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0.00 KB
  • 2021-06-02 发布

【语文】江西省南城一中2020届高三6月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江西省南城一中 2020 届高三 6 月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疫灾是急性、烈性传染病大规模流行所导致的灾害。它既可以是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引 起的原生灾害,也可以是其他自然和人为灾害诱发的次生灾害。疫灾直接危害人类生命与健 康,是必须重视和应对的一个重要灾害。 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疫灾作为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因子,从来没有缺席过。一方 面,疫灾单独发生或与其他灾害叠加,对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产生巨大危害。 疫灾之祸常不单行,多与水、旱、蝗、震,饥、兵等灾结伴而行。疫灾流行时,“死者太 半”、“死者什七八”、“死者不可胜数”等大批人口死亡的描述,史不绝书。另一方面,人 类通过与疫灾的抗争并不断战胜疫灾,推动了预防医学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比如,东汉末 年的伤寒大流行,催生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明代小冰河期瘟疫的频繁流行,造就了 吴又可的《瘟疫论》;清末东北地区的鼠疫大流行,促成了国家防疫机构的建立。 对历史疫灾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意义。“天灾流行,国家代有”,病原体与人类 同进化,疫灾与人类相始终。即使到了今日,虽然许多古老疫病(如伤寒、天花、麻疹、白 喉等)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新的疫病(如非典、中东呼吸综合征、新冠肺炎等)不断出现,疫 灾流行的威胁并没有彻底消除。不仅如此,随着人类对自然干扰的深入和全球环境的变化, 疫病传播的速度、途径、方式以及微生物的致病能力,也发生了许多新的复杂变化,甚至一 些旧的传染病(如肺结核、血吸虫病、病毒性肝炎等)还有死灰复燃之势。防控疫病流行依然 是当今社会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民族振兴的重大任务。开展历史 疫灾研究,探索疫灾的形成机理,揭示历史疫灾的流行规律,对完善卫生防疫体系,增强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中国历代十分重视疫灾的救治。中国古人由于没有弄清疫灾 流行的真正原因,对疫情防控缺少有效方法,故而每当大疫之时,人心惶惶,谣诼纷飞,对 社会稳定造成极大的冲击。开展历史疫灾研究,总结历史疫灾的应对经验,剖析历史疫灾的 社会危害,对于增强民众的防范意识,指导民众的抗疫实践,强化政府的疫灾防控治理能力, 维护疫灾冲击下的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以及研究的问题的复杂化和综合化,融合多学科研究手段与 方法已成为当前科学研究的新趋势。因此,开展历史疫灾研究,追溯历史疫灾的时间过程, 探究历史疫灾的空间分布,分析历史疫灾的社会影响,对于拓宽历史学的空间视野,拓展地 理学的时间尺度,拓新灾害学的研究领域;对于促进历史学、地理学和灾害学的交叉融合有 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摘编自龚胜生《中国古代疫灾发生的规律与思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历史上,疫灾对人类各方面产生过巨大危害,它常常与水、旱、蝗等灾害叠加,危 害尤甚。 B.受病原体不断进化等因素影响,虽然人类抗疫取得积极成效,但疫灾流行的威胁未彻底 消除。 C.古人对疫灾形成机理有困惑,官府对防控不作为,使古代大疫总伴随着人心惶怕,谣诼 纷飞。 D.开展历史疫灾研究既有对医疗、民众、政府的实践意义,又有促进相关学科融合的理论 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开篇明确了何为疫灾,引出后文关于历史疫灾研究的当代意义的论 述。 B.文章第二段从历史上疫灾对人类的危害与推动作用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体现出辩证的态 度。 C.文章先分析疫灾的历史影响,又论述了疫灾的当代意义,评古论今,立足当代,纵横开 阖。 D.对于历代疫灾研究的三个当代意义,文章都是先分析现象,然后由之得出结论,条理清 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常言道“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此处的“大疫”指的就是由病毒等微生物引起的原生疫灾。 B.《伤寒杂病论》和《瘟疫论》的出现,说明疫灾固然带来了危害,也酝酿了医学进步的契 机。 C.疫病的传播与人类对自然的干扰有关,只要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就可以控制疫灾的发生。 D.融合多学科研究手段与方法是当前科学研究的新趋势,疫灾研究也应该以学科融合为重 心。