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51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把握文章论点分析论证手法
【考点掘金】
考点展示: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考点掘金:
金脉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含义
金脉 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金脉 3: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金脉 4:把握文章的论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金脉 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金脉 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金脉分布】
考向 省市
17 课标
1
17 课标
2
17 课标
3
京 苏 津 浙
16 课标
1
16 课标
2
16 课标
3
金脉 1:概念句意 √ √ √ √ √ √ √ √ √ √
金脉 2:筛选信息 √ √ √ √ √ √ √
金脉 3:结构思路 √ √ √ √ √
金脉 4:论点论证 √ √ √
金脉 5:内容中心 √ √ √ √ √ √ √ √ √
金脉 6:分析观点 √ √ √ √ √ √ √ √ √ √
【考情预测】
从表中可以看出,无论是 17 年课标以及其他自主命题省份,还是 16 年课标,论述类文本阅读是各省
市必考的考点,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核的重点是概念的含义、信息的筛选、内容中心和作者的观
点态度上。特别是 17 年相比 16 年增加了对结构思路和论点论证的考查,这绝对是一个崭新的动向,值得
我们注意。
由此可以预知,18 年的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仍是必考的考点,平时要注意多练习,提高信息筛选和
信息的辨析能力,注重传统重点考向,也就是重点金脉。同时,要加强对结构思路和论点论证考点的复习。
在复习中要掌握一些常见的命题技巧,找到应对的措施。
论述文论点和论证方法的考查,是今年课标卷的一大亮点,也是全面贯彻考试大纲的一次尝试。甚至
挤占了筛选、整合信息考点。明年是否还考?可能性是很大的。
【高考金脉】
【2017 年高考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
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
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
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
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
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
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
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
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
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
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
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
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
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
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
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
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
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答案】
1.A
2.A
3.B
【解析】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找准答题的区间,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
无中生有等,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位置,然后仔细分析。
