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7.0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绝密★启用前
四川省双流中学2015级第四期3月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每小题选出
答案后,用笔把答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所有试题都要答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 阅读题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赋予文献以生命
刘德杰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学者就有一种情怀——创造思想、担当道义。郑州大学刘志伟教授以发显中国思想文化精神为研究使命,以关涉“圣贤”与“英雄”这两大中国核心文化概念关系的研究为统摄,体认、把握中国文化的心灵结构,最后写成《汉魏六朝文史论衡》一书。
此书分为上篇“国家意识形态与文化创造”、中篇“感‘士’不遇与志‘道’风流”、下篇“《文选》与各体文选论考”。与一般文史论著相比,本书的特点是:有自觉的理论意识,注重对文献所蕴含的思想文化的阐发,发掘意识形态对文化创造的支配作用,于是 赋予“死文献”以“活生命”。
以“大视野”观照“小文献”。中国传统文化本以整体性思维为特色,对中国古代的文史研究追求融通经子、出入文史,以整体视野和融通精神主导研究,将研究对象“还原”到特定历史文化时空中作整体观照。下篇之《曹操“捉刀”叙事考论》就是以“大视野”看“小文献”的代表之作。《语林》与《世说新语》皆叙“曹操捉刀”之事,不过数十字,但二者存在细微差别。刘志伟以敏锐的学术眼力发现了其间隐藏的文化精义:“《世说新语》对《语林》‘捉刀’条的选择眼光,其实正体现了作者对由‘英雄’崇拜转为文化审美这种魏晋文化思想变化的深刻把握和认知。”各篇之见解,均来自于对特定历史文化时空的整体观照,不仅融通了文史,也“穿越”了古今。
从“细微处”揭示“大意义”。有感于科学主义主导人文学术研究之弊,刘志伟坚持了这样一条研究道路:“以坚实的文献整理与考据功夫发显中国文化思想精义”。他的研究显现出学术追求的“向上一路”:由偏爱对文史的原初感悟到偏重理论思维,再到强化文献基础与小学功夫训练,再到以坚实的文献整理与考据功夫阐发中国文化思想精义。该书以思想统领文献,注重学理探寻,善于从文献细微之处揭示文化“大义”。如《边让与〈世说新语·言语〉“范式”》从《世说新语》“言语”门首条“边让见袁阆”这一微小叙事的用意开始,揭示出汉末魏晋“言语”时代的文化精神,进而发显了“言语门”首条叙事的“范式”意义。没有扎实的文献学功夫,没有对士人在文化创造中的历史作用的深切体悟,是难以做到的。
由“主内证”思量“辅外证”。《汉魏六朝文史论衡》提出了“内外证结合而以内证为主”的研究思路,“内证”是指文献本身所能提供的证据,“外证”是指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发掘文献内存的证据,比任何外证都更有说服力,因为“内证”是文献本身“内在理路”的客观展示,是直接证据。如《〈文选集注〉成书众说评议》综合评议了关于《文选集注》成书的各种观点及其论证方法,发现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由于直接证据缺失,间接证据有限,各说都无法让人完全信服。”
为此,该文比勘了《文选集注》所引李善注、陆善经注、《文选钞》等古注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文本内证”及相关“佐证”的角度提出问题:“刊本中的李注是否曾经参校过《文选集注》或者这一系统的其他抄本?”——这对推进《文选集注》研究乃至《文选》研究不无方法论意义。