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智慧城市建设是指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城 市管理与运行效率,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人们创造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智慧城市是 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新引擎,一经提出就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如今,“智慧”概念已渗 透到城市的各个领域,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环保、智慧社区等,不断提高着城市居 民的幸福感。 实际上,智慧城市这一概念问世时间尚短,智慧城市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未来发展方向还 需要深入研究。针对我国城市发展现状,可以探索一种智慧城市建设新模式——超时空发展模式。 它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冲破地域阻隔,跨越时间局限,打造一种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虚拟 生活模式,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运行效率。在超时空发展模式中,通讯代替交通成为城市 运行系统的枢纽,居民既可减少出行,又可摆脱地域束缚,学习、工作和生活变得非常方便。 同时,通讯技术与空间信息技术的结合与发展,会让城市物流由物质资料实体流动向信息化 流动转变,从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提高城市物流发展水平。 (摘编自文丰安、葛南南《智慧城市建设新理念》) 材料二: 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推进城市治理制度创新、模式创 新、手段创新,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这在疫情防控中得到了充分体 现。比如,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子公司承担了浙江省际疫情检查站点的软件部署及现场设备搭 建任务,平均每天监测车辆 3000 多台 9000 余人次,发挥了智慧检查站助力疫情防控的作用。 又如,‘杭州办事服务”APP 第一时间上线“防控疫情”板块,让疫情公开透明。再如,江苏 苏州吴中区运用智慧城市“大脑”,为人民群众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提供线上平台,使得百 姓足不出户就可享受政务服务,减少了人口聚集和交叉感染的风险。 智慧城市可以通过城市“大脑”实现公共数据集中汇聚,建立健全跨部门数据共享流通 机制,既高效调动资源,又优化政府治理。从当下看,通过系统建设智慧城市,可以有效降低人 员聚集,避免人工传递数据而产生的错误、延迟等问题,也可以提前研判预警、有效防控疫情; 从长远看,则可以全面促进城市治理升级、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就此而言,各地政府不妨立 足当前,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助力疫情防控;更着眼长远,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促进政府治理升級、 经济结构优化。 (摘编自钟山《“智慧城市”建设助力疫情防控》) 材料三: 目前,全球 16 项智慧城市国际标准均出自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其中 4 项标准被 16 个 联合国机构共同组建的“合作共建可持续智慧城市全球举措" (U4SSC)所采用,成为迪拜、 新加坡等 40 多个试点城市的评估标准。 据介绍,这 16 项国际标准,涵盖技术框架、城市综合管理、水管理等多项智慧城市建设 的重要内容。从城市的人居环境、政府公共服务和办事效率、经济等 3 个方面进行考量,涉 及城市公共服务、产业发展、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水电气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就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标准,“更符合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智慧城市的建设”。“智慧城市 标准体现了中国在新兴领域国际标准化的发展实力,以及在国际竞争中弯道超车的雄心,武 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烽火科技’作为央企,应该在这个领域起到和自身地位相称的作用。” 牵头制定这 16 项国际标准的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智慧城市研究室主任桑梓勤博士说,智慧 城市是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烽火科技”发展转型过程的战略重点,是从“通信专家”成为 “信息化专家”的内在需求,“智慧城市是国家新常态中经济转型的核心重点,汇集了所有 经济领域和技术领域的迫切需求和最新成果”。 (摘编自胡琼之、张华《全球 16 个智慧城市国际标准均出自武汉》) 4.下列不属于“智慧城市”概念被渗透利用的一项是( )(3 分) A.对城市交通信号灯进行信息化改造升级,有效减缓了城市交通拥堵。 B.教育部门借助即时通讯平台组织网上教学,在抗疫期间实现了停课不停学。 C.小区服务人员通过电话逐户查询在家隔离居民的健康信息减少了交叉感染的风险。 D.