2.试题分析:A 项“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说法错误,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
比较,证明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认真辨析所给
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 项“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
变化很快”于文无据。
【名师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并认真研读每个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
字,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的表述是否一致,最后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掘金技巧】
1.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
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 (1)明确: 分论点可有 N 个(补充和证明
中心论点)
(2)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
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
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2.论据(用什么证明) (1)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
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2)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3)次序安排(照应论点);(4)判断论据
能否证明论点; (5)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3.论证(怎样证明)
(1)论证方法 (须为四个字)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 事实论据记叙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
道理论据 议论
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④比喻论证比喻 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
为比喻。
(2)分析论证过程: ① 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
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3)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4)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名师挖宝】
议论是一种主要的行文方式,它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周密。亦为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
议论是一种评析、论理的表述法。一篇或一段完整的议论,通常由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组成。议论分
两大类,即"立论"和"驳论"。立论称"证明"式文章,驳论称"反驳"式文章。议论的特点是以理服人,用说
理的办法,以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直接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评论、证明。在日常生活中人们
经常用到议论,说长道短,论是说非。在写作时,更要进行议论,宣扬观点、阐明理论,来影响读者。
(一)证明(立论)
证明是指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说明它是正确的,从而把论点建立起来。证明又称"立论"。
l、举例:是一种用真事实例作为论据进行立论的论证方法。夹叙夹议,就是用"叙"表述事实材料,提
出论据"议"进行评论,证明自己的观点。
2.分析:是一种通过分析问题进行论证的方法。要求作者分析问题、剖析事理,来揭示论点和论据间
的因果关系,从而证明观点的正确,以确立论点。
3.引证:是一种通过引用经典名言或科学公理、常识常理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要注意的
是,被引用的言论、事理必须经得起考验,是客观真理。还要注意引用不可过多。
