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1.5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考试
语文
2020.5
本试题卷共8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信息技术深入发展和深度应用,数据已经成为生产经营活动必不可少的新生产要素。如何促进数据要素有效参与价值创造和分配是信息时代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数据之所以能创造价值,一方面是因为它能提高经济运行体系中原有要素的价值转化效率,促进生产效率提升;另一方面是因为数据本身就能产生新的价值。比如,数字经济的发展及业态创新本质上就是基于数据信息的价值创造,但数据创造价值的功能并不能直接实现。数据要素也不能直接参与价值分配,而是要经过数据创造、加工并传输给数据要素使用者后,才能创造价值、参与价值分配。由此可见,在信息时代,能否掌握数据资源并将其有效转化为生产要素,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竞争力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产业体系最完备、制造业规模最大、信息化基础设施领先的国家,每年创造出巨量的数据资源,是名副其实的数据资源大国。一些国际数据公司和数据存储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表明,到2025年,全球将有近30%的新增数据资源来自中国。我国也是数据利用强国。2018年底,我国有10家企业名列全球互联网上市公司30强榜单,在信息产业部分领城实现着从“跟跑”“并跑”向“领跑”的转变。也应认识到,虽然我国数据资源丰富、信息产业发展迅速,但数据要素在创造价值并参与价值分配方面还面临一些体制机制障碍和技术短板。比如,数据资源开放程度有限,大量数据资源处于“休眠”状态;信息产业和数据应用部分环节、领域还存在被“卡脖子”风险;数据应用不广泛、应用程度不深,数据价值衡量缺乏统一标准等等。这些体制机制障碍和技术短板,严重影响了数据要素参与价值创造的效率和价值分配的公平性。
尽快消除这些体制机制障碍,补齐技术短板,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解放思想,既不能因担忧信息泄露而拒绝数据资源开放和交易,也不能把信息社会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都简单地归咎于数据资源的使用,而是要建立健全数据开放协调机制,加快实现数据共享,打破数据孤岛,推动公共数据资源稳步向社会开放。二是进一步完善和升级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城市千兆网络和IPV6规模部暑,推动5G示范工程和规模化应用,加快行业专用网络建设,推进工业互联网设施建设及相关标准的统一、推广,不断扩大数据创造和采集规模。三是加快数据资源确权立法,加强数据产权保护,打击数据盗用等违法行为,建设线上线下数据市场,促进数据产权交易;研究和执行合理的数据使用规则,夯实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的制度基础。四是注重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在鼓励数据信息公开、共享和交易的同时,严厉打击数据信息的非法收集、储存和交易。五是完善数据创新链、产业链,大力支持数据信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发展基础统计分析、风险感知和预测等竞争力偏弱的领域。六是加快推进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改革,使其符合信息社会发展需要,吸引海外高端人才来华就业、创业;同时,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完善引才、用才配套措施。
(摘编自史丹、邓洲《促进数据要素有效参与价值创造和分配》)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能否掌握数据资源并将其有效转化为生产要素,决定企业、国家竞争力水平的高低。
B. 数据只有经过了数据创造、加工,并传输给数据要素使用者,才能参与价值分配。
C. 我国是数据资源大国,每年创造出巨量的数据资源,拥有全球新增数据资源的近30%。
D. 大量数据资源还处于“休眠”状态,所以需要将数据资源全部开放,实现人人共享。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逐层递进。
B. 文章论证兼顾我国数据成果与短板,有对成就的肯定,也有对问题的深入剖析。
C. 第三段用数字证明了我国数据资源的优势,并指出了数据资源使用方面的问题。
D. 最后一段指出尽快消除数据体制机制障碍、补齐技术短板的具体措施及必要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解决了数据要素在创造价值参与价值分配方面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和技术短板问题,才能促进数据要素有效参与价值创造和分配。
B. 不断扩大数据创造和采集规模,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升级信息化基础设施,广泛、深入应用数据,制定完善统一的数据价值衡量标准。
C. 在基础统计分析、风险感知和预测等领域我国的竞争力偏弱,需要不断完善数据创新链、产业链,支持数据信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D. 要促进数据要素有效参与价值创造和分配,就要在教育、人才方面加大投资,要加快推进学校教育,完善引才、用才配套措施。
【答案】1. B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A项,“决定企业、国家竞争力水平的高低”说法绝对,原文是衡量的重要因素。
C项,“拥有全球新增数据资源近30%”只是发展趋势的推测。
D项,“实现人人共享”理解错误,在鼓励数据信息公开、共享和交易的同时,还要注重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D项,最后一段没有指出尽快消除体制机制障碍、补齐技术短板的必要性。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B项,“广泛、深入应用数据,制定完善统一的数据价值衡量标准”不是“不断扩大数据创造和采集规模”的前提条件。
