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1.50 KB
  • 2021-06-03 发布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七台河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七台河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唐人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一人者,作诗之人。其作诗者道已一人之心耳。要所言一人之心乃是一国之心。诗人览一国之意以为已心,故一国之事系此一人使言之也。”诗人看似表达的是一己的情感,实质上是通过抒发自我的情感而代言人民的心声。《离骚》是一个对人民和国家有着深厚情感的伟大诗人呕心沥血的杰作,“长太息以掩涕今,哀民生之多艰”,所以才成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圭臬。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以天下苍生为念,把人民的疾苦冷暖作为诗歌表现对象,“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当之无愧的“诗圣”。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历史关头,人民需要金戈铁马式的激昂乐章,“论语派”却在这个时候提倡幽默、闲适、性灵,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严重脱离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无怪乎受到当时文坛的广泛批评。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汲取营养,作家艺术家才能葆有持久的创造力,才能创作出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的作品。如果脱离人民,仅仅立足于个人小圈子的风月和梦想,创作营养有限,创作的生命力就难免枯竭,作品的情怀也会日渐狭隘。‎ 人民及其生产生活实践是推动文艺发展的动力。中国古代诗歌最初就是源于劳动人民的“举重劝力”之歌,从唐诗到宋词、元曲,各种艺术类型的生成都与人类历史实践有着必然联系。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不断创新生活、创新实践,不断为文艺提供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内容和源源不竭的素材。不同时代、不同群体对文艺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文艺工作者只有紧跟历史前进的步伐,不断深化对生活的认识,不断发掘崭新的内容,不断丰富文艺表现形式,文艺作品才会呈现创造力和感召力。‎ 把人民的实践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真正表现出来,交给人民去鉴赏、去评判,这是艺术的历史唯物主义。文艺工作者在生活实践中,情感和灵魂与人民的情感和灵魂产生共鸣,创作激情就会喷薄而出。实践证明,没有切肤的感受,就没有佳作的诞生。源于生活的感动也就是“动心”,情动于中,创作的作品才容易获得人民的共鸣。人民对自己的生活和实践体验最深刻、最准确,感受最真实、最强烈,文艺表现是否准确、深刻,是否在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方面实现有机统一,人民看得最真切,最有发言权。如果一部作品能够真实地表现人民的生活和实践,又能够与人民产生共鸣,就能够成为经得起人民的鉴赏和评判、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好作品。‎ 丰富的情感是艺术想象的发动机。艺术创作的心理动力是艺术想象,艺术想象的质量取决于创作主体的综合素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当思想导入了正途,情感与想象就成为艺术创作的核心因素,情感是艺术想象冲天而起的发动机,想象是情感扶摇而上的助推剂。艺术并不仅仅是艺术家本人情感的传达,更是艺术家对生活中那些能够激起这种情感的现实对象的反映。而要想被现实对象激起情感,艺术家就必须熟悉自己的对象、热爱自己的对象。当文艺工作者充分熟悉了人民的实践和生活,当他们的爱憎与人民血肉相连,当人民的实践和生活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激情,文艺工作者的才能才会焕发出来,艺术想象的发动机才会开启,各种美妙的语言和各种生动的意象才会奔赴笔下。‎ ‎(节选自赵明仁《文艺要脚踩实地》)‎ ‎1. 下列关于“文艺”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使文艺作品有创造力和感召力,文艺工作者就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对生活的认识、发据崭新的内容、丰富文艺表现形式。‎ B. 文艺工作者的情感和灵魂与人民的情感和灵魂产生共鸣,就会喷薄出创作激情;毫无疑问,没有深切感受就不会产生好作品。‎ C. 文艺表现是否准确、深刻,是否实现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有机统一,人民说了算。因为人民是生活实践的检验者和见证者。‎ D. 文艺工作者要焕发才能,就必须充分熟悉人民的实践和生活,爱憎与人民血肉相连,创作激情被人民的实践和生活激发出来。‎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离骚》成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圭臬,主要是因为作者“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达了对人民和国家的深厚情感。