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5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学年语文试卷
课内文言文知识
1. 下列各句中不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乃瞻衡宇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B. 穷睇眄于中天 技盖至此乎
C. 零丁孤苦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D.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善刀而藏之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通假字的意义和用法。作答时将各个实词带入具体语境中辨析。A项“乃瞻衡宇”,“衡”,通“横”,“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知”通“智”。
B项“技盖至此乎”,“盖”,通“盍”,怎样的意思。“穷睇眄于中天”句中没有通假字。C项“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销”通“霄”。D项“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善刀而藏之”,“善”通“缮”,修治。所以选B项。
2. 下列加点词不全是古今意义的一项是
A. 既窈窕以寻叡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B. 蟪蛄不知春秋 臣欲奉诏奔驰
C. 信造化之尤物也 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
D.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 翱翔蓬蒿之间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作答时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断。A项,“窈窕”,古今异义词,古义,形容词,深邃幽美。“逢迎”,古今异义词,今义为“拍马逢迎”,此处为“迎接,遇到”。B项,“春秋”,古今异义词,古义,季节。“奔驰”,古今异义词,古义,奔走效劳。C项,“造化”,古今异义词,古义,大自然。“固然”,古今异义词,古义,本来这样。D项,“左右”,古今异义词,古义,随从。“翱翔”,古今意思相同,飞翔。
3. 下列各项中对相同句式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
③彼且奚适也 ④杨意不逢 ⑤都督阎公之雅望
⑥问征夫以前路 ⑦今臣亡国贱俘 ⑧而莫之夭阏者
A. ①/②⑦/③④⑥/⑤⑧ B. ①⑥/②③⑦/④/⑤⑧
C. ①⑥/②⑦/③④⑧/⑤ D. ①⑥/②⑦⑧/③④/⑤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①状语后置句;②判断句;③宾语前置句;④宾语前置句;⑤无特殊句式;⑥状语后置句;⑦判断句;⑧宾语前置句。所以选C项。
4. 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不全相同的一项是
A. 之二虫又何知? 彼且奚适也?
B. 复以小艇游庙中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C. 奚以知其然也?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D. 其间一日阻风不行 然今卒困于此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A项,两句都是宾语前置句;B项,省略句;C项,前一句宾语前置句,后一句定语后置句;D项,两句都是被动句。
点睛: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5. 下列选项中划线词词类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A.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 而后乃今将图南
B. 《齐谐》者,志怪者也 善万物之得时
C.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水击三千里
D. 策扶老以流憩 襟三江而带五湖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A项,“上”,名词作状语,向上;“南”,名词作动词,向南飞。B项,“怪”,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怪异的事;“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羡慕。C项,“雾”,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水”,像水一样。D项,“策”,名词活用为动词,拄着;“襟”,名词意动用法,以……为衣襟。所以选C项。
6. 下列加点词词类活用不同的一组是
A.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而刀刃者无厚
B.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歌数阕,美人和之
C. 令诸君知天亡我 屈贾谊于长沙
D.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马童面之
【答案】A
7. 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A. ①时不利兮骓不逝 逝:消逝 ②项王军壁垓下 壁:修筑营垒
B. ①项羽乃复引兵而东 引:率领 ②期山东为三处 期:约定