4.对比:也是一种例证法。它与一般例证法不同的是除了举例外,还要用事例加以比较,突出事物本
质,确立论点。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在比较之中,容易开启人们的思想,扩展人们的眼界。它比一般论证
包涵更丰富的内容,因之道理也说得较为透彻。
5.类比:这是一种通过打比方来证明论点的方法,是一种形象化的论证方法。论证时可以讲故事,打
比方,引用成语典故,以此说明抽象的道理。
(二)反驳(驳论)
这是一种反证法,作者通过议论,设法证明对方论点是错误的,从而驳倒对方,树立起自己 的正确论
点。反驳有三种方法:
1.反驳对方论点。即直接反驳对方论点的错误。具体写法有:
①用事实证明对方论点错误。这是例证法在反驳中的运用。但这里不是用事实证明什么对,而是证明
什么错。
②剖析论点的错误及危害性。
③引申对方论点,以暴露其谬误。
④建立对立的新论点,以驳倒对方论点。
2.反驳对方论据。错误的论点有时是建立在虚假、错误的论据的基础上的;有的是捏造的事实和理由。
从驳这些论据入手,将对方的论据驳倒了,其论点也就无法成立。
3.反驳对方的论证。错误的论点,有为它服务的论据,也有它的论证过程。对方论证过程中的逻辑推
理错误一经揭露,其论点也就不攻自破。这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
【小试身手】
【2017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 26~28 题。
语言不够“纯净”,据说是新诗的通病。然而将不同的因素冶于一炉,而使之产生浑然一体的美感效果,
是诗歌艺术的可贵之处。我们并不认为诗和说话居于平等的地位。诗是经验的艺术化的表现,不是日常会
话的达意。其次,文言在日常生活上虽已僵硬难用,但在艺术品中,经诗人的巧妙安排,却能“起死回生”,
加强美感。反之,如果欠缺艺术的生命,则尽管一首新诗通篇不用一典,不掉一文,那种“纯净”也只是
“一贫如洗”的代名词罢了。说坦白些,在文学的国度中,新诗人们是带点贵族气质的。我们宁愿自己的
作品成为滞销的奢侈品......,也不愿它成为畅销的牙膏.....,人人皆可入口,而转瞬又必吐出的牙膏。
一旦超越了起码的“纯净”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文言宜于表现庄重、优雅、含蓄而曲折的情操,而
白话则明快、直率、富现实感。许多意境,白话表现起来总嫌太直接、太噜苏,改用文言则可保持恰到好
处的距离。艺术当然也追求和谐,但那应该是成品的,不是原料的和谐。愈能使不同的因素化合成和谐的
整体、愈能以不类为类,愈能显示作者艺术的精湛。愿“纯净主义”的信徒们多想一想。
(节选自余光中《谈新诗的语言》,有删改)
26.请分别解释文中“滞销的奢侈品”与“畅销的牙膏”的含意。(6 分)
27.依据材料,概括“纯净主义”的信条。(3 分)
28.作者反对“纯净主义”的理由有哪些?(6 分)
【答案】
26.滞销的奢侈品:不被大多数人欣赏却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作品。畅销的牙膏:一时很受欢迎但艺术价值
很低的作品。
27.在新诗写作中,只应使用纯净的白话,而不应掺杂文言。
28.诗不是日常会话的达意;文言使用得好,可以增强美感;文言与白话各有优势;艺术的精湛贵在调和
不同的语言因素。
【解析】
26.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分别解释文中‘滞销的奢侈品’与‘畅销的牙膏’的含意”,这是理解文中关键
词的含义。先找出这两个词语,然后根据前后的语境概括其含义。“我们宁愿自己的作品成为滞销的奢
侈品,也不愿它成为畅销的牙膏,人人皆可入口,而转瞬又必吐出的牙膏”,“滞销”的意思是“销路
不畅,货物不易卖出”,此处说的是作品,应是指不被大多数人欣赏但是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作品;“畅
销”的意思是商品因受欢迎而销路广,卖得快,此处依然说的是作品,但是指短时间内受欢迎但是艺
术价值低的作品。
【名师点睛】理解词语的含义,首先明确词语的词性、有无使用比喻的修辞,然后找到该词语的出处并标
明;联系上下文将原句转化为比喻句,去掉比喻成分,留下本体成分即是答案。“滞销的奢侈品”和“畅
销的牙膏”都为名词性,应是指代一个事物,同时此处使用了比喻,应是把某个事物比成了这二者,
回归文本可以发现,“我们宁愿自己的作品成为滞销的奢侈品,也不愿它成为畅销的牙膏,人人皆可入
口,而转瞬又必吐出的牙膏”,这二者应是指作品;“宁愿自己的作品成为……”“也不愿成为……”表
明前者是有价值的,只是不被大多数人欣赏,后者是没有价值的,只是短时期内受欢迎。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应先明确题干中概括的要求,“概括‘纯净主义’的信条”,先理解“纯净”的意
思,“无掺和物、无杂质的”;然后浏览文本,看文中的话题,本文的话题是“新诗”创作;从文中来
看,有关“纯净”的内容不多,好像更多的是“不纯净”,即新诗创作不单有白话,还有文言。再结合
文章最后一句话,可以发现作者是不认可“纯净主义”的,故只有把作者的观点反过来说即可,即只
运用白话,不掺杂文言。
