。‎ ‎ B.如何引导有运动天赋的青少年热爱并且投身于滑雪运动,从而培养这些青少年 ‎ 对滑雪运动的兴趣,是北京冬奥申委正在关注的问题。‎ ‎ C.要深化对南极地区海冰融化现象在南极上空大气运动过程的认识,就必须扩大 ‎ 科学考察区域,加强科研观测精度,改进实验设计方法。‎ ‎ D.各级各类学校应高度重视校园络平台建设,着力培养一批熟悉络技术、‎ ‎ 业务精湛的教师,以便扎实有效地开展络教育教学工作。‎ ‎19.下列句子的序号填入横线处,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前年,在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腹地,我在一棵枯死的胡杨树跟前站立了很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沙漠为什么不可以重新变成春天的故乡呢?‎ ‎①我赞叹它 ‎②乃是因为它虽然已死去千年,但仍然以一棵树的形象存在于人间 ‎③那么就可以证明,沙漠只是后来的演变 ‎④既然沃野可以变成沙漠 ‎⑤由此也引发我的思考:既然千年前这里还有树木 ‎ ‎⑥它虽然再也听不见春天的召唤,但却给执著的生命留下不朽的启迪 ‎ A.⑥⑤④③①② B.⑥⑤③④②① C.①②⑥⑤③④ D.①⑥⑤④③②‎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个字。(5分)‎ 嫡庶之分,在中国宗法社会里是非常严格的。正妻称为嫡妻,嫡妻之子为嫡子, ① 。这是一种区别。长子为嫡子,非长子为众子。这又是一种区别。这里所谓长子为嫡子,也必须是正妻之子。 ② 。《公羊传·隐公元年》:“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根据这个原则, ③ ,妾媵所生的子即使年长,如果正妻有子,仍应由正妻的子承袭。‎ ‎21.根据下面表格内的资料,在后面语段的横线上写出语句,表述要符合情理。(6分)‎ ‎ 兴趣 对象 感兴趣 一般 不感兴趣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对文学 ‎74‎ ‎72.55‎ ‎22‎ ‎21.57‎ ‎6‎ ‎5.88‎ 对语文 ‎47‎ ‎46.08‎ ‎37‎ ‎36.24‎ ‎18‎ ‎17.65‎ 对语文课 ‎16‎ ‎15.69‎ ‎39‎ ‎38.24‎ ‎47‎ ‎47.08‎ ‎ 上表是某高中对100多名学生对文学、语文、语文课兴趣的调查结果。语文课与学生的联系是最直接,尽管语文课是教语文的,又与语文有密切关系,但是兴趣程度的比较表明语文课(1) 。‎ 由此可见,重振语文教学的精神,提高语文效果,(2) 。‎ 四、作文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列夫托尔斯泰 ‎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2018届高二第五次月考语文试卷 第一卷 表达题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B(“继承了原来宗庙前石碑的特点”错,应是继承了先前“承载棺椁下葬的木碑”的特点。)‎ ‎2.D(“碑文中的序不如墓志上的铭更显文采华丽”,文中无依据。)‎ ‎3. D(“都很注重记述死者的生平事迹,且富有辞采”错。)‎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12分)‎ ‎(4)‎ ‎ A D (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C项,“因为共产党人的营救而获释”原文无据。E项,时间先后倒置。B项,“马寅初十分鄙视中国留学生做论文投机取巧的行为”没有明确说法。)‎ ‎(5)①抗战时期,周恩来改变了马寅初的人生轨迹。‎ ‎②“反右派”斗争时期,周恩来为马寅初仗义执言。‎ ‎③文革时期,周恩来尽力关心、保护马寅初。‎ ‎(6)答:‎ ‎①面对民族灾难,他一直在寻求救国良策。‎ ‎②国民党的腐败,打破了他的强国之梦。