居民使用能记录电能消耗、即时传送信息便于监控和自动缴费的电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3 分) A.智慧城市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管理与运行效率城市居民的幸福感,我国制定相关国际标准时 既关照了发展中国家的实际,也考虑了全球共享。 B.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基础,借此实现城市公共数据的汇集、共享、流 动,当前智慧城市中通讯已成为城市运行系统的枢纽。 C.疫情信息的有效传递、沟通、公布,对疫情防控起到了较好作用,从长远看,城市管理水平 提升和数字经济发展有赖于智慧城市建设。 D.制定出新领域的国际标准,体现了我国相关方面的实力和抱负。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制定 的 16 项智慧城市国际标准体现了中国贡献,符合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建设实际。 6.请结合材料,概括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取得的成效。(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英雄之器 [日]芥川龙之介 “项羽此人,终究不是英雄之器。” 汉军大将吕马通将自己的一张长脸越发拉长,捋着稀疏的髭须,如此说道。他身边还 有十余人围着灯火而坐,夜晚的营帐中,每张脸孔都在灯下泛着红光。而且,众人脸上都 浮现出平日所没有的微笑,或许是因为今日一战大获全胜,取得了西楚霸王的首级,这份 喜悦尚未消散的缘故。 “是吗?” 有一人问道。这人鼻梁高挺、目光锐利,唇边漾着一丝嘲讽的微笑,直直地盯着吕马 通的眉间。不知何故,吕马通似乎有些狼狈。 “诚然,项羽武功高强,毕竟他连涂山禹王庙的石鼎都能举起。今日之战也是如此, 一时间,在下还以为要命丧当场。李佐被杀,王恒也被杀,着实是势不可挡。论起项羽的 武功,的确高强无比哪。” 对方依然微微含笑,淡然颔首。营帐外悄然无声,除了远处传来两三声号角,连马嘶 声也听不到。空气中隐隐飘着枯叶的味道。 “然而——”吕马通环视众人,配合着“然而”的话头,眨了眨眼。 “然而,项羽却非英雄之器。证据依然是今日之战。楚军被追到乌江时,只剩下区区 二十八骑,根本无法与我方云集的大军对抗。而且,据说乌江亭长特意前来迎接项羽,打 算用船助他返回江东。若项羽真是英雄之器,即便含羞忍辱,也应当渡过乌江,以图后日 卷土重来。这本不是应当顾及什么体面的时候嘛。” “如此说来,所谓的英雄之器,就是要精于算计啰?” 听了这句话,众人都低声笑了起来。但吕马通并未气馁,他不再捋胡须,微微挺起胸 膛,时不时地瞥一眼那张鼻梁高挺、目光锐利的脸孔,猛力做着手势,侃侃说道: “不,在下并非此意。说到项羽……据说,今日之战开始前,项羽对二十八名部下言 道:‘亡项羽者天也,非由人力之不足。吾必以仅余之兵力,三破汉军于诸君之前,以作 证见。’实际上,他岂止三破我军,而是九战九胜。若依在下看来,项羽此举其实甚为怯 懦,将自己的失败委过于上天——上天岂不烦恼?他若是渡过乌江,纠合江东健儿,再度 逐鹿中原之后才说这番话,倒也罢了。但他并非如此。明明可以堂堂皇皇地活下去,他却 自蹈死路。在下说项羽不是英雄之器,并非仅因为他不精于算计,将一切归咎于天命,以 此来搪塞——这实在不可取。在下以为,所谓英雄,绝非这等人物。当然,萧丞相等饱学 之士会如何评说,在下就不得而知了。” 吕马通得意地环顾左右,停住了口。众人或许觉得他的高论颇有道理,都满意地点头 不语。唯有那个鼻梁高挺的人,眼中现出一种意外的感动,漆黑的瞳仁热烈地闪闪发亮。 “是吗?项羽说了那番话?” “据传他说过。” 吕马通上下晃动着长脸,重重地点头,又道: “这岂非懦弱?至少不是大丈夫之举。在下以为,所谓英雄,应当敢与上天相抗才 是。” “有理。” “即便知晓天命,也应当奋力一争才是。” “有理。” “如此说来,项羽他……” 刘邦扬起锐利的眼光,直盯着秋风中摇曳不定的灯火。片刻之后,仿佛自言自语似的, 他徐徐说道: “如此说来,项羽真乃英雄之器也!” 注: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新思潮派作家,作品取材多样丰富,注重艺术形 象的完美,代表作有《罗生门》《竹林中》《鼻子》等。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是( ) A. 吕马通“一张长脸越发拉长,捋着稀疏的髭须”,而刘邦则是“鼻梁高挺、目光尖锐, 唇边漾着一丝嘲讽的微笑”,通过外貌对比凸显人物境界高低。 B. 通过环境描写,“营帐外悄然无声”“两三声号角”“枯叶的味道”等都体现了大战之后 一切归于平静,和对英雄陨落的悲哀。 C. 吕马通认为项羽“武功高强”“势不可挡”,但却不精于算计,心性怯懦而归咎于上天, 最终错失渡过江东的时机,是“非英雄之器”的。 D. 芥川龙之介的改写增强了小说的戏剧性表达,使小说叙述更具情节张力,透露出了对 英雄的惺惺相惜,展现出了中国古典式的英雄悲剧。 8. 司马迁《项羽本纪赞》中说:“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 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请 结合文章末段刘邦对项羽的评价,浅谈吕马通与刘邦对于英雄之器的理解。 9.作为日本新思潮派的代表性作家,请简要分析芥川龙之介在《英雄之器》中对中国古典 文学的创新之处。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19 分)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有盗割人牛舌者 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 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 砚归。