故选B。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2月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强调,要精准稳妥推进复工复产。落实这一要求,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精准施策,把各项工作做细做扎实。
精准稳妥推进复工复产,对各地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现实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比如,一些地方的工人返工和工厂复工,手续复杂,责任不清,效率低下;一些企业面临工人短缺、材料短缺、部件短缺等问题;相邻地区政策要求不一,尤其是在流通环节,缺乏有效的协调统一机制,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复工复产的难度较大。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如何精准稳妥推进复工复产?这就需要相关政策措施因势而动,紧跟疫情防控的新进展、新形势,提高政策“契合度”,实现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良性互动。对各地来说,把支持复工复产的各项工作做细做扎实,还需要从实际出发、从细处着手,务求实效。领导干部应该深入企业、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及时掌握并消除复工复产的障碍、困难,疏通执行政策措施的堵点、难点,填补政策措施的缺陷、不足,努力提高政策措施的质量和效果。
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既是一次大战,也是一次大考。各级领导干部拿出责任担当之勇、科学防控之智、统筹兼顾之谋、组织实施之能,才能切实抓好工作落实,在大战中践行初心使命,在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
(摘编自《精准稳妥推进复工复产》,2020年03月03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材料三:
当前,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越是在这样的时刻,越要坚持科学原则、专业思维、正确方法,打“有准备之仗”。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做好准备、应对好突发危机事件,企业需要坚持几个取向。
坚持人本取向,把员工放在第一位。复工复产,首先就要把保护员工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比如,能否为员工准备口罩、消毒用品?能否解决员工上下班可能存在的困难?只有做到“急员工之所急、想员工之所想”,才能得到员工支持,为复工复产奠定基础。
坚持辩证取向,用符合现实、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作为支撑。应对突发事件,往往需要灵活处置。比如,能够通过分布式办公完成的工作,可以考虑让员工在家上班;为了减少室内人员密度,可以考虑错时、灵活上班;等等。对可能出现的状况都作出制度安排,就能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应对疫情带来的影响。
坚持长远取向,只有眼光长远才能成长壮大。在保证能正常运转的基础上,企业应把员工健康监测和个人防护做到位,把工作场所、宿舍等地方的防控工作做充分。这不仅能降低聚集性感染的风险,也能增加员工的安全感、归属感,为企业未来发展积蓄动力。
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企业管理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挑战也是机遇,通过重新审视企业现有制度、优化内部管理流程,能让企业制度更完善、更有效、更符合发展需要。做足准备、鼓足干劲,就能在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同时,打好企业发展的主动仗。
(摘编自《复工复产也是企业管理大考》,2020年03月02日《人民日报》)
4. 下列不属于疫情下企业复工复产的困难的一项是( )
A. 工人返工和工厂复工的手续复杂,缺乏有效的协调统一机制。
B. 工人短缺、材料短缺、部件短缺,原材料等上游供应链出现断裂。
C. 企业能够通过分布式办公完成的工作,可以考虑让员工在家上班。
D. 企业无法买到足够的个人防护用品,员工上下班存在交通方面困难。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推进复工复产,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各地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需要从实际出发、从细处着手,务求实效。
B. 材料二显示,59.5%的企业采取远程办公、自动化生产等方式复工复产,也有些企业选择了开发新产品、改变服务模式。
C. 调查发现,70.11%的企业认为受到影响最大的是“停工、停业造成的生产进度拖延”,62.66%的企业是“市场订单减少”。
D. 疫情当前,申请政府纾困资金是企业复工复产的前提基础,把员工健康监测和个人防护做到位是复产企业当前的根本任务。
6. 在疫情防控形势有所好转的情况下,如何推进企业复工复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D