‎ B. “论语派”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人民需要金戈铁马式的激昂乐章时,提倡幽默、闲适、性灵,遭当时文坛的广泛批评。‎ C. 劳动人民的“举重劝力”之歌是中国古代诗歌之源,从唐诗到宋词、元曲,各种艺术类型的生成都与人类历史实践有着必然联系。‎ D. 艺术想象是艺术创作的心理动力,艺术想象的质量在于创作主体的综合素质,情感与想象辅相成,它们是艺术创作的核心因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一生“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心怀黎民百姓,把人民的疾苦冷暖作为诗歌表现的对象,不愧为中国文学史上的“诗圣”。‎ B. 作家要想拥有旺盛的创造力,创作出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的作品就必须脚踏实地,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汲取营养。‎ C. 不同时代和群体对文艺的需求不一样,在不同历史时期,人民不断创新生活、创新实践,为文艺提供丰富多彩而又生动鲜话的内容。‎ D. 艺术更是艺术家对生活中能够激起本人情感的现实对象的反映,艺术家只有熟悉和热爱自己的对象,情感才会被现实对象所激起。‎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C项,说“人民是生活实践的检验者和见证者“不合文意,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原文说的是“人民对自己的生活和实践体验最深刻,最准确,感受最真实、最强烈”。‎ 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以“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找出答案。‎ ‎2. 试题分析:D项,“情感与想象辅相成,它们是艺术创作的核心因素”表述不正确。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最后一段,原文是说“当思想导入了正途,情感与想象就成为艺术创作的核心因素”,也就是说“情感与想象”成为“艺术创作的核心因素”,需要有“当思想导入了正途“这个重要前提,选项忽略了这个前提。‎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B项,“拥有旺盛的创造力”曲解文意,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一段,原文是说“葆有持久的创造力”。“旺盛”是“生命力强”“情绪高涨”的意思,“持久”是“保持长久”的意思。“生命力强”“情绪高涨”并不等于“保持长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热闹 李利君 张太并不太在意对门住的是什么人。她想,总也不会是什么本事大的人。因为,这栋楼东侧是100平方米大小,而自己住的这西侧则是130平方米的。她的家经常要在夜间接待一些来访者。张太并不是很烦,因为来访者都是毕恭毕敬的,并且都会带一些价值不菲的礼物。没办法,张先生是这个城市的“上层建筑”,住在这套房子里已经算是很廉洁的了。因为门经常开关,她有时会看到对门其实也经常有人来,似乎并不比来她家的人少。不同的是,她家的来访者总是悄无声息地来,又悄无声息地走,可是对门的人却是春风满面地来,又春风满面地走。‎ 这让张太有一点点的意外。‎ 中秋前几天,张太家似乎更忙碌了。人们几乎是排着队进来的,坐上一分钟就离开。张太也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了。对门的上访量却还和旧日一样。张太劳累的心不知为什么有一点小小的自得。然而,这自得没有两天,就被无情地撕破了。‎ 对门一下子宾客如云,并且,还不时有笑浪传过来。张太心里就有点烦。她其实也希望来自己家的人能带来一些欢笑,而不是什么鱼翅、红包之类的东西。可是,这些人却像前世就修行好了的奴才一样,皮笑肉不笑,搓着手,不知所措的样子。张太脸上早没了什么好颜色,她木然地送上一杯茶水后,就顾自去看电视。张先生经常不在家的。张太知道来访者没话找话其实只有一个目的——让她转告张先生来者是谁。‎ 张太的耳朵里却不时传来对门的欢笑声。她的心早就飞过去了。‎ 送客的时候,张太破天荒第一次把客人送出了门,看那个人诚惶诚恐地下了楼,她有点忍不住地站在门口,想听听对门到底是些什么人这么快乐。声音非常年轻,但不能肯定那是些什么人。这时,楼道里有脚步声,她赶紧进了门。‎ 门铃响了。张太一动不动,看看偌大的客厅,她的心里忽然一阵凄凉。在她听来,门铃声不过是势利的探询而已。她的眼圈有点潮湿。‎ 张先生一步一步奋斗到今天这个位置。前些年,张太跟着他没少受罪,那时他们可是同甘苦共患难的。可是,自从张先生突然不用那么辛苦了,她就一下子闲了起来。开始的舒适早已荡然无存,张太觉得自己心里缺少了很多东西。‎ 门铃响过几声之后平静了下来。张太静静地靠在沙发上,对门的声音又传过来。她听着那些声音,记起自己也曾经有过这种快乐的时光。那时他们年轻,无忧无虑,心里充满了对世界的种种美妙的幻想,那时她的内心满是把握这个世界的豪情壮志,当然,在很多人看来,今天,她已经成功了。凡是了解这个城市历史的人都知道,张先生的今天,有一半是她的功劳——其实一直以来,张太对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成就也非常满意。可是今天,她突然感到自己失去了一些东西。‎ 她拉开门,看看外面没人,忍不住把耳朵竖起来,仔细地听对门传出来的欢笑声。楼道里有初秋的风穿堂而过,吹在人的身上已经有几分凉意。张太双手用力抱住双肩,缩起身子。外面是无边的灯火。张太想,张先生可能在干什么呢?她想不出。又一阵秋风吹来,我们的主人公张太回转身加了件衣服,又站回到了门口。客厅里和这空旷的走廊一样的凄清。她突然只想站在这里。尽管走廊里的灯是新换的,可是,依然显得有几分暗淡,尤其是不时有笑声从对门飘出来的烘托,张太的身影就显得颇有几分萧瑟。‎ 正当张太像一个贪婪的人沉醉在金子的光芒中的时候,对门的门开了。