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9 M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6
寂静的春天
(
节选
)
我喜欢看人痛哭失声,喜欢听人狂声怒吼,喜欢人酒后失态,吐出一些埋在心底发酵的往事,喜欢看一个单相思的人于心爱者的新婚之夜在雨中持伞默立。我喜欢素日沉静安然的人喋喋不休地诉说苦难,一向喜悦满足的人忽然会沮丧和失落,苍老的人忆起发黄的青春,孤傲的人忏悔错过的爱情。我喜欢明星失宠后凄然一笑,英雄暮年时忍痛回首,官场失意者独品清茶,红颜逝去的佳丽对镜哀思。我喜欢人们在最薄弱最不设防的时候挖出自己最痛最疼的那一部分东西,然后颤抖,然后哭泣,然后让心灵流出血来。
每当这时候,哪怕我对眼前的人一无所知,我也一定会相信:这个人拥有一个曾经非常美好现在依然美好的灵魂,他经历的辛酸和苦难,以及那些难以触怀的心事和情绪,是他生命中最深的印记和最珍爱的储藏。只有等他破碎的时候,他才会放出这些幽居已久的鸽子,并且启窗露出自己最真实的容颜。
能够破碎的人,必定真正地活过。林黛玉的破碎,在于她有刻骨铭心的爱情;三毛的破碎,源于她历尽沧桑后一刹那的明彻和超脱;梵
·
高的破碎,是太阳用黄金的刀子让他在光明中不断剧痛;贝多芬的破碎,则是灵性至极的黑白键撞击生命的悲壮乐章。如果说那些平凡者的破碎泄露的是人性最纯最美的光点,那么这些优秀灵魂的破碎则如银色的礼花开满了我们头顶的天空。我们从中汲取了多少人生的梦想和真谛啊!
——
摘自乔叶
《
破碎的美丽
》
雷切尔
·
卡森
(1907
—
1964)
,美国生物学家、科普作家。
1962
年出版
《
寂静的春天
》
,结果引起了轩然大波,化学工业界对
《
寂静的春天
》
及其作者进行了有组织的攻击,他们指斥该书,说它
“
比它所谴责的杀虫剂毒性更大
”
。他们贬损卡森,指称她是
“
歇斯底里的病人
”
,甚至以她终生未婚进行人身攻击。当然,她的心血也没有白费。
1964
年,美国提出环境保护问题。美国人把卡森的
《
寂静的春天
》
与斯托夫人的
《
汤姆叔叔的小屋
》
相提并论,认为两本珍贵的书都改变了他们的社会。她理所当然地被称为
“
现代环保主义之母
”
。
作者介绍
人们在
“
二战
”
期间毫无节制地使用化学药剂、杀虫剂,造成了生态的严重破坏,雷切尔
·
卡森转向对杀虫剂的研究。这本书首次揭露了美国农业、商业界为追逐利润而滥用农药的事实,对美国滥用杀虫剂而造成生物及人体受害的情况进行了抨击,使人们认识到农药污染的严重性。
背景解读
3
.近义词辨析
(1)
寂静
·
清净
“
寂静
”
指没有声音,很静。
“
清净
”
指没有事物打扰;清澈。前者指环境方面,后者指事物方面。
例句:
①
夜幕笼罩下的湘西小镇一片
________
,劳作一天的人们享受着这静谧的休息时光。
②
步出教堂,静静地站在某一隅,又恍然让人觉得身处欧洲某个城市,不大,但古朴
________
,充满了令人向往沉醉的文化历史风情。
寂静
清净
(2)
轻率
·
草率
“
轻率
”
指
(
说话、做事
)
随随便便,没有经过慎重考虑。多用于形容态度、举止等。
“
草率
”
指
(
做事
)
不认真,敷衍了事。多用于形容做事。
例句:
①
或许在
10
年前,一个复杂的
6
至
8
个字符的密码就已经足够保证用户的安全需要了,但放在今天肯定不行,所以不要
________
地认为自己目前的密码很安全。
②
进入异乡落脚首先要找到住的地方,节后进入租房旺季,租房者为了尽快找到合适的房子,往往看中了房子就
________
下订金,一旦出现问题就后悔莫及。
轻率
草率
4
.词语释义
①
倾泻:
(
大量的水
)
很快地从高处流下。
②
滞留:停留不动。
③
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屈指,弯着手指头计算数目。
④
不可逆转:不可改变方向。
⑤
源源不断:接连不断。源源,继续不断的样子。
⑥
连锁反应:比喻若干个相关的事物,只要一个发生变化,其他都跟着发生变化;物理或化学上指由某一反应引起的相关事物的一连串的反应。
⑦
一丝不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
1
.