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 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凡七事; 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朝廷多施行之。复官,徙江宁府,召权知 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 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 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奏曰:“东宫虚位日 久,天下以为忧,陛下持久不决,何也?”仁宗曰:“卿欲谁立?”拯曰:“臣不才备位,乞 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 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无子,非邀福 者。”帝喜曰:“徐当议之。”请裁抑内侍,减节冗费,条责诸路监司,御史府得自举属官, 减一岁休假日,事皆施行。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 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 非吾子若孙也。” (选自《宋史·包拯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 而又告之盗/惊服/ B.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 又告之/盗惊服/ C.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 又告之/盗惊服/ D.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 而又告之盗/惊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端土产砚”,端砚因产于古端州(今广东肇庆)而得名。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 澄泥砚并称为“四大名砚”。 B.“龟鉴”即龟甲和镜子,龟可以卜吉凶,镜可以辨美丑,以龟作镜纽,借喻镜鉴前史,为 人做事要履于“正中”。 C.“朋党” 指精诚团结的朋友与同侪,古人倡导君子应该胸怀修齐治平的理想,广结朋党, 同心同德,为国尽忠。 D.“ 路”指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路”这一行政区划始于宋代,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 如福建路、两浙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包拯刚正直谏,多次斥责权臣。他用唐朝宰相魏征的三篇奏疏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还劝 谏天子要爱惜人才,避免大兴土木等,朝廷大多予以实施推行。 B.包拯敢于改革弊政,一心为民。旧时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他却打开官署正 门,让人们到公堂前陈述是非曲直,方可不受官府小吏的欺瞒。 C.包拯忠于职守,心系朝廷。任谏议大夫时,他询问皇帝迟迟未立太子的原因,引起皇帝 的疑问,之后皇帝理解他是为国家长远考虑,表态将慢慢商议此事。 D.包拯家风朴实淳正,不尚奢华。他厌恶官吏克扣百姓,要求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决不能 贪污,否则不允许他们回到家乡,去世后也不能葬入家族墓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2)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长城 胡曾 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 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长城 汪遵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 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胡诗认为,古尧舜时代本来就是一个太平盛世的年代。 B.汪诗说,秦朝的长城固若金汤,北方外敌都不敢越过临洮。 C.汪诗用万里长城“连云际”与“三尺高”的尧殿台阶作了对比。 D.两首诗都是咏史诗,语言浅显,笔锋犀利,富于深意,风格独特。 15.两首诗都是以“长城”为题,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试作简要分析。(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        ?        ”两句,与成语“方枘圆凿”意思 相似,表达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处世态度。 (2)同样是描写赤壁附近的长江水,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一句描写 月出之后雾气笼罩大江的景象,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一句, 作者则用比喻手法描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3)《岳阳楼记》中“        ,        ”两句写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 闪烁着金光,月光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块美玉。