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00 KB
  • 2021-06-02 发布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天万物复苏,面对烂漫春光,有人在“红杏枝头”品味春意,于“拂堤杨柳”陶醉氤氲春雾,有人却语竭词穷、词不达意,停留在“哇”“超赞”的简单感叹。尽管众人眼中的景色“远近高低各不同”,但网络语言风靡、文化内涵缺失的现象,不经意间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日常交流和情感表达。‎ 汉语博大精深、自成一体,在表达上有简洁、生动、意蕴深长的特点。不说古诗词,单说日常用语就是如此,比如,单就一个“笑”字,就有前仰后合的大笑、勉为其难的苦笑、忍俊不禁的微笑、尖酸刻薄的嘲笑等区分,仅形容笑声就有“哈哈”“嘻嘻”“嘿嘿”“咯咯”“呵呵”“扑嚇”等区别。可以说,多样的表达折射出多重情感,反映着多彩生活。而善用语言,不仅可以更好地说出个人的故事、自己的想法,而且能够以百花齐放的语言实践,营造丰富多元的文化氛围。‎ 然而,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主要表现在不会用复杂、微妙且精确的修辞,以及基本不会引用乃至创作诗句。正如网友所说,“有时候脑子里想一件事,无法很利索、饱满地说出来”,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使用一套固定句式或者很多夸张的语气词,看似个性实则雷同,既钝化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吐故纳新的文化积累。‎ 是我们的语言贫乏了吗?并不尽然。从存量上来说,我们词汇、句子、典故等语料的多少,可能并没有太大变化。从增量上说,网络语言等已有新的迅猛增加。与其说语言贫乏,不如说是表达上的一种偏爱。语言嬗变的风向,也是时代发展的走向。互联网时代争分夺秒,自然要求更直接的信息、更简洁的表达,信息洪流的湍急,也让同质化信息唾手可得,随手复制粘贴称得上高效。网络语言所创造的大量流行词、新句式、新修辞,在简化语言的同时也为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感,因此,古诗成语也好,网络用语也罢,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蕴含着语言的力量。‎ 语言的活力来自常用常新。在一个新词汇层出不穷的时代,准确说出所思所想,比不假思索套用流行词汇更有价值。很多时候,网络用语的风头正盛只是暂时的,真正拥有生命力的语言总会在时间的沉淀下大浪淘沙。只有直面内心感受的差异化表达,才能生机勃勃、经久不衰,造就语言的经典。‎ 更进一步看,身处网络时代和自媒体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咬文字”,一段时间以来,从教科书上的“姥姥”“外婆”的称谓之争,到“远上寒山石径斜”“乡音无改鬓毛衰”等诗词的古音讨论,如今的语言生活空前活跃也空前复杂,在语言的吐故纳新中,倒映着传统与现代的激荡、文化与生活的互动。如何对待语言、如何更好表达,其实也是如何善待文化、对待生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用丰富的表达去认清自我、认识生活,在创新与守正的辩证中感悟过去、探索未来,语言的河流就会奔腾不息,交流与沟通就能心心相印。‎ ‎(选自盛玉雷《善用我们的语言宝库》,《人民日报》2019年4月3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对美好的春色,人们的表达是不尽相同的,这与人们驾驭语言的能力有较大关系。‎ B. 时代在进步,互联网也发展迅猛,许多人在语言表达上更偏爱表达简洁的网络用语。‎ C. 语言折射的是人们的情感,反映的是人们的生活,感情越丰富的人,语言越丰富。‎ D. 语言的活力来自常用常新,真正拥有生命力的语言总会在时间的沉淀下大浪淘沙。‎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笑”为例意在表达,汉语博大精深,表达上有简洁、生动、意蕴深长的特点。‎ B. “姥姥”“外婆”称谓之争,及诗词的古音讨论,反映出如今语言生活的活跃和复杂。‎ C. 文章先指出语言表达贫乏这一现象,然后分析产生的原因,最后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D. 作者通过对比网络语言和传统语言,得出语言表达贫乏的原因在于网络语言的冲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76.5%的国人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表达时不会使用修辞,更不会引用或者是创作诗句。‎ B. 想要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就不能套用流行词汇,因为现在新词汇层出不穷,不合乎表达规范。‎ C. 虽然在表达时语言贫乏,但是从存量和增量上来看,词汇的数量都没有减少,而是增多了很多。‎ D. 一些固定句式或者夸张的语气词,纯化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吐故纳新的文化积累。‎ ‎【答案】1. C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曲解文意,逻辑关系错误。“感情越丰富的人,语言越丰富”说法绝对。原文只是说“多样的表达折射出多重情感,反映着多彩生活”。所以,并不是“感情越丰富的人,语言越丰富”,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故选C。‎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项,无中生有。论据和论证方法都说错。文章并没有对比网络语言和传统语言,也没有得出语言表达贫乏的原因在于网络语言的冲击的结论。故选D。‎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曲解文意,所说对象的范围扩大了。“76.5%的国人”错,原文是“76.5%的受访者”。“国人”比“受访者”的范围大多了。B项,说法绝对,无中生有。“就不能套用流行词汇”说法绝对原文,“网络语言所创造的大量流行词、新句式、新修辞,在简化语言的同时也为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感,因此,古诗成语也好,网络用语也罢,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蕴含着语言的力量”。由此可见,在表情达意时,能套用流行词汇。另外,选项中是“不合乎表达规范”无中生有。C项,错解文意。“增多了很多”不当。原文是“从存量上来说,我们词汇、句子、典故等语料的多少,可能并没有太大变化”。原文只是说“可能并没有太大变化”,并不能理解为“增多了很多”。故选D。‎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地时间4月15日下午,一场巨大的火灾席卷了法国巴黎市中心著名的巴黎圣母院大教堂。