张太没有准备,她感到一股热乎乎的气流扑面而来,仿佛是春天吹向小草的风一样。她赶紧退回身,脚步在地上滑了一下。她赶紧站稳。就在门将要关上的一瞬间,她听到许多人的声音响起:‎ 老师,再见!‎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通过张太家的来访者和对门人家来访者的鲜明对比,折射出两个家庭迥异的生活状态,设置了悬念,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 张先生虽然在文中是个隐形人物,只是提到他是市里的“上层建筑”,但是这些并没有阻碍读者对他作为一个腐败官员形象的理解。‎ C. 小说的视角聚焦在一个小小的门洞,巧用心理、肖像和动作等描写手法,虽然有一个人物张太出现,却隐隐展现出了一幅社会画卷。‎ D. 作为小说的另一个隐形人物,张太对门的那户人家充满的神秘感,文未那句,“老师,再见”才揭示他的身份,短短的一句话意蕴无穷。‎ ‎5.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张太这一人物形象的心理变化轨迹。‎ ‎6. 小说以“热闹”为标题,有哪些作用?‎ ‎【答案】4. C 5. ①优越与自得。张太只因为对门的房子面积比自家的小,就不把人家放在心上,当中秋时节自家的访客比对门家多而又感到自得。②羡慕与孤寂。来访者的势利和虚情假意让张太厌倦而对门的欢笑和快乐让张太心生美慕,从而感到孤寂失落。③怀想与失落。张太怀想起年轻时快乐的奋斗时光,发现已经失去当初的理想壮志,反观当下的“成功”生活由之前的自得转为失落。 ‎ ‎6. ①结构上,“热闹”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先写张太家和对门家经常有来访者的热闹,再写中秋期间两家宾客如云的热闹,最后以对门家访者离去的热闹结尾,“热闹”贯穿全文。②内容上,“热闹”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既点明了张太家来访者络绎不绝的热闹,也写出了张太家对门欢声笑语的热闹。③人物形象塑造上,小说先写了张太的庸俗自得,再写了她热闹背后的孤寂落真,让张太的形象更加丰满。④主题上,通过张太家和对门家热闹的对比,张太表面风光热闹和内心孤窥落寞的对比,表达了抑物质追求扬精神追求的主题。‎ ‎【解析】‎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语段作用,B项考核人物形象,C项考核艺术手法,D项考核语句含义。其中C项,文中没有肖像描写。‎ ‎5.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概括小说情节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清题干的要求概括的什么情节,是关于哪个人物的情节。注意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单的段落的划分,重点注意文中表现情感变化的重点词语。此题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注意结合“张太只因为对门的房子面子比自家的小,就不把人家放在心上,当中秋时节自家的访客比对门家多而又感到自得”“来访者的势利和虚情假意让张太厌倦,而对门的欢笑和快乐让张太心生羡慕”“张太怀想起年轻时快乐的奋斗时光,发现已经失去当初的理想壮志,反观当下的‘成功’生活,由之前的自得转为失落”等情节和文中的关键词“自得”“她的心里忽然一阵凄凉”“心里充满了对世界的种种美妙的幻想”“可是今天,她突然感到自己失去了一些东西”“客厅里和这空旷的走廊一样的凄清”概括“优越与自得”“羡慕与孤窥”“怀想与失落”的心理变化过程。‎ ‎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文章的标题的作用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结合文章的情节、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以及特殊的手法的角度分析,此题从结构上看,小说先写张太家和对门家经常有来访者的热闹,再写中秋期间两家宾客如云的热闹,最后以对门家访者离去的热闹结尾,“热闹”贯穿全文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小说先写了张太的庸俗自得,再写了她热闹背后的孤寂落真,让张太的形象更加丰满;从主题上看,通过张太家和对门家热闹的对比,张太表面风光热闹和内心孤窥落寞的对比,表达了抑物质追求扬精神追求的主题。‎ 点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性格(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了文化产业政策的扶持力度,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明确了政策导向,优化了产业环境,有效推进了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文化产业实现较快增长,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整体竞争力明显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文化服务业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逐年增大。‎ 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看,文化产业对推动国民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文化产业因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具有低破经济、绿色经济的特点,为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十八大以来“文化及文化产业”发展数据总结》)‎ 材枓二:‎ 在十三五规划中,文化产业被定位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发展方向,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与长足发展机遇。