《汉魏六朝文史论衡》将坚实的文献考信与鲜活的时代文化结合,使得那些看似无关的“死文献”被赋予了“活生命”,就像作者说的那样“接续学术元气”“体悟学术生命”。
(《人民日报 》2014年2月4日08 版)
1.下列对“赋予文献以生命”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刘志伟教授以发显中国思想文化精神为研究使命,统摄研究“圣贤”与“英雄”这
两大中国核心文化概念的关系,体认、把握了中国文化的心灵结构。
B.《边让与〈世说新语·言语〉“范式”》从《世说新语》“言语”门首条“边让见袁阆”
这一微小叙事的用意开始,发显了“言语门”首条叙事的“范式”意义。
C.《汉魏六朝文史论衡》一书体现了自觉的理论意识,注重对文献所蕴含的思想文化的
阐发,发掘意识形态对文化创造的支配作用,从而赋予“死文献”以“活生命”。
D.《汉魏六朝文史论衡》将坚实的文献考信与鲜活的时代文化结合起来,赋予文献以生
命,从而使作者“接续学术元气”“体悟学术生命”。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以整体视野和融通精神主导研究,将研究对象“还原”到特定历史文化时空中作整体
观照,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整体性思维的特色。
B.刘志伟以敏锐的学术眼力发现了“曹操捉刀”之事隐藏的文化精义,体现了《世说新
语》作者对由英雄崇拜转为文化审美这种魏晋文化思想变化的深刻把握和认知。
C.刘志伟坚持走“以坚实的文献整理与考据功夫发显中国文化思想精义”的研究道路,
消除了科学主义主导人文学术研究的弊端。
D.《〈文选集注〉成书众说评议》以“内外证结合而以内证为主”的研究思路,从“文本
内证”及相关“佐证”的角度提出了有着方法论意义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人学者就有一种创造思想、担当道义的情怀,郑州大学刘志伟教授正是有这种
情怀的文人学者。
B.以“大视野”观照“小文献”,从“细微处”揭示“大意义”以及由“主内证”思量“辅
外证”,是《汉魏六朝文史论衡》这部书体现出的研究文献的做法。
C.“内证”是文献本身“内在理路”的客观展示,是直接证据。因此,发掘文献内存的
证据,比任何外证都更有说服力。
D.他的研究显现出学术追求的“向上一路”,即以思想统领文献,注重学理探寻,善于
从文献细微之处揭示文化“大义”。
(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思想有光,人才有光
谢湘
2016年1月13日,百岁老人周有光迎来了他111岁的生日。几天之前,媒体在上海和北京以“走向世界,走向文明”主题座谈会的形式提前为周老庆生。语言学家、上海《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在发言中表示了遗憾:“语言在周老面前显得匮乏。古人称七十岁为古稀,八九十岁为耄耋,一百岁为期颐。现在周先生已经111岁了。可惜我们一时还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来称呼如此高寿的人”
。仿佛是心有灵犀,身在北京的中央党校教授、学习时报》原总编周为民积极建议,周老的生命时间已经超过了现有的标准,“完全可以创造一个新词,把110岁以上的老人叫作“有光”。
然而,周有光自己根本没有在意年龄、称谓的事儿。在解放军总医院退休医生蒋彦永最新拍摄的视频中,情绪乐观、头脑清楚的周先生乐呵呵地说,“年龄老了,思想不老;年龄越大,思想越新;年龄一年一年大,思想一年一年进步才好!”