C. ①平明,汉军乃觉之 平明:天亮 ②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
D. ①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服:臣服 ②吾为若德 德:恩德,好处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作答时将各个实词带入具体语境中进行推断。A项“时不利兮骓不逝”,意思是“由于天时不利,他所骑的那匹名马骓不能向前行进了”,所以“逝”,向前行进。
8.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决:快速的样子 ②屈贾谊于长沙 屈:受委屈
③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胜:美好的 ④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适:前往
⑤临帝子之长洲 临:登临 ⑥徐孺下陈蕃之榻 下:放下
⑦《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记载 ⑧田园将芜胡不归 胡:什么时候
⑨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全,整个 ⑩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齐:整齐
A. ①④⑤⑦⑨ B. ③⑥⑧⑨⑩ C. ①②⑤⑧⑩ D. ②③④⑥⑨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作答时将各个实词带入具体语境中进行推断。②屈贾谊于长沙,“屈”,使……受委屈;⑥徐孺下陈蕃之榻,“下”,使……放下;⑧田园将芜胡不归,“胡”,为什么;⑩时运不,命途多舛,“齐”,通“济”,遭遇逆境,命运不好。所以选A项。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把握语境,将各个选项放回原文,根据上下文查对正误,还要根据自己的积累判断这个词的意义,所以学生平时多积累常用文言实词很有必要。
9. 下列各句中的“以”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是
①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②臣具以表闻
③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④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⑤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⑦家叔以余贫苦 ⑧谨拜表以闻
A. ①②③④ B. ⑤⑥⑦⑧ C. ①⑤⑦ D. ②④⑥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①⑤⑦中以是因为的意思;②④⑥中以是用来...;猥以微贱,以是凭借的意思;谨拜表以闻,以表使动。
考点:本题考查文言文依次多义的用法。
点评:此题首先要了解文言文中以的多种用法,其次要根据句子判断。
10. 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是何楚人之多也 ②大王来何操
B. ①吾为公取彼一将 ②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C. ①汉军不知项王所在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 ①若非吾故人乎 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作答时将各个虚词带入具体语境中进行推断。A项,“何”,前一个“为什么”,后一个“什么”;B项,“为”,前一个“替”,后一个句末语气词“呢”;C项,“所”,两个都为“所+动词”所字结构;D项,“若”,前一个第二人称“你”,后一个“好像”。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冲,字文和,荥阳开封人也。起自寒微卓尔立操清恬寡欲耽玩经史遂博究儒术及百家之言有姿望动必循礼任真自守不要乡曲之誉由是州郡久不加礼。及魏文帝为太子,搜扬侧陋①,命冲为文学,累迁尚书郎,出补陈留太守。冲以儒雅为德,莅职无干局之誉,箪食缊袍,不营资产,世以此重之。大将军曹爽引为从事中郎,转散骑常侍、光禄勋。嘉平三年,拜司空。及高贵乡公讲《尚书》,冲执经亲授,与侍中郑小同俱被赏赐。俄转司徒。常道乡公即位,拜太保,位在三司之上,封寿光侯。冲虽位阶台辅,而不预世事。时文帝辅政,平蜀之后,命贾充、羊祜等分定礼仪、律令,皆先谘于冲,然后施行。
及魏帝告禅,使冲奉策。武帝践祚,拜太傅,进爵为公,顷之,司隶李憙、中丞侯史光奏冲及何曾、荀顗等各以疾病,俱应免官。帝不许。冲遂不视事,表乞骸骨。优诏不许,遣使申喻。冲固辞,上印绶,诏又不许。泰始六年,诏曰:“昔汉祖以知人善任,克平宇宙,推述勋劳,归美三俊。遂与功臣剖符作誓,藏之宗庙,副在有司,所以明德庸②勋,藩翼王室者也。昔我祖考,遭世多难,揽授英俊,与之断金,遂济时务,克定大业。太傅寿光公郑冲、太保郎陵公何曾、太尉临淮公荀顗各尚德依仁,明允笃诚,翼亮先皇,光济帝业。故司空博陵元公王沈、卫将军钜平侯羊祜才兼文武,忠肃居正,朕甚嘉之。”
九年,冲又抗表致仕。明年薨。帝于朝堂发哀,追赠太傅,赐秘器,朝服,衣一袭,钱三十万,布百匹。谥曰成。(节选自《晋书·郑冲传》)
【注】①搜:寻找。扬:选拔、举荐。侧:同“仄”。侧陋:隐伏,卑微,引申指地位低微。②庸:古同“佣”,雇佣,任用。
11. 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起自寒微/卓尔立操/清恬寡欲/耽玩经史/遂博究儒术及百家之言/有姿望动/必循礼任真自守/不要乡曲之誉/由是州郡久不加礼/
B. 起自寒微/卓尔立操/清恬寡欲耽玩/经史遂博/究儒术及百家之言/有姿望/动必循礼/任真自守/不要乡曲之誉/由是州郡久不加礼/
C. 起自寒微/卓尔立操/清恬寡欲耽玩/经史遂博/究儒术及百家之言/有姿望动/必循礼任真自守/不要乡曲之誉/由是州郡久不加礼/