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0314亿元,比2015年增长7.5%实用类文本阅读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了文化产业政策的扶持力度实用类文本阅读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了文化产业政策的扶持力度。在此基础上,2017年我国文化产业迎来更高速发展,并进入深耕细作,传统文化和新兴文化产品进一步融合,我国文化产业迈入发展黄金期。‎ 业内将中国消费结构的发展划分为三次升级,分别是基本生活用品消费、电器消费、汽车和住房消费,并预言,第四次消费升级会向旅游、教育、娱乐等文化类消费转变,文化消费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际上,文化消费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进,其在总消费中所占比重持续增加。统计显示,我国文化消费潜在市场规模约为4.7万亿元,而实际文化消费规模仅超过1万亿元,存在着巨大前进空间。‎ ‎(摘编自《文化产业:提升国民幸福总值》2017年12月15日中国青年网)‎ 材料三:‎ 文化产品不同于其他产品,要影响人的精神、塑造人的灵魂,必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应体现“以文化人”的独特作用,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赞赏带着血性和担当的电影《战狼2》高扬国威,为中国文化产业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作出示范;取材于真实故事的《湄公河惨案》横空出世,为主旋律电影的商业运营探路。他评价说,“这两部电影都是近年来主旋律电影的典范,讲述中国故事,讴歌伟大时代,实现了口碑和票房的‘双赢’。”‎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的定位,把文化放到了兴国强国的高度,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祁述裕表示,文化工作者应有更高的使命和更广的视野,真诚记录和展示我们民族和国家的成长足迹,艺术地告诉人们中国历史的真相和发展走向,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广泛传播注入更多的精神内涵,让文化成为激励全国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摘编自《文化产业如何拥抱新时代》2017年1月4日《光明日报》)‎ ‎7. 下列关于文化产业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2012年到2016年五年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又增加了将近0.6个百分点。2016年文化产业的增加值首次突破3万亿元。‎ B. 国民经济能够保持中高速发展、文化产业的贡献功不可没。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也得益于文化产业具有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特点。‎ C. 虽然我国实际文化消费规镆己经超过1万亿元,但是仍然远远没有达到市场潜在的规模。这就决定着我们必须把文化消费确立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D. 2017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更快,这是在十三五规划中文化产业被定位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发展方向,并且得到重视与发展机遇的结果。‎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A. 十八大以来,由于政策的扶持,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得以有效推进。这使得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整体竞争力明显提高。‎ B. 文化产业因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而受到人们的欢迎,并直接导致人们的消费观念向旅游、教育、娱乐等文化类消费转变。‎ C. 其实中国消费结构的四次升级发展,充分反映出中国人在物质生活方面由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到改善生活条件再到生活日益富裕的过程。‎ D. 像《战狼2》和《湄公河慘案》等讴歌祖国、讴歌英雄的主旋律电影,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E.‎ ‎ 文化工作者应有更高的使命和更广的视野,不要再写虚构的作品,要把我们民族的成长足迹和中国历史的真相表现出来。‎ ‎9. 我国发展文化产业应该朝哪些方向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7. C 8. AD ‎ ‎9. ①国家要进一步加大文化产业政策的扶持力度,明确政策导向,优化产业环境,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②文化工作者必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要创造出影响人的精神、塑造人的灵魂的好作品。