人们钦佩周先生,不仅是他的生命长度,还在于他的生命质量。
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葩”的周有光,身上充满了传奇色彩:周有光十岁时,随全家迁居苏州,进入当时初始兴办的新式学堂读书。后来,与同为语言学家的吕叔湘成为同学。1923年,成绩优异的周有光中学毕业,在亲友资助下,来到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1925年,周有光改入光华大学继续学习。大学毕业后,他与夫人张允和同往日本留学。1935年,周有光放弃日本的学业返回上海,任教光华大学。在此后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基本都在经济、金融领域工作,并出国任职。解放后,放弃了海外优裕的生活,毅然选择回国。50岁之前,他是复旦大学和上海财经学院执教的金融学家和经济学教授;从50到85岁,他是优秀的语言文字学家,主持拟定我国《汉字拼音方案》,有“汉语拼音之父”之称;85岁至今,他又是出色的百科全书式的启蒙思想家。他思想独立,豁达睿智。他的很多观点,清晰明了,能够引导人们看清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
今年座谈会的主持人、《财经》杂志主笔马国川认为:“周有光先生在中国当代思想文化史上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是一个重要的启蒙思想家。”基于这一点,每年为周老举行祝寿活动,也是在文化思想界凝聚共识,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周先生思想有光。关于这个世界,他有着很多独到而精妙的见解。
——他不同意文化所谓“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的论述。他认为,文化流动,不是忽东忽西轮流坐庄,而是高处向低处蔓延,落后追赶先进。
——他反对国学之说。他说,学问都是世界性的,是不分国家的。复兴中国文化重要的不是文化复古,而是文化创新。不是以传统文化替代现代文化,而是以传统文化辅助现代文化。
——他十分关注发展中的中国在世界的位置及评价,但主张观察的角度、坐标“要从世界看中国,不要从中国看世界”。
……
有人统计过,周老现已出版了40多本著作,其中一半左右是在退休以后完成的。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他在百岁之后,仍笔耕不辍,100岁时出版《百岁新稿》,104岁时出版《朝闻道集》,105岁时出版《拾贝集》,以后又陆续有《周有光文集》《从世界看中国:周有光百岁文萃》《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等著作问世。这在中外出版史上,也堪称奇迹。
说起周有光,中国社科院颇受人关注的中青年历史学家马勇非常赞叹。在从事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中,他发现,近代思想家的巨大变化大都是年轻时激进,中年时开始调和平庸,到老年时趋向保守。但这样一个规律,被周有光先生用行动彻底颠覆。“他的思想活力、精神活力,能给年轻人带来希望和力量。”
2016年新年伊始,面对前来看望他的“忘年交”朋友、出版社编辑叶芳,周有光说了一句带有人生总结意味的话:“我是认真思考了这个世界的”。
1906年出生,经历过清末、民国和新中国不同时期的世纪老人周有光,他的生命线仍在不断地延长,他的生命之光还在不停地闪耀。
(选编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周有光,原名周耀平,1906年1月1
3日出生于江苏常州青果巷。他是著名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他在语言文字学和文化学领域发表过《中国拼音文字研究》、《汉字改革概论》、《世界字母简史》等30多部专著,论文300多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②周有光外甥女毛晓园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舅舅在百岁之后仍然思路清晰、眼界开阔,只是这两年身体确实比以前差了一些,他还一直关心国家、世界上发生的大事。
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从金融学家、经济学教授到语言文字学家再到启蒙思想家,周有光的身上充满了
传奇色彩,他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葩”。
B.周有光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在语言文字学和文化学领域发表过30多部
专著,主持拟定我国《汉字拼音方案》,被人们称为“汉语拼音之父”。
C.周有光十分关注发展中的中国在世界的位置及评价,主张要重视世界各国对中国
的评价,而不只是从中国看世界。
D.晚年的周有光,仍然笔耕不辍、勤于思考,先后出版了多部作品,在国内外语言
文字学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5. 作为启蒙思想家,周有光对人们产生了哪些影响?(5分)