《
寂静的春天
》
这本引发了现代环保运动的经典名作,在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环境保护问题的思考方面,有哪些预见性和独到之处?
提示:
(1)
作者清醒地认识到,地球上生命的历史即是生物与它们的环境互相作用的历史,环境造就地球上生物的形体和习性。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生物对环境的实际影响较小。环境塑造和引导它所供养的生物,生物不断发展,达到与环境相适应、相平衡的状态。
尽管环境包含有利生物生长的成分,也包含有害的成分,经过漫长的时间,生物还是适应了环境。到了
20
世纪,人类获得了改变自然环境的有效力量。人类由于急躁轻率、骄傲自大,自以为能
“
控制大自然
”
,结果适得其反,人类极大地污染了自然环境,同时也破坏了自身的生存前提。作者告诫人们:要遵从自然规律。
(2)
作者敏锐地看到,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严重问题,其中污染恶果最大的是核辐射污染和化学药品污染。文中指出:
“
在当今对环境的普遍污染中,化学药品是辐射线的凶恶但却被人忽视的同谋,它们共同改变着世界上生物的根本性质。
”
作者把容易被人们忽视而影响巨大、持久的化学药品污染放在突出位置,具体阐述它的危害和恶果,这在当前人类社会中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对人们有巨大的警醒作用。正是在这方面的阐述警醒了人们,才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轰轰烈烈的环保运动。作者告诫人们:要保护自然环境。
(3)
作者深刻地批判了
“
控制大自然
”
口号的错误,指出它是在骄傲自大的心态中构思出来的,是低级幼稚思想的产物。这种认识的错误就在于,片面认为自然界是为人类的便利而存在的,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一无所知,对环境塑造和引导它所供养的生物这种作用缺少认识,用落后的昆虫学观点看待化学药品,因而看不到化学药品潜藏的危害,等等。作者告诫人们:要克服错误认识。
2
.
地球上出现
“
寂静的春天
”
的原因除了化学药品污染外,还有哪些?你认为人类需要做什么?
提示:
(1)
原因还有汽车尾气、工厂废气、废水等滥加排放,滥垦荒地、滥伐树木、滥捕杀动物、不注重人口问题、不注意节约能源、战争的破坏等。
(2)
人类需要做的是:保护环境,爱护地球;遵从发展规律,不破坏环境;减少化学药品的使用等。
1
.结构图示
2.
主旨归纳
本文以科学、翔实的资料,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在阐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与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具体阐述了在当代人们由于急躁轻率,普遍污染环境,尤其是滥用化学药品污染环境所造成的危害,深刻批判了
“
控制大自然
”
口号的错误,为人类敲响了警钟,以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
1
.第
2
段最后一句,阿尔波特
·
施威策所说
“
人甚至连自己创造的魔鬼都认不出来
”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对应考点
】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
提示
】
从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行分析。
【
答案
】
人类觉得自己在对世界进行改造,实际是在对世界进行破坏,但自己并未觉察,甚至对污染后的新形势、新情况也难以预料、难以把握,这也正是污染的可怕性。
2
.