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英文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最近引发_______。在这部片子里,英国历史学 家追随杜甫当年的脚步,重走杜甫走过的路,请英国戏剧家用“莎士比亚腔”朗诵杜甫的诗 作,与中外学者对话,和中国老百姓交流,在_______的中国寻找“杜甫”的影子。这位西方 探访者将杜甫与西方最伟大的文学家并列,并发出感慨:“在当代,往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离 我们远去,寻旅者却_______可以在中国找到传统文化的价值。” 是啊,在中国提到杜甫,人们总是_______。“( ),( )”,三岁小孩就能吟诵; 他的律诗浑然天成,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典范;他的笔下有“( ),( )”的沉郁顿 挫,“( ),( )”的人间疾苦,“( ),( )”的忧国忧民......尽管 一生九死一生,甚至颠沛流离,但没有拘一已之欢,他的身上有一股广大的关怀。“文章千古 事,得失寸心知”。就像一棵扎根大地、枝繁叶茂的大树,一代代中国人从杜甫的诗心中汲取 营养,从文学到人生再到家国。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争议 日新月异 总是 心照不宣 B.热议 日新月异 仍然 心领神会 C.热议 日增月益 仍然 心照不宣 D.争议 日增月益 总是 心领神会 18.将下列杜甫的诗句填入文中的引号内,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①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A.②③①④ B.③②①④ C.②③④① D.③②④① 19.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尽管一生颠沛流离,甚至九死一生 ,他的身上有一股广大的关怀,没有拘之一已之欢。 B.尽管一生九死一生,甚至颠沛流离,但没有拘于一己之欢 ,他的身上有一股广大的关怀。 C.尽管一生颠沛流离,甚至九死一生,但他没有拘于一己之欢,他的身上有一股广大的关怀。 D.尽管一生九死一生,甚至颠沛流离,他的身上有一股广大的关怀,没有拘于一己之欢 20.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个文段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如今在都市生活中,熬夜现象极其普遍,虽然各种关于熬夜伤身的科普小文章随处可见, ①_________ ____,他们认为熬夜后白天补一觉就万事大吉了。殊不知, 人 体免疫系统的正常,是与体内昼夜节律的自然运行密切相关的。无论熬夜还 是熬夜后再补觉, 都打乱了人体正常的昼夜节律,②_________ ____,从而对身体健康造成 伤害。所以说,③____________ _,大量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比如多轮 班工作群体(如护士、安保人员等)虽然在夜班后可以得到补休,但他们依然是心脑血管和代 谢疾病的高发群体。 21.请根据朱慧卿的漫画《脱贫攻坚战》,写一段文字,描述漫画内容并点出寓意。要求内容 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100 字。(6 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在“读书沙龙”活动中,老师郑重地向同学推荐近期出版的《中国精神读本》。这本书 精选了从晚清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改革开放一百多年来的华文传世名篇,为读者展现出波澜壮 阔的近现代中国精神进化史。其中既有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苟利国家生死 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孙中山的《国事 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继续努力”)、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而死, 就比泰山还重”)……也有入选中学教材的林觉民《与妻书》、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 演说》、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多数同学纷纷表示要认真阅读,但也有同学质疑,这些诗文年代已久,在当今以经济、 科技实力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读之又有何益?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请结合自己阅读的体验或思考,写一篇文章回应那 些同学的质疑。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1.C【解析】C 项,“官府对防控不作为”说法错误。结合“‘凡民有丧,匍匐救之’,中国 历代十分重视疫灾的救治”原文可知,“官府对防控不作为”曲解文意。故选 C。 2.C【解析】 C 项,“又论述了疫灾的当代意义”说法错误。文章论证的是对历史疫灾研究 的当代意义。故选 C。 3.B 【解析】A 项,“此处的‘大疫’指的就是由病毒等微生物引起的原生疫灾”说法错误。 此处的“大疫”指的是“其他自然和人为灾害诱发的次生灾害”。