火灾令巴黎圣母院受损严重,但大教堂主体建筑和一些重要文物得以保存。‎ 大火发生后,工程人员逐渐固定巴黎圣母院的建筑结构,起重机把部分建筑材料运走。消防部门称,他们已冷却大教堂的墙壁及从屋顶跌下的碎片,外墙再没有倒塌的风险。‎ 巴黎圣母院短期内难以对外开放,负责管理圣母院的主教表示,他相信法国总统马克龙有关圣母院能在5年内完成重建的承诺,他期望届时圣母院能恢复原貌。他较早前表示,圣母院大火迅速蔓延,或与电脑系统故障有关。‎ 负责监督巴黎圣母院消防安全系统设计的建筑师承认,他们低估了火势蔓延的速度,造成比他们预计更严重的后果。他们一直认为,阁楼的古老橡木木材会缓慢燃烧,即使圣母院的保安要花约6分钟登上阁楼确认起火后,才通报消防部门,仍有充裕时间灭火。但这次火灾由警钟响起,到消防员携带重型器材登上阁楼开始灭火就需20分钟,多番延误才导致损失惨重。‎ 有消防安全专家批评巴黎圣母院火灾应变机制不合理,而建筑师为了避免水浸及损毁建筑结构,拒绝在阁楼装设洒水器及防火墙,也低估了这幢复杂建筑物所需的防火措施。‎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2019年04月22日)‎ 材料二:‎ 巴西国家博物馆去年9月发生大火后,12日首次对媒体开放。2000万件馆藏仅10%得以被幸运救出。预计整个修复工作将在2020年完成。‎ 巴西国家博物馆位于里约热内卢市,已经有两百年的历史,曾是葡萄牙和巴西皇室的居所,后成为巴西历史上最悠久也是最重要的科学研究机构。去年9月初,巴西国家博物馆发生大火,博物馆的主体建筑除了外墙之外,全部被烧毁。2000万件收藏品中,除了本身耐高温的陨石以及保存在钢制柜子里的古生物样本以外,多达90%的藏品被破坏。火灾原因至今尚不清楚,巴西联邦警察仍在调查起火原因。‎ 截至目前,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已抢救出约2000件完整的文物或文物碎片,抢救出的文物包括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美洲地区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类化石“卢西亚”,以及距今上千万年的化石和贝壳等。巴西《环球报》13日称,研究人员表示已救出文物的数量远超预期。‎ 巴西新闻网站“Terra”称,由于建筑物的天花板、多处墙壁和若干楼层被烧毁,接下来的工作重心是对整个建筑进行加固。目前,博物馆的加固措施已经能够允许人们走进建筑物内部,展开救援工作。‎ 文物抢救协调员克劳迪亚称,经历大火之后,文物都非常脆弱,一经碰触就有可能会被损毁。目前的抢救工作仍然非常“表面”,只是记录、查找等基础工作。巴西国家博物馆馆长凯尔勒表示,抢救工作虽然进展顺利,但抢救出来的文物暂时无处存放也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 ‎(节选自《环球时报》2019年2月15日)‎ 材料三:‎ 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云冈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4个,石雕造像59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1500年来,石窟不断经受着大自然的风化、雨水等侵害。‎ ‎“从目前的保护手段来看,人类并没有能力通过化学、物理的方法来彻底阻止石窟老化。”浙江大学文化遗产院副教授李志荣说,遵守考古学的原则和方法,把石窟现存的信息全面、科学地记录,原真地呈现,是对它们最好的保护。‎ 从2003年起,云冈石窟就开始了数字化探索。据宁波介绍,云冈石窟通过与多家高校及科研院所长期研究与探索,逐步形成了依托高精度测绘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科技手段,永久地保存云冈石窟珍贵文物及历史档案的方法。‎ 数据采集建档是第一步。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生成洞窟中各个方向的剖面图,使洞窟得以多角度展示,为云冈石窟建起三维“数字档案”。‎ 在高清三维数据的支持下,云冈石窟研究院打造了一套基于VR眼镜的沉浸式石窟体验系统。该系统可支持最多15人同步在云冈石窟第18窟的虚拟场景中进行漫游,游客还可乘坐虚拟的莲花升至空中欣赏石窟高处的艺术细节。‎ 借助于精准数据,云冈石窟得以复制还原,皇家石窟的宏伟气势得以跨时空跨地域展现。‎ ‎(节选自《新华网》2019年4月23日)‎ 材料四:‎ 黑龙江哈尔滨市双城区刘亚楼旧居等7处不可移动文物遭拆除案,行政追责34人,刑事追责7人;湖北红安县七里坪革命旧址遭破坏案,违法建筑被拆除,行政追责8人,刑事追责3人……近日,国家文物局对外通报“文物法人违法案件专项整治行动(2016—2018年)”情况,曾经引起舆论广泛关注的几起文物破坏案件,再次走进人们视线,成为我们整治文物违法犯罪的标志性案件,也见证着我们保护文物、维护文物安全的坚定决心和坚实行动。‎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无论是登临万里长城,还是探访石刻洞窟,无论是瞻仰革命遗址,还是踏足名人故居,只要你走近文物,就能穿越历史的烟云,与过往的岁月对话,与绵延的文明相拥。可以说,文物是民族历史不可替代的象征与见证,文物一旦毁损,消失的不只是文物本身,还有文物背后珍贵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深蕴的精神。‎ 近年来,我国文物事业取得很大发展,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破坏文物的现象仍不时发生。以长城为例,“拆砖建房”者有之,“将野长城用水泥抹平”者有之,“为了修路将长城强行掐断”者亦有之。而在当前各种破坏文物的行为中,法人违法已成影响文物安全的首要风险。据了解,在国家文物局督察督办的文物违法案件中,法人违法占比高达76%。解决文物法人违法难题,还需地方政府加强文物安全主体责任,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同时,文物行政部门和执法机构监管责任也亟待进一步加强。‎ ‎(节选自《中国文化报》2019年4月19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负责监督巴黎圣母院消防安全系统设计的建筑师认为,阁楼的古老橡木会缓慢燃烧,发生火灾后仍有充裕时间进行灭火。‎ B. 巴西国家博物馆馆长凯尔勒表示,文物抢救修复工作进展顺利,但文物的存放问题暂时没有得到解决。‎ C.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院副教授李志荣认为,目前的保护手段无法彻底阻止石窟老化,把石窟现存的信息全面、科学地记录,原真地呈现,是对它们最好的保护。‎ D. 我国文物事业取得很大发展,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但破坏文物的现象仍不时发生。