“
鸟不鸣鱼不跃,可怕的春天
”
,作者立足于
“
地球上生命的历史
”
的高度,以深刻的洞察力和非凡的勇气为世人揭示了一个真理,请结合文章举例分析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
对应考点
】
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
提示
】
文中对说明方法的运用散见于全文中,需要筛选分析。
【
答案
】
①
作比较:为了加强说明效果,作者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来进行阐述。如第
1
段,为了说明人类在
20
世纪对大自然的改变力度,作者先说明在以前漫长的历史中,生物对其环境的实际影响较小,然后作者再说进入
20
世纪以来人类对大自然的改变。在这里,
“
漫长
”
与
“
极短
”
相对,
“
较小
”
与
“
有效
”
相对。
②
举例子:例如第
2
段总说人类对大自然的种种污染,作者运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如锶
90
放射性尘埃,喷洒在农田、森林或花园里的化学药品等,说明
“
污染
”
是人类对环境的
“
最可怕的破坏
”
。
③
列数字:如第
5
段运用数字说明的方法,具体确凿地说明源源不断地有新的化学药品产生,
“
完全超出了生物学经验的范围
”
。
3
.文中先说
“
要生成现今栖居在地球上的生物需要亿万年的时间
”
,随后又说
“
单是在美国,每年就有约
500
种新的化学药品需要人和动物的身体以某种方式去与之适应
”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
对应考点
】
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
提示
】
从现实情况及化学药品的危害进行分析作答。
【
答案
】
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环境处于客体地位,而人要适应环境。适应环境是如此的艰难,而破坏它却是如此容易,同时人类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环境,这就意味着人类在自取灭亡。这两句话说明人类正不顾客观规律而冒失地制造出了自己不能适应的新环境。这样的对比形成了一种简捷、直白的反差,使人强烈地意识到化学药品带来的危害。
文中大量运用了对比手法来突出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尤其是滥用化学药品污染环境所造成的危害。将漫长历史中生物对环境的微弱影响与
20
世纪中叶人类对环境的巨大改变对比,以突出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把尚不为人普遍认识的滥用化学药品对自然的污染破坏与众所周知的核污染对比,以突出化学药品的危害。用人对自然环境适应缓慢与人类发明制造化学药品速度惊人对比,以突出人类无法适应被污染的环境。
技法镜鉴
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
【
即时小练
】
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人物的看法。不少于
100
字。
【
答案
】
示例
留梦炎以宋朝状元宰相的身份降元后,当了高官,帮助元朝统治者招降了一批宋臣。可是,元朝官修
《
宋史
》
中却没有他的传,相反,却给文天祥立了传,赞扬他是宋进士中的
“
伟人
”
。可见,就是敌人,对那些背叛祖国、言不由衷的人也是看不起的。
科普文章的语言特征是准确、简明、生动。说明事物时,在时间、空间、数字、范围、程度等方面均表述准确严密。那么我们如何品味语言呢?
1
.揣摩词语。阅读时要推敲那些表数字、范围及程度的修饰限制性词语,感受用词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即使是一些模糊词语也不能放过,如
“
大约
”“
估计
”“
可能
”
等。模糊词语的使用恰恰说明作者用语的严谨。
对接高考
品析科普文语言
2
.通过分析说明方法来品味语言。科普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打比方、引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要结合文中具体内容加以阐释,分析文章所用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切忌只写术语不举例子,只举例子不作分析。
3
.要感受语言的整体风格。同是科学小品,语言也会有所差异,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雅致,或通俗。我们要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整体感受这些语言风格。
4
.要品析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这就应抓住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描述句、议论句、抒情句等句子,从语言的形象、语言的情感、语言的趣味等各方面进行涵咏鉴赏。
【
典型例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大自然真的不懂数学吗?人们视数学为科学的王冠。但为什么我们用极高深的数学、极复杂的公式、极庞大的程序,在超巨型计算机上进行长时间运算,也只能以极其有限的精确度,计算一些比较简单的分子呢?更何况大分子、生命大分子体系。如果它不懂数学,描绘它的数学为什么几乎是无法达到的艰深呢?
宇宙大爆炸后以近于临界速度膨胀了
150
亿年,它与临界速度的差异不会超过
1
/1036
。假如我国
12
亿人,每人把中国大百科全书
(73
册,近
1
亿汉字
)
、英国大百科全书
(19
册,近
2
亿字母
)
、美国大百科全书
(30
册,近
2
亿字母
)
各抄两遍。只要其中有一个人抄错一个字母,错误就已达到
1/
1018
。然而宇宙膨胀的精确程度比这还要准确
100
亿亿倍。大自然真的不懂数学吗?在我们看来如此吃力,如此高不可攀的事情,大自然为什么如此轻松、如此漫不经心地一蹴而就呢?