D. 起自寒微/卓尔立操/清恬寡欲/耽玩经史/遂博究儒术及百家之言/有姿望/动必循礼/任真自守/不要乡曲之誉/由是州郡久不加礼/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出,指从京城调出,到地方为官。文中郑冲由京官尚书郎补任地方官陈留太守。
B. 朕,我,我的。秦以前,不论尊卑,皆自称朕;后自秦始皇起,用为皇帝自称。
C. 致仕,指古代官员自请加职或升职。文中郑冲致仕是想为周家担负更重的责任。
D. 秘器,指棺木。郑冲去世时,武帝为了表示对郑冲的恩宠,赐给他棺木以安葬。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郑冲注重修养,作风朴素。任陈留太守时,他把儒雅作为自己追求的道德境界,任职不求美名,吃蔬食,穿麻絮袍子,不营私产,世人因此看重他。
B. 郑冲洁身自好,受人尊重,做太保时,级别虽已和宰相相同,但他从来不参与世俗的事务;贾充、羊祜等人制定礼仪、法律制度,都是先求教于他。
C. 郑冲是武帝的心腹之臣。在李憙、史光等人以疾病为由奏请免去郑冲等人的官职时,武帝依然对郑冲坚信不疑,并一次次地驳回他的辞职申请。
D. 郑冲受到皇帝的称赞,皇帝通过赞美汉高祖刘邦的知人善任,回顾祖辈君臣的通力协作,进而夸赞了郑冲等人的勋劳,并间接表达了赏识之意。
14. 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高贵乡公讲《尚书》,冲执经亲授,与侍中郑小同俱被赏赐。
(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答案】11. D 12. C 13. D
14. (1)到高贵乡公讲《尚书》时,郑冲手拿经书亲自讲授,与侍中郑小同一起被赏赐。
(2)哪用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
【解析】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段话的大意为:从寒微的出身起家出仕,操守超群出众,生性恬静清心寡欲,专心研习经史典籍,于是广泛研习儒家及百家学说。有优美的风度,行动一定遵循礼制,任情率真,坚持本性。在乡里不沽名钓誉,因此州郡长官很久都对他不加礼遇。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本句中注意根据一些名词,如“经史”“儒术”“百家之言”“州郡”等即可作出判断。
12.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C项,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墓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D项,“间接表达了赏识之意”错,应是直接表达。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及”,等到;“执”,拿;“亲”,亲自;“与……俱”,与……一起。第二句得分点:“奚以……为”,表示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郑冲,字文和,是荥阳开封人。从寒微的出身起家出仕,操守超群出众,生性恬静清心寡欲,专心研习经史典籍,于是广泛研习儒家及百家学说。有优美的风度,行动一定遵循礼制,任情率真,坚持本性。在乡里不沽名钓誉,因此州郡长官很久都对他不加礼遇。到了魏文帝做太子的时候,寻找和举荐地位低微的贤能之士,任命郑冲为文学侍从,不断升迁做了尚书郎,出京补任陈留太守。郑冲把儒雅作为(自己追求的)道德境界,任职没有办事干练(干局:谓办事的才干器局)的赞誉,吃蔬食,穿麻絮袍子,不营制个人产业,世人因此而看重他。大将军曹爽引荐他为从事中郎,转任散骑常侍、光禄勋。嘉平三年,被授予司空之职。到高贵乡公讲《尚书》时,郑冲手拿经书亲自讲授,与侍中郑小同一起被赏赐。不久转任司徒。常道乡公即位,郑冲被授予太保之职,职位在三司之上,进封寿光侯。郑冲官职的品级虽然达到宰相一级,却不参与尘俗之事(特指社交应酬之事)。当时晋文帝辅佐朝政,平定蜀国之后,命贾充.羊祜等人分别制定礼仪、法律制度,(他们)都先向郑冲咨询,然后再施行。
到魏元帝宣告禅让时,派郑冲捧策书。晋武帝登上皇位,任命郑冲做太傅,爵位晋升为公。不久,司隶李患、中丞侯史光上奏书说郑冲和何曾、苟额等人各自因为疾病,都应该免去官职。皇帝不准许。郑冲于是不再处理政事,上表自请退职。皇帝下诏美言劝阻,又派人申明晓谕。郑冲坚决推辞,交上印绶,诏书又不准许。泰始六年,下诏书说:“过去汉高祖凭借知人善任,因而能平定天下,追述功勋,把美名归于三俊。于是与功臣将符节分拿立下誓言,收藏在宗庙中,副本留在有关部门,以此昭明美德任用勋劳,从而保护辅翼王室。过去我的祖辈,遇到了世间很多灾难,招揽任用才智出众的人才,与他们同心协力,于是成就了世事,能够奠定国家大业。太傅寿光公郑冲、太保郎陵公何曾、太尉临淮公荀额各自崇尚德行仁义,明智公允忠诚,辅佐先皇,光大帝业。前司空博陵元公王沈、卫将军钜平侯羊祜才能兼及文武,忠诚恭敬正直,朕很赏识他们。”
九年,郑冲又向皇帝呈上奏章辞官。第二年去世。皇帝在朝堂致哀,追赠郑冲为太傅,赏赐郑冲贵族用棺材,朝服,一套寿衣,三十万钱,一百匹布。谥号为成。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进士下第归南海①
曹邺
数片红霞映夕阳,揽君衣袂更移觞。
行人莫叹碧云晚,上国②每年春草芳。
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③。
应无惆怅沧波远,十二玉楼④非我乡。
【注释】①南海:今广州佛山一代。②上国:指京城。③蓝关、湘浦:地名,均为朋友归南海必经之地。④十二玉楼:传说昆仑山有五城十二楼,是仙人居住的处所,多指隐居之所。
15.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写夕阳、红霞,点明了送别的时间,诗人挽着朋友的衣袖举杯相劝,这一联情景相生,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B. “行人莫叹碧云晚”是劝路上行人不要因为暮云而叹息,借此表达对朋友的惜别之情;同时翻出新意,使朋友体会到友谊的温情。
C. “每年春草芳”一语双关,表面上写京城年年会有明媚的春光,暗含了京城科举考试每年举行,中举的机会还有很多。