‎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巴黎圣母院大火造成损失惨重,不仅与电脑系统故障有关,更是因为负责监督消防安全系统设计的建筑师低估了火势蔓延的速度,没有在阁楼装设洒水器及防火墙。‎ B. 在高清三维数据的支持下,人们运用VR眼镜足不出户就能近距离感受到云冈石窟的艺术魅力。‎ C. 整治文物违法犯罪,不仅需要地方政府采取有力的措施开展文物保护工作,更需要文物行政部门和执法机构加强监督和监管。‎ D. 巴西国家博物馆2000万件馆藏仅10%得以被幸运救出,这些文物经历大火之后非常脆弱,一经碰触就有可能会被损毁,修复难度非常大。‎ ‎6. 根据以上四则材料,请你为我国文物保护工作提供几点建议。‎ ‎【答案】4. B 5. A ‎ ‎6. ①在不影响文物保护的前提下,健全消防安全系统,规范日常消防管理和加强消防安全教育培训,提高防火安全意识。②及时对损坏的文物进行抢救修复。③将科技与文物相结合,对文物进行数字化处理,及时记录保存文物的详细数据。④建立健全文物保护法规,加强文物保护意识。‎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材料,再与选项内容进行比对。本题中,B项,“巴西国家博物馆馆长凯尔勒表示,文物抢救修复工作进展顺利”错误,根据材料二“目前的抢救工作仍然非常‘表面’,只是记录、查找等基础工作”内容可知,目前抢救工作还未进行到修复,且博物馆馆长说的是“抢救工作虽然进展顺利”,并非是“修复工作”。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巴黎圣母院大火造成损失惨重……与电脑系统故障有关”错误,根据材料一“他较早前表示,圣母院大火迅速蔓延,或与电脑系统故障有关”内容可知,并未确认火灾蔓延与电脑系统故障造成的,文中说的是“或与”,这是猜测。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根据以上四则材料,请你为我国文物保护工作提供几点建议”,然后可以到材料中直接陈说该如何去做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在文物保护方面出现后事故的内容,根据事故原因给出建议,还可以圈出一些成功的案例并进行概括。由巴黎圣母院损失惨重的原因来看,如“但这次火灾由警钟响起,到消防员携带重型器材登上阁楼开始灭火就需20分钟,多番延误才导致损失惨重”“有消防安全专家批评巴黎圣母院火灾应变机制不合理,而建筑师为了避免水浸及损毁建筑结构,拒绝在阁楼装设洒水器及防火墙,也低估了这幢复杂建筑物所需的防火措施”,这说明要健全消防安全的系统,要加强应变机制培训;从巴西博物馆火灾后对文物的处理来看,“经历大火之后,文物都非常脆弱,一经碰触就有可能会被损毁。目前的抢救工作仍然非常‘表面’,只是记录、查找等基础工作”,这说明对于文物的修复一定要及时;从材料三中我国的一些尝试来看,“遵守考古学的原则和方法,把石窟现存的信息全面、科学地记录,原真地呈现,是对它们最好的保护”“云冈石窟就开始了数字化探索”“逐步形成了依托高精度测绘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科技手段,永久地保存云冈石窟珍贵文物及历史档案的方法”“数据采集建档是第一步。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生成洞窟中各个方向的剖面图,使洞窟得以多角度展示,为云冈石窟建起三维‘数字档案’”,这说明可以把科技与文物相结合,对文物进行数字化处理,及时记录保存文物的详细数据;如材料四“解决文物法人违法难题,还需地方政府加强文物安全主体责任,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同时,文物行政部门和执法机构监管责任也亟待进一步加强”,这说明建立健全文物保护法规,加强文物保护意识。‎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灵魂可以卖吗?‎ 庐隐 荷姑她是我的邻居张诚的女儿,她从十五岁上,就在城里那所大棉纱工厂里,作一个纺纱的女工,现在已经四年了。‎ 当夏天熹微的晨光,笼罩着万物的时候,我推开临街的玻璃窗,向外张望,必定看见荷姑从这里匆匆地走过,我常喜欢看着她,她也时常注视我,所以我们总算是一个相识的朋友呢! ‎ 今天我照常推开窗户,向下看去,荷姑推开柴门,匆匆地向这边来了,她来我的窗下,便停住了,含着乞求的眼神颤巍巍地道:“你愿意帮助我吧?”说完俯下头去,静等我的回答,我更不忍看她那可怜的状态,我竟顾不得思索,急忙地应道:“能够!能够!凡是你所要我做的事,我都愿意帮助你!”‎ 下工后,她微微地笑着走到我的书房里来,我等不得和她说什么话,我便跑到我的卧室里,把那早已预备好的一包钱,送到荷姑面前,很高兴地向她说:“你拿回去吧!如果还有需要,我更会想法子帮助你!”‎ 荷姑起先似乎很不明白地向我凝视着,后来她忽叹了一口气,冷笑道:“世界上应该还有比钱更为需要的东西吧!” ‎ 我真不明白,也没有想到,荷姑为什么竟有这种出人意料的情形?但是我不能不后悔,我未曾料到她的需要,就造次把含侮辱人类的金钱,也可以说是万恶的金钱给她,竟致刺激得她感伤。羞和急的情绪,激成无数的泪水,从我深邃的心里流出来!‎ 我们彼此各自伤心寂静着,好久好久,荷姑才拭干她的眼泪和我说道:“我现在要告诉你一件小故事,或者可以说是我四年以来的历史,这个就是我要求你帮助的。”‎ ‎“在四年前,我实在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孩子,现在自然是不像了!但是那时候我在中学预科里念书,无论谁不能想象我会有今天这种沉闷呢!”‎ 那时我离中学预科毕业期,只有半年了,偏偏我的父亲的旧病又发作起来,不能到店里去做事,家境十分困难,我便托叔叔找人推荐我到那所绝大的棉纱厂里作女工,一个月也有十几块钱的进项。‎ ‎“我第一天进这工厂的门,看见这些庞大的机器,确能使我的思想轮子,不住地转动,细察这些机器的装置和应用,实在不能说没有一点兴趣呢!但是这样过了三四年,我自己也觉得我实在是一副很好的机器,和那纺车似乎没有很大的分别。因为我纺纱不过是手自然的活动,有秩序的旋转,除此更没有别的意义。”‎ 我们后来拣到一块白润的石头上坐下了,悄悄地看着水里的树影,上下不住地摇荡,一个乌鸦斜刺里飞过去了。‎ ‎“我想到我可亲爱的学伴,更想到放在学校标本室的荷瓣和秋葵,我心里的感动,我真不知道怎样可以形容出来!”荷姑说到这里,喉咙忽咽住了,望着碧蓝的天空,似乎求上帝帮助她,超拔她似的。我这时满心疑云乃越积越厚,忍不住地问荷姑道:“你要我帮助的到底是什么呢?”‎ 荷姑被我一问才又往下说她的故事:‎ ‎“一次,我的同伴忽然和我说:‘我想我自从进了工厂以后,我便不是我了!唉!我们的灵魂可以卖吗?’呵!这是何等痛心的疑问!我一句话也回答不出来!停了半天只是自己问着自己道:‘灵魂可以卖吗?’除此我不能更说别的了!”‎ 荷姑说完这段故事,只是低着头,用手摸弄着她的衣襟,脸上露着十分沉痛的样子。我心里只觉得七上八下地乱跳,更不能说出半句话来,过了些时荷姑才又说道:“我所求你帮助我的,就是请你告诉我,灵魂可以卖吗?”‎ 她现在不再说什么了!我更不能说什么了!只有忏悔和羞愧的情绪,激成一种小声浪,责备我道:“帮助人呵!用你的勇气回答她呵!灵魂可以卖吗?”‎ ‎(1921年《小说月报》11月10日第12卷,有删改)‎ ‎7. 