中国传统文化最重天、地、人。然而今天的人类恰恰是对这三个古老话题知之甚少。对于
“
天
”
,现代宇宙学不过刚猜出一点皮毛。对于我们每天踩在脚下的
“
地
”
,我们钻探深度不过以十千米计,与地球半径
(6378.14
千米
)
相比,不过才千分之二、三。若是个苹果,我们连表皮的深度都没啃破。这点我们甚至还不如一条虫!至少它已吃到果心了。对于
“
人
”
我们了解得尤其肤浅,特别是大脑思维的本质与神经工作的方式,我们还基本上一无所知。可能宏观与微观
“
语言
”
在此全不通用。它也许是下个世纪,
“
芝麻
”
都叫不开的神秘洞府。
似乎人类在自然科学上一遇到
“
起源
”
的问题就一筹莫展。宇宙起源、生命起源、思维起源都是人类碰到的几个最大的难题。有些新理论又是那么脆弱,经不起推敲。一种基于分子随机碰撞的生命起源理论不久前刚刚提出,但英国天文学家弗
·
霍依勒评价说:
“
上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正如利用席卷整个废料场的飓风来装配波音
747
喷气机一样。
”
这种概率无异于让一只猴子在计算机键盘上胡乱跳踏,居然打出了一部
《
莎士比亚
》
。你信吗?
科学越发达,理论越艰深,学科也就越是高度地分化,人的专业知识面也日趋狭窄。如果你问某位科学家的研究领域,他可能会说:
我在化学研究所、物理化学分部、理论化学研究所、量子化学研究室、从头计算方法研究组从事多原子分子课题中的位能面计算工作。
你尽可以和他讨论
“
从头算
”
方面的问题。但倘若超出这个范围,可能会使双方都感到尴尬。
一问,嘿然;又问,敛容;三问,正色;再问则拂袖而去。
这不禁使人想起一个曾在宫廷御膳房供职的厨师。他后来受雇于某大家。主人想以其资历炫耀一番,命他烧制一桌宫廷筵席宴客。答曰不能,因他是专做宫廷点心的。又令其制作一席宫廷点心待客。又答曰不能,因为他是为做某种点心专职切制葱末的。也许当今从事各种专业工作的人中就有不少
“
专门切葱
”
的。
人人都知道瞎子摸象的故事,然而也许我们就在干着类似的事。如果说,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还算是研究过
“
大象学
”
的话,近代科学家们早就分别潜心于
“
象腿学
”“
象耳学
”“
象尾学
”“
象牙学
”
等分支了。而现代的博士生导师已带领众多子弟分兵于
“
象腿学
”
中的
“
象脚学
”“
象趾学
”“
象腿力学
”
等次级分支了。
1
.下面两句话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1)
我在化学研究所、物理化学分部、理论化学研究所、量子化学研究室、从头计算方法研究组从事多原子分子课题中的位能面计算工作。
(2)
一问,嘿然;又问,敛容;三问,正色;再问则拂袖而去。
【
答案
】
(1)
此句附加成分多,以近于啰唆的语言,生动地说明了
“
科学越发达,理论越艰深,学科也就越是高度地分化,人的专业知识面也日趋狭窄
”
的观点。
(2)
按照常理,科技类文章的语言应力求通俗,这里却用了文言色彩很浓的
“
嘿然
”“
敛容
”“
正色
”“
拂袖而去
”
,形象地表现了
“
但倘若超出这个范围,可能会使双方都感到尴尬
”
的情形。
2
.在一般人看来科技类文章是枯燥无味的,而本文却把枯燥无味的内容表达得具体生动、趣味盎然。请你说说作者主要是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的。
【
答案
】
本文善用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把抽象事物说明得生动具体,例如为了说明对于我们每天踩在脚下的
“
地
”
的认识的肤浅,就用
“
啃苹果
”
来打比方:若把地球看作一个苹果,我们连表皮的深度都没有啃破。再如,以宫廷御膳房供职的厨师却烧不出一桌宫廷筵席因为他是为做某种点心专职切制葱末的为喻,通俗而形象地阐述了
“
科学越发达,理论越艰深,学科也就越是高度地分化,人的专业知识面也日趋狭窄
”
的观点。
人类的代价
[
美
]
蕾切尔
·
卡逊