‎ ‎【解析】‎ ‎7.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四个选项均考核文章的内容,其中C项,文化消费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中国消费结构的发展的趋势,与文化消费的规模空间没有直接联系。选项强拉因果。‎ ‎8.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五个选项均考核文章的内容,其中B项,“文化产业因资源消粍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而受到人们的欢迎”过于牵强,其实文化产业受到次迎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C项,前三次升级属于物质生活方面的发展,第四次升级则是精神生活需要的提高。E项,“不要再写虚构的作品”曲解文意。‎ ‎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注意结合文章的句子“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了文化产业政策的扶持力度,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明确了政策导向,优化了产业环境,有效推进了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化产品不同于其他产品,要影响人的精神、塑造人的灵魂,必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应体现‘以文化人’的独特作用,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从政府和文化工作者的角度进行概括。‎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信息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却。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 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参子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乃谓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奋既洗沐归,间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胡治奋乎?乃者①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 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卒,谥懿侯。子奋代侯。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顜②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太史公曰: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节选自《史记·曹相国世家》)‎ ‎[注]①乃者:往日,上次。②顜(jiǎnɡ):明确。‎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B. 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C. 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D. 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候,古爵位名,为五等爵的第二等。《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史记·项羽本纪》:“未有封候之赏。”‎ B. 惠帝,是西汉刘盈的庙号。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唐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 C. 太史公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位在丞相上,是我国古代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司马迁继任父职为太史公,写出了纪传体通史《史记》。‎ D. 世家,《史记》中传记的一体,主要记叙世袭封国的诸侯事迹。因王侯开国,子孙世代承袭,故称世家。如留侯世家、绛侯周勃世家。‎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参当初地位卑微的时候,跟萧何交好;等到曹参做了将军、萧何做了相国后,他们的友情才有了间隙。但萧何在临终时,向皇上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 B. 曹参代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后,做的事情都没有什么变更,全都遵循萧何制定的制度,而且整天痛饮美酒。许多官员见曹参不做事情,他们都一起来他家劝说他。‎ C. 汉惠帝对相国不理政事感到奇怪,怀疑他是轻视自己,于是叫曹参的儿子回家后试着问他的父亲。结果,他儿子被曹参狠狠地教训了一番,既挨打又挨骂。‎ D. 司马迁认为曹参清静无为的治国策略符合当时的情况,有利于百姓的休养生息,所以受到天下人的赞美。‎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 ‎(2)奋既洗沐归,间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奋二百。