6. 文中多处引用了周有光自己的话以及他人的评价,这样写有哪些作用?(5分)
(一) 实用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天 火
阿 来
多吉跃上那块巨大的岩石,口中发出一声长啸,立即,山与树,还有冰下的溪流立刻就肃静了。
岩石就矗立在这座山南坡与北坡之间的峡谷里。多吉站在岩石平坦的顶部。背后,是高大的乔木,松、杉、桦、栎组成的森林,墨绿色的森林下面,苔藓上覆盖着晶莹的积雪。岩石跟前,是一道冰封的溪流。溪水封冻后,下泄不畅,在沟谷中四处漫流,然后又凝结为冰,把一道宽阔平坦的沟谷严严实实地覆盖了。沟谷对面,向阳的山坡上没有大树,枯黄的草甸上长满枝条黝黑的灌丛。草坡上方,逶迤在蓝天下的是积着厚雪的山梁。
多吉手中一红一绿的两面小旗举起来,风立即把旗面展开,同时也标识出自身吹拂的方向。他挥动旗子的身姿像一个英武的将军。他口诵祷词。多吉是在呼唤火之神和风之神的名字。呼唤本尊山神的名字。他感觉到神灵们都听到了他的呼唤,来到了他头顶的天空,他的眉宇间掠过浅浅的一点笑意。
他在心里默念:“都说是新的世道,新的世道迎来了新的神,新的神教我们开会,新的神教我们读报纸,但是,所有护佑机村的旧的神啊,我晓得你们没有离开,你们看见,放牧的草坡因为这些疯长的灌木已经荒芜,你们知道,是到放一把火,烧掉这些灌木的时候了。”神们好像有些抱怨之声。
多吉说:“新的神只管教我们晓得不懂的东西,却不管这些灌木疯长让牧草无处生长,让我们的牛羊无草可吃。”
他叹息了一声,好像听见天上也有回应他叹息的神秘声音,于是,他又深深叹息了一声,“所以,我这是代表乡亲们第二次求你们护佑。”
他侧耳倾听了一阵,好像听见了回答,至少,围在岩石下向上仰望的乡亲们从他的表情上看到,他好像是得到了神的回答。在机村,也只有他才能得到神的回答。因为,多吉一家,世代单传,是机村的巫师,是机村那些本土神与人群之间的灵媒。平常,他也只是机村一个卑微的农人。但在这个时候,他伛偻的腰背绷紧了,身材显得孔武有力。他混浊的眼睛放射出灼人的光芒,虬曲的胡须也像荆刺一样怒张开来。
“要是火镰第一下就打出了火花,”多吉提高了嗓门,“那就是你们同意了!”说完这句话,他跪下了,拿起早就备好的铁火镰,在石英石新开出的晶莹茬口上蒙上一层火绒草,然
后深深地跪拜下去。
“神灵啊!
让铁与石相撞,
让铁与石撞出星光般的火星,
让火星燎原成势,
让火势顺风燃烧,
让风吹向树神厌弃的荆棘与灌丛,
让树神的乔木永远挺立,
山神!溪水神!
让烧荒后的土地来年牧草丰饶!”
唱颂的余音未尽,他手中的铁火镰已然与石英猛烈撞击。撞击处,一串火星迸裂而出,引燃了火绒草,就像是山神轻吸了一口烟斗,青烟袅袅地从火绒草中升起来,多吉小心翼翼地捧着那团升着青烟的火绒草,对着它轻轻而又深长地吹气,那些烟中便慢慢升起了一丛幽蓝的火苗。他向着人群举起这团火,人群中发出齐声的赞叹。他捧着这丛火苗,通了灵的身躯,从一丈多高的岩石顶端轻盈地一跃而下,把早已备好的火堆引燃。
几十支火把从神态激越庄严的人们手中伸向火堆,引燃后又被高高举起。多吉细细观察一阵,火苗斜着呼呼飘动,标示出风向依然吹向面南朝阳、因杂灌与棘丛疯长而陷于荒芜的草坡,他对着望向他的人群点了点头,说:“开始吧。”
举着火把的人们便沿着冰封峡谷的上下跑去。每个人跑出一段,便将火把伸向这秋冬之交干透的草丛与灌木,一片烟障席地而起,然后,风吹拂着火苗,从草坡下边,从冰封溪流边开始,升腾而上。剩下的人们,都手持扑火工具,警惕着风,怕它突然转向,把火带向北坡的森林。虽然,沟底封冻溪流形成的宽阔冰带是火很难越过的,但他们依然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每一个人都知道,这火万一引燃了北坡上的森林,多吉蹲进牢房后,也许就好多年出不来了。
就因为放这把山火,多吉已经进了两次牢房。
今天,上山的时候,他从家里把皮袄与毛毯都带来了。有了这两样东西压被子,即使在牢房里,他也能睡得安安心心,暖暖和和了。大火燃起来了,引燃了那些荒芜了高山草场的坚硬多刺的灌丛,沿着人们希望它烧去的方向熊熊燃烧。来年,这些烧去了灌丛的山坡,将长满嫩绿多汁的牧草。
烧荒的滚滚浓烟升上天空,这大火的信号,二十多公里外的派出所都可以看到了。要不了几个时辰,公安开着警车就会出现在机村,来把多吉捕走。
(节选自《天火》,有删改)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开头两段交代了主要人物和事件发生的环境,庄严而神秘,造成悬念,激发了读
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以多吉的祈火、引火、点火为主线,主线清晰,情节富于变化,笔法老练,凸显
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C.第四段多吉在心里的默念,既展示出他对新的世道的强烈不满,更展示出他对旧神的
虔诚信奉。
D.小说中人物的姓名设置、景物特点和动作、语言等细节的描写,让小说蒙上了神秘、
庄重的色彩,并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温暖气息。
E.作者擅长人物形象的刻画,尤其重视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腻描摹,并且注重了
景物与环境描写对人物的衬托作用,使人物个性鲜明。
8. 多吉呼唤神、跪拜神、唱颂词,看似荒诞的细节在文中有何作用?