28.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反对‘纯净主义’的理由有哪些”。这是考查学生筛选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从第一段来看,“我们并不认为诗和说话居于平等的地位。诗是经验的艺术化的表现,不是日常会话的
达意”“文言在日常生活上虽已僵硬难用,但在艺术品中,经诗人的巧妙安排,却能‘起死回生’,加
强美感”,从第二段来看,“文言宜于表现庄重、优雅、含蓄而曲折的情操,而白话则明快、直率、富
现实感”“愈能使不同的因素化合成和谐的整体、愈能以不类为类,愈能显示作者艺术的精湛”,最后
进行概括即可。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应先明确题干中筛选概括的要求,“作者反对‘纯净主义’的理由有哪些”,“哪些”
说明不止一点;“纯净主义”指的是“只运用白话,不用文言”,那么考生应到文中找出“白话”和“文
言”各自的特点以及二者结合的优势。第一段中,“其次”说明后面有一点,前面应也有一点,故可以
确定两点;第二段中,“白话宜……”“文言宜……”,说明二者各有优势。以此类推,即可解决问题。
【掘金实战】
一、(2017 届广东省肇庆市高三第三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丑与喜剧
喜剧与丑有着不解之缘。在喜剧发展史上,丑始终被作为喜剧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贯穿于喜剧进程中。
这是基于人类对美丑辩证关系的科学理解。正像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说的:“滑稽丑怪作为崇高优
美的配角和对照。”“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
明相共。”一般而言,丑总是与美相伴相随,相比较而存在,孤立的、纯粹的丑无疑并不具备审美价值,
而当它以无害的感性形式进入喜剧世界,即被赋予积极的审美价值。这是因为喜剧是以笑的手段去否定生
活中的丑,褒扬美的艺术,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喜剧的笑是通过丑获得的,其中包括恶的丑
和善的丑。一张丑怪的面孔,一个笨拙的动作,一种狼狈的姿态,一个愚蠢的字眼……都会产生滑稽感,
赢得笑声,激起喜剧愉悦。
喜剧的“主角”是丑,这在传统喜剧创作中是显而易见的,《秋江》中的老艄公,开的是“螃蟹脸”,
笑纹如网;《十五贯》中娄阿鼠的鼻子上涂成白色小鼠,两片膏药皮挂在太阳穴上。丑而有趣,丑而滑稽。
喜剧主角的丑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内在外在都丑的作为旧制度、旧势力代表的丑类,例如贪官污吏、
劣绅恶棍、腐儒蠹禄等等。喜剧并不表现他们如何作恶、如何残害百姓,而是将其置于可笑的历史“小丑”
的位置上,展示其可笑的“自炫为美”,装模作样的滑稽,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不自量力。艺术家在勾勒其
丑态时是嘲笑、鞭挞、讥刺他们。这些丑类不唯因了艺术刻划而成为审美的对象,而且其最终“竹篮打水
一场空”——愚蠢的妄想破灭,也从另一面证实了美对丑的摧毁、美对丑的胜利。人类得以“愉快地和自
己的过去诀别”。一类是外在、表面丑,而内在美。丑的表象使其本质的美更加楚楚动人。《巴黎圣母院》
中面目难看的敲钟人卡西莫多真诚地同情受难的姑娘。《七品芝麻官》中的唐知县八字眉、三角眼、胖乎
乎呆墩墩,既丑又滑稽,但他刚正不阿,勇斗权贵。喜剧在勾勒善和美时,着重发掘其特殊的方式和常人
常理的矛盾,以丑衬美,揭示他们可爱可笑的天真、自由、大智若愚的精神气质,从而写出令人喷饭的滑
稽美。观众由此引发的笑带着亲切感、契合感。另一类丑准确地说,是“乖讹”——不相称、不协调。在
此,人物和场景并无杂乱、破败或其他碍目的丑、难看,人物在道德上也无好坏评定,然而就是“不对劲”:
角色和场景不相称,对话和心理相悖离,情节和观众期望相反,喜剧进程在奇特中完成,巨大的反差产生
趣味,从而激起观赏者的笑声。
喜剧的丑是笑的魔方,由对丑的漫画式勾勒,完成对社会历史的规律的揭示,而观众获得富有启示性
的审美愉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喜剧发展史上,丑之所以成为贯穿喜剧进程的重要因素,源于人类对美丑辩证关系的科学理解。
B.喜剧是笑的艺术,而喜剧的笑是通过丑获得,或是一张丑怪的面孔,一个笨拙的动作,或是一种狼
狈的姿态,一个愚蠢的字眼。
C.一般而言,丑总是与美相伴相随,喜剧总是以丑衬美,揭示人物可爱可笑的天真、自由、大智若愚
的精神气质,从而写出令人喷饭的滑稽美。
D.对于贪官污吏、劣绅恶棍、腐儒蠹禄这些丑角,喜剧只是展示其可笑的“自炫为美”,装模作样的
滑稽,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不自量力,而不表现他们如何作恶、如何残害百姓。
2.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
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表明他对美丑辩证关系的认识是科学的。