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两段,既交代了主人公荷姑的身份、年龄,也交代了她和我相见的情境以及我们二人的关系,为后面讲述故事做了铺垫。‎ B. “我”未曾料到荷姑见到“我”给她钱之后态度,“我”随后的内疚说明“我”并不理解“世界上应该还有比钱更为需要的东西”。‎ C. 作者从荷姑同伴的角度提出“我们的灵魂可以卖吗?”这样的问题,说明在当时棉纱厂年轻的女工中已有一些人在思索这一问题。‎ D. 小说的主人公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产业工人,她和19世纪20年代“五四”退潮后的许多青年一样,都处于思想上苦闷彷徨中。‎ ‎8. 小说中的荷姑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小说以“我”的心理活动描写结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荷姑是一个有家庭责任感的人。荷姑因家境困难,不得不中断学业去工厂做工。‎ ‎②她是一个视金钱为俗物的人。在我把早已预备好的一包钱送到荷姑面前时,她却冷笑道世界上应该还有比钱更为需要的东西吧!‎ ‎③她是 一个有追求、不甘于浑浑噩噩地生活、想冲出迷茫走向觉醒的人。进入工厂后,她觉得整天面对机器,丧失了作为人的思考的权利,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她向我发出“我们的灵魂可以买吗”的疑问。(或答“荷姑是一个渴望追求精神自由的人”也可) ‎ ‎9. ①通过“我”的心理活动,表达了“我”因不理解荷姑的需求而冒然给她钱,造成对荷姑的伤害而感到愧疚的心理,使“我”这一人物性格有了更鲜明的体现;‎ ‎②在“我”内心中发出了“帮助人呵!用你的勇气回答他呵!灵魂可以卖吗?”的呼唤,但这一呼唤没有答案,说明“我”也同样处于无法回答的苦闷之中;‎ ‎③这样写更能引发读者对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深入思考,从而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B项,“说明‘我’并不理解‘世界上应该还有比钱更为需要的东西’”分析错误。小说中的“我”只是对荷姑的求助以通常的情理来理解而发生了误判,“我”随后的内疚是因为“我未曾料到她的需要,就造次把含侮辱人类的金钱给她”所以不能直接断定“我”并不理解“世界上应该还有比钱更为需要的东西”。‎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能力。要把握人物的形象,注重分析人物的具体做法、心理以及神态、肖像等描写手法涉及的具体内容。注意审清题干要求,“简要分析”的意思是答案要呈现“面(概括性格特征)”+“点(举出例子证明)”模式。要做好此类题,首先要提取文本相关信息,力求全面;然后细心筛选,力求准确;最后加以整合,力求简洁。由原文“那时我离中学预科毕业期,只有半年了,偏偏我的父亲的旧病又发作起来,不能到店里去做事,家境十分困难,我便托叔叔找人推荐我到那所绝大的棉纱厂里作女工”可知,荷姑因家境困难,中断了学业去工厂做工以补贴家用,说明荷姑是一个有家庭责任感的人;由原文“我便跑到我的卧室里,把那早已预备好的一包钱,送到荷姑面前,很高兴地向她说:‘你拿回去吧!如果还有需要,我更会想法子帮助你!’”“荷姑起先似乎很不明白地向我凝视着,后来她忽叹了一口气,冷笑道:‘世界上应该还有比钱更为需要的东西吧!’”可知,荷姑是一个视金钱为俗物的人;由原文“过了些时荷姑才又说道:‘我所求你帮助我的,就是请你告诉我,灵魂可以卖吗?’” ,可知,荷姑是一个有追求、不甘于浑浑噩噩地生活、想冲出迷茫走向觉醒的人;由原文“我第一天进这工厂的门,看见这些庞大的机器,确能使我的思想轮子,不住地转动……我自己也觉得我实在是一副很好的机器……除此更没有别的意义”可知,作为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产业工人,荷姑“五四”退潮后的许多青年一样,都处于思想上苦闷彷徨中,觉得整天面对机器,丧失了作为人的思考的权利,失去了生活的意义。‎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文章结尾作用的能力。题干是“小说以‘我’的心理活动描写结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解答此题,要认真阅读文本,梳理文章内容,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本题结尾是我的心理活动,并且是以反问句的形式呈现,所以回答作用时要弄清“是什么事情让‘我’有这样的心理活动”“‘我’有这样的心理活动的原因是什么”,然后从情节,人物形象塑造、主旨等方面进行思考。由“只有忏悔和羞愧的情绪”可知,“我”因不理解荷姑的需求而冒然给她钱,给荷姑的心理造成了伤害,从而感到愧疚,使“我”这一人物性格有了更鲜明的体现,这是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来分析结尾的作用;从主旨上看,“帮助人呵!用你的勇气回答她呵!灵魂可以卖吗?”,文中的‘我’对自己发出了灵魂上的叩问,但并没有给出答案,说明“我”和“荷姑”一样,处于思想的迷蒙与苦闷之中;最后,要注意到句末的问号,这样写能引发读者对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深入思考,从而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点睛】文章的结尾主要有“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直接点明主旨”“急转直下”“环境渲染”等方式;作用分别是:结构严谨、悬念丛生、留有余味、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中心突出、富有戏剧性等,还要结合人物的塑造,主旨的表达进行进一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端为政清简,远人便之。十年,出知蔡州,以善政,吏民列奏借留。秦王廷美尹京,会太宗征河东,廷美将有居留之命,端白廷美曰:“主上栉风沐雨,吊民伐罪,王地处亲贤,当表奏扈从。今节度留务,非所宜也。”廷美由是恳请从行。‎ 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先是,寇准为参知政事,端既为相,虑己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之。‎ 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上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邀谓准曰:“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准遂告其故。端曰:“何以处之?”准曰:“欲斩于北门外。”端曰:“愿少缓之,端将覆奏。”入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继迁独可擒乎?