9. 小说结尾处,多吉和村民一起“引燃了那些荒芜了高山草场的坚硬多刺的灌丛”,一场“山
火”蔓延,但小说的题目是“天火”,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二 古代诗歌阅读(35分)
(一)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魏知古,深州陆泽人。方直有雅才,擢进士第。以著作郎修国史,累迁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神龙初,为吏部侍郎,以母丧解。服除,为晋州刺史。睿宗立,以故属拜黄门侍郎,兼修国史。
会造金仙、玉真观,虽盛夏,工程严促,知古谏曰:“臣闻‘古之君人,必时视人之所勤,人勤于食则百事废’,故曰‘不作无益害有益’。又曰‘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此皆兴化立治、为政养人之本也。今为公主造观,将以树功祈福,而地皆百姓所宅,卒然迫逼,令其转徙,扶老携幼,剔瓦,呼嗟道路。乖人事,违天时,起无用之作,崇不急之务,群心震摇,众口藉藉。陛下为人父母,欲何以安之?愿下明诏,顺人欲,除功役,收之桑榆,其失不远。”不纳。复谏曰:“自陛下戡翦凶逆,保定大器,苍生颙颙以谓朝有新政。今风教颓替日益甚,府藏空屈,吏员浸增,诸司试补、员外、检校官已赢二千,太府之帛为殚,太仓之米不支。臣前请停金仙、玉真,讫亦未止。今前水后旱,五谷不立,繇兹向春,必甚饥馑,陛下欲何方以赈之?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帝嘉其直,以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
先天元年,为侍中。从猎渭川,献诗以讽,手制褒答,并赐物五十段。明年,封梁国公。窦怀贞等诡谋乱国,知古密发其奸,怀贞诛,赐封二百户,物五百段。玄宗恨前赏薄,手敕更加百户,旌其著节。是冬,诏知东都吏部选事,以称职闻,优诏赐衣一副。自是恩意尤渥,由黄门监改紫微令。与姚崇不协,除工部尚书,罢政事。开元三年卒,年六十九。宋璟闻而叹曰:“叔向古遗直,子产古遗爱,兼之者其魏公乎!”赠幽州都督,谥曰忠。
(节选自《新唐书·魏知古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
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B.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
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C.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
/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D.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
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11.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士第”是古代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进士”是通过朝
廷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服除”亦称“除丧”“脱服”,俗称“脱孝”。古代丧礼仪式之一。即除去丧礼之服。
亲族中,按五服制度,各人所服及服期不同,除服时间亦先后不一。
C.“赠幽州都督”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
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D.“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
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知古正直有才能,考中进士后,先后两次编修国史,仕途顺利,多次升迁,历任
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吏部侍郎等官职。
B.唐睿宗为公主修建道观,魏知古多次进谏,直言盛暑修观,劳民伤财,有违安养百
姓的治政之本,唐睿宗认为他言辞恳切,于是停止了修建道观。
C.窦怀贞等阴谋乱国,魏知古秘密揭发他们的阴谋,窦怀贞被杀,魏知古被赐封二百
户,五百段物。随后,玄宗亲笔下诏又增加一百户,表彰他显著的节操。
D.魏知古担任侍中期间,多次受到封地、财物的赏赐,恩意优渥。然兴衰不由人,后
因与姚崇不和,改授工部尚书,罢除参知政事一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乖人事,违天时,起无用之作,崇不急之务,群心震摇,众口藉藉。(5分)