B.《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卡西莫多虽然长相丑陋,但心灵美好,在外在丑的映衬下,他的内在美
更加突出感人。
C.所谓“乖讹”具体指的是角色和场景不相称,对话和心理相悖离,情节和观众期望相反等。
D.文章主要运用了举例、对比的论证方法,通过《秋江》中的老艄公、《十五贯》中娄阿鼠、《七品
芝麻官》中的唐知县等例子,通过“美与丑”的对比,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作为旧制度、旧势力代表的丑类,喜剧通过他们妄想的最终破灭,表明美对丑的摧毁、美对丑
的胜利。
B.喜剧丑角滑稽可笑的行为,常常引人发笑,而观众的笑声中带着亲切感、契合感。
C.《七品芝麻官》中的唐知县八字眉、三角眼、胖乎乎呆墩墩,作品在刻画他的形象时,进行了漫画
式的勾勒,进行了夸大、变形。
D.喜剧主角的丑虽然各具特点,但它们也有共同之处,就是丑而有趣,丑而滑稽,使观众从中获得审
美的愉悦。
【答案】1.C2.D3.B
【解析】
二、(2017 届四川省泸州市高三三诊)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目前,“中国哲学”与国学好像一张纸的两面,似乎有关国学的研究都可以“中国哲学”的名义问世。
这种现象折射出,“中国哲学”一方面想借助国学竭力摆脱西方哲学的影响而谋取自身的独立性,另一方
面却又对自身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尚未形成明确的自我意识,因此在现实中无法明确自身与国学的本质性
差异。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大多数用以证明“中国哲学”是一种独特哲学的理由难以成立。
有人认为,“哲学”是个共名,因此“中国哲学”必定是一种独特的哲学。这虽然看到了中国“哲学”
与西方 Philosophy 之间的共通之处,但却似乎忽略了类似的共通之处也可以存在于“哲学”与文学、艺
术或宗教之间。
还有人认为,哲学是某种文化的核心,没有哲学,任何文化都不可能有长久的生命力,而中国文化从
古至今一直延续未断,因此必有“哲学”这门学问。这类说法,大约还是以西方文化为样板而得出的一个
非普遍的结论。
另有观点认为,中国有 Philosophy 这门学问,是西方人自己最先承认,且至今还有认可中国的
Philosophy 并以之作为终生研究事业的人。的确,从目前可见的资料来看,西方耶稣会士所作的《中国的
哲学家孔子》(1687 年)似乎是最早用“Philosopher“(哲学家)一词来称呼孔子的文献,但耶稣会士对
中国思想充满主观性的、非专业性的传播,使当时欧洲著名的哲学家如莱布尼茨、伏尔泰等人都先后一度
对中国思想产生兴趣。但他们对中国思想的了解都很有限,不能用来证明中国自古就存在与西方 Philosophy
一样的学问。虽然现当代西方有一些学者终生钻研所谓中国 Philosophy,但他们的研究多不为西方
Philosophy 界的同行所看重。更重要的是,归根结底,这种判断中国哲学之成立的方式,仍然是以西方为
参照的。
还有一些学者借海德格尔等人的思想,证明中国古代不但有 Philosophy,而且还优越于西方。但只要
我们的眼光不只是滞留在他们对西方传统 Philosophy 的批判态度上,而同时深入他们批判的具体过程之中,
就会发觉,他们所用的批判方法及问题意识都是典型西方 Philosophy 式的。拿海德格尔来说,他认为自己
从事的是“思想”而非“Philosophy”。但海德格尔所谓的“思想”,是对存在的真理和统治了西方 Philosophy
几千年的理性、逻辑之思。他批判西方传统 Philosophy 并非将其彻底抛弃,而是要揭示其缺陷,为更正当
的理性和逻辑重新奠基。但在中国古代,并不曾有哪些思想经典对西方式的理性与逻辑做过清晰而系统的
阐明论证。因此,借助作为西方传统 Philosophy 之叛逆者的海德格尔等人的思想来讧明中国“哲学”之合
法性甚至优越性,无并于缘木求鱼。
有人担心,否认中国古代存在类似于西方的 Philosophy,就等于否认中国古代思想有对人生真理、生
命的终极目的和终极精神的思索和追求。其实,古希腊有了艺术和宗教之后,Philosophy 还会发展出来,
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虽然三者同样都能实现对人生真理和终极精神的追求,但与艺术和宗教不同的是,
唯有 Philosophy 是通过运用概念进行推理论证这种人类所独具的理性思维方式来把掘人生真理和追求终极
精神,而艺术主要通过直观和知觉,宗教则借助于非理性的力量。西方 Philosophy 所表现出的这种通过概
念进行推理论证的理性思维方式是其必要的典型特征,具备这种特征的西方 Philosophy 可称之为“典型哲
学”,而凡是这种典型特征表现得不充分、不明显的其他哲学,诸如中国“哲学”则可称之为“非典型哲
学”。
若要证明“中国哲学”是一种具有独特内容和形式的哲学,就必须找出中国“哲学”与西方 Philosophy
的真正共通而同时又与艺术和宗教的不同之处。笔者认为,作为通过概念进行推理论证的理性思维方式的
哲学,在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思想中不能说完全没有,但确实表现得不充分。中国古代思想最根本的特点是