若其不然,傥坚其叛心尔。”太宗曰:“然则何如?”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太宗称善,遂用其策。其母后终老延州,继迁寻亦死,继迁子竟纳款请命,端之力也。‎ 太宗不豫,真宗为皇太子,端日与太子问起居。及疾大渐,内侍王继恩忌太子英明,阴与外臣谋立故楚王元佐。太宗崩,李皇后命继恩召端,端知有变,锁继恩于阁内,使人守之而入,皇后曰:“宫车晏驾,立嗣以长,顺也,今将如何?”端曰:“先帝立太子正为今日,今始弃天下,岂可遽违命有异议邪?”真宗既立,垂帘引见群臣,端请卷帘,升殿审视,然后降阶,率群臣拜呼万岁。‎ ‎(节选自《宋史·吕端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上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B. 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上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C. 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上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D. 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上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押班”指朝会领班,起于唐;宋时,由参知政事、宰相分日押班。‎ B. “纳款”指向敌人投降归顺;纳款请命,意为投降朝廷并请求归附。‎ C. “起居”指每五日群臣随宰相入见皇帝,其制始于后唐,宋沿袭之。‎ D. “晏”,指迟。“宫车晏驾”,宫车迟出之意,旧为帝王死亡的讳辞。‎ ‎1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吕端为政清正简要,颇得民心。他在蔡州担任知州时,因为政绩良好,当地的官员和百姓希望吕端能留任。‎ B. 吕端为相持重,颇识大体。他先当上宰相,担心寇准心中不满,奏请皇上同意寇准参与执掌宰相事务。‎ C. 吕端察事以微,思虑深远。太宗本想杀死继迁的母亲,吕端知晓后,劝谏太宗不杀她且善养她,后来因此成功招降了李继迁。‎ D. 吕端行事果断,大事审慎。太宗驾崩,吕端感觉不对,当即关押继恩;真宗垂帘接见大臣,吕端确认是真宗本人,才率众跪拜。‎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主上栉风沐雨,吊民伐罪,王地处亲贤,当表奏扈从。今节度留务,非所宜也。‎ ‎(2) 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继迁独可擒乎?若其不然,傥坚其叛心尔。‎ ‎【答案】10. D 11. C 12. C ‎ ‎13. (1)皇上不顾风雨辛苦奔波,慰问百姓,讨伐罪人,可是大王您处在皇上亲人和贤臣的地位,应当上表奏请随从护驾。如果掌管留守事务,是不合适的。‎ ‎(2)办大事的人,不顾虑他的父母,更何况李继迁这样的悖逆之人呢?陛下今天杀了李母,难道就能捉住李继迁吗?如果不能捉住他,或许更坚定他的叛逆之心而已。‎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本题中,“多有异议”,“多”作“有”的状语,不能断开,排除AB;“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意思是从今以后中书省的事务必须经过吕端详细斟酌,排除C。‎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C项,“‘起居’指每五日群臣随宰相入见皇帝”说法错误。“起居”指皇帝的饮食寝兴等一切日常生活状况。‎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C项,“吕端察事以微……后来因此成功招降了李继迁”说法错误。投降的是李继迁的儿子。‎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吊民伐罪”,慰问百姓,讨伐罪人;“扈从”,随从护驾;“节度”,掌管;‎ 第二句得分点:“顾”,顾虑;“独”,难道;“傥”,同“倘”,如果。‎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吕端,字易直,是幽州安次人,治理政务清正简约,远处的人也感觉到便宜。十年,出知蔡州,因政绩良好,被官民上奏请求借留一任,秦王赵廷美担任京城的府尹,时逢太宗征讨河东,秦王赵廷美将可能接到留守京城的命令,吕端对廷美说:“皇上不顾风雨,来慰问百姓和讨伐罪人,而大王您处于皇上的亲人和贤臣的地位,应当上表随从护驾。如果掌管留守事务,是不合适的。”廷美因此恳请跟从随行。‎ 太宗相任命吕端为宰相,有人说:“吕端为人糊涂。”太宗说:“吕端小事上糊涂,大事上不糊涂。”拿定主意要任命吕端为相。在这之前,寇准担任参知政事一职,吕端任宰相后,他考虑自己先居宰相之位,担心他内心不平,就奏请参知政事和宰相分开日期轮流统领群臣,主持朝政,一起登政事堂,太宗听从了他的建议。当时一般同事上朝奏对时,大多发表独特的意见,只有吕端很少有所倡议。宫内传出皇帝的手书,命令说:“从今以后中书省的事务必须经过吕端详细斟酌,才能上奏皇帝。”吕端更加谦让不敢承当。‎ ‎  当初,李继迁骚扰西部边境,保安军奏报说捉住了李的母亲。此时太宗想处死李母,因为寇准任枢密副使,便单独召见,踉他商量此事。寇准回去时,经过宰相办公之处,吕端猜想是商议大事,便邀他说:“军国大事,我位居宰相,不能不知道。”寇准就告诉了事情的原委。吕端说:“怎么处理这件事?”寇准说:“想要在保安军北门外将李母斩首。”吕端说:“希望您暂缓办理,我将再去上奏。”进了朝堂,他就说:“从前项羽抓住了太公(刘邦之父),想要烹煮他,高祖说:‘(如果你一定要烹他)希望能分给我一杯肉羹。’办大事的人,不顾虑他的父母,更何况李继迁这样的悖逆之人呢?陛下今天杀了李母,难道就能捉住李继迁吗?如果不能捉住他,或许更坚定他的叛逆之心而已。”太宗说:“那怎么办呢?”吕端说:“依照臣的愚见,应当在延州安置李母,让人优厚地服侍她,以便招降李继迁。就采用了他的计策。李母后来病死在延州,李继迁不久也死了,继迁的儿子终于投诚,这是吕端的功绩啊。‎ 宋太宗身体不好,宋真宗当时是皇太子,吕端每天都和太子一起问起居。等到宋太宗的病情加剧,内侍王继恩畏惧皇太子的英明,私下里与外臣计划立先前的楚王元佐。宋太宗驾崩,李皇后让李继恩把吕端叫来,吕端感觉不对,于是就把李继恩锁在阁内,让人看着他然后才去见李皇后。皇后说:“皇帝已经晏驾,应立皇长子为继任皇帝,这是顺应天意的,(你说)现在该怎么办吧?”吕端说:“先帝立太子正是为了今天这种状况,皇帝才弃天下而去,怎能急着违抗先皇遗命呢?”宋真宗登基后,垂帘引见诸位大臣,吕端请求皇上卷帘,走上前去仔细查看,然后走下台阶,率领群臣跪拜并高呼万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 杜安世 樽前一曲歌,歌里千重意。才欲歌时泪已流,恨应更、多于泪。‎ 试问缘何事?不语如痴醉。我亦情多不忍闻,怕和我、成憔悴。‎ ‎14. 