C 项,“疫病的传播与人类 对自然的干扰有关,只要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就可以控制疫灾的发生”说法错误。根据原文 “开展历史疫灾研究,总结历史疫灾的应对经验,剖析历史疫灾的社会危害,对于增强民众 的防范意识,指导民众的抗疫实践,强化政府的疫灾防控治理能力,维护疫灾冲击下的社会 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分析可知,控制疫灾的发生需要多管齐下,选项太绝对。 D 项,“疫灾研究也应该以学科融合为重心”说法错误。原文只说“开展历史疫灾研究”“对 于促进历史学、地理学和灾害学的交叉融合,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故选 B。 4.C【解析】电话查询属于传统信息手段,没使用智慧信息技术。 5.B 【解析】材料一中“通讯代替交通成为城市运行系统的枢细”属于未来“超时空发展模 式” 阶段。 6.①"智慧”概念已渗透到城市的各个领域,不断提高着城市居民的奉福感, ②智慧城市建 设推动了城市治理创新,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③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提高了疫情防控的效率。 ④制定了诸多智慧城市国际标准,部分被全球智慧城市建设共享。(答对点给 2 分, 答对三 点即可) 7. C 8. ①吕马通认为项羽本可以活得轰轰烈烈,却自蹈死路,不应将战败归结于上天,应忍辱 渡江,卷土重来,方为英雄之器。 ② 刘邦认为项羽认清形势,明知天要亡我,却仍赴死战斗,有与天斗的勇气和不甘心,知 其不可为而为之,亦为英雄之器。 ③两人都认为英雄之器需有与天相抗的勇气;即使知晓天命,也需奋力一争。 9. ①重新审视历史事件,赋予对于英雄之器的多重评判和解读,包含对现世生活的思考和 对人性的深层挖掘。 ②增加人物细节和心理描写,刘邦“徐徐说道”凸显英雄相惜,和英雄情怀难以为俗人所知, 注重形象的完整性。 ③跳跃对时代的拘束,展现出传统社会与现代工业社会相互碰撞的灵感,暗含作者的怀疑主 义。 10.B【解析】“主来诉”,牛主人来告状,告状应是到县衙,不会直接向包拯告状,后面要 断开。排除 C、D。“来告私杀牛者”即盗贼,包拯明断,所以“盗惊服”,其前后断开。排 除 A。故选 B。 11.C【解析】C 项,“朋党”解释错误。朋党指同类的人以恶相济而结成的集团,后指因政 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宗派。在古代官场,结党营私是常事,多为争夺权力、排斥异己 互相勾结而成,例如唐代的牛李党争。不能说其是“精诚团结,修齐治平,同心同德,为国 尽忠”。故选 C。 12.A【解析】A 项,“他用唐朝宰相魏征的三篇奏疏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错误。包拯向皇 帝上书魏征的三篇奏疏,是希望皇帝把它们作为座右铭,拿来借鉴自勉。因原文有“愿”字, 而且奏疏是给皇上进谏的,臣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恐有不妥。故选 A。 13.(1)包拯在朝廷立身为人刚正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过他的人都很害怕 他。(重要词)立朝,在朝廷立身;敛手,收敛;惮,害怕。 (2)包拯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伪装言辞脸色来取悦别人,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 戚都与他断绝来往。(2)苟合,随意附和;辞色,言辞脸色;平居,平常;绝,断绝来往。 【参考译文】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 昌县的知县。有一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包拯说: “(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发别人私自宰杀耕牛, 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这个盗贼感到很震惊, 也非常佩服。(包拯)移任端州知府,升任为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假借进贡 的名义,肆意敛取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却命令工匠,只需要制造满 足贡数的砚台即可,当政满一年,他没拿一方砚台回家。(包拯)担任天章阁待制、主持谏 院。多次论述斥责权贵得宠大臣,请求朝廷废除一切由内廷施予的曲意恩赐。又依次递上唐 魏郑公(魏征)的三篇奏疏,希望皇帝把它们当座右铭,作为借鉴。又上言天子应当明智地 听取和采纳臣下的意见,辨清结党营私的人,爱惜有才能的人,不能坚持先入为主的主观意 见,一共提了七件事;又请求去除刻薄的风气,抑制投机取巧的人,端正刑典,明确禁令, 不要轻易大兴土木,禁止妖妄荒诞的事情,朝廷大多实施推行了这些意见。(包拯)恢复官 位,调任江宁府,(包拯被朝廷)召令暂时代理开封府尹,升为右司郎中。包拯在朝廷为人 刚正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过他的人都很害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做让黄河 水变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京城里的 人因此说:“ (暗中私通贿赂)却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按旧规矩, 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 是非曲直,方可不受官府小吏的欺瞒。