‎ ‎【答案】10. A 11. B 12. B ‎ ‎13. (1)曹参挑选各郡和诸侯国中质朴而不善文辞的官员,以及很老实厚道的人,就召来任命为丞相的属官。‎ ‎(2)曹奋假日休息时回家,闲暇时陪着父亲,把惠帝的意思变成自己的话规劝曹参。曹参听了大怒,就打了曹奋二百板子。‎ ‎【解析】‎ ‎10. 试题分析:画线句子中“从吏”指随从官员,名词,在句子开头,应做主语;“恶之”是“从吏”的行为,故其后应断开,据此可排除CD两项。“如……何”是固定结构,其后应断开;再比较AB两项,“乃请参游园中” 是省略句,应为“乃请参游于园中”,意思是于是就请曹参到后园中游玩,“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却解释不通,由此可排除B项,故此题答案应为A项。本题考查正确断句的能力。画线句子加标点为: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11.‎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从高考命题情况来看,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项,“惠帝,是西汉刘盈的庙号”不正确,“惠帝”,是西汉刘盈的谥号。‎ ‎12. 试题分析:B项,“许多官员见曹参不做事情,他们都一起来他家劝说他”不恰当,选项对应信息为“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意思是卿大夫以下的官吏以及宾客们见曾参不理政事,上门来他家的人都想有话相劝。“来者”应是指来他家的人。‎ 点睛: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在文意的理解,一般没有赏析的内容。解答时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一般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有: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凭空添加,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关系。答题时注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差别和重点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言中经常省略主语,所以注意辨析省略主语,区分“人物”,总体关照段首的“时间”、“地点”,区分“事件”表述是否错误等。‎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木”,质朴;“诎”,不善于文辞;“郡国吏木诎于文辞”,定语后置句,各郡和诸侯国中质朴而不善文辞的官员;“除”,任命。(2)“洗沭”,休息时;“间”,闲暇时;“谏”,规劝;“笞”,鞭打。‎ 文言文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田家行 王建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回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本诗开头两句,写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因丰收而面带喜悦之色,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一个“别”字,暗示村民平日生活的辛酸。‎ B. 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檐下缫丝图”,虽然天气热,但蚕妇们愉快地忙碌着,似乎只感受到带着麦香的怡人清风。‎ C. 五六两句写村民忙于家蚕的丰收,无暇顾及野蚕。野蚕化娥出茧,在桑叶间扑扑地飞来飞去,衬托出村民们兴奋喜悦的心情。‎ D. 七八两句写出村民们拿辛勤劳动所得的粮食、绢匹交租,因丰收而足够应付官家,隐含着村民们的喜悦心情。‎ E. 本诗运用了白描手法,前八句精练地勾勒出一幅幅丰收年景图,整首诗前后映衬对比,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15. 简析本诗后四句的内容及其传递出的思想感情。‎ ‎【答案】14. AD 15. 最后四句写村民们不奢望吃饱穿暖,只求保住耕牛,不被抓进衙门就高兴了。寄寓了作者对淳朴善良的村民们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深刻揭露了统治阶级对百姓的无情剥削。‎ ‎【解析】‎ ‎14. 试题分析:A“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错,D“喜悦心情”错,应为“悲苦心情”。‎ ‎15. 试题分析:根据诗歌的内容答出“对淳朴善良的村民们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阶级对百姓的无情剥削的批判”。‎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16.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秦统治者“使天下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士!‎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通过描写琵琶师和歌伎的感受,侧面赞美琵琶女技艺高超和打扮漂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不敢言而敢怒 (2). 独夫之心 (3). 日益骄固 (4). (2)曲罢曾教善才服 (5). 妆成每被秋娘妒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要注意下列字词的正确写法:敢、骄、固、罢、善、妆、妒。