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二句用对仗兼顶针的手法,巧妙地借“千重意”暗示出歌女平生种种不得意之恨事。‎ B. 本词上片,作者紧紧抓住歌者形态特点层层推进,启发读者去想象那歌声的悲苦与婉转。‎ C. 末三句,词人“怕”的不是一般“情多”导致的伤感,而是同病相怜、物伤其类的凄苦。‎ D. 本词妙在设置悬念,化虚为实;下片更是运笔颇有顿挫,一波三折,读来顿觉引人入胜。‎ ‎15. 一般认为,这首词写闻歌有感,其情事与白居易《琵琶行》非常类似。请结合《琵琶行》简要分析概括。‎ ‎【答案】14. D 15. 这首诗共分三层。上片为第一层,写歌女的演唱,相当于白诗对琵琶女演奏的叙写。“试问缘何事?不语如痴醉”是第二层,对歌女的悲惨身世作了暗示,相当于琵琶女自道辛酸的大段文字。末三句为第三层,写词人由此产生同情并勾起自我伤感,相当于白居易对琵琶女的自我表白。‎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本词妙在设置悬念,化虚为实”说法错误。不是“化虚为实”,而是“化实为虚”。‎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和比较阅读的能力。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答题时注意先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情感。本题要求分析本词的情事的表达与白居易《琵琶行》的类似之处。第一句,“樽前一曲歌,歌里千重意”,意思是端起酒杯,听歌女唱一曲歌,歌里有千万重心事,白居易《琵琶行》中对琵琶女的演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类似;“才欲歌时泪已流,恨应更、多于泪”一句,和《琵琶行》中“未成曲调先有情”意思相近,突出歌中苦恨之多;这是词的第一层。“试问缘何事?不语如痴醉”,对歌女的悲凄身世作了暗示,与《琵琶行》中“沉吟放拨插弦中,……,老大嫁作商人妇”中自道辛酸的文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词的第二层。“我亦情多不忍闻,怕和我、成憔悴”,这三句写词人由此产生同情并勾起自我感伤,与《琵琶行》中白居易对琵琶女诉说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何其相似!这是词的第三层。‎ ‎【点睛】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一句写诗人从眼前的处境联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种种痛苦经历,接着用“ _____________”一句回到现实,表现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2)《行路难》(其一)中,作者用夸张的语句写宴席之奢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自经丧乱少睡眠 (2). 长夜沾湿何由彻 (3). 金樽清酒斗十千 (4). 玉盘珍羞直万钱 (5). 山回路转不见君 (6). 雪上空留马行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直。‎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经典的影视作品总是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将这些经典重新搬上荧屏,成为不少创作者的选择。近年来,各类翻拍剧 。统计显示,《神雕侠侣》已被翻拍了11次,《倚天屠龙记》被翻拍了9次;而一些爱情、都市、励志类的当代剧,“不是已经被翻拍,就是在被翻拍的路上”。当然,翻拍本身 。经典有值得被不断回望的价值,但好的翻拍应该是“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创作者应随着时代生活进行新的创造,赋予作品新的内涵,让经典作品不断与当下进行对话,与一代一代的受众产生新的心灵碰撞、情感共鸣。从这个角度来说,( )。‎ 其实,翻拍是一件难事。原作 ‎ ‎,本就树起了较高的标准,再加上观众的“回忆滤镜”,想要出新出彩并不容易,它需要付出更多的匠心与努力。但从另一个角度讲,翻拍又是一件容易的事。故事已经有了,不用从头开始创作剧本,观众基础也有了,甚至自带话题和热度,这样一来,就大大降低了创作和宣发成本。创作者如果没有高远的追求,只想着尽快把作品变现,那翻拍就被当作一条“赚快钱”的方法,这也正是之所以目前市场上翻拍剧扎堆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翻拍是艺术的再创作,创作人员不能在 中束缚了自己,更不能在市场大潮中迷失了自己。对经典多一些敬畏,对观众多一些诚意,对作品多一些感情,才是创作应有的态度。‎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 A. 层出不穷 无可非议 脍炙人口 亦步亦趋 B. 不一而足 无可非议 妙语连珠 人云亦云 C. 层出不穷 无可厚非 脍炙人口 人云亦云 D. 不一而足 无可厚非 妙语连珠 亦步亦趋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经典在翻拍过程中得到再造和重现。‎ B. 经典在翻拍过程中得到重现甚至再造。‎ C. 翻拍本身是再造经典和重现经典的过程。‎ D. 翻拍本身是重现经典甚至再造经典的过程。‎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创作者如果没有高远的追求,只想着尽快把作品变现,那翻拍就被当作一条“赚快钱”的捷径,这也正是之所以目前市场上翻拍剧扎堆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B. 创作者如果没有高远的追求,只想着尽快把作品变现,那翻拍就被当作一条“赚快钱”的方法,这也正是目前市场上翻拍剧扎堆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C. 如果创作者没有高远追求,只想着尽快把作品变现,那翻拍就被当作一条“赚快钱”的捷径,这也正是目前市场上翻拍剧扎堆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D. 如果创作者没有高远的追求,只想着尽快把作品变现,那翻拍就被当作一条“赚快钱”的方法,这也正是目前市场上翻拍剧扎堆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答案】17. A 18. D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层出不穷:指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不一而足:不止一种或一次,而是很多。第一空修饰对象为“各类翻拍剧”,应该用“层出不穷”。