6. ①科学决策。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科学原则、专业思维、正确方法,制定符合现实、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政策和措施。②以人为本。企业要把员工健康监测和个人防护做到位,根据自身条件灵活采取应急保障措施。③管理落实。各级领导干部要精准施策,不忘初心和使命,扎实工作,消除复工复产的障碍、困难。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C项,属于企业解决困难的方法,不属于疫情下企业复工复产的困难。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D项,“申请政府纾困资金是企业复工复产的前提基础”理解错误,保护员工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是前提基础。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推进企业复工复产”相关内容,主要在材料三,关键句主要有:“越是在这样的时刻,越要坚持科学原则、专业思维、正确方法,打‘有准备之仗’”“坚持辩证取向,用符合现实、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作为支撑”“坚持人本取向,把员工放在第一位。复工复产,首先就要把保护员工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长远取向,只有眼光长远才能成长壮大。在保证能正常运转的基础上,企业应把员工健康监测和个人防护做到位,把工作场所、宿舍等地方的防控工作做充分”“各级领导干部拿出责任担当之勇、科学防控之智、统筹兼顾之谋、组织实施之能,才能切实抓好工作落实,在大战中践行初心使命,在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据此,从各级党委和政府、企业、各级领导干部等角度分析即可。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旗谱(节选)
梁斌
冯家大院,是在明朝时代用又大又厚的古砖修造起来。经过几百年风雨的淋洒,门窗糟朽了,飞檐倾塌了,檐瓦也脱落了,墙山很厚,门窗很笨,青砖地面、墙面上长出一片片青色的莓苔。一进院,就会闻到腐木和青苔的气息。这样的房子,冯老兰却住惯了,他成天价钻在大瓦房里,晴天白日点起油灯,写账簿打算盘。这天听得朱老忠还乡的消息,他不写账,也不打算盘,只是趴在桌子上发呆。
三十年的时光,也在冯老兰身上留下显著的标记:他已经是六十开外的人了,肩膀已经弓了起来,花白了头发,也花白了胡子。脸上瘦得凹下去,两只眼睛却还很有精神。
他提起长烟袋,把烟灰磕在地上,吊起眼珠慢吞吞地走出来。经过三层大院,走到场院里。在往日里,他一走到场院,就会感到骄傲:锁井镇上,只有冯家大院配住这样的高房大屋。屋舍虽然老朽,样式毕竟与别家不同!想着,他的骄傲情绪又在心上蠢动起来,伸出右手捋着他的长胡子。
场院里有喂十几条牛的牛棚,有喂十几只猪的猪圈,有一棵高大的槐树,枝叶繁密得象伞盖一样遮住太阳。他走过牛车、井台、土堆、粪堆,到了黄土围墙下,站在绿树荫里。往日里他就爱站在这儿,回忆胜利的往事……。
当他的两只老眼掠过广阔的柳林,掠过苇塘,掠过池塘上的清水波纹,看见对岸坡上站着两个人:一个是严志和,那个新拿败的对手,并不放在他的眼里;当他看到另外一个象朱老巩模样的人,心里说:“也许,那就是未能剪草除根,而又死灰复燃了……”想着,又撅起他的长胡子。自言自语:“唔!一只虎没杀绝,三只虎回来了!”登时,他觉得办错了一件大事情,一时急躁,气喘起来,胸膛急骤地起伏,那颗心几乎要跳出来,怎么也装不到肚子里,头脑晕眩起来。他提起大烟袋慢慢走回来。走到大门口,门角上那对石狮子呲着牙咧着嘴,瞪出大眼珠子看着他。他耽了一刻。又走过三层宅院,走上高台砖阶,走回他的黑屋子,唉声叹气地坐在大木椅上。这时他的二儿子冯贵堂走进来。
冯贵堂高高身材,穿着袍子马褂,白光脸蛋,满脑袋油亮的长发。他上过大学法科,在军队上当过军法官。上司倒了台,他才跑回家来,帮助老爹管理村政,帮助弟兄们过日子。这几天他正有一件心事,看见他的老爹唉声叹气,他问:
“爹!又有什么不舒心的事情,惹得你老人家烦恼?”
冯老兰说:“提起来话长呀!就是跟东锁井朱老巩家那件事情。我费了多少年的筹谋,费了多少心血,才把大钢钟砸碎,把四十八亩官地抠在咱的手心里。这还不算,最主要的是根据阴阳先生的推断,有那座钢钟照着,咱冯家大院要家败人亡。如今咱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升发起来,继承祖宗的事业,成了方圆百里以内的大财主。”
冯贵堂说:“这就好了,朱老巩死了,他儿子也没了音讯,该你老人家高枕无忧了!”
冯老兰憋住口气,摇摇头说:“不,朱虎子昨儿又回到锁井镇上,还带回两个大小子,我估计他不会跟咱善罢甘休!”
冯贵堂噘起嘴来,闷着头在屋里走来走去。他倒背起手考虑了老半天,才说:“我早就跟爹说过,对于受苦的,对于种田人,要叫他们吃饱穿暖,要不的话,谁给你种田,谁给你付苦?在乡村里,以少树敌为佳。象朱虎子一样,树起一个敌人,几辈子不得安宁呀!”
冯老兰听到这里,把黄脸往下一拉,拍着桌子说:“你花的那洋钱,摞起来比你还高,白念了会子书,白在外头混了会子洋事儿。又不想抓权,又讲“民主’,又想升发,又不想得罪人。怎么才能不树立敌人?你说说!在过去,你老是说孙中山鼓吹革命好,自从孙大炮革起命来, 把清朝的江山推倒,天无宁日!清朝手里是封了粮自在王,如今天天打仗,月月拿公款,成什么世界?还鼓吹什么男女平等、婚姻自由,闺女小子在一块念书。我听了你的话,把大庙拆了盖上学堂。如今挨全村的骂……”
冯老兰这么一说,象揭着冯贵堂头上的疮疙疤。他不等老爹说完,抢上一句说:“这就是因为村里没有‘民主’的过,要从改良村政下手。村里要是有了议事会,凡事经过‘民主’商量,就没有这种弊病了!咱既是掌政的,就该开放‘民主’。再说,你又上了年纪,又是村政又是家政,你一个人揽着,怎么管得过来?怎么不落人的埋怨?就说那铜钟吧,本来是四十八村的,你不通过村议会讨论,一个人做主卖了。把好事办成坏事,惹出一场人命案,使你老人家一辈子不舒心,多么不上算”又说:“听我的话吧,少收一点租,少要一点利息,叫受苦人过得去,日子就过得安稳了。这就是说,要行‘人道’,多施小惠,世界就太平了……”
冯贵堂不知跟老头子说了多少遍,冯老兰总是没有回心转意。冯老兰看冯贵堂还是不注意朱老忠还乡的事情,垂下脖子不高兴。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过写冯老兰悔恨自已不该与朱老巩结怨以及无比的愤怒,从侧面表现了“象朱老巩模样的人”对冯老兰的强大威慑力。
B. “门角上那对石狮子呲着牙咧着嘴,瞪出大眼珠子看着他”,作者将石狮子描写成极其生气、愤怒的样子,衬托了冯老兰的心情。
C. 节选部分在叙述时将现实和回忆进行交织,借冯老兰的回忆和与其子冯贵堂的对话,交化了冯老兰与朱老巩一家结怨的往事。
D. “象揭着冯贵堂头上的疮疙疤”一句中的“疮疙疤”表现了冯贵堂让父亲冯老兰在村里拆了大庙办学堂的主张没有成功。
8. 请分析小说节选部分是如何具体塑造冯老兰人物形象的。
9. 小说节选部分表现了哪两条矛盾主线?二者又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 A 8.