‎ ‎17.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前一段时间,电视剧《楚乔传》热播,许多观众不禁想问:魏贵妃到底是何等身份,竟可以在皇上面前说话一言九鼎?‎ ‎②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大家的盼望中姍姗而来,到处都涣然冰释,生机勃勃。‎ ‎③在中国封禁比特币以后,许多比特币交易平台虽然不再在中国市场活动,但其中有不少都改头换面,在国外搭建平台、继续从事交易。‎ ‎④目前,全民健身蔚然成风,然而公共体育设施却不能满足公民体育健身的需求。有专家指出,现在的体育设施建设有严重偏差,为竞技体育服务的体育场馆严重超标,但满足于一般城市居民运动的场地却严重不足。‎ ‎⑤在行贿物品中最具“操作性”的就是玉器书画,这些东西对专家而言有可能是无价之宝,对外行人来说就可能不名一文。‎ ‎⑥“一次考试决定不了什么,代表不了什么,重要的是在错误中看清自己的不足和短缺。”父亲语重心长的一席话,如电光石火,让她心头淤积的阴霾顿时消散。‎ A. ①③⑥ B. ②⑤⑥ C. ①②⑤ D. ③④⑤‎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一言九鼎: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使用正确。②涣然冰释:指像冰遇热消融一般。形容疑虑、误会完全消除。对象不当。③改头换面:佛教语,指人在轮回中只改变外形面已。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其内容、意义、实质不变。使用正确。④蔚然成风: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使用正确。⑤不名一文:形容极端贫穷,一个钱也没有。此处望文生义。⑥电光石火:原为佛家语,比喻事物瞬息即逝。现多形容事物像闪电和石火一样瞬间就消逝。亦用作比喻行动迅速出手先制。不合语境。故答案应为B项。‎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虽然班主任在开班会时再三要求同学们爱护教室环境,但是随手乱扔垃圾、人走关灯、在课桌上任意刻画等现象依然十分严重,令人担忧。‎ B. 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先后对某些大公司售后服务的“双重”标准提出质疑,这让那些公司陷入了巨大的舆论危机。‎ C. 中华民族是最爱惜生命的民族,无论是先哲的“未知生焉知死”还是老百姓“好死不如赖活着”都体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 D. “阳光体育工作”自实施以来,全国各地各类学校纷纷行动起来,集思广益,因地制宜,开展形式的体育活动。‎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但是……人走关灯……等现象依然十分严重,令人担忧”不合逻辑,“人走关灯”不令人担忧。B项,“提出质疑”成分赘余,“质疑”的意思是“心有所疑,提出以求得解答”,“提出”重复。D项,因中途易辙而结构混乱,第一句主语是“阳光体育工作”,该句还没有说完,第二句就另起话头以“全国各地各类学校”为主语,考生可以把“自”提到句首。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我决定将本人已经见报和尚未发表之文稿共125篇汇编付梓,以飨读者。‎ B. 今日翻阅《读书》杂志,读到钱理群先生一小文《想起朱光潜先生》,心情大快。‎ C. 本公司虚左以待,若您答应屈就,我们深感荣幸并充满期待。‎ D. 最近我们班好多同学都特别垂青余光中先生的作品,今天早读的时候,大家还在读《等你,在雨中》。‎ ‎【答案】C ‎..................‎ 点睛: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这类题目命题往往着眼于:①依据语境,用语准确句式恰当;②看准对象,用语讲究分寸;③适应场合,巧妙用语;④把握语体,既要注意区分书面语和口语,还要注意区分各类文章的语体要求,如书信、公文、广播稿等等。因此学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并能够正确使用生活中常见的谦敬词语,解答时一定要考虑交际场合、对象和目的。‎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过去,睡眠呼吸暂停的女性患病人数少于男性。但近年来,无论男性还是女性,①___。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也会升高。目前的情况是,尽管睡眠呼吸暂停对人体可以产生如此广泛、长期、严重的危害。然而②___。必须强调的是,如果患者具有患睡眠呼吸暂停的高危因素和相应的临床表现,如夜间睡眼打鼾、憋气,晨起口干,白天嗜睡等,③___,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答案】 (1). ①患病人数都呈上升趋势 (2). ②人们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却十分不足 (3). ③则应及早就诊检查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根据前后文“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患病人数少于男性”“发病率也会升高”,可知应该填写“患病人数都呈上升趋势”;‎ 第②空根据后文的“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可知应该填写“重视不足”之类的句子;第③空根据前文“相应的临床表现”,可知应该填写“及时就诊”之类的句子。‎ ‎21. 当代著名文学家秦牧在谈到读书方法时,主张“牛嚼”(反复钻研)和“鲸吞”(广泛阅读)。某校举办解题为“‘牛嚼’与‘鲸吞’孰优孰劣”的辩论会。假如你是参赛辩手,选择一方观点,写一段90字左右的辩词。