D. 诗歌颈联对仗工整,承接上句“春草芳”,实写送别时的环境,雪过蓝关寒气减弱,虚写朋友南归会途经湘浦,意味深长:
E. “应无惆怅沧波远”一句,是说朋友远涉江河,应该没有惆怅之情,给读者以轻快之感,表达了丰富的情谊,别具一格。
16. 这首诗表达了哪些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5. BD 16. ①惜别之情。送别朋友时回故乡时,揽君衣袂,依依不舍。②鼓励劝勉之情:诗歌颔联劝勉朋友中举的机会很多,不必为一次失败而消沉。③关怀牵挂之情:颈联遥想友人经过蓝关之后,寒气减弱,衣着须注意;湘浦雁回,思念之情当会萌生。④期冀、祝愿之情:尾联希望友人不必在江海沧波之中惆怅留连,不要作出世隐居之想,应该积极入世进取。
【解析】本题属于诗歌鉴赏的考查,分别考到了诗歌的语言、形象、作者的情感态度等。本诗属于送别诗,质朴平实,容易理解,解答时应结合全诗内容考虑。
15. 试题分析:B项,“路上行人”理解错误,应是“朋友”。D项,诗歌颈联都是虚写,想象朋友的行程所经之地。
16.
试题分析:分析作者情感可以结合诗歌中的表情感的字词及写景的语句进行分析,如标题中的“送”则表现了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揽君衣袂更移觞”与朋友的惜别之情;颔联“莫叹”“每年春草芳”表达的是对朋友的劝慰之情;颈联“雪过蓝关寒气薄”“怨声长”等表达的是对朋友的关怀;尾联“应无惆怅”“非我乡”表达的是对友人深切的希望。
点睛: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所设的考点一般是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对其情感基调的把握,对其社会意义的分析和对其社会价值的评判,一般不单独设题,而往往与形象、语言或表达技巧联系在一起。
17. 名句填空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描写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的一句是:______。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水的两句: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3)我们经常用《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4)王勃在《滕王阁序》一文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晚韦绚烂的秋景图:_____,_______。
(5)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_____,_____,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6)范仲淹有词云:“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其中关于“衡阳雁”的意象在王勃的《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也曾出现过。
(7)庄子在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着展开对现实社会的四种人的具体描述,文中描写四种人的句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9)作者举“现实生活中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的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_____?_____?
(11)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12)李密在《陈情表》中形象刻画自己幼年寂寞、孤独惨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3)《陈情表》文笔简洁流畅,语言生动,用“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祖母垂危之状。
(14)《陈情表》作者以“乌鸟反哺”作比表达孝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15)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说明了在前朝任职的目的而打消晋武帝疑虑的两句是“____,_____。”
(16)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表达他将不惜为国出力和报答皇帝大恩德俩句是“_____,_____。”
【答案】 (1). 策扶老以流憩 (2). 舟遥遥以轻飏 (3). 风飘飘而吹衣 (4). 悟以往之不谏 (5). 知来者之可追 (6). 落霞与孤鹜齐飞 (7). 秋水共长天一色 (8). 潦水尽而寒潭清 (9). 烟光凝而暮山紫 (10). 雁阵惊寒 (11). 声断衡阳之浦 (12). 故夫知效一官 (13). 行比一乡 (14). 德合一君 (15). 而征一国者 (16). 我决起而飞 (17). 抢榆枋而止 (18). 野马也 (19). 尘埃也 (20).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21). 其正色邪 (22). 其远而无所至极耶 (23). 风之积也不厚 (24).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25). 臣少多疾病 (26). 九岁不行 (27). 零丁孤苦 (28). 至于成立 (29). 日薄西山 (30). 气息奄奄 (31). 人命危浅 (32). 朝不虑夕 (33). 乌鸟私情 (34). 愿乞终养 (35). 本图宦达 (36). 不矜名节 (37). 臣生当陨首 (38). 死当结草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憩”“飏”“谏”“鹜”“潦”“浦”“决”“榆枋”等,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