①正面描写。对冯老兰的外貌描写“肩膀已经弓了起来,花白了头发,也花白了胡子”“两只眼睛却还很有精神”“吊起眼珠”,表现了他年纪已老但依然精明、狠毒;对冯老兰的心理描写,内心对自己家产的骄傲表现了一个地主的贪婪;语言描写,通过他和儿子冯贵堂的对话表现了他的顽固和自私。②侧面描写。开头对冯家大院的环境描写,以及儿子冯贵堂的一些话,从侧面衬托了冯老兰的身份地位,透露了冯老兰的罪恶。
9. 一条是地主冯老兰和农民严志和、朱老巩之间的矛盾。冯老兰砸了大铜钟,霸占了四十八亩官地,与严志和等农民发生冲突,朱老巩在冲突中丧命。另一条是冯老兰和儿子冯贵堂之间的矛盾。冯老兰要维护旧的统治制度,冯贵堂要改良统治制度。两条矛盾主线在父子的争执中结合在一起。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A项,“悔恨自己不该与朱老巩结怨”错,他悔恨的是没有斩草除根。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主要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正面描写主要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方式,侧面描写主要是环境和其它人物的烘托等,答题时注意答出手法还要答出塑造的人物的性格特征。
小说节选部分对冯老兰的形象塑造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手法,主要情节有:“他已经是六十开外的人了,肩膀已经弓了起来,花白了头发,也花白了胡子。脸上瘦得凹下去,两只眼睛却还很有精神”“吊起眼珠慢吞吞地走出来”“他一走到场院,就会感到骄傲:锁井镇上,只有冯家大院配住这样的高房大屋。屋舍虽然老朽,样式毕竟与别家不同!想着,他的骄傲情绪又在心上蠢动起来”“登时,他觉得办错了一件大事情,一时急躁,气喘起来,胸膛急骤地起伏,那颗心几乎要跳出来,怎么也装不到肚子里,头脑晕眩起来”以及与儿子冯贵堂的对话。侧面描写主要是开头的环境描写“冯家大院,是在明朝时代用又大又厚的古砖修造起来。经过几百年风雨的淋洒,门窗糟朽了,飞檐倾塌了,檐瓦也脱落了,墙山很厚,门窗很笨,青砖地面、墙面上长出一片片青色的莓苔。一进院,就会闻到腐木和青苔的气息”,以及儿子冯贵堂的一些话“这就好了,朱老巩死了,他儿子也没了音讯,该你老人家高枕无忧了!”“又是村政又是家政,你一个人揽着,怎么管得过来”“本来是四十八村的,你不通过村议会讨论,一个人做主卖了。把好事办成坏事,惹出一场人命案”。这些从儿子的口中说出,侧面表现冯老兰在村子里的为非作歹、作恶多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主要考查对小说线索的分析与把握。解答此题要首先理清小说的结构,弄清故事的来龙去脉,把握住结构特征,然后抓住线索,用自己的语言分条概括,概括时要把人物和事件交代清楚。
本题要求概括节选部分的两条矛盾主线,就是考查梳理结构脉络,把握线索。考生应抓住主要人物关系,从情节发展中分析人物之间的矛盾线索。由“这天听得朱老忠还乡的消息,他不写账,也不打算盘,只是趴在桌子上发呆”“当他看到另外一个象朱老巩模样的人,心里说:‘也许,那就是未能剪草除根,而又死灰复燃了……’”“提起来话长呀!就是跟东锁井朱老巩家那件事情。我费了多少年的筹谋,费了多少心血,才把大钢钟砸碎,把四十八亩官地抠在咱的手心里”概括出冯老兰和农民严志和、朱老巩之间的矛盾;由“在过去,你老是说孙中山鼓吹革命好,自从孙大炮革起命来, 把清朝的江山推倒,天无宁日!清朝手里是封了粮自在王,如今天天打仗,月月拿公款,成什么世界?还鼓吹什么男女平等、婚姻自由,闺女小子在一块念书。我听了你的话,把大庙拆了盖上学堂”“这就是因为村里没有‘民主’的过,要从改良村政下手。村里要是有了议事会,凡事经过‘民主’商量,就没有这种弊病了!咱既是掌政的,就该开放‘民主’” 概括出冯老兰与儿子冯贵堂之间的矛盾。父子对话的情节把父子矛盾以及冯老兰与朱老忠等人的前尘往事一并交代出来,两条矛盾主线交织在父子的对话争执之中。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答题技巧。一是把握主题。虽说文学作品考查八大能力,但其中把握主题是核心。可以说,阅读题的几个小题都是围绕主题设置的,答每一题都要点到主题,只不过侧重点不同。因此,不管题目怎样问,考生都要往主题上引。把握主题的方法是,找点题的议论句。它一般在篇首或篇尾。二是同样的意思要用文中的句或词来做答。因为答案都是从这个角度给出的。但是一般不去照抄关键句,要压缩精简,去掉修饰,抽取内核。三是以阿拉伯数字分点作答。一般来说,分值4分的题答案有两点或四点,6
分的题答案有三点或六点。分点答题的作用是,阅卷老师能一目了然,防止误判漏判,考生答题能尽可能答出每一点,防止漏答。答题“点”到为止,不必展开细答;某一点答得再深入,也不过是这一点的分,而其他点没有答出老师也不会额外开恩。四是多角度答题。如:解释词义,要从表面义和主题义角度回答;理解句义,要从句本身义、形式(表现方法、结构作用)、内容(主题义)角度回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大凡从太伯至寿梦十九世。二十五年,王寿梦卒。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馀祭,次曰馀昧,次曰季札。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于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王诸樊元年,诸樊已除丧,让位季札。季札谢曰:“曹宣公之卒也,诸候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愿附於子臧之义。”吴人固立季札,季礼弃其室而耕,乃舍之。十三年,王诸樊卒。有命授弟馀祭,欲传以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且嘉季札之义。兄弟皆欲致国,令以渐至焉。季札封於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四年,吴使季札聘于鲁。去鲁,遂使齐。说晏平仲曰:“子速纳邑与政。无邑无政,乃免于难。齐国之政将有所归;未得所归,难未息也。”故晏子因陈桓子以纳邑与政,是以免于栾高之难①。去齐,使于郑。见于产。如旧交。谓子产曰:“郑之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子。子为政,慎以礼。不然,郑国将败。”去郑,适卫。自卫如晋,说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曰:“晋国其萃于三家乎!”将去,谓叔向曰:“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将在三家。吾子直,必思自免于难。”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节选自《史记·吴太伯世家》,有删减)