现在我们主要关心的已不再是那些曾一度在全世界引起疾病的生物,卫生保健、更优越的生活条件和新式药物已经使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住了传染性疾病。今天我们所关心的是一种潜伏在我们环境中的完全不同类型的灾害
——
这一灾害是在我们现代的生活方式发展起来之后由我们自己引入人类世界的。
美文赏读
环境健康的一系列新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
一是由于各种形式的辐射,二是由于化学药物在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杀虫剂仅是其中的一部分。现在这些化学药物正向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蔓延开来,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单个或联合地毒害着我们。这些化学药物的出现给我们投下了一个长长的阴影,这一阴影并非吉祥,因为它是无定形的和朦胧的;这一阴影令人担忧,因为简直不可能去预测人的整个一生接触这些人类未曾检验过的化学和物理作用物的后果。
杀虫剂与环境疾病分布的相关性表现在什么地方呢?我们已经看到它们现已污染了土壤、水和食物,它们具有使得河中无鱼、林中无鸟的能力。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尽管他很不愿意承认这一点。现在这一污染已彻底地遍布于我们整个世界,难道人类能够逃脱污染吗?
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人与这些化学药物单独接触,只要摄入的总剂量达到一定限度,他就会急性中毒的。不过这不是主要问题。农民、喷药人、航空员和其他接触一定量的杀虫剂的人员的突然发病或死亡是令人痛心的,更是不应该发生的。无形污染我们世界的农药,被人少量吞食后所造成的危害是有潜伏期的,因此为全体居民着想,我们必须对这一问题倍加重视,研究解决。
负责公共健康的官员们已指出:化学药物对生物的影响是可以长期积累的,并且对一个人的危害取决于他一生所获得的摄入总剂量。正因如此,这种危险很容易被人忽视。人们一贯轻视那些看来可能给我们未来带来危害的事物。一位聪明的医生莱因
·
达宝斯博士说:
“
人们平常只对症状明显的疾病极为重视。正因如此,人类一些最坏的敌人就会从从容容地乘隙而入。
”
这一问题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正如同对密歇根州的知更鸟或对米拉米琪的鲑鱼一样,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生态学问题。我们毒杀了一条河流上的可厌的飞虫,于是鲑鱼就逐渐衰弱和死亡。我们毒死了湖中的蚊蚋,于是这些毒物就在食物链中由一环进入另一环,湖滨的鸟儿们很快就变成了毒物的牺牲品。我们向榆树喷了药,于是在随后而来临的那个春天里就再也听不到知更鸟的歌声了,这不是因为我们直接向知更鸟喷了药,而是因为这种毒物通过我们现在已熟知的榆树叶
—
蚯蚬
—
知更鸟一步步地得以转移。上述这些事故是记录在案的、可以观察到的,它们是我们周围可见世界的一部分。它们反映出了生命或死亡的联系之网,科学家们把它们作为生态学来研究。
不过,在我们身体内部也存在着一个生态学的世界。在这一可见的世界中,一些细微的病原产生了严重的后果;然而,平常似乎不易看出这种后果与那些病原之间的联系,因为病原出现在身体的部位离最初出现损伤的地方很远。有关当前医学研究动态的一个近期总结说:
“
在一个小部位上的变化,甚至在一个分子上的变化都可能影响到整个系统,并在那些看来似乎无关的器官和组织中引起变化。
”
对一个关心人类身体神秘而又奇妙功能的人来说,他会发觉原因和后果之间很少能够简单、容易地表现出联系来。
【
课外阅读推荐书
(
篇
)
目
】
陈功富:
《
探译神秘的麦田圈
》
王世平:
《
成就完美人生的经典读物
——
地球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