“未尝离事而言理”。因此,如果我们认为哲学对把握人生真理和追求终极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并
认为我们也拥有作为一种独特哲学的“中国哲学”,那么,就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西方 Philosophy 的学习
和训练,以培养我们本来并不擅长的通过概念进行推理论证的理性思维能力。
这样的学习,不但不会瓦解中国传统思想,消解中国思想的主体性,反而更有助于我们从深层次超越
历史的局限性,批判继承传统思想,借鉴、吸收、转化传统思想的智慧和优势,真正建构起能够作为时代
精神精华的中国哲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哲学”对自身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尚未形成明确的自我意识,只是想借助国学来竭力摆脱西
方哲学的影响,从而谋取自身的独立性。
B.中国“哲学”与西方 Philosophy 之间存在着共通之处,类似的共通之处也存在于“哲学”与文学、
艺术或宗教之间,而有的学者好像并没有关注到后者。
C.哲学是某种文化的核心,没有哲学,任何文化都不可能有长久的生命力,而中国文化从古至今一直
延续未曾间断,因此中国文化中必有“哲学”这门学问。
D.与西方哲学不同,中国“哲学”在通过概念进行推理论证的理性思维方式这一点上表现得不充分、
不明显,不能称为“典型哲学”,只能称为“非典型哲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西方耶稣会士所作的《中国的哲学家孔子》已经把孔子称为哲学家,但要据此认为中国自古就
存在与西方 Philosophy 一样的哲学,依据是不充分的。
B.海德格尔等人批判西方传统 Philosophy 时所用的方法和问题意识都是典型的西方 Philosophy 式的,
所以,用其思想来证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是不对的。
C.古希腊的文化告诉我们,否认中国古代存在类似西方的 Philosophy,也就意味着否认了中国古代思
想有对人生真理、生命终极目的和终极精神的思索和追求。
D.中国古代不存在纯西方式的哲学,因为中国古代思想往往是“未尝离事而言理”,其中不曾有哪些
思想经典对西方式的理性与逻辑做过清晰而系统的阐明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中国哲学与国学并不相同,但由于用以证明其是一种独特哲学的理由难以成立,所以,中国哲
学在现实中无法明确自身与国学有本质性的差异。
B.只有证明了中国“哲学”与西方 Philosophy 的真正共通而同时又与艺术和宗教的不同之处,才能
证明中国哲学是一种具有独特内容和形式的哲学。
C.中国哲学界部分学者试图借助西方哲学家对中国古代思想的关注来论证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一致
性,这种思路本身就是不太站得住脚的。
D.加强对西方 Philosophy 的学习和训练,有助于我们借鉴、吸收、转化传统思想的智慧和优势,真
正建构起能够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中国哲学。
【答案】1.C2.C3.A
【解析】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
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
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本题依据原文第一段
“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大多数用以证明‘中国哲学’是一种独特哲学的理由难以成立”中“很大
程度上”可知其理由并不充分,另外“大多数”有范围限制。
三、(2017 届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毕业班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内圣外王”之说不符孔子圣人规
现代新儒家喜以“内圣外王”四字综括孔子之道及其所开创的儒家思想。殊不知,内圣外王之说实有
悖于孔子圣人观。
孔子本人未以内、外之分来定“圣”、“王”之别。他所视之为最高境界的“圣”,内在之德与外化
之功必须兼备,即必须内外兼通。《论语·雍也》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
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孔子以“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为“圣”,“圣”
圣显然并非仅指个人的内在之德,而更重外在的惠民济众——甚至连王天下之尧舜都不足以当此。此“圣”
虽然远超仁境,但却以仁为根本,仁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立人、达人至其极,即是博