[注]①:齐景公十四年,齐国大夫栾施、高强互相进攻。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
B. 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
C. 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
D. 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又称中土、中州,古指中原地区,以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B. “元年”可用来指统治者掌权执政的第一年,也可以用来指帝王改换年号的第一年。
C. “诸侯”是中国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其地位、权势与后来的皇帝是相同的。
D. “世家”为《史记》五体之一,主要记载自西周至西汉初年各主要诸侯国的兴衰历史。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季札身世显贵,淡视权势地位。他是寿梦幼子,虽然寿梦生前曾经想过让他继位,然而他却推辞不答应,不想继位,最终只能由诸樊继位,总理国事。
B. 季札遵守节义颇有自知之明。在诸樊服丧期满要把君位让给他时,他以曹君之事为例,表达了渴望有像子臧那样的义举,承认自己没有治理国家的才能。
C. 季札高风亮节,深得兄长赞赏。诸樊死去时,留下了君位兄弟相传的遗命;其目的是希望最终把君位依次相传给高风亮节的弟弟季札,来满足先王遗愿。
D. 季札眼光长远,善于替人考虑。在出使齐国之时,他曾经劝说晏平仲交出自己的封邑和官职;在出使郑国和晋国之时,他又分别劝说了子产和叔向等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郑之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子。子为政,慎以礼。
(2)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答案】10. A 11. C 12. B
13. (1)郑国掌握政权的人放纵,大难将临,政权一定落在你身上。你执政时,要小心地以礼治国。(2)季子说:“不对。当初我内心已答应了他,怎能因为徐君之死我就违背我自己的心愿呢!”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
句子的翻译是:徐君喜欢季札的宝剑,但嘴里没敢说,季札心里也明白徐君之意,但因还要到中原各国去出使,所以没献宝剑给徐君。出使回来又经徐国,徐君已死,季札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坟墓树木之上才离开。“季札”与“心知之”是主谓短语,联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上国”作“为使”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解其宝剑”与“系之徐君冢树”是两个独立的句子,中间断开,“系之徐君冢树”与“而去”联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C项,“其地位、权势与后来的皇帝是相同的”错误,诸侯的地位、权势与后来的皇帝不同。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B项,“承认自己没有治理国家的才能”错,原文中的“不材”只是谦虚的客套话,并不代表他真的没有才能。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1)侈,放纵;难,灾难;慎以礼,要小心地以礼治国。
(2)始,当初;许,答应;岂,怎么;倍,通“背”,违背。
【点睛】文言文翻译常见问题:一是翻译不周全,一是语序混乱,一是不注重上下文。翻译时要注意。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
)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参考译文:
从太伯创建吴国算起,到第五代时武王胜殷朝,封其后代为二国:其一为虞国,在中原地区;其一为吴国,在夷蛮地带。总计从太伯至寿梦共传十九代人。二十五年,王寿梦死。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叫诸樊,次子叫馀祭,三子叫馀眯,四子叫季札。季札贤能,寿梦生前也曾想让他继位,但季札推辞不答应,于是让长子诸樊继位,总理诸种事务,代理执掌国政。王诸樊元年,诸樊服丧期满,要把君位让于季札。季札推辞说:“曹宣公死后,各国诸侯和曹国人都认为新立的曹君不义,想要立子臧为曹君,子臧离开曹国,以成全曹君继续在位。君子评论子臧说他“能遵守节义’。您作为长子本是合理的继承人,谁敢触犯您呢!当国君不是我应有之节。我虽无能,也希望符合子臧那样的义举。”吴国人坚持要立季札,他抛弃了家室财产去当农民,吴人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十三年,王诸樊死去。留下遗命把君位传给其弟馀祭,目的是想按次序以兄传弟,一定要把国位最后传至季札为止,来满足先王寿梦的遗愿。而且兄弟们都赞赏季札让国的高风亮节,大家都想把国君之位让给别人,这样就能渐渐传到季札身上了。季札被封在延陵,因此号为延陵季子。四年,吴王派季札到鲁国聘问。季札离开鲁国,就出使到齐国。劝说晏平仲说:“你快些交出你的封邑和官职。没有这两样东西,你才能免于祸患。齐国的政权快要易手了,易手之前,国家祸乱不会平息。”于是晏子通过陈桓子交出了封邑与官职,因此在栾高之难中得以避免灾祸。季札离开齐国,出使郑国。见到子产,如见故人。对子产说:“郑国掌握政权的人放纵,大难将临,政权一定落在你身上。你执政时,要小心地以礼治国。否则郑国将要衰败。”离开郑国后,季札到了卫国。从卫国到了晋国,欣赏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说:“晋国政权将要落到这三家吧!”临离开晋国时,对叔向说:“你要勉力而行啊!晋国国君奢纵而良臣又多,大夫很富,政权将落于韩、赵、魏三家。你为人刚直,定要慎思如何免于祸患。季札刚出使时,北行时造访徐国国君。徐君喜欢季札的宝剑,但嘴里没敢说,季札心里也明白徐君之意,但因还要到中原各国去出使,所以没献宝剑给徐君。出使回来又经徐国,徐君已死,季札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坟墓树木之上才离开。随从人员说:“徐君已死,那宝剑还给谁呀?”季子说:“不对。当初我内心已答应了他,怎能因为徐君之死我就违背我自己的心愿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节选)