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自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 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包拯)升任 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上奏说:“太子空缺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天下人都很担忧,陛下长 时间犹豫不决,这是为什么?”仁宗说:“你想立谁为太子呢?”包拯说:“微臣我没什么才 能而担任朝廷官职,之所以请求皇上预立太子,是为国家长远着想。陛下问我想让谁做太子, 这是怀疑我啊。我已年届七十,又没有儿子,并不是谋求好处的人。”皇帝高兴地说:“我 会慢慢考虑商议这件事的。”包拯请求裁减内廷侍臣的人数,减损和节约浩大的开支,分类 (条理清晰地)责成各省的行政机构尽职尽业,御史府可以自行推荐属官,减少每年的休假 日期,这些事情都得到了实行。包拯性情严峻刚正,厌恶官吏克扣百姓,做事务求忠诚厚道, 虽然非常憎恨贪官,但也会因为他们的诚实而宽恕他们。(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伪 装言辞脸色来取悦别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与他断绝来往。虽然地位高贵, 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自已还是平民百姓时一样。(他)曾经说: “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污,不得回归老家,去世后也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 我的意志,就不算是我的子孙。” 14. (3 分) A【解析】应为“效法尧舜以礼治天下自然就能达到天下太平”。 15. (6 分)同:都指出了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借古讽今,以秦亡故事来警告当时的统治者。 (2 分)异:江诗认为秦亡的原因是武力治国,未实行仁义道德,不能与有仁德的尧舜相提并 论。(2 分)胡诗指出秦亡是百姓受苦,祸起萧墙,不是外族入侵所致。(2 分) 16. (1)何方圜之能周兮 夫孰异道而相安(2) 白露横江 卷起千堆雪 (3)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17.B【解析】“争议" 指事情上在争论中,没有一致结论;“热议“指对某事的强烈关注、 热烈讨论;“日新月异”是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现象;“日增月益”指 一天天一月月地增添、加多;“总是”强调频率高,经常,老是;“仍然”表示某种情况持 续不变,仍旧,照样;“心用不宜”指被此心里明白,面不公开说出来;“心领神会”指不 用对方明说,心里已经领会,指深刻领会。 18.D【解析】③句适合儿童,②出自律诗之冠 《登高》;突出其抑扬顿挫,④强调贫富悬殊, 百姓的疾苦,①体现忧国忧民。 19.C【解析】“甚至”表递进,所以“九死一生”放在后面;“但”后缺主语:被“一己之欢” 拘束,增加表被动的“于”字。 20.①但许多人对熬夜的危害不以为意 ②造成人体免疫系统的紊乱 ③补觉绝不可能 救治熬夜后的损伤 解析:语段介绍了熬夜对人体的危害。第①处根据“虽然各种关于熬夜伤身体的科普随处可 见’、‘他们认为熬夜后白天补一觉就万事大吉了”推断,应该是“但许多人对熬夜的危害不 以为意“;第②处根据“打乱了人体正常的昼夜节律”、“从而对身体健康造成伤害”推断,应 该是“造成体内免疫系统发生紊乱”;第③处根据“……对身体健康造成伤害‘,、“大量事 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推断,应该是“补觉绝不可能救治熬夜后的损伤”。 21.内容:一块“贫困”的巨石挡住了致富之路;一位年轻干部满头大汗,手持钢钎和铁锤, 正奋力凿开巨石;右边一家三口露出欣喜的表情。寓意:干部是脱贫攻坚战的中坚力量,带 领百姓消灭贫困,走上富裕道路 22. 审题:题目材料部分创设了一个具体的情境——读书沙龙活动老师的推荐受到质疑,任 务部分则明确指出,需结合自己阅读体验和思考,来回应那些同学的质疑。这一任务指向表 明,写作重心应放在肯定以上名篇中蕴含的精神价值上,还需注意作文中应有对材料中提到 的某几篇文章内容的理解或思考。 在写作过程中,首先应明确态度,确立观点。文章最好能入浅入深,分个人和国家两个层 面来谈谈精神的作用。注意文中要有“我”,要有情境感,重心要展现时代机遇和年轻人的 责任,切忌空喊口号,大话连篇。 相关素材: 一个民族的复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我们的民族 积淀了自身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它有着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增添了中国人民内心 深处的自信和自豪。这种强大的精神支撑,成为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动力之源。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 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积蕴于近现代中华民族复兴历 程,特别是在中国的快速崛起中迸发出来的具有很强的民族集聚、动员与感召效应的精神及 其气象,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显示。 