点睛: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持续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分水岭,标志着大唐盛世的终结,也是陆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终结,自此,这条连接亚欧的商贸通道,逐渐衰落,终于湮没。
②“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是唐代诗人元稹《行宫》中的两句。这些宫女们,再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西来的香料与珠宝了。因为“安史之乱”,唐朝不得不将驻守西疆的四镇边兵东调长安,一时西北边防空虚,吐蕃乘机北上占据河陇,回鹘亦南下控制了阿尔泰山一带,同时西边的大食亦加强了中亚河中地区的攻势,这三股力量又彼此争夺与混战,从此,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丝绸之路,“道路梗绝,往来不通”,杜甫写诗哀叹:“乘槎消息断,何处觅张骞。”
③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著有一本《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这是一本关于唐代文化交流史的名著,他写道:“在玄宗时代,人们可以随处听到龟兹的琵琶,但到了九世纪,这一切就成了梦想。”陆上丝路的中断,直接影响了唐朝的文化和社会。爱德华·谢弗分析说,为什么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与《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的奇珍异物大量涌现,因为“从九世纪初期开始,唐朝的国际时代、进口时代、融合时代和黄金时代,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对于跨越大海、翻过大山而来的珍奇物品的渴求,都已经不可能轻易地得到满足了。”在九世纪的时候,真实的新奇物品已经无法到达唐朝境内了,唐人只能杜撰虚构出怪异荒诞的贡物。
④到了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丝路上的重要国家花剌子模,因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甚至遭遇了灭国之灾。但随着元帝国的土崩瓦解,这条路又陷入没落。河西走廊上的敦煌,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恢宏壮美的莫高窟洞窟,是当年走向远方的商旅祈求平安的精神驿站,从晋朝到南北朝,再到唐朝,都有,但是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因为到了明期,这条路已经没人走了,后来被人遗忘,一直到了近代。
⑤事实上,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有一个历史兴替,安史之乱后,陆路衰落,海路开始发达,后者在宋、元时代以及明前期始终保持兴盛,遗憾的是,明朝“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的“禁海令”和“迁海令”……海上丝路也日渐衰落,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全球重心转向了西方。中国人因为丝绸之路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彻底倒退了。
(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2017.5.12关山远《丝绸之路与中华国运》)
18.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安史之乱”是大唐盛世的终结,是陆上丝绸之路的终结,这条商贸通道自此走向衰落。
B. 吐蕃、回鹘、大食三股力量的彼此争夺与混战,使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
C. 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大量涌现像《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怪异荒诞的奇珍异物,直接原因是陆上丝路的中断。
D. 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使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花剌子模因此遭遇了灭国之灾。
19.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段引用元稹的诗,描述宫女的生活,是为了说明丝绸之路对唐人社会生活的重要性。
B. 文章第三段引用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的著作,丰富了文章内容,说明了陆上丝路财唐代文化和社会的重要作用。
C. 文章第四段提到莫高窟洞窟中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证明了明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已经没落了。
D. 文章分析了唐代陆上丝路没落的原因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后来陆上丝路再度繁华与没落的现象,论证了丝绸之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20.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唐朝就不会将兵力东调长安,也就不会失去对西域的控制,陆上丝绸之路可能也不会衰落。