李白
晨趋紫禁中,夕待金门诏。
观书散遗帙,探古穷至妙。
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
本是疏散人,屡贻褊促诮。
严光桐庐溪,谢客临海峤[注]。
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
[注]严光,字子陵,东汉初隐士。谢客,谢灵运,南朝刘宋时的山水诗人。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概言自己在宫禁中的生活状态,“晨趋”“夕待”正是入官以来的形象写照。
B. 三、四句写诗人博览群书,深人钻研其奥妙轻松自如,表达了诗人心情的愉悦。
C. 诗人以青蝇比喻那些势利的庸俗小人,而以“阳春白雪”比喻自己的志向情操。
D. 这首诗一反李白所常有的奔放激情和奇特想象,语言平实却蕴藉着复杂的情感。
15.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说,建功立业之后,就要辞别官场尘世,去水边垂钓。表达了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建功立业,并且在功成名就之后,就去隐居山林的理想。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B项,“表达了诗人心情的愉悦”错误,诗人表面上是写读书的闲情逸致,实际上暗示这快意的读书恰是失意的寄托,反衬出他在翰林院供职时无聊烦闷的心情。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含义、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
理解句意,首先答出诗句的含义,再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的感情。理解“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时,抓住“谢”“人间”“一投钓”等关键词,意思是,何时才能功成身退,从此在烟波间投钓?希望要在“功成”之后,决绝地表示“从此一投钓”,要像严光那样,远离尘嚣,过着安闲自乐的隐居生活。这两句反映了李白对严光和谢灵运的企慕,希望自己将来能像他们那样,摆脱世俗的烦恼,寄迹林下,度安闲隐逸的生活。
【点睛】解答情感题要四看,看题目,看作者,看内容,看注释。而内容是主要的,把握内容需要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落叶、江水抒发了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伤感。
(3)《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 (2)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3)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陟罚臧否、萧萧、术业。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前童,始建于南宋,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地理环境独特的江南古镇。古镇村落至今保留着规模宏大的古民居建筑,童姓祖先按“回”字九宫八封原理,把溴水引进村庄,溪水挨户环流。近年来,前童镇大力发展旅游业,通过继承和发扬木雕、根雕等传统文化技艺,吸引了众多文创工作室_____,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历史文化街区。在古镇村民的热情欢迎中,国际友人们“打卡”了职思其居、明经堂等历史遗述,品尝了当地赫赫有名的“前童三室”——老豆腐、空心豆腐、豆腐干。美味的特色小吃、明清建筑的古朴对外国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古镇老街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里红妆”传统婚礼热闹开启。来自摩洛哥的安娜对中国传统文化___,她和丈夫一起穿上了大红戏服,______了一场经典中式婚礼。“起轿,出发!”随着媒婆的司仪声,整支婚礼队伍
地从老街出发,轿中的安娜笑靥如花。
17.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入住 情有独钟 体会 轰轰烈烈
B. 入驻 一见钟情 体验 轰轰烈烈
C. 入驻 情有独钟 体验 浩浩荡荡
D. 入住 一见钟情 体会 浩浩荡荡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美味的特色小吃、古朴的明清建筑给外国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 古朴的明清建筑、美味的特色小吃给外国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 美味的特色小吃、古朴的明清建筑对外国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 古朴的明清建筑、美味的特色小吃对外国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总之,古镇的历史遗存可谓丰富多彩
B. 沿街的非遗工作室也吸引了不少老外的注意
C. 除了古镇的历史遗存,沿街的非遗工作室也吸引了不少老外的注意
D. 古镇的历史遗存固然吸引了不少老外的注意,沿街的非遗工作室更为引人
【答案】17. C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正确理解词义是前提,能辨明语义的轻重、色彩的褒贬、适用的对象的差异等方面是保证。在具体的语境中,考查其搭配是否得当,使用是否得体,照应是否周密是关键。
入住:住进,特指房屋建筑完工并交付使用后,房屋业主住进新住宅。入驻:进去,驻留。一般指单位进驻某个地方。句中陈述对象是“文创工作室”,选用“入驻”更恰当。
情有独钟:是指对某人或某件事特别有感情,把自己的心思和感情都集中到其上面。一见钟情:指男生或女生一见面就对对方产生了感情,一见面就喜欢上对方。句中说的是安娜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感情,故选用“情有独钟”。