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 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教育部发布的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 年修订)》把中国精神教育纳入其中。要求加强以爱国主义 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加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 育。 中国精神不是静止固化的,而是动态常新,与时俱进的,我们要能继承过去,又能超越 传统。近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在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奋斗历程中,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彰显和 反映民族精神、体现时代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的"精神",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精神:五四 运动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南泥湾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大庆精神,北大荒 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特区精神,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 标题示例 部分来自高分作文,部分来自媒体时评 国无精神不强 永不消弭的中国精神 书写新时期的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一脉以承 中国精神,读之有益 中国精神,长存常新 有一种力量,叫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激励新征程 新时期,中国精神更要铿锵表达 时移世易,中国精神常新 高扬凝心聚力的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永不磨灭的番号 年轻人的心田,应植入中国精神 以中国精神铸就民族之魂 见证“中国精神”,镌刻“中国高度” 天地浩然气,不随江海沉 作者:孟道君 文以载道,一本好书是思想与精神的载体。通过读书来理解、继承这些思想和精神,是 时代赋予青年人的责任。不要总是质疑时代的变革是否会影响精神的价值——经济越繁荣, 科技越进步,我们越要从那些经典篇章中找寻精神之骨,这样才能更好的去建设国家强盛、 民族强大的雄峻楼宇。天地一股浩然气,不随江海作泥沉。 苗无阳光不茁,人无精神不立。 精神之于人,犹如血脉筋骨——无血脉不能通变,无筋骨不可存身。帕斯卡尔曾经说过: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是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由此可见,人区别于草木,正在于人 具有能动性质的精神。没有精神的人,只会沦为行尸走肉。 林则徐的那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 能够不惜个人利益挺身而出,与祸国殃民的鸦片和包藏祸心的洋人拼力斗争的内在驱动。他 胸怀天下、着眼未来的博大胸襟与长远眼光,几百年来激励着我们后人勿忘国耻,砥砺前行, 而他自己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颗永不陨落的明星。 可是反观我们生活中,有不少青少年,在生命的根须最为发达,人生的前景尚未确定的 黄金时代,却早早失去了那一股精气神。不知个人理想为何物,更别提时代使命,丢了书本 捧起手机,扔掉精神换来虚无。如果青年都是佛系——信奉万事皆“空”,少年都成道家—— 遵奉“无为”即为,这样的人又怎么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有所作为?又怎么担当得起 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历史重任? 楼无房梁易倒,国无精神难存。 每个民族应当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内涵,这种内涵凝聚了一个国家无数代人关于生存发展 的思考与经验,是高度凝炼的智慧精华。这精神,在国家面临难题时提供动力,在前路不明 时指路领航,在发展强大时高屋建瓴……在任何时代,这国家精神,都是不可或缺的国之 “重器”。一个国家如果缺失了这种精神内涵,将难以在强国林立的世界久存。 2020 的这场疫情,让我们无数人在欣喜于中国当今的实力之时,也让我们听到很多质 疑与诽谤的声音,我们要更加牢记孙中山的那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继续努力”,从而时 刻保持绝对的警醒与旺盛的战斗力。看到在抗疫中牺牲的广大公职人员、基层干部,再对比 他国疫情肆意蔓延的形势,使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毛主席提出的“为人民利益而死,就 比泰山还重”的牺牲奉献精神,在突发灾难时,更是稳住国家根基的“定海神针”。 天地浩然气,不随江海沉。时间永在流动,时代面貌也会常新,对国家精神的传承永不 能停止。正是因为这些精神之骨的支撑,才有了个人价值,才有了民族脊梁,进而才有了国 家的立世之根。 不负时代,满“血”出征,愿你我携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