B. 九世纪,由于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人们不太可能随处听到玄宗时期龟兹的琵琶,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来的香料与珠宝。
C. 如果明朝没有“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没有“禁海令”和“迁海令”,那么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就不会衰落。
D. 丝绸之路的衰落,使中国人因之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彻底倒退了,可见开放、交流非常重要。
【答案】18. C 19. A 20. C
【解析】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扩大范围,原文是“陆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终结”。B项,以偏概全,唐朝失去对西域的控制,还源于三股力量对相关地区的控制。D项,强加因果。花刺子模遭遇了灭国之灾,是凶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故选C。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此题选项。A项,扩大范围,原文是“陆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终结”。B项,以偏概全,唐朝失去对西域的控制,还源于三股力量对相关地区的控制。D项,强加因果。花刺子模遭遇了灭国之灾,是凶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文章第二段引用元稹的诗,描述宫女的生活,是为了说明丝绸之路对唐人社会生活的重要性”说法错误,文中只是借用该诗说明宫女再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西来的香料与珠宝。故选A。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如果明朝没有‘
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没有‘禁海令’和‘迁海令’,那么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就不会衰落。”推断错误,原文“遗憾的是……日渐衰落”,由“迁海令”之后的省略号可知,海上丝路衰落的原因不止这两点。故选C。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藏青色西服
季明
工地离住处,有很长一段路程,老磨他们需要坐公交车回去。
傍晚,收工之后,老磨他们满身都是泥灰和臭汗。他们一屁股瘫坐在地上,一方面是喘息片刻,另一方面呢,老磨他们是在等大傻。
大傻,真名叫于大厦,喊来喊去,老磨他们就给他起了个绰号:于大傻。大傻跟老磨他们不一样,每次收了工,立即冲洗干净,然后从带来的包里,取出一套西服,换上,再把脏工作服,裹上塑料袋,塞进那个包里。
那西服,是藏青色的,大傻来到这个城市打工,刚领到第一个月工资,就上街买了这套西服。等大傻换洗完毕,大家一块儿往回走。这景象有些独特:一群脏了吧唧的民工队伍里,走着一位身穿干净而笔挺西服的人,很是不协调,同时,也让大傻显得很另类,很不合群。
回去的时候,正值晚高峰,公交车上异常拥挤,但只要老磨他们一上来,人群立马闪开条道,让他们过去。毕竟谁也不愿意让自己的衣服,与泥灰和汗水亲密接触。这个时候,车上绝对没有空座位,但老磨自有办法,他来到一个座位旁,站住,随着车的晃动,身体与坐着的乘客,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在泥灰和汗味的骚扰下,终于,那位皱着眉头、捂着鼻子的乘客,忍无可忍,狠狠瞪了老磨一眼,起身离开,老磨赶紧一屁股拍到座位上去。
这时候,一身西服的大傻,则静静地融合在人群中,用不屑的目光看着老磨,他最讨厌的,就是老磨这个拙劣的表演。
节假日不干活时,老磨他们喜欢逛逛街,穿着也很随意,有的干脆就穿着皱巴巴的工作服。大傻则不同,必须换上西服,才出门。这样一来,大傻就很醒目,在一行人中,很有些众星捧月的样子。这令老磨他们非常不舒服,就与大傻拉开了距离。
一次,老磨斜着眼睛,说,大傻,穷烧个啥哩?瞧把你能的,穿上西服你还是农民工,变不成城里人!
大傻不服气,说,穿干净点不好吗?农民工就应该是脏兮兮、臭烘烘的形象吗?那是犯贱!
大傻又说,挤公交时,你看人家那厌烦的目光,我都替你脸红。
这话,噎得老磨直翻白眼,一愣一愣的。于是,老磨他们就决定,必须收拾一下大傻。
这天,收了工,冲洗完毕,大傻却发现那个装着西服的包不见了。大傻急了,遍地翻找,可横竖找不到。
老磨他们坐在地上,喝水抽烟,冷眼看着大傻忙活,偷偷地笑。
过了许久,满头大汗的大傻,仍然四处寻找那个包。
老磨喊,大傻,别找了,再不回天就黑啦。
又有人喊,大傻,你那西服,长翅膀飞啦。
大傻不听,依然在工地上跑来跑去,执着地寻找。
老磨他们说,真是个大傻熊!就撇下大傻,先走了。
当老磨他们得到消息,赶到医院时,大傻已躺在了手术台上。在寻找西服时,楼顶一截钢筋倏地掉下来,从大傻的左肩膀插进去,从腰部穿透出来……
老磨他们怔怔地守在手术室外,彻底傻了。
过了很久,大傻才被推出来,仍处在昏迷之中。老磨哭了,冲上前去,喊,大傻,不穿那西服,你他娘的能死啊?!
第二天,老磨他们来到工地,从一堆水泥里,挖出那个装着西服的包。它,已经变成了个水泥疙瘩,半晌,他们都没说话。
许多天,老磨他们都像丢了魂儿,蔫着脸,闷头干活,那件藏青色的西服,总是在眼前晃动、晃动……
一个月后,大傻出院了,但需要回家继续休养。那天,老磨他们专程上街,精心挑选,给大傻买了套藏青色的西服,送了过去。
大傻走后,老磨他们每人也都买了套西服,藏青色的,像大傻一样,收工后,冲洗干净,换上西服,再去挤公交车。这时候,他们才发现,乘客们的目光,很平和,丝毫没有了厌恶、敌意和距离,能同这个城市的人们亲密地挤在一起,坐一程车,这感觉,真不赖!