体会:体验领会或体验领会到的东西,多指思想感情。体验:一指亲身经历,实地领会;二指通过亲身实践所获得的经验;三指查核、考察。句中指实地感受当地的婚俗,故选用“体验”更好。
轰轰烈烈:形容事业的兴旺;也形容声势浩大,气魄宏伟。浩浩荡荡:原来形容人多,声势广大的样子;后来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句中描述的是婚礼队伍庞大,故选用“浩浩荡荡”。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
原句存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和不合逻辑的语病。前文先介绍民居,后介绍小吃,由宏观到微观,才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与习惯。
A项,“美味的特色小吃、古朴的明清建筑”语序不当。
C项,“美味的特色小吃、古朴的明清建筑”语序不当;“对外国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主客颠倒,不合逻辑。
D项,“对外国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主客颠倒,不合逻辑。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
此处所填的句子是一个过渡句,上文说的是古镇的历史遗存,下文说的是沿街的非遗工作室,选择时注意与上下文的连贯和衔接。
A项,只注意上文,而没有考虑与下文的连贯。
B项,只引出下文,而忽略了与上文的连贯。
D项,“固然……更……”逻辑关系错,原文没有递进关系。
故选C。
【点睛】
近义词辨析,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①_________,但冬天下雪打雷就有些奇怪了,常常会被打上“奇异”“惊人”“罕见”等标签。确实,冬天打雷比较少见,但②_________。雷电是雷雨云中的放电现象,③_________ :一是充足的水汽,二是有使湿空气上升的动力,空气要能产生剧烈的对流运动。2017 年的1月,成海出现了边打雷边下雪的天气,也就是“雷打雪”现象。这次降雪属于冷流降雪,是高空较强的冷空气经过了较暖和的海面产生的。
【答案】 (1). 夏天打雷是常事 (2). 也不是没有可能 (3). 产生条件有两个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本题是嵌入型补写。解答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
本段介绍的是特殊的天气现象。第1空,根据“但冬天下雪打雷就有些奇怪了”可知,此处与下句形成转折,说的是打雷在什么季节是正常情况,据此推知应填“夏天打雷是常事”;第2空,根据“冬天打雷比较少见”“但”可知,此处是转折复句的后句,强调存在一种可能性,推知应填“也不是没有可能”;第3空,根据“一是充足的水汽,二是有使湿空气上升的动力,空气要能产生剧烈的对流运动”说的是是放电现象产生的条件,再根据冒号标点具有提示下文的作用,推知应填“产生条件有两个”。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
《回家》一书是海峡两岸学者首次联袂出版的“家文化”专著。它以家庭为切入点,从饮食男女到四时祭祀,从乡愁乡思到祠堂家谱,从居住空间到民俗风情,从家凤家教到家国情怀,涵盖了家庭的方方面面,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剖析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阐述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本书分为家居、家祭、家乡、家庭、家风、家教、家国七章,站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高度,涉及儒释道及诸子百家,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书中有美食的味道,有节气的韵律,有建筑的光影,有祭祀的虔敬,有生死的感悟,有血脉的绵续,有乡愁的记忆,有夫妻的恩爱,有教子的良方,既是一本家庭生活的“百科全书”,也是一本中华传统文化的“浓缩读本”。这部书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视角解读了“家”的内涵和意义。
【答案】海峡两岸学者首次联袂出版“家文化”专著《回家》,从中华传统文化视角解读了“家”的内涵和意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能力,在作答时,首先要通读段落,了解文段的内容。其次,要根据文章内容划分层次,把每个层次的关键信息,勾画出来。最后,按要求组织答案。
本段文字共有4句话,其中第1句和第4句是总结句,概括性较强,第2句和第3句介绍更为具体,主要介绍《回家》一书的具体内容,根据本题概括的要求以及字数的限制,中间两句的内容可以作为次要信息删除。第1句,关键信息“《回家》一书是海峡两岸学者首次联袂出版的“家文化”专著”;第4句,关键信息“这部书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视角解读了“家”的内涵和意义”。据此概括整理即可。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家给民足”“物阜民丰”是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如今国家的追求。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出了极端贫困状态,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国民生产总值高速增长,经济规模跃升至世界前列,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3)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 2020年)》制定的扶贫总体目标: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近些年来生活的发展变化一定给了你许多的感受和思考。
请结合材料内容,帮你爸爸给他一位在海外定居的小学同学写一封信,介绍我们现在的生活展现国家的发展现状。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感情真挚;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时代变迁,我在场
老同学:
你好!