要求语言简明,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案】(1)读书旨在讲究质量。只有“牛嚼”,才能汲取内容的精华,作出正确的判断,产生自己的见解。杜甫曾云:“精能尽其妙。”而“鲸吞“只能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可见,牛嚼”优于“鲸吞”。‎ ‎(2)只有“鲸吞”,才能博览群书,去芜存普;广泛吸纳,兼收并蓄;满腹经纶,学富五车。诸葛亮读书就“独观其大略”。而“牛嚼”只能咬文嚼字,视野狭窄。因此,我方主张“鲸吞”优于“牛嚼”。‎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得体的能力。题干要求考生选择辩论双方中某一方的观点写一段辩论词,辩论的主题分别为“牛嚼”或“鲸吞”。考生解答时需要首先明确自己选择的观点,然后联系现实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总结自己选择的观点优于对方的观点。如选择“牛嚼”的观点,就可以先分析“牛嚼”这一读书方法的正确性,联系古人读书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总结“牛嚼”的观点优于“鲸吞”的观点即可;反之,如选择“鲸吞”的观点,也可按照上述思路来答。注意语言简明,并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新京报》:相信时间,相信世道,相信人心 ‎《人民日报》:你的努力是新时代的最好注脚 ‎《科技日报》:底气,源自创新 ‎《光明日报》:向着未来开始新的出发 ‎《三湘都市报》:让每个梦想都有盛开的舞台 中国青年网:路走对了,我们不畏遥远又何惧风雨 ‎2018年终于来到,随看又一段征程的开启,主流媒体也纷纷发声,文字富含哲理,风格热情洋溢,它们或铿锵有力,或平实动人,或寄予期待……以上是部分主流媒体2018年的新年贺词标题。‎ 读了这些标题,面对2018年,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到三个标题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为青春搭建一座梦想的舞台 梦有多大,青春的舞台就有多大。‎ 初春,冰封着的河面开始慢慢消逝,河底静静地沉睡着的睡莲猛然之间睁开了双眼,跃跃欲试地想瞅瞅河上面那五彩缤纷的世界,梦就在这时悄悄的萌发;陆地上泥土中的草籽也开始做出最后的冲锋破除仅存的一道屏障,奋力的向上钻出黑暗的世界,那一霎那间,她抬起她那高傲的头,迎来了向往已久的光明,她挺起那笔直的脊梁骨,仿佛在向世人宣布:我获得新生了,梦就在这时慢慢的生长。‎ 天地万物中的植物尚且都知道因希望而追逐梦,我们人就更不用说了,因为有了希望,所以我们会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努力、奋斗。因为有了梦想,所以我们才会朝着梦想成功的方向前进。‎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人生的梦想之路上也是如此,照着上天给予你的希望之光,如一步一脚印的成功者,会坚持不懈·毫不气馁的走下去,最终,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你会收获到自己应得的成果。梦想的实现带来的是:你人生的辉煌、灿烂、无悔、甚至是骄傲。‎ 如千手观音的表演者,会克服自身障碍,坚信自身梦想而刻苦训练,终于,她们在万众瞩目下完成了最璀璨夺目的表演,她们的人生是光彩熠熠·光芒四射的。又如十载著书的曹雪芹,由原来的""沦为“落魄子弟”,惨淡的生涯并没有使他意志消沉,反而使他另外看到一条希望之路,一条通往写作上的路,于是在生活窘迫下,《红楼梦》经曹老先生“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终定稿。他的人生是不寻常的,虽坎坷困顿但却又是光辉灿烂的。‎ 正因为有了涓涓细流的点滴积累,所以才会有汇成江河的坚实基础。正处于求学阶段的我们也是如此,梦想自己成为一个学识丰富、像百科全书一样的人。从最初所学的基础知识到后来的理论研究,都需要我们的日积月累,慢慢沉淀在脑海中。这样你才会成为一个自己所向往的人,才会在自己所满意的人生之路上一路走下去。‎ 给青春的心搭建一座梦想的舞台,终会看到一路花开。‎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是2018年部分主流媒体的新年贺词标题,命题要求“以其中两三个标题为基础确定立意”,实则是引导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在充分理解标题内涵的基础上自主进行组合,不在审题上为难学生,而在审题立意、文体选择等方面又具有很大的开放度,便于考生发挥真实水平。本题可多角度立意:‎ 以《新京报》“中国青年网”的标题为基础可立意为:相信世道人心,不畏风雨,努力前行;‎ 以《新京报》《人民日报》标题 为基础可立意为:相信时间,努力就会有回报;‎ 以《人民日报》《科技日报》《光明日报》标题为基础可立意为:努力创新,开创未来;‎ 以《光明日报》《三湘都市报》标题为基础可立意为:相信未来,梦想终会盛开;‎ 以《三湘都市报》“中国青年网”标题为基础可立意为:为了梦想,不畏风雨。‎ 点睛:本题是一则材料作文,重在训练考生从多种材料中找到内在联系紧密的东西,并结合实际生活选好角度,确定立意的能力。考生在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基本要求:①考生要把握好每个标题的关键与内涵:②只能以两到三个标题为基础确定立意,不能多,也不能少:③要合理把握并揭示所选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④考生在谈感触与思考时要以“2018年”为前提来写,不能抛弃时代去写文章,文章必须要接近现实,要体现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⑤考生如能将“小我“置于时代背景之下写作,立意的起点更显高一些。‎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