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50 KB
- 2021-06-0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届二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教案(全国)
高考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形式为三个单项选择题,且考查点相对稳定。命题者常常通过对原文信息的重组、变形、转述、概括、解说等来命制题目选项,有很大的迷惑性。考生若能了解命题者设置选项的陷阱及设置陷阱时所用的命题手段,在阅读选项时就会有意识地揣摩选项容易设置错误之处,就能找出选项的设误规律,快速准确地锁定答案。
下面就从命题人设置错误选项的手段及设置选项错误类型的角度作重点分析,寻求答题对策,以期让考生明确题目怎么命,洞悉高考怎么考,提前预知命题点。
(一)命题人设置错误选项的“6大手段”
在高考中,要想准确确定选项,首先要了解命题者设置干扰项常用的6种手段,这样才能在解题时定位比对的关键区域和核心信息。
删(删减)
删除句子中的部分词语,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意的改变,或是内容的扩大,或是对内容的曲解
添(添加)
一般添加定语或状语或某个中心词或其他内容,造成偷换概念或对原文内容的曲解等现象
调(调换)
调换词序、句序,造成逻辑错误,如因果颠倒、主客颠倒、混淆条件等,从而改变句意
改(改变)
即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曲解文意等现象;或改变肯定与否定、现象与本质等等,造成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
漏(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这种选项有很大迷惑性,考生应多加留意
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胡拼乱凑在一起而造成错误,或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二)命题人设置错误选项的“8大角度”
了解了命题者设置错误选项的手段,还要掌握命题者的设错规律,这样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错误,从而排除错项。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会在以下8个角度设置陷阱:
8大角度
角度阐释
选项特征
偷换概念
(1)选项句与原文中的句子往往相差很少,只是增加或减少一两个词语,有时甚至是增减了“的”“了”等虚词。
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2)换了一个相近的词语或句子而改变了意思。
无中生有
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
(1)选项句的意思往往和文章的整体意思相近,但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
(2)选项句中的几个词在原文中都有,但在原文的位置不同。
张冠李戴
把甲的观点、发现、发明说成乙的观点、发现、发明。
往往出现在选项句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当选项中出现类似“××的观点是”这样的句子时,注意是否有此类情况。
以偏概全(混淆范围或程度)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指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或相反)等,从而使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
选项句有一些关键词,如:(1)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如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等);(2)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如凡、全、都、所有、部分等);(3)表程度轻重的词语(如特别、十分、稍微等);(4)表频率高低的词语(如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混淆时态
选项句中有一些关键词,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完成、成功等。
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主要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或然”是“可能是”,转述为“必然是”,也可能反之。
因果混乱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有因果关系的。
选项句与原文相似,需注意:
(1)选项句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
(2)注意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就、只要等。
曲解文意
选项中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错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或说法,造成一字、一词之差或说法相异,从而背离原文意思,歪曲作者观点。
关注选项与原文的文字上差异表述,看是否是改变原文意思。
混淆是非
即肯定和否定颠倒。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选项句中往往会出现含有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如:没有、每、无、无非、拒绝、妨碍等。
二、高考怎么考——2大题型研透考题的前世今生
(一)区间单一性题目
选项来源:这类题目的选项来自一句或相邻的几句,选项的信息蕴含于信息句之间,选项是对原句中相关信息的直接转换和整合转换。主要考查词语的比对和句间关系的理解等。
答题时,只要把握住相关信息句之间的关键点,即可对该选项做出正确的判断。
如2016年全国甲卷第1题A项:
选项信息
原文信息
①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
①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②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
②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通过比对可以发现,A项的两个信息点,分别蕴含于两个句子中间,选项信息与原文信息都相符,所以该项正确。
(二)信息跨度大的题目
选项来源:这类题目一般包括两种情况:一是选项信息距离远(语句较长,有时含有几个分号、句号,至少是三个逗号),并且信息分散在各个段落中或一个段落的不同位置,点多面广,使考生一眼不能穷尽,“乱花迷人眼”;二是由已知信息推理隐含信息(如“文本观点迁移类”题目)。前者主要考查通观全段或全篇,提取概括关键信息,综合判断的能力;后者主要考查由相关信息推理隐含信息,或是理解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如2016年全国乙卷第3题B项:
选项信息
原文信息
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第3段: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
第4段: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通过比对可以发现,B项的信息点,分别蕴含于两个段落的句子中,选项信息与原文信息都相符,所以该项正确。
又如2016年全国甲卷第3题B项:
选项信息
原文信息
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①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
②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
通过对原文两点信息的理解,可以推知其中的隐含信息——虚构对于现代小说有着重要意义。而选项中的“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与原文是相悖的,所以该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