‎ ‎③他从共产党人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14分)‎ ‎(7) C E (每个三分,全对5分)A项“他们厌恶战争,想尽快结束”,于文无依据;B项,强加因果;D项只揭示了部分原因,人们的沉默,更多的是人们对杰夫卡夫斯基的举动的不解。‎ ‎(8)①照应题目,以美好的“歌声”,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②渲染宁静而压抑的氛围;③‎ 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情绪,以情感人,引发人们对战争的思考;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写对3个满分,酌情考虑)‎ ‎(9)答案:示例一:我认为杰夫卡夫斯基是一个合格的士兵。①从资历上看,杰夫卡夫斯基是一个“二战”老兵,德军入侵苏联,他成为一名保家卫国的战士,为了祖国利益而战。②从信仰上看,杰夫卡夫斯基对“伟大的莫斯科”有着无比信任,体现了其军人的坚定信仰。③从军事素质看,杰夫卡夫斯基训练有素,当男孩拿出手枪的那一刻,他习惯性地下手并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示例二:我认为杰夫卡夫斯基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士兵。①杰夫卡夫斯基并不热爱自己的职业。他喜欢音乐,对自己差点成为钢琴师念念不忘,战争期间也因为听到钢琴声而思想上开小差。②杰夫卡夫斯基意志不坚定,太善良,太具爱心。军人作为国家的战争机器,应该是冷酷无情的命令执行者。但杰夫卡夫斯基在枪杀了男孩之后,却“觉得天旋地转,怎么也站不起来”。③杰夫卡夫斯基自作主张,“保护敌人的同伴”,这并不是一个军人应有的行为。‎ 一、 古诗文阅读(35分)‎ (一)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10.A ‎ 参考译文:于是接见于登,下诏说:“我现在在新都创立礼仪,选拔天下人才,你父亲却呈上谦让的表章,有正直士人的风范,所以进用你为太子翊军校尉。”‎ ‎11.C ‎ ‎“专指”错误。‎ ‎12.A 对迁都一事,于烈没有明确提出反对意见,但也没有直接表达赞同。他只是给出自己心中对于“乐迁”和“恋旧”是一半对一半的观点。‎ ‎13.解析 (1)句关键词:“谓”,对……说;“元辅”,首席辅政大臣;“与诏何异”,反问句。(2)句关键词:“因”,经由,通过;“以”,来;“安”,使……安定;物,别人,众人。‎ 答案 ‎ ‎(1)元禧又派人对于烈说:“我是天子的叔父,首席辅政大臣的命令与天子的诏令有什么差别?”‎ ‎(2)通过于忠上奏说:“‎ 我虽然衰弱老迈,心力还可以。希望皇上缓驾慢回,来使民心安定。”‎ 翻译:‎ 于烈,擅长射箭,说话不多,有不可冒犯的神色。年轻时任羽林中郎,累次升迁担任侍中、殿中尚书。当时孝文帝年幼,由他的祖母冯太后代行皇帝的职权,于烈与元丕、陆睿、李冲等分别被赐予金策,准许有罪不被处死。等到迁都洛阳,人情依恋故土,多有不同的意见,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问于烈说:“你的意见是什么?”于烈说:“陛下深谋远虑,不是见识短浅的我所能推测的。如果就我的本心而言,乐迁与恋旧,各占一半。”孝文帝说:“你既然不提出相反的意见,就是赞同,我深感你不说话的好处。应当暂且返回旧都,以便镇守代邑。”敕令镇守代地,留守旧都的官署政事,一概相托付处理。十九年,大量选拔官员,于烈的儿子于登援引旧例谋求进身为官。于烈上表说自己对儿子平素没有教导训诫,恳求将他罢黜,使之落选。孝文帝说:“这是有见识的言论,没有想到于烈能明察到这个地步。”于是接见于登,下诏说:“我现在在新都创立礼仪,选拔天下人才,你父亲却呈上谦让的表章,有正直士人的风范,所以进用你为太子翊军校尉。”又加授于烈为散骑常侍,封爵为聊城县子。宣武帝即位,宠爱重用如故。咸阳王元禧是辅政宰相,当时权势很大,曾差遣家奴传话给于烈要求羽林虎贲手持兵仗护送自己出入。于烈不答应。元禧又派人对于烈说:“我是天子的叔父,首席辅政大臣的命令与天子的诏令有什么差别?”于烈神色严厉地回答说:“上次我也没有说大王不是天子的叔父。如果是诏令,应当派遣官吏传达,怎能差遣私家奴仆索要皇帝的羽林,于烈的头可以得到,羽林却不能得到!”