施于民而济众,亦即圣。可见,即使是仁境,孔子也不认为其仅指个人的内在之德,而还必须有外在的立
人、达人之功,至于作为仁之极的圣境,其必备化人之功,自不消说。这一思想,孔子在他处还有更明确
的表达。在他与子路的一段对话中,孔子认为“修己以敬”是成为君子的必由之路,但却远未臻圣境。“修
己以安百姓”方可成圣。显然,孔子所谓“圣”是指内外兼通的内德外化,而不仅仅是指与外王之化有别
的“内圣”之德。
《说文解字》训“聖(圣)”为“通”,则孔子以内德外化兼通为“圣”,可谓不违训诂。如认为“内
圣外王”意指内修圣德而外施王政,是仅把圣解作圣德,此解既不合训诂,又违背孔子的思想。儒家经典
《五行》以“闻而知之”为圣,此解与“圣”之本义正相通。《说文》认为“聖从耳”,段玉裁注引《风
俗通》曰“聖者,声也,言闻声知情”。“聖”之甲骨文像人上着大耳。可见,圣之本义当与听闻相关,
而能闻声知情则可谓之通,故“通”乃“圣”之引申义。《五行》所谓“圣”近乎其本义,而孔子则取其
引申义。无论本义抑或引申义,圣都不能直接解作圣德。故以“内圣外王”概括孔子思想,“圣”之义即
无着落。
孟子已视孔子为内怀圣人之德而外无王者之位之圣人,且其圣人观已有异于孔子。荀子欲合“尽伦之
圣”与“尽制之王”为一体,以成“圣王”之教。然荀子此“圣王”之“圣”仅为“尽伦之圣”,显然异
于孔子所谓内德外化兼通之“圣”。或许正因受孟、荀圣人观之影响,故“内圣外王”之语虽始出于《庄
子·天下》而非孟、荀之口,然现代新儒家却仍喜以之概括孔子及儒家思想。只是他们未曾顾及,虽可以
内修其德、外以德化统括孔子及儒家思想,然无论就训诂抑或思想层面而言,皆难以将孔子之所思简约为
“内圣外王”。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孔子视为最高境界的“圣”,必须兼具内在之德与外化之功,而他本人并未以内、外之分来定
“圣”“王”之别。
B.和个人的内在之德相比,孔子显然更看重外在的惠民济众之举,就此而言,甚至连王天下的尧舜都
不足以称为“圣”。
C.“圣”以仁为根本,而即使是仁境,也必须有外在的立人、达人之功,作为仁之极的圣境,自然也
应该具备化人之功。
D.“修己以安百姓”方可成“圣”,这里的“圣”是指内外兼通的内德外化完全不同于与外王之化有
别的“内圣”之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说文解字》训“聖(圣)”为“通”,孔子以内德外化兼通为“圣”,两者对于“圣”的理解在
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B.把“内圣外王”理解为内修圣德而外施王政,是把“圣”只解作圣德,既不合训诂,又与孔子的圣
人观不相符。
C.由“聖”的甲骨文可知其本义当与听闻相关,而能如《说文》所说“闻声知情”则可谓之“通”,
故“通”乃其引申义。
D.《五行》以“闻而知之”为圣,与“圣”之本义相近,而孔子则取其引申义,无论哪种“圣”都不
能直接解释为圣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视孔子为内怀圣人之德而外无王者之位之圣人,他所理解的“圣”和孔子的“博施于民而能济
众”的“圣”完全不同。
B.荀子欲合“尽伦之圣”与“尽制之王”为一体以成“圣王”之教,此“圣王”之“圣”与孔子所说
的“圣”明显不同。
C.“内圣外王”之语虽非始出于孟、荀之口,正因为受二人影响,现代新儒家却仍喜欢以此概括孔子
及儒家思想。
D.作者博古通今、引经据典,所引文段既有孔子自己的言论,又有儒家其它的经典篇章,可谓材料丰
富,论证有力。
【答案】1.D2.C3.C
【解析】
1.试题分析:D.“修己以安百姓”方可成“圣”,这里的“圣”是指内外兼通的内德外化完全不同于与
外王之化有别的“内圣”之德。理解错误。原文说“不仅仅是指与外王之化有别的‘内圣之德’”,
可见二者不是完全不同。
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
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
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D.原文说“不仅仅是指与外王之化有
别的‘内圣之德’”,可见二者不是完全不同。
相关文档
-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1周)文言2021-06-035页
- 2021高考语文冲刺仿真模拟卷六(解2021-06-0312页
- 2021届高考语文人教版大一轮总复习2021-06-034页
- 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提分复习专题72021-06-036页
- 专题3-4+现代文阅读之文学类文本阅2021-06-0317页
- 专题12 散文类文本阅读(高考押题)-202021-06-0346页
- 2021新高考语文二轮配套练习题:复习2021-06-039页
- 2006年高考语文广东卷 (2)2021-06-037页
- 专题05文言文阅读之实词与虚词-2012021-06-0342页
-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保分小题天天2021-06-0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