上次你来信说,我们从懵懂孩童到人到中年,时光荏苒,你对家乡的印象模糊了,希望我讲一讲这些年国家的变化。是啊,我们虽山川异域,但风月同天,同根同祖,我们之间的书信往来从未中断。国家的发展,我亲身经历,有太多的感受想与你分享。
从1978到2019,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年岁月。我们一路追寻改革开放的足迹,从月下纳凉的其乐融融到空调电扇的舒适时尚,从书信往来的真诚质朴到微信电话的快捷通畅,变的是物质条件,不变的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希冀,是中华儿女流淌在血液里的那份“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一路高歌,每个人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想过去,父辈们没有华丽的衣着,没有奢侈的生活,但月下吃瓜纳凉,山上放牛牧羊,河中玩耍嬉戏,田间笑声飞扬,一路美景尽收眼里,一路花香飘进心里,仿佛永远不会感觉疲乏,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是何等的舒适惬意,又引得多少人回忆与憧憬。即使时代发展社会进步,这些美好也不会被遗落在时光角落中。
现如今,时代发展,我们新时代的人们享受着生活的便利,上网冲浪,微信电话,数字化引领着我们的生活。现在网络成了人们交往的必需品,过去的许多生活图景也在渐渐远去与消失,没有了“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的等待,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感情不会丢失。列车轮渡,高铁飞机可以带我们去到任何想去的地方,微信视频可以让我们瞬间见到想见的人、听到想听的声音。这些便利也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印记。
作为时代的创业者,过去的单纯美好我们不会忘记,现在的舒适便利我们会更加珍惜,更重要的是要追逐梦想。梦想不等于空想,只有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梦想,才会有成真的可能。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精神,我们不能沉醉于现在舒适的生活中不求上进,而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用创新来实现自己的梦想,用创新来创造属于我们的未来。
不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追求美好的心永远不会改变。40年来,中国人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用勤劳、智慧与真诚打造着我们幸福的生活,将美好留在时代的篇章中。这样的精神必将继续传承下去。
回望过去,让我们留在记忆里的,不仅仅是排列整齐的数字,也不仅仅是庄严肃穆的大事记,更是一个个写满梦想与希望的人生,更是一段段镌刻着时代印痕的故事。我坚信,祖国的明天更美好,继往开来的中华民族会更加辉煌!
不知道有没有打动你?回家乡来看看吧,期待你的中国之行!缘分不断,友情长存!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
审题:本题从宏观角度围绕中国的发展与变化铺设了三则材料,本次作文的立意重点是介绍我们现在的生活,展现国家的发展现状。表达的内容主要是物质生活,突出的是富足美好。可以是宏观的,国家层面的,如基建、交通、粮食、日用……也可以以小见大,写身边的具体生活状况,如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丰富舒适。在赞美如今幸福生活的同时,最好能表现出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对富裕生活的渴望与追求,表现中国人的精神风貌以及脱贫致富的奋斗。任务驱动部分注意书信体的写作要求,还要注意考生身份是“你的爸爸”,写作对象是爸爸定居海外的小学同学,在写作情境以及语气等方面要表达得体。
参考立意:
(1)展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2)致敬改革开放伟大事业;
(3)既要回味过去,更要拥抱现在;
(4)拥抱时代,乐享生命;
(5)忆往昔岁月,看时代变迁。
参考素材:
(1)改革开放四十年,改变了我们几千年的生活,给我们带来全新的生命印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是我们幼年课本里的情景,而今空调电扇,舒适时尚,童年的希冀已然实现。时代带给我们的,还有互联网、微信、高铁、5G、支付宝、一带一路、互联互通……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个人的生命留下了全新的印记。
(2)赵师秀写道: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作者的等待与安闲,从宋朝穿越到现在,幻化为美丽的剪影。如今无需如此了,可以在网上与朋友对弈,乐享漫漫长夜。李商隐写道:巴山夜雨涨秋池,君问归期未有期;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如今李商隐可以这样写:巴山夜雨涨秋池,君问归期尽可期;明日共看西窗月,笑谈今夜巴山雨。余光中说:我们留恋炊烟袅袅,我们也要歌颂卷扬机的长臂。过去的美好,我们可以回味;崭新的时代,我们更要拥抱。
(3)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将我们从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一下子推进到现在的工业文明时代。毛泽东写道: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神女都会吃惊于时代带给这个世界的变化,何况是我们普通人?
习近平说:我们正处于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诚如是。“中国梦”的其中一个含义就是美丽生态梦,相信不久的未来,我们既可拥抱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所有美好,又可享受它们带来的所有生命体验。不亦乐乎?
结构示例:《时代变迁,我在场》,书信体。开篇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变”与“不变”。正文部分分三层论述:过去的美好回忆不会遗失;享受时代进步带来的方便与快捷;珍惜当下,更要追逐梦想。结尾展望祖国美好未来。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