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无可厚非:不可以过分指责,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原谅。第二空原文要表达的意思是“翻拍本身没有错”,因此应该选“无可非议”。脍炙人口:好的诗文和事物,人人称赞。妙语连珠:巧妙风趣的话一个接一个。这里修饰的“原作”指经典影视作品,用“脍炙人口”更合适。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以别人为准;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强调做事。人云亦云:没有主见,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强调说话。原文语境为“翻拍…… 束缚……,指做事。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考生作答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按照话题一致的原则或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排列。补写的句子位于第一段结尾,上文话题是“翻拍”,按照话题一致的原则,补写句子陈述主体为“翻拍”,排除A、B项,“重现”“再造”为递进关系,排除C。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考生应按照题目要求,如本题“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这是一道选择题。首先对比四个选项,发现异同。通过语感或分析句子成分判断判断,考生平时应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 A、B项,关联词位置不当,“如果”应放在“创作者”前,应排除;‎ D项,“一条”“方法”搭配不当,应排除。‎ 故选C。‎ ‎20.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2019年6月12日海南省民政厅根据民政部的通知,依托本省地名普查成果发布《关于 需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清单的公示》。《公示》发布后网民对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提出 了许多意见建议,个别涉案企业表达了异议。6月19日省民政厅对外通报了“清理整治”工 作的进展情况,针对“清理整治”工作社会关注度高、影响面广、实施难度大等问题,承诺将采 取有效措施,依法依规、稳妥有序开展“清理整治”工作。‎ ‎【答案】2019年6月海南省民政厅发布“需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清单”引发社会各界关注和异议,民政厅承诺后续将依法依规稳妥有序开展工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考点,侧重“表达应用”能力的考查。解答本类题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该段属于新闻,需要提取时间、对象、事件结果等关键信息。第一句交代了时间:2019年6月;事件主体:海南省民政厅;主要事件:发布“需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清单”;第二、三句交代了结果:引发关注和异议.承诺后续依法依规稳妥有序开展工作。综合这些信息,概括作答,不要超过字数。‎ ‎21.阅读下面几位高三学生的对话,完成小题。‎ 甲:我特别想读些经典著作,但现实是时间太紧,只能利用学习间隙翻翻杂志,一次还只能看几篇,一点都不过瘾。‎ 乙:看看杂志也挺好的,不占用大块的时间,读一篇可以,读两篇也可以,想停就停,多方便啊!还可以积累作文素材呢!‎ 丙:我呢,更想读一些作文指导类的书籍,尤其是优秀作文选那种。花费时间不多,效果比看杂志要好。‎ ‎(1)根据材料,概括高三学生课外阅读的两个特点。(每点不超过4字)‎ ‎(2)针对材料所反映的现象,写一段评论性文字。不超过80字。‎ ‎【答案】(1)碎片化、功利性 ‎(2)示例l:碎片化和功利性,使得学生阅读范围十分狭窄,缺乏深度思考,不利于文化知识的积累,也无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影响整体学习能力的提升。示例2:当下高三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着明显的碎片化、应试化倾向,主要原因是学习时间紧和考试压力大。要解决这个问题,单靠语文老师很难奏效,需要一系列配套的改革措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以及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语段,把握语段的中心,再根据要求答题。本题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要求“根据材料,概括高三学生课外阅读的两个特点”,这就需要考生根据材料中三个人的对话来概括,可以从阅读的方式和阅读的目的两个角度概括,如甲说“只能利用学习间隙翻翻杂志,一次还只能看几篇”,乙说“不占用大块的时间”“花费时间不多”,根据这些内容可知,高三学生的课外阅读属于碎片化的,没有集中的时间,这是阅读方式方面的特点;再看阅读的目的,乙说“还可以积累作文素材呢”,丙说“更想读一些作文指导类的书籍,尤其是优秀作文选那种”“效果比看杂志要好”,根据这些内容可知,高三学生的课外阅读功利性很强,主要是考虑它的使用价值。第二个问题是“针对材料所反映的现象,写一段评论性文字”,解答这个问题,需要考生解决第一个问题,即高三学生课外阅读的特点,然后对这个问题做出评价,态度要明确,如本题中要指出“碎片化”“功利性”阅读的弊端,如“阅读范围狭窄”“缺乏深度思考”“不利于文化知识的积累”等,最后给出建议。‎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颜回是孔子的杰出弟子,他终生贫困,并不幸早逝。按照世俗的看法,颜回的一生是不幸而凄惨的。但是我们看到的颜回却是“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虽居陋巷,箪食瓢饮,内心世界却充盈着无比的快乐。‎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孔颜之乐”,留给后人的问题是,高度的精神修养是否能够冲淡现实生活中的不幸?或者说,当人们面对简陋匮乏的现实生活时,内心的幸福感究竟源自何处?‎ 对此你一定有过自己的体验和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答案】心向光明,亦复何阻 丰衣足食,人人心向往之,甚至是生存的基本条件。外物所能给予每个人的,往往是不公平的,但也还是能在街头看到残障者练得一手好字。心向光明,眼前的黑暗也会透出微亮光芒。‎ 为秋风所破的茅屋里,是心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凄瑟萧索的夜里,因装着天下寒士而有动力、有温暖。