(2)从猎渭川,献诗以讽,手制褒答,并赐物五十段。(5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断肠。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14. 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首句统摄全词,“别来”与“断肠”二语,直抒离愁别恨。
B. “砌下落梅如雪乱”实写梅花像雪一样纷纷落下,别无他意。
C. “雁来音信无凭”中的“雁”,又称“鸿”,因其为候鸟,故成为信使的代名词,如李
清照《声声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即用意。
D. 下片抒情主人公不甚翘首远望之苦的形象隐现于字里行间。
E. 全词语言含蓄哀婉,营造出寂寥凄凉的意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品之一。
15. 这首词的结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是化用杜牧《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
郎中》一诗中“恨如春草多”一句,结合作品分析李煜化用的新意所在。(6分)
(三)名言名句默写(5分)
16. 默写(一空1分,共5分)
(1)俶而远逝, ,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
(2)《归去来兮辞》诗中对过去进行否定,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两句诗
“ , 。”
(3) 《逍遥游》中写宋荣子荣辱不惊的两句是“ , ”。
第Ⅱ卷 表达题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钱钟书先生用文言写成的《谈艺录》《管锥编》博大宏深,其用词运斤成风,最可表现
文言词汇的活力和生命力。
②点开广东省编办官方网的“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公开”专栏,48家省直机关及其下设
机构的名称、5 000多名公务员姓名等信息昭然若揭。
③新“国八条”出台后,国务院派出八个调查组,分赴全国各地对先前出台的楼市政策
产生的效果顺藤摸瓜,以便了解新变化制定新政策。
④如果把现代化建设比作一首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交响乐,青年农民工就是其中最激
昂、最有青春气息的乐章。
⑤中国石油与化工联合会的资料披露,与三大石油公司的投资成本相比,三大石油公司
的投资收益却很不尽人意。
⑥有些出版社只认题材不辨真伪,致使一批并不具备写作资质作者的文字行销书市;不
止如此,更有的出版社粗制滥造。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2016年12月08日13时15分03秒在新疆昌吉州呼图壁县发生3.2级地震,救援
人员第一时间赶往灾区,随着救援的深入,伤亡人员还会不断增加。
B. 每年夏天,母亲都会从小院里摘下沾着露水珠的鲜嫩的苦瓜,给我炒一盘苦瓜青椒肉
丝,是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
C. 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采取多种形式大力提升人才
培养水平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
D.航天员陈冬的两个双胞胎儿子“给这个小朋友5颗星星、那个小朋友3颗星星,给
老师月亮”的许诺让陈冬发愁了。陈冬说,“幸好后来想到我这次在太空拍了很多星
星的照片,可以把这些照片作为礼物送给他们。”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那么,人们的烟瘾又是从何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
第一口之后再吸下去,就成了一种毫无意义的习惯性的行为。但是,不管怎么样,烟最终
留给我们的是发黄的牙和夹烟卷的手指,熏黑的肺,咳嗽和痰喘,还有难以谢绝的烟瘾本
身。
①烟的魅力,就是抽第一口烟的那一刻。
②我们总想去再感受一下那一刻,于是就有了瘾。
③烟瘾就是不断燃起的“抽上一口”——也就是第一口烟的欲求。
④烟瘾来自烟的魅力。
⑤其实,世界上大部分事物的魅力,都在这最初接触的那一刻。
A.③②⑤④① B.④①⑤②③ C.③⑤④①② D.④①③⑤②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核电有零排放的环保优势,__①__。在选择支持核电之前,一位环保人士如此纠结。
其实,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__②__?汽车与车祸、飞机与空难、摩天大楼与熊熊大火……
科技发展提供了便捷,也带来了风险。发展中不同诉求交织、冲突,__③__。如何在面临
两难时做出权衡,在面对风险时保持理性,在全力提高安全性、可靠性的前提下大力利用