于是,老磨就给大傻打电话,他说,于大厦,现在咋样?养好了赶紧回来吧,我们等着你!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2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写于大厦在工地上遍地翻找西服的情景以及后来因此受伤的遭遇,是呼应前文“必须收拾一下大傻”,说明老磨他们的计划得逞。
B. 小说以时间顺序展开,又用插叙来丰富情节,如老磨和于大厦逛街的场景,突显他们形象的反差,为老磨及工友穿藏青色西服埋下了伏笔。
C. 小说在情节叙述的详略上颇有讲究,比如,于大厦及工友挤公交回家的情景属于详写;于大厦在工地上受伤的情景只做了必要交待,属略写。
D. 小说以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的生活为题材,主题鲜明突出:歌颂了农民工对城市建设的默默奉献,表达了农民工对融入城市生活的渴望。
22. 在对比中写人可以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本文,对此加以分析。
23. 小说为什么以“藏青色的西服”为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21. C 22. (1)脏了吧唧的老磨和工友与身穿干净而笔挺西服的于大厦形成对比,凸显了于大厦自尊和尊重他人的个性。(2)坐公交车时,老磨用泥灰和汗味抢占座位,而于大厦静静地融合在人群中,从这一鲜明对比中,可以看出两者截然不同的素养和精神风貌。(3)于大厦受伤前后老磨的态度和行为形成对比。于大厦受伤前,老磨斥责于大厦穷烧;于大厦受伤后,老磨被深深触动,真正理解了大厦的行为是一种文明的体现。
23. (1)藏青色西服是行文的线索,使故事的情节更加集中紧凑。(2)藏青色西服是人物精神的外在体现。于大厦穿藏青色西服体现的是自尊和尊重他人,老磨和工友从不理解到认可再到自己穿藏青色西服,是文明素养的提升。(3)藏青色西服是文明素养的象征,小说的主题强调了只有自尊和尊重他人才能赢得尊重,老磨和工友的转变换来乘客平和的目光,意味着人们的文明素养在不断提升,深化了小说主题。(4)以“藏青色西服”为题,显得新颖别致,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解析】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中“老磨他们的计划得逞”错,他们只是想捉弄大厦,“受伤”不是本意;B项“为老磨及工友穿藏青色西服埋下了伏笔”错,因为这一场景对他们穿藏青色西服没有预示作用,下文也没有他们都穿西服逛街的场景照应;D项小说表现的主题与“歌颂了农民工对城市建设的默默奉献”关联不大,要从追求文明生活的角度把握主题,文中穿西服是自尊和尊重他人的体现,强调了只有自尊和尊重他人才能赢得尊重的道理。
2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表现手法。解答时要先从文章中找出有关人物言行对比部分的内容,然后根据内容分析对比手法运用作用,主要是思考对刻画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本文主要人物是于大厦,其他人物的刻画起到对比衬托的作用。
2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标题的作用。解答时主要从情节、人物、主题三个角度回答,小说以物件(藏青色西服)为题,藏青色西服贯穿全文,情节安排上起到线索作用,可以凸显人物的形象,表现文章的主题。
点睛:首先了解小说标题作用:(1)①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点名时间、地点、环境,创设背景,渲染氛围。②突出小说主题。③线索作用、设置悬念作用。(2)以物件为题:①结构线索,文章结构严谨,②设置悬念,引发联想。③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主题,隐含比喻象征义。(3)以人物为标题:①突出人物形象,②暗示故事情节,③紧扣中心,突出主题。(4)以形象特征为标题:①铺开情节,呼应细节,②对比讽刺,强化效果。(5)以事件为标题:①突出主要故事情节,②紧扣中心,突出主题。(6)以问题为标题:①设置悬念,引发思考。
六、语言文字应用
24.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法国在欧洲杯四分之一决赛中对阵冰岛,张路解说本场比赛时指出,德尚此役的排兵布阵是法国取得大胜的关键,而博格巴此役踢得游刃有余。
②未来一段时间,本市的气温将会持续走低,昨天一大早,降温明显,出门的市民浑身不寒而栗,从路边飘下的落叶感受到秋天渐行渐远。
③当下,在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快食”已成为许多人的习惯,花费大量时间细细研磨各类食材,坐下来对食品含英咀华,是很难做到的。
④对各类兴趣班,家长一定要有选择,适度给孩子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去学习,才会有意义,把所有的东西强加给孩子,无疑是拔苗助长。
⑤老爷爷喜欢葫芦艺术,家中到处都挂着萌芦。上面刻着梅兰竹菊、喜鹊闹梅等精美图案,栩栩如生,老人家爱不释手,常拿出来把玩。
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武警陕西总队铜川支队时时处处做表率,通过以上率下形成上行下效的强大效应,推进学习教育落地落实。
A. ①④⑤ B. ①③⑥ C. ②④⑤ D. ②③⑥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①游刃有余:形容经验丰富,技巧熟练,处理问题轻而易举,应付自如。②不寒而栗:形容非常恐惧。望文生义。③含英咀华:比喻品位、体会诗文中的精华。使用对象不当。④拔苗助长:比喻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求其速成,反而坏事。⑤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⑥上行下效: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多含贬义。感情色彩不当。