淡退风华的寺庙里,是断齑画粥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粗食的清苦因心系百姓而多了一分甘甜。不是生活没有给他们带去磨难,而是他们的着眼之处不在茅屋、残粥,那为了天下苍生共同幸福的意志溢满了他们的内心,那为着光明的追求将他们的苦楚淡化、摒去了。‎ 杨绛先生曾翻译过一首小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先生没有对身外之物的追求,清贫的生活也就谈不上不幸了。旁人惋惜、同情的,在先生眼里或许比不上读一本书来得充实。文化大革命中,她被罚洗厕所,她静下心来,将厕所洗得干干净净,并不以此为羞。先生是要向光明的地方走的,她知道家里有丈夫和孩子在等待,知道还能读书,还能写作,还能让后人从她的书中、话中有所得。追求的不是貌美、富足,这些苦痛就不会引起先生的注意。我们总要从不幸中找幸,总要问问自己在意的是什么,总要问问自己内心的光明是否能驱走眼前的黑暗。‎ ‎“不要把生命献给无知、平庸和低俗,把你宝贵的内在生命活出来。”这是王尔德动情写下的感悟。为夏瑜的坟上添几朵白花,是鲁迅先生为辛苦的革命人缀上的一笔希望。“我会想办法让他回到我身边,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是斯嘉丽在瑞特离开后的内心独白。他们用内心的美好冲淡现实的苦痛,没有称心的物质基础,心中的光明也能带他们去往更高的境界。这不是踩在虚无和幻想的内心世界里,不为现实的任何利禄所动,也不是一味地忽视痛苦,而是用内心的光芒照亮黑暗,拥抱生命中最瑰丽的色彩。‎ 摇着人生的小舟,我愿循着内心的光明,在现实的大风大浪中,平安到达幸福的彼岸。‎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篇材料作文。解答时,要按照材料的内涵来选取角度,确定文章立意,合理表述观点。“孔颜之乐”是一个值得我们挖掘的文化话题,也是一个颇有思辨性的哲学命题。作文题力图打破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屏障,让同学们思考物质匮乏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内心幸福的源泉所在,注重传统文化,倡导思辨色彩。‎ ‎【审题】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要点: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可以分为两层:一是历史上有名的“孔颜之乐”,二是由此引发的思考。古代颜回的“虽居陋巷,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留给后人的问题,具有现实性、开放性和思辨性的特点。分析时,首先要思考颜回之事,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思想、品格和精神,然后对其进行评价评判,理顺出自己体验和感悟。颜回贫居陋巷,箪食瓢饮,过的是清贫生活,人们看到颜回不改其乐,这表明的是一种现象:物质贫乏却有充盈的快乐。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高度的精神修养是否能够冲淡现实生活中的不幸?”或者“当人们面对简陋匮乏的现实生活时,内心幸福感究竟源自何处?”下笔前,需正确回答这两个问题,确定立意方向。是否能够?能,颜回就是例子。现实生活简陋匮乏,幸福感源自何处?源自精神的丰盈,颜回的表现就是说明。材料总体上讲,就是谈物质和精神的辩证认识,偏重于强调精神或心态的重要性。颜回“虽居陋巷,箪食瓢饮”,这体现了他淡泊名利,颜回与终生追求功名富贵的俗人不同,他具备了一种安贫乐道、豁达淡然、乐观知足的处世观和人生境界。这是写作发感点,依此选取角度,确定立意,拓展思路作文即可。写作时要紧扣“当人们面对简陋匮乏的现实生活时”这一前提,不能脱离这个前提简单地讨论幸福的来源。‎ ‎【立意】这个材料可以从三个角度出发立意。‎ ‎(1) 探讨高度的精神修养是否能冲淡现实生活中的不幸,可以回答“是”,也可以回答“否”,言之成理即可。‎ ‎(2)思考“当人们面对简陋匮乏的现实生活时,内心的幸福感究竟源自何处”,信念、理想、高度的精神修养等都可以成为内心幸福感的源泉。‎ ‎(3)综合考虑以上两个问题,提出“高度的精神修养可以冲淡现实生活中的不幸,成为身陷困厄之人的幸福源泉”等类似的观点。‎ ‎【素材】1‎ ‎、晋朝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堪忍受官场的黑暗,便主动辞去了彭泽县令官职,归耕园田,自食其力,虽然日子艰苦但他心底纯澈,心灵自由,悠然自得。‎ ‎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豪刘禹锡在悲秋苦叹的文弱诗人中反弹琵琶, 发出阳刚之音。他的《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得馨也表达了安贫乐道的志趣。‎ ‎3、子日:君子忧道不忧贫。‎ ‎4、子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而贵,于我如浮云。‎ ‎5、《文子上仁》: “圣人安贫乐道,不以欲伤生,不以利累己。”‎ ‎6、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这是苏轼因“乌台诗案”差点送命被贬黄州后所作,当时正好出行遇雨,一行人被雨淋得很狼狈,唯苏轼发出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感慨,这不是遇雨的感受,而是经历无数人生挫折与磨难后的感悟,是一种对人生超然的乐观!‎ ‎7、张溥的《送东阳马生序》: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文中有求学时自已与同学的对比,从另一个侧面强调,不仅要矢志不移、不畏生活的艰难困苦更要追求精神的充实。‎ ‎【结构】本题可写记叙文也可写议论文,如写议论文,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层进的方式进行论述。注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点睛】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必须全面理解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了解材料所涉及的几个方面或层次。另外,材料作文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另外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可能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在动笔前,还要对所得到的观点进行适当的筛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