新技术,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课题。也正是在与这种“宿命”抗争的过程中,不因噎废
食,不一劳永逸,人类才不断创造着新文明,实现着更加全面自由的发展。
20. 下面是语言现象的图示框架,请根据图示概述语言现象的基本特征,要求内容完整,表
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5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
外。
①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孔子
②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语文参考答案
1-4ADDB
5.①他的很多观点,清晰明了,能够引导人们看清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或者他有着很多独到而精妙的见解,能够帮助人们拨开思想的迷雾。②用行动彻底颠覆越老越保守这一规律,他的思想活力、精神活力,能给年轻人带来希望和力量。③每年为周老举行祝寿活动,能够在文化思想界凝聚共识,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
6.①引用周有光自己的话能从正面直接体现他思想求新、追求进步的精神和认真的品质。②引用马国川、马勇等人的话,借其他专家教授之口从侧面写出了周有光作为启蒙思想家的贡献。③使文章内容更具真实性,使评价更具权威性。
7.AE
8.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小说增添了神秘感和庄严感。②塑造多吉和村民的形象。呼唤神、跪拜神、唱颂词点明了多吉巫师的身份,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虔诚的信仰及敢于改变现实困境的责任感表现出来,也借此展现了村民的质朴。③照应了题目“天火”,并暗示了主题。
9.①多吉向火神、风神、山神祈祷,经由神灵同意“借来天火”。②与小说中长啸、对神灵的呼唤和跪拜、唱颂词、祈火、放火等一系列细节描写相契合,借“天火”来表现多吉和村民对大自然敬畏、虔诚的共同心理及改变现实困境的渴望。③暗示着小说的主题:既要敬畏大自然,同时对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要勇于改变,勇于从实际出发承担责任,天与人是和谐共处的。
10-12.CDB
13(1)违背人事和天时,兴起无用的劳作,注重不急的事务,百姓心里动荡不安,众人议论纷纷。
(2) 随从皇帝在渭川打猎,献诗婉言规劝,(皇帝)亲笔下诏答复给予表扬,并且赏赐五十匹布帛锦缎
14BC
15. 杜牧的“恨如春草多”是静态的比喻,而李煜将其拓展到了“更行更远还生”的动态境界,将春草一样的“离恨”与行人远去的情景结合起来,写出离愁别恨生成、增长的过程,生动形象,别有新意。
16. (1)往来翁忽
(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17. C
18. C
19. B
20. ①也有安全风险。②这样的纠结岂止是核电。③这正是人类社会的“两难处境”
21. 听说是前提,读写是基础;听和读是接受信息,说和写是发表信息;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22. 首先要理解这两段话的意思,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意思是说,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人们的议论也不需要担心。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圣人、畏大人之言意思是说,君子有三样东西需要畏惧,一是天命,二是地位高、德行高的人,三是圣人的言论。
然后是介绍这两段话产生的背景,分析提出的原因。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他主张变革,力图革除北宋存在的积弊,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了推行自己的改革主张,他强调要在思想上破除当时人的守旧心理。这是当时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王安石提出的论调。
孔子则相信天命,认为天和地上的人君一样,能赏善罚恶,决定社会的治乱兴衰。孔子的思想中,固然有劝导当时的君主以“仁”治天下的理论,但也有让百姓安于天命的劝导,所以能成为历代统治阶级用来安抚教育百姓的武器。
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即自己觉得谁的理论是对的,或者也可以觉得谁都不对,综合考虑,因为毕竟任何理论都有其历史局限性。要结合当前的情况,紧跟时代潮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这是整体的写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