2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让可拆卸的奥运会场馆“伦敦碗”成为了海内外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它的美丽身姿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 “金九银十”历来是楼市旺季,但进入九月以来,各大一线城市房地产业销售纷纷遭遇“滑铁卢”,主要的原因是政府一系列严厉的调控政策造成的。
C. 国庆长假的第二天,对于故宫保卫处而言,是整个国庆长假中安保压力最大的一项工作,上午11时,此前规定的8万限流人数就已突破,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了。
D. “天宫一号”将会在升空一个月后和神舟八号进行对接试验,并将在两年内和神舟九号、神舟十号交会对接,这将为我国顺利地建立自己的国际空间站奠定基础。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删去“在……上”或“让”;B.句式杂糅;C.搭配不当。
26. 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古往今来,总有一些勇敢者在钱塘潮涌之际,与潮搏击,_______出人的活力和勇气。
②"五一"黄金周期间,十多万游客来到杨柳青________这里的民俗艺术。
③________目前对于地球磁场的变化和倒转提出了不少理论或模型,________基本上都处在假设和推测的阶段,并没有一个十分成熟的理论。
A. 展示 观赏 即使/也
B. 展现 参观 即使/也
C. 展现 观赏 尽管/但
D. 展示 参观 尽管/但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展示”重在清楚地摆出来,明显地表现出;“展现”重在显现出,一般后跟上“出”“在”等词语后跟宾语。“参观”重在实地观察,“观赏”重在欣赏。语境为游客看民俗艺术,应选“观赏”。所以选C项。
27.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卡塔尔拒绝了沙特、阿联酋、巴林等国要求卡塔尔关闭半岛电视台的不情之请。
B. 他坚持要尽地主之谊,招待家乡人吃一顿饭.盛情难却,我们只好恭敬不如从命。
C. 他勉励新上任的领导说,新官才疏学浅,切总好大喜功,施政要兼顾“软”“硬”实力。
D. 这幅作品的作者是社区居民刘智贤,刘智贤特意将这幅书法作品送给社区,聊表寸心。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不情之请:不合理的请求。常用作求助于人时的客套话。B恭敬不如从命:客套话,多用在对方对自己客气,虽不敢当,但不好违命。C才疏学浅:才能低,学识浅。多用于自谦。D聊表寸心:略微表达一下小小的心意。多用于对别人表示感谢。
七、作文
28. 根据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每一位长辈都是一本厚重的书。这本书一旦打开,我们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我们阅读长辈,已经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
请根据上面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选好角度,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重读长辈这部书
长辈是一本厚重的书,年少时草草翻阅,不懂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意,而时光如水,裹挟着我们前进,慢慢冲刷出岁月的褶皱,当我重新翻阅长辈这部书,我才明白,原来长辈于一言一行间给予我的人生教诲如此透彻。
曾经我以为父亲是一个坚强的男人,走南闯北,叱咤风云,没有他做不到的事情,生活中的失意和压力根本不可能击垮他。然而,重新翻阅父亲这本书,我发现我错了。那一年我十三岁,祖母安详地躺在青白的帐子里,一动不动。父亲跪在地上,把头埋在胸前低声哭泣,我看到他的肩膀无力地垂下,那个高大父亲的背影虚弱得不堪一击。于是我读懂了父亲,他哭过,像个孩子似的。
曾经我以为母亲是一个无趣的女人,她哪里都不去,什么娱乐都没有,永远“宅”在家里。对于少年的我来说,没有家长在的时光多么令人向往!然而,重新翻阅母亲青春的纪念册,我惊呆了。泛黄的照片上,那个美丽的少女如同夏日的红玫瑰,浑身上下散发着青春的活力。听姥姥说,母亲从小到大都是她的骄傲,喏,书柜里那厚厚的各种荣誉证书就是证明!于是我读懂了母亲,正是“母亲”两个字,让她放弃一切,为我守在家里。
曾经我以为爷爷是一个严厉的人,他沉默寡言,总是默默地看向窗外,当年幼的我任性妄为的时候,他一个凌厉的眼神就足以让我瞬间安静下来。我害怕爷爷,认为连他的拐杖都是一副生硬而固执的模样。而重新翻阅爷爷这本书,我明白了。他少年离乡,漂泊一生,经历过饥饿、动乱,而他靠自己的双手,为儿孙挣得一片光明。他老年失伴,寂寞而苍老,他爱他的儿孙,却并不会表达。于是,我读懂了爷爷,在他的身上有着时代的印记和岁月的沧桑。
对长辈的了解,是飞速流逝的岁月最慷慨的馈赠。重读长辈这部书,我恍然大悟:长辈和我们,其实是同一本书,我是他们的后记,他们是我的前言,若不是重读他们,又何来我的成长?今天,我用重读他们,来做最长情的告白!重读他们,才知道生命的来路如此美丽与鲜活。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展开写作,该作文题从考生十八岁步入成人的年龄特点出发,关注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及人文素养的培育提升,引导考生展开联想与思考,写出个人的独特感受与见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