元禧憎恨于烈刚强正直,于是想外遣他做恒州刺史。于烈不愿到地方上任职,于是借疾病坚决推辞。宣武帝因元禧等人擅权专断,暗中谋划罢免他们。适逢二年正月春祭宗庙,三公都在宗庙内行斋戒之礼,宣武帝夜间召见于烈的儿子于忠对他说:“你父亲明天可以早些入宫,将有吩咐。”等到天刚亮,于烈来到。宣武帝下诏说:“叔父们怠慢,逐渐不可信任,今天想派你带兵召唤他们,你愿意前去吗?”于烈回答说:“我连续侍奉几朝,颇以才干勇气受赏识。今天的事情,是不敢推辞的。”于是率领直阁以下兵将六十多人,宣读圣旨召唤咸阳王元禧、彭城王元勰、北海王元详,押送到皇帝面前。三人分别叩头交还政权。任命于烈为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升爵位为侯。从此长期在宫中值班,机密大事,他都能参与。咸阳王元禧谋反时,宣武帝在郊外田猎。近臣分散,仓促之际,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办。于是敕令于烈的儿子于忠驱马疾行去察看虚实。于烈当时留守,已经做好准备。通过于忠上奏说:“我虽然衰弱老迈,心力还可以。希望皇上缓驾慢回,来使民心安定。”‎ 宣武帝听到这番话,感到很宽慰。等到皇上回宫,元禧已经逃跑。诏令于烈追赶并擒获他。顺后确立以后,于烈以伯父之尊,更加受到优待。等到死了,宣武帝在朝堂上哀悼,赐给贵族享用的最好的棺材,追赠为太尉,追封为钜鹿郡公。‎ (一)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南柯子-忆旧 ‎14.C D ‎ 解析:C项愉悦心境不当。D项“从大处着眼”不当。‎ ‎15.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6分)‎ ①远近结合。“十里青山远”是远景,写远处青山历历在目;“潮平路带沙”是近景,写出了潮水退水,沙迹残留的路面之状。‎ ②视听(动静)结合。“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是视觉(或静景)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动景)描写。‎ ③拟人修辞。“数声啼鸟怨年华”用拟人修辞手法,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 (二) 名句默写(5分)‎ ‎16.不写出下面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5分)‎ ‎16(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3)学不可以已 第二卷 表达题 一、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答案A 短小精悍,可以形容人。瓜田李下,形容引起嫌疑。奔走呼号,形容处于困境而求援。久假不归,长久借了不归还。深孚众望,符合大家的期望。巧舌如簧,花言巧语,贬义。‎ ‎18、答案:D ‎(A项成分残缺,“上涨”后加上“难题”;B不合逻辑,先“培养兴趣”,再“热爱并且投身”;C“加强”与“精度”搭配不当)‎ ‎19.C(“我在一棵枯死的胡杨树前站立了很久”是一个重要的立足点,下文按照“树木形象”“作者思考”来行文。另外可以注意和下文的“那么”相关的词语)‎ ‎20.①妾之子称为庶子 ②嫡庶之分关系到承袭制度 ③正妻所生的长子才合乎承袭的资格 ‎21.‎ 答案:(1)示例:①在引起学生兴趣方面与语文、文学有较大的差异;②远远不能像语文、文学那样引起学生的兴趣;③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意思相当即可) (2)示例:①要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②要考虑如何使语文课具有趣味性;③改革语文课教学方法,增强趣味性,势在必行。(结论合乎语